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怀孕了,她的工作是在iphone越狱能干嘛手机产线做测试,测试用的是高频测试盒(具体干嘛的我也不知道),

怎么样检测一件防辐射服是是不有效的啊_百度知道
怎么样检测一件防辐射服是是不有效的啊
刚有了孩子 老公说是要我去买件防辐射服穿
昨天下午去转了一下午 知道的看到的牌子真是不少啊 价格差异那也很大呢 其实价格也不是主要问题
就想买件真正有用 能对孩子好的 就想问问怎么样检测它是不是有用的呢 能有简单方法最好了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手机检测的具体是
用手机测试的正确方法是把手机拨通
挨近听筒线 拿起听筒能听到电话里电磁波干扰的声音 用衣服搁在手机和电话线之间 电磁波干扰就消失了 这样的防辐射服就是有用的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服装分为两种 一种是金属纤维的 一种是银纤维的 我老婆怀孕的时候我给她买的就是优加纤维的防辐射服 就是人家介绍的 效果还行 价格是比金属的贵 可我觉得买这个最重要的就是买到真的 因为银纤维的银纤维材料比较轻薄柔软透气 因为是在纤维芯层镀银看上去有光泽 摸着很滑爽 屏蔽范围广 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完全屏蔽手机信号 最适合长时间工作在电脑巨多的办公室及机房 雷达站 医疗等等人员使用 银离子有杀菌消炎除臭的功能 可以贴身穿柔软舒服的银纤维里外均可穿 和自己喜爱的时尚服装搭配会更随意
还有就是要注意洗的时候要注意 一定要照说明书来的呢
不然没效果了就掉大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市面上所有的孕妇防辐射服均是采用这种原理制成,面料中含有导电金属纤维或导电银纤维,其中金属纤维指的是 不锈钢金属纤维,银纤维指的是将纳米银离子渗透到锦纶纤维 中形成的一种复合纤维,两种纤维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可以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复制康乐防辐射服的过来1.辐射干扰测试。将手机放到音响(或纯平显示器、座机、收音机)旁边,有电话来时,辐射会干扰音响,造成音响有杂音。用防辐射服挡在音响与手机之间,有电话来时,音响不会有辐射干扰而造成的杂音(注:可用其他布料对比测试)。2.测衣服的导电性。康乐防辐射面料和普通面料有本质区别,防辐射服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买家可以把衣服拿到附近家电维修部,让维修师傅用万能表帮您检测衣服导电性,普通衣服是没有导电性能的(大家也可用普通打火机,将其中的电子取出测试导电性)。3.布料燃烧方法。随衣服附有一小块防辐射样布,燃烧布样后剩余是屏蔽金属网,防辐射功能就全靠它了----此方法适合金属纤维。4.手机包裹测试。用布料将手机严密包裹3-5分钟后,根据买家所在地区信号强度不同,可见信...
把手机放里面试打一下,打不通的就是有防护作用的,我以前也是这样试的
防辐射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今日音箱导读
&&&&&& &&&漏接不是罪!教你几招有效防漏接电话
漏接不是罪!教你几招有效防漏接电话
日 00:43&出处:&【原创】 作者:沈明威 编辑:沈明威
漏接耽误要事
  泡泡网音箱频道7月25日&上班族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上下班的途中,由于公交车或者地铁的嘈杂声导致听不到手机来电的,漏接一些重要的电话。有人说:听不到铃声的话,那就调成振动模式不就可以了吗?可是有时候会很麻烦的,每天需要来回的更换模式,那总有因工作繁忙忘记的时候,那有些电话还是会漏接的。手机铃音小往往不是造成漏接电话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外界因素才导致的手机漏接电话。
公交车上的嘈杂
   比如,赶上早晚高峰期,在公交车上,人多嘴杂,周边还有其他的汽车不停地驶过,使环境非常嘈杂,这些噪声和手机铃声发生了掩蔽效应,手机铃声被外界的噪声掩蔽了,导致未能及时听到手机来电。地铁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轨道和车轮碰触的声音掩蔽了手机铃声,也使人未能及时接听电话。不乘坐这些交通工具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该如何做到及时的接听来电呢?在此,小编给大家介绍几招。
地铁嘈杂的轨道声
   在解决问题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做几个关于手机铃声的测试,了解一下一般手机的铃声到底有多大。
主流手机铃音测试
   动用了目前市面上比较主流的几款品牌手机,采用同一首铃声来进行测试。手机选用、、诺基亚、摩托罗拉这四个品牌,铃声选用苏见信的《远得要命的爱情》,只播放前20秒的声音。采用专业的声压计进行测试。测试环境在某一安静的会议室中,无外界干扰。
   将手机放在裤兜中,手持声压计放在耳边,播放铃声,对四个品牌的手机一一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分贝值越大表示手机铃音越大。
   经过测试,HTC手机铃声的声压级是70.9分贝。
iPhone4手机
   经过测试,iPhone4手机铃声的声压级是67.5分贝。
诺基亚手机
   经过测试,诺基亚手机铃声的声压级是69.7分贝。
摩托罗拉手机
   经过测试,摩托罗拉手机铃声的声压级是63.8分贝。
   一番测试之后,四个品牌相比之下,HTC手机铃音的声压级相对高一些,表明HTC手机的外置扬声器音量较大,漏接电话的几率更低些。
手机放在不同地方进行测试
   平常出门在外的话,我们一般是把手机放在包里或者衣服口袋里,这样包和衣裤的材质对手机的外置扬声器也有一定的阻碍,但因为大多布料都是透气的,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不过我们也做了这样的测试。把手机放在不同的地方携带,然后播放音乐,用声压计进行测试,得出不同的结果。
诺基亚手机
放在裤兜里
   用诺基亚手机来作这次测试,还是同样的音乐,同样的环境,将手机放在裤兜中测出的声压级为69.7分贝。
放在包包里
   将手机放在包包中,提在手里,测出的声压级为63.5分贝。
   明显是在裤兜中的分贝值更高一些,表明一般情况下,将手机放在离耳朵更近的位置,这样更容易避免漏接电话。
百度音乐排行前5进行测试
   小编特别查询了测试当天(非今日排行)的百度新歌排行榜,采用前五首歌作为铃音,只播放前20秒,一一进行了测试,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百度新歌排行榜(每日更新)
   因为之前测试HTC手机的外置扬声器声压级较高,因此这次测试也采用了HTC手机,其他条件均同上,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首铃音的测试结果
第二首铃音的测试结果
第三首铃音的测试结果
第四首铃音的测试结果
第五首铃音的测试结果
   通过以上五首歌曲的测试结果,可表明高音调的铃音也可降低漏接电话的几率,高音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你几招防漏接电话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嘈杂的环境,我们也无法去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只好提高个人手机铃音的素质,通过对手机铃音的选择和改进,从而避免在公共场合漏接电话。
   经过上面的测试,我们总结出几招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家降低漏接电话的概率。一个是选择中高频多些的声音或者音乐来作为铃音首选,再一个就是通过一些软件来调节所选铃音的音量。这两个方法都可以很好的帮助到大家,使诸位不再因漏接电话耽误很多重要的事情而烦恼,或遭到一些不必要的责备。
   先来说说第一个方法,选择中高频多些的声音来作为铃音。一般人的耳朵都有一个听力范围,大概在20Hz - 20KHz频率范围内,人耳对1000Hz以上的声音较为敏感。因此,选择中高频多些的声音作为铃音,对耳朵的刺激性更大,换句话说,就是更能听的清楚。一般选择一些舞曲音乐或者摇滚音乐,这些频率变化明显的音乐作为铃音为妙。
/player.php/sid/XMjg0MDA4MzY0/v.swf
Lady gaga & Muse
   像比较热门的舞曲,嘎嘎的歌都是没问题的,对耳朵的系统有很大的刺激哦!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音频编辑软件来提高铃音的音量,达到防止漏接电话的目的。
用软件提高音乐音量
   除了选择中高频多些的音乐来做铃音可以有效的避免漏接电话外,小编再教教大家如何用软件来提高铃音的音量,以增加铃音的声音大小。铃音还是那首《远得要命的爱情》。
Cooledit导入铃音后的初始界面
   以Cooledit软件来举例,先将所选好的铃音导入进软件的多轨显示页面,可点击播放,一边播放一边编辑。
选择调整音频块音量
   然后将鼠标显示移动到音频文件的波形图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调整音频块音量”选项。
音量控制界面
   单击“调整音频块音量”选项后,弹出了音量界面,显示出铃音的初始状态为0分贝。
音量调节界面
   用鼠标单击界面上的推子,可上下移动,对音量进行调节。一般不宜调整的分贝量过大,这样声音容易爆掉,使音质下降。边调节边听,调到自己感到适中即可,大约在5 - 7 分贝左右。
调整完毕后的波形图
   这是调整完毕后的波形图,可以看到在界面上多出个数值,7.7,是将音量调整到了7.7分贝,音量明显有所提升。从文件选项里,选择混音另存为,即可导出调整好的铃音。我们对调整后的铃音又一次进行了测试,一起来看看测试结果吧!
不再担心漏接电话
   调整后的铃音,我们将它备份到诺基亚手机中,其他的条件同之前测试的条件,用声压计再一次测试,得出了不错的测试结果。
诺基亚手机
放在兜里面
   经过调整后的铃音,测试之后,声压级达到77.3分贝,比没有调整之前提高了7个分贝之多,而且听音的效果也明显更清晰,声音更明亮了许多。
   通过上述的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在公共场合上,避免漏接电话,除去不必要的后续麻烦,更及时的解决问题。大家可以试试去这么做,看看效果如何?也许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如果你想到了,也可以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再也不会因漏接电话而苦恼了。■
浏览本文的用户还购买了
延伸阅读: &&
扫一扫 关注泡泡网官方微信
也可搜索官方微博号:PCPOPWX
一周热文 今日热文 高清图文
推荐文章推荐产品
汽车之家内容精选
请您留下希望的价格和联系方式开团前,我们会通知您。
心理价格:元
邮  箱:@qq.com
手  机:
* 手机/邮箱任填其一国外知名 IT 企业是如何做测试的?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我们不需要专职的测试人员”,参考但是我听说微软、IBM的测试和开发人员比例是3比1(我这是1比3),国外是如何做软件测试呢?
按投票排序
那篇文章实在是……只能说作者没有见过优秀的QA……微软(至少是Windows部门)的开发测试人员比例是1:1,有例外情况,比如人员流动之类,或者产品需要,最悬殊的情况不会超过2:1。微软的测试(SDET)会负责测试用例的开发、执行和测试框架的搭建。我之前所在的team,除了unit test由开发(SDE)来写之外,其它的测试用例都是SDET的工作,包括functional test、end to end test、stress / load test和performance test,采集code coverage,以及测试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相关工具。Windows部门内部(其它部门也有,只是不同的工具而已)有统一的工具来按需求定期执行上述测试,所有的测试用例几乎都是自动化的,不排除有少量的难以自动化的例子。SDET会在测试执行完之后分析结果,有问题有立即file bug。至于Google,(至少是Ads部门)开发测试人员比例是10:1。Google的开发(SWE)兼职写测试用例,而测试(SET)专心做测试工具。测试的范围和上述的差不多,只是上述的多数工作都由SWE来完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家公司的产品线的不同造成的。微软的产品都是离线的,比如Windows和Office,一旦卖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在十几二十年前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软件的质量只能在销售之前的就确保。于是微软需要大量的测试人员来保证产品质量。而Google不同的是,它的多数产品都是在线服务,在线服务(比如Google Search、Youtube之类)基本一周可以更新两次,在极端情况下见到过某些组天天更新的,这样即使有bug,也能及时修复。所以Google没有必要在产品刚发布的时候就有很高的质量,质量可以慢慢提升,于是测试的压力就不太大。
「Your mom is our QA」,这是 Facebook Release Engineer Manager 说的。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这个视频:。其实一家公司具体怎么做测试,要看不测试犯错的风险有多高、犯错的成本有多大、修复的成本有多大。在这方面,web 和 app 显然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这不是哪家公司有钱,哪家公司抠门的问题。如果 Windows 安装过程中出错了,你能按一下 F5 刷新看看是不是好了,不好的话等几个小时后回来看 Microsoft 是否修复了再 F5,那 Microsoft 也能够跟 Amazon 一样不需要 QA。关键问题在于 Microsoft 是做 app 甚至更底层的,犯错的成本很大因为会失去用户信任,同时修复成本也很大因为所有二进制代码要重新部署。Amazon 就没所谓了,就算有小部分用户因为短时间内无法购物而损失几个亿,修复后用户按一下 F5 就能用,而且这部分用户还很可能继续使用 Amazon。Facebook 没有 QA。所有测试都是自动化进行的,工程师自己有责任去写测试。如果工程师不写测试,那就是所谓的「Your mom is our QA」了——有一天你妈打电话给你说她想在 Facebook 上看你的新照片但发现打不开,然后你才知道你把 Facebook Photos 搞坏了。当然 Facebook 不会一下子把有问题的版本推给所有的用户。一般我们会先推 2% 然后监控数据,如果发现某种错误飙升,或者某项用户指标出现明显波动,我们就会去找原因和修复方案,对比不同修复方案的成本,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至于那 2% 的新版本,就算你真的碰到了,按一下 F5 很可能下一次你就在 98% 的老版本了,所以一般用户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我在微软和亚马逊上过班。就这两个公司谈谈我的经验。
微软作为第一家纯软件公司,有非常完整和传统的开发流程。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运维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分工。途中有Manager, leader, SDE, SDET 等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司其职,大家都只需要操心分内的事情。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
这种工作模式下的测试人员是专职测试,有足够的精力和动机把测试做得很到位。特例总是找得到,但个人经验是SDET对产品质量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同时SDE和SDET的分工配合,减少了开发者的心理负担。因为需要操心的任务数量减少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是非常不错的。
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成本。资本家的目的就是收割剩余价值,因此恨不得让你把操心所有事都操心完。因为我对股东没有忠诚度,所以只要允许,我一定会想要SDET在队伍里的。SDE是矛,SDET是盾,一攻一防,各有所长。
亚马逊作为新兴互联网公司,没有那么久的传统,大家多少都还有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亚马逊这类的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所谓的敏捷开发还有continuous deployment。特点就是从设计一直到部署运维都由个人负责。Agile开发的假设条件之一就是每一个组员都是full stack developer,全程都可以做。这样做的好处是,开发周期短,bug和新feature可以最快推到prod。缺点是员工的注意力分散。
这种工作模式下,unit/integ test都由搞开发的SDE亲自写。就好比自攻自防一样。个人经验是,这种工作方式十分灵活,可以跳过测试直接prod。也可以几周时间专门做测试。但一个趋势是SDE潜意识会削减测试的时间,在出事故过后又花过多的时间补测试。另外,我个人的经验是,抠门到不请SDET的公司,通常也不会慷慨到雇专门的运维。这样做是可以省成本,但也大大加重了员工的身心负担。
最后,一些软件部署周期本来就长(如Photoshop/Visual Studio这样的桌面商业软件),长时间不会有用户反馈。个人认为实践上不可能不用专职SDET。即使在亚马逊,一些特定的部门因为产品性质,还是会有专职测试。那样的产品通常fix bug的成本很高。
因此说白了,专职Test的重要性还是由产品性质和预算成本来决定的。微软有钱烧,大部分组都有专职test。亚马逊是出了名的血汗码农场,别说专职test,连运维都要dev上。
【Update: 】现在微软的大部分团队已经没有专职的Test了。很多团队连OPS也没了。Dev拥有了更多的权利,也要担负更大的责任。每个人即是Dev也是Test也是OPS。=======================================================================MS的Test,会在设计的时候和Dev一起参与讨论,提出意见;会在开Bug的时候直接贴上代码,你这里的代码应该怎么改。我们大Tester的目标其实是打脸。。。当然也会有被打的风险。其实每一个人都不容小觑,前几个周要部署一个简单的存储过程上PROD,我们把SP准备好,发给OPS,他们的工作是经常会让人忽略他们的技术能力的。因为不负责任的话,只要照着工程师团队的文档一步一步把产品部署上去就行了。但是人家给我们回了封信,说你的SP可能会有性能问题,应该怎么怎么改一下。这封邮件就是狠狠的一记耳光。。。
我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这里所有的答案都在讨论别的东西,老实说,我挺不喜欢来知乎这个quora的山寨网站的。这里的好多回答的实在是太一般了。我的这篇文章被讨论了两三年了。还在讨论中。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大家在思考。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多数人的思维是乱的,所以我还是在这里做出回应,算是帮大家梳理一下吧。这样大家好继续讨论。1)有正常阅读理解和逻辑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知道:“专职的QA” 和 “软件测试” 这是两个件事。如果你能分清这两个事,那再来讨论吧。2)有正常的逻辑思考的人都应该知道:"足够的测试人员或测试案例" 并不能得出 "好的软件质量" 。我觉得你应该能够很清楚的明白什么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什么是 “充要条件”。如果一个事从需求,设计,实现上就烂了,测试是不可能让软件质量起死回生的。3)我在我的文章也说过,测试很重要,正因为测试很重要,所以才不能交给只做测试的人去干。应该交给对软件产品和用户真正熟悉的人去测试。4)为什么微软叫SDET而不是QA?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SDET中文叫:软件测试开发工程师。主体还是SDE,做的还是软件开发,只不过偏测试方面的开发。这个不是专职的测试。Google、Amazon中也有SDET,但是大家都知道,真正能保证软件质量的还是开发团队自己。5)好些人举了很多自己在外企里工作的案例。我想,你们要清楚的知道一件事:西方国家把中国或印度都当成劳动力国家,所以,他们外包了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到印度和中国来,好多外国公司最开始进中国的时候都是以“测试外包”的方式进来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在做一件很牛B的事,也不要以为测试就是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人家很清楚,他们需要一堆人来跑人肉的测试案例,而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便宜,干劳动密集型的事很适合。6)你需要很清楚的明白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公司,如果“产出性”的人多于“支持性”的人,那么这个公司是往上走的,如果“支持性”的人多于“产出性”的人,那么这个公司一定处于下坡路上。所谓“产出性”还是“支持性”,就看你的团队或是你的部门是“财务中心 Finical Center ”还是一个“成本中心 Cost Center”了。7)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Amazon,因为顶在一楼的说到Amazon,那我就说说吧。7.1) Amazon并不是吝啬钱的公司,Amazon给一个工程师可以配1台笔记本电脑 + 多台台式机,这几年,Amazon的招人力度和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也非常大(但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区的办公室环境比网吧还差)。Amazon很少把中国当成外包。out sourcing 在amazon里的比例很小,这不是amazon入华的目标。(但是Amazon会把一些失败可能性比较大的创新项目交到中国来做以规避解散团队的风险,而且经理还有大量的政治,2:7:1的绩效考核有时候是拿中国团队来充1……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7.2)Amazon 喜欢小团队(Two Pizza Team),最多两个8个人的团队。如果你的团队只有那么多人,那么你只有一条路——找一个顶多个的人。1个好的工程师顶10-100个烂的工程师,1个烂的工程师,可以很容易地创造2-10个工作机会。你可以认为是吝啬,但是比较过人多的团队,我还是喜欢小而精的团队。人少事少,人多了就杂,杂了奇葩的事也多。(当然,amazon的跨BU的合作有时候简直就是一场恶梦,你的需求经常会被别的团队排到1年以后,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7.3)顶在一楼的人说Amazon的SDE要干所有的事包括运维,是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家卖书的公司做出来了全世界最牛B的云平台AWS,因为Amazon强大的就是:集成测试 + 自动化部署 + 自动化运维。当你的条件受限人手不够的时候,你必然不能干所有的事,但你要去做很多自动化的事情,不管是自动化部署还是自动化运维。然而当你的人多的时候,你必然只会简单用人来解决问题。(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的公司差别就在这里)——————————————————————————————————————P.S. 如果你能够理解我上述说的这些东西,你就会知道我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不能理解,如果你理解偏了,那么你自然会觉得我极端。P.S.S.
有人说,QA是管流程的。QA这个词来自ISO或CMMi的软件开发流程,那里面还有一种角色叫SQA,这才是管流程的。
作为思科的测试工程师,以前也在华为,诺基亚西门子工作过,就楼主的问题说下我了解的公司测试的情况。但首先还是说下那篇文章。作者可能是优秀的开发,但码得一手好code并不能说明就能作好测试,只从代码的角度看问题难免有点眼光狭隘。不过我猜想这可能和他平时做的产品有关——测试的重要性和产品对稳定性成熟度要求、面向的客户群、还有修复成本高低有关。要求越高的软件,测试越重要,越需要完善的测试部门。相对来说要求较低的软件如一些互联网软件,浏览器,手机app等,这些很多都是简单测试甚至不测试,只要发布一个版本,然后利用庞大客户群去发现bug,再做下一个版本,再发布……因为这些软件有问题一般影响也不大,所以对这部分开发人员来说,他们是最觉得专职QA是不需要的。所谓做不了开发就做测试吧,其实也可以说只会写代码的话就去做开发吧。再来就是大型网站,操作系统之类的,主要处理好性能、稳定和安全性,功能只要能正常工作一般问题也不大。这些可能可以由一些资深的开发来做测试,但他们也不是完全能达到独立测试的要求,另外时间和精力也是一个问题。接着是电信,企业级的通信设备,除了性能和稳定外,对软件功能要求也比较高,因为错误的严重性和修复的成本可能会很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功能,协议,网络环境的纷繁复杂,开发能不能达到专业的测试要求,知识面是一个方面:会网络不见得会HA,会语音不见得懂底层转发,懂微码不见得懂网络。最后是一些特别行业的软件,如航天航空,医疗和工业控制等,这些一旦出问题造成的可能就是场灾难,这些就更需要专业的测试了。------------------------------------分割线-------------------------------回到正题,简单说下公司里的测试。在思科,测试称为DT(develop testing engineer),开发则是DE(develop engineer)。从比例上看,我们现在部门DT:DE大概是1:1.5的样子:开发按功能领域分成6个大组,像network, data plane, infra...测试则是3个功能测试和一个系统测试,还加上一些外包测试人员。 一般在项目开始阶段DT就会开始介入,主要工作是了解功能实现和协议规范,并作出sanity test plan。其目的是保证系统基本功能的正常。在测试认为软件不满足基本测试要求的情况下,测试是可以拒绝接受开发的版本的。现在公司在推敏捷模式,DT和DE都坐在一起,基本上一个月一个cycle。测试不用一轮轮的反复进行,一个月做完一点,然后系统测试那边就同步的测,以前的regression脚本也会同步的跑。开发现在也被要求在提交功能之前要先完成UT(unit test)并提交report以保证基本功能的OK,同时UT的用例会交给测试来review以确认是否能达到要求。之后DT大概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样子完成手工测试,接着就是写自动化测试代码。一般测试的时候发现问题可以直接找DE来看来,有时候也能通过邮件描述下现象,基本能确认是个问题就发bug。而像crash,错误打印,内存泄露之类的我们一般都直接发bug了,把相关信息描述清楚即可。做完之后,所有的组都会做demo,介绍下当前完成的功能并演示给远在美国的老大的老大的老大看…-_-。除了完成产品测试,DT也要解决客户问题。这些case都是客户那边发现的bug,开发和测试会一起来重现并分析,然后测试再负责验证和完成针对这个问题的自动化脚本。关于自动化测试,之前在诺西的部门是有专门写自动化测试的工程师,而思科基本上要求每个DT都要会手动和自动化,除了写自己的还要porting别人的代码到新的平台。其实在中国,自动化测试看起要比手动高级,这估计还是由于代码至上的想法造成的——就如同外面有些公司或人认为开发比测试高级一样。其实在美国很多大牛都是擅长做手动测试的。总的来说,公司的测试工作涵盖从文档设计,单元测试,可用性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回归测试到用户问题解决的方方面面。嘛,目的都是一个,提高产品质量。-----------------------------------------分割线--------------------------------------顺便说一下,不少人都觉得黑盒测试技术含量不高或很苦逼,其实不是这样的。相反,黑盒测试更能体现一个测试人员的能力高低。对协议的理解程度,对系统的掌握程度,对不同特性之间的关联的理解程度都影响能不能做好黑盒测试。有句话不错:在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不是说明了开发的愚蠢而是体现出测试的智慧。
某业界第一企业,有自己的测试框架,自己的测试语言,自己的强大的集群用来随时跑回归。但是测试一般都是让中国人和印度人做。做功能测试的看不到源代码。老外觉得测试很重要,不过测试人员没那么重要,特别是黑盒,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让美国工程师做。
我所在的企业不算出名,我说一下我们是怎么测试的,以及别的部门是怎么测试的吧。测试人员里面,外包的占了大多数,无论是本公司的外国分公司还是国内的公司。无他,节省成本而已。即便是某些答案说的那些什么产品周期很长的产品,也都是外包人员最多。如果是国外项目,有些时候会直接从印度请外包人员过去出差。出差住宿的标准嘛,印度的公司都已经安排好了。从测试人员的素质来看,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外包人员素质普遍比印度人高一截。自动化测试说起来好听,做起来基本上跟测试人员无关。无他,招测试人员的时候都不要求会写程序。试问会写程序的人会想到去做测试么?公司之前招过来的,有开发背景的测试人员,大多来了之后都不愿写代码了。所以最后都是以手工测试为主。另外,很多手工测试人员是非常讨厌自动化的,有抵制的情绪。一般自动化测试做完之后,都会交给外包人员来使用。基本上无论是敏捷测试还是传统的瀑布测试,都做得跟瀑布测试差不多,开发人员跟测试基本上是分开的。扯皮的事情不少。其实测试界的理论很多,什么探索性测试,什么 Session based testing,但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可操作性很低。而且那报告真的很难拿给上级部门看啊,老板喜欢看数字啊,我们能怎么样。所以 James Bach 所说的那些理论,也就真的是理论而已。况且他老人家说了一套理论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说明这套方法是不是比传统的 case based 的测试有效。一般都是 TL 负责分活,下面的人接活,case 都是安排到人头上的。那些说测试人员不会有盲区的实际上都可以闭嘴了,同样的 case 你跑了几百遍之后,基本上连 case 都不会看了,直接跑。人的注意力都是一样的,跑多了你都不会喜欢跑。测试 review 代码和设计这回事基本上不算数,大部分测试看不懂代码更不要说设计了,除了能评论 spec 是否有冲突之外,基本上做不了别的。对测试人员的评价是最难的,你说测试是质量保证的话,那架构师和程序员的功劳算什么?如果你说测试不是质量保证的话,那测试是干嘛的。况且,很多时候,产品需要发布速度,而不是质量。测试经理都是做开发出身的,还真没见过测试出身的,除了印度。老实说你的标题和题注里面的内容不是很搭架啊。我同时也评论一下陈浩那文章吧。首先说一下陈浩这人吧,我只能说他比较偏激,尤其是他说测试一个游戏的概率()的那个文章时,我简直对他有点无语,连随机概率的几个性质(独立性、均匀分布以及不可预测)都不知道,就开始为了骂测试而骂测试,最后只是测了均匀分布。所以 QA 这文章,你不必太当真,他也不是权威。凡是用这种能不能测出 bug 来说测试重要不重要,然后反驳需不需要专职 QA 的文章都没啥意义的,因为请不请是成本问题,不是重不重要的问题。一个产品需不需要架构师呢,看的是产品的难度和成本,不是产品重要不重要。你想想他说的那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的话,你是不是出个几千块找个数学系或者专门学数理统计的人给个测试方案更好呢?其次是,随着软件的复杂化和发布流程的简化,现在对只测功能的测试人员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小了。大部分时候这部分人员都是外包或者众包的。这可以节省很多成本。为什么说复杂了之后反倒不需要请正式的测试员工,而必须外包和众包呢?因为别人成本低,每个 bug 所花费的成本比正式员工低很多。测试用例巨多且复杂的情况下,所谓专业的测试人员根本无法保证发现大部分重要的 bug。具有看代码能力的测试人员,在一堆外包和众包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废物,人家几千人随便点都可以发现一堆 bug,性价比太高了。而这个时候需要的更多是测试管理人员,这个基本上开发人员可以兼顾,而且还更好。第三是,大部分的老板不是傻逼,他们明白赚钱的地方在哪里,养什么人在打仗的时候最有用,他们宁愿牺牲测试人员都不会牺牲开发人员。在成本和效率有限的情况下,专职的 QA 可以直接被忽略。尤其是遇到公司状况不好的情况,QA 完全不能当开发用。第四是,一般只有多个 vendor 集成的项目才会要专职的 QA。这个跟加工厂的做法差不多了,来料总要检查一下的嘛,况且别人的库都是加密或者不公开的,是不是开发人员来检查都没太大所谓了,请个便宜测试人员不就更好。第五是,测试真的等于质量?叫 QA 的做的工作真的就是 Quality Assurance? 业界问这个问题不少。那些测试理论大牛(James Bach 等人)给出的结论是 NO
,他们说测试人员只是提供信息而已,评价信息。既然如此,为啥不让第三方独立机构来评价,口碑差了还可以换,不用为了所谓的 N+1的赔偿来裁人,而且更加公正。请打手来惩罚开发的质量问题,何必自己出手呢,是不是,专业打手外面一抓一大把。有些答案说的什么开发测试会出问题的,那是公司框架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打手来惩罚的。第六是,真的,聪明的人很少做测试的,所以导致测试的人普遍智商比较低,老板们普遍不不喜欢请正式的测试人员。我无意诋毁所有做测试的人,但试想想,你所做的工作一个高中毕业生是不是培训一两个月就能做?如果是,就承认自己智商低吧,如果还是认为智商不低就跳槽吧,否则做功能测试几年,就可以去印度继续你的测试生涯了。第七是,看看吧,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不知所措的,如果你还是做 QA 的话。我所认识的做测试的牛人,基本上都去做开发了,一方面是因为薪水,另外一方面是测试没啥挑战性,而且职业生涯很难规划,换个产品就基本不知道怎么测试了。就不继续说了,我不会跟你讨论测试重要不重要,即便测试重要,也不一定要用专职的测试人员来保证。这些组织上的问题,你的老板会很清楚该怎么做的。现在的趋势,我只能告诉你:众包或者外包或者开发自测或者社区来测只留 Technical Leader 来管理工具尽量用开源的隐私和安全等其他领域的测试一般会直接交给某些特殊的开发人员和组织测试,一般都是业界大牛你他妈的听过人家问需要专职的开发,需要专职的产品经理,需要专职的老板不?测试就是 tmd 重要都不轮到普通测试人员说话,因为你不需要 make decision,你只是 report。
国外知名 IT 企业是如何做测试的看了上面几位的回答,感觉大家对待专门测试人员的态度真是迥异啊。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测试大军中的一员,对这个话题不得不说几句。第一,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测试这个问题,我估计大家应该不会有什么不同意见吧?软件产品太容易产生bug了,所以测试必不可少。即使是对专门的测试团队/人员不屑一顾的同学,估计也会承认测试的必要性吧?第二,测试由谁来做这里有几个不同的选择:1.由开发人员自己来做测试 2.由少量的专门的测试人员提供测试基础设施,由开发人员来实现测试 3.由开发人员来实现unit test等部分测试,由专门的测试人员来完成其他的诸如acceptance test, end to end 测试,performance测试,及其他的测试 4. 开发人员只负责写code,基本不做测试,由测试人员来负责所有的测试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上面的几种选择,都有或大或小的企业在采用着。第三,根据什么来选择上述的测试方案说“选择”,我其实觉得不是很恰当。貌似没有看见过哪个公司,在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再去重新选择一种不同的方案。往往是公司在发展的最初,就确定了测试的实现方案。但是看各个不同公司的现状,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1). 公司的产品产品面向的客户(2b or 2c),产品的复杂度(其实跟客户有关系,2c的就要做到简单易用,解决部分诉求就够了;2b的就要做到满足客户业务的需求),产品的发布方式(saas,或者传统的发布方式),都会影响测试方案的选择。我个人的感觉,2c + saas的企业,最倾向采用方式2。2b + 传统发布方式的,更倾向用方式3。2). 公司的财力这个包括两个部分:a). 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待遇待遇高,就更容易找到能搞定一切(code, test, deploy, operation)的工程师;待遇底,你能找到写出不错代码的人就不错了,还期待他能有非常好的测试sense,运维能力?b). 公司对员工产出的期望如果公司对员工的产出期望非常高,那么即使员工的能力很强,估计测试这边完成的也不会太好。如果你能允许花大价钱找来的工程师,可以精耕细作某一点东西,那么他应该可能会把开发、测试都做的很好。好了,基于上面的两个条件,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公司的可能选择:(1).有钱,给员工开的工资高,对产出的期望小;(2).中度有钱,给员工开的工资不低,对产出的期望小;(3).中度有钱,给员工开的工资不低,对产出的期望大;(4).没钱,给员工开的工资不太高,对产出的期望大。还有其他组合,不过我觉得现实中存在的基本就上面这4种了。大家可以想想上面各个类型的公司的采用哪个方案最合适。需要注意一点,员工的工资,如果采用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的时候,因为测试人员的工资往往比开发人员低,所以更高的测试人员比例,是可以在实现开发人员工资不错的同时总体工资水平却不高的。第四,员工招聘的现实1). 即使你给出很高的工资,也不是很容易找到开发/测试样样精通的人的;2). 即使不是全才的开发人员,流动性一般也比较高;全才的员工,流动性更高;3). 测试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招,流动性也较低;第五,测试人员的发展首先申明一点,我认同只会手工测试的测试人员,是没有太多前途的。能够写代码(哪怕是简单的脚本)来加速测试工作,能够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能够使用工具进行专门的测试,是未来测试人员发展的方向。精通业务逻辑,能够替代客户来实现acceptance test的员工,也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在更换职业的时候,这个群体会比较吃亏。对于SDET我一直有偏见,觉得这些人只是因为开发技能没有达到开发人员的标准,不得不来做测试工具的开发。如果这些人不进一步去发展测试技能,满足于开发一些测试工具,我个人反而觉得没有太多前途。很多人觉得测试的工作没有前途,应该是指的那些只会手工测试的“特殊测试人员”吧?其实你为啥不觉得,只会纯粹开发工作的“特殊开发人员”也是没有前途的呢?====================原作者居然又跳出来大放厥词了。你说你定义一个“专职的QA”,有啥意思么?是不是我也可以定义一个"专职的DEV“或者“专职的PM”?这样的哗众取宠的说法有什么意义么?还牛逼哄哄的说啥别人不懂他的意思另,原作者觉得quora是原装,zhihu是山寨,不屑于来这个地方...你能更装一点么?
居然今天才看到这个问题,我来简单说下我厂的情况。我厂是有独立测试人员的,这些人只做测试。至于他们是否同时做N个项目的测试,这个我不确定(应该是会的),但他们肯定不做开发。我厂很注重开发流程控制,流程控制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交付质量,每个人都要通过强制培训,最新一次培训时的反面案例之一,便是前段时间的光大乌龙指事件。这年头程序交易都是受到监管的,假如你的程序写错了,例如某个交易的参数没有交验其合理性就发送出去了,你自己赔钱是一码事,监管部门对你进行罚款,甚至吊销你一段时间交易牌照,因为你扰乱了市场。这时候你只能吃不了兜着走,基本上Head of Technology就要跑路了。这个流程细节要求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测试人员“不能了解系统的实现细节”,当然,他们必须懂技术,例如内存使用情况不正常,他们也得能告诉我们。他们也必须懂业务,这样能设计出更符合实际场景的测试用例,像我这种对业务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基本没法去做他们的事情。但我作为一个Power Developer可以把工作完成地很好,而测试人员可以帮我节省了很多精力,这可以看做是一种互补,需要有人用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所以,这自然必须要有独立测试人员了,这就跟需要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你进行审计一样:你自己能做的再好,我也不放心你,必须别人来做。通过这种流程控制,软件交付的质量(的期望值)自然会有提高。至于投入产出比如何,或者说项目质量是否达到了足够的标准,这就是另一回事情了。事实上项目不同,对于测试的力度可以有很大差别。例如一个互联网项目,随随便便丢上去把用户当测试来使亦无不可。但比如交易软件出了问题分分钟几百万刀损失,医疗软件出了问题分分钟死个把人,火箭发射系统出了问题分分钟几亿刀血本无归……真到了某些时候,专职堆测试人员都不够,还得上形式化证明。当然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QA不是测试,虽然很多公司当测试用。QA是用来确保软件研发和实施的质量控制。它负责的包括:流程管理、规范性设计和监控、关键质量kpi审计、质量问题回溯和流程改进没有通用的规则说测试一定要谁做、怎么做。产品公司和项目公司测试有很多不同。1.产品公司测试必须也能够做到更严格和完善产品大多能将业务收敛在公司内部,主要问题都能控制在公司里,在公司内结束。并且投放出去之后基本就脱钩了,没太大控制力去修正。2.项目主导的测试很难做到严格和完善大型项目由很多产品构建方案,集成带来很多不确定问题,专的一产品测试根本搞不定,项目要实施到现场才算真正落地,现场不规范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第一手测试很多时候是现场或实施工程师完成。那些跨度太大问题层次很高的高阶测试甚至要落到高级售前咨询来主导。不涉及前端交互的系统,自动化测试是绝对趋势。人力确实太不可靠,而且系统大些,用例人力覆盖成本太高。足够理解业务,又能写出完备黑盒用例的测试太稀缺。能把黑盒测试做好真的是很厉害的人才。精通业务富于经验,仅通过猜就设计用例挖出缺陷并猜出可能原因。但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多半也很少会进测试。--------------------------------------------------------------------------看完了所有回答再补充下,国外公司有的是这样,不一定:1.测试会参与特性、架构评估,在前期就确保可测和如何测,并评估测试工作量,然后结合用例数作为成本和周期估算基础附加到立项投钱的汇报里。2.测试研发也会安排很强的人,测试工具链的开发和使用会很重视3.无处不测试:开发/测试/实施都会有测试个人也是不倾向有太多专职测试,主力靠全栈工程师。更倾向靠技术和管理大牛合理切割目标,然后研测绝大部分都靠全栈工程师。少数极专业的测试人员来测集成和系统。不要QA,平庸的QA太难起到理想作用,还浪费人力。而好的QA其实又可以被好的PM和TL所覆盖。
在软件趋向于服务化的领域,软件开发厂商更倾向于频繁的发布小规模改动的更新。在这种发布要求下,传统的测试人员花几个月来稳定软件质量的开发模式受到了挑战。以微软为例,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尝试不再增加测试人员配给,由开发人员分担部分测试工作。至于将有限的测试力量分配在何处,也尚未在公司内部有共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尝试。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控制开支,虽然没有公司会承认。实际上在软件服务化的趋势下,非关键应用场景的软件质量的确不需要像盒装软件那样高,因为发生错误造成的损失有限,反应迅速的话也能很快恢复。以上只针对服务性质的软件,传统软件不在讨论范围。
最新号外!!!生了二胎的已经辞职了
打算四年后退休的其实是63岁不是五十几…… orzP.S 有人辞职
所以 你们 懂得…………有兴趣的私信我吧------------------------------------------------------------------------------------------------------------------------没在微软IBM做过
目前在美帝一个财富五百强里能见到的金融服务软件公司里做QA这么说吧
我们组除了组长一共5个人
其中一个跟老公搬到外州去了从家里工作
一个每周只有一四五上班的半职妈妈
一个大概五十几了说她打算四年后退休的
一个去年底刚生了二胎打算四月辞职的
还有一个我
2012年大学毕业的你真觉得是国外的就都重视测试吗?!?!?!?!?!那我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闲的X疼来回答你的问题呢!?!?!?!?!?!?!
毕业不到一年 目前在一家国外安全存储厂商做测试,依我得了解,大概是这样的:开发测试的比例大概是2:3 function 和performance 是分开的 大概是1:1 performance 稍微少一些大多是手工测试 重复劳动多 技术含量低 基本不需要代码能力 很多测试人员也没有代码能力 而且传统软件行业 项目周期长 从各个feature 到integration的alpha beta...那个大阶段还会分为一个一个小阶段 所以...自动化还是比较受重视的 这也是为什么裁员的时候 自动化会是比较吃香的一个原因 当然 这也代表你有那么一丢丢(真就是一丢丢)的代码能力 自动化是解决测试人员大量重复劳动的唯一方法 也是提高测试人员工作兴趣的一种方法...没人喜欢一遍遍得跑重复的Case 而且十分浪费时间 但是 因为项目遗留问题 以及项目的schedule等 真正留给测试人员做自动化的时间也不比较少 再加强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原因 使得自动化也不是很稳定 有时需要手工重新跑来确定问题是自动化框架的问题 还是产品的问题...目前公司也在探索agile的模式 但是往往只能应用在新的feature中实验 而实际结果是...QA在Dev开发新feature的时候 写测试用例 build出来后开始测 然后那个dev改 改完后在跑一遍 这样光在一个sprint 里面 可能会一个case跑上4遍 因为qa没有足够的代码能力 这没法做TDD等高大上的事情 总之 agile下 qa只是更辛苦了些...转型 目前公司要转移到新的产品上 实行真正的敏捷(愿望)qa和dev都是sde 轮流做测试和开发工作 最后会怎样 大家都不知道...qa更多是产品的熟练使用者 trouble shooting还是要dev来具体定位 最后奉劝广大毕业生 入行QA要谨慎...
不知名IT企业。传统的瀑布,或者用接近瀑布流程的迭代开发时,在代码级别上使用静态检查工具,UT框架,workthrough与peer review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在coding完成后干掉多数低级bug。再一个就是管理好功能需求和功能测试文档。维护好一致性。这一点是跟SONY学的。SONY用了大量的IBM Rational系列工具和自己内部开发的工具进行产品开发中的生命周期管理。其它的流程估计大家都差不多。我这里借鉴SONY的东西多一些。因为一大部分工作是开发商用设备,一旦发布更新固件或系统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对bug的容忍程度非常低。
问题描述就是错的。“酷壳”那个文章就开始错,然后再这边一大堆人跟着错。只有少数人知道QA是啥。一开始就搬QA一词,然后下面就是开讲测试了。然后还有70多个赞。悲剧。这软件业真的是……无语。另外拓展说一下,不是只有软件业才有QA的,一个连锁咖啡店都会有QA。软件的质量,不仅仅是测试,更不仅仅是单元测试、自动测试。自己查资料吧。
不要被那篇文章误导,我所在的公司也是做软件的。测试开发比例1:1,项目比较大,产品周期比较长,每一个developer只负责一些很小的component,对整个产品了解不全面,能够完成自己的功能并且自测一下已经不错了,QA要了解整个产品,从需求到测试,包括搭建测试环境,写测试用例和开发自动化测试框架,尽可能的做code review。直至完成测试,QA贯穿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充分体现一个核心—控制。能够控制产品质量,预防风险。
QA保证的是流程的正确性,这个只要是正规的公司都应该有的职位吧?刚工作不久,测试,在一个外资的IDE公司,IDE的bug很有可能影响code的。开发测试比是1.5:1以内吧,手动、自动化都要会点,公司的老外有时候会帮着review手动的,自动化的他们肯定要review。感觉不管业内业外对测试都是鄙视的态度,女朋友有时候都只介绍我是做软件的。很多开发看不起测试因为觉得对方看不懂代码,这确实是很多测试人员的弱点,自己不努力也没资格怪别人。多学点技术性的东西总是好的,何况现在国内工资稍微高点的测试职位都是有脚本能力的要求。
在网易游戏,是QA,我的同事基本上都是985的,也有小部分清华北大的,也有几个海归,今年的实习生竟然还有两个博士。。简单说说我们的工作吧~我们一小半时间测单,就是玩游戏的功能测试;一小半时间做各种测试工具,比如导表检查、资源变更确认、静态代码检查等等(我们基本都自己写,很少用现成的QTP神马的);还有一些时间调研下新技术,比如分布式测试、测试数据挖掘之类的。我觉得我们QA还是满有技术含量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玩的了游戏,写的了代码,发的了论文的~不是大多数人说的那么低端的嘛,每次看到别人黑测试都很难受啊,哎
可以参见一篇翻译的g公司是如何做测试的感觉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差别是比较大的,互联网企业对效率的要求非常高,不可能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开发,测试的职责和传统的也有较大的差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hone越狱后可以干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