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中软件看来你不懂生命的可贵的英文告诉他然后他就会读出来

不是装逼,是你不懂 Gabriel - Lamb - 麦田音乐网我15岁在纽约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身边认识的所有的朋友(大概4,5个)非常“有默契”地一起选择了退学(我特么也不知道为啥认识的全是不爱学习的),选择提早步入社会,一度也在考虑加入他们。他们之间有的人是真的完全不是读书的材料,有些人是因为觉得社会比学校更精彩。我两个都不是,我承认我的一部分思想确实受了他们的影响,看到有些人在外面找了份搬家的工作,时不时拿点工资回来请客吃饭,日子似乎过得也挺不错的嘛。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当时我刚移民到美国没多久,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非常不适应,汉堡太难吃,外国同学太难融入,对完全陌生的学校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排斥。&br&&br&当时我有一整个学期都在思想挣扎,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就是长期旷课,各种科目不及格,整个人的状态都非常低迷,也因此老师时不时就要跟我爹举行小型会议进行沟通。虽然我没有明说退学的想法,但我爹肯定知道我遇到了瓶颈。&br&勉强混完那个学期,到了暑假,有一天我爹突然跟我说,这个暑假你不能回国,不能在家呆着玩,你得出去打工了。&br&我听完就懵了,我才15岁你让我一个人出去打工?哪个地方敢收一个未成年童工?&br&你别说,还真有。&br&哪儿呢?中餐馆。&br&可一个15岁乳臭未干的小子能干什么呢?&br&打杂。&br&&br&我问我爹,咱们家缺钱吗?&br&他说不缺。&br&我又问,那我为什么要去打这种工?那都是非法移民不入流的人干的活。&br&我爹说我知道,但你得去。&br&我不想去。说,你不讲道理,凭什么。&br&我爹说,凭我是你爹。&br&&br&接下来我爹就带着我去唐人街的介绍所,谎称我已经18。不久就找到了一份新手打杂的工作,月薪1500美元,在离纽约4个多小时的马里兰州的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br&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抱着上坟的心情坐上了前往我人生第一份工作的长途巴士。&br&&br&接下来的日子简直是水深火热,暗无天日。餐馆的老板极其苛刻,什么脏话累活都扔给我(废话,干的就是打杂的),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洗碗,拖地,剁菜,搬饮料,以及频繁地炒饭,有一段时间我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炒饭。当然还要听命于其他店员的指使,哪里垃圾该到了哪里厕所堵了,他们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我就得屁颠屁颠地去解决。店里打工的人个个都粗鄙不堪,没有文化,没有绿卡,不会英文,但我是新来的,而且职位最低,自然没有地位。到了晚上下了班一群人合住在一个房间里,完全没有隐私。他们睡觉打呼,这对睡眠极浅的我来说又是一种折磨,常常整夜整夜的睡不着,第二天起来干活根本没精神又要被人骂。空闲的时候想起学校的环境,心里似乎隐隐地开始想念。在外地打工最要命的是一个星期才休息一天,根本来不及回纽约,于是就要一个人孤独地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呆着直到暑假结束。&br&有天晚上收工后我一边洗澡一边回想自己的“人生”,我他妈一个有身份,会英文,前途一片光明的未来国家栋梁,为什么要沦落至此被一群连身份都没有的粗人颐指气使?!转念一想,不就吃点苦吗,我一大老爷们有什么忍不了的?又一想我平白无故为什么要在这看人脸色累死累活?又想起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无依无靠,一时之间悲愤交加,竟然开始嚎啕大哭,收都收不住。&br&&br&坚持了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收工后老板把我叫住,把工资递给我,让我明天就不用上班了。&br&我又懵了:我被炒了?&br&老板接着说,你干不了这活,这不是你该呆的地方,我早看出来了。&br&我又悲又喜。&br&悲的是原来我心高气傲其实连打杂的活都干不好,喜的是终于要脱离苦海了。手捧着沉甸甸还带有浓浓油烟气息的工资,我坐上了回纽约的长途巴士。打开窗,闻着帝国之州弥漫着的自由空气,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摊开双手一看,以前从来没干过粗活,现在因为打杂手上全是裂开烂掉后重新长出来粉红的新皮,连指纹都磨没了,就我这手现在去犯罪都不用戴手套的。摸出工资数了数,将近2000美元,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血汗钱。&br&&br&回到家一阵忐忑,以为我爹要把我收拾一顿,说了整个暑假都得打工这才过了一半就灰溜溜回来了。没想到他不但没有责怪,语气似乎还颇为赞赏地来了句,“嗯,比我预料中坚持得久”。&br&我正懵的时候,他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顿让我心惊肉跳的话:&br&&b&不是每个人都得循规蹈矩地上完高中上大学,上完大学去公司当上班族的。只不过如果不走这条相对轻松先苦后甜的路,那摆在大多数人眼前的选择就只有干粗活苦活累活。可是干粗活也是分人的,有的人干得了,有的人就干不了。有的人没有条件也没有选择,只能干粗活,那没什么好说的;可有的人如果明明有好的条件和机会却任性地放弃错过了,将来可是要后悔莫及的。当然,要是有人天赋异禀3岁识谱5岁编曲或者18岁就能打NBA那这些话不适用他。否则,好好读书永远不会让人吃亏。&/b&&br&&br&我现在当然知道自己属于干不了粗活又不会识谱更打不了NBA的那类人了。新学期开始后我就再也不忧郁了,什么汉堡难吃同学难相处,都他妈惯的。经历过这么一场磨难,从此以后我是吃嘛嘛香,睡哪哪甜,看同学们个个可爱纯真,老师们个个慈眉善目。把高中落下的课补上后又顺利上完了大学,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时候就在脑海里回想当时打工的痛苦经历就能咬着牙坚持下去,直到现在当了个相对来说还满轻松的小白领。因为有那段经历,我感觉自己对事物的容忍度提升了不少,如果要在公司搬个箱子移个桌子也会乐意帮忙绝不会摆出高姿态说“It's not my job”要等别人来做。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我才能找到一份相对来说不错工作。我不敢想象当初要是自己真的辍学了,我现在会在哪个餐馆打杂或是哪个菜市场宰鱼的情景,到那个时候可不是“体验人生”想什么时候喊停就喊停的事儿了。那种日子将会是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每天早上睁开眼到每个夜晚闭上眼的真实生活,而且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尽头的。我当然不是说不屑这些工作低人一等,而是我清楚意识到了自己根本干不了除了稳稳当当上完学后当上班族以外的活。事实上我也确实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不齿这段打杂的经历,在同学朋友们面前从来不敢提起,心里似乎觉得干了什么丢人的事。但现在回头看,我非常庆幸自己的这段“惨痛”经历让我没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上弯路。&br&当然,初到异国对身份的疑惑和对未来的焦虑并没有马上就被消除了。但我意识到了比解除迷茫更紧迫的事情,那就是如果真的退学后我要如何生存,之前只是在年轻的脑子里走马观灯一样想了一遍就以为看透了人生,现在有了切身体会,才知道人生不易,这就是这件事情的全部意义。&br&&br&如果以后我生了个儿子说不想上学,我压根就不跟他讲道理,直接让他去体验一段他除了上学这条路以外他将可能要过的生活。如果他觉得自己干得高兴地很,那我没话说;如果他体验后觉得干不了,自然会跟当年的我一样乖乖滚回学校啃书本。&br&他要是问为什么他非要去体验,我就告诉他:&br&因为我是你爹。&br&&br&&br&&br&完。
我15岁在纽约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身边认识的所有的朋友(大概4,5个)非常“有默契”地一起选择了退学(我特么也不知道为啥认识的全是不爱学习的),选择提早步入社会,一度也在考虑加入他们。他们之间有的人是真的完全不是读书的材料…
11月24日分割线&br&&br&感谢各位知友对本答案的热情支持!刚刚读到 &a data-hash=&513b5fcc3f45d0ed5859ce0& href=&///people/513b5fcc3f45d0ed5859ce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健& data-tip=&p$b$513b5fcc3f45d0ed5859ce0&&@黄健&/a&知友专栏中的一篇文章:&a href=&/huangjian/& class=&internal&&没有人会告诉你,读博士要付出一种很可怕的代价 - 黄健说 - 知乎专栏&/a&,主要是讲博士心理状态的。这里我想推荐所有正在读书的同学们看一看。&b&同时我也想提醒各位知友,千万别把我写下的经历当做治疗心理问题的灵药。焦虑的问题如果只是轻度的,我相信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克服,但如果你觉得它真的达到受不了的程度,请毫不犹豫去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b&&br&&br&不瞒大家说,我也曾经好几次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摸摸跑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Nightline)倾诉。尤其在那段黑暗岁月里,我觉得那里的一张椅子都比我寝室的床温暖。&b&很多时候,「腐化」和「堕落」本身并不致命,但它们所滋生的孤单,抑郁和自我厌恶却是潜在的杀手。&/b&&br&&br&&b&再次强调,当你真的觉得「经历了,尽力了,人累了,心碎了,天黑了」,请千万不要继续在深渊里强撑着!我想知乎就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平台,大不了(再)不要脸一把,把丑事全都在这里抖出来,也强过让它们窝在心里,一点一点消耗你的灵魂。&/b&&br&&b&----------------------------------------------------------------------------------------------------------&/b&&br&&br&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看到这个题目有感而发,想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如果有所疏漏偏颇,期待大家指正!&br&&br&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辛酸,因为我曾经在人生最该拼搏的时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虑的「舒适」中。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我想我能够立刻给这个问题一个真诚的答案:&b&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b&&br&&br&&br&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岁月里,我对当下做的论文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宁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坚决不去办公室,原因很可笑: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工作太努力了(他们三个人我都在知乎写过),一个津巴布韦来的黑人出租车司机学霸;一个印度尼西亚出身的华裔美国人,曾在毕马威总部工作过;一个俄罗斯国家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好像是这个名字)的副教授,来英国读他第二个博士。可想而知,那是怎么样一个环境,偶尔几次去,随便看看就想上网去耍,环顾四周却看到:黑人学霸盯着屏幕一定不动;俄罗斯教授在身后噼里啪啦打数据;华裔美国人调整着公式参数。这样的办公室,其实现在想想应该是每一个用心学习的人梦寐以求的环境,我却深深感到了一种恐惧,觉得自己仿佛不配和他们共处一室。那时候英语也不好,华裔美国人经常说一些笑话,看着他们三个人谈笑风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着一脸我也听懂了请不要嫌弃我的假笑。&br&&br&自然而然,我就开始不去办公室。论文都在笔记本电脑里,其实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办公室这个和床隔离的环境,待在寝室人真的会「腐化」。我至今记得我都干了什么:开始玩以前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网络游戏(炉石传说),一口气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将近一千块(现在早已经超了);开始看以前看过或者没看过的网络小说,真的是从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载了很多美剧开始翻来覆去的看;开始接触知乎……&br&&br&在这种状况下,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去厨房做饭了,因为可能会遇到同学,免不了聊到论文进度;也不愿意去健身房了,觉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也开始叫以前舍不得点的外卖了,觉得花点钱吃点好的理所应当;也开始上亚马逊和ebay买一些有用没用的垃圾了;也开始关注一些特卖网站了……&br&&br&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何为愁滋味,更谈不上焦虑,只是时有时无地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失落,但又会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动来麻痹和欺骗自己。那时候,老是有一种错觉,就是其实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时候,真的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出了点小问题。导师对我非常和蔼,只是比较温和地提醒我注意进度问题。每次我都赶工几天混过导师会,然后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继续醉生梦死。&br&&br&直到有一次,我甚至都记错了和导师会面的时间,他第一次非常生气地批评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开始试着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却猛然发现,&b&从不努力的状态切换到努力的状态,竟然是如此的艰难!我强迫自己走进办公室,强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们交流,强迫我自己去开始全神贯注的工作,却发现越是强迫,我内心越是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具体作用是: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好多,然后着急拼命,然后发现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然后就想着干脆不要这么焦虑了,还是过得轻松一点吧。&/b&&b&而正是这种由于努力而产生的焦虑和焦虑背后的绝望,不断地击退我试图坚持努力的信念。&/b&这中间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难堪,如同一个黑洞,不断吞噬着我本来就不多信心。&br&&br&&b&而这里,还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心理陷阱:由于长时间的堕落,我开始下意识地回避和同学同事之间的横向比较,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树立的比较基准往往是之前那个堕落的自己,于是猛然努力一次,就特别容易感动自己,就特别想给自己一点「奖励」。&/b&而这种所谓对努力的「奖励」,会被你不由自主地包装成各种形式,比如「自我激励」啦,比如打着「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的幌子去给自己「放个假」或者「偷个懒」。&b&但是我发现,对我来说,这样的「放个假」或者「偷个懒」就可能是又一场堕落的开端,一点都不夸张。&/b&我想这是由于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缘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给自己找了借口,我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始前功尽弃。&b&对于经常把自我宽容混同为自我纵容的人来说,任何自我怜悯的借口实际上都只是自我欺骗。&/b&&br&&br&如今回头看看这一路,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很多时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来一次,如果能够有人提点我一下,也许我就不会走这么一段弯路。但同时我也隐约明白,也许自己注定会在某时某刻经历这段弯路,因为不经历这些「血的教训」,也谈不上真正「懂了」。&br&&br&这个答案中的情况,也许只针对我个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对于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学霸来说,努力产生的焦虑可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br&&br&&b&总之,保持努力的惯性并不是毫无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之一就是焦虑。但努力带来的焦虑的代价,和堕落之后产生的空虚和绝望的代价相比,真的是太过微不足道。&/b&&br&&br&很多知友咨询我如何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在知乎上的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山羊月的回答&/a&&br&&br&&blockquote&打开门,我看到导师的脸——面无表情。能够理解,我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报告做的不好。&br&&br&我坐下来,准备迎接暴风骤雨。&br&&br&导师看着我,沉吟了一下,说:“Clark,你知道什么是平庸吗?”&br&&br&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对于平庸的各种解释,关于智力的,关于机遇的,关于爹妈的,最后甚至诡异地浮现出一张阿甘的脸。&br&&br&&b&“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b&&/blockquote&&br&我把这句话贴在我的电脑屏幕边缘至今。&br&&br&&img src=&/7e68dc21b0ebfc666b36da_b.pn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7e68dc21b0ebfc666b36da_r.png&&
11月24日分割线感谢各位知友对本答案的热情支持!刚刚读到 知友专栏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讲博士心理状态的。这里我想推荐所有正在读书的同学们看一看。同时我也想提醒各位知友,千…
中国政界和商界的劝酒文化绝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两个目的:&br&&br&1. 服从性测试&br&2. 诚意测试。&br&&br&1. 服从性测试,指的是劝酒者通过观察你是否服从他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 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来判断你对其的服从程度。听着好像很扭曲,但其实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权力的彰显方式。&br&&br&尤其在掌权者自感权力并不稳固的时候,他往往需要周围人反复以各种“确权”的仪式让他确信自己权力在握,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br&&br&劝酒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谓出尽八宝。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br&&br&有些人觉得这个逻辑很荒谬,但服从性测试恰恰必须荒谬。就比如“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上级其实心里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双方心知肚明,互飚演技给外人看罢了。&br&&br&对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br&&br&同样,在酒桌上,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会难受?不知道对身体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会头疼欲裂? 劝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这种伤害和痛苦恰恰是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后果,则无法测出“服从”的程度。就像帮会入会需要在手上划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伤害的形式,来展示服从的姿态。&br&&br&在政界,这种测试是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提醒你上下关系要怎么摆;在商界,这种测试是给大家明确“到底是谁有求于谁”,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br&&br&&br&2. 诚意测试,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维系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就是这种代价。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是某种意义上的credit enhancement。&br&&br&所谓“喝到位”就是在说这个。如果一顿筵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小王没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没有向我交付丑态作为抵押物,你仍然将你自己的体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对你的信任更重要。&br&&br&直到喝的疯言胡语,脱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劝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额交付完毕。这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哄者和围观者实质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见证人。&br&&br&美国大学的兄弟会也是这样,入会的时候需要经历羞辱性的仪式,比如骷髅会据说需要当众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个时刻体面的人一定是抱着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赖。只有抵押物给的“到位了”,咱们的合作关系和信赖程度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br&&br&&br&这种酒桌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国家有的是,比中国人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绝不会管到别人杯子里去。自己躲着不喝却想尽办法让别人多喝的,惟中国独此一家。这种酒桌文化也并不是什么“中国的古老传统”,而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东西。&br&&br&至于这个传统的来源,评论里有人说是TG带来的下层军队文化的杂交物,理由是中国酒局对于高度蒸馏烧酒的偏好,和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偏好黄酒完全不同,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中国的“商”许多是从“官”变来的,而中国的“官”又是从“军”脱胎而来的。而权力等级体系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必是军队无疑。&br&&br&我们从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才几十年而已,而缺乏成熟的互信机制,才是这套看似荒谬的酒桌文化背后的真正逻辑。个人观察,喝软饮料长大的80,90后一代人现在已经沦陷。这套酒桌仪式是如此普及和具有感染力,以至于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这证明了其具有深厚的民众土壤和现实基础。&br&&br&&br&------------------------------------------------&br&如大家发现有未授权转载,请将侵权链接发至 邮箱处理&br&&br&对了&br&&br&这种人见一个拉黑一个:&img src=&/c351f701632fbb50dae95f_b.png& data-rawwidth=&354& data-rawheight=&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4&&&br&&br&我已经受够了隔三差五就有人拿着别人转我、抄我的东西来质问我本人。换做你你觉得过不过分?
中国政界和商界的劝酒文化绝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两个目的:1. 服从性测试2. 诚意测试。1. 服从性测试,指的是劝酒者通过观察你是否服从他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 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
以下的图是从某全国百佳医院的医生诊室里拍下的。3月去看病,老医生让我照着上面的方式锻炼。做了近两个月(3月至5月),初见效果。现在睡觉能平躺着睡,以前只能侧着睡,现在睡眠质量好些。上班久坐,不会特别疼了。每天起床睡觉各做一次,挑三个动作轮流做,做10分钟,另加几分钟广播体操活动下全身。每天早晚各15分钟左右,很容易坚持下来。&br&&img src=&/738cb20bded93752aaa1fa9_b.jpg& data-rawwidth=&852& data-rawheight=&10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2& data-original=&/738cb20bded93752aaa1fa9_r.jpg&&&img src=&/fd7f2c3cf6_b.jpg& data-rawwidth=&852&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2& data-original=&/fd7f2c3cf6_r.jpg&&
以下的图是从某全国百佳医院的医生诊室里拍下的。3月去看病,老医生让我照着上面的方式锻炼。做了近两个月(3月至5月),初见效果。现在睡觉能平躺着睡,以前只能侧着睡,现在睡眠质量好些。上班久坐,不会特别疼了。每天起床睡觉各做一次,挑三个动作轮流…
&img src=&/615f3f8c2d285dd056651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15f3f8c2d285dd056651_r.png&&
今天老板很惊讶的问我,chen,你23了吗?我说是的,准确来讲,还差一个月。我问她,很惊讶吗?她说,是的,你好小,但你做事看不出来你那么小。&br&&br&我在想,22岁这个年纪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在Massey这个学校,20岁的人有人开着GTR,昨天去唱歌比我大8岁的人开着顶配的雷克萨斯,有工作有房子。&br&&br&我觉得,20岁你最应该知道的,是你要过的生活和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一样。然后热爱它。&br&&br&或许有一天你会成为另一个20岁男孩愿意成为的样子,也很有可能你不会,不过你依旧应该满怀希望。&br&&br&这是生活给你独一无二的意义。
今天老板很惊讶的问我,chen,你23了吗?我说是的,准确来讲,还差一个月。我问她,很惊讶吗?她说,是的,你好小,但你做事看不出来你那么小。我在想,22岁这个年纪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在Massey这个学校,20岁的人有人开着GTR,昨天去唱歌比我大8岁的人…
谢邀。这个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朋友回答了,有些答案看起来非常不错,仔细琢磨,味道挺足的,所以我打算说点别的。&br&&br&我首先想说,人一生需要知道的事情很多,不单是你的20岁是这样,18岁、16岁是,往后数,30岁、40岁也是,&b&道理是听不完的,学无止境。&/b&&br&但是,同一句话,不同年龄听起来,感慨和收获都不一样,没有永恒的法则和圭臬。&br&若你决定继续往下看,我只希望你记住下面这句话,而已:&br&如果可以,除非对方真正需要,并且真心实意地发问求助,否则,成人世界里,&b&绝对不(=never)轻易地、主动地、倾囊相授地、唯恐对方不知道而过分热情地,给一个成年人说出你的任何建议、方法、指导。&/b&&br&就是这句。&br&&br&我不否认鸡汤的部分价值,而很多建议听起来适用范围也是非常广的,长者说的一些人生经验也是有必要的。&br&但请勿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人提出的&b&所有建议&/b&,都有&b&它捆绑好的教育程度、立场、三观、生活适应范围、人生阅历因素&/b&,换而言之,“形似客观的主观”,所以,不到具体问题、对象的“建议”,都自带“是药三分毒”的坑爹属性。&br&&br&&b&“我建议你应该多拿出一点时间陪陪家人,不要整天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b&是一条20岁必知的人生建议吗?&br&也许是的。&br&在提建议的人看来,家人是可贵的,其他东西要退而次之,人生的意义在于爱护自己关爱家人,在他的立场来说,适应他的生活,无可厚非。&br&但也许也不是的。&br&如果被建议的对象有着不幸的家庭生活,对他来说,努力学习奋斗人生,尽快经济独立是他当前的第一要务,面对离异的家庭和见到就会痛苦的父母就头大,那未必就是一条恰当的建议。&br&&br&&b&“要努力和大学室友做好人际关系,别忘了,今后他们就是你职业生涯中最可靠的人脉资源”&/b&是一条20岁必知的人生建议吗?&br&也许是的。&br&提建议的一方也许出身官商之家,信奉“和气生财”、“圆滑处世”之道,对他们而言恨不得满世界都是朋友、不交恶一个仇人,所以对于室友这种要共同相处几年、学的还是一个专业、今后可能要在一个圈子里的存在,绝对是一种可以依靠、争取的宝贵资源。&br&但也许也不是的。&br&如果被建议的对象是高度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只信奉“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人生意义就是征服一座座山峰,我行我素不想再改,这时对他所有类似回归大众集体的建议似乎都显得多余,估计他还要笑你打算用集体主义拉他的后腿。&br&&br&例子还有很多,街头地摊上10块钱一本厚达5公分的成功学类似物,就是一群自带部分立场、三观和阅历的“貌似大师”,把他自己人生的思想和观点,不分情况地兜售给千万生活情境、人生、背景迥异的大众。&br&&br&那种连“鸡汤”都算不上的东西之所以有毒,就在于你看过他们很多的话常常会觉得“好有道理”,进而产生自己“懂得很多道理”的错觉,实际上脱离具体问题、具体对象道理,就是“误人子弟”的掘坑铲。&br&&br&所以,除非&b&需要&/b&,勿把对方想得过于弱、傻,并管好自己忍不住吐“人生经验”的嘴巴,否则人家被你海坑了一顿,还要回头配上笑脸对你说一声“谢谢”,这不是什么很好的体验,十几年前一位长者说了,中国有句话叫“沉默是金(5个字)”。&br&&br&这句话是最好的。&br&&br&感谢阅读。
谢邀。这个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朋友回答了,有些答案看起来非常不错,仔细琢磨,味道挺足的,所以我打算说点别的。我首先想说,人一生需要知道的事情很多,不单是你的20岁是这样,18岁、16岁是,往后数,30岁、40岁也是,道理是听不完的,学无止境。但是,…
无趣的人都是同样一副的样子,有趣的人各有各的“有趣”。
无趣的人都是同样一副的样子,有趣的人各有各的“有趣”。
我觉得在我喜欢的作家里,汪曾祺实在是一位有趣的人。比方他写吃,什么都吃,据说原来宁死不吃香菜,后来和人打赌,那人激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的吗?于是他便吃了,吃的还是生香菜,从此便爱吃了。他喜欢写美食类散文,散文里也是什么都吃。他还在文章里说,之前有人劝我不要抽烟,说少抽烟能长寿,但倘若让我多活十年而放弃抽烟的乐趣,我是不肯的。(大意如此)&br&&br&钱钟书也有意思,杨绛先生在《围城》里讲,说钱先生小时候喜欢玩扮和尚打坐,一坐就是半天。问他有什么好玩的,他说不上来。后来写《围城》,每每写好一段都给杨绛送来,杨先生笑他就笑,杨先生大笑,他也大笑。&br&&br&我喜欢的作家里,有趣的有很多。而我读书有个观点,就是读书应当多读那些“老不死”作家的书。因为他们的书里,所表现的观点大多开朗豁达。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通晓世情,但又不囿于世俗的。这样的人,值得我去学习。&br&&br&而我自认也是一个有趣的人。ex以前抱怨说现在的小说没什么好看,我就每天给她写小故事,一天写一篇,足足写满十篇;圣诞节我给朋友圈那些说圣诞节送礼物不如直接打钱的人都冲了十块的话费;在地铁上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动,想象他背后有什么故事,想得有意思了,就拿笔记下来,回家略一思索就是一篇好故事;到哪儿去玩,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这儿有什么好吃的,我几乎不挑食,几乎什么都乐意吃,尝到现在决不能下口的只有北京的豆汁儿;生平第一笔稿费三百块钱,那时候还没女朋友,我一人去餐馆点了几碟菜,一坛酒,喝了晕了,只想起那句: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一个人痴痴地在餐馆笑得好开心。&br&&br&所以,我感觉当一个有趣的人,虽然不如意依然是十常八九,但大部分都可咽下去,自我消化了,小部分咽不下去的,要不写成文章,要不喝了酒吐出来。毕竟人生苦短,做个有趣的人,也是对自己的宽容。&br&&br&&br&更新:承蒙错爱,从今天凌晨到现在已经收到这么多赞同。我原本只想说说自己心目中有趣的人大抵是什么样。有人在底下问我还有什么有趣的作家,这可真是太多了。往远了说,李白醉酒时候的力士脱靴,苏东坡和友人穷游赤壁,这都是众人皆知的佳话。像胡适,鲁迅,林语堂也完全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死面孔,无论是文章还是做人都有大段轶事。&br&&br&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读来很悲观,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苦难多于明媚,悲伤多于欢乐。尽管我们可能有种种排解的方法,但是依然要面对。乐观是苦中作乐的缓和,不是目空一切的麻痹。
我觉得在我喜欢的作家里,汪曾祺实在是一位有趣的人。比方他写吃,什么都吃,据说原来宁死不吃香菜,后来和人打赌,那人激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的吗?于是他便吃了,吃的还是生香菜,从此便爱吃了。他喜欢写美食类散文,散文里也是什么都吃。他还在文章里说…
针对最高票 的答案,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想说,EX所能做的最不堪的事,就是让她觉得“和他在一起的时光真可笑”,远甚于最后离开她,不能和她在一起。&br&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两个人相爱过但最后没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应该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建设。毕竟我们都已经看过或者经历过那么多感情的夭折,知道很多时候现实的阻碍(包括距离,物质,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是碾压性的。所以没能与深爱的人白头偕老的遗憾,好像彩票差了一点儿中奖,虽然让人心痛惋惜,但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消化,终归会慢慢接受。然而女孩子青春何其宝贵,那些时光交付给你,除了寄望于与你长相厮守外,只为最好的年华和一个值得的人一起走过,换取在一起的快乐回忆,留待日后珍藏;只要一起快乐过,那些青春便不算浪掷。可前者你已经给不了,后者还这样被你轻易毁掉,花样年华打水漂,如果我是那个女孩子,不管你背后有多崇高的理由,我都永远永远不会原谅你。&br&&br&然后这首小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的恋爱观,也许能回答题主的问题&br&&blockquote&&There are no happy endings.&br&Endings are the saddest part, &br&So just give me a happy middle&br&And a very happy start.”&br&― &a href=&///?target=http%3A///author/show/435477.Shel_Silverste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hel Silverstein&i class=&icon-external&&&/i&&/a&, &i&&a href=&///?target=http%3A///work/quot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very Thing on It&i class=&icon-external&&&/i&&/a&&/i&&/blockquote&&br&&br&既然你已经决定离开她,其实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这样的事实本身所能带来的伤害。只要你别像那位答主用“抹杀过去的回忆”这种手段增添额外的伤害,就已经算是很好。告诉她你感激她的好,然后给她一个clean cut,清楚明白的告诉她你和她不合适,尽可能温柔,但也一定要&b&毫无转圜余地,&/b&这样就可以。&br&---------------------------------------------------------------------------------------------------------------------------------------&br&&br&BTW,刚刚翻了翻回答,看到很多人建议题主渐渐把感情淡化再提分手。我强烈反对这种所谓的冷暴力分手。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好像能让分手不那么突兀而变得好接受;但是,只要是女孩子,哪怕是平时看起来最咋咋呼呼缺心眼的那些,对于真正喜欢的人都是&u&极其敏感&/u&的,相信我她能察觉到你感情的变化。在你冷淡她的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她都会生活在极大的恐惧,自我怀疑和绝望当中,在是否还要继续争取你的感情上痛苦纠结,却不知道或不敢知道你其实早已下了决断。&b&请不要把一个真心喜欢过你的女孩子置于那么可悲的境地。&/b&对她坦诚一些是对你们感情的基本尊重。&br&&br&----------------------------------------------------------------------------------------&br&第一次在知乎被顶这么高居然是教人分手真是情何以堪啊望天。。&br&最后几句话写给看见这条回答的男孩子,虽然看起来有点鸡汤但真的是一直想说的话,说不定你也会看见呢:&br&如果真的有个曾经喜欢你,却最后没能在一起的姑娘让你心存歉意,至少为了她,也请你努力一点;因为你能为她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她的青春,让她想起你会觉得骄傲,而不是年轻时的一场荒唐。到最后,感情会分崩离析,唯有旧时光不可辜负。我们都希望自己爱过的是个美好的人,哪怕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针对最高票 的答案,作为一个女孩子我想说,EX所能做的最不堪的事,就是让她觉得“和他在一起的时光真可笑”,远甚于最后离开她,不能和她在一起。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两个人相爱过但最后没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应该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建设。毕竟我们都已…
&p&&strong&多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写日记的奇淫技巧。重点在后面。&/strong&&/p&&br&&p&因为仔细拜读了已有的答案,觉得写的……还是不能让我清楚地明白到底怎么写。&/p&&br&&p&我自己主动地愉快地写日记也才八年,一路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日记体系。也不知道适合不适合其他人。就斗胆写出&/p&&p&了带大家分享。写的不好你们不要打我哦。不复杂。&/p&&p&&strong&高质量的日记可以对人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br&日记绝不仅仅是流水账,绝不仅仅是发牢骚。日记本是加工厂。&/strong&&/p&&p&&strong&日记有更伟大的作用。&/strong&&/p&&br&&p&这是我写了日记能够亲身感受到的。&/p&&br&&p&这篇答案会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日记的书写和使用。&/p&&br&&p&1.日记和“日志”的区别,如何提高日记的质量&/p&&p&2.日记内容的分类&/p&&p&3.书写流量、书写时长、书写时段、书写频率&/p&&p&以下正文==============================&/p&&br&&p&一·日记和日志的区别,如何提高日记的质量&/p&&p&引用其他答主的答案:&br&&/p&&blockquote&&u&然后,你得分清「日记」和「日志」的区别。&br&&br&「日记」,侧重于心情、情绪、想法、感受的记录,偏感性。日记的目的,在于将每天那些打动你的瞬间记下来,可以时时刻刻回味。适合偏多愁善感,需要倾诉,舍不得丢弃生命里每一个美好瞬间的人。&br&&br&「日志」,则是记录每天的总结。要求严格地记录每天做了什么事情,每件事情从几点持续到几点,获得了什么收益,总结出了什么规律,得到了哪方面的提升,等等。偏理性。&br&为什么要将这两者分开?因为它们从写作目的、写作方式乃至思考方式都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放在一起必然会引起混乱。&br&&/u&&/blockquote&&br&这个分类大体上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够全面。我补充一点。&br&&p&每花10个小时过日子就要花1个小时记日子。写下来整个人都要累死了。&/p&&p&写完了,也扔一边,再也不想看那些絮絮叨叨的话。&/p&&p&那怎么办?&/p&&p&我有一本日记本。如下图所示:&img src=&/dd10ca5131bdf761b9a3d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dd10ca5131bdf761b9a3d_r.jpg&&&br&&/p&&br&&p&还有一本生活本,又称统计本。如下图所示:&/p&&img src=&/8c8ad73a167a90e9ab190ac22d120e6f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8c8ad73a167a90e9ab190ac22d120e6f_r.jpg&&&p&先介绍统计本。&/p&&br&&p&每天的工作有90%都是重复的,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重复记。但是每天具体的工作有可能不一样。列好to do list。现在的list都记在小本本上了。如下图所示:&/p&&img src=&/4a67bba303f7e5fae9b6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4a67bba303f7e5fae9b6_r.jpg&&&p&&img src=&/84e8cecbd09e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84e8cecbd09e_r.jpg&&&img src=&/6cbd0192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6cbd0192_r.jpg&&工作做完了,记一下刚刚的效率。&/p&&p&可以是这样&/p&&p&一天一记,如下图所示:&img src=&/c80e4c195f8bed0ec984ab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c80e4c195f8bed0ec984ab_r.jpg&&&br&&/p&&p&要统计小时效率/天效率,决定是小时/记还是天/记。这是流水账。&/p&&p&统计本还可以记什么?&/p&&br&&p&最近的电影、电视剧,如下图所示:&img src=&/f21581fb8aba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f21581fb8aba_r.jpg&&&/p&&p&最近的技能,如下图所示:&/p&&img src=&/3ad6ef4ed4a16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3ad6ef4ed4a16_r.jpg&&&img src=&/8d06f8dfe42a6d347f56d3c92a0d0fb0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8d06f8dfe42a6d347f56d3c92a0d0fb0_r.jpg&&&p&最近读的书。图略。&/p&&br&&p&这些电影、书、技能只是在这里做一个汇总,故称统计本。他们分别还有自己存在的记录本。&/p&&p&比如技能我是写在活页本上,不同技能随时修炼,方便随时添加。目录是这样,如下图所示:&/p&&img src=&/a15bab5d4e5de2a6e27e943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a15bab5d4e5de2a6e27e943_r.jpg&&&img src=&/ffca8e12f336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ffca8e12f336_r.jpg&&&p&&img src=&/888a6fb3ba8dde1bc1b8c5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888a6fb3ba8dde1bc1b8c5_r.jpg&&里面就是详细技能的学习,如下图所示:&/p&&img src=&/bac8d60d3dbf3d855f112dbc96c9a3ab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bac8d60d3dbf3d855f112dbc96c9a3ab_r.jpg&&&p&我记性不太好,所以学会了什么也要记下来,防止日后忘记我会这个技能了……&/p&&br&&p&书的话,是摘抄和感悟写在一起,分左右栏,作业摘抄,右边感悟,甚至可以留白日后有新的体悟再来补充。不过这个我相信很多人会做的比我还要好。记得好像是余秋雨还是哪位作家,读大学的时候记了5箱子文学笔记。虽然我也很向往并且敬佩,但我确实做不到了……而且大家读了多年书,肯定比我做的要好的多……&/p&&br&&p&统计本兼顾账本、发票、门票、车票、快递单、铭牌收集处等等。这就是它为什么那么厚的原因,里面塞了好多东西。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癖好。这些东西放在日记本里会让日记本乱七八糟,所以一定要单独拎出来。&/p&&br&&p&善于利用笔记,生活不会迷迷糊糊一团糟。&/p&&br&&p&&strong&统计本介绍完了,开始日记本。&/strong&&/p&&br&&p&&strong&除了生活中零碎的事、除了以上被记入统计本的事&/strong&,其它的就是宏观发生的,会对你的历史产生一些些推动或者影响的,不是每天都重复发生的,不是具体的学习知识,&strong&这些内容就都可以位列日记本当中了&/strong&(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先说统计本的原因)。&/p&&br&&p&为什么统计本的内容那么多,日记本的内容就这么一句话就完了?为了保证日记的纯净。我要这日记里记的每一件事都与我有关,都能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起到警示或者示范的作用。&/p&&br&&p&&strong&如果你的日记本由这样的内容构成,它就绝不可能沦为满篇废话的流水账,也绝不会让你写完了不想看。它很精简,甚至精妙。这才叫属于你,这才能成为你的后事之师。&/strong&下面我就来说说,如何升华你的日记本,以及从正面回答日记本记哪些东西。&/p&&br&&p&二·日记内容的分类&/p&&p&如下图所示:&/p&&img src=&/b29b70ebb770aa2e15b52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b29b70ebb770aa2e15b52_r.jpg&&&p&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后来发现有点像马斯洛生存需求金字塔对不对?&/p&&br&&p&每次写日记我是很期待的。而且在写的过程中会越写越期待。如同倒啃甘蔗,渐入佳境。因为排在第五点的往往是我最爱写的。&/p&&p&&/p&&p&1.生活&/p&&p&&/p&&p&身体健康要大略表示一下,无恙可不写。&/p&&p&&/p&&p&作息可大略反思是否健康,要不要调整。&/p&&p&&/p&&p&2.交流&/p&&p&&/p&&p&与身边的同学发生什么值得一提的故事,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交往的道理。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主动帮助别人,很多道理,都是我在日记里一边书写,一边总结出来的,有些道理,别人说千百遍都没有用,唯自己吃过亏,才长一智。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你要是都忘了,这些道理恐怕要以后吃了大亏才能记在心上。&/p&&p&&/p&&p&与父母的时光不可略过。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丁点对我好的小细节,我都记在日记里,每每念及此,也不再愿意记恨那些不好的事,只懂得感恩。&/p&&br&&p&&/p&&p&1,2两点是最基本的,必要的两点。&/p&&br&&p&&/p&&p&3.技能学习&/p&&p&&/p&&p&后来多数都移到统计本之中了,只会大略一提。在统计本功能完善之前,这项是我每次记的最多的。&/p&&p&&/p&&p&分为工作必做之事和自主自修技能,很明显,个人很偏爱后一项,想来,大家也是如此。毕竟工作和爱好不能相提并论。&/p&&p&&/p&&p&4.爱&/p&&p&&/p&&p&爱的事物,指生活中能牵引我动感情的人事物。&/p&&p&&/p&&p&5.超现实:&/p&&p&&/p&&p&心情,臆想,心思,理想,憧憬。这项最自由发挥了。我是思绪比较多的人,所以这项写起来往往是最令我快乐的。例如对机械的喜爱我会写在这项,因为有些遥远,又有些艰难,不知道能不能实现。&/p&&p&&strong&三·书写流量、书写时长、书写时段、书写频率&/strong&&/p&&p&有件事,我“欺骗”了大家。就是,我的日记,其实是周记。而且是二周记。我给他起的好听的名字叫&strong&“半月季”。&/strong&&/p&&br&&p&但是这,才是写好日记的&strong&内核&/strong&所在。&/p&&br&&p&能写在日记里的事,不是天天都能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写着写着就没的写了的原因。&/p&&br&&p&两个星期不动笔。到了第二周的周末。你焚香沐浴,净手临榻,心身俱正。轻重急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strong&开始回忆这两周发生了什么事。&/strong&&/p&&br&&p&你一定忘了周一中午你吃了肉末茄子,周二走路摔了一跤,周三上课睡着了这种事。&/p&&br&&p&但是你一定会记得周一你去拔了智齿从此你&strong&这辈子都不会再有那颗智齿了&/strong&,周二得了FLL机器人比赛一等奖这是&strong&你拿的第一个机器人奖&/strong&,是以后机器人之路的开端,周三你完成了材料力学一整本英文教材的学习可以去&strong&借老师推荐的其他书目&/strong&了。&/p&&br&&p&对,&strong&所有这种经过了两个星期还没有忘记的事,就是有必要写进日记的事。都可以写在草稿纸上。&/strong&没错,&strong&先打草稿&/strong&。&/p&&br&&p&&strong&写下事件名称。&/strong&&/p&&br&&p&&strong&按照上述分类编号排序。&/strong&&/p&&br&&p&一般超不过那五个分类。当然,也许你也有自己的私人订制分类。不必按照我的。然后可以打开日记本按照序号就可以开写了。&/p&&br&&p&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篇轻重缓急分的很清楚的日记,也可以叫,成长小结。&/p&&br&&p&一般为了不遗漏一些&strong&看似比较小&/strong&,但是&strong&发生地很有规律可以分析出点什么&/strong&的事件的时候,平时&strong&随手记&/strong&在手机草稿箱里。&/p&&br&&p&按照我的字体大小,一页大约500字,一般我写一次半月季会正好6页纸。即3000字。写上规模后,每次半月季的量不会有很大偏差。耗时3h\次。平均一天12分钟。&/p&&br&&p&只看其中三年,按26*3年,一共78篇半月季,共计约23万字。结结实实写完22k*115P的本子3本。其他时期在此不表。&/p&&br&&p&感谢78篇你们。&/p&&br&&p&这样写出来的日记,简洁凝练,件件拎的出事情的脉络。全不见家长里短,只见个人阅历的拓宽和心胸的成长。一字一句,都是你前进的脚印。看的时候怎么会觉得无聊?&/p&&p&&/p&&p&========================================&/p&&p&写完了,总结一下。&/p&&br&&p&&strong&技巧之一,杂七杂八的事情剔除日记本。&/strong&&/p&&p&&strong&技巧之二,两周写一次。&/strong&&/p&&p&&strong&技巧之三,事情列表。&/strong&&/p&&p&最后附上日记本封底背面的一句话。字丑,别骂我。&/p&&img src=&/637dac30fd3a5752cff2d6de37bd17e2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637dac30fd3a5752cff2d6de37bd17e2_r.jpg&&我想要的,是用神的视角,再看很多次美丽的夕阳。
多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写日记的奇淫技巧。重点在后面。因为仔细拜读了已有的答案,觉得写的……还是不能让我清楚地明白到底怎么写。我自己主动地愉快地写日记也才八年,一路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日记体系。也不知道适合不适合其他人。就斗胆写出了带大家分享。…
亲身体会:以前学某一样学科,当我想快速学会,快速理解,那其实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开始令我变慢,因为那代表我不仅开始懒惰,而且更是没耐心。
亲身体会:以前学某一样学科,当我想快速学会,快速理解,那其实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开始令我变慢,因为那代表我不仅开始懒惰,而且更是没耐心。
我其实很惊讶,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别人辛苦写出来的字,一点都不尊重。&br&&br&就好像朋友圈里的作者朋友,但凡有谁出了书,底下就会有一大堆人留言:天哪,出书了!送我一本吧!&br&可是,你不会去开饭店的朋友家里说,你家开饭店的,让我免费吃顿饭吧。&br&也不会去开服装店的朋友家说,这件衣服蛮好看的,送我吧,反正是你的店。&br&因为你们知道,别人开店赚钱需要成本。&br&那么出书呢?&br&在你们眼中,就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东西,所以哪怕免费也没有关系吗?&br&&br&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小编辑。&br&来回答一下一个问题。&br&坦白说,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很气愤。&br&当然,这是从一个出版从业人员以及一个偶尔码字赚点稿费的人的角度来说。&br&&br&先说作者。&br&你知道一位作者写一本书有多苦逼吗?&br&如果要出一本短篇故事集,最少的话需要十万字。大概二十篇文章。&br&很可能要写上整整大半年。因为会有写不出来的时候,会有写出来了之后,编辑说这篇不好撤掉的时候,甚至会在送给出版公司之后,又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被换掉的时候。&br&&br&而书出完了就算了吗?&br&远远不,还需要各种配合出版公司宣传,各位求着别人推荐,写书评,以及所有能够做到的宣传书的方式。只为了能够多卖出去一本书。&br&这还是稍微有点名气的作者,要是完全没有名气呢?书出了之后,大概连宣传推广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发到市场上,能卖几本是几本。&br&&br&再说稿费。&br&都以为出一本书能转很多钱吗?&br&也是太天真。&br&看到有人回答,刚出道的作者,版税是8,那也是放在正规大出版公司。&br&而一般的小公司呢?版税是 5%,6%,甚至干脆千字60 ,80 买断。一本书,十万字,买断6000块,还扣税。&br&这就是出版圈生物链里最底层的那群作者的生存现状。&br&&br&而每一个,你或许不屑于他们写的那些矫情的故事,傻逼的鸡汤的作者。他们写下这些东西,花了多少心力呢?&br&我朋友圈里,一大半都是作者,深更半夜见到他们发朋友圈,在改稿子。&br&写了一万字的短篇因不符合整本书的定位被换掉。&br&稿子已经送到出版社了,因为涉及了敏感词,被下令删除,只能重写。&br&更别说,那些辛苦写长篇小说的。&br&看到《花千骨》《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这么火,是不是觉得一部长篇小说或许就可以成为大IP ,分分钟给作者带来好几百万的收入?&br&屁咧,长篇小说根本卖不出去。圈里做小说的几家公司,除非是知名作者,很多小透明作者的印量都是只有几千。&br&&br&辛辛苦苦写了二三十万的长篇,最后能换来的,不过是几千块钱而已。&br&&br&当然有大作者一炮而红,分分钟走上人生赢家,一年的稿费在几十万上百万的,但是,那真的是极少数极少数。&br&甚至,即使是他们,你买他们一本书,他们能够赚到的,或许也只有四块五毛钱。&br&&br&再说书。&br&我觉得在国内。&br&书真的是再便宜不过的一种东西了。&br&一本书定价35,看起来很贵是吧,网站打个六折,才二十几,当当活动四九折封顶,才不到18。&br&难道这样的价格,是一般人负担不起的吗?&br&&br&你可以去淘宝或者亚马逊搜搜港版书,台版书,外版书,看看在香港台湾,美国,一本书买多少钱。&br&我曾经在亚马逊做活动的时候,用80块钱,买了5本书,其中还包括了像《耶路撒冷三千年》这种定价很高的。&br&而我那天见到的一个妹纸跟我说,她再国外留学,随便买一本书,都是一百往上,一本啊亲!&br&&br&出版行业,是一个非常非常穷的行业。&br&从业人员的工资很低很低。因为没有办法,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很薄。&br&&br&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开始做图书编辑,月薪3500,还需要完成任务,这个月必须将工作做到某个进度,要不然扣钱。&br&最穷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扣了保险还剩2200。&br&呵呵,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br&在北京,随便哪家公司的前台不比这个薪水高?&br&&br&而出一本书,公司能赚多少钱呢?&br&坦白说,如果这本书没有卖出去,印制成本也许都会有十几万。&br&十几万的成本,要卖掉多少本书才能赚回来?&br&&br&以为除了稿费给作者,剩下的都是公司赚的吗?&br&还有渠道费,还有给各大网站的回扣和返点,还有参加各大网站活动必须打着降价。&br&&br&之前亚马逊有99买赠,参加这个活动的所有供货商,给亚马逊的价格都是5块钱一本。&br&五块钱哦亲!一本书的印制成本可不止五块哦!&br&也就是说,当你选择了一本亚马逊的免费赠书的时候,所有的成本都需要出版公司买单。&br&多卖一本,就亏一本的钱。&br&&br&最终年终一核算,在行业内,能够盈利的出版公司都算是做得不错的。&br&&br&说个出版界的事儿。&br&当初新经典购买《百年孤独》的版权,就花了100万美元。&br&这还不包括印制成本和翻译成本。&br&只是买一个版权而已。&br&当当上这本书的定价是28.4,你可以算一下,它需要卖多少本,才能回本。&br&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做?因为它是值得被人看到的东西。&br&很多坚守的出版人,所信奉的,也无非就是这一点。&br&&br&再从题主本人来说。&br&我始终信奉的一句话是,有些小便宜,占了或许并没有什么,甚至能够让你暂时得利,但从长远来看,必然吃亏。&br&&br&如果在你眼中,获取知识和学习这种事,都需要违背一个人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感去做,那么,请恕我直言,这书,你不看也罢。&br&真的,你不需要。&br&别说自己是学生狗,没有多少钱。&br&拜托,一本书不过是肯德基一个汉堡的价格好吗?&br&&br&还补充一点,比如我们在网站上买了书,拆了塑封不喜欢了退回去,或者在快递的途中有点皱了,磕着了碰着了,退回去。这可以理解,很多人就是喜欢到手的东西是完美无缺的。&br&然后网站会把这本书退回到出版公司,然后呢,出版公司是没法重新卖出去的,只能重新包装或者销毁。&br&谁花了钱买东西不希望东西是好好的,但是,这和看完了然后退回去是一个概念吗?&br&&br&如果你喜欢一本书,认为他有价值,喜欢一位作者,认同他的观点,那么,最好的赞赏就是把这本书买回来。&br&如果你觉得纸质书太笨重不方便携带,可以去当当,亚马逊,豆瓣阅读去搜索这本书的电子书有没有上市,不要去下盗版的电子书,这是对别人劳动成果最起码的尊重。&br&&br&补充:&br&有人在评论里回复,任何行业都不容易,经济社会就是这样,难道叫委屈就可以了吗?&br&是,任何行业都不容易,图书行业也有赚的盆满钵满的,但是,我以为,一个成熟的经济社会,并不是崇尚免费去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要学会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东西。&br&我说图书行业不容易,并不是想要摆出一副低姿态。&br&谁赚钱都不容易,不仅仅是做书。&br&只是想要说一点,一本书,它背后的成本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低,为它买单,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br&&br&有人在回复里问,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盗版猖獗吗?&br&其实我觉得不是,其实现在盗版书已经很少了,出版公司在下印厂的时候,封面和内文都不会选择一个印厂,国家对印厂印盗版书也一直打击的很严厉,反正在我的观察里,卖盗版书的那种小店现在已经很少见了。&br&还有种情况是,自从大家习惯了在网站上买书之后,书真的已经很便宜很便宜了,新华书店不打折,一本书35,你觉得贵去买本十块的盗版书,还算正常,可是网站上一本正版书也不过卖19块,那就没有太大的去买盗版书的必要。&br&&br&我的看法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内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免费获得知识,看电视不要钱啊,看网络视频不要钱啊,看网上公开课不要钱啊,为什么买书要花钱,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咯。可是,电视网剧网络公开课,这些都有广告商买单,你看爱奇艺还要花钱冲会员呢!而一本书呢?你几乎不会在一本书里,看到广告宣传单。一本书能够收回成本的途径,只在于你花钱买回了他。&br&都有一种惯性思维,可以花钱在吃喝上,在穿衣打扮买车买房上,在出门请客假装大款上,但是不愿意花在买书上,花在给别人的技能和知识付费上。&br&他们不尊重别人的知识和技能。&br&&br&不仅仅是买书。&br&有做设计的朋友。经常会遇见有熟人来找,你帮我做个图吧,你帮我做个logo吧,反正你会呀,很简单的,几分钟就好。你如果拒绝他,他就会认为你人品有问题。可是,他从来都不会去管,你从什么都不会走到,几分钟可以做一个图,这之间,花了多少时间和力气。
我其实很惊讶,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别人辛苦写出来的字,一点都不尊重。就好像朋友圈里的作者朋友,但凡有谁出了书,底下就会有一大堆人留言:天哪,出书了!送我一本吧!可是,你不会去开饭店的朋友家里说,你家开饭店的,让我免费吃顿饭吧。也不会去开服…
题主所述让我很有共鸣,这也是我以前曾碰到的一个难题:杂念太多,不像过去一样专心了。&br&&br&比如,我以前可以抱着一本书在公共场合一连看三四个小时,别人叫我名字都听不到。比如再嘈杂的课堂,都能专心致志看一本小说到下课……但是现在的专注远不如从前,私以为是手机的智能化使得人们破碎时间得到极为高效的消耗,导致人们的耐心和专注逐渐下降,总是在最短时间寻求最大刺激和结果,但阅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耐心的下降是毁灭性的。&br&&br&幸好,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尽力去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环境和心态。这答案不像最高票那样宏大又波澜壮阔,只从一些平常角度来改变一些阅读时存在的偏差。&br&&br&1,&b&环境最优化。&/b&找一个人少的空教室或空办公室,里面有着较为舒适的阅读环境,并准备好水之类的补给品。我反正是不太喜欢人多的图书馆阅览室,拥挤和窃窃私语很容易让人分心。如果你只在嘈杂的环境有时间看书,比如地铁站什么的,推荐看杂志或一些情节清晰、精彩纷呈的小说,而不是《浪漫主义的起源》之类让人昏昏欲睡的经典。&br&&br&2,&b&远离手机iPad等让人获得瞬时快感的智能设备,保证自己手上的书本是唯一快乐源泉。&/b&这点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常常会因为远离手机而潜意识焦躁,但屏息静气把自己献给阅读,焦躁会逐渐减轻,过去的专注会逐渐回来,多练习,多习惯。&br&&br&3,&b&不要急躁,不要给自己压力。&/b&有的人以前可以专心看书2小时,现在总以为自己更成熟了,可以连读3小时了,实际上1小时专心都做不到,导致自暴自弃。注意力不集中会给人以焦虑感,此时不要衍生出额外的挫败感,要接受自己现在的不足,并承认之,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面对书本。&br&&br&4,&b&循序渐进。&/b&很多人给自己制定过高的阅读目标,看的都是大师的大部头经典,发现自己根本进不去,这也是不能专注和滋生杂念的原因之一。之前有个回答说得很好,一个小学生硬要看高数肯定看不下去的,因为这些知识需要门槛,而大家凭什么认为文科的著作是没有门槛的呢?找准自己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先读曹禺,再读高行健易卜生;先从一些经济学基础科普、导读读起,再读《国富论》,再读哈耶克才很流畅地读下去。&br&&br&5,&b&培养一些良好阅读习惯。&/b&《暗时间》一书极力推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言之有益将自己与作者的思想碰撞镌刻。我在尝试之后,发现虽然有些麻烦,但是大有裨益。尤其是摘抄一些哲思句子的时候,能很快速地让自己进入角色、进入书本,这也算是能充分融入书本的好窍门之一。&br&&br&6,&b&找到一天中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时间。&/b&一天中总有某些时刻能让最你放松、放空,这时刻是最适合钻入书本中的了。黄昏,午夜,清晨,午觉前,晚饭后,大便中……还是别的什么时候?我效率最高的阅读时间是在0点之后,那时万籁阒静,只有书让人清醒,通常0点到1点我读书速度是白天的两到三倍。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利用好它,时间就全是你的。&br&&br&作为一个研一的工科生,能在一年的忙碌的实验室生活中挤出时间读了一百多本书,这些方法对我帮助很大,也希望对大家有所用。
题主所述让我很有共鸣,这也是我以前曾碰到的一个难题:杂念太多,不像过去一样专心了。比如,我以前可以抱着一本书在公共场合一连看三四个小时,别人叫我名字都听不到。比如再嘈杂的课堂,都能专心致志看一本小说到下课……但是现在的专注远不如从前,私以…
活页纸在某宝可以买得到。&br&&br&有的朋友问我哪里买的纸,能否发链接。。。可是我的纸没有写牌子啊。。。就一个Made in China。。。&br&&br&不过买怎么样的纸,个人认为不重要。。不就是写东西么。。。买沓A4纸,加个puncher,不就可以了么。。&br&&br&&br&☆\( ̄▽ ̄)/$☆\( ̄▽ ̄)/$☆\( ̄▽ ̄)/$我是分割线☆\( ̄▽ ̄)/$☆\( ̄▽ ̄)/$☆\( ̄▽ ̄)/$☆\( ̄▽ ̄)/$&br&&br&其实那么多打着教育名号的应用,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很不实际&br&对于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b&笔记漂亮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b&(除了满足感以外)。&br&&br&现在笔记类应用主要&b&分成三类&/b&:&br&&ul&&li&&b&画图,例如Paper&br&&/b&&/li&&li&&b&文字笔记,例如notability&br&&/b&&/li&&li&&b&画图+文字笔记,例如Evernote&/b&&/li&&/ul&&b&如果学科只是涉及文字的处理,例如单纯的写代码。这些应用都很高效,很实用。&/b&&br&&b&但是作为Learner,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画图来辅助理解抽象思想。&/b&在这个方面,应用的确能做到,但是&b&iPad各种软件的技术不够成熟&/b&(这些软件也就是这几年随着iPad的普及而兴起),画图的时候就会发现处处抓襟见肘,例如不小心手指碰到屏幕,例如利用Jot pro的时候经常出现的“断墨”。&br&&br&在使用这些的时候,我们&b&总是把问题复杂化。只是画一些diagram而已,又断墨,又碰手指的,注意力完全不是集中在记笔记上,而是体验iPad的“高端笔记法”上,纯粹的自我满足罢了。&/b&&br&&br&在这些应用软件不成熟的前提下,&b&如何利用它们来提高学习效率?&/b&&br&我用的是这个:&br&&img src=&/02adb69e35dafcd93fa5d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2adb69e35dafcd93fa5d_r.jpg&&&img src=&/7f5ccbb484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7f5ccbb484_r.jpg&&趁着超市特价10cents一包,买了超多。这是用剩下的:&br&&img src=&/10c596b3f5b141c7eae1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10c596b3f5b141c7eae1_r.jpg&&&br&所有的笔记都记在上面,&b&使用三种颜色的笔来记笔记:&/b&&br&&ul&&li&&b&黑色,普通笔记&br&&/b&&/li&&li&&b&红色,comment&br&&/b&&/li&&li&&b&highlight,重点笔记&/b&&br&&/li&&/ul&使用恰当就能&b&最大发挥纸的自由性&/b&:&br&&img src=&/f54faf84ecdc78f979248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f54faf84ecdc78f979248_r.jpg&&然后买个puncher,这样没有孔的笔记就能快速打孔了:&br&&img src=&/84bb7daae4dfe6ce353a633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84bb7daae4dfe6ce353a633_r.jpg&&然后你就有一个文件夹的笔记:&br&&img src=&/a63e0aab8d8a5bcd7dce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63e0aab8d8a5bcd7dce_r.jpg&&&br&&br&&b&每当我消化完(深度阅读完)这个文件夹的笔记,我就用Scanner Pro &/b&&img src=&/281219fffbecf4b011de58_b.jpg& data-rawwidth=&225& data-rawheight=&2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5&&把全部笔记电子化。&br&&br&然后可以导出这样的一个pdf 文件:&br&&img src=&/ed92c93d3cafd_b.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1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清晰度还是可以的&img src=&/71fccbde34a2221cba8fc55a441a6993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9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71fccbde34a2221cba8fc55a441a6993_r.jpg&&&br&&br&文件夹上已经消化的笔记也就能扔了,上学期一个月就200多页笔记差点把文件夹夹爆了。&br&&b&现在我们有pdf文件,只需要一种能够import pdf文件的应用就能添加笔记了吧(背包轻多了;)&/b&。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上面的这张笔记图片,有些笔记不像是扫描来的。没错,那是每次重读笔记的时候另外写上去的。&br&&ul&&li&软件我用的是:&b&Noteshelf&/b& (这个应用能很大程度上忽略手掌的多余触碰)&br&&/li&&li&电容笔当然是&b&Jot pro&/b&&br&&/li&&/ul&&br&工具罗列好了,下面的提供&b&学习流程&/b&:&br&&img src=&/49af687fb4dca4fac58ba0c_b.jpg& data-rawwidth=&825&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5& data-original=&/49af687fb4dca4fac58ba0c_r.jpg&&&b&diagram解毒:&/b&&br&课堂,作业,考试试卷等是信息来源,所有相关信息都存进folder里面,如果资料没有孔,就用打孔器(puncher)。文件夹是我的&b&inbox(类似GTD)&/b&,&b&我的任务就是消灭文件夹里面所有纸张&/b&。&br&&br&整理到文件夹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开始&b&消化笔记内容&/b&(通常都是做作业之前),消化的时候主要是用红笔和荧光笔画重点还有写自己的想法(comment),有时候还可以画图画帮助理解。&br&&br&weekly digestion 之后,使用Scanner Pro把所以笔记&b&电子化为pdf文件&/b&。把该文件&b&输入到NoteShelf里面。然后,然后笔记就可以扔了!!消灭纸张成功!&/b&&br&&br&每当考试季,或者做作业时有了新的想法,就直接打开Noteshelf用jot pro添加笔记。而且准备考试的时候,可以用Noteshelf上的笔记直接复习即可。&b&由于必要的笔记都添加了,jot pro写的只是几句的comment而已,大大减少了iPad书写慢的问题。&/b&&br&&br&bonus:&br&把所有作业夹起来,评论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b&做一个错题本子&/b&。考试前复习可是事半功倍啊!&br&例如上学期我离散数学的作业错题本(&b&用红笔写答案或评论,荧光笔强调重点&/b&):&br&&img src=&/e8e4ffd6bedb29723c30e_b.jpg& data-rawwidth=&948&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8& data-original=&/e8e4ffd6bedb29723c30e_r.jpg&&&br&&b&考试时候只需30分钟看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些常见错误!!&/b&&br&&br&我知道我的字体好丑,别批~~
活页纸在某宝可以买得到。有的朋友问我哪里买的纸,能否发链接。。。可是我的纸没有写牌子啊。。。就一个Made in China。。。不过买怎么样的纸,个人认为不重要。。不就是写东西么。。。买沓A4纸,加个puncher,不就可以了么。。☆\( ̄▽ ̄)/$☆\( ̄▽ ̄)/$…
推荐书是要写明作者的,尤其是类似导论,概论之类的书,太多了,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还是看一看,王宪均老师写的《数理逻辑导论》,这本一定要精读,做习题,(抱歉我忘了这书后面有没习题了)。看完这一本,其他的什么导论、概论看不看也就无妨了。
推荐书是要写明作者的,尤其是类似导论,概论之类的书,太多了,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还是看一看,王宪均老师写的《数理逻辑导论》,这本一定要精读,做习题,(抱歉我忘了这书后面有没习题了)。看完这一本,其他的什么导论、概论看不看也就无妨了。
如果这件事很重要,而且有最后期限,可以试试下面的建议:&br&1、在行动开始之前,尽量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断开网络、关闭手机,告诉同事或家人1小时之内,不要打扰我。如果必须使用网络,规定一个结止时间,提前准备好一些关键字,在时间结束前,选择最好的一项。&br&2、清理周围的物品、包括电脑桌面,准备好水,有空调的话,调整成合适的温度。&br&3、这件事情比较重要或比较复杂时,在做之前先在纸笔或电脑上列出来,你自己要具体要做什么的,达到什么程度算结束,都需要哪些资源,哪部分是最重要的,还缺什么?&br&最好把这个事情分解成单纯的to-do-list列表,然后一项一项进行去,知道自己的进度到哪了, 这样压力能小不少。&br&4、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或思维有些混乱,可以做个思维导图,把跟这件事相关的东西全部放上去,然后进行整理和分类,这会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写论文、写文章、做PPT之时的,一旦把思维理顺了,剩下的事情很容易完成。&br&5、开始做吧,40分钟或1小时左右起来活动一下,看看已经进行的东西跟你先前写下来的东西是事否有差距,确认自己向着正确目的前进。&br&&br&&b&注:中途休息别超过3-5分钟。&/b&
如果这件事很重要,而且有最后期限,可以试试下面的建议:1、在行动开始之前,尽量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断开网络、关闭手机,告诉同事或家人1小时之内,不要打扰我。如果必须使用网络,规定一个结止时间,提前准备好一些关键字,在时间结束前,选择最好的一…
周国平:&blockquote&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blockquote&
周国平: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赌局。 这是我27岁时领悟到的。&br&&br&在那之前我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大老板是当时英国的卫生部长。从一个欠发达偏远省份走出来的我,想要毕业以后去做咨询、之后创业、我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相信人定胜天。 &br&&br&27岁那年的一段有趣的兼职经历启迪了我,让我变成了一个常年的、不间断的、全身心投入的“赌徒”。&br&&br&那是我进入博士的第四年。英国大学的奖学金只有三年,第四年要么做主教要么做助研,我做了半年助教发现十分耽误写论文的时间,遂起了找其他兼职的想法。正好这时有个在博彩公司兼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想招统计背景的人帮他们做博彩模型,问我是否有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去面了试,顺利得到一个兼职工作,也遇到了一个贵人。&br&&br&他就是这个公司足彩交易员的头。博彩公司的交易员跟金融业的不一样,他们大多是职业的赌徒,下班以后爱去的不是卡拉OK而是赌场。但他们中却不乏非常睿智的人,有着金融交易员才有的自制力和洞察力。这帮人的头儿就是这样一个人。&br&&br&面试结束后我问他,“你们公司的盈利模型不就是全凭运气?”他说不是。我不解。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赌硬币。我说我不赌博,他笑笑说,“那正面你给我一英镑,背面我给你一磅一怎么样?“&br&&br&”你不耍花招?“我问道。&br&&br&”用你自己的硬币,你来抛。“他说。&br&&br&在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他问我怎么又赌上了。我说这不是赌,我的期望收益是正的。&br&&br&他笑了,“那你为什么觉得我们的盈利是凭运气呢?”&br&&br&我立即反应过来,其实收益期望是正的“赌博”并不是赌博。之后在那个博彩公司兼职的日子里,我明白了敢于面对风险、研究风险、承担风险的重要性。 &br&&br&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小到是否过马路,大到是否从事一项职业,都是一次对于风险和回报的评估。我之前做事情追求“十拿九稳”,这其实是错误的。一味回避风险的人以为自己高枕无忧,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很大的“机会风险”--也就是错失机会,得不到期望收益的风险。&br&&br&举个简单的例子,在5%的通胀环境下,决定回避股市风险的把钱存在银行赚取3%利息的人,并没有因为回避投资风险而高枕无忧,他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相当大的通胀风险。&br&&br&我很庆幸自己在27岁时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是能够承担的范围内,且期望回报是正的,风险就是一个可爱的东西。当然,承担风险与自身努力并不矛盾。和赌场里我们无法影响到的骰子游戏不同,在人生这个赌场里,正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使得负的期望变正,让正期望变得更大。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赌局。 这是我27岁时领悟到的。在那之前我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大老板是当时英国的卫生部长。从一个欠发达偏远省份走出来的我,想要毕业以后去做咨询、之后创业、我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相信人定胜天。 27岁那年的一段有趣的兼职…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教别人,并且最好教会。&br&不信你试试。&br&谢邀。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教别人,并且最好教会。不信你试试。谢邀。
我个人看知乎的局限性在于:&b&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日趋严重&/b&&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yeeyan.org/view/betty/29316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译言网 | 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b&&a href=&///?target=http%3A///archives/tag/%25e8%%25e5%258f%%%25e5%258d%25b4%25e6%e5%25ba%259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蒸发冷却效应&i class=&icon-external&&&/i&&/a& 是从 &a href=&///?target=http%3A///lw/lr/evaporative_cooling_of_group_belief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liezer Yudowsky&i class=&icon-external&&&/i&&/a&
的一篇关于团体动态的特殊现象的文章(&a href=&///?target=http%3A///lw/lr/evaporative_cooling_of_group_belief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vaporative Cooling of Group Beliefs&i class=&icon-external&&&/i&&/a&)中提出的。 &/b&&br&&b&这种效应是指当一个生态群落中的大多数高价值贡献者发现这个群落已经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 因而离开的时候,出现的现象。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 群落的质量就会下降,造成价值第二高的贡献者也发现群落变得平庸了。
&br&&br&每一层的消失都降低了团体的质量, 直到最后剩下的无技能也无知觉的人,他们根本无法知晓自己是在一个平庸的团体里面。&/b&&/blockquote&&br&&br&下图是我按照 &a data-hash=&6bfadf00a7bdc078d4f5& href=&///people/6bfadf00a7bdc078d4f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苏莉安& data-tip=&p$b$6bfadf00a7bdc078d4f5&&@苏莉安&/a&的“看知乎”草草整理出来的知乎目前的状态,没有做详细的统计,大致判断是这样。&br&&br&我们在“看知乎”上可以看到排名靠前的大V们基本上是很少出现塔尖部分的内容的。&br&&img src=&/c3afc4e490fca_b.jpg& data-rawwidth=&1194& data-rawheight=&7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4& data-original=&/c3afc4e490fca_r.jpg&&而塔尖内容的高集中度主要在所谓“5w以下小V”上,他们默默回答着题,自娱自乐也很开心。&br&&br&&blockquote&如果人物分三流。 &br&二流与三流值,但闻二流之声。 &br&二流三流与一流值,但闻二流三流之声。 &br&一流之声一流闻,三流二流是闻不到的。&b&所以三流二流始终认为除了他们&/b&,实在没有别的。所以三流认为至少他是二流。所以二流认为他是一流无疑。 &br&这样:一流阙如。&br&&br&三流因为自以为是二流就不成其为三流了。二流因为自以为是一流就不成其为二流了―――这样,一流二流三流都没有,只有四流,四流本来是没有的,是二流、三流滑下去滑成的。 &br&只有四流时,不成流了。 &br&&br&——木心&/blockquote&&br&&br&&b&【我为什么上知乎?】&/b&&br&之前回答过:&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为什么在知乎上回答问题? &/a&里面的三点都是我上知乎的原因。&br&(1.结构化自己已有知识
2.获得正反馈及社交满足
3.创业冷启动)&br&&br&我自己的专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或有学术背景):交互设计、经济学、心理学、英语教育&br&业余爱好领域:书籍、电影、化妆、时尚&br&&br&&b&但你可以看出我的现在答题比率是:业余爱好&鸡汤段子&专业&br&&/b&&br&在专业领域我的回答价值应该是最高的,但我却很少答。&br&&br&&br&&b&【为什么不回答专业相关答案?】&/b&&br&我答的专业领域的内容“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击败搜索引擎”,是我得赞最少的答案之一。&br&&br&花了很久时间做的综述:&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智力或智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吗? &/a&也是我的均赞以下。&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动化化妆神器有可能实现吗?会对传统手动化妆以及女性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a&这篇也是在金字塔第二层的东西即使上了知乎日报,赞数也是如此之低。&br&&br&从这些专业答案的回复来看,很多讨论并不是好好讨论,而变成了一知半解的人在凭着自己的臆想发发感慨,装装聪明。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兴致写这样反馈的答案,如果要玩单机版游戏,我就用evernote了,我上知乎来干嘛。&br&&br&得赞最少的答案还有不占立场,从公共政策角度来说社会问题。写这些回答需要查阅很多文献资料,力求不带个人偏见,让大家可以从一些专业视角来看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br&&br&可惜读者不喜欢。&br&&br&读者更喜欢带有情绪渲染的吐槽,只要政治正确,站队站在大多数人一边,不需要逻辑,尽量喷出大多数的人心声,那赞,那粉,要多少有多少。&br&&br&读者会说:骂得痛快!醍醐灌顶!&br&&br&&b&【我是如何写鸡汤段子的?】&/b&&br&于是,我最近开始顺手写一些鸡汤和段子,看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测测自己煲汤水平如何。&br&&br&比如说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得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被包养,已有的价值观开始动摇怎么办? &/a&我大概就花了二十多分钟就敲完了,不用看文献也不用费脑细胞,就是卖卖自己的私生活。&br&&br&唯一成本大概就是知乎上有我很多同学同事同行,看到以后难免要八卦一下。(后来证实确实被八卦了。)&br&&br&而像&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新手化妆怎么起步? &/a&我却花了小半年时间反复找人试验和修改,赞数还不如这个二十分钟来得快。&br&&br&还有这个富有阿Q精神的鸡汤,&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富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a&,也受到广大好评。&br&&br&后来觉得吐槽文,我就写了顺应民意的吐槽文:&a href=&/hibetterme/& class=&internal&&不要以为你的要求都很简单 &/a&&br&比我做足了功课写了好久的&a href=&/hibetterme/& class=&internal&&眼影基础 (第一期) — 眼影的经典画法有哪些? &/a&赞多了4倍。&br&&br&看来私生活比干货受欢迎,大家看得饶有兴致,也没什么喷子,也都看得懂,政治正确就行了,道理是人人都懂的道理。&br&&br&我不想一棒子打死鸡汤段子的作用,如果泛化鸡汤,那散文、杂文、议论文、短篇小说都可以算作鸡汤段子,大家也都可以不要看了。&br&&br&我把鸡汤定义为情绪调节工具,它不能帮你增加知识,但是可以帮你调节情绪,调节心态,接触另一种价值观。&br&&br&但是你总是在调节情绪调节心态接受价值观,你这情绪是该有多不稳定心态是该有多不好价值观是该有多匮乏?&br&&br&而且一般喝完鸡汤,触动上那么三分钟,也就完了,既不用动脑子,也不用动手,你要的就是和肥皂剧一样的畅快淋漓吗?&br&&br&另外反过来说正过来说都没有问题,解释权归作者。&br&&br&&br&&img src=&/d9cd57aa8d9d11ccf609e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d9cd57aa8d9d11ccf609e_r.jpg&&&br&&br&&br&&br&————————&br&当然我还会继续写干货,偶尔写点水货搞点赞来弥补一下写干货的内伤(皂友 &a data-hash=&d366cd9b6ece8da91fea6d& href=&///people/d366cd9b6ece8da91fea6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Jennyyy& data-tip=&p$b$d366cd9b6ece8da91fea6d&&@Jennyyy&/a& 写一篇文章也是耗时耗力)。&br&&br&但就像进化论的签名一样,保持80%干货混杂20%鸡精,不然干货太干大概难以下咽。&br&&br&————————&br&最后,想给知乎日益壮大的高中生、大学生群体说一句不负责任的话:&br&&br&&br&&b&你今天看的鸡汤数量将和你未来的社会地位呈反比。&/b&&br&&br&不信你可以试试。
我个人看知乎的局限性在于:社交的蒸发冷却效应日趋严重() 是从
的一篇关于团体动态的特殊现象的文章()中提出的。 这种效应是指当一个生态群落中的大多…
成功的学习有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现在很多人忽略的一点:系统性。现在大多数人看重信息的时效性,而不是系统性。我自己体会,每天看微博时间线上的内容,最后收获很少很少。&br&&br&谈到知乎,知乎的知识总体上是比较零散的,这给学习带来一点的难度。但是也有解决的办法:不要管动态页,不要管通知,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进入这个人或者话题的页面,集中阅读,把这个人或者话题中的多数有价值内容读完,然后再读下一个。&br&&br&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载体,比如做学术研究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是进入这个领域某个权威教授的个人主页,把他的paper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可以摸到他学术生涯的理路,领悟他思考演进的过程,这比把某本期刊一卷一卷地读下去或者仅仅在google scholar上搜要好很多。再比如要是订阅了很多博客,但不要每天看更新,而是就进入某一个博客,把这个博客的文章一口气从头到尾全读一遍,读完以后可能顿时功力倍增。&br&&br&其实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我很反对关注/订阅这种方式,因为这些都是别人推给我的信息,不管如何筛选,它们都是“杂”的,尤其是我无法控制这些信息在什么时间呈现给我(即便它是有益的)。而学习必须包含主动、动态的信息筛选。 &br&&br&总之学习要主动、深入、专注、集中,最后的结果就是收获系统性的知识。
成功的学习有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现在很多人忽略的一点:系统性。现在大多数人看重信息的时效性,而不是系统性。我自己体会,每天看微博时间线上的内容,最后收获很少很少。谈到知乎,知乎的知识总体上是比较零散的,这给学习带来一点的难度。但是也有解决的…
277 人关注
823 人关注
133 个回答
210 人关注
5613 人关注
177 个回答
1061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