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没意思?一睁眼天亮了歌词,一闭眼黑了。不出门。出去工作有意思吗?

与俄罗斯朋友谈起我们一位共同的熟人。我说,他有三大爱好:喝酒、抽烟、喝浓茶,没有一个有益健康,但他年近70,依然身体硬朗、生龙活虎。我的这位朋友不假思索地告诉我,这归功于母亲和工作。归功于母亲我理解,因为是母亲孕育和养育了我们,为我们打下了最初的身体基础。这个基础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后天施加的影响很难撼动。那工作呢?工作也有益健康吗?
契诃夫的话剧《瓦尼亚舅舅》里,在美人叶莲娜来庄园渡假的那段日子,一向忙于劳作的瓦尼亚心烦意乱。他陷于对叶莲娜的爱情难以自拔,在慵懒的叶莲娜影响下无所事事。瓦尼亚在绝望中喊出:“要干事情!”这是因为,只有干事情才能让他重归平静,恢复自信。
工作让人兴奋,促动机体运转,为精力与智慧找到有益出口。人因此而提高了对生活、社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对集体加强了归属感。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当然有益身心。
所以,工作着是美丽的,也是健康的,不要惧怕工作。
最近一次活动中品尝威士忌时,两位俄罗斯朋友讲了有关这种酒起源的两个不同版本。
一位朋友不无骄傲地告诉我,威士忌起源于俄罗斯。原来,莫斯科大公、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年)曾一度准备与英格兰女王联姻。他为此送去了丰厚的彩礼,其中包括一种酒的配方,名字叫“русский”,意思是“俄罗斯的”或者“俄罗斯人”。虽然最终这桩姻缘没成,但彩礼却被收下了。当地人按照其中的配方酿酒,这就是威士忌的起源。
我细细地品了品,“русский”这个词的发音用汉语可以表示为“鲁斯基”,与“威士忌”的确有几分相像。历史上的伊凡雷帝也确实是嗜酒如命的,把心爱的酒的配方作为珍贵彩礼送给心仪的女王以示诚意是完全可能的。只是,伊凡雷帝想要迎娶的是英格兰女王,酒的配方怎么会流落到苏格兰?我的这位朋友回答不上来我的问题。
这时候,另一位俄罗斯朋友提供了威士忌起源说的另一种版本。在“海上丝绸之路”时代,一个船队满载着欧洲的货物驶离不列颠港口前往亚洲进行贸易,其中包括几大木桶葡萄酒。哪知到了亚洲后,当地人并不接受这种味道怪怪的酒,无奈商人们只好把这几桶酒与亚洲的香料、丝绸和瓷器等商品一起运回了不列颠。结果,经过了环球旅行的葡萄酒回家后散发出别样的香味。酿酒师很好奇,于是认真研究了几桶酒一路辗转所用的时间、所经之地的温度以及摇晃颠簸的情况,最后形成了威士忌的配方。看来,威士忌是比葡萄酒的发酵程度更深的。
酒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对酒有研究、有品味的,是爱酒之人。能讲出有关酒的趣事的,是热爱生活之人。不过,外交场合,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两位俄罗斯朋友讲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威士忌起源说,无关乎对错。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威士忌起源于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русский”的配方如果没有从俄罗斯送到英格兰,可能无法成为名扬天下的“威士忌”。不走一走“海上丝绸之路”,葡萄酒也变不成“威士忌”。
外交的要义之一就是使不同国度的人们交流沟通无障碍。下次再品尝威士忌时,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普京总统说,俄罗斯姑娘是全世界最美丽的。他并没夸张。俄罗斯姑娘不仅美在容颜与体态,更美在心灵与品性。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俄罗斯女人的形象都是坚韧、隐忍、聪慧、美丽的。在我近30年与俄语和俄罗斯打交道的过程中,与俄罗斯女性有关的记忆构成了非常美好、独特的一页。女人是一个民族的母亲,从她们身上,我了解和理解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同时也感悟命运,汲取生活的智慧与营养。
我这里要讲的玛丽娜只是一位普通的俄罗斯女人。但是,普通人身上的闪光更为耀眼,他们在平凡、艰难的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与信仰,传递着光芒与热量。他们的美好与温暖看得见、摸得着,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玛丽娜50岁左右,但仍保留着少女气质,完全不像这个年龄的人。173厘米的个子,细细瘦瘦的。淡黄色的卷曲头发,在脑后盘一个髻,两耳侧还留两缕若有若无地飞着。点式小脸儿,灰蓝色的眼睛,很柔媚的样子。看上去,玛丽娜有些昔日模特的架式。
我认识她时,她才33岁,的确像个模特。1995年,她与父母一起来华参观访问,我为她们担任翻译兼联络员。那时,我刚刚进入外交部工作一年,对接受这个任务有点儿忐忑,对她们一家与中国的渊源充满好奇。
玛丽娜的父母退休前都是莫斯科工厂里的普通技术和行政人员,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与在工厂实习的中国工程师们结下了深厚友谊。那时候,为了帮助中国实习人员熟悉俄罗斯历史文化,玛丽娜的妈妈业余时间经常陪他们观看话剧、游览莫斯科,还教他们朗诵俄罗斯诗歌。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的中国工程师们通过她很快适应了在莫斯科的生活和工作,也感受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浓浓情谊。中苏交恶期间,民众之间的交往几近中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和中俄关系的发展,玛丽娜的父母终于与中国老朋友恢复了联系。那年,是他们第一次应邀访华。时隔几十年后再次见面,老人们的唏嘘感慨是年轻的我无法完全理解的。
玛丽娜一家半个月的中国之行里,我与他们一起游览了北京、西安、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因为年龄相仿,我与玛丽娜很快熟识和亲近起来。我发现,玛丽娜为了显示自己“芭比娃娃”一样的长腿,喜欢穿超短裙,或者短上衣配长裤。她曾穿过一件黑网眼紧身小衫,隐隐约约地透出里面的黑色内衣,这在当时的中国大街上很抢眼,没见过世面的我惊讶于她的大胆。她说,冬天,她会着一袭白色裘皮,迈着一双长腿,昂首走在莫斯科泥一脚、水一脚的路上,对美丽的追求超越了一切。为了保持身材,她还节食、做健美操。在中国旅行时,她不顾劳顿坚持自己的美体计划。
因为是父母三、四十岁时才得到的独生女,玛丽娜从小就受宠,说话娇滴滴的。对人表示感谢时,还优雅地屈一屈膝,有点贵族味儿。我认识她时,她已经结了婚,但没有孩子。外在条件好,加之得到呵护,她显得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玛丽娜身上很有艺术气息。她从小学习演奏钢琴,毕业后在一家音乐学校里为学声乐的学生做钢琴伴奏。玛丽娜还喜欢画画儿、彩绘和做手工。那次中国之行结束时,她曾送给我自己绘制的木勺和复活节彩蛋,漂亮、精致。
当年,玛丽娜的父母以自己天性的善良、真诚对待来自中国的实习人员,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中国朋友也从此再没忘记他们。那次访华,玛丽娜一家一路走、一路赞,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惊讶不已。那可能是他们此生唯一一次出国,他们说“就像到了天堂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俄罗斯,正是苏联解体后经济困难、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玛丽娜一家所到之处,中国朋友们都赠送他们不少礼物。中方在选择礼物时很费了心思,传统工艺品会让他们在欣赏中忆起中国,家用电器等实用物品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之需。玛丽娜一家离京前夕,我张罗着替他们买箱子、打箱子,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难过。就在不久以前的中国短缺经济时代,我们曾把苏联看成物质的天堂,而今完全掉了个儿,世事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
那以后,我和玛丽娜保持着通信联系,新年时会互寄贺卡。我从她的来信中了解她的生活,学习她活泼的俄语表达。她赞扬我的俄语进步,说我的语言富有文学气息,理解起来没有障碍。
2003年底,我到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常驻,与玛丽娜再次见面。那些年,他们一家曾几次应邀参加使馆举行的友好活动。每次,玛丽娜打扮得惊艳自不必说,而她父母分别身着老式西装和套裙的庄重与得体也令我肃然起敬。
每逢新年时,使馆的同事们还会去玛丽娜家做客。她的家,确切地说,是她父母的家,位于莫斯科工厂区宿舍里。火柴盒式的塔楼毫无色彩,脏兮兮的楼道散发着养狗的气味,笨重的电梯令人心惊胆颤,但一进玛丽娜的家就感觉别有洞天。两室的老式房子大约50平米左右,没有客厅,只有过道,拥挤的空间里摆了一架钢琴后就更加狭小,但这有限的天地里无处不显露着玛丽娜的艺术天赋和对生活的热爱。
屋里摆放着得到精心照顾的大盆绿色植物,吊兰攀爬在四壁上。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壁毯、亲朋好友的照片和玛丽娜的画儿,书柜里陈列着她绘制的彩蛋、套娃和木勺,天花板垂下中国的风铃。玛丽娜似乎想在狭窄的家里把自己拥有的所有美好物件儿都摆出来,在它们的美丽目光中度过每一天的时光。
玛丽娜一家仅去过中国一次,但从此“中国情节”就永远融进了她家的艺术旋律里。中国结、双面绣、绘着古代仕女的丝绸圆扇......这些我们不屑一顾的“大路货”,都被他们奉为上品摆在家里。玛丽娜说,她对这些工艺品感到亲近,前生肯定与中国有些渊源。
每次去玛丽娜家,她的母亲都会准备好热气腾腾的茶炊和一桌丰盛的菜肴款待我们,忙前忙后的忙乱中透着见到老朋友的幸福和激动。他们一家依旧称呼我的俄文名字“玛莎”,说我是“自己人”。他们还会搬出相册来,指点着发黄的老照片与我们回忆当年与中国实习人员一起工作、交往的情景。中国实习人员回国前,曾赠送玛丽娜的妈妈一幅杭州西湖的织锦画。她后来虽多次搬家,但一直保存了下来。我们去时,她拿出自己的珍藏给我们看。40多年过去了,画上的青山绿水依旧,就像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一样历久弥新。
去玛丽娜家做客时,我们都会带上些礼物,希望对他们拮据的生活有所帮助,而他们也总要对我们有所表示。有一次,她的母亲看我爱吃他们从郊外自家别墅里采的苹果,就给我装了满满一兜带走。没有经过品种改良,也未喷洒过农药的苹果,散发着真正苹果清新而芳香的气息,就像这淳朴、亲切的俄罗斯人家一样。
使馆一位领导离任前,玛丽娜和妈妈还专门到使馆拜会,并赠送了玛丽娜的一幅画作。画上的题辞是:“Пусть этот пейзаж напоминает Вам о
России”,意思是“希望这幅风景画能让您忆起俄罗斯”。玛丽娜一笔一笔描画的风景,是一片绿意盎然的俄罗斯森林。她把对俄罗斯祖国的热爱画了进去,也把对她与之前生有缘的中国的怀恋画了进去......
在莫斯科工作期间,我慢慢了解到,玛丽娜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个人生活并不幸福。她上中学时与自己的同桌相恋,毕业后结了婚。那个男孩子个子矮,不到一米七,与高挑的玛丽娜站在一起不太般配。他没房子,结婚后两人就住在玛丽娜家。可以想象,那么小的房子里挤两家四口人的窘况。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动荡的俄罗斯,他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不敢生孩子。这样的婚姻,注定了充满磕碰,最后终于解体了。玛丽娜的父母悄悄告诉我,他们俩没办正式的离婚手续,男人干脆就一走了之了。
那以后,玛丽娜再没结婚。父母越来越老,她的生活也越来越暗淡。玛丽娜的父母分别是“伟大卫国战争参加者”和“后方劳动者”,每月可以拿到高出一般标准1倍左右的退休金,而且在电话费、交通费等日常开销方面都享受优惠,这对玛丽娜每月二、三百美元的微薄工资是个不小的补充。她父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女儿如何生活。
2008年和2009年,玛丽娜的父母接连去世,她失去了最亲的人,也失去了精神和物质的依靠。没有了父母,没有了丈夫,她从一个倍受呵护的娇娇女变成了“孤儿”。除了继续在音乐学校伴奏外,玛丽娜开始去莫斯科卢布大街的富人区做佣人。富人们将享受发挥到了极致,就连女佣也要雇玛丽娜这样面容姣好、受过教育,甚至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人。
玛丽娜的父母去世后,我和几位同事曾去家里看望过她。她憔悴了不少,但依旧漂亮。以她的收入水平,她的衣服不可能高档,但穿在她身上显得很得体、有品味。她家里依旧整洁,像个热闹的艺术品集市。一个衣架上挂了足有十几个五颜六色的布包,上面或绣或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她说,这是她的收藏。
她把我们请进厨房,她家的厨房干净得足以招待客人。我们在餐桌旁落座。她像她妈妈一样,成了一个很好的女主人。她一个人招待我们三、四个人,但色拉、热菜、点心、茶水、水果、伏特加一样不少,餐具、餐巾仍然讲究。她尽己所能地维持着自己和这个家的体面,准备这么丰盛的一席饭一定花去了她不少的收入和时间。
玛丽娜菜做得很好吃,但自己吃得很少。她像过去一样,爱布置家。这次,我发现她家厨房里多了一个柜子,里面摆着几个盛着五颜六色糙米和调料的玻璃罐,既实用,又有装饰性。她说,柜子是邻居搬家时扔下的。
她说起父母来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赞美母亲的优雅,说她70多岁时穿衣服还保持着英国式的简约、高贵。她说,父亲受到了病痛的残酷折磨,但顽强得像一个真正的士兵,疼痛发作时还乐观地拿自己开玩笑,对父亲来说,死去是一种解脱。当我们问起她是否有再婚的打算时,她哽咽得更加厉害,说她是犯下了罪孽的人,必须首先赎罪......其实,她这么善良、柔弱的人,会有什么罪孽呢!只是作为一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她这样想应会感到轻松些吧。
据说,“玛丽娜”(Марина)这个名字在古希腊语里有“海洋”的意思。玛丽娜有着海洋一样灰蓝色的眼睛,的确像海的女儿。今后,她多半将独自面对生活,待在这个曾经住着四个人、三个人、两个人,之后是一个人的屋子里,但岁月的磨砺已使这个昔日的“芭比娃娃”变成了坚强的女人。她会流泪,但对生活的热爱一定会支撑她好好地活下去。她的中国朋友们想念她,祝福她……
作为儿童的你,是体魄强健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个好身体,这是你最大的财富,要珍惜和爱护。俄罗斯谚语说,“健康的精神孕育在健康的身体里”,清华大学鼓励学生锻炼的校训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挂着标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些你都要谨记心底。你喜欢打篮球,爸爸妈妈支持你。让你多喝水,多吃菜,少吃肉,少吃垃圾食品,你不要敷衍。健康是“1”,其他东西是“0”,爸爸妈妈愿你长命百岁,一直像现在这样生龙活虎。
&亲爱的宝宝,爸爸妈妈希望有一个儿童永远住在你的身体里,不管你是不是过“六一”儿童节的年龄。邓小平爷爷、钱学森爷爷、周有光爷爷、冰心奶奶、杨绛奶奶,这些卓有成就的福寿之人晚年时目光里也泛着儿童的真纯。爸爸妈妈希望你成为这样的人,内心光明,视界光明。
私心里,其实还希望你像儿童一样一生保有对父母的眷恋之情。不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爸爸妈妈会用爱呵护和支持你,祝福你尽情享受自己的人生……
&&&&&&&&&&&&&&
“六一”快乐!
&&&&&&&&&&&&&&&&&&&&&&&&&&&&&&&
&&&&&&&&&&&&&&&&&&&&&&&&
&二0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8月中,我回哈尔滨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行前,我还有些许犹豫。我是不够浪漫的人,总觉得当下的生活已令自己狼狈不堪、应付不暇,哪有时间和精力怀旧呢?!况且最近身体一直不大好,对旅行也有点儿担心。不过,同学们热情很高,早早就开始在微信群里商量筹划,就准备工作进展保持着实时联络。几位积极分子还不辞辛苦地在几个城市之间“穿梭访问”,与各地同学共同精心安排聚会的形式和内容。临近时,我收到了同学发来的计划书,包括请帖、日程、晚会节目单、通讯录等,简直像举办国际会议一样周密,我的心也不由得从静水微澜到有些澎湃起来。是啊,高中毕业24年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此后一直未见。在奔跑着追求未来的这些年里,他们逐渐沉淀到我记忆的深处,不知不觉地淡出了生活的视线。但在同学们的感染下,我也蠢蠢欲动了:不管怎样,暂时停下脚步吧,去和自己的过往重新见面!
这次相聚,如大家所期待的,在共同的回忆中充满了兴奋、欢笑,但不时地,眼睛里也会漾出泪水,内心里翻滚起波浪。老师们老了,但都精神健旺。上学时,我是他们的“宠儿”,现在他们也格外为我骄傲。班主任王复老师还是那么大大咧咧。他说,在我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的那些年里,他会每天晚上盯着《新闻联播》找我。他情不自禁地对人家说,“那个给国家主席做翻译的姑娘是我学生。”人家不屑地回应他,“国家主席也是你学生吧?”王复老师用这个典型的东北风格的笑话夸张地强调,他培养出的学生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绩!俄语老师杜爱珍在我们念书时就是个慈祥的老太太,现在快80岁了,样子没有大变。大家至今背得下她的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词要默300遍才记得住”。她给了我吃饭的本领,是最为我感到骄傲的老师了。她还记得,当年带我去参加省里的俄语讲演比赛时,中午在一家小饭馆里吃饭,我压力大得吃不下去,她心疼我但也没有办法。她说,那个时候主考的老师就说,这个学生将来学俄语会有发展。地理老师杜金岭背得出我的作文,“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那是为了与优秀的人为伍”……
亲爱的老师们,我是如何的惭愧!你们对我的故事如数家珍、念念不忘,在我毕业后还一直关注着我、以我为荣。你们教过数以千计的学生,但总会把我挂在嘴边,而我却要费些力气才叫得出你们的全名。我没想到,自己的进步会给你们带来这么大的满足和快乐。老师,原谅我这个因为跑得太快而几乎忘了自己来处的孩子!
我的同学们对学校的事情记得比我更多,也更清楚。尤其是男生们,那时他们青春的躁动更激烈,在学校的生存更挣扎,因此高中生活在他们眼里也更有趣,更丰富,更精彩,更难忘。利用这次相聚的机会,他们把过去的日记整理出来,又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和短剧,不仅在晚会上朗颂、表演,还以《一只穿靴子的猫》为题结集出版了一本书。那些作品记录了青春时期的珍贵记忆和此后不断的缅怀和追寻,文笔细腻、诙谐,调侃中难掩深情。为什么叫“一只穿靴子的猫”?我没有向作者们索要答案,但愿意给出个人的理解。穿靴子的猫是欧洲童话中一个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角色,能呼风唤雨、化险为夷。是不是学生时代的大家,都有着这样不切实际的雄心和期许?
高中时,我不像男生们那么才华横溢,是个规矩的“乖乖女”。因为专注于读书,对他们的趣事几乎一无所知。这次看他们的表演,读他们的集子,我笑出了眼泪。他们的高中生活不是四平八稳的,但并未耽误成长。今天,这些自称“当年被女生们踩在脚底下跺两脚都不解恨”的男生们已经长大,成了银行行长、电台台长、学校校长、公司的总经理、单位的党组书记、律师、教授,成就一点儿不差。他们是这次张罗聚会的主力,干得有模有样,点水不漏。他们毫不讳言当年对我学习成绩的敬佩,我非常不好意思,就差表白自己“除了这个优点以外几乎一无是处”了。
相聚总是短暂,生活无法定格。青春时光不会因为同学的重新聚首而复归,24年没有彼此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已拥有、失去、改变了许多。那么,相聚的意义何在呢?在我,它像一次重生,让我似乎跳出了自己的躯壳,再次认识了自己。老师和同学们帮我还原了过去那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小姑娘,让人到中年后有些消沉、有些戾气的自己不由得受到了鼓励:自己曾经那么好过!
离开哈尔滨前夕,我在家里找到了学生时代的日记、作文和信件,很多、很沉。这些年多次搬家,爸爸、妈妈和哥哥都不曾将它们丢弃。我迫不急待地在里面寻找着旧日的自己,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数量最多的是家人的来信,他们在里面事无巨细地叮咛和嘱咐。本来以为自己对儿子够细腻了,但如何与父母对我相比!还有我的同学们,我们在信中互诉衷肠,他们对我这个公认的“强者”那么爱护,在寻求我的帮助的同时也苦口婆心地开导苦闷中的我。在我初一的日记里,我发现自己还为与男同桌吵架而内疚,与男生混合组队踢足球!
妈妈说,“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逐渐理解了这句话。今天的我,是所有与我有过或深或浅缘分的人造就的,在我需要的时候,他们递给过我支撑的肩膀,而我总以为,是自己有力量。这次回乡,我似乎寻找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更好的自己、真实的自己、丢了的自己。我把那些日记、作文和信件背回北京,开始一个个重温,并把其中一些发给它们的主人。他们看了之后也笑、也哭,感到我们曾一度远离了彼此的心再次拉近了。
重新找到自己的感觉真好……
做完手术第一天,身上挂着监视仪、插着尿管,下不了床,夜里需要人陪护。但丈夫这些天一直忙前忙后,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我心疼他,说还是雇个人吧。
常年走动在住院部的护工们很灵,知道哪个床的病人刚刚做了手术。我正想着雇人这件事的时候,一位护工就来打听了,说可以介绍自己的老乡。不一会儿,她带着一位中年妇女出现在我和丈夫面前。
这个女人瘦高个儿,短头发,北方农村人的模样,皮肤略黑,眼睛不大,身穿一条蓝裤子和一件橙黄色的T恤衫。脖子上一串白色的仿珍珠项琏,是她唯一的装饰。丈夫跟她讲完要求,她说都懂了。问她费用怎么算,她说夜里干活辛苦,要求一宿100块钱。我们没讨价还价。丈夫说,那你晚上7点来,我明早7点过来接班。她说,你白天晩些来也可以,我8点才上班呢。
她走了。丈夫小声告诉我,别的护工一天一宿才要100块钱呢。我说,没关系,就这样吧。我猜,那位介绍工作的护工可能也要抽取一点儿费用的,哪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
晚上7点左右,她如约来了,我依依不舍地放走了丈夫。人生病的时候格外脆弱,但我还有足够的理智,知道不能把丈夫累坏了。
就剩下我和护工两个人了。我问她姓什么,她说姓田,我就叫她“小田”。她看起来已经习惯了医院里的生活,对环境、设施都很熟悉,蛮有经验的样子,应是常年在这里工作的。
起初,我对小田还有些不放心,叮嘱她看好我的吊瓶什么时候滴完,别忘了定时记录尿量。她都一一照做。看我没什么事儿时,她又出出入入几趟,不知从什么地方把自己的行军床和盆盆罐罐拿进来,抓紧时间洗洗涮涮,支好了床,还换上了晚上睡觉穿的衣服。我想,我不能要求护工像亲人一样一宿一眼不眨地看护我,这只是她的工作而已,况且,她明天一早还要上班,抽空睡觉是理所应当的。
熄灯前,她问我要不要洗洗脸、擦擦身,我说不用了。这样的身体情况下,我全然没有这个需要。我让她用勺喂我喝些水,把我的杯子装满水,插上吸管,再撕几片卫生纸,放在床头。我想尽量自理。她说,夜里有什么事儿叫我,我说好。
这一宿,我几乎没怎么合眼。白天,在麻药作用下迷迷糊糊地睡了大半天,黑白颠倒了。身上挂着那么多管子,加上顾及伤口,翻个身要倍加小心。监视仪一会儿响一次,刚有些困意,又被吵醒了。尤其是,医生不许我咳嗽、打喷嚏,而我的嗓子和鼻子都极不舒服,所以心里很紧张。在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咳时,马上要把嘴凑到吸管那儿喝些水努力压下去。这都是我自己与自己的较量,即使丈夫在这儿也替不了我,疾病是无法分担的。
小田睡眠很好,躺下就着了。刚开始我还隔个把小时叫她起来看一看我的监视仪和尿袋,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声音太微弱,叫醒她不容易。而且,她睡一会儿自己也能醒过来,问问我有什么需要,告诉我监视仪上的血压、脉博等情况,帮我倒些水,并清理尿袋。护士也隔一会儿进来一趟,问她记录的尿量。就这样,她像打更一样睡了一宿。
手术后艰难的第一宿过去了。天亮了,多好啊!在医院的10天里,我最害怕的是夜晚,最盼望的就是天亮。早晨,小田要给我擦脸,我这回没拒绝。她收好自己的床,洗漱停当。不到7点,丈夫就来了。我说,小田你今天晚上还来吧,我摘不了尿管,还需要人。
小田走后,丈夫问我,她行吗?我说,她是当工作做的,可以了。我想,要是丈夫在这儿,我还要担心他休息不好,生人之间,公事公办,简单。
傍晚,小田又来了。手术后又一个12小时过去了,我感觉更好些了,也有气力与小田拉家常了。我对护工这个群体早就好奇。记得2001年爸爸住院时,我曾去北京医院的地下室雇护工,还记得那些面呈菜色的护工们在长椅上头枕铺盖卷东倒西歪的场景。他们在北京应是没有落脚之地的,晚上被雇走,如果所幸还有个行军床,那他们就又能挣到钱,又能抽空伸伸腿了。
我以为,在北京干护工这种辛苦活儿的多半是河南人,但小田却是甘肃人,来自甘肃东部。我说,我从西安去过甘肃东部的天水。她说,那你一定经过过我们家,我们更靠近陕西一些。我说,那边回族人多吧?她说,是,回回寺不少,回族小吃可好吃了,尤其牛肉做得好。我说,甘肃东部挺风调雨顺的。她说,也不行,靠天吃饭靠不住,种地挣不着钱。我说,那你们出来就把地租出去吗?她说,有时租都租不出去,不过就是撂荒也得出来,我们家的地是老人在种。
就这样,一问一答地,一个晚上,我把小田的家世了解得差不多了。她是和丈夫一起出来的,她丈夫做电焊工。俩人都是小学没毕业,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因为家里只有能力供她弟弟一个人上学。我想起,她会看尿袋记录尿量,看来许多知识都是她后来在生活中逐渐学习的。我好奇小田白天在哪里上班,原来是在急诊室里给护士们帮忙,取送、拆分药品等。一天给100块钱,没有节假日。她勤勉、伶俐,护士长很倚重她,每次她要求回老家,护士长都不太情愿。我算了算,她白天和晚上的收入加起来,一个月几千块钱呢!她告诉我,也不是每晚都有收入,有活儿就干,没活儿就回家。她在北京还有个家呢!那是她和丈夫在石景山租的一处小平房。我问,冬天取暖怎么办呢?她说,用空调啊。真的不能小看了进城后的农村人,他们已经很快就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我问小田为什么不做保姆。她说,做保姆挣钱少,自己刚来北京就在医院工作,也习惯了。一年里仅有一半时间在北京,过年过节以及农忙时就要回老家,地里的活太累,老人干着吃力。她今年春节前回去的,5月份刚回来。她知道医院的工作长期做对身体不好,也在盘算着未来。
我问她孩子的情况。她语调平和地告诉我,自己有一儿一女,大儿子去年考进了位于北京昌平的华北电力大学。我说,你儿子真棒,从老家考出来多不容易啊!她这才放下了矜持,骄傲地说,我儿子在他们学校是前五名的学生呢!我眼前浮现出偏远农村学校里的孩子们趴在堆得小山一样的书本中苦读的情景,小田的儿子肯定也是这样读出来的。从此,他的命运将发生巨大变化,会拥有一个城市户口了。
我问,儿子在大学里成绩怎么样?小田说,可能因为口音的影响,儿子英语口语和听力跟其他同学差距比较大,最近往手机里下载了不少材料,整天戴着耳机听。我知道,刚进大学的农村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拼命苦读出来的高考成绩面对城市学生与生俱来的方方面面优越性时不堪一击,那差距需要他们继续拼命去弥补。
我问,儿子学费贵吗?他还需要打工吗?小田说,一年就几千块钱,每个月生活费三、四百块钱,我们供得起。儿子去年刚入学,还没打工。我说,他还是很节省的呀!小田说,周末儿子还可以回家。我真佩服小田,她和丈夫从遥远的甘肃到北京辛苦打拼,安了一个有空调的小家,儿子竟也考到北京,还像北京学生一样周末有家可回!老家人一定把他们的故事当传奇来讲的。
我问小田她女儿的情况。她说,女儿8岁了,在老家读二年级。我问,是不是准备供女儿读下去呀?她说,看她学得怎么样吧!她现在成绩挺好,就是不稳定。
快睡觉了,小田给我打水泡脚,之后把自己的衣服洗好。她每天都把自己的简单家当带在身上,照顾病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弄得干净、利索。她问过护士后告诉我,夜里不用一小时看一次尿袋,可以隔得时间长些。我知道,这样她可以多睡会儿了。夜里,我起床上厕所。她小心地把尿管挂在我上衣最下面的纽扣上,说挂高了会引起尿的倒流,并向护士要了更换的衣服。
早晨,我对小田说,我今天可能要摘尿管了,晚上不用护理了,并向她表示感谢。她有些失望,说,我洗的衣服挂在您的卫生间里,晚上来拿行吗?我说没问题。
小田这个普通的农村女人身上有种闪光,给病中的我带来了一些力量。她是顽强的,生在贫苦的农村,没有文化知识,但有不惧变化的勇气,有精明冷静的头脑,有耐得起劳顿的身体,她和她的家庭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变。我一向受命运眷顾,一路撒满鲜花,反而害怕变故、挫折扭转了我人生的航向。看一看小田,我不再那么恐惧,感觉自己同样可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我想调整一下工作方向,征求壮壮的意见。他说,“咱们家三个人都像汤姆猫一样笨拙,新工作需要人像杰瑞鼠一样机灵。你还是别考虑了。”
日(星期一)&&&&
给儿子讲生育的过程,告诉他,胎儿会“奔生”,出生过程中自己也会使劲儿用力。我问他,“知道是哪个'奔'吗”他说,“知道,就是‘嫦娥奔月'的‘奔'。”我说,“你真聪明啊!在‘儿子'、‘学子'和‘才子'三个词中,你选哪个称呼啊?”他说,“在家是儿子,在学校是学子。”我说,“为什么不选‘才子'啊?”他说,“还是低调些。”
日(星期二)
儿子亲我,我说,“毛巾馊了,妈妈的脸是不是也有馊味儿?”他说,“我不在乎,我还穿越过妈妈的屁眼儿呢!”他一直以为,他是从屁眼儿里生出来的。
日(星期三)
&&&&我对儿子说,“你这周末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他说,“完了,写不好我可能被弃养!”
我说,“妈妈13日去莫斯科,15日一早就回来。”他说,“你就是去兜个风啊!”
日(星期一)
我跟丈夫说,“你大喊大叫的,让孩子的小心脏一会儿提到嗓子眼儿,一会儿掉到肚脐眼儿。”儿子说,“这不成‘心下垂'了嘛!”他私下告诉我,其实,他并不怕爸爸大喊大叫,最怕的还是我生气,因为我生气总没完没了,对他来说“后患无穷”。
儿子12岁多了,接近进入青春期,脸上长出了若隐若现的小痘痞,行为举止也添了些新“毛病”。比如,照镜子时间长了;开始注意梳头发了,每次还沾点儿水把前面的头帘儿梳高;衣服脏点儿就不愿意穿了,从前可是完全不在意,对鞋也挑三减四,拒绝穿稍微有些女性特点的衣服;爱听流行歌曲,还兴致勃勃地学唱;喜欢塞上耳机听歌,以为那样很酷。
日(星期四)
丈夫不想让儿子参加“迎春杯”比赛,担心他考不出什么好成绩。儿子说,“我想试试。”结果,儿子初试考了82分,进入了复赛,在复赛中还得了二等奖。
老师让同学们写反映人与人之间爱的文章。儿子选取的素材是他看过的一张二战老照片,照片上,一个美国士兵正在战败后的德国柏林大街上问候一个衣衫破败的德国小女孩。角度很独特,但丈夫担心他写跑题。我说,“他认为父母对他的爱天经地义,没有感动,那就只能选别的题材。”儿子在厕所,推门说,“我没认为你们对我的爱天经地义,只是觉得写出来不那么特别。”
&&&&&&&&&&&
日(星期六)
壮壮说,“只要是气味,都挺好闻。”我问,“臭味也好闻?”他说,“臭味也好闻。”
日(星期一)
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儿子说,“世界之大,哪里有我的容身之地呢!”
我问,“妈妈对你意味着什么呀?”儿子说,“妈妈对我意味着:老师、服务员、擦屁股工、亲人、朋友。最重要的是,妈妈是我的生产者。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儿子的小同学来家里做客,玩儿得好不快乐!同学走了以后,他惆怅极了,竟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儿子是个“小糊涂”,一直不向老师打听自己的健康体质测评成绩,结果错过了不合格项目的补考时间,这学期不能参加评选“三好生”。晚上他放学回来,我批评他,冲他大喊大叫。该睡觉了,我这儿还生着气,他却躺到床上,一会儿就着了。早晨我问他,“妈妈大喊大叫你不害怕吗?”他说,“也害怕,可是太累了。”
日(星期日)
今天晚上,在游泳馆,因为洗澡卡里没有输入时间,我跟服务员有些不高兴。回来儿子批评我,“妈妈总是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特别固执。这个特点有时候好,有时候就不好。要是妈妈遇着一个与自己一样的人,那就麻烦了。”
日(星期一)
早上,儿子一睁眼就笑,说,“今天上学我又要见到陆啸尘了。”我说,“你一、二年级时与陆啸尘好,后来把他丢了,现在又找回来了。”他说,“因为我觉得,要找一个可靠的人做朋友。陆啸尘就很可靠。”
他现在就开始计划自己生日那天去陆啸尘家做客了,张罗着去他们家“拍电影”,现在就准备剧本,买军装、头盔之类的道具,可是还有三、四个月呢!
日(星期二)
晚上躺在床上,儿子问我,“妈妈晚饭吃什么了?”我告诉他之后,他总要想象、评论、回味一番,有时还会咽着唾沫,我想他一定是饿了。他有时还要问一问我早饭吃什么了,搞得我很不耐烦。更有甚者,他还准备自问自答,“妈妈,你想知道我晚饭吃什么了吗?”这时我往往忍无可忍地喝斥他,“睡觉!”他就无奈地翻个身,一闭眼就着了。
日(星期一)
我多日出差,儿子一直住校,今天晚上把儿子从学校接了回来。他说,“你终于回来了。有点儿想你。”我说,“是不是今天不接你都不行了?”他说,“也可以。你回来就行。”
日(星期六)
儿子说,“有些事情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什么事情令你难以置信了?”我问。
“我们篮球队今天竟以1分之差险胜一场比赛,之后却又输掉了另一场比赛。我竟然在‘走美杯’数学竞赛中得了一等奖,你们竟然真的作为奖励给我买了一把Nerf枪。”他答。
&&&&&&&&&&&&
日(星期六)
我在厨房忙活,儿子走进来,说,“妈妈辛苦了。”
我说,“为什么辛苦了?”
“因为你给我做饭。”儿子答。
“那奶奶、爸爸不是每天给你做饭吗?”我说。
“但妈妈很少做饭。”儿子说。
“那是妈妈的错。”我说。
&&&&&&&&&&&&&&&&&
日(星期一)
做妈妈是最不容易产生职业疲劳的职业,因为总会遇到那么多新鲜事儿,不时面对新问题。
儿子知道得不少,但了解得难免粗糙,有时还会念错别字,让人没法不笑。他把“藏匿”念成“藏若”,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不细心还真抓不住。他看杂志封面上的标题,竟把第一夫人彭丽媛的“媛”读成了“缓”!他说,“F间35战斗机功勋累累。”我听着不对劲儿,说,“是不是应该叫功勋卓著啊?罪行才累累呢!”可过后一想,还可以说“果实累累”呢!“功勋累累”是不是也可以呢?
&壮壮昨天吃“必胜客”撑着了,夜里开始吐,还有点儿发烧。正在流行禽流感,他担心自己吃炸鸡块染上了禽流感。我安慰他,他怎么也放心不下。我给他揉肚子,他说,“睡吧,明天你还要去北大上课。”他跑到厕所吐,为了让自己舒服些,搬进一个小椅子坐下。那么难受,还开玩笑,“我坐在这儿,冲着马桶吐,样子就像在吃面条。”他没力气,要下床去吐,费了半天劲才从我身上翻过去,说,“妈妈是我力所不能逾越的大山。”生病让他想到了死亡,他说,“我觉得,我永远也不会死。周围的人都是我的陪设,我是故事的主角。很多事其实都与我无关,电视里讲的那些犯罪活动只是让我了解一些规范。”我说,“人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我小时候甚至觉得,我不在的地方是没有生活的。”
&&&&&&&&&&&&&&&&&
日(星期二)
儿子今天去种毕业林回来,告诉我,他们在路上看见了一车猪。而且,错车的时候,那些猪离他们非常近,嘴都要拱到车窗了。好啊,儿子终于见到了活猪!
前些日子,在上学路上,儿子看到一个人骑着三轮车驮着半扇猪肉,感慨地说,“我还没见过活猪呢!”这次总算了却了一个心愿。
&&&&&&&&&&&&&&
日(星期六)
儿子说,“我觉得,用英语骂人不像汉语那么厉害。”我说,“是啊,因为你对英语的体会没有对汉语的体会深。”他说,“我知道‘shit’是‘屎’的意思,但‘fuck’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是骂人话。”
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壮壮昨天在学校摔了跤,把膝盖摔破了。放学我去接他时,同学陪他出来,他还满不在乎地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我说,“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湿鞋!”回到家,他才恢复孩子样,慢慢告诉我实情。
原来,他与同学玩儿追人游戏,被自己喜欢的女生追得满操场跑,兴奋之中突然失去重心摔倒了。他说,他当时摔得天旋地转,伤口“哗哗”地流着血和脓,但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在同学的搀扶下去了医务室。医生给他处理了一小时,很疼很疼,他还是一直忍着不哭。他最害怕缝针,反复问医生需不需要这样做,确信不需要时才定下神来。
我问他,为什么受伤了给爸爸打电话,不给妈妈打电话。他说,是想让爸爸放学开车接他。我想,他是怕我难过,也怕自己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变脆弱。
今天,壮壮没上学,但坚持要求参加明天的区篮球比赛。
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
壮壮说,“我好像觉得自己不会系鞋带了,得试一试。”他果然拿一双鞋试起来,确信自己还会系时才罢休。
中午吃着吃着饭,壮壮站起身来,我问他干什么,他说,“看看自己饱没饱。”
壮壮长出些毛茸茸的小胡子了,他好奇地问,“为什么我的胡子不像爸爸的那么硬?”
壮壮最近这些天早晨总去厨房的墩布池小便,不肯用厕所的坐便池,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早晨尿太多,还往下滴汤儿,我控制不住,在厕所尿总洒在外面。”
壮壮向我透露,他上幼儿园感到饿时,时常会舔手心儿,因为那带些咸、带些涩的味道会解饿。
儿子告诉我,他终于见到真蛆了。学校鱼池里的一条鱼死了,他发现两只大白蛆正在贪婪地吃鱼的尸体。我问,“那你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说过蛆呀?”他说,“听奶说的。我和妹藏猫猫时,我躲在沙发后面。奶奶说,
‘小心蛆爬进你屁股眼儿里’。我那时候以为,蛆就像蝎子或者土鳖一样。”
晚饭时,我与壮壮一起吃鱼,壮壮说,“咱俩真像两条大蛆。”
我最近身体不太好,问壮壮,“你为什么不问候妈妈呀?”他说,“我不愿想起这件事。”
壮壮说,“清朝压制了不少人才,比如李鸿章,他就无的放矢。”我说,“不是‘无的放矢’,是‘无用武之地’。‘无的放矢’是没有目的地放箭的意思。”壮壮恍然大悟说,“我还以为是没有放箭的地方的意思呢!”
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
晚上,儿子睡不着,要求与我谈谈心。
他说:“妈妈,我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了。我刚才预习初中课本时,看到6月25日学习时标注的时间,想起当天我去陆啸尘家玩儿的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可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天了。学期末语文上到最后一课时,我翻到第一课,奇怪怎么这么快就讲完了。我现在回忆过去的13年,小时候的好多事都还那么真切。妈妈,我觉得我很快就会变老、就会死了。”他开始抹眼泪。
儿子这么小,就开始感到时间的压迫、生命的转瞬即逝,我似乎这几年才有这样的体会。我给他讲珍惜时间、爱惜生命的道理,说他一定会长命百岁,希望他像钱学森、冰心、杨绛一样,不仅成为百岁老人,而且还活得有意义,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
他稍微安心了些,一会儿又“呜呜”哭起来,说,“我怕你和爸爸死,那时我怎么办啊?”我笑起来,说,“我们不会那么容易就死的,我们要尽量长久地陪着你呀!”他问,“死是什么感觉呢?是一分钟的事,还是一秒钟的事?”我说,“那你只有问姥爷了,可他已经不能回答你了”。他问,“那你当时是怎么面对姥爷去世的呢?”他触到了我的痛处,可我不能不回答他。我告诉他我得知爸爸病情时的震惊、难过、自责,以及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自我调整。他的哭声又一次爆发了,说,“如果我需要面对只有6个月与你在一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啊!”我安慰他,“妈妈会尽量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让你那么被动。”
儿子如此思绪万千,为了让他平静下来,我只好建议他这一晚上与我同睡。他正求之不得,什么都不问了,倒头就着了。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壮壮说:“妈妈,你头发有点儿乱。”
我说:“没关系,这叫风格。”
“这叫疯子。”他说。
我问:“你们学校的大队长也与你考上同一所中学了吧?”
壮壮说:“是啊。”
我说:“那她在中学里也会当大队长喽。”
壮壮问:“中学里还有少先队大队吗?”
我说:“好像没有了,会有共青团。”
“那她应该当团长了。”壮壮说。
&&&&&&&&&&&&&&&&&
日(星期一)
壮壮在电梯里碰到对门叔叔。
叔叔问:“你们家还有一个小弟弟吧?我看到过你爷爷带着他。”
“那个小弟弟就是我。”壮壮说。&&&&&&&
“怎么长这么高了?”叔叔抬头看着比自己还高的壮壮,惊讶道。
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昨晚,同学们在微信群里讨论学历问题,我心情有些黯然。
躺在床上,我甚至开始向儿子寻找安慰。我说,“妈妈北大本科毕业后没再读学位,至今觉得是个事儿。”儿子的回答很温暖我心。他说,“知识不一定在学校里才能学到。况且,总呆在学校里学知识,但缺乏社会经验,那也不行。”他问,“都有些什么学位啊?”我告诉他,有学士、硕士、博士。他说,“博士念完就念圣斗士吧?”他说完,还挤眉弄眼做出他想象中博士憨傻痴呆的样子,把我逗得哈哈笑。
&&&&&&&&&&&&&&&&
日(星期三)
昨晚,儿子跟小伙伴打篮球,我没事干,就去游泳。他回家来没看见我,不知道我去哪儿了,就冲出去找我。从游泳馆回来的路上,有熟人告诉我,“你儿子找你呢!”我一听有点儿着急了,因为怕他着急。在大院里没找到他,我赶紧往家跑,看见他跟奶奶正在大门口呢,手里拿着伞,准备再出来找一圈。一看见我,儿子也没说什么,进屋后关上门就哭起来了。他惊魂甫定,哭一会儿释放了些压力,说,“妈妈你下次再出门得告诉我去哪儿啊!手机也得带上啊!我刚才脑子里乱极了。看见草坪上躺着一个喝醉酒的人,我就往你身上想,想你会不会被谋杀。我还想到要登《寻人启示》,还得上《法制进行时》。你吓死我了!”我抱着儿子,抚摸着他,不住地道歉,心里热热的。我这个笨妈妈,对儿子如此重要,我要珍惜自己喽!&
&&&&&&&&&&&&&
&&&&&&&&&&&&&&&&&&&&&&&&&&&&&
罗高寿大使
日,当朋友发来短信,告诉我罗高寿大使病逝的消息时,我不由地想起爸爸临终前的感慨,“什么人都是要死的啊!”是啊,罗高寿这样的人,竟也会离开人世,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罗高寿1992年至2005年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之后回国进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担任议员,直至去世。我1994年进入外交部工作至今,从事中俄关系和俄语翻译,在北京和莫斯科与他的接触很多。
罗高寿大使出身于汉学世家,履历辉煌,名字如雷贯耳,是我仰视才见的人物。上世纪80年代,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经常从广播里听到有关担任苏联副外长的罗高寿的消息。现在想来,他那时为中苏关系正常化奔走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一举一动当然是新闻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的心目中,他遥不可及。而且,他那中国味道很浓的名字,让我搞不明白,他到底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那时怎么会想到,自己日后会与他有那么多近距离的接触!工作中与罗高寿大使逐渐熟识后,在我眼里,他走下了“神坛”,成为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罗高寿大使不仅名字很中国化,长得也像东方人。第一次见他就有些意外,发现他五官很柔和,不像欧洲人那样高鼻深目、凹凸对比强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罗高寿大使的汉学家父亲曾长期在驻乌鲁木齐和哈尔滨的总领馆工作,他小时候随父母在华生活,长相上也留下了痕迹。
与罗高寿大使的接触,始于我做翻译工作。在这个领域,他是我的前辈。我发现,他听译文时,嘴总会不由自主地叨叨咕咕,好像在寻求更准确和完美的表达方式。译文过得去时,他都尽量不干预,给翻译留“面子”,因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处。但译文让他实在无法忍受或者影响了双方沟通时,他也会大声纠正,责任感要求他不能不这么做。我受过他的表扬,也遭到过他的批评。但我知道,我能达到做国家领导人译员的水平,与罗高寿大使多次向当时主管中俄关系的张德广副外长等领导充分肯定我有关系。
罗高寿大使对我爱护有加,我们之间有别人不懂的“暗语”。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翻译时,搞不懂俄语里“陛下”(Ваше&Величество)与“阁下”(Ваше&Превосходительство)的区别。按照外交礼仪,大使应被称为“阁下”,但我有一次在翻译中竟把罗高寿大使叫成了“陛下”。这件事他“记仇”记了将近20年,见面时经常“暗示”我,让我不好意思。
还有一次,我们一位领导人会见时赞扬罗高寿大使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我想,俄罗斯有“青蛙旅行家”(Лягушка-путешественница)的童话,有旅行社还以此命名,既然罗高寿大使走了那么多的地方,那就是“大青蛙”喽!于是,我在翻译时把罗高寿大使称为了“大青蛙”(большая&лягушка),还深为自己的急智沾沾自喜。但我当时就发现,他使劲憋着才没笑出来,知道自己“演砸了”。
我后来查到,在那个童话里,青蛙是一个爱炫耀、吹大牛的角色,真是为自己的不求甚解羞愧得无地自容。以后与他见面时,他总开玩笑地对我提起这件事,用指头点着我说,“小朴竟敢叫我‘大青蛙’!”与罗高寿大使相关的这两件事,成为我做一个青涩小翻译时的难忘回忆。
罗高寿大使很为自己的“中国缘”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光荣出身和不凡经历。我不只一次听他介绍,他的父亲阿列克谢·罗高寿是第一个将《水浒传》和《西游记》译介给俄罗斯民众的人,他本人曾为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担任翻译。他值得夸耀的事数不胜数,特别是他亲身参与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及中俄关系大发展的历程,但上面这两件事看来尤其令他骄傲。
在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部长、各界精英,下至普通民众,对罗高寿大使都欢迎和信任有加。他人脉关系丰富,“朋友遍天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罗大使”。我们对外交官有一个要求,叫“关键时候找得着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按照这个标准,罗高寿大使堪称外交官的楷模。
我记得,我们的领导人会见俄罗斯客人时,罗高寿大使只要在场,都会受到特别关注,“遭到”一番赞扬。而这个时候,罗高寿大使往往会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样“谦虚”起来,嘴里一边“哎呀呀”地表示着惶恐,一边无奈地摇着头,样子很可爱。我猜,他内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
在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罗高寿大使作为苏联副外长曾数次与邓小平同志见面,后来与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同志长期保持往来,成为亲密的朋友。晚年的罗高寿大使一直有每天喝一点儿中国黄酒的习惯,他骄傲地说,这是邓榕同志透露给他的邓小平同志的保健秘方。
罗高寿大使热爱甚至是“迷信”中医。他经常提起,他儿子小时候生过重病,西医已宣布无能为力,而中医奇迹般地给治好了。他本人长期患有腿疾,也一直坚持不懈地求助于中医。在他的宣传和影响下,俄罗斯不少领导人都爱上了中医,来华访问时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就是进行中医按摩。中医诊所在莫斯科大受欢迎,达官显贵成为常客,罗高寿大使的现身说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高寿大使一家都喜欢吃中餐。他的夫人告诉我,她觉得中餐好吃又健康。她每次参加宴请时都要求上一碟中国老陈醋,认为这样又提味儿,又去油腻。有一次,她问我把水果安排成最后一道菜点的原因,说中餐的搭配很科学,但水果饭后吃会在胃里发酵,似乎不妥。我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并暗暗佩服她研究得深入。后来想了想才恍然大悟:我们传统中餐里并不上水果,宴请时最后一道上水果还不是跟西餐学的嘛!2005年5月,罗高寿大使从北京离任回到莫斯科,他们一家吃中餐不那么方便了,但经常会去位于米丘林大街上的“金鼎楼”中餐馆“打牙祭”。品尝着熟悉的中餐,他们一定回忆起了在中国渡过的美好时光。
罗高寿大使卸任回国时,我已经在莫斯科的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工作一年半了。那时见到他,他有了俄罗斯议会上院议员的新头衔,代表黑龙江对岸的阿穆尔州。德高望重的他,仍是中俄关系的“名片”。议会上院的对华交流活动,他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分子。我想,俄罗斯领导人信任他是因为,有他在,中俄关系的调子和方向就不会错。后来听说他出了车祸,他本来就有腿疾,这次雪上加霜,行动更加不便了。
2011年6月,在北京俄罗斯驻华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我再次见到罗高寿大使。那是我离开莫斯科回国近两年后第一次见到他,竟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他那时已79岁高龄,坐在轮椅上。我见到他非常高兴,弯下身紧紧握住他的手,内心为这样一位顶天立地人物的老迈而唏嘘不已。他在高兴之余有些不好意思,连连为自己无法站立起来向我表示歉意。不一会儿,我看到他挣扎着从轮椅上下来,拄上了拐杖。“人老腿先老”,我似乎已有了一点儿预感......
罗高寿大使为中俄关系“献了终身献子孙”。他子承父业,并达到了外交生涯的辉煌顶点。他的妹妹生在中国,后来进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研究。他的儿子虽然不会说汉语,但与中国联系也很密切,曾经担任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现在在俄罗斯外交部担任局长,经常来华参加外交磋商。我猜想,他可能觉得,自己作为罗高寿的儿子却不会说汉语是一个“缺点”,因为我每次听他说话似乎都能听出歉疚。好在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学了汉语,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汉语,在这个汉学世家里香火仍旺,相信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罗高寿大使无疑首先属于他的俄罗斯祖国,他在中国代表俄罗斯。同时,他对中国有巨大认同,中国对他有深刻认可。所以,他也属于中国。实际上,罗高寿大使属于俄罗斯和中国两个伟大国家和民族。无论在俄罗斯还是中国,他都被当成“自己人”。我常想,罗高寿大使是中俄之间浑然天成的桥梁,架设在两国民众的心中,这是外交官追求的最高境界。
2012年8月8日至13日,我作为中国青年外交官代表团成员访问了韩国。
出发前,繁忙的工作之余,从网上荡了些有关朝鲜半岛历史的材料,以便有备而去。半岛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末周初,商朝遗臣、著名思想家箕子就率五千民众去那里建立了政权,同时带去了中原的礼仪、制度、文化和农耕技术,史称“箕子朝鲜”。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半岛曾长期蕃属于中国或被中国直接管辖,双方交流互动密切,有过结盟,有过冲突,统辖疆域地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和渤海国(公元698年-公元926年)更是双方共有的历史。在中原和半岛之间双向涌动的移民潮持续促进着双方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对半岛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朝鲜、韩国的许多人还对自己的中国老家直言不讳,源源不断地来中国寻根。
不过,邻居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因为距离太近、恩怨太多,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想说爱你,但并不容易。
韩国,太熟悉,应不会带给我惊喜,那此行去看什么呢?我的“韩国通”同事告诉我,到韩国,要“看小不看大”,大的我们都有,甚至比韩国还大,但关注细节,会别有一番体会。
就这样,做好思想武装后,我上路了。
首尔第一天
8月8日一早,启程前往首尔。只飞了不到一个半小时,比哈尔滨还近。韩国空姐们都很养眼,身材高挑,五官秀美、精致,皮肤细嫩,牙齿雪白。她们一律微笑着,有的笑得亲切些,有的笑得矜持些。在韩国待些天后发现,新一代人和老一代人明显长得不一样了。相比于老一代人,新一代人个子高了,面部线条更加秀气、立体。这应不完全是整容的功劳。韩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济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人们的生活改善了,营养好了,自然会长得更加漂亮、身姿更加挺拔,气质方面也会显得更加自信。
我们抵达的是仁川国际机场。“仁川”,这个名字很耳熟。这就是历史书上讲的那个中日甲午战争、朝鲜战争时期日军、美军登陆的港口吗?同事说,就是它。我觉得,自己离历史很近了,仿佛战火、硝烟、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就在眼前。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和丰饶资源,注定了它命运多舛。
仁川机场很辽阔,中午应是航班频密的时间,但并不见人头涌动的景象。我们办完手续走到传送带旁边时,行李也几乎同时出来了。仁川机场客流量很大,但工作效率高,应是没有旅客积压的主要原因。据说,这家机场连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服务最优机场”之一,看来名副其实。
在机场遇到一位吉林来的朝鲜族老太太,她眼睛花,请我帮助填写海关申报单。她说,她全家在中韩之间来来回回跑。记得不久前去黑龙江省宁安县考察时了解到,当地的朝鲜族村落里大量年轻人来韩国投奔亲戚、打工,留在家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了。跨界而居的民族,拥有一些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生活道路选项。
步出机场,韩国外交通商部东北亚局中国课的千小姐、程小姐以及一位导游正热情地迎候我们。千小姐身材瘦削,眉眼细气,满脸笑意。同事介绍,这位谦和的姑娘,是一位国会议员的千金。她爸爸在韩国很出名,属于反对党,性情激烈,经常出现在绝食抗议的队伍中,是“电视明星”。真的很难把千小姐与他爸爸联系在一起,反差太大。程小姐身材娇小,圆圆乎乎。两位姑娘都会说中文,曾在中国进修。
那位导游,竟然是位华人,熟悉了以后我们开始称他为“海哥”。海哥矮矮胖胖,戴着眼镜,笑眯眯地,穿一条花格裤子,夸张的装束,很像韩剧里的搞笑角色。在我眼里,海哥比韩国人还像韩国人,更何况他还说一口流利的韩语。可据他说,韩国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外国人。有意思,民族属性的烙印太难消泯了,它就那么不经意地闪现在你的语言、表情、着装、精神状态、行为举止里,泄露着你的生物密码。
等候我们的大巴车前窗上贴着“欢迎中国外交部代表团”的字条,韩国人的好客、周到可见一斑。日后才明白,车上有这个标志也很实用。在夏日旅游旺季,众多长相一样的大巴车停靠在车场里,游客凭这个标志能更轻松地找到自己的车。
乘车从仁川驶往首尔,我们从此开始领略半岛风光。仁川位于黄海东岸,韩国人称黄海为“西海”。这里的黄海并不黄,因为黄河入海时携带的泥沙到这里已经稀释、沉淀了。车窗外,绿意葱茏的山脉起起伏伏,与晴朗的天色、透明的空气一路伴随着我们。韩国令我们惊艳的不是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而是良好的自然环境。这一方面缘于民众强烈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因为朝鲜半岛得天独厚,三面环海,海风不断地荡涤着空气,加之森林植被丰富,所以人们可以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拥有碧海蓝天。
经过城里一条高架路时,海哥提醒我们往路下面看。那里被开辟成了一条健身小道,一些老人在骑车、散步。海哥说,韩国人很善于利用空间,这种高架路下的空场也不闲置,而且那地面完全是用处理后的垃圾铺就的。韩国人对垃圾处理有方,严格分拣、再利用,包括用来造纸,或者深埋,一处垃圾场被开辟成了一座覆盖着树木草地的山岗。所以,首尔没有城市被垃圾包围之虞,其内其外都是金玉,没有败絮。
中午,在“土俗村参鸡汤”饭馆吃饭。这里专门做参鸡汤,生意很红火,不接受预订座位,高峰时分要在门口排队等候。韩国总统也是这家饭馆的粉丝,来时也要排队,没有特权。太阳很毒,饭馆特意为排队的客人准备了阳伞。好在是午饭,食客们饱餐一顿就走,并不耽搁,流动得还算快,我们排了一会儿就进去了。
男同事特意为我们点了乌鸡汤,说对女性好,他们自己则要了“一般的”鸡。韩语里这个词的说法与中文完全一致,一下子被我听出来了。同事说,韩语里60%多是汉语的变音,只有10%左右是自己的固有词汇,其余是英文等其他语言的变音。我惊呼,那韩语就几乎相当于汉语的一种方言了。
坐在榻榻米上,饭馆的环境布置让我感觉颇为亲切。招牌是用繁体汉字写的,墙面用扇画、书法装饰,一本挂历上印着这样的中文训诫,“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无耻。”这不是咱们儒家的中庸思想嘛!与服务员交流也很方便,他们都说中文,看来是从中国来打工的。中国旅游团很多,在饭馆里可以不时听到乡音。
韩国与中国无论同与不同,都令我好奇,饭馆墙上的两大张印刷画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张是几位身穿民族服装的老妇人在晒辣椒,另一张是几个老头在织草帘子。他们展示的都是韩国吃和住方面的传统民俗,因为饭馆的名字就是“土俗村”。辣椒在韩国饮食中无处不在,泡菜、煎鱼,汤里、酱里,辣椒末儿都必不可少。草帘子是韩国人用来苫房顶的,因为会生虫和腐烂,每年都要更换。我在牡丹江一带曾看到我们朝鲜族的民居,外墙面用白灰粉刷,房顶覆盖着茅草,据说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
&&&&&&&&&&&&&&&&&&&&&&&&&&&
晒辣椒、编草帘
参鸡汤又鲜、又补。一只小鸡,里面塞着糯米,与一条整个的人参一起炖,端上来时,热气腾腾。按照同事指点的程序,我们一块一块地撕着吃鸡肉,吃糯米饭,喝汤,吃人参,就着源源不断供应的免费泡菜,直到盆干碗净,吃得满头大汗、心满意足才起身。
下午安排了一项正式活动,与韩国外交通商部文化外交局局长韩忠熙会见。这一天,首尔异常炎热,但外交通商部响应国家的节能号召,楼里不开空调。我们在会见室正襟危坐,恭听韩局长介绍韩方对公共外交的高度重视。中韩之间互换青年外交官代表团,目的就是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好感。带着感情工作,会工作得更带劲儿。
会见结束后,到出席外交通商部东北亚局局长朴俊勇欢迎晚宴前,还有一、两个小时。同事见缝插针,安排我们参观世宗路。这条路相当于首尔的“长安街”,起于光华门,半岛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的雕像位于道路中央,路两侧座落着众多政府机构。世宗统治的时代相当于我们的明朝,他面南背北端坐在那里,样貌与中国皇帝无异。
&&&&&&&&&&&&&&&&&&&&&&&
在世宗大王像前
世宗被尊为历史上的明君,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韩国文字。世宗之前的时代,半岛民众都使用汉文字。实际上他发明的韩国文字是一种拼音字母,目的也是为了让民众更好地学习汉文,后来这种字母逐渐演变成了韩国文字。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的出现和使用对其形成自觉意识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所以,世宗对朝鲜民族应说功德无量。
世宗大帝的坐像前,还有一位武将的立像,他就是朝鲜历史上的抗倭英雄李舜臣。他的雕像上用汉字镌刻着朝鲜皇帝赐予的封号“忠武将军”。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李舜臣将军和中国将领邓子龙相互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
韩国对日本的历史怨愤深植于心灵、血液之中。特别是日本35年(1910年-1945年)的殖民统治,使半岛人民饱尝丧国之痛,成为难以愈合的民族创伤。韩国对日本歪曲侵略历史的做法往往反应比我们更激烈,令人感佩。据说,日本当时在太白山脉上钉了许多桩子,目的是钉住半岛的“龙脉”,使其永世不得翻身。金大中当选总统后,下令将那些桩子悉数拔除,以实现民族复兴。
海哥告诉我们,体育比赛中,韩国队输谁都可以,就是不能输给日本队。而且二者往往旗鼓相当,较量就非常激烈、精彩。那几天,恰巧赶上伦敦奥运会进行得正酣,韩国男子足球队和女子排球队分别战胜了日本队,在总奖牌榜上也位列日本之前,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呢!
我们从世宗路拐上清溪川。这是一条清浅、洁净的小河,在首尔市内绵延近6公里。清溪川有500年历史,但由于受到污染,以及周边盖起密密匝匝的棚户区,这条河消失了很长时间。现任韩国总统李明博任首尔市长时,对此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把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走、房屋拆掉,并治理、疏浚了水道。现在,清溪川成为首尔人和旅游者喜爱的休憩场所。在这样炎热的夏日里,河边有不少人嬉水、散步。水拍打着河底的石板,发出“哗拉拉”的欢快声音,微风不时带着清凉的水意拂过脸庞。清溪川在下,喧闹的大街在上,近在咫尺的距离,却像两个世界一样。
晚上,韩国外交通商部东北亚局局长朴俊勇在“龙水山”饭馆宴请我们一行。“龙水山”是一幛二层楼的小型建筑,位于朝鲜古代皇宫“密院”墙外一条幽静的街上,室内装饰很简单,饭菜也没什么特别,但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应价格不菲。
韩方出席了10多个人,与我们代表团人数相当,几乎都会说汉语,汉语便成了双方沟通的语言。朴局长提议,每个人都要找一个对方的“对象”敬酒,并发表祝酒辞,之后像“击鼓传花”一样链接下去。所以,席间气氛很热烈,大家轮番做自我介绍,并讲述自己与对方国家的渊源。我惊奇地发现,韩国竟然也有喝“交杯酒”的做法,而且也分“大交杯”和“小交杯”。看来,对如何在酒桌上胡闹,中韩双方也是相互“学习借鉴”的。
宴会上喝的是覆盆子酒。这种果子的名字像是从小时候的记忆里走出来的,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经提到过,那应是我国南方的一种灌木浆果。韩国人用它来酿出来的酒很好喝,甜甜酸酸的,不过据说会让人在啜饮中不知不觉地迷醉。
在首尔大街上曾看到一条标语,两个汉字“酒暴”夹杂在韩文中间。我问同事那条标语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呼吁人们不要酗酒和防止酒后暴力的。韩国人压力大,喝酒是一种释放的方式,加上他们的酒度数低,喝的过程中容易放松警惕,醉了之后“上头不上腿”,就是头脑迷糊,腿脚却灵便,“酒暴”就随之而来了。
韩国人的一些礼仪和讲究,可能会令我们觉得繁琐。比如,用右手与人握手时,要用左手扶着右臂;喝酒时杯底儿不能对着对方,所以要背过身去喝。不过,这些动作似曾相识,我们有关汉唐时期的电影电视里,宽袍大袖的人们就是这样表达着对彼此的恭敬的。同事说,我们历史上丢了的一些东西,韩国还保留着。据韩国人讲,我们的祭孔大典就是清朝时的仪式,他们的则更早、更正宗。
晚宴结束,入住世宗饭店。世宗饭店位于首尔繁华的明洞购物区,尽管已过9点,几位兴致勃勃的同事还是按捺不住地出去逛街了,我则进饭店就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韩国的饭店不免费供应一次性用品,这也是为了环保。这样一个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5千万人口的国家,资源并不丰富,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们随时随地都挂在心头,并且已经成为习惯。记得从大巴车上下来时,海哥提醒我们把矿泉水瓶一并带下来扔进垃圾桶。首尔干净整齐、秩序井然,是每个市民都遵守规矩、注意小节的结果。
首尔第二天
8月9日一早,我们启程去参观位于首尔新区上岩的多媒体展览馆。那里小学生很多,像我这样保守的成年人也看不明白什么。匆匆转了一圈,我们前往南山电视塔。
南山上有不少老人在上上下下地锻炼身体。韩国与我们的情况类似,年轻人在加班、熬夜、应酬、喝酒,老人则在保健、锻炼。首尔位于丘陵地区,山脉起伏和缓,植被良好,爬山是很好的健身方式。老人们都全副武装,专用的登山服、运动鞋、拐杖,一应俱全,可见爬山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电视塔前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一个亭子,完全是中式风格的。我在它面前照像留念,怀疑将来看照片时会难以辨认出是什么地方。&
&&&&&&&&&&&&&&&&&&&&&&&&&&&&&&&&&&&在南山亭前
&&&&&&&&&&&&&&&&&&&&&&&&&&&&&&&
南山电视塔与北京的电视塔、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台无异,一方面发挥着电视转播的功能,另一方面供市民和游人观光之用。因其高,从这里可以俯瞰城市的全景。从高处看,首尔的全景并无特别之处,高楼大厦林立,房子挤挤挨挨,但汉江穿城而过,给城市增加了灵动之感。
电视塔观景厅四周的窗户上印着首尔与世界各主要城市之间的距离。原来,首尔距北京仅1千公里左右,距华盛顿有近1万公里之遥。中韩如此之近,不交好怎么说得过去呢!所谓的“远交近攻”,是一种无论从情感还是理智上都说不通的战略。
在电视塔的自助餐厅用餐后,我们去参观青瓦台总统府。
青瓦台就像中南海之于中国、白宫之于美国、克里姆林宫之于俄罗斯一样,是韩国的政治中枢。韩国的最高意志从这里发出,新闻媒体就会报道,“青瓦台表示......”,人们听后可能不自觉肃然起敬,对这里产生神秘感。
青瓦台对民众免费开放参观,也是一种亲民表现,但对每天的参观人数有限制,而且从安全角度出发,审查程序相当严格,要提前两个星期具名申请。由于技术原因,韩国外交通商部的鲁小姐不在申请名单上,就没能进去,只好在大巴上等我们。而且,大巴也被远远挡在警戒区域之外,我们必须下车步行相当长一段时间。
通往青瓦台的道路两侧种着银杏树,让我想起北京。同事说,中国使馆离这儿不远,他常驻时经常来散步。秋高气爽的时候,片片小扇子一样的银杏树叶变得金黄,飒飒地摇曳、飘落着,很美。可以想象,那时在这里散步会是怎样的享受。
在青瓦台入口,我们被拦下等待了半天,似乎韩方内部协调出了些差错。问题解决后,我们进入一个专门的厅进行安检。毕竟,青瓦台是韩国总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据说幸运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碰到骑自行车锻炼的李明博总统与你打招呼。
安检厅里除了冷冰冰的安检设备,还沿墙布置了几个外国代表团赠送韩国总统礼品的展示柜,供游人在百无聊赖时观看。所以,等候时间虽然不短,但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且,我们每人末了还得到两个印着青瓦台图案的陶瓷杯做纪念。
青瓦台里别有一番洞天,蓝天之下,若干幢风格统一的蓝顶建筑与大片高高低低的绿地相间,显得很开阔,令人呼吸畅快。总统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所在地,理应将庄严与亲民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方面,韩国做得不错。
&&&&&&&&&&&&&&&&&&&&&
&从青瓦台出来,同事指给我看旁边的一条小径,讲起一段故事。1968年初,一些朝鲜特战敢死队员潜到这里,企图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警察发现这些人形迹可疑,就上前干预,双方发生火并,刺杀计划未果。
朴正熙是一位军人总统,曾多次遇刺。他的夫人在一次针对他的暗杀行动中遇害,此后一直是他的女儿朴槿惠作为“第一夫人”陪同他出席各种对外活动。他本人最终未能逃脱噩运,1979年被刺身亡。朴槿惠一生未嫁,是今年韩国总统大选的热门候选人。朴正熙生前实行独裁统治,但正是在他的统治下韩国开始创造“汉江奇迹”。政治人物的功过是非,无法非黑即白地评说。
下一个节目是参观朝鲜皇宫景福宫。这个宫殿在日本占领时期绝大部分被损毁,现在的是修缮和重建的部分,据说不及原来规模的1/10。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完全模仿中国古代皇宫,但在一些具有尊卑象征意义的细节上刻意强调了朝鲜作为蕃属国的地位。如,龙的图案雕刻极少,大多数是凤;檐上作为装饰的小兽不是9个,而是5个,等等。最有意思的是,那5个小兽竟是唐僧带着4个徒弟!令人忍俊不禁。
&&&&&&&&&&&&&&&&&&&&&&&&&&&&&
晚饭前还有1小时,大家前往“乐天”百货购物。旅游购物真的不是一种享受,因为匆匆忙忙,既无法在闲逛中大饱眼福,获得心理满足,也难以静下心来换算汇率、对比价格,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东西。这种情况下购物,很考验人的神经。
在明洞这样的闹市区,没有当地人引路,很容易迷失方向。韩方的程小姐尽职尽责,她先是带着一位团友去了邮局,之后把她领到“乐天”来与我们聚齐。这时,程小姐怯生生地用汉语向我们“请假”,说自己要赶快去买药。
我们早就注意到,程小姐的双脚被高跟鞋磨破了,“创可贴”已经不管用。我们这一天的行程如此之远,还爬了一段南山,她一直穿着高跟鞋陪着我们,不只是为了美,还因为对这个任务看得很正式。我们担心她会不好意思,没提醒她脚破了。何况,她肯定是第一个知道自己脚破了的人。她主动说要去买药,我们就让她赶快走,说我们迷不了路的。
晚上在“韩牛所”餐馆吃饭。这里供应的牛肉产自饲养过程中享受“特殊待遇”的牛身上,格外鲜嫩、可口。我本来吃肉能力不行,这次也吃了不少,而且不只吃了烤肉,还在同事推荐下硬是吞下了一块生肉。既来之,则尝之,这样的美味,离开这里就再难找到了。
韩国美食里用蒜很多,泡菜要配蒜末儿淹,烤肉要配生蒜瓣儿吃。我问同事,那韩国人不怕口气不好吗?同事告诉我,韩国人很注意刷牙,饭后只要情况允许,就会刷一次牙。韩国的口香糖生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这个原因变得很发达,“乐天”、“绿箭”等品牌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仔细观察一下,韩国人的牙齿都很整齐、洁白,除了医疗条件好以外,勤刷牙、吃口香糖也功不可没呢!
吃完晚饭去唱歌,同事说要让我们体会一下韩国的“K歌文化”。在韩剧里经常会看到人们在“K歌房”里纵情放歌的场面。在电视连续剧《我叫金三顺》里,金三顺一个人抱着麦克风摇头晃脑地唱着歌,她自己自得其乐,恋爱中的烦恼也随着调儿跑得十万八千里远了。
“K歌”文化在韩国之流行果然名不虚传,同事竟然能把两位特殊朋友请到这里来,一位是高僧,另一位是国会议员。看来,“K歌房”在韩国是健康娱乐场所,可以不避讳。二人还各唱了一首歌,高僧唱了一首韩国的思乡曲,国会议员唱了中文的《甜蜜蜜》。“韩国通”同事们一首接一首地献上韩文歌曲,足见当下中韩两国流行文化之相通。
&丽水和光州
8月10日一早,我们从首尔金浦机场飞赴丽水参观世博会。不到一小时的行程,感觉上就是飞机一起、一落。朝鲜半岛“三千里江山”(半岛全长实际为1100公里),韩国占不到一半。在这里,任何两点之间的飞行距离都是一小时左右。
抵达丽水后,先到世博区的MVL酒店吃午饭。据说,“MVL”是“最有价值的生活”(Most&Valuable&Life)的英文缩写。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生活”呢?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
来丽水前,同事告诉我们,这里的美食很值得期待。因为丽水所在的全罗北道是农业区,农产品丰富。在最丰盛的宴席上,主人会给客人一下子抬上一小桌各色菜肴来。酒店的服务当然比较“矜持”,我没能看到同事描述的那般热情,但这里的韩式拌饭的确色香味俱全。一铁碗白米饭中间一汪黄澄澄的鸡蛋,周围是豆芽、蘑菇、菠菜、桔梗等各色蔬菜&以及肉粒,看着好看,吃着好吃,营养也全面、丰富、健康。尤其是米饭,很新鲜,入口有嚼头。
&&&&&&&&&&&&&&&&&&&&&&&&&&&&
丽水世博会的主题是“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The&living&ocean&and&coast)。主题馆和韩国馆用球幕、环幕电影,以及演员现场表演与电影有机结合等多种方式介绍了海洋的起源、人类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保护海洋环境的迫切性,以及韩国作为半岛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海洋的强烈依赖等。中国馆是一个独立馆,与挤在综合馆里的其他国家相比,地位很突出。三星馆和现代馆极尽声光电的展示技巧。游人在各馆门前排着长队,在骄阳之下耐心等待,秩序很好。丽水世博园位于海边,海上表演与园里的花车巡游相映成趣,好不热闹。
&&&&&&&&&&&&&&&&&&&&&&
举办世博会,使丽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热闹了起来,对韩国国内旅游以及吸引周边国家游客应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那些难得走出国门的普通民众来说,来丽水看一看世博会,集中于一地了解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海洋和环保主题应能激发他们广泛的想象和强烈的求知兴趣。所以,世博会在相当程度上是给普通民众和儿童这两个群体举办的。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光州。光州,一个熟悉的名字。1980年5月,光州的学生、工人发起抗议全斗焕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示威活动,遭到严酷镇压。发生这一事件时,我还小,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似懂非懂,但“光州事件”一词不知不觉印在了记忆里。今天真的来到这儿,感觉有些异样,仿佛又回到了儿时那个空间窄小却充满世界回响的家里。
同事说,光州人有“反骨”,韩国多次反对殖民、独裁统治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由光州人冲锋在前。这里纪念地众多,折射着城市的历史光辉。
值得一提的是,光州还是中国朝鲜族著名作曲家郑律成(1914年-1976年)的家乡。郑律成抗日战争时期来到中国,他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脍炙人口。我的一位军人朋友说,他每次听到“向前!向前!”的激昂旋律时都会热血沸腾。1942年,郑律成与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大使的丁雪松结婚。抗战胜利后,郑律成夫妇回到朝鲜,为朝鲜人民军创作了军歌。他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为两个国家创作军歌的作曲家。1950年,郑律成夫妇回到中国。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家乡人,光州每年10月都要举行郑律成国际音乐节。
抵达光州时,天色已晚。总领馆的同事在机场接上我们后,直接把车开到了餐馆。这是一条安静的小街,餐馆门脸低矮,但饭菜很好吃。我以为,光州就是一座平面上的小城,乘车离去、拐上大街才发现,这也是一座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同事说,韩国的好餐馆大多位于不显眼之处,他们也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
入住RAMADA酒店后,我们几个人又跑出去逛“乐天”超市。世界各国的超市看上去大同小异。“乐天”是食品、零售等领域多种经营的跨国集团,高档的“乐天”百货大楼甚至开到了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上。韩国这样的知名国际品牌已经很多,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来呢?
&&&&8月11日一早,准备离开光州赴南原。在RAMADA酒店大堂里等车时,我们在一个韩国烤肉炉样子的装饰前拍照留念。
&&&&&&&&&&&&&&&&&&&&&&&
坐在“烤肉炉”台上
南原的闻名之处有三,一是智异山,二是泥鳅汤,三是《春香传》,我们都要领略一番。
南原是个安静的外地小城。我们进城后,先到当地政府院儿里接上一位叫金丽的姑娘,她负责外事工作,专门陪同我们在南原参观。
金丽长相秀气,戴一副眼镜,笑声很爽朗,汉语很自如。原来,她从小跟做生意的父母在山东即墨生活,一直到16岁才回国。
我们先奔智异山。金丽介绍说,“智异山”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在这里可以获得非凡的智慧。为什么呢?
智异山海拔1915米,虽然不是“野山”,仍保留着足够的野趣。爬行路线上修建了一些方便游客的设施,但并非一路全是高低均匀、平整的台阶,有的地方需要沿着山石攀登,窄得只能容下一个人行进,当然两边有护栏保障安全,有些地方还要走晃晃悠悠的吊桥。不过,爬这样的山更能体会到爬山的兴味。而且,一路上一直有叮叮咚咚的山泉和瀑布相伴,林木茂盛、绿意浓厚自不必说。久不爬山,我们爬得很辛苦,加上路有些险,我们爬得也很专注。但每次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驻足停歇,可以腾出些精力欣赏风景时,都不能不为周围的美丽赞叹。
&&&&&&&&&&&&&&&&&&&&
在智异山上
金丽说,智异山从下到上盘着九条龙。我们爬到第六、七条龙时,已经有点儿动摇了。但此生也许只有一次机会前来智异山,连我们长期在韩国工作的同事都很少来过,不登顶还是不太甘心。于是,为不枉到此一游,大家相互鼓励着一直爬上山顶。一路上,我们遇到不少老人,还有大肚子的孕妇。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家人,妈妈抱着孩子,爸爸抱着西瓜,却面不改色,并不以为累。
下山时,我的腿已经沉得像灌了铅一样,终于可以放松了,不经意间突然一软,就坐了个大屁蹲儿,引得大家笑了起来。
为什么叫“智异山”呢?爬了一遭,我有了自己的解释。爬这么美丽的山,既锻炼身体,又怡养性情,身心都很愉快,怎会不智力非凡呢!
在山脚下,我们从小摊贩那里买来米酒和泡菜,坐在凉棚里吃喝了一顿。米酒呈乳白色,像奶一样,就着泡菜喝,爽口、解渴、提神,刚刚还感觉气力几乎已经耗尽,一下子又活过来了。大家高声谈笑着,那是酒带来的快感,是运动带来的快感,也是克服困难带来的快感。
中午喝泥鳅汤,这是韩国的一大特色菜肴。韩语里把“泥鳅”叫作“鳅鱼”,因为“鳅”与“秋”同音,这道菜也是韩国人秋天爱吃的一道菜。他们把泥鳅连骨带肉碎成糊状,配上辣椒等作料烧成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我喝一碗没过瘾,还要了第二碗。
在南原的第三个节目就是寻访春香的足迹。《春香传》是朝鲜的古典文学名著,说的是春香这位妓女的女儿,天生丽质、心高气傲,偶遇贵族公子李梦龙,二人堕入情网并私订终身。后来,李公子进京赶考,春香不从当地恶霸协迫,被投入监狱。李公子状元及第后微服返乡,惩处恶霸,救出春香,二人终成眷属。
&&&&&&&&&&&&&&&&&&&&&&&&&&
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有着泾渭分明的爱与恨,情节很像我们的《玉堂春》,让人感觉到中韩两个民族思维逻辑、道德理想是那么相近。
春香的故事就发生在南原一带,这里有不少根据《春香传》修建的景区和影视剧拍摄地。我们参观了广寒楼,那是李公子远远看见春香荡秋千而一见钟情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春香的“家”,院儿里春香妈祈祷李公子状元及第的地方因其“灵验”而在韩国声名远播,不少父母在孩子高考前来这里祭拜、祈福。
&&&&&&&&&&&&&&&&&&&&
春香妈祈福的地方
在春香主题公园里,我们亲身体验了韩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们在一位姑娘的指导下学习了韩国长鼓的简单打法,那节奏明快、高亢激越、错落有致的鼓声传达着收获的喜悦,令人精神为之振奋。“盘索里”是一种说唱艺术,演员一个人一边说唱、一边敲鼓,像我们的京韵大鼓之类,一个人就是一台戏,表现力很丰富,台下观众被调动得与台上同悲同喜,并一唱一和地给予演员支持和鼓励。
傍晚,我们离开南原返回光州,从光州机场飞赴济州,入住Baume&Couture酒店。
当晚,同事提议为韩方陪同人员举行答谢活动。这一路上,韩国外交通商部的郑先生、朴先生、程小姐以及导游海哥一直陪着我们,忙前忙后,无微不至,认真、细致的作风与中国人很相似,理应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们先去“K歌”。韩国朋友们唱中国歌,中方同事唱韩国歌,一支接一支,文化上没有隔阂。朴先生喜欢梅艳芳,深情地演绎了一首《女人花》。有一次,他看见“群”这个汉字,傻傻地说,“我喜欢这个字,因为梅艳芳唱过《何日君再来》。”他对梅艳芳真的很痴迷。程小姐喜欢张韶涵,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他们唱中国歌,字正腔圆,听不出是外国人唱的。
海哥主要唱台湾歌曲。他持“中华民国”护照,从小上的是华人学校。他说,韩国华侨大多是当年逃荒从中国来的,不愿加入韩国籍。中韩上世纪90年代才建交,所以他们不得不加入“中华民国”籍。但无论身份上属于大陆还是台湾,都是中国人,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发生自然灾害,当地华侨都踊跃捐款。他们家做餐馆生意发财,他本人这些年还在中韩之间做生意。因为是“金牌导游”,他陪旅游团只陪“高级的”。至今未婚,挣钱主要“养老妈”。
同事多年浸淫在朝韩文化里,现场秀了一把做“炸弹酒”。他先把几个大茶杯放在桌子上一个紧挨一个一字排开,每杯里倒上大约一半啤酒,再把若干个小酒杯小心翼翼地顺次摆在紧挨着的茶杯杯沿上,而且要确保小酒杯们也都在一条线上,然后在小酒杯里倒上白酒。同事技艺高超,摆好后,他用手一弹最边上的小酒杯,所有的小酒杯依次“叮叮咚咚”地歪头倒在了下面的大酒杯里。白酒、啤酒一合,这就是“炸弹酒”了。有这么美妙的表演做前奏,醉了也要喝呀!
8月12日,我们在济州参观游览。济州岛在近年来中国民众出境游线路中很受欢迎,被称为“东方夏威夷”。《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在中国广受欢迎的韩剧都曾在这里拍摄,对这里的旅游资源做了润物无声的有效宣传。北京著名的连锁韩餐馆以韩国最高峰“汉拿山”(1950米)命名,这座山峰就位于济州岛上。因为是一个独立于陆地的火山岛,济州无论自然环境还是风土人情都有与众不同之处。甚至岛民的语言都很独特,一般韩国人听不太懂。
济州岛风多,台风经常光顾这里。我们在的那一天,济州岛还风平浪静,回国不久,就传来了台风登陆、中国渔船遇险的消息。
济州岛神多,是因为当地人以捕鱼为业,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摇船出海后生死即全由天命,所以要祈求神灵保佑顺利返航,最好还满载而归。
济州岛女人多。男人出海了,留女人在家。家务劳动很辛苦,往家背水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也由女人做。女人怨恨男人,水桶就成了她们的“出气桶”,被称为“怨气桶”。寂寞、委屈的女人会把水桶当成自己的男人,对着它自说自话,打骂也任由她们。当真的男人们出海平安回家时,她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舍得打骂呢!
&&&&&&&&&&&&&&&&&&&&&
与背着“怨气桶”的济州女人雕像合影
济州岛石头多。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黑色花岗岩经海水长期冲刷,在海岸边形成一片片高高低低的圆柱状石头阵,成为济州岛的独特景观。
&&&&&&&&&&&&&&&&&&&&&
被称为“柱状节理”的黑色花岗岩阵
济州岛物产丰富。这里水果好,桔子个不大,很甜,桔子巧克力很有名。五味子是一种草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有益睡眠。蜂蜜纯正、质量好,导游提醒我们,吃蜂蜜不要泡水,更不能泡热水,而且要用塑料勺,不能用金属勺,原来竟有这么多讲究。
济州马名闻遐迩。蒙古大军曾打到这里,并把这里作为养马场。济州离日本很近,最近的日本城市是下关,乘快艇只需要40分钟。蒙古大军曾以此为基地筹备过海攻打日本的战役,最终由于水军力量弱小、海上风高浪大未果。但蒙古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痕迹。现在,在普通农家院子里,还用石头堆成蒙古式的“敖包”,用来祭神、祈祷。作为济州岛象征的神像,还戴着蒙古式的官帽。
&&&&&&&&&&&&&&&&&&&&&&&&&&
&&& 蒙古马和敖包
济州岛民风淳朴,没有小偷,房子不用安门、上锁,就用三根木棍象征院门,木棍的不同摆法分别表示“主人在家,请进”、“主人出远门了”、“主人走得不远,请稍候”等意思。那三根木棍低得一跨就跨过去了,而主人给予你的信任却无限高,你内心的平静也无限宝贵。所以,你不会轻易抬起腿。
8月13日清晨,我们从济州飞回首尔。因为起得太早,没来得及吃早餐,首尔的韩方同事特意把紫菜饭团送到机场,令我们非常感动。利用中午起飞回国前的一点儿时间,我们径赴鳌头山统一展望台参观。
鳌头山统一展望台位于朝韩军事分界线韩方一侧,仅一江之隔,这一边就是韩国,那一边就是朝鲜。我们乘车临近展望台时,路边逐渐出现了铁丝网。走出首尔不到一小时,就到了这样一个剑拔驽张的地方。刚刚周围还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在这里霎时感到了气氛的紧张。如此之近的距离,双方端枪吓唬一下彼此也就罢了。动了真格的,那将是一场文明的灾难。
&&&&&&&&&&&&&&&&&&&&&&&&&&&
将朝韩分隔开来的江
我们在展望台里参观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图片展,观看了录像片和军事分界线的沙盘图,以及介绍朝鲜民众生活的展览,并从望远镜里眺望了朝鲜那一边的情景。对面的楼房有些破败,解说员说,即便是这样的房子,也是用来“搞宣传”的,过去的房子更不堪入目。
朝鲜半岛,青山绿水,一片富饶的锦绣大地,却被一分为二,同一个民族,骨肉分离,怎不令人痛心!那场战争就发生在60多年前,伤疤依然新鲜。记得前几年朝韩关系尚好时,离散在南北两边的亲人还可在官方组织下短暂相聚,电视上播放的白发老人们相拥号哭的场面难以卒睹。到底是什么东西违背人性,使人们难享天伦呢?
从韩国回来一个多月了,我的回忆还在持续着。在那里认识的人、看过的景、经历的事,以及引发的思绪,在反复的咀嚼中更加回味绵长。
朝鲜半岛,触手可及,韩国行后,感觉离那里更近了。现代社会,地理距离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距离。用心去感知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心灵的沟通,以这样的人与人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国与国关系,会更坚实和持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臭臭天亮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