顽逗星幼儿园是不是中介

早期教育的教育原则
早期教育主张在教育原则指导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因此在探索方法之前,一定要融会贯通早期教育的原则,否则方法可能不得要领,甚至适得其反,注意,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以自我为主体,因为社会上不可能有统一的施教模式。事实上,如果我们说:在幼儿期要给孩子听些好的音乐,看些好的图画,那么妈妈们一定会问: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好的图画?是贝多芬的好,还是莫扎特的好?是凡高的好,还是毕加索的好?
教育界也有专家在致力于研究哪些音乐与图画对幼儿有益,并以专家的身份做过推荐。但在我们看来,这也只能作为你的一份参考,它只是向你提供了一个判断的方向,并非万全的方法。
在我们这个社会,无论什么事,人们似乎都太讲究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好像不用这种模式来做就不放心。然而,在我们看来,教育,尤其是对幼儿的教育,并无一定的成规,只要作母亲的自己认为方法可行,只要不是养成他们的毛病的方法,尽可以灌输给孩子。
我们认为,喜欢在教育上讲究一定的模式,是教育界最大的缺陷之一。比如说,社会上一个久已形成的习惯是,孩子已经3岁了就该进幼儿园,7岁了就得上小学。这种以年龄为尺度所定下的上学标准,就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能力。
还有许多错误的定型观念,比如都已上幼儿园了,就应该教他学画画或数数字;念一年级了就要学注音;二年级了就要学写字了,等等。
在幼教上,其论调也一样。没有做出成型的规则,做父母的就会感到很不安,甚至感到手足无措,因此,那些已成型的教育方法一定要设法突破。力源早教在创办幼儿园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五条十六字原则:
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
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
早学识字、早学外语、性格优先、培养习惯;
细心观察、注意敏感、区别对待、充分发展;
重在创新、可以借鉴、反对模仿、允许失败。
下面对早教原则再作重点讲述:
一、0岁起步原则
正如格赛尔所说的:6岁前大脑几乎成熟了,错过大脑生长期以后,人的脑力、性格和心灵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了。
育幼功是为了结硕果,抓早教是为了出人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怀特博士认为,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要从婴儿开始“抢”人才,正如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道门医生所说的:“每个正常婴儿在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天才潜能。”争取不要让他们泯灭。千万不要认为,抓早,是为提前几年上学,提前几年毕业和工作,如果仅此而已那就大大低估早教的意义了,你的认识还在门外。如果只为“提前一点毕业”,从目前我国就业尚有暂时困难的情况下,何苦让孩子早早进入社会呢?又何苦要实施早期教育呢?总而言之,早,是为了奠定人才的素质基础,使他日后的发展十分理想。早期教育就是人才的素质教育。
我们在前面已经用了较大的篇幅讲述了该一原则的理论原因,即大脑的形成规律、能力递减规律、敏感期最丰富的时期和形成性格的关键时期,都是这一原则的有力依据,我们也可以从反面来认证这一规律,许多个性扭曲怪异者、智力缺陷者,往往并不是他们的遗传先天有问题,而是忽视了0岁起步的早期教育原则,让他们接受了错误的“早期教育”的结果。
“0岁教育”之父,日本0岁教育之友会会长七田真对0岁起步原则作了以下论述:
培育孩子不能只着眼于身体的发育。
除了注意身体的发育,也应该重视内心与脑部的发展。
育儿不应该偏重于单方面,应该思考全面性的(全方位的)育儿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想到有关智能方面的发育,那你就落伍了。
1、刚出生的婴儿其头脑并非什么都不会
婴儿的脑部从何时开始发挥作用呢?
以前的人都认为:“孩子的内心在出生后两三年才会发挥作用,出生后两三个月之后才会笑,而且在出生后两三个月的这段时间里,智能是不存在的。”这是被称为心理学的元老、奠定精神分析基础的佛洛依德的名言。
最近写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本书的美国怀特教授,也在其书中阐述了婴儿出生两三个月之后,智能才有作用。因此,一般人对于婴儿脑部作用的知识只限于此。
然而,这是错误的观念。现在经过各项实验证明,婴儿从胎儿的时期就开始学习,而且人的记忆也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
例如,前苏联的小提琴家瑞欧尼德?柯康在他4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演奏从来没有学过的曲子,不要说是双亲,就连他的老师都吓了一大跳。原来这首曲子是瑞欧尼德还是胎儿时,在母亲腹中经常听到的曲子。
法国有一位患有自闭症的4岁女孩,她一句话都不说,令双亲非常苦恼。有一天,医师让这个孩子听英语,她立刻就出现反应。从此以后,只要让她听英语,她的自闭症就会痊愈。原来这个孩子在母亲腹中时,她的母亲服务于完全说英语的公司,所以这个孩子在母亲腹中所听到的都是英语。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婴儿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学习。
2、从0岁开始的育儿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其头脑并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而且婴儿的头脑从一出生开始就以惊人的速度发育。
满六七个月时,他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出生时的两倍,而这位婴儿的脑部也进行着非常了不起的组合。
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只要给他正确的教育,他就能够有惊人的成长。而如果一直放任不管。则其脑部作用就不会优秀,因为婴儿优秀的脑部作用绝对不是在毫无系统、毫无秩序的环境中产生的。
提倡婴儿从出生起就开始认知(开始学习),世界幼儿教育中非常著名的皮亚杰就曾表示:“从婴儿出生之后的半年内,你给他什么样感觉刺激以及运动量,都会反应在往后孩子的学习态度上。”而在这一年当中,决定婴儿素质的条件,有以下三项:
(1)在婴儿周围的环境当中,给予丰富的感觉刺激。
(2)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
(3)给予丰富的运动量。
怀特教授则提出,对于出生后8个月以内的婴儿而言,最重要的是以下三项:
(1)让婴儿确认自己是充分地被人所喜爱。
(2)让婴儿学会几项技能。
(3)充分满足婴儿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3、从0岁到3个月最重要
在这个时期,母子游戏、母子彼此的相互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段时期内,母亲不了解母子互动的重要性,只让婴儿自己一个人玩,就无法培育出婴儿的内心与感情。
在这段时期内,母亲一定要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陪伴婴儿,让婴儿有母子一体的感觉,应该尽量与婴儿接触、抚摸他,并尽量和他玩身体方面的游戏。当你抚摸他、逗他,或者让他玩玩具、积木、铃鼓等等时,就可以培育出内心情感丰富的婴儿。
这个时期你如何对待你的孩子,就会形成孩子的性格基础,是活泼有朝气的孩子!?或是内向沉默的孩子!?如果你能打好这个基础,则在往后的育儿方面,你就会进行得非常顺利。
反之,如果在这段期间你未能打好基础,往后的问题就会堆积如山,孩子带起来也会非常棘手,而且会形成扭曲的性格。这时,再想要矫正就非常困难了。
希望各位在自己孩子人生的开头时,能给予正确地对待方式,不要一味放任婴儿不管,不要忽略婴儿的感情,应该努力让婴儿非常快乐地度过。即使这样做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占用你一些时间,但至少你能期待往后快乐育儿时所伴随而来的好结果。
4、了解动静平衡
在此还想提醒各位一点,有的人为了要培育出聪明、活泼、有朝气的孩子,因此尽量给他刺激,尽量给他丰富的语言。虽然完全投入其中,但却导致失败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有些母亲一听到对于婴儿而言,刺激是非常重要的,便想要给婴儿理想的教育。只要放任婴儿,她就会有罪恶感。于是,完全投入育儿当中。但是,当婴儿接受过度的刺激之后,反而把脸转过去,这个时候母亲会非常烦恼。
当婴儿将头转开,避开母亲的视线,不看母亲的眼睛时,就该怀疑是不是给他过多的刺激了。
当婴儿醒着时,不一定要给他什么样的刺激,有时候也应该适度地和婴儿保持距离,要适度地对婴儿放手。
对于婴儿的智能发展来说,刺激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一旁全神贯注地保护婴儿也同样重要,甚至有完全相反的学说认为,没有刺激的状态就是最大的刺激。
想要了解语言与婴儿视线的关系,则稍微大一点的刺激便会对婴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只要母亲的声音稍微大一点、高一点,即刺激比平常增加10%左右,婴儿凝视母亲的时间就会减少将近30%。
反之,如果刺激减少30%则婴儿就会凝视母亲一段非常长的时间。
5、适当的视觉、声音、动作的刺激就能扩展母子内心相通的空间
在恰当地刺激当中,婴儿能够不断地学习,一直凝视母亲的脸,一直注视着卡片,这时的刺激量以及品质最适合婴儿。
然而,婴儿有时也会把脸转开,这时如果母亲不了解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就会非常烦恼。
婴儿将脸转开的原因,通常是:
(1) 在心情不好,缺乏学习的欲望,想睡觉、肚子饿或疲倦……;
刺激已经太多了希望休息一下,这时,婴儿要求安静,所以最好给婴儿安静的环境。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正好可以促进母亲与婴儿内心的交流,而且婴儿也可以松口气。
这种促进内心交流的安静,与婴儿的个性及能力的发育很有关系。如果看到婴儿将脸转开,而怀疑是不是给他太多刺激的母亲,干脆就给他安静的环境吧!当安静时,婴儿会恢复集中力,由于婴儿的能力发育跟他凝视的时间长度有关系,因此,他凝视母亲的时间愈长,愈能够学习集中力。
当婴儿的机敏度和好奇心显得有些异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给婴儿过度的刺激了。如果你对于婴儿所讲的话与婴儿的感情程度不同,则婴儿就会发出信号,这时请你解读他所发出的信号。有时候即使母亲的情绪非常兴奋,但是婴儿却将脸转开,这是他为了要避免母亲强烈的感情,因此,请母亲以非常充裕、缓和的态度来面对你的小宝贝。
6、让自己与婴儿的内心交流
所谓会带孩子的母亲,就是会解读孩子内心的母亲。
很多笨拙的母亲就只会依照自己的心情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且一味地要孩子配合自己,如此一来,就会使气氛变得很僵,而无法缓和。
原本想给孩子理想的教育,原本想当个理想的母亲,结果反而失败了。
成为理想母亲的条件是:(1)母亲一定要以宽广的心灵来接受自己的孩子,(2)在育儿时不要只是一味地要孩子配合母亲的状况,反而应该是母亲要配合孩子内心的状况。以下就来介绍如何与0岁到3个月的婴儿进行内心的交流。
①重复婴儿所说的话并回答他
当你模仿婴儿的时候,他就会注意到你在模仿他,因此,当你模仿婴儿所发出的声音和动作时,便可以培育他的思考力。况且,当婴儿自己发出声音或者动作时,母亲就会模仿自己,他便会为了想得到这个反应而发出声音而做出动作。
换句话说,他就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而且也丰富了他的记忆。当记忆力愈丰富时,他就愈能学会如何和母亲进行交流。
②巧妙地利用安静
当你和他打招呼“早安”之后,你就静静地凝视着婴儿。
这便是使彼此内心交流的宁静。这时,即使你要增加对于婴儿的刺激量,也应该缓缓地增加。
③消除周围的杂音
最好偶尔出现类似子宫的宁静,请完全消除电视机、收音机、录音带等杂音的干扰。
如果机器的声音持续不断、一刻不停,则容易养成婴儿内心封闭的自闭症。
7、培育出记忆力好的婴儿
婴儿的记忆力愈好,带起来就愈轻松。所谓记忆力好的婴儿,就是学东西很快、头脑好的婴儿。
要培育出记忆力好的婴儿,是有诀窍的,有心学习的妈妈一定要掌握住这个诀窍。
如果婴儿能够早一点将自己的想法、心情传达给对方知道,则母亲在带孩子时就会愈轻松,因为当婴儿能够传达自己的心情时,就不会闹别扭了。换句话说,母子之间应该尽早确立相互交流的通道,这样带孩子时才会得心应手。
如何让婴儿觉得自己是被人了解、被人认同的呢?问题就在于母亲对婴儿送出的信号是不是很容易懂,是不是能让婴儿接受。
而双亲态度的一贯性是非常重要的,请以此为下限。当婴儿哭泣时,妈妈的脚步声靠近了,接着是开门的声音,然后妈妈温柔地问:“怎么了?”妈妈站在婴儿的旁边,看着婴儿一会儿,再把他抱起来。
如果妈妈的行为具有一贯性,则婴儿就会将自己的哭泣的行动和母亲一连串的行动连结起来,并且保有这个记忆。因此,母亲采取沉着的一贯性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过了3个月之后,只要婴儿一哭泣,请你立刻抱起他。
但是,到了记忆以及思考能充分作用的第四个月时,每当婴儿哭泣,妈妈应该先站在婴儿的旁边,以温柔的声音和他说话,一直到抱他为止,这中间应该有10~20秒的时间。
如此一来,4个月的婴儿就会记住并且等待,还能学习忍耐。因此,像这样母亲对于婴儿具有一贯性时,婴儿会从自己的预测以及母亲的反应中,陆陆续续有新的发现,并且能学习到新的事物。
8、母亲育儿应具有一贯性
如果母亲在育儿时没有一贯性,则婴儿的记忆就不会产生作用。因为他每次的预测都和对方的反应不一样,而且还会使他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的感情。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就会变得非常紧张,由于自己的感情始终得不到应对,所以也无法学会与人交流方法。
对于这样的婴儿,其记忆力无法充分作用,就只会培育出记忆力不好的婴儿而已。
记忆力好的婴儿,能够了解母亲所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这是因为母亲充分掌握了孩子的心情,因此,孩子也学会了巧妙地与母亲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会记得当妈妈笑的时候、悲伤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自己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反应。至于妈妈摇头时,他就会知道是不可以,当然,妈妈在这个时候也不可以斥责婴儿。记忆力好的婴儿,只要看到妈妈皱起眉头、一副担心的样子,他就会对自己的行动踩刹车。
要培育出像这样具有智能的婴儿,最重要有以下两点:
(1)母亲要用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充满慈爱的感情来对待婴儿。
(2)母亲的态度要具有一贯性,并且要对婴儿的感情有反应。
如果母亲的态度缺乏一贯性,则孩子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和母亲交流。因此,当他不满时,他就会生气、闹别扭、哭闹。
9、婴儿从出生后就立刻开始学习语言
以前的学说认为,婴儿的语言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是从出生后1~3个月左右开始……大概没有人想到过,婴儿是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学习语言。
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显示,婴儿是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学习语言了。对于双亲与婴儿接触时的笑容、表情、肢体语言、动作等,都是教婴儿如何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以前的想法总认为,婴儿在学习语言方面,双亲只担负着被动的角色,婴儿很自然地学会语言。所以双亲或者是周围的人都不会很积极地教导婴儿学习语言。(现在有很多人也局限于这种想法)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婴儿在从母亲与他的谈话当中,便学会了基本的会话。如果婴儿发出声音,请母亲模仿他,这样婴儿就会了解到,因为自己发出声音,而让母亲也说出和他相同的话。至于母亲对着婴儿微笑、凝视他,以及身体方面的动作等,各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呢?经由母亲的重复表现,婴儿也会有所领悟。就像母亲一边指着婴儿周围的物品,一边说这个物品的名称,在反复几次之后,婴儿就能学会这个物品的名称。因此,他会比完全没有被教的婴
儿早一点学习、早一点开始记忆。
如此一来,就可以培育出比他人更早具有表现能力的婴儿。
10、母亲对胎儿、刚出生的婴儿诉说对他的未来印象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而言,最好的教导是母亲告诉婴儿他的未来印象。
不单只是对刚出生的婴儿,而是从胎儿时期起,母亲就应该不断地对胎儿诉说未来的梦想,以及出生后婴儿应该有什么样的行动,并告诉他生命的意义、目的等。
有时你在胎儿时期告诉他未来的梦想,等到他长大之后,就会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你的前面。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母亲在怀孕时若曾积极地对腹中的胎儿描绘未来印象,过了一年之后,再调查孩子的成长结果,发觉这样的孩子比起其他的孩子在智育以及情绪的调适方面,都有高度成长的倾向。
11、从与婴儿玩给予以及取得的游戏中来培育孩子
最好尽量早一点和孩子玩,可以和他玩从他手中拿走玩具,然后再给他玩具这类给予以及取得的游戏,这类的游戏会让婴儿本身意识到顺序的意义,并且也能够培育出懂得把东西借给别人的孩子。
在这个游戏中,婴儿可以学习到何时将玩具交给对方,何时自己该接近玩具,还能学习将自己的思绪集中在一项游戏上。
婴儿在这项游戏中会扮演给予者以及取得者的角色,而这种给对方东西,以及从对方的手中拿到东西的技巧,就和会话的技巧一样,婴儿玩这个游戏中学习到表现力。
如果妈妈非常认真地和婴儿玩这个游戏,则婴儿可以通过游戏而学会表现自己的方法,这样婴儿就会擅长于传达自己的意识。
婴儿如果没有通过这个游戏而学习到传达自己意识的方法,就无法顺利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不但没有办法培育出顺序意识,而且总是从他人的身上取得,因此,他不懂得如何给予他人物品。
让婴儿玩给予以及取得的游戏,是奠定婴儿表现力基础最重要的游戏,应该尽早和婴儿玩这个游戏,最好从婴儿四五个月大就开始进行。
这个游戏并不是玩一两天就结束,应该持续玩好几个月。通过这项游戏,婴儿不仅可以了解给与取,还可了解语言的方式,以及解读对方的表情、动作的意义,并学习到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此外,通过这项游戏,婴儿还可以学习到语言,并在给与取的过程当中,学习到在这个动作中所使用到的语言以及表现自己心情的道具。因此,这个游戏是让婴儿学习会话原则最好的游戏。
通过这项游戏,婴儿不仅可以了解对方的语言,并且了解到如何解读对方的行动、表情以及动作。借助看妈妈的视线接着是往哪里去,便可培育出反应妈妈下个期待的能力。
12、出生之后的育儿决定了孩子的将来是开朗还是忧郁
你所培育出的婴儿个性是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忧郁?这取决于婴儿出生五六个月时母亲对待婴儿的态度。因为在这段期间内,婴儿便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
我们可以这么说,婴儿在6个月之前,如果有和父亲一起玩游戏,并且有玩得非常“极致兴奋”的经验,在6岁时就能很肯定地掌握“兴奋”。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达到这种极致状态,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就会对兴奋采取否定的倾向。
换句话说,在出生后6个月之前,如果你培育的孩子非常活泼、开朗,他以后就会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如果在出生后六个月之前,婴儿生在幸福氛围之中,则这个婴儿就能了解什么叫幸福。而如果相反,则婴儿就不能了解幸福是什么。
如果母亲缺乏一贯性,对待婴儿的方式也是三心二意,并随着自己的情绪而起伏不定,造成婴儿不舒服,则婴儿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也无法沉浸在安心的感觉当中,这样就无法培育出活泼、开朗的孩子了。对于婴儿而言,母亲一定要像个非常光亮的太阳,非得是幸福的象征不可。如果在现实的环境当中,母亲没有办法展现开朗的一面,没有办法当作婴儿幸福的泉源,则婴儿就会有不安的感觉。
双亲要不断地对婴儿说:“一有了你,这个世界变得非常光明。”要从言词和动作当中,让婴儿了解双亲是非常爱他,使得婴儿能够非常安心地敞开心扉来面对这个世界,因而培育出能够开朗、率真地面对他人的孩子。
反之,如果没有办法给与安心的环境,孩子就会老是觉得不安,而想要依赖在母亲身边,也就没有办法敞开心扉来面对外面的世界。
想要开阔婴儿的视野,母亲就要愉快地对待婴儿,并用开朗的言词和快乐的游戏,让婴儿的眼前以及耳边全都充满着快乐的气氛,这是非常重要的。
双亲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如何对待他,会影响到往后好几年婴儿与周围人的交流。
二、抓住关键期原则
关键期是生命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特殊时期,此时,生命的成熟程度导致在某个方面最为敏感,可塑性最大,最适宜学习某种行为,较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此时的学习事半功倍。一般认为,错过了关键期,事倍功半。
关键期的年龄问题在第一章就讨论过,虽然都集中在早期,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因此作为每个孩子的父母及老师要善于细心观察,一旦出现某一关键期就要对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细心观察首先要有恒心,要坚持每天去做,像一位科学家针对自己的科学实验,0~6岁有着2190个日日夜夜,孩子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样的敏感期是很难预料的,要有毅力与耐性,决不能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帮助你坚持的最好的朋友是你对孩子的爱和对开发孩子敏感期的热心,最好的工具是日记和照相机,当你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时,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优秀儿童了,他(她)的成长凝聚着你的劳动,但是,他也会给你良好的回报——健康的体魄和自己成长的本能,这比那些为孩子生病送医院,为孩子成长不利而操心的劳累要少得多也好得多,有的父母缺乏这种坚持,结果给他们的回答是一辈子的操心,而你坚持细心观察了这2190天,给你的回报则是自豪和今后放心。这就是中国古语中“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观察还要求细心,这一方面是要求仔细,一方面要掌握有关知识,知道那一种征兆预示着那一种敏感期的来临,下面摘录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的一些文字,供读者学习: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
眼睛最先敏感的地方是黑白相间、反差明显的地方,对初生婴儿来说,它比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更具有吸引力。
当儿童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时,他会重复进行这种配对,“妈妈”,“哎”,“妈妈”,“哎”,在这一叫一答中,他享受着语言能给你带来的喜悦。这是儿童语言敏感早期的表现。
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12岁,只不过婴儿早期只把注意力放在口上,这个特点成人容易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一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线。
我们发现一些2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2岁以前完成。儿童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使儿童顺利补上口腔的敏感期。
玮玮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拉下的口腔敏感期。我对他的妈妈说“这些天留意玮玮,给他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以满足他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儿童无意中用牙齿、用口认识事物,和人有意使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长牙时要使用牙,舌头发育时要使用舌头,这是1岁左右孩子的特点,他们用牙不断咬、咀嚼东西,把东西塞满一嘴,但并不咽下。偶然也会把自己卡住,但很快就学会了调整。饼干、苹果都是孩子发展口腔的好东西。
但很多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滞后了。华亭的幼儿园里,好些孩子2岁多时这个敏感期仍未度过,他们最爱吃的水果是梨、萝卜(我们把萝卜当水果用),不爱吃高级的饼干(大概嫌太酥了),最爱吃又便宜又硬的那种,咀嚼时又专注又认真又满足。很多小床的边缘都被孩子们的牙齿啃坏了。
在真正使用手时,幼儿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音响、电视机、洗衣机……都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随着空间敏感期的到来,幼儿在使用手的同时,还在建立空间的概念:他喜欢插东西,将磁带插入,拿出,插入,拿出,反复进行。
贝贝开始不怎么听话了。让他干什么他都说“那不行”!“我不!”“我偏不!”有时对我下命令:“爸爸,给我拿个玩具!”见了老师,我让他打招呼,给老师问好,他头一低就走开。晚上睡觉,他故意把脱下来的裤子扔到地上,我说这样不好,刚捡回来,又被他扔了回去,扔完还冲我怪笑,直到我不再捡为止。夜里我担心他冷,要给他盖被子,他不仅不让我盖,还故意撩开上衣,露出肚子。入冬时有几天家里没有暖气,屋子很冷,我不屈不挠地给他盖被子,他不屈不挠地故意蹬被子。问了班上的老师,才知道贝贝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
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大家不妨一试。
其实儿童还对有歧义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敏感。一个语词有两个意思,也让他们觉得非常好玩!
一位不到3岁的孩子到了音乐的敏感期,每天都“弹琴”,用手指在桌子上、暖气片上、书上、膝盖上,不停地弹着。值得高兴的是这个敏感期被家长发现了,遗憾的是家长没有条件买钢琴,孩子的妈妈只能遗憾地眼看着这个敏感期流水般逝去。过了六年,这个孩子的乒乓球打得非常好,因为在孩子打球的敏感期出现时,妈妈下决心送孩子进了乒乓球少年班。
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上楼梯、下楼梯孩子都要自己来,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走路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跨出了一大步。
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北京华亭幼儿园的几个孩子或前或后都进入了空间智能的敏感期,如何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呢?一天,老师发现了“小狗下坡”的玩具,觉得它对孩子探索空间有帮助。果然,这个玩具让孩子们在惊喜中又是观察又是实验,一会儿突然大笑,一会儿突然安静。整整一个下午,孩子们和老师都沉浸在认知的喜悦中。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孩子执拗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头疼。
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
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因孩子而异。如数学的敏感,国际上很多幼儿数学敏感期在3岁半以后出现,但我国孩子的数学敏感期普遍在4岁、4岁半左右来临,有的甚至在5岁以后。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他的敏感期会顺延。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孩子理想的成长状态。
儿童有神的敏感期,崇拜神、热切地认识神,搜集神的故事;想像神,进一步夸张和设想神,编织神的神话;希望在现实中出现、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想像或期待自己就是神,神游天下。当儿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开时,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神。
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儿童在1岁半到2岁左右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儿童掌握事物的细节,但这不意味着儿童总是这样的,一些成人想当然地认为关注细微事物是儿童所有时期的特征,这是把一种敏感期“泛化”的理解。儿童的敏感期很多很多,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都不固定,同一个敏感期中儿童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竹竹是处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发展的两样内在动力。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某一特定的事物,以特有的强度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后,下个敏感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
人际关系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但广州的很多孩子是在自我意识产生的同时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就到来了,这个年龄往往在2岁多。
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岁~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个月到1年的时间。
大多数儿童到四岁时,都会出现音乐的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中,儿童等待或寻找特别的音乐环境,跟音乐亲近,发展潜在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的音乐环境很不容易,这个环境包括音乐本身、音乐设备,以及共同感受音乐的人。我们知道很多家长在逼着孩子练各种乐器,孩子对此无比痛苦。如果在音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顺其自然地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他们可能不用家长逼,自己就会去练;即使他们后来没有学什么乐器,但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乐感和鉴赏力,比起那些把拉琴当成拉大锯的痛苦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要好很多。
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等。
审美的敏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女孩子4岁开始出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她一生的气质和审美能力。
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儿童喜欢认识色彩,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
认字的敏感期早于书写的敏感期,有时孩子4岁就开始进入了认字的敏感期。儿童认字的渠道和方法千奇百怪,但只要发现孩子开始对此兴趣,就要抓住时机,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如果孩子正处在某个敏感期,正好这个时期父母的所作所为和孩子敏感期的需求正相反,就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做父母的应该能够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让孩子承担他成长的压力,这样可能更好。
儿童进入5岁左右,文字、符号(拼音)、涂色、数学逻辑、阅读等各方面都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5岁~6岁的孩子逐渐进入了交际的第三期。他们交往的形式不再是一对一,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小团队中彼此认同,相互学习,形成一种愉快、默契的合作关系。
5岁以后,孩子对科学实验开始感兴趣,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学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而在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这种认知是由儿童的兴趣引导的,他们乐于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10年来坚持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方式的原因。
孙瑞雪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与家长一道研究与发现了0~6岁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敏感期,从对光的敏感期到口腔、语言、手动、秩序、执拗、美术、音乐、剪纸、“吃醋”(妒嫉)、行走、空间智能、追求完美、数学、崇拜神、细微事物、劳动、阅读、记忆、模仿、人际关系、异性朋友、审美、识字、种植、养殖、喜欢抽象概念、注意力、独立性、观察能力、外语能力、组织能力、创造性、多路思维……等等,在某个敏感期中,儿童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而持久、专一,他不仅热爱,而且要出成果;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结合生活;不仅要结合生活,而且要求被欣赏和承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这一品质,儿童的敏感期是受内在生命力所驱使,没有是非好坏之分,甚至故意捣乱、破坏性、攻击性、恶作剧等都会出现敏感期,敏感期是有时间段的,当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表面上好像敏感期消失了,其实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早期教育不但要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的敏感期,
这就是一、不要压制、窒息;二是要因势利导,对有利于孩子正常发育的敏感期要采取“响鼓也用重锤”的办法,发展它;对不利于孩子正常发育的敏感期要采取说服、转移、容忍、关爱等办法让它平安过去。
敏感期还是特长教育(即让孩子有特长发展的教育)的基础,早期教育要求父母和教师要在观察与引导敏感期的同时去发现孩子。
人的长处各不相同。有的人善表演,有的人善言谈;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擅长实际操作;有的人善于调动他人积极性,协调能力强,有的人善于独自钻研,成绩卓著。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注意到孩子比较擅长某些方面,就可以适当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孩子的一种特殊才能。充分发挥特长的优势,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将大有裨益。
三、激发兴趣、积极暗示的原则
早期教育之父卡尔·威特指出:“能使孩子产生兴趣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兴趣是婴幼儿精神发育和主动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正确的、浓厚的兴趣的形成(包括广泛兴趣和一定时期的中心兴趣),本身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一般人来说,兴趣尚且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说的话;而对婴幼儿来说,则可以认为兴趣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老师”。因为他们会拒绝兴趣以外的一切教育,对引不起兴趣和厌倦的事是毫不留情地撒手不管的。关闭注意的门户,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象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而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产生了敏感,感受到趣味,有了新鲜感或好奇心,他会不分是难是易,不管重要不重要,不管课内还是课外,也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他无需“苦学”,就能像学好母语(即本民族语言)一样精确地获得理想的发展。
婴儿处于无选择探求期,对一切新鲜事物几乎都发生兴趣,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进行灌输才好。不灌输好的,就会接收坏的;人的灌输使他成人,狼的“灌输”就学会狼的生活,灌输游游荡荡,他就成为“浪荡王子”、“悠闲公主。”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所谓认识倾向是指在认识过程中常有相对稳定的指向、趋势。兴趣对于人是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当人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时,就会积极从事与这些事物有关的实践活动,从而扩展知识面,增长才干。
兴趣对人的活动起着引导指向和专注投入的作用。人的许多活动都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尤其是一些无意识的活动更是兴趣直接作用的结果。儿童时期正是人的兴趣急速发展的时期,兴趣在儿童的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向作用,如果儿童的兴趣发展不好,就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
人类兴趣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兴趣专一型,一类是兴趣广泛型,第三类是兴趣混合型。前一类人对某一事物有专注的兴趣,并且长年不断,而对别的事物一概无兴趣或兴趣极低;第二类人对许多事物同时持有浓厚的兴趣,并保持很长的时间;第三类人是对某一事物有专注的兴趣,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同时又保持着对其他一些事物的广泛的兴趣,但专注的程度并不高。一般而言,第三种兴趣类型的人常有突出的成就。
上面所谈到的三种兴趣类型,主要是指成人的,儿童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方面。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尤其在6~7岁左右和此年龄以前,如果他们的兴趣表现为对某一事物很专一,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那么这个儿童智力发展一般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专一的兴趣会影响他们其他方面智力的发展。相反,兴趣广泛的儿童常常是智力较好的。这个时期尽管由于他们兴趣广泛,还无法做到对事物“丝毫不差”的认识,但是他们积累了广泛的感性认识,他们丰富的知识量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广泛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有较好的发展趋势。
从长远来看,在培养儿童具有广泛的兴趣的基础上,找出儿童广泛兴趣中的突出兴趣,重点培养,使其成为中心兴趣,才能逐渐把儿童培养成具有混合型兴趣的人。
培养广泛的兴趣,能使人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为工作、研究提供各方面的参考数据。广泛的兴趣能拓宽人的思路,使人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利于进行创造思维和直觉思维。
有广泛兴趣是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广泛的兴趣,知识面狭窄会影响人的思路,会影响灵感的产生。研究表明,人的灵感的产生与人的知识有关,兴趣越广泛的人。知识背景也越大,因此,他所产生的灵感也越多。
许多人的兴趣都是在童年产生并保持下来的。达尔文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的性格来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事物。”
怎样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呢?
首先是让儿童广泛接触世界,让他们了解知识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其次,让儿童广泛了解人类各种发明创造的成就,了解宇宙飞船、生物工程、电脑等,使他们感受到前辈所做的贡献从而激发他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兴趣。第三,要指导他们亲自参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生物标本的采集等等,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兴趣。
此时,怎样使孩子对什么产生兴趣要比给予他什么更为关键。幼儿对于他感兴趣的东西,都会贪得无厌地吸收、记忆下来,并从中培养出对头脑的机能与个性形成最为重要的意愿或意志等等。
每个做父母的,在孩子一出生后不久,就为他念童话或讲故事是十分可取的。这时不管他能否听懂,幼儿只要反复听着,就能把你所讲的故事背下来。然后,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一故事特别感兴趣,而产生想要自己阅读的欲望。
例如,这一时期的幼儿虽然还不识字,但他能把记忆中的故事情节和书中图画进行对照,并逐字顺畅地念下去,有时还会缠着父母问: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他如此执著地问东问西,就是他事物感受兴趣的证明。
有心的母亲会把握这个时机,不失时地教孩子学习识字,培养他的读书兴趣。
这里要提醒父母的是,幼儿记忆文字要比记注音符号更容易,因此,对他们来说,只读全用注音符号的图画书,并不是太理想。所以,有心教育孩子的母亲,应该留意选购那种有文字的童话书,然后陪着宝宝,边看边念给他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故事背下来。当他日后自己能够看书时,就会最先对文字感兴趣。
这一个阶段,做妈妈的可千万不要嫌烦,应该耐心地一字一字地教给孩子。经过努力,当有一天,孩子在父亲看的报纸上发现自己认识的字时,他定会高兴得雀跃不已,父母当然也会从中享受到无比的快乐。
以上所谈这些,是要告诉父母,3岁前后的幼儿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都会毫不困难地集中注意力,将它们牢牢记住。
“兴趣才是意志的最佳促进剂”——这就是铃木教学的诀窍。
据铃木说,硬逼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强硬他“你要用功!要多练习!”,这是最下策的教育方式。他发现,小孩子们一旦对某一课业发生兴趣,便会自动自发地专心学习,而且进步会非常神速。
铃木的教学经验正应证了那句俗语:“有了爱好而后方能做得精巧。”因此,在教育上,没有比引发孩子兴趣更为有效的方法。
对于处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母亲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你不是教孩子怎样计算,而是想法让他对数字产生兴趣;不是要幼儿真的精于绘画或书法,而是要培养他对绘画或书法的兴趣。
当然,为了使孩子产生兴趣,你还必须准备适当的用具。要孩子学绘画,你却不给他蜡笔和画纸,那就是一种无理的要求了。孩子身边摆上画笔与画纸,他们才会产生“要画画看”的意念。如果你不给他任何用具,又要他对画图“有兴趣”,那就犹如缘木求鱼,是绝不可能办到的。
有些做妈妈的甚至只为自己的方便,就把婴儿很感兴趣的音乐停掉,或硬逼他听他不喜欢的音乐,这种做法无异于摘掉了稚儿的成长嫩芽。
不只在音乐方面如此,有时婴儿正对某种事物感到有趣时,母亲却以“是换尿布的时间了”、“喂奶的时间到了”,而打断孩子的兴趣。要是孩子能说话,他一定会说“等一下嘛”,以表示抗议。就因为他不会开口讲话,他才通过摆手踢脚以竭尽全力地作“意愿表达”。还有的母亲,当幼儿正一心一意在玩玩具时,却因客人来了,就把玩具收起,这也会使幼儿对玩具兴趣大减。
我们认为,兴趣是培养幼儿潜力的最佳营养剂。因此,尽管做父母的会十分细心地照顾孩子的饮食生活,但如果在精神方面“营养失调”,也可能会因此而中断孩子的兴趣。
总之,不管是换尿布或喂奶,当母亲想要孩子“做什么”时,都得仔细观察他当时的状况,起码在你心中应有不打断他的兴趣的意识。
希望年轻的妈妈们务必了解,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要明白,负面的教育对婴儿则会产生十分坏的影响。
兴趣培养得高明与养育得高明有关
再小的婴儿也有他自己的意愿,兴趣才是培养婴幼儿智能的促进剂。要处理好的是,婴儿的兴趣和母亲的兴趣是不同的,如果做母亲认为婴儿感兴趣的事是“单纯的”、“无聊的”而不加注意的话,这种促进剂就有可能变成为压抑剂。
自古以来,在谈到让幼儿对某一事情产生兴趣的技巧之一就是:“夸奖胜于责骂”。但经过实践证明,这一技巧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为人父母者更应该煞费苦心。
说实在的,夸奖确实比责骂要更不容易。在公司管理中,常听到一句话,叫做鼓舞员工的士气,严格来说,它就是公司老板对员工的兴趣培养。同样,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也就是鼓起他朝某一方向发展“士气”。兴趣培养的高明,正是养育儿女、栽培员工的窍门。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夸”与“骂”也是有讲究的。你是先夸后骂呢,还是先骂再夸?或者只夸不骂,抑或只骂不夸。方式运用的不同,会使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反应有很大差别。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似乎惟有“先夸后骂”才是上策。可惜多数父母,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因而养成责骂为先的习惯。
这一点,我们再以铃木先生对幼儿的奖、惩方式来加以说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铃木都采取先称赞孩子一句:“非常好喔”!然后补上一句:“只要把缺点改掉”的方式。以这种方式对孩子说话,被夸奖的话就会深深留在孩子的印象中,你给他指出的“缺点”他也能坦然接受,而且还会激发他去自动拼命地改正“缺点”。
如果被母亲指责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结果,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也尽是缺点。事后再补充式地赞他,他当然也就会老实地接受了。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要看做父母的是先责骂,还是先赞扬。
铃木先生指出,培养兴趣的高明与否,与幼儿的能力成正比。遗憾的是,做母亲的人似乎都容易感情用事,在如何“让小孩感兴趣”这点上太过疏忽。
在井深大先生看来,一旦有了兴趣,那种兴趣就会呈现几何级数扩增,这是幼儿期的特色。因此,你不妨也试试运用一下“铃木教学法”,先对孩子多夸奖,真正想要责备的事留在最后补上,如何?!
如前所述,孩子的兴趣是瞬间即变的,即,在一瞬间萌生,瞬时之后又告萎缩。做父母的,应该适时把握住那萌芽的一刻,给予适当的辅助,使其兴趣能继续茁壮成长。
话虽如此,但事实上,要让孩子的所有兴趣都作均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不知道哪一种兴趣最后会变成他长久的兴趣,但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在广泛的兴趣中,试试哪一种兴趣可以持续下去。
有一位父亲曾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谈了这一看法。他的儿子在1岁两个月时,偶然对“之”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凡是看到各种场合有个“之”字出现的,做父亲的便指着那个字告诉孩子,并教他念“之”的发音。
过了两三个月,他的孩子已经认得ABC三个英文字母,父亲便趁机用折尺上的英文字,教他继续再学XYZWTFHNM等,马上就学会了。
到了1岁半时,孩子又对各种汽车、家电制品的标志发生了兴趣,父亲就举出厂家名称,让他猜测商标,有时向他出示商标让他猜厂名。
由此可见,这位看似“天真的老爸”,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使得幼儿的兴趣既能持续,而且还能更为浓厚。
什么是好奇?好奇就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兴趣感。好奇心能促使人的大脑对刺激物产生兴奋中心,产生一种“欲知其所以然”的愿望,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会锻炼人的进取心。古往今来,没有好奇心的杰出人才几乎是不存在的。对记忆力有专门研究的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价认为,好奇心对记忆力有极大的作用。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幼年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例如,新生不久的婴儿就会被明亮多变的灯光吸引,会目不转睛地注视陌生人等等。但是,这是人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学上叫做“定向探究反射”,好奇心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惜的是,随着儿童时期的结束,绝大多数人的好奇心会消失。儿童这一蒙昧时期的好奇心是不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求知时期的,要实现这种转移,必须经过教育。
那么,怎样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呢?
在启发儿童把蒙昧的自发的好奇心,转移到智力方面的兴趣上时,家长的职责往往超过教师。爱迪生由于好奇心强烈,被教师骂为“低能儿”,还被学校开除,但他的母亲在家教育他时又培养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终于成了“发明大王”。
最能满足儿童好奇心的是让他们探索能够发生有趣变化的物体或看能吸引他们的书籍。对于儿童的好奇心,家长最好是只给儿童找些资料,指出解决问题的道路,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儿童的独立活动,更有利于他们发展好奇心。他们可以亲自去观察、接触事物,自己去发现新的东西,使好奇心在独立活动中得到满足。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原有的学习内容,他们很容易出现经常性的厌倦情绪,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喜新厌旧,一成不变而又需要不断重复的学习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厌倦,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深入学习。这时,可以通过孩子自己选择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当学习变得没有新意,一成不变的时候,孩子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效率就会降低。如何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兴趣,将学习融于游戏中,才是引导孩子学习的关键。
在孩子眼里,只有自己喜欢的游戏才愿不厌其烦地做,因为这是他们的天性。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不要指望孩子能够有那种所谓的“自觉性”。即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家长也万万不能责备,而应该进一步寻找让孩子愿意学习的方法。
婴幼儿是世界的生客,他们缺乏知识,没有主见,毫无判断能力,处处只是接受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和语言的影响而成长着。他们是环境的动物,环境塑造着他们的个性。
因此必须坚持成人利用环境,行为和语言积极暗示孩子使他产生认同;反对任何消极暗示和影响。坚持正面鼓励为基本教育方法,培养起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同情心等保证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心理品质。多多鼓励、表扬、信任和严格要求,少批评指责,禁止无可奈何地消极数落,总要让儿童自己觉得是好孩子。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
与其塞入知识(强化左脑的作用),还不如重视引发右脑能力的教育方法,而暗示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事实上,母亲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孩子进行各种的暗示,但大体上都是不好的暗示,只会使右脑的回路封闭。
当母亲对孩子说:“走吧!去读书吧!”孩子会说:“不要!”因为这是母亲希望的言语。
母亲最好对他说:“来,读书的时间到了。”
所谓五分钟暗示法,也就是在孩子入睡后的30分钟,当潜在意识仍然活动旺盛时,如果给与孩子好的暗示,就可以改变孩子。
在育儿方面一定要好好活用五分钟暗示法。在暗示当中,可以对他说“读书很愉快,你最喜欢看卡片了,卡片在你的头脑中运作,卡片的内容都跑出来了”等等的话。结果很多人都表示,真的就像这样实现了。
五分钟暗示法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暗示孩子好好睡觉,让他安定,不要神经质。
(2)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都是发自内心爱他,因为被所有人爱的孩子,他的内心会柔软、光明、开放,而且也能开启右脑。
(3)内心总是非常沉着、稳定,而且右脑开启,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够不断地流入头脑中,都能够记得往。暗示在头脑里面不断地引发出优秀的能力,这便是引发出孩子潜在能力的暗示。
对于有问题的孩子,只要进行这三部分的暗示即可。
——五分钟的模范暗示——
“小宝,好好地睡吧!全身好舒畅,沉沉的睡去吧!”
睡觉好舒服呀!一直睡到天亮!睡得很沉、睡得很香,明天早上起来精神就会很好。
小宝是最乖的孩子,小宝了解妈妈在说什么。小宝是活泼聪明的孩子,妈妈最喜欢小宝了。爸爸也最喜欢小宝,大家都最喜欢小宝。
小宝活泼、诚实、乖巧,爸爸妈妈和大家都最喜欢小宝。
小宝是乖巧的好孩子,最听妈妈的话。
小宝非常活泼,大家都非常爱小宝,所以小宝的内心非常沉著。小宝也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很聪明。
小宝的内心稳定、头脑好,所以读什么都能全部记住。
小宝每天都看图画卡,而且都能完全记住。
小宝也最喜欢看图画书,能够完全将里面的内容记在脑中,而且能在头脑里面自由地活动,头脑忙着找出答案。
小宝现在已经睡着了,但是头脑却还没有睡着,所以能够完全记住妈妈的话。
小宝在睡觉中所学到的事情,都能完全记在脑中,而且等到白天醒来之后,所记住的东西就会完全呈现在眼前。
“现在妈妈开始读图画书给你听,你要边听边睡觉。要一直睡、一直睡,睡到明天早上。等到明天早上一觉醒来,就觉得心情非常好。要开始读图画书喽!”
这只是一个例子,可以配合自己孩子的状况而想出更好的暗示法。
并不是希望或者命令,只是依照事实说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四、游戏中学,化难为易原则
小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有趣,喜欢自由的,因此他们最喜爱的便是游戏玩耍,如果不能游戏玩耍就会感觉不快乐。而且,他们也正是通过游戏来向世界学习的。如果不能通过游戏使孩子及时学到知识,那将是最大的浪费。
孩子从蹒珊学步开始,就十分好动,蹦蹦跳跳,整日玩个不停。游戏是学龄前孩子的主要活动,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游戏。
有的家长,把游戏当作是单纯的娱乐,认为“只要孩子不哭,玩什么都行”还有些家长认为玩无益于智力。其实不然,让孩子欢快游戏,并加以科学引导,对孩子智力发展、体格发育和心理品德发育都有益处。
游戏中欢愉活泼的气氛,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的积极方式,孩子的欢乐情绪是生长发育和健全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缺乏父母爱抚、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其智力发育与健康水平都会受到影响。游戏能给孩子创造欢乐气氛,能够在孩子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是开发孩子智慧的积极手段。
游戏能培养孩子快速反应判断能力。游戏中常需孩子及时作出反应判断,这种反应判断方式十分生动活泼。孩子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养成敏捷的思考反应能力,对这一时期孩子脑功能的发育极有利,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游戏能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这是孩子成长极重要的心理品质。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有惊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游戏中孩子那种认真执着的神情和夺取胜利的劲头,正是养成这两种心理品质的萌芽。
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一些形象的游戏,如“迷宫游戏”、“猜谜游戏”、“玩蛋壳灯笼”、“摆烨”等都可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游戏又使孩子去思考如何取胜,为什么失败等。
游戏能锻炼身体,使孩子在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中锻炼体格,能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反应、肌肉协调、感官功能等多方面能力协调发展,有益于孩子灵敏协调素质的发展。大多数游戏均有奔跑活动,这些肌肉活动能使体内代谢过程大大加速,对氧的需要量和摄取量增加,心肺活动加强,从而增强心肺功能。游戏中的跑跳动作,对孩子下肢长骨有良好刺激作用,有助长骨的生长。还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
游戏能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在做游戏时,大人把做游戏的规则和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并要求他们照着这些准则去做,其中也包括孩子对长辈、对玩具的态度和种种规范。如孩子模仿老师讲课的游戏,一个孩子当老师,其余孩子当学生,老师讲课,学生安静坐在那里,不准乱说乱动,孩子们很容易做到,因为这些游戏中的准则是孩子们自己制订的,不是“强加给”他们的。这样游戏不仅发展了孩子的智力,也培养了孩子的道德品质。
在人才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将来越是发展困难的事物,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获得这个事物的初步印象,产生兴趣的萌芽。为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展示了美景,这是化难为易的最佳办法,可以说是一条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捷径。
例如上小学以后,人人都会觉得学外语难,学识字难,学乐器、画画、游泳、滑冰等都很难,还有养成各种优秀性格品质难,年龄越大越难,学得高深更难。但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世界上唯有婴幼儿最不怕难,他们的心中只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学和不怕的概念。所以任何将来会学得比较困难的事,你变着法儿逗孩子产生兴趣,他会像学说话、走路那样容易接受。世界上还有比学听话、说话更难的吗?人生最初6年假如不学听话、说话,以后再学恐怕只能制造悲剧,而每一个3岁孩子却能学得那样好!
五、生活课堂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婴儿的唯一课堂和幼儿的主要课堂,这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因为第一,他们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天生需要活动神经,筋骨和肌肉,不能坐的时间太长。第二,他们处在无意注意占极大优势的阶段,总是随时转移注意,不能上课用强制办法按教材章节办事。第三,对婴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已经太丰富了,处处都有信息,处处都有乐趣,处处都能感受。他们以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满足,有益的玩就是最有兴趣的学,有趣的学就是最快乐的玩。
所以,在生活课堂里,使“教在理智的有意”,“学在快乐的无心”之中,充分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的学问,孩子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
研究人员在研究与统计分析超常优秀儿童时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从小父母都带他(她)们去大自然,去大社会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出生后对世界表示好奇的婴儿,每个做妈妈的无不欢欣鼓舞。家里人会争先恐后地去给他买各种玩具,如团团转的风铃和嘎啦嘎啦棒。当然,对于这些好玩的东西,婴儿都会盯着风铃看,也会聚精会神地倾听嘎啦嘎啦响。但光是有这些,他就果真满足了吗?早期教育家们通过对这些婴儿面孔的观察,发现从他们的表情来看,似乎觉得仅有这些玩具还刺激不够。
他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婴儿,正患上一种“刺激饥渴症”,他们甚至对偶然飞来的苍蝇都会显示出无比的兴趣。哪怕是看见一只爬到眼前的蚂蚁,他也会用眼睛追踪蚂蚁的动态。
当然,要满足婴儿对刺激的渴求,光是给他看蚂蚁、苍蝇是不够的,必须尽量多带他到可以看到车、狗、猫,甚至飞机飞鸟等的“外界”去。
然而,我们发现,现在母亲们带着婴儿在外走动得越来越少。这或许与拥有私家车多起来的家庭有关。为了顾及路况、卫生、健康等问题,年轻妈妈们往往不太喜欢把宝宝带到外面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年轻父母往往出于“健康”的考虑,天冷了怕孩子感冒,天热了又恐中暑,就这样,尽可能地把婴儿置于“无菌状态”,殊不知如此做法,无形之中就封杀了婴儿的好奇与兴趣。这对于拓展婴儿的智慧与能力,绝对是弊大于利。
正如一句名言所表达的:“大自然是小孩子学习的宝库”。外界与大自然之中,有无穷的力量可以吸引孩子的兴趣,如果不把孩子带到那种学习场所去,这不是母亲的怠慢与失职,又是什么呢?
的确,把小娃带出户外,可能有伤风感冒之虞,并也有遭遇不测的危险,但是为了这些理由,就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这等于是做母亲的亲手夺去了孩子在户外学习的机会。
我们发现,走出户外的婴儿,都会惊奇地注视路上的狗或猫儿,对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也会始终看个不停;看到菜摊上摆放的各色各样蔬菜,更是瞪大着眼睛欣赏。通过这样接受在家中所得不到的新鲜刺激,婴儿的智能也自然会发达起来。
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对婴儿的健康与安全予以最大关注,这也是做父母的责任,但我们也切不可因此而限制了孩子的学习场所。
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婴儿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更加活泼与健康。注意这个事实,也是做父母的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
很久以来,新式小家庭一直就被认为问题很多,其中除了隔绝传统数代同堂的直系亲属关系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婴儿与婴儿、孩童与孩童间“横”的接触机会减少了。
在父母兄弟都近邻而居的乡村家庭,由于兄弟间的孩子、亲戚的幼儿都能每天互相往来,就有热热闹闹的交流会。相反地,在新兴住宅区或郊外别墅,因为脱离了邻里之间的相互沟通,导致他们直到上幼儿园或小学,都缺乏同龄孩子间的直接接触。
对于孩子来讲,幼小时就必须常跟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接触。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中意识到自己以外的他人的存在,并进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并接受别人的存在,这样通过这种接触,就能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理念培养给他们。如果仅仅是孩子与母亲间的关系,则被保护者的立场就太过明显,而难以和他人作对等的沟通。
将只由母亲照顾养育的一群孩子,和在幼儿园团体生活的一群作一比较的话,很显然地,在幼儿群中长大的人比较正常。基于这个事实,我们也就尽量让小宝宝和年龄差不多的幼儿玩在一起才好。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的“鱼缸”。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来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和冲动,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空间。
作为父母,应该除掉多余的担心,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对生活的环境,孩子们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处事方式,家长不要过于强求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强制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六、家庭早期教育与幼儿园(早教中心)教育并重原则
家庭与幼儿园(早教中心)是0~6岁婴幼儿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的两个关键,必须同时并重,共同来建设好孩子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仅要各自做好工作,而且要加强联系与沟通,家长要选择并支持能全面贯彻早期教育的幼儿园与早教中心,理解他们推出的早期教育的理念与措施,配合做好幼儿园(中心)要求家长做的工作,并对幼儿园(中心)的工作积极给予评价与批评,幼儿园(中心)也要运用家长学校、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沟通手册、家访和平时交谈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与沟通,对家庭的早期教育给予指导、协助与批评建议,对于这一点,下面我们将用一章的篇幅来详细介绍。
七、表扬鼓励原则
表扬鼓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观念,要在全部教育中坚持用好表扬鼓励的方法,包括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只有在观念上意识到才能做好,南京市邮电职工周宏先生在培养自己先天耳聋的女儿周婷婷成为留美博士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赏识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每一个早教工作者学习与借鉴,下面简介“赏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提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许多国家首脑部门已经意识到: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于是,教育变革正逐步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们认为:和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小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项内容,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是教育的失败和人类自身的悲剧。
我们认为: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这个万物之灵而自豪。
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道路尤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的被打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
我们认为: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和充实的童年。孩子是心灵处于舒展还是压抑状态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我们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教育家夸美钮斯很久很久前就指出,应当象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因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我们认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
我们认为:赏识成功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既不忽视、也不夸张,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把蕴藏在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我们说一个人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怎样才能让孩子觉醒呢?我们把赏识教育具体的操作原则及方法概括为:“六大原则”和“十二个学会”。即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每个“原则”下均提出两个“学会”,这样既抽象又具体,让家长和老师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有很强的操作性。这里必须要强调指出的是:“信任、尊重、理解”这三个原则,是每个孩子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他们享受的权利,因此一定要做到“对人不对事”,后面三个原则:“激励、宽容、提醒”则是针对教育孩子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孩子身上优点、缺点和弱点而提出来的,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要求做到:“对事不对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表扬或批评孩子不当而产生的负面作用。
1、 信任孩子
所谓信任,用最通俗、最简单的话讲,就是一个字——“行”。我们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始终不渝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为最好的自我。一个家长真正信任孩子时,孩子看见他们就像看见一座大山,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否则,只能让孩子感到失望和泄气。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信任他们的人呢?这里我们提出了两个“学会”,即:“学会自豪”和“学会崇拜”。
首先谈学会自豪。从孩子哇哇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可以不为其他事情自豪,而必须无条件地为自己创造的“生命”——孩子,这个万物之灵而感到自豪。要自豪到什么程度?要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眼含热泪地欣赏她、拥抱她、赞美她,为他(她)而自豪。
几年前,某一所中学里发生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后,老师将班里成绩最差的十名同学及家长叫到学校,让孩子和家长一对一,面对面站成两行,然后把孩子的缺点逐一训斥,最后对家长们说:“我遇到了这样差劲的学生,你们看怎么处理?”家长们在老师的训斥下,个个的脸早已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心中的愤怒一触即发,老师的最后一句话,犹如点燃了“炸药”的导火线,家长们冲上去对着自己孩子劈头盖脸一顿毒打,把内心的耻辱向孩子身上尽情地倾泻。可就在这种情况下,班上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那位学生的母亲,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反而把双手放在孩子的肩上,用无限慈爱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自己的儿子,不久母子两人的眼里都含满了泪花。当别人不解地问这位母亲时,她回答:“你们任何人都可以看不起我的儿子,但作为一个母亲,我没有理由不为儿子自豪,我相信他是天下最好的孩子,要我打我的儿子,永远办不到!”几年后,也就是这个当年被老师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却考入了北京一所艺术院校,而其他的孩子则纷纷处于平庸之中。
为孩子自豪就是给孩子力量,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更加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们从以上这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到,为孩子自豪是多么的重要。
再谈学会崇拜。为什么要学会崇拜?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甚至连雪花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每个生命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父母一定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要会欣赏孩子,应该回到小时候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时的那个状态,视觉是一片光明,眼里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不足而是将来的美好情景。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欣赏之中都富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有欣赏”。生命之初孩子身上美的品质,被每个父母发现了并且在希望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孩子就在这样充满欣赏的环境里成长,最终都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说话和走路。
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才干出众,他总觉得自己的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他的眼里,儿子几乎是一无是处。儿子的心灵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思想近乎要崩溃了。就在这时,这位父亲接受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一下子开窍了。经过精心安排,他特意请来几位朋友在家里闲聊,故意让在房里做作业的儿子能听到谈话的声音。他对朋友们说:“别看我整天忙于事业,对孩子太不关心,其实内心很崇拜他,为能有这样一个孩子而感到无限自豪。没想到儿子身上蕴藏很多闪光点,连我都非常佩服”。当天晚上,奇迹发生了,泪水涟涟的儿子出现在父亲的卧室里,向父亲道出长久压在他心里的委屈,并请求父亲原谅他的过去。发誓一定要如父亲所赞赏的那样,做一个值得让自己父亲骄傲的男子汉。从此,孩子觉醒了,经过努力奋发很快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和父亲也成了一对“好朋友”。
2、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在人格上与孩子对等,让孩子的心灵在舒展的状态下成长。如果仅做到前面的第一个原则“信任孩子”而不注意尊重孩子,那么这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不会被孩子认可的。我们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我们的孩子。尊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行为,尊重孩子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和自然环境。做父母的决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应当当作生命的延续,抱着崇敬生命的态度去尊重他们,孩子的心灵之门就会向你敞开。为此,我们提出了“学会倾听”和“学会请教”这样两个操作方法。
(1)学会倾听。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孩子的心里话最想告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现实中的孩子大部分却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呢?原因就在于我们不会倾听孩子讲话,不是嫌孩子烦,就是认为孩子的思想幼稚,在孩子说话时忙于做其他事情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了。《中国少年报》副主编卢勤,在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她突然发现口齿伶利有着“故事大王”称号的孩子一段时间出现了口吃现象。她关心地问儿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子告诉她:“妈妈,我有满肚子的心里话要讲给你听,而你总是忙于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听我讲,我急于告诉你,我越急就越口吃”。从此之后,卢勤这位孩子们称为知心姐姐的母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听孩子讲完话。不久,孩子口吃现象不治而愈。
倾听,是尊重孩子效果奇佳的方法,通过倾听你了解了你的孩子;通过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得到了疏导;通过倾听,孩子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倾听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愿我们的家长都能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2)学会请教。不少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到处打听教育方法。其实,一旦我们的家长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尊重孩子,也就会自然地向孩子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我们说,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育者本人的行为、态度和方式,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必须明确他需要什么,不是家长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来。向孩子请教这个方法,最能体现互动的教育规律。
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需要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如此,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是在读女儿这本“天书”,不断向她请教,经常问她:“爸爸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等等”。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的最高意境就是培养出值得你崇拜的学生”。我们很多家长一直在研究同事爱听什么话,领导爱听什么话,而偏偏忽视了研究孩子爱听什么话,只有向孩子请教后,才能讲出让孩子听了之后感到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话来。向孩子请教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这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3、理解孩子
理解就是善解人意。简单地说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家长是想不通的,往往换位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理解的作用。本着这个原则,我们提出“学会感激”和“学会陪伴”。
一是学会感激。人总是在有所获得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感激。孩子小时候,虽然父母细心地照料,哪怕在大人身上拉屎撒尿,父母毫无怨言,其原因是感激孩子生命的诞生,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此时父母眼里是一片光明。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感激孩子的生命,而是盯住孩子的学习分数,他们内心开始被一种失落感占据了。有这样一组漫画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本质:一个小男孩穿着爸爸刚买回来的新衣服出到玩,把衣服弄脏了回来,爸爸拿起棍子要打他,小男孩对爸爸说:“你实在要打我,请稍等一下,等我把新衣服脱掉后光着身子再让你打,我发现你喜欢的是衣服而不是我”。小男孩的爸爸听了这番话后不仅没有打他,反而将棍子摔掉,抱着自己的孩子流泪忏悔。不正是这样吗?许多父母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生命,而是爱孩子的分数,更是爱自己的面子,完全搞颠倒了。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像感激上帝一样感激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感激上帝而怠慢孩子。
二是学会陪伴。要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平静地谈话。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能沟通。与孩子沟通,是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重要一环。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是理解孩子的试金石。能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是成功的。我经常和女儿促膝谈心,沟通思想。通过交谈,女儿增长了知识,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本领和艺术,同时也使我加深了对女儿的理解。现代社会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家长就要在孩子的沟通中,去培养他们包括沟通在内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记得在一个冬天,婷婷不愿意写一篇命题作文,怎么办?干脆和女儿谈谈心吧,我亲切地抚摸着她的小手说:“婷婷,我的好朋友,你知道爸爸的心情是多么的矛盾吗?强迫你写吧,怕伤了咱们的感情,随你的便吧,养成你害怕困难的坏习惯,爸爸就更对不起你了,你说该怎么办呢?”婷婷听了之后,用一双困惑的眼睛望着我。我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爸爸要把你培养成一个坚强的人,才真正够朋友。假如你还不理解爸爸,我宁可在阳台上受冻罚站,以表达朋友的一片诚心,直到你写好为止,好吗?”听到这里,婷婷的泪水已在眼眶里打转转,她紧紧的拥抱着我说:“爸爸,我的好爸爸,我一定写好作文,决不让好朋友为我吃苦。”这样,彼此感情沟通了,一种强烈的父女之爱使我们两个都流下了热泪。
4、激励孩子
“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和调动孩子内在的潜能,勉励其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形成向上的动力。过去家长的观念是“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我则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许多家长担心表扬孩子会造成孩子自高自大的“翘尾巴”现象,所以不大表扬。事实证明凡是“翘尾巴”的孩子都不是表扬多了,而是表扬得太少。如果是偶尔一次,翘尾巴也属正常现象,如果是经常受到表扬激励,他就会习以为常,不再出现翘尾巴的现象了。激励,就是让孩子在轻松、舒展的环境中成长。为了正确把握激励的原则,我们要求做到“学会发掘”和“学会分享”。
先说学会发掘。发掘就是把孩子看成一座急待开采的金矿,做父母的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金矿,并且将其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找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南京有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她班上有位同学早晨经常迟到了,她对同学们说:“&&同学,其实最不想迟到,他每次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可以问问他,我们相信他不会是无缘无故迟到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当场表示今后不再迟到,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学又迟到了,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全班同学
说:“&&同学今天又迟到了,如果说他原来迟到有原因的话,他今天迟到的原因更特殊,已特殊到不能和任何人说,我们是不是给予理解和掌声?”全班同学又一次发出鼓励的掌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下,这位同学克服了经常迟到的习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再谈学会分享。就是与孩子共享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为他们前进目标、努力过程、实现结果而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应该是分享孩子成功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由于分享,给孩子增添了信心,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同时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分享中也获得一种自豪感。注意这里提到的分享不仅是孩子在取得成功之后的分享,而是要不断地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化为若干个“小成功”,这样孩子才能坚持努力。通常说:“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而我们的观点是:“不看到成功就不会努力”。有句政治口号:“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体现了这一内涵。上海闸北八中有位女同学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只得了7分。老师说:“同学们,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7分是这位同学努力的成果,我们相信,只要看到这个成果,她下次就会扩大这个成果,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和鼓励呢?”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此,这位女同学被打动了,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一次比一次提高,由第一次7分到毕业考试的87分,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5、宽容孩子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孩子要敬其所长,恕其所短。要使孩子的心灵舒展,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很严,总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求全责备本身就是违反规律的。我们要有大自然包容万物一样的胸怀包容我们的孩子,宽容孩子的核心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反思”和“学会等待”。
学会反思,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界孩子的重要方法。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家长常常是“你怎么啦”,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赏识教育的观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因此,我们要学分反思,遇到问题不是“你怎么啦”,而是要问“我怎么啦”,孩子出了问题,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有一位父亲在处理儿子拿家里钱的问题上,就是运用了典型的反思原理。这个家庭先是由母亲管两个儿子,有一天妈妈发现家里钱少了,问两个孩子,孩子不承认,老大、老二互相推诿,弄得妈妈大伤脑筋。这位父亲意识到,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他和妻子商量后,由他出面处理此事。他认为是儿子拿钱渠道不畅所致。他对两个儿子说,爸爸当家,你们用钱可以拿但要和我说一声,让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儿子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爸爸十分诚恳就相信了。第二天,老大老二拿钱后,等爸爸回来均如实告诉了爸爸,这位父亲动情地表扬了他们,夸他们是诚实的好孩子。就这样过了几天,他又对儿子说,爸爸妈妈挣钱也不容易,也很辛苦,是不是不该花的钱可以不花,儿子们非常理解和赞同,打这以后两个儿子不但不拿家里的钱,而且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位父亲说:“我们原来总是把问题盯在孩子身上,不反思自己的责任和问题,不宽容孩子,现在和孩子交朋友,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学会等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也并非一天形成,而是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克服缺点恨不得全部在一天之内完成,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说:“冰化三尺也应非一日之暖”才行,这就是要求我们每位家长以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改正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就拿我小时候的例子来说吧:小时候,我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将桌子上的东西搞乱,不注意收拾整洁,妈妈经常批评和提醒我。有几次,我特意将桌子整理好,而妈妈却视而不见,我为了得到妈妈的赏识和鼓励,就告诉妈妈:“桌子理干净了”。这时妈妈说:“本来就应该搞干净的,有什么大惊小怪。”犹如在我的兴头上泼了一盆凉水。没多久,桌子上又乱了,妈妈看见后又说:“我就知道你是新盖茅厕——三天香,坚持不了几天。”这样把我的热情完全打消了。我们说学会等待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花苞心态”。不是自己的孩子花不开,而是迟开的花可能更鲜艳,只要别的孩子花开了,咱的孩子也快了。这样,你就可能以一颗平常心去耐心等待孩子觉醒。
6、提醒孩子
赏识教育不能简单地与表扬加鼓励画等号。对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提出批评。不过批评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是过去居高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提醒,正因为是这样的提醒,孩子才乐于接受,尽快改正。我们说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身上的缺点,而提醒的效果正说明了,它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学会批评”和“学会分担”。
学会批评。我们家长现在批评孩子是什么话刻薄讲什么话,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婴儿也一起倒掉了”因此我们提出学会批评。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的方法,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赏识性的批评:有一位老师在同学犯了错误时,从不当众批评,把犯错误的同学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知道你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位置吗?你是老师的自豪,全班同学的骄傲,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尽快改掉身上的不足,为全班争光”。这样的批评,谁不愿接受?还有动作性批评、商量性批评、提醒性批评等等,总之批评的方式千变万化,其目的只有一个:达到让孩子乐于接受的批评是最好的批评。
学会分担。我们说孩子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分享他的欢乐。一旦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则应该学会分担他们的忧伤,继而鼓励他们在失败中站起来,你又分享他的坚强。记得婷婷刚上高中时,一次考试几门课都考砸了,消息传来,我很平静,婷婷难过地对我说:“爸爸,我对不起你,功课没考好。”我很理解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对她说:“婷婷,没有关系,这是对你来说是太好了,暴风雨终于来了,你不是要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吗?海燕在什么时候高歌?不正是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吗?”短短的一席话,给了女儿巨大的力量,很快好就迎头赶上去。学会分担的核心是让孩子吸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八、信守诺言原则
要坚持赏识教育中“信任、尊重、理解”的原则,教育者一定要坚持做到信守诺言,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倡导的诚信。
我们有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失信,本来答应星期天带孩子去公园的,到时一忙就去不成了,有的孩子一闹,父母赶紧道歉,说下个星期一定带你去,结果到了下个星期又有事,或出差了,又去不成了,孩子这时再也不会闹了,因为他知道父母是不讲信誉的,以后他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对你不讲信誉,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其实就是这样由父母“培养”出来的。
什么叫诚信,其实诚信并不复杂,就是两点:说到做到和遵守时间。说到做到,又叫“言必信,信必果”,说到要做的事就一定要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小,或者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掉以轻心。在承诺之前要有一个预测,肯定能办到的事才去说出来,肯定办不到的事,那就不要答应,可能办到也可能办不到的事,就不要用肯定的语言,而要用留有余地的语言。当然,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使本可以做到的事出现了故障,即使这样,也要事后及时解释,并设法弥补,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更不要象“狼来了”的故事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失信。
遵守时间,是早期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孩子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孩子每天都应该严格地按作息时间生活,这样调节好他的生物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同时,在平时无论是在家里,幼儿园还是社会活动中,都要有按时的观念,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去超市购物,几点钟去公园,几点钟去看爷爷奶奶……,既教会孩子看钟,也要切实做到。带孩子约会,也是一种信誉的教育,约好与朋友8点钟见面,就不要过了8点才到。如果因为阻车,不能准时到,也要提前打个电话说明一下,要知道,你是带了一个“研究生”在身边,他会时时研究你的一举一动,当然包括你对遵守时间的做法与态度,如果你约了人家8点见面,自己又不当一回事,或甚至故意迟到,这些都会被孩子学会校仿的。因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市顽逗星幼儿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