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打坐时,伴随着吸气和呼气呼气 感觉左胳膊撑胀

打坐提问,我有鼻炎,我最近在练习打坐,但是打坐时舌顶上锷调息的时候老是鼻塞,打断我的呼吸,怎么办?_百度知道
打坐提问,我有鼻炎,我最近在练习打坐,但是打坐时舌顶上锷调息的时候老是鼻塞,打断我的呼吸,怎么办?
鼻炎患者怎样打坐啊?是慢性的,挺严重的,我每次打坐调息的时候都会因为用鼻子呼吸一会儿就鼻子堵塞而打乱呼吸,各位高人大哥哥我支点招吧。不胜感激。
用嘴调息?不是吧,真的可以吗?没听说过用嘴调息的啊。闭气功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实用的啊?
提问者采纳
不知道你是怎么打坐的,反正我感觉刚好相反。有时候感冒了,有点鼻塞,但是打坐一会(一般都是意守丹田),然后真气运转一周(意念引导而已。丹田始,经会阴、谷道、后椎……百会、……膻中后复归丹田),就感觉浑身通泰,感觉不到鼻塞了。我觉得应该是运行的时候血流加速、毛细血管扩张,所以才不鼻塞了。不知道是不是跟你的打坐方法不同,如不违背,可以试试。
提问者评价
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谢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鼻炎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没办法,不行练闭气功吧
先把鼻炎治疗好吧,要不打坐的时候多痛苦.早点治疗要不在严重了更不好治了。实在不行用嘴调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注册 13-12-18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一)
阅读:-18 10:25
标签:南怀瑾呼吸法门十六特胜除诸身行知性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六妙门,是个初步的入门。真正修持在佛学的名称叫“十六特胜”。记住哦!有十六条原则,是特别特别的方法,秘密中秘密的方法,好得没有再好的方法,佛学用一个名称叫“特胜”。拿现在的名词来讲,战略上特别容易胜利的,大统战,最高的统战,都把它综合了。
讲到禅定、般若的修证,由“风大观”进到六妙门,六妙门是原则,没有什么了不起,重点在十六特胜。十六特胜的方法,概括了六妙门,但是六妙门不足以概括十六特胜。十六特胜的修法是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阿难等等,一直到达摩祖师这个系统,他们修持实证的经验。经典是根据《大毗婆沙论》等等,但是在经典上,实际的修证方法还是没有说清楚。
千万记住,这个里头东西多了,除了六妙门这个入门方法,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大概讲了以外,不要被《小止观》这些书把你瞒住了。祖师们没有骗你,很慈悲地告诉你,但是后面真实的部分,也许怕一些众生福报智能不够,所以没有说明白。六妙门是最基本的,你要先懂十种一切入(加注: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再懂十六特胜,记住!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
进来知道,出去知道。所以修安那般那,我昨天讲了,问你们夜里体会没有,没有一个人答复我的。你呼吸进来出去,完全搞清楚没有?这很重要的,你不要当成开玩笑,在这里当做好玩,你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我。
譬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呼吸进来,你注意“知息入”,头部这里的呼吸打通了,你试试看,不要什么都向肚子里咽啊、保留在丹田啊、沉下身体啊,笨蛋!你“知息入”,呼吸从鼻子里进来,你知道嘛!出去也知道嘛,其他都不要管。气进来一定沉下去的,不必管下面,如果一边修安那般那,气进来,还要管肚脐管身体,你不是白修吗!一万年也修不好!气进来,你“知息入”,喉咙以下都不要管了。
当呼吸慢慢静下来,中间有没有思想?一定有思想。这时你就体会到生命一个是呼吸,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知道呼吸、知道思想的“知”。当你静下来后,知道自己的呼吸,思想还在转动,不要怕,因为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知道呼吸在动,但后面那个能知道的没有动过,你把握那个能知道的“知性”就静下来了。把思想念头完全放空灵了,随时知道自己在呼吸。
三、知息长短
随时随地自己呼吸一进一出,晓得长短。这一句话就是问题了,什么叫呼吸长,什么叫呼吸短呢?你说有人那么高,我那么矮,那么高个子的呼吸进来特别长吗?个矮的呼吸会短一点吗?怎么叫知息长、知息短呢?
所以要观察你自己。有时候身体不好,呼吸进来出去,你觉得只到喉部、胸部这里,肠胃都达不到。像某个同学的女儿,打坐时呼吸会达到丹田、小肚子,甚至这里有一两个同学,可以达到脚底心。呼吸的感觉,知息长短,对风寒燥热的感受,你静下来当场测验,已经知道自己健康不健康,有没有问题。
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功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待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待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知息长短,你要搞清楚主体在这一个知性上,不在息上面。这个知性在身体每一个细胞,内外都普遍的,不一定在脑子里,而是无所不在的。如果知道息的长短,你可以测验身体了,你们大家自己去体会。不要故意去练习呼吸。佛经告诉你,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这里把那些佛经归纳,知息长短,配合上你的修持了。对于饮食男女,要搞清楚,严持戒律。
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知息长、知息短”,你在练习时,只是知道呼吸的长短进出,只看这个,不要管念头。看着呼吸的长短、进出,慢慢地,愈来愈深愈长,气一充满,你整个身体也端正了,到了不呼不吸,止息也来了。就那么简单,半天一天就可以做到了。念头自然清净专一,身心立刻转变,头也不会昏沉了,很容易定住。
到了止息的时候,思想念头没有了,一念清净,止住了。所以我有句很沉重的话,我说我不是跟你们在座这一班人讲,是另外一班人在听耶!这个话你们听不懂而已。
到达念也止了,息也止了,还有没有呼吸呢?有。进一步知息长短。很长一段时间才感觉到还有一下呼吸往来,或者是出息,或者是入息,进来止在那里很久,偶然重新来一下。来一下是什么?长中短、短中长。有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止息,回来的时候很短促,已经满了。有时候感觉到短中长,出息很短,或者入息特别深沉,一身气都充满了,没有饿的感觉了。
四、知息遍身
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到了知息遍身,那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密宗的三脉七轮,中国医学十二经脉,是直接从身体的内部感觉知道。遍身,就是每个细胞,到哪里都很清楚。这个时候不要给一般的佛学骗了。哎呀!这个“知道”是妄想嘛!要四大皆空嘛!那你就完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时候是“明知”,不是“故犯”,随时要明白知道,你们这样修持下去,只要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做到,你们身体精神永远保持健康长寿,头脑是清楚的,事业就顺利了。
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你把这三个先测验好,如果达到第四步知息遍身,你的知性是没有妄想哦,若有妄想,用六祖的师兄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任何妄想起来,不要妨碍知性,都把它丢开了,知性则存在。你一边做工夫,注意呼吸,一边也知道自己妄想来嘛,你不要管那个妄想,只管这个息。
工夫做到知息遍身这一步,你的变化,用道家讲的四个字“祛病延年”,一切病都好了,包括癌症在内,包括死亡在内。你要知息遍身,晓得息到达每一个细胞,就比较可以长寿,慢一点衰老。至少我现在在桌子上也打坐给你们看,我还可以动作很快做给你们看。为什么我这个年龄还这么轻便呢?知息遍身。不像你们,看起来比我还老。
到知息遍身时,整个身心气脉都变了。密宗同印度瑜珈讲的三脉都在变化,每个细胞呼吸都在变化。就算你老化了,又有病,这时病也好了,那个老化的细胞又活了起来。换句话说,你全身十万八千个毛孔自然都在呼吸往来,但却没有呼吸的现象。这是庄子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孟子说的“养我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我只讲原则哦!对别的朋友们一起讲清楚,不过他们提问题,你们也听不见。我知道他们提问题了,所以答复他们。
到“知息遍身”这个境界,就是道家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了。三花聚顶就是脑部的脉打通,精气神与天地相通了。五气朝元,在中国讲是金木水火土五气。金就是肺,木就是肝胆,水就是肾,火就是心脏,土就是脾胃。在密宗和印度就是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五气朝元,朝哪里?朝那个寂然不动。都清楚了,舒服了,一切病都没有了。
这个十六特胜只讲知息遍身,这一句话你翻遍了藏经以及所有道家的书,你也找不出来。我告诉你那么清楚明白,你以为得来容易,如果你也是十二岁出去,学到九十岁,像我一样用心求学,拿命来拼了才会知道!要做工夫才行,自己不做工夫,身体都已经衰老了,自己还不知道。
五、除诸身行
到了第五步“除诸身行”,不得了了,已经把身体的障碍完全打通了,没有身体的感觉,身体跟虚空合一了,这是真实的工夫哦。你看这四个字——除诸身行——灭除身上一切的障碍,都打通了。
“除诸身行”。身上气充满,那些都变化了,化空灵了,整个身体柔软,内部统统变了。五脏六腑,拿现在西医讲的话,中枢神经的系统变了,连带前面道家叫任脉的自律神经系统的脏腑都变了。比如自己晓得肝不好的,胃不好的,那个时候都好了;或者女性乳房像有乳瘤一样,慢慢自己晓得化了。乃至说五六十岁的女人,更年期过了,忽然胸部又膨胀了,同少女一样充满起来。我们座中有人到了这境界,每个细胞都转变,各人自己知道。
“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譬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个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到了除诸身行这个时候,修密宗的三脉七轮的气脉打通了,生活习惯已经变了,就是你们听惯了的一句话,“精满不思淫”,男女的淫欲观念没有了,没有压力了,觉得粗浅不喜欢了。当然勉强可以,等于《楞严经》上讲的“于横陈时,味同嚼蜡”。佛把做爱非常文学地形容为“横陈”,就是等于两个人运动做瑜珈一样,没有性欲的观念了。“味同嚼蜡”,没有说爱啊、舒服啊这一套,等于吃白蜡一样,什么味道都没有,可是也可以应付。
到“除诸身行”,整个物理法则的动力还在转哦,这要懂唯识,什么叫身行?就是行阴没有断,身上的气还没有完全静止,脉还没有完全停掉。不过你到达这里,用心电图来测心脏,跳得非常缓慢,轻轻跳一下、跳一下。拿现在来讲,西医会告诉你心脏有问题,可能哪里血管阻塞了。如果中医按你的心脉,细细的,很慢跳一下,哎呀,你这个心脏有问题了。
像我自己碰到那个境界,“哎哟,这两天靠不住了,走就走吧,充其量心脏停了嘛。”我就是比你们狂,狂到生死我都不在乎了,要走早走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再来再修过嘛!如果这个时候找医生就不得了了。既然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懒残禅师的诗“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除诸身行,大概地讲,也不是对你们诸位讲,是对其他来找我的朋友讲哦,都讲清楚了。这还没有到初禅呢,不过生理变了。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等
-----------------------------
南怀瑾老师讲“知性”
南怀瑾老师讲“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
14-9-14 11:39
注册 13-12-18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二)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接第一部分)
六、受喜,七、受乐
有了前五步(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以后,“除诸身行”,身体的障碍没有了,再进一步到“受喜、“受乐”,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受喜”,你的感受方面不同了,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心里无比的欢喜。那不是普通的高兴,知道自己这一生修行总算对了,有点影子了,很高兴。所以道家讲,“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心里打开了。可是还没有受乐。
“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乐从脑起,每个细胞都舒服极了,闽南话“爽快”。享受到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原来不是痛苦的,有乐感在内,我常常告诉大家,超过男女性交的快感一百倍。可是没有离开过“知性”哦,“知喜、知乐”。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
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受阴,特别着重于感觉、触受。得喜、得乐,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乐、触受,当成那个境界,那还远呢!程度差别太大了。“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进入初禅,就受喜、受乐。
初禅是什么呢?正式的禅定来了,“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时候你杂念清净了。“离”这个字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这时才晓得知性跟身体感受是分开的,气息四大可以分开。第二个意义,才晓得这个时候,如果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马上可以跳出来,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所以佛经形容这个生命,自己这个灵魂离开身体如“鸟之出笼”,像关在笼子的鸟心被放出来一样,超越了肉体、物质的障碍,舒服得很。
所以说初禅是“离生喜乐”,喜是心理的,乐是四大变化。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上心理,你的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就是现在走了,会生色界初禅天,那不是其他宗教讲天堂的天,比那个高多了。初禅天是色界天,已经跳出了欲界。欲界众生都有性欲的关系;色界没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净了。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说到了这个时候叫得定了,进入初禅了,还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难道都不是禅定吗?前面也是得定,叫什么定?有三四个名称:我们普通的打坐得定是“欲界定”,欲界的众生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静一下很舒服;还有“未到定”,还达不到定的一种境界;有些是“中间定”,好像不动,又好像动,属于中间的;还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们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没有错。
真到了除诸身行,离生喜乐,受喜、受乐的时候才进入初禅。如果身体都没有调整好,你说四大皆空,你怎么去空啊?你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可以吹牛,有一点像四大皆空了,才达到初禅的受喜、受乐。你们这些喜欢玩聪明的,不要玩聪明了,工夫不是你吹牛吹得出来的。
这一次明白告诉你们,把秘密都揭穿了。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个定境界来了叫做禅定。再次强调,这个离是什么?身跟心两个分离开了。这个时候的乐感不是男女做爱那一种快感了,而是全身细胞都是乐感,发乐了,大乐在脑哦!平时头部会昏昏的,这时整个的脑得大乐了。我们普通的乐,欲界的乐都是男女生殖系统的乐,到初禅是脑子的乐。
不过,静定来了仍是小乘的定境,再配合《俱舍论》,心理、思想、行为转变,智慧都要打开了,也许这一生就可以证到罗汉果了,是也许哦!
八、受诸心行
前面是“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
受诸心行,这里转了,转到心的境界了。跟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关系变了,感受不同了。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
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由初禅证入到二禅去,由“离生喜乐”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乐”,这个是心念境界。当你到达受诸心行时,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禅的“定生喜乐”。跟虚空合一,这个时候可以谈了。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思想、习惯、毛病在哪里,《唯识》里讲的各种心行、心念都看清楚了。特别注意,这是看到念头的起落,心在行,“十二因缘”里“无明缘行”在动,这完全是“心”的部份,和“息长息短”都没有关系了。
九、心作喜
受诸心行以后是“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上面不是受喜受乐吗?这个喜同那个喜不同吗?不同。上面那个受喜受乐,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个是心境状态,境界完全不同了。为什么叫心作喜呢?作,唯识学叫作意,心意识在作意,就是“定生喜乐”了,所以心作喜。此心得到深入的禅定,脱离了生命的物质、物理关系,出来一种“唯心”的喜受。
十、心作摄
心作喜还容易懂,“心作摄”就难懂了,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楞严经》上讲,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易经》上也讲“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看不见的。也就是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
心作摄,定生喜乐,住于二禅。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一个念头可以概括一切。“摄”包括很多含义,可以吸收进来,可以放射出去。拍录影的叫“摄影机”,把一切的物体都可以照进来,也可以像电视一样一切都可以放出来,这是“摄”。
十一、心作解脱
“心作解脱”,这个时候就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二禅进到三禅境界了。心作解脱是证到三禅境界。到“心作解脱”,真正达到空念,那才是禅宗讲的“一念不生全体现”,清清净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解脱了。
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脱道了。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由受喜、受乐,进入初禅。然后到了受诸心行。前面是除诸身行,注意哦,到了这一步是受诸心行了,走到心行路线去了。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到禅定境界,就是心了,到了心就是第七识了。佛法不是分心意识三层吗?前面属于意,第六意识是重要的。第六意识分别思想的根根在第七识。
到心作解脱以后,十六特胜过了一大半了,由初禅、二禅、三禅,快到四禅舍念清净了。修行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由修戒做人开始,修定,修慧,得解脱,解脱了欲界的束缚,解脱了三界的束缚了。修行得到真解脱,真解放了,也真见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解脱以后再解脱知见。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南怀瑾老师2007春节开示》
14-9-14 11:41
注册 13-12-18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三)
阅读:-20 10:02
标签:佛学南怀瑾十六特胜观出散安那般那
(接第一、二部分)
你们注意,“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四个,然后就不管知不知了。知当然仍在那里!没有动过啊。接着“除诸身行”,“知”不谈了,当然有知性存在,可是知性的作用不起了,也不是不起作用,是自然普遍存在了。
然后到了“受喜、受乐”,进入初禅;“受诸心行”,走到心行路线去了,再进一层“心作喜”,完全在心了,不管身了;再下去“心作摄,心作解脱”,到禅定境界,就是心了,到了心就是第七识了,第六意识分别思想的根根在第七识。
“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心作解脱,十六特胜一直到这里,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功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做功夫。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用观察了,观是慧,讲到了唯心方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
十二、观无常
观无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身、心一切都无常,不是永恒的。“无常”是讲现象,之前的功夫、境界,一切所有的喜、乐都是无常,《金刚经》上佛告诉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皆无常,过去了,诸法无常,不永恒,都在变化,现在就在变化。大家由婴儿出生到现在都几十岁了,有些做婆婆做妈妈,做奶奶做公公,每个都无常,都过了。世间一切无常,修行打坐也无常,刚才坐得好好的都没有了。如梦如幻,过去了,所以说观无常。
修行的方法不过是一个拐杖,不要给拐杖困住了,坐轮椅不要给轮椅困住了,诸法无常,观无常。所以从安那般那开始,出入息一进一出也是无常嘛!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切皆无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无我的。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学佛的基本。你用一个方法修行,但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则就是把无常当成有常,那就错了。
观无常,不是到这一步才开始观,其实你一开始入手就在观无常了。慧跟定配合来修,要有这个智慧再来谈学佛。就算功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是不是无常啊?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你不修行,不做功夫,功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十三、观出散
如果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了,放之于虚空。管它气到哪里了,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没有观无常,没有智慧去破它,没有观出散。观出散,气一切放之于空,现在不修气,修空了。一切放空,连背弯起来也空了。这个修行法门,靠慧观了。人身体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观出散都把它散出来,丢开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是空,出散。
所以佛有一个偈子,吩咐你“诸行无常”,一切作为、一切行为,不是永恒的,都是无常,都会变去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来一往,呼吸一样,一进一出都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呼不吸,绝对的清净,呼吸也静止了,不生不灭,寂灭为乐。有智慧的人一看这个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还讨论个什么啊!还有讨论就已经在生灭中了。所以叫你观无常、观出散,这是慧观,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脱。
观出散,在工夫上来讲,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一念都要丢掉。一切都放了,连身心都放了,定境界也放掉,你会觉得内外一片光明,没有生理的障碍,和宇宙、虚空合一,道家形容这种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都是空的,换句话说禅定境界是“空无边处定”了。
“出散”,一切呼出去,所以我平常教你们身体有病、有障碍多注意呼气啊,把它呼出去。我的那个儿媳练习瑜珈,这两天到我这里来,尽给我磕头说:“爸爸,完全听您的,您让我把呼吸放掉、出散。我还教人家,他们都得利益了。”以为练瑜珈修气修进来,那完全错了。“出散”就是布施,一切功德回向众生。
十四、观离欲
再进一步观什么?观离欲。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瞋痴欲望,一切都解脱了,什么都没有,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
观离欲,这个时候不是男女之欲了,世间的功名富贵等等一切都沾不住了,真正的离欲了。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
其实你们做官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应该赚的赚,赚来是属于你的,你也只有使用权;不应该赚的,赚了一千亿、几万亿又怎么样?最后还是别人的。所以我说庙港这个禅堂将来谁用?有缘的去用,谁知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应该做的做了,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
十五、观灭尽
然后观什么?观灭尽。什么是灭尽啊?注意哦!什么都没有,灭哪两样呢?灭受,灭想。受、想两个灭掉了、没有了,思想清净了,没有杂念妄想,没有什么讨论,没有分别了,也没有感觉了,知觉也空了,寂灭清净。
大阿罗汉进入灭尽定,九次第定中最后的一定,绝对清净涅槃。不管密宗、禅宗,什么宗也好,到这里证得灭尽定,得阿罗汉果位。万法一切皆是空的,都没有用。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灭尽,拿什么灭呢?由你知性开始到智慧成就,灭了一切妄想,灭了一切知觉、感觉,一切都空了。观灭尽,得灭尽定,大阿罗汉得灭尽定是究竟了吗?没有。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槃”。还要“弃舍”,还要丢,才进入菩萨境界。
十六、观弃舍
最后一个是观弃舍,还要丢掉。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丢掉。成佛了,谁成佛了?没有人成佛。自己认为有道、有学问、有成就,已经不是了。最后观弃舍,一切放下。
观弃舍,连有余依涅槃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槃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尤其要注意了,“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并不是到后面观哦!有智慧的人,一开始“知息入、知息出”,已经观无常、观出散了。知道息出入,息不要抓回来,安那般那一进一出是生灭法,我们的心念也不要抓回来。一切众生入胎以后,自己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紧,都要抓回来到身体内部。本来是一块铁,充了电变磁场了,把一切吸进来,所以禅宗叫你放下。
出散很重要,要与虚空合一。观无常,本来无常;观出散,不要抓回来,所以工夫不上路,都因为你抓回来。我们这个生命由入胎以后到出生,一切都是吸进来的,抓回来的。尤其心理上更是抓,要钱、要人、要命、要生意、要官、要权力、要欲望,没有放下。所以修行要观出散。后面“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几个,在第一个“知息入”开始已经用了,不要分开。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条,一条一条告诉你特胜法门,只有这一条最好的路,什么禅啊、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这一条路,是佛讲的一路成就的法门。
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实验,去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讨论问题。记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法不是讲空话的,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讲空话。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南师讲呼吸法门精要》《南怀瑾老师2007年春节开示》等
14-9-14 11:42
注册 13-12-18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四)
阅读:-17 12:43
标签:佛学南怀瑾十六特胜安那般那境行果
(接一、二、三部分)
十六特胜前面的“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我们假定这五个是一组,然后是“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这六个又是一组,这都是言语文字上的表达,做起功夫来一念之间连着的,没有这样分开。
后面“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五个又是一组,这一组没有讲唯物或是唯心,没有讲与身体四大的关系,也没有讲与心念的关系,都没有提,而是单独成立。换句话说,你初步用功,开始腿一盘上座打坐,呼吸进来“知息入”,你已经是“观无常”了,因为念念之间这个息是靠不住的,来去无常的。所以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是智慧了,观是慧学。
十六特胜属于止观之学,前面两组偏重于止,由观得止是定学。后面“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五个是慧学,由止而观。念念之间随时有观,不是说“知息入、知息出”还没有做到,后面这些观就都不管了,那你就错了。修行第一步求“止”与“观”,当下就是。所以把十六特胜这样分析清楚,大家就容易明白了。
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听起来很容易,在用功过程中,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有些着相的人修得几乎成了精神病,说打坐看到光,看到佛像,看到佛啊鬼啊神啊,尽说那些神话鬼话的人,自己不知道那只是心理物理的作用罢了。
然后更要注意,《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告诉你安那般那这一条路,讲这个法门以前,先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慢一点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里,没有进步。《达摩禅经》粗略地讲四十几个退,仔细分析的话,不止这些退。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懂,这就是大秘密的法门,要升进,不要停留了,要向前进,不要退减,升进到最后灭尽定还要弃舍,才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是见空性。
为什么要你们修十六特胜,走这个路线,做这个功夫呢?因为不管你学佛、修道家,学任何法门,一切修行就是我常提的“见地”(理解)、“工夫”(定)、“行愿”(作人做事)。修行有三个要点“境、行、果”,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一步的工夫,一步有一步的成果。“境”,不管是显教或是密宗,只要作工夫一定有境界,有好的境界或者坏的境界,这一切的境界都要检查清楚。“行”,修行过程中心理行为起的变化、生理作用起的变化都属于行。“果”,修行的成效、成果。
譬如我们大家在禅堂里坐在一起,这是个境,这是一个现量一个境界,当你练习安那般那的时候,“知息入、知息出”都是现量的境界。而在这里用功自己的感受心得就是行,有正确的感受心得就会有成效,这就是果。譬如你们在这里打坐,盘腿半个钟头,舒服啊痛啊就有感觉嘛!这个就是你的境界,境界一定来的。或者觉得身上舒服多了,舒服也是个境界,痛苦也是个境界,酸、痛、胀、麻、痒也都是境界,你一定有感受的境界。
再譬如修安那般那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达摩禅经》告诉你一句话“流光参然下”,你自己的身心和法界的光明合一了,身心内外一片光明,是哪一种光呢?这问题深得很,那太多了,佛经上描述青色青色、黄色黄光...那是你的功力了。每次到了这里我都不讲,不是不把秘密告诉你们,因为你们没有这个境界,统统没有到达。这就是工夫,就是境界了,“流光参然下”,在密宗叫做“灌顶”。这个时候是佛菩萨真正给你灌顶下来,从上面的虚空整个灌下来,好像冲淋浴从顶上淋下来一样的清凉自在。这就是境、行、果。
你真做到“除诸身行”以后,“心作喜、心作摄”,你只要达到止观这个境界,你自己就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和外界的光明合一,是真有境界,不是没有境界的,没有境界修行干什么呢?如果你修行到这一步,这个境界一来,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在这个境界中打成一片。
你进禅堂打坐修安般法门,不过是开始练习,要修到行住坐卧都在这个境界里,那是光明清净的,这才达到学佛的境界,而你每天的境、行、果如何,也都是很明显的。我提出来境、行、果,对学密宗、学禅、学一切法门都是很重要的。正式修十六特胜,那就叫你们注意了,做一分的工夫有一分的收获,做两分的工夫有两分的收获。一步一步都有它的境、行、果。其实这三个字岂只是修行,我们读书也好、写字也好、求学也好,做任何工夫都有它的境、行、果。但是这三个字用在世间法上并不好;真正的境、行、果是实证的、实修的,所以十六特胜是要实证实修。实修实证以后,你的气质会改变,你的身体不会常在病中,至少是减轻痛苦。如果自己业力重业病重,解脱不了,就要勤修忏悔,所以先要你修准提法念咒子,先修忏悔,先培功德等等。
修行要注意境、行,跟你的工夫配合,最后证果。所以修道最后证罗汉果、菩萨果、直到成佛,绝对不是空洞的。如果修行没有境界我们修个什么呢?你写毛笔字也好、读书也好,每天有进步,那都是境界!如果连境界是什么都认不清楚,怎么行呢!所以你用不用功都是有境界的。学佛那么多年、打坐那么久,境也没有,工夫也没有,境、行、果什么都谈不上,那是没有用的。千万注意境、行、果。
你们检查禅宗、密宗、律宗,唐宋以后的佛法一天一天衰落,没有什么证果的人。你查查《高僧传》,唐宋以前学佛证果的非常多,原因是当时的僧人都走禅定的路线。自从禅宗盛行,佛学流传以后,佛学是昌明了,但证果的人没有了,因为专事修证的人少了,都不专心注重修行了。
一切修道的路,不管哪一教我都经历过,然后再回转来在佛法中找,发现小乘佛法中的安那般那,包括白骨观是修行证果的根本法门。尤其中国证果的祖师,以及创宗立教的大师们,大多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即使密宗各派有成就的也是一样。我把一切法门学完了,自己再闭关求证,那真是惭愧,平常都是看大乘经典,认为小乘是小法,理都不理。后来自己一经修证才懂得,原来佛陀说的这个修法,实际上包括了显密一切大乘修法。再投身进去修过,才晓得它们的真正妙用。
实际上佛法十六特胜等等一切法门,不离一心,佛法的基本是“心”,心就是佛,心就是道。什么是“心”?我们有思想有感觉,这是“心”吗?不是。思想、感觉、情绪等等是心起的作用而已,能起作用的那个根根是什么?这是佛法最基本要追寻的真谛。我们讲十六特胜,是追寻自己最初能起作用的那个本体的入门的方法。让大家先了解十六特胜修行的程序,使你最后达到四禅八定,由渐修而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这一段话是我反复讲的。在我觉得每次讲这些话都是很诚心地告诉大家,学佛的目的是叫你明心见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佛提出来修行求证这条路的方法,是十六特胜。
整理自《南师讲呼吸法门精要》《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等
14-9-21 09:19
&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十六特胜”&nbsp&nbsp
Powered by
0.028175 s
梦溪论坛的帖子由网友发布并不代表网站官方之意见及观点。如需转载本论坛文字及图片请注明出自梦溪论坛,商业用途需征得作者本人同意!
发帖、回帖拥有个人空间
上传及分享相册精彩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吸气呼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