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东留乡的中学教师?

学校信息更新时间: 09:58&>>&院校简介
院校类型:农业院校
院校隶属:福建省教育厅
所在地:福建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联系电话:57
学校网址:
特殊招生:为了星火燎原---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党委副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了星火燎原---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党委副书记练交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福建武平东留乡(银坑/小溪)和江西寻乌吉潭镇(剑溪/寒地)及县城长溪两省汉室刘氏后裔(广传公一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共7750个阅读者,2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8:42
闽西武平 &&
liu1818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140-1.html
武平县简介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的最南端,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一个边界县份,全县总面积2638平方公里。
  武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边区县、老区县,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武平人民前赴后继跟着党,是几十年"红旗不倒"的中央苏区县。武平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度,平均降雨量1919.4毫米,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武平县是我省重点林业县之一,人均占有森林面积7.26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333.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占有量高1.6倍,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倍。在茂密的森林中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和繁殖,野生动物资源有穿山甲、果子狸、竹鸡、黄獐,金环蛇等201种,野生植物资源1191种,其中野生药材资源就有400多种,还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如香菇、红菇、木耳、茶叶、土纸、笋干、松脂等林副产品。丰富的林业资源还为加工以竹木为原料的工业品创造良好条件,武平县精致的藤木竹家俱、木珠帘、汽车坐垫竹片席、漆器工艺品以其别致的造型和精湛的艺术赢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武平的原木、胶合板、纤维板远销省内外贸易市场,"平川牌"松香"合成樟脑",多次荣获国家银质奖,成为武平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
  武平除物产丰富外还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岩前狮岩、梁野山、灵洞仙山、下坝狮子山、碧水公园、兴东温泉都以其形状怪异、风景优美的特色可开发为旅游胜地。
"九五"期间武平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境内公路里程已达1121公里,公路犹如流动的血脉,纵横交错、交织如网,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道为县道为干线、辐射乡、村道路的交通网络,全县21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
桃溪镇概况
素有“茶叶之乡”美称的桃溪镇,位于福建省武平县的北部,距县城44公里,平坦宽敞的省道206线贯穿而过,地理座标位于北纬25度21分50秒,东径116度11分30秒,东与本省长汀县、上杭县相邻,南邻广东,北邻江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闽、粤、赣交界处的乡镇。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这里青山环抱、山势连绵、绿水长流,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修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长冬短的特征,最高海拔1123米,最低海拔245米,垂直地域的差异,又形成了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小气候区,这种气候和这里肥沃的土质很适宜茶果和农作物的生长,较大的高低海拔差为发展反季节收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全镇总面积178.95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 2000年年未总人口24170人,4658户,耕地面积15280亩,林地面积21.55万亩,园地面积1.48万亩,社会总产值1.57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188万元、工业总产值47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3元,全年粮食总产量9183吨,茶叶产量385吨,水果产量2213吨,出栏肉猪15368头。改革开放以来,我镇改变了昔日的旧面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78增长了22倍和9倍,年平均递增分别为18%和11%;高标准、高要求、功能设施齐全的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中小学校舍建设焕然一新,素质教育已全面推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桃溪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二、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一)、土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农产品丰富多彩
 1、茶。茶叶是桃溪大宗农副产品,自1971年开始种茶以来,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拥有茶园面积9323亩,年产绿茶300余吨,拥有成套茶叶加工机械58套,是福建省的主要绿茶生产地之一,所产绿茶多次被省、市评为“名、优、特”产品,是福建省六大名茶之一。1990年以来,先后有6位台商在桃溪投资种茶,外省尤其是广东、浙江省来我镇投资有为数也不少。由于桃溪独特的气候和土质,对茶叶生长极期有利,所产绿茶多次经有关部门测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桃溪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叶之乡”。
 2、果。目前我镇拥有果园面积5343亩,年产水果2000余吨,是闽西主要水果生产地之一,其中品质优良的“山下角柑桔”在闽西已小有名气,产品大多销往深圳、广州、厦门一带。
 3、菜。政府大力提倡的大田结构调整政策已初见成效,2000年我镇的蔬菜播种面积达10879亩,其中反季节蔬菜播种面积3315亩,产品有几十种,高海拔的新华村和新兰村为发展反季节蔬菜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产蔬菜品质优良。
 4、其他。如:西瓜、地瓜、花生、姜、烤烟等农产品也有一定的规模和产量,种植技术也日益提高。
  (二)水系发达,水位落差大
  境内有两条汀江支流,且水位落差大,很适宜建设梯级电站,全镇地上水资源总量为2.4亿立方米,溪流水力资源蕴藏量9000千瓦,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水力发电站有:李潭水电站、新丰水电站、木兰水电站、增丰水电站、泉坑北水电站、破礤口水电站等,总装机容量为4510千瓦;已初步探明,并经过可行性论证,极具开发价值但尚未开发的有3处。充足的电力为发展我镇的轻重工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推动我镇的各项社会事业向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
  我镇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矿源主要有莹石、铜和少量的金 ,其中莹石储积量有3万来吨,较易开采的有2万吨左右;铜资源储积量为数也不少,大部分储存于鸡龙山一带;同时在鸡龙山一带也探明了有一定量的金,在溪里也有少量金沙。
  (四)森林资源丰富,生态较为平衡
  我镇林地总面积21.5万亩,其中森林面积16万亩,占7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6.4亩,为全省的3倍,全国的4倍。目前全镇森林总储积量85.7万立方米。人均35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倍;森林覆盖率67%;森林树种1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 森林中价值较高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金环蛇、穿山甲、果子狸、野猪、竹鸡等;野生药材资源有200多种;土特产资源主要有红菇、笋干、土纸、香菇等由于我镇历来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有计划的采和育,因此我镇的自然生态较为平衡。
  (五)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不锈钢生产和装璜队伍
  我镇外出务工人数达50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人员从事不锈钢的生产和装璜,在生产、销售、装璜环节均有为数不少的人员。九十年代初期他们大多活跃于南方的大中城市,现已逐步向西部方向扩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磨练,如今已形成了一支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占有优势的不锈钢生产和装璜队伍,占有全国不小的不锈钢市场份额,“把桃溪建设为中国不锈钢生产装璜重镇之一”的倡仪,得到了全镇人民的强烈响应,他们互通信息,通力协作形成了一张网络。
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省道206线贯穿全镇,境内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距国道205线仅63公里,历届政府均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全镇各村均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网络,建有移动电话基站2个,另有2个移动电话基站正在筹建中;有着充足的电力和水资源,改水改厕工作下紧锣密鼓的建设着,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已接近尾声。
四、老区人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
  我镇是革命老区,我镇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上有名的“小澜暴动”就发生在我镇的小澜村;我镇人民始终保持着勤劳俭朴、热情好客的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常以优质的绿茶和自酿的香醇米酒招待来自各方的客人。
  在新的一个世纪里,我镇干群更加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为建设新农村不懈的努力着。同时我镇人民愿意与全国各地垢人民加强交流,进行各方面的合作,对来我镇投资、交流的各界人士,我们将提供真诚而优质的服务,给予最优惠的政策。
平川乡概况
平川镇是武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33.4平方公里,2001年未总人口36100人,辖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
  平川镇建制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称南安镇,建国后先后称城关镇、卫生公社、城关公社,1983年改为平川镇。
  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6.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13万元,乡镇企业总值6.2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农业企业产值201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44亿元。新开辟的平川工贸小区,采取优化投资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项目11家,其中金港联不锈钢武平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该县非公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年产不锈钢5万吨,产值6.8亿元。产品将填补我省不锈钢带材生产的空白。
  2001年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
  平川镇地处武平县城,基础设施完善,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与通信网络。通信可直拨163个国家和地区,DDN进入国际互联网。投资550万元的镇综合办公楼功能设施齐全,具备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城区各项生活设施齐全,工农业用水良好,电力充足稳定,全镇文教卫生设施良好,已具备现代化集镇的条件。
  平川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近年在县委、县府号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涌现许多种养和营销大户。例如:七坊村汤美荣,年出栏瘦肉型生猪2000头;陈洪昌,连片种植100多亩反季节蔬菜;西厢村钟琴秀,花木种植大户,有近万平方米的花木培养基地。城南村朱淑红,蔬菜营销大户,年推销蔬菜2000多吨,全部销往广东、厦门等沿海城市,受到县委、县府的表彰。
  在新一届党政领导下,平川镇制订出更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优化投资环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平川镇的各项事业必将再上新台阶。
中山镇概况
[基本概况] 中山镇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武平县的西南端,距县城11公里。总面积191平方公里,辖有11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的常住户为4703户,人口19187人,耕地面积20465 亩,林业用地28.6万亩。
  [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2001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8467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226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447万元,工业总产值3820万元)。粮食总产量13481吨,肉类总产量2902吨。水果产量170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乡镇财政收入317万元,年末居民存款余额2076万元。
  中山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种植业以烤烟、蔬菜为主。2001年种植烤烟6500亩,收购烟叶120万斤以上。养殖业以瘦肉型猪、家兔为主。乡镇企业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要企业有机砖厂、木制系列加工厂、火柴厂、神仙峰电站、龙岭电站、龙峰电站、富峰电站等。
  [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 境内大小溪流纵横密布、东留河、平川河、凹坑河贯串一体,形成水系发达的梯级水力水域资源,为中山的电力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矿产资源丰富,以膨润土和瓷石矿为主。经详查,膨润土矿床储量为1300多万吨,其中C+D级储量达1200多万吨;瓷石矿床储量为4000多万吨,其中C+D级储量达1289万吨,尤其是处在地表的铅基膨润土,属自然改型矿石,优质易采,是国内少见的矿石类型。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 中山镇以"百姓镇"、"军家方言岛"著称,在这弹丸小镇聚居着102姓人家,为世界罕见,被称为"天下一绝",与客家话兼相使用的"军家话",象一个独立的语言孤岛,处在客家的包围之中,历经五六百年而不衰,这种奇特的现象,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名胜古迹迹。始建于明代24年(即1391年)的相公塔、东门楼、铜井等古迹保存完好,以客家民俗一条街、十里翠竹、十里岩等为一线的旅游景点也正在开发使用中。
岩前镇概况
一、 基本概况
  岩前镇位于武平县南部,距县城42公里,国道205线贯穿南北,东连象洞乡。西接中赤乡,南与广东省蕉岭县毗邻,北与十方镇交界。是经省政府批准享受沿海开放政策的工业卫星镇,也是闽西的边贸重镇,享有闽西"南大门"之称。全镇辖16个行政村,233个村民小组,2001年总户数8705户,总人口37605人,全镇土地面积18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1.2万亩,耕地面积27747亩。
二、会经济发展综述
  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2亿元,工业产值4.1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0.36亿元,镇级财政收入8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5元。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6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16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建有移动电话基站4个,联通电话基站3个,建有日产6000吨的镇办自来水厂和日产1200吨的上坊自来水厂,上规模的善联花生制品有限公司,还有其它小规模东峰清水苦笋厂、生姜蜜饯加工厂、和丰粮食加工厂等,兴南街日益繁荣,灵岩、伏虎、跃进、东峰、宁洋、和安等新村建设初具规模。
四、旅游名胜DD狮岩
  狮岩是武平重点风景名胜,有着优美的天然景观和神奇传说,工艺精湛的古代建筑而名闻遐迩,被列入<>;狮岩与天然蛟湖相映成趣,游入香客络铎不绝,且有不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慕名前来观光,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1984年县人民政府把狮岩和均庆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矿产资源大镇
  岩前镇储藏着大量的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大理石、锰矿、煤炭等工矿产品。目前已探明储量约为9亿吨,且品位居全省之最,煤炭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
六、建材工业重镇
  岩前镇是武平县建材工业重镇,主要生产水泥,石灰石粉等建材为主。区内水泥厂有飞龙、天凤、杭岩、福联、狮鹰、跃进、联营、白水泥厂、县水泥厂等9家。年生产近百万吨,产值近2亿元。
七、边贸重镇
  优越的区位优势,镇区边贸日益繁荣,商业贸易活跃,形成了以建材,家具制作,木材交易为主导,家电旧货市场为依托的边贸市场体系。
八、经济作物生产大镇
  岩前镇是武平县经济作物生产大镇。烤烟、花生、大头典竹、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有主要地位,尤其烤烟种植面积一万多亩,占全县的四分之一。
十方镇概况
十方镇为武平县东大门,国道205线和省道306线在集镇交汇,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全镇地域面积156.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万亩,山林面积16.7万亩,辖19个行政村,9278户,40179人口,36个党支部,1052党员。是武平的人口大镇、交通中心、商贸重镇、花炮基地。2001年实现社会总产值6.6亿元,财政收入658.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计划生育率97.58%。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省级边界贸易开发试验区第一期开发乡镇。主要特点是:
  1、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辖19个行政村,35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0179人,其中青壮年劳力占45%以上。
  2、交通便利。属国道205线、省道306线交汇点,是闽西通往广东、江西的交通要道,国、省道沿线村达10个,占52.6%。1997年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目前大部分行政村都已铺设了水泥路面。
  3、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投资100多万元,开辟了占地面积300亩的工贸小区,且有总投资2980万元的13家企业和中国十方蔬菜批发市场、武平县粮油批发市场以及80多家商住户在小区落户。全镇共有骨干乡镇企业55家,其中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2家,以纸箔、纸箱、纸袋加工为主的纸制品加工业已逐渐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以商贸、加工、饮食服务、运输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边界贸易日趋活跃。
  4、花炮基地。花炮是我镇的传统产业,已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是高梧、彭寨、熊新、乐畲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由于生产环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从2000年开始进行专项整治,将生产作坊从家庭式向花炮基地转移。目前,该产业朝安全、规范、有序方向发展。2001年实现花炮产值近8000多万元。
  5、边贸经济日益活跃。完善了一条长1.5公里、宽26米的“富方街”,二条长各0.5公里、宽16米的南、北新街。沿街建立商住房814幢,初步形成了集商贸、饮食、服务于一体,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规模。水果、粮食批发已辐射到邻省的江西会昌、广东梅州和本省周边县市以及本县各乡镇成为水果、粮食批发的主要集散地。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558户。
  6、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电话入户率45%,开通了移动电话、无线寻呼,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0%,兴建了日供水4500吨的自来水厂和35千伏安变电站。
  7、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烤烟生产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镇村财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名优特新蔬菜水果已成为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优质早熟枇杷、美国超甜玉米、黑皮冬瓜等品种的规模和效益日益忽现。其中,优质早熟枇杷已成立产业协会,并向国家申请注册了“春鹰”牌商标。扶持培育了熊新科发养殖场、梅坑养殖场和彭寨达峰养殖场等三个年出栏5000头瘦肉型猪的养殖场。
中堡镇概况
【基本概况】
  中堡镇位于武平县境内东部,东临汀江,与上坑县的湖洋,官庄,才溪,珊瑚四个乡镇接壤;西靠梁野山自然保护区,与城厢,永平毗邻;南与武东相连;北与桃溪交界。土地总面积175.55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45公里,交通便利,2001年辖21个村民委员会,794个村民小组。
  人口资源:2001年全镇年末总户数6756户,其中乡村户数6245户。总人口28325人,其中乡村人口27756人。乡村劳动力13936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5306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740人。
【自然资源】
  1、耕地资源:2001年全镇年末耕地27245亩,其中水田23298亩,旱地3947亩,东临汀江,西靠梁山,多山间盆地和丘陵低坡,土地肥活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宜种植多种亚热带作物。
  2、山林资源:全镇山林面积19.5万亩,其中有以朱坊村中心,延伸9个村连片8.9万亩的松脂林,是全县八大松脂林基地之一;以新化村为重点,贯穿章丰,朝岭,梧地,大绩等村的毛竹林3万亩。
  3、水资源:大小溪流密布全镇,其中中堡溪、大绩溪流域面积124.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112立方米/每秒,天然落差300米,可利用落差230米,可开发水资源7130千瓦,目前已建电站12座,装机容量5830千瓦。
4、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有石灰石3000多万吨,位居全县第三位,花岗石储量为240万立方米,金、银、铜储量分别为12吨,1766吨,94815吨。潜在经济价值50亿元。
【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2001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3137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395万元,企业总产值22984万元。完成财政收入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
  1、种植业:精心组织大田种植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发展烤烟生产。2001年种植国家局清香型烤烟6128亩,收购烟叶102万斤。2002年种植7800亩。(2)抓好蔬菜种植。2001年全镇种植13496亩,产量20327吨,在大绩、梧地、朝岭等村建立5个示范基地,种植湘研九号辣椒,荷兰豆等名优特新品种,面积1000亩。(3)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培育横山农场,仙岳农场两个山地综合开发典型,横山农场已发展成山上栽果,树下养鸡,山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农业示范基地。2001年全镇水果总面积3366亩,产量达643吨。(4)在朱坊、新化、乌石等村建立3个花卉基地。
  2、畜牧业:推广瘦肉型猪养殖,引导农民发展以瘦肉型猪为主的养殖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2001年全镇共出栏肉猪30490头,肉类总产量达2864吨,其中年出栏肉猪200头以上专业户7户,共出栏瘦肉型猪4800头。
  3、乡镇企业:2001年共有乡镇企业304家,从业人员2162人,实现产值22984万元,主要以水力发电,采矿,选矿为主,目前有12座水电站和5个金属采、选点。
武东乡概况
[基本概况] 武东乡地处武平县东部,离县城30公里,距国道205线十方高梧段5公里,东邻上杭县湖洋乡,西与城厢乡毗邻,南与武平经济重镇十方相连,北接中堡镇。全乡辖20个行政村共211个村民小组。2001年乡村总户数为7086户,乡村总人口数30875人。全乡土地面积为13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4.2万亩,耕地面积28800 亩,1998年全乡已实现电话、公路村村通。
  [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2001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77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农业总产值90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65元,乡镇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产值达8618万元,比上年增长5.7%。乡财政收入达152.93万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100万元。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全乡拥有水电站8座,年发电量近750万千瓦时。
  [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境内太平山福地是武杭及周边地区善男信女的圣地,游人络绎不绝,近几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伴随着六甲山庄观光果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六甲水库游览区又将为周边地区人民提供游览、观光、垂钓、避暑的好去处。
  [农、林、牧、渔业健康稳定发展] 近几年来武东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农村大田种植产业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2001年全乡调整蔬菜种植面积达10950亩,落实冬种14450亩,其他经济作物3500亩,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28900亩。通过大力调整大田种植结构,全乡粮食种植面积比由原来的98:2调整到60:40。同时还重点培育了以种植紫长茄、苦瓜、夏阳白菜、玉豆为主的袁田、远明、黄埔等三个专业村。2002年紫长茄达600亩,全年产量可达2000吨,夏种苦瓜预计可过1200亩。同时,以农户为主的畜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2001年生猪出栏突破35000头大关,以二元长白杂交瘦肉型猪为重点的养殖专业户已初具规模。肉兔产量在武平县十七个乡镇中一支独秀。以六甲水库为基地的1700亩淡水养殖业亦不甘落后。在林业方面,年产90吨松脂的六甲松脂林区得到重点保护和建设,东文-袁畲两大片的毛竹林基地也不断扩大。
  [潜力无限,有待开发] 地处海拔600米以上的东文、袁畲,拥有4500多亩的肥沃耕地和几千亩的毛竹林基地,伴随扶贫攻艰战序幕的拉开,计划用5年时间全乡铺设混凝土路面,并将成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以"烟-瓜-豆"、"猪-沼-果"为模式的现代农业也将为武东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机。
万安乡概况
[基本概况] 万安乡位于县城北郊3公里处,全乡土地面积112.31平方公里,耕地11005亩,辖6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2001年年末总户数2967户,总人口11363人,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全乡有林地16万亩,境内溪流纵横交错,主要有小密、捷文、板子僚、贤溪等溪流,境内的白莲塘水库有效库容达385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0万平方米。贮量较大的矿藏资源主要有石料、机砖粘土、瓷土以及其他耐火材料等。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约1686毫米,平均海拨341米,发展高优、新、特农业前景广阔。
  [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2001年实现社会总产值2775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533万元,乡、村财务状况逐渐改善,乡财收入113.65万元,年平均村财收入14万元;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3111元。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2217万元。农业产业化有新进展,大棚蔬菜、食用菌、水果、烤烟等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效益明显。年末有大棚14个,主要种植甜椒、西红柿、洋香瓜等高优、特、新品种,取得较大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省道306线县城至万安凤吹口24米宽的二级水泥路的拓宽改造已全面完成,集镇建设全面启动,电力、通信等设施发展迅速,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为万安乡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步完工。大棚主要种有洋香瓜、红尖椒、西红柿、甜椒等高优品种,产品广销深圳、汕头等地,洋香瓜也一度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此外该乡还有以养猪、养鳗为主的养殖大户,2001年养鳗25亩,养猪13000多头。万安乡交通便利,是投资种养业的理想场所。
城厢乡概况
[基本概况]城厢乡地处武平县城郊,北邻永平乡、中堡镇、东接十方镇、武东乡、南与中山镇、中赤乡相连、西与东留乡、万安乡接壤,总面积163.06平方公里,省道306线贯穿境内金桥、文溪两村,乡政府所在地海拔270米,年平均气温19.7℃。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户数5876户,总人口25168人。
  [社会经济发展综述]2001年全社会总产值30036万元,农业总产值1050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04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财政收入1318万元,粮食总产量16327吨,肉类总产量2874吨。
  [水力资源充足]全乡水域面积2440亩,平川河贯穿全乡7个村,年降雨1700毫米以上,集雨面积9.64平方公里,境内水系发达,且水位落差大,适宜建设梯级水电站。地热资源丰富,辖区内下东村一带多处地下温泉,每年可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
  [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我乡投入110万元开发的城厢乡工贸小区位开武平县城郊文溪村直降道306线旁,距县城1公里,距龙岩140公里,距梅州120公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已实现"三通一平"(高压电主干线,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直通工贸小区,随时可以安装使用。)工贸小区规划总面积250亩,已开发面积50亩,现已引进3家企业。工贸小区内土地审批及收费,用电及电价,税费等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英石、钾长石、高岭土、水晶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目前已探明的膨润土储量达1000万多吨。根据矿石实验表明,膨润土矿在活性白土、白碳墨硫酸铝、4A分子筛,无碳复写纸涂料等吸附类产品中表现的品位特色居全国之首。此外,城厢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石山,运距短,易开采,质地好,是建筑用石的理想选择。
中赤乡概况
中赤乡位于武平县西南部,离县城25公里,东与岩前镇毗邻,南与广东广福镇接壤,西与中山、下坝乡相连,北与城厢乡、十方镇相邻。全乡辖7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93万亩,林地面积13.62万亩,人口1.17万人。中赤山地多、平地少,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中赤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竹林木、水资源、矿产三大资源优势。贯穿上赤、中赤、下营三个村的中赤河,水力资源约5000千瓦,目前建成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2820千瓦。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石矿。本乡盛产烤烟、食用菌、蔬菜、花卉、脐橙、柑桔、药材、河鱼、豆腐等农副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水电、造纸、竹木加工、酿酒等支柱产业。
  中赤地理位置优越,中岩公路与国道205线相连,中赤公路与省道306线相通,中赤育平村直通广东广福镇,交通便利。境内7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三通"(即通电、通路、通电话)。全乡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赤经济发展迅速。至2001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3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0.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5元。
湘店乡概况
一、基本概况。
  湘店乡素称武平北大门,地处北纬25度26分,东经116度12分,是武平、长汀、上杭三县结合部,东与长汀县羊牯乡,上杭县官庄乡交界,西南部与本县桃溪镇、大禾乡毗邻,北与长汀县红山乡,濯田镇接壤。湘店乡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这块红土地上孕育了刘亚楼将军、罗斌将军、梁恩之司令员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美丽的汀江流经该乡店下村,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省道205线从境内通过,交通比较便利。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乡辖6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4.01平方公里。2001年末全乡总户数2436户,总人口11183人,耕地面积10539亩。
二、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01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963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588万元,第二产业产值304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002万元。乡镇企业全面发展,不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31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586万元,建筑业产值462万元,运输业产值1256万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1416万元,服务业产值330万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53元,粮食总产3498吨,蔬菜15793吨,洋香瓜423,甘蔗313吨,茶叶195吨,水果658吨,小米椒180吨,香菇72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步伐加快,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四通工程"。省道205线贯穿全乡67%的村,电话装机1200多部,50%的农户有电话,电视普及率达70%,文教卫生福利事业不断加强,使全乡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以"烟-稻-菜"模式生产为主,以"猪(或河田鸡)-沼-果(或菜)"综合种养模式为龙头,扩大食用菌和毛竹生产,搞好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充分利用肥沃的耕地和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信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这样既能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又能使农产品经深加工后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力提供市场。如利用该乡的米粉、河田鸡、小米椒、洋香瓜、水果、茶叶、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开发上档次,上规模的企业,进行深度加工,系列开发,争创名牌优势。
五、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待开发。
  湘店拥有品质好,储量大的高岭土和石板材等矿产资源尚末开发。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汀江主流在店下流段可截流开发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大,效益非常可观。
下坝乡概况
  下坝乡位于武平西南端,毗邻广东省平远县、蕉岭县,距平远县城36公里,是典型的边界乡镇,也是我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乡镇之一。全乡总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0亩,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 7800人,境内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全乡已开发水力资源 2.5万千瓦,仍可供开发水力资源 1.2万千瓦、木材蓄积量25万立方米。故有武平的“小香港”之称。 同时,又有丰富的煤、钾、钨等矿产资源及钾长石、辉绿岩、芝麻白、贵妃红等花岗资源。近年来,下坝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源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项目开发不断取得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2003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 1.243亿元,其中实现农业总产值 2031万元,工业总产值 4000万元;财政收入已突破 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 2953元。完成了途经下坝的 205省道 15公里水泥路面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全乡水电企业 11家,木制品加工企业 30余家,柿饼加工厂 2家,种植仙草 3000余亩,柿子 3000亩,烤烟 2000亩,规模效益初见成效,农副产品由提供原材料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以水电、木制加工、仙草、柿子加工为龙头的企业体系逐渐形成,与广东名胜景点“五指山”毗邻的“狮子山”凤景区正待开发。
永平乡概况
永平乡位于武平县中部偏北,距县城27公里,素有“武北南大门”之称。现辖15个行政村、211个村民小组,2001年底总人口21967人,全乡总面积256.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1万亩,森林覆盖率65%,活立木蓄积量121万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为主的山区乡。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0282万元,比上年增长7.20%。其中农业产值5664万元,工业产值4618万元。粮食总产11777吨,肉类、水产品产量1465吨,乡财政收入232.5万元,200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8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正在扩建的省道206线贯穿全乡,南距省道306线仅20公里,北直通长汀、江西会昌等地,境内公路里程65公里。中国移动在境内设立基站2个,固定电话用户达3300多户,已实现村村通电话。帽村综合市场初具规模,永平市场建设即将竣工,同时还新开发了昭信、孔下等农贸市场,增强了对江西及周边乡镇农产品的吸纳辐射能力,边贸流通日益活跃。
  自然资源丰富 水力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以上,有3条主溪流贯穿境内,拥有水电站11座,装机容量3630千瓦,年发电量1516万千瓦时以上。林木蓄积量121万立方米,年采伐达1.1万立方米,林木加工前景广阔。目前已查明的矿产有稀土、云母、水晶、钨矿等,储量丰富,独具开发价值。
  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依托资源,营造环境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主体意识。在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社会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30年代曾是中央苏区的东南前线,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原粤赣军区第三分区司令部前委书记许卓同志就牺牲在这里。斗转星移,岁月倥偬,70年后的今天,红土地上的永平人民正意气风发,满怀信心,与时俱进,加快发展。诚邀四方宾客,共创美好明天。
民主乡概况
【基本概况】
  民主乡地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位于武平县西南部,地理介于北纬25度,东经115度55分,距县城32公里。东邻中山镇,南接广东平远县,西北与江西省寻邬县交界,是闽粤赣三省结合唯一的乡,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全乡辖6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8.33平方公里。2001年底全乡总户数1545户,总人口7078人,年末耕地面积10824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植高优稻谷,盛产名称高埔茶、杂果、毛竹等。
【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1年农业产值321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6455万元,工业产值3596万元。2001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4435吨,肉类总产量52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642元。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协调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乡容乡貌、社会养老保险等公益事业取得很大的改善和发展。通讯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电视电话覆盖率达80%,特别是民主至下坝公路的开通,为我乡建成为界强县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资源概况】
  在闽赣交界处拥有二个面积达500亩的天然牧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草地肥沃,非常适宜放羊放牛,是理想的天然牧场。全乡2001年末牛存栏1316头,年出栏438头;羊存栏1306只,年出栏612只。全乡已拥有“竹山羊”专业户一户,年出栏500只。
  全乡拥有林地面积1041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45%,森林覆盖率达78%,木材积蓄量达37万立方米,毛竹林地3万多亩,年外调5万根以上。目前全乡只有一家榔锺柄厂和3家单板厂及散户加工竹片从事竹木加工。就其竹木加工而言,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发展中小型的成品加工厂是大的前途的。2001年,全乡已形成小水电站体系,全乡拥有小型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达2700千瓦。
  境内花岗岩储蓄量达3万立方米的高级花岗岩,银矿等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全乡现仅有一家开采花岗岩石矿场和一家小型银矿。
  全乡已开发种植名优茶DD高埔茶500多亩,年产量达10吨。杂果基地已进入盛产期,年产量达500吨,在涤精加工系列开发上大有文章可做。
东留乡概况
东留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西北部,武夷山脉最南端,东经115°59',北纬25°08'。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结合部,距武平县城18公里,距广东梅州市100公里、江西会昌县城60公里,省道306线由东向西贯穿全乡,是武平的“西大门”。
  东留乡是福建省重点商品粮基地乡和重点林业乡,龙岩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全乡有18个行政村,2.2万人。全乡土地总面积315.1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0万亩,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耕地面积3.8万亩。全乡平均海拔500米(黄海高程),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雨量1704mm,气候温暖湿润,尤其是夏季凉爽,日夜温差大,是珍稀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南方落叶果树生产最适宜区。境内储藏着金矿、钨矿、铀矿、铅锌矿、石英石矿和钾长石等矿物质。境内水利电力资源丰富,境内有四条河流汇聚并建有全县最大的电站水库──东留水库,水域面积达186万平方米。
  东留乡基础设施完善。全乡农村电改造全面完成,建有一座35KV的变电站,装机2.5万KW的东留水库电站于2000年10月运行发电,电力供应充裕稳定,通讯发达,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涵盖全乡,电视光缆近期可开通。村镇建设日趋完善,实施了集镇改造,小溪、大明、黄坊、大阳、新中、桂坑等村新村建设。
  近年来,东留乡党委政府以龙岩市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实施乡镇为契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三大重点、五大战略”工作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建设边界强县发展战略,立足山区资源、气候、区位条件,以发展高优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突破口,以建设闽西高优农业示范乡镇闽粤赣边贸强乡为目标,转变职能,创新体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00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2.6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2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23亿元,工业产值3467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2.9:22.1:25。乡财收入36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烤烟、蔬菜、水果、食用菌、瘦肉型猪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五大支柱产业,烤烟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蔬菜3.3万亩,水果1.6万亩,反季节地栽香菇350万袋,灵芝、姬松茸等珍稀食用菌种植初具规模,以瘦肉型猪养殖为主的综合规模养殖场11个。反季节蔬菜、水果享誉广东市场,反季节地栽菇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
  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乡拥有乡村企业258家,初步形成了以竹木制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运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体系,其中以木盘、木碗为主的漆器系列产品获“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东南亚一带;开发利用辉长岩,厦门客商投资420多万元兴建武平鑫平石业有限公司已投入生产运行。
  东留乡是镶嵌在闽西最西部的一颗明珠,其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具有兴办企业的良好条件。几年来,东留乡党委、政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积极推行改革开放实行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水养鱼、先发展后规范”原则,对乡镇企业从土地使用、资金等方面给予优费和扶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是外地客商投资办厂的理想境地。目前,东留乡可开发项目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耕地荒山租赁开发,“工贸小区”建设、东留水库库区观光农业园、旅游景区建设、库区特种水产养殖及石板材、铅锌矿、钾长石开发等项目。
  反季节蔬菜生产前景广阔:东留乡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雨毫米。四季分明,尤其是夏天气候凉爽,日夜温差大,很适宜反季节蔬菜栽培,是理想的蔬菜生产基地。东留乡种植蔬菜具有悠久历史,群众有较好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森林覆盖率高,山多,田多,适宜种植甜椒、西红柿、冬瓜、胡瓜、南瓜、苦瓜、夏阳白菜、甘蓝、碗豆、西洋芹、青花菜等蔬菜。目前全乡蔬菜生产面积已达3.3万亩(含复种),可供加工的蔬菜原料极丰富,是建立蔬菜速冻、保鲜、腌制、罐头制品、饮料制品等加工厂的理想场所。
  食用菌培植加工优势明显:东留乡位于武平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区,处于海拔500米黄海高程,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1704毫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7-19.6℃),日夜温差大(特别是夏季,日夜温差达8-15℃),是闽粤沿海少有的小气候乡镇。独特的气候,优越的环境,非常适合多种温型菌类生产(如香菇、姬松茸、金针茹、凤尾菇、茶薪菇、蘑茹、鸡腿茹、灵芝等),生长的食用菌个大、形美、味鲜、营养高。全乡森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1%,森林蓄积量大,可用干原材料的蓄积量达50万立方米,且我乡已规划建立5000亩食用菌原料基地,可提供丰富的菌用原材料。食用菌栽培历史达十多年之久,栽培技术成熟、先进,产品畅销于闽、粤沿海城市和出口到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1999年全乡栽培反季节袋栽茹150万袋,2000年,全乡栽培反季节袋栽茹达350万袋。
  东留水库旅游农业观光园风光无限:武平县东留水库电站是龙岩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9亿元,装机容量2.5万千瓦,第一台机组已于2000年下半年投产发电,电站水库蓄水后,库区水面长8.04公里,水面面积1.86平方公里,库区内山地总面积1.27万亩,具有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湾岛相应的独特自然风景。对开展林、果、牧、渔立体综合开发和旅游事业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留是一个具冬暖夏凉独特小气候的乡镇)。库区距306省道2公里,距县城20公里,与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等地区毗邻,交通十分便利。
  辉长岩资源丰富:我乡辉长岩大致分块状石和斑点状矿石两种,主要以黑色块状矿石为主,矿石量约70%以上。该区饰面用辉长岩其试磨样品,厂家定为“金砂绿”自然类型以纯深色为主,外观上庄严肃穆,给人以严肃、端庄之感,色泽稳定、协调、美观性好,无大面积色团、色斑、色浅、差异性小,易于拼接,批量配套。装饰性能好,尤其适合于石碑、工艺、雕刻和庄重场所的装修。该区饰面用辉长岩矿体为球 状风化形成的大块度孤石,矿石中裂隙不发育(单个孤石中极少裂隙),完全符合国家建材工业局饰面板材荒料规格标准(JC204-85),经矿石试采表明,矿石成荒率在30-35%之间。根据矿点实地观察简测估算该区矿石总储量在3万立方米之上。
  蜜饯生产有待开发:东留乡的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全乡山林面积广,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溪流遍布,产果量大。2000年,水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水果产量达0.5万吨。水果品种丰富,有柑桔、桃、李、梅、奈、梨、杨梅等,拟联营合作兴办果品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
  木制品丰富多样:我乡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省道306线横贯而过,交通便利,森林资源丰富,山林面积达40万亩。林产品已初步开发,木盘、木碗远销日本,家具、根雕技术拟进一步改进。
  竹资源有待利用:东留乡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十分适宜毛竹和其它菜竹的生产繁衍,集中连片竹林面积达1.5万亩,毛竹资源丰富,是省定毛竹发展基地。几年来,全县毛竹和大头典竹基地发展很快,面积达12.6万亩,是以满足办厂用原料,2000年我乡外调鲜笋达0.3万吨以上。竹笋素有“人体的清道夫”之称,为人们所青睐,清水笋不仅保留了鲜笋的色、形、味,还保存了鲜笋中的各种维生素、粗纤维等成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象洞乡概况
象洞乡位于武平县东南山涧盆地,平均海拨469米,为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南与广东蕉岭相邻,东与上杭接壤,距205国道仅12公里,与福建上杭县的中都镇和广东蕉岭县的北礤镇有公路相通。 全乡土地面积135.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2000年末总户数3790户,总人口16073人,2000年末有耕地22210亩,林地面积亩,人均林地8.7亩,森林覆盖率60.42%。
  象洞乡革命老区,全乡有省定的革命基点村8个,1928年冬,中共武平县临时委员会在象洞张天堂成立,1929年9月象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武平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粟裕、张鼎丞等同志多次到象洞指导革命工作。
  象洞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已经形成了瘦肉型猪、烤烟、象洞鸡、食用菌、毛竹、蔬菜为主的名、优、特、新品种六大产业。2000年全乡粮食产量11274吨、烤烟642吨,食用菌279吨,象洞鸡5万羽,瘦肉型猪4.81万头,毛竹8万根,蔬菜15000吨。2000年农业总产值6892万元(现价),比1995年增长81.5%,年均增长12.66%,2000年人均纯收入2834元,达到中等乡镇收入水平。
  自1992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瘦肉型猪产业的发展,并做好良种供应,防疫等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乡瘦肉型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改良,成为象洞乡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末,全乡瘦肉型猪存栏2.28万头,其中母猪3800多头,全年出栏瘦肉型猪4.81万头,瘦肉型猪占生猪的比例87%。农民从瘦肉型猪养殖中人均增收600元,全乡产值达3200万元。全乡年出栏千头以上瘦肉型猪养殖场8个,年出栏500-1000头瘦肉型猪养殖场16个,百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户168户,专业村6个,瘦肉型猪的出栏连续年增长30%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象洞鸡已有悠久历史,具有鸡型好、个头大、肉质鲜嫩等特点,素有“美味”这誉。近年来,象洞鸡养殖不断发展,1999年创办3个象洞鸡规模养殖场,年出栏象洞鸡一万羽以上,2000年全乡出栏5万多羽。规划1万亩的象洞乡苍山生态种养场,座落在风景优养的象洞乡“太顶山”,是集观光、种养于一体的农业生育生态基地,现种植各种珍贵药材5000多亩。包括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完善。100套别墅群建设也即将启动。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几年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出现稳步发展的局面。2000年全乡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7853万元,新增投入1000多万元,利用外资300多万元;2000年末全乡拥有乡镇企业283个,从业人员1024人。今年初以来,象洞乡引进白玉蜗牛养殖(白玉蜗牛是一种高蛋白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并建立了武平县唯一的一家白玉蜗牛养殖革地,基地占地10亩,现有(种牛)2万多只,规划可养“种牛”10万多只,今年可出产“商品牛”50万斤,3年后可出产“商品牛”500万斤以上。
  基础设施稳步发展。全乡11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全乡列入县级养护的公路有62公里,有九个村通了电话,受益人口占96.15%;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在象洞乡建立基站;人饮工程得到全面改善。5个村受益人口达8000多人,占全乡人口50%;水力资源亦开始开发,目前已建成水电站6座,农网改造完成了二期工程,使全乡改造达81.8%,受益人口占全乡的96.15%;有线电视通过光缆实现与城区联网,全乡7个村均已联网,其余4个村也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
  象洞乡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锰矿石、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铁、磷等矿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象洞乡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今后,象洞乡将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改善各项基础设施,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加快个私经济发展步伐,为实现建设边界农业强乡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大禾乡概况
大禾乡位于武平县西北部,东经116度至116度9分,北纬25度20分至25度29分。西与江西省会昌县的洞头、永隆两乡相连,北与长汀县红山乡相连,东邻桃溪镇,南接永平乡,是二省三县五乡的结合部,辖13个村,142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全乡总户数3775户,总人口17354人,全乡土地总面积188.07平方公里,折合:289957亩,现有耕地17569亩,山林面积18.1万亩,境内村村通公路,13个村均架通了程控直拔电话,现有1700部电话和移动通讯设备,村村用上了联网电源。距离县城68公里。
  2001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11429万元,农业总产值440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638万元,新增投入510万元,实现乡财政收入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粮食总产量8199吨。人均产粮482公斤。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8011亩,其中粮食面积23653亩,经济作物面积14358亩,粮经比60:40。肉类总产量(包括鱼类、鲜蛋)1176吨,人均占有68公斤。年末居民存款余额584万元。发放各类贷款547万元。
  我乡土地气候优势。该乡日夜温差大,土质肥沃,非常适应茶叶、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等品种的种植,生产的绿茶、水果、夏阳白等品种优良,现有绿茶面积1988亩,年产茶叶90吨。水果2866亩,年产水果520吨,蔬菜面积12836亩,年产20214吨。加快绿茶、水果、蔬菜、烤烟等生产的发展,是增加大禾乡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使绿茶生产上档次,重点抓好以湘村、大禾村等村为中心的千亩绿茶基地建设,引进桃溪的"千山绿叶"名茶品牌制作技术,使产品销售台湾、香港、澳门、上海、浙江、广州、云南等大城市。
  我乡土地气候优势。该乡日夜温差大,土质肥沃,非常适应茶叶、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等品种的种植,生产的绿茶、水果、夏阳白等品种优良,现有绿茶面积1988亩,年产茶叶90吨。水果2866亩,年产水果520吨,蔬菜面积12836亩,年产20214吨。加快绿茶、水果、蔬菜、烤烟等生产的发展,是增加大禾乡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使绿茶生产上档次,重点抓好以湘村、大禾村等村为中心的千亩绿茶基地建设,引进桃溪的"千山绿叶"名茶品牌制作技术,使产品销售台湾、香港、澳门、上海、浙江、广州、云南等大城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1:24:49编辑过]
----------------------------------------------莫生气
人生本来一场戏
有缘才会来相聚
回复时间: 21:19
是武平最新的资料吗?
----------------------------------------------箭离弦,心忘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资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