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造人造放射性物质,是人造的吗?

确定要将该版块隐藏吗?你可以在“栏目设置”中将其恢复。
添加关注成功!
你可以去查看你关注的人与关注你的人
确定要移除此人吗?移除后,此人将不在你的列表中显示,也不能接收你的动态。
是否要取消关注?
请输入登录信息&&
龙城e购的博客:
访问人数:333018
博客等级:
搜房网币:
&&&&龙城e购―专业的综合网上购物商城,产品包括3c数码、箱包、服饰、化妆品、家居用品、母婴用品等数万种网络产品,贴心、便捷、诚信的服务尽在龙城e购网上商城! 本商城涵盖分销平台、团购平台、全网比价、票务订购、手机充值、酒店预订等各类增值服务。
搜房博友(过客)
搜房博友(过客)
搜房博友(过客)
&&请您后再发表留言
我的分类文章
我的最新文章
我的热门文章
关注博客发文动态
人造石是否安全,同样含放射性!选用人造石请慎重!
&&&&&家庭装修中人们很关心石材的“放射性、辐射”问题。石材的放射性强吗?怎样才能选择到安全的石材呢?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将天然石材根据其放射性水平的高低分为A、B、C三类。
&&&&& 其中A类产品放射性水平最低,可在任何场合中使用。B类产品可以用在除居室内饰面以外的一切建筑物的内外饰面和工业设施。C类标准的石材只可用在建筑物外饰面。”
&&&& 在选择石材时,应向厂家或经销商索要其产品的放射性水平测试报告,并查看所选购的石材产品外包装或产品说明书中是否注明其放射性水平的类别,以此来选择合适的石材。在家庭装饰中,选择A类产品就是非常安全的。
&&&& 既然天然石材存在放射性问题,那么选择人造石材是否就非常安全呢?
&&& “人造石材是以粘土、天然大理石或花岗石的碎石为填充料,再用水泥、石膏和不饱和聚脂树脂为粘合剂,经搅拌成型、研磨抛光后制成的。
&&&& 其所含的放射性元素与天然石材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是用放射性水平高的材料加工的人造石材,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可能比天然石材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还要高!选择人造石材,也要按照天然石材的选择标准,选择适合的产品类别。”
&&& 如果人长时间处于强放射性的环境中,会增大患癌症的几率。
&&& 在购买石材用于家居装饰时,如果没有相关的检测报告,最好能持产品样品到有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或者请检测人员到家里检测放射性水平是否超标。
阅读 (2338) | 评论 (0) |
前一篇:后一篇:
&&请您后再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博&
搜房网用户可以先再评论
内容:请登录
转载成功!
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创建新的分类:
博文已成功转载!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搜房网公司 版权所有为何人造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呢?_百度作业帮
为何人造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呢?
为何人造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呢?
这个问题要从3方面来回答:1、元素周期表排列在前面的非放射性元素都已经被填满了,你如何再去“人造”?2、放射性元素一般指的是元素周期表84位之后的那些元素.而人造元素当然只能造自然界中没有的,也就是至少是84位之后的那些表中“空缺”的元素、以及105位之后人为的装进去的那些元素.因此、当然造出来的就是放射性元素!3、人造元素的方法,一般使用质子去攻击另一个元素的靶核,人为的给另一个元素的核子挤进去本来不属于这个空间的N个质子,因此,这种新产生的元素内核当然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再次挤出去一个或几个质子.挤出去的过程,也就是放射过程.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请问一般家庭装修用天然石好还是人造石好?天然石有放射性物质,人造石不耐热易变形是不是?
台台面想用石材,但不知是用天然石还是人造石?就是想既环保安全又经济实惠的!谢谢!!
如果用作台面的话不用太担心的,只要石材符合标准辐射问题不大的,就是一定要注意居室的通风. 至于经济上的靠量这个不好说,毕竟石材的种类很多,从高端到低端,价格非常的大.而人造石的价位基本是在中档石材的水平.但是用天然石材的后期保养费用会高一些,特别是大理石台面. 我个人是建议使用天然石材的,毕竟天然石材更美观自然,更富有档次.像过国外的高档装修都是用的石材,主要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由于国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我是建议你厨房和巴台是使用花岗岩来装修的,不仅硬度大,经久耐用,而且清洁便利,维护费用低.至于其他地方的台面就要看你整体的装修风格怎样,一定是要和你的整体装修相协调的,不过像电视台面这些是可以用大理石的,毕竟所处的环境条件比较好.卫浴的台面的话,毕竟用到很多洗涤剂可能回造成石材光泽度不好,如果要美观些就选大理石,如果石材表面容易被腐蚀就选花岗岩. 其实无论用什么久了都会失去光泽的,包括人造石的,都是靠后期的养护,不过这些在国内是很少人做,基本上是安装了一直用到坏然后再换新的. 这只是我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橱柜台面的高度一般在800mm和850mm之间,灶台高度以前是650mm高,现在由于灶台都是嵌入式的,所以灶台高度就是现在的台面高度了。人造石...
大家还关注人工放射性元素_百度百科
人工放射性元素
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最初通过人工合成而被鉴定的。它们是、、、、、、、、、、、104、105、106、107、108和。
20世纪20年代末,由第1号元素氢到第92号元素铀组成的元素周期表只剩
人工放射性元素
下43号、61号、85号和87号四个空位。人们用各种方法寻找这四种“空位元素”。
1934年科学家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了人工,为人工获得放射性元素开辟了道路。1937年矿物学家C.佩列尔和E.G.塞格雷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用回旋加速器加速的氘核轰击钼靶, 通过下述核反应98Mo(d,n)99Tc 合成了锝,这是人类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来的元素。1940年美国科学家D.R.科森等用加速的α 粒子轰击铋靶,合成了85号元素。同年,美国化学家E.M.麦克米伦等发现了镎、G.T.西博格等发现了钚,开始了的合成。
40多年来,已陆续合成了十几种超铀元素,进一步发展了元素周期系。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重要性质见表。
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合成的方式有:
① 中子辐照合成, 可合成的最重的是镄257,是唯一能获得可称量的方法。
② 从辐照过的中提取, 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经中子辐照发生裂变
人工放射性元素
反应,能产生大量裂变产物,锝和钷即可从中提取(见)。
③ 用加速器加速粒子轰击合成, 粒子轰击由各种重元素制成的靶,通过核反应可合成绝大多数超铀元素。
④ 热核爆炸合成,热核爆炸装置中的铀核在大约10-7~10-8秒的时间内, 多次俘获中子, 形成极富中子的铀同位素,再经一系列的β-衰变,即可得到重超铀元素。(见彩图)[1]
金属锝及其合金在低温下是超导体,可用于火箭、计算机和受控热
人工放射性元素
核反应装置中。钷 147是理想的示踪原子,可用作纯,用钷制成的荧光物可用于航标灯,钷也是制作核电池的燃料之一。钚239可用作核燃料;其他超铀元素的应用有、核热源、核电池和等方面。 [1]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
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
09-12-11 &匿名提问 发布
放射性同位素  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  1.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年英国化学家F.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另一种则是208。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的氖。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当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种,只有20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同位素,而且通常不少于3个,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般只有一个稳定核素,其稳定同位素从不会多于两个,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2.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 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 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 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P(磷)-32 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 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3.放射性强度及其度量单位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的减少服从指数规律。随着时间的增加,放射性原子的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用公式表示为: N=N0e- λt这里,N为经过t时间衰变后,剩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N0为初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λ为衰变常数,是与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性质有关的常数,λ=y(t) =e-0.693t/τ,其中τ指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衰变,它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叫做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放 射性强度的常用单位是居里(curie),表示在1秒钟内发生3.7×1010次核衰变,符号Ci。 1Ci=3.7×1010dps=2.22×1012dpm 1mCi=3.7×107dps=2.22×109dpm 1μCi=3.7×104dps=2.22×106dpm 1977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表的第26号出版物中,根据国际辐射单位 与测量委员会(ICRU)的建议,对放射性强度等计算单位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 我国于1986年正式执行。在SI中,放射性强度单位用贝柯勒尔(becquerel)表示,简称贝可,为1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符号为Bq。1Bq=1dps=2.703×10-11Ci该单位在实 际应用中减少了换算步骤,方便了使用。  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线碰到各种物质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效应,它包括射线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射线的作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例如,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 和核子乳胶感光;使一些物质产生荧光;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在穿透物质的过程 中,能被物质吸收一部分,或者是散射一部分,还可能使一些物质的分子发生电离; 另外,当射线辐照到人、动物和植物体时,会使生物体发生生理变化。射线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对核射线来说,它是一种能量传递和能量损耗过程,对受照射物质来说, 它是一种对外来能量的物理性反应和吸收过程。   各种射线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不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各有特点。这种特点还常与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有关。α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把它的辐射 能量转移给物质,其射程很短,一个1兆电子伏(1MeV)的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 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μ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但α射线的能量能被组织和器官全部吸收。β射线也能引起物质电 离和激发,与α射线 的能量相同的β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比α要长得多,如&1MeVrβ射线,在空气 中的射程是10米,高能量快速运动的β粒子,如磷-,能量为1.71MeV遇到物质,特别是突然被原子序数高的物质(如铅,原子序数为82)阻止后,运动 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轫致辐射。轫致辐射是一种连续的电磁辐射,它发生的几率与β射线的能量 和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采用低密度材料,以减少轫致辐射。β射线能被不太厚的铝层等吸收。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射程最大,1MeV的r射线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有米之远,r射线作用于物质可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它不会被物质完全吸收,只会随着物质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二、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作用(应用)  主要方面:  1.射线照相技术,可以把物体内部的情况显示在照片上。  2.测定技术方面的应用,古生物年龄的测定,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厚度进行监视和控制等。  3.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  4.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作为航天器、人造心脏能源等。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杀伤力,转恶为善,治疗癌症、灭菌消毒以及进行催化反应等。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是沿着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的.  1.利用它的射线   放射性同位素也能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r射线.α射线由于贯穿本领强,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沙眼或裂纹,所用的设备叫α射线探伤仪.α射线 的电离作用很强,可以用来消除机器在运转中因摩擦而产生的有害静电.生物体内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承载着物种的遗传密码,但是DNA在射线作用下可能 发生突变,所以通过射线照射可以使种子发生变异,培养出新的优良品种.射线辐射还能抑制农作物害虫的生长,甚至直接消灭害虫.人体内的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对 射线更敏感,因此用射线照射可以治疗恶性肿瘤,这就是医生们说的“放疗”.   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强度容易控制,还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特别是,它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物质短得多,因此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由于这些优点,在生产和科研中凡是用到射线时,用的都是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不用天然放射性物质.   2.作为示踪原子   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跟这种元素其他同位素的原子核具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只是中子的数量不同),因此核外电子的数量也相同,由此可知,一种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非放射性的同位素来制成各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原子跟通常的化合物一样参与所有 化学反应,却带有“放射性标记”,用仪器可以探测出来.这种原子叫做示踪原子.   棉花在结桃、开花的时候需要较多的磷肥,把磷肥喷在棉花叶子上也能吸收.但是,什么时候的吸收率最高、磷能在作物体内存留多长时间、磷在作物体内 的分布情况等,用通常的方法很难研究.如果用磷的放射性同位素制成肥料喷在棉花叶面,然后每隔一定时间用探测器测量棉株各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上面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人体甲状腺的工作需要碘.碘被吸收后会聚集在甲状腺内.给人注射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然后定时用探测器测量甲状腺及邻近组织的放射强度,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几乎都要借助于放射性同位素.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 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 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 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 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 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 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 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 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 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   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 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 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 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 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3H质量是1H的三倍,2H是1H的两倍,当用氚水 (3H2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2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 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 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示踪实验的设计原则   设计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实验应从实验的目的性,实验所具备的条件和对放射性的防护水平三方面着手考虑。原则上必须从两个主要方面来设计放 射性示踪实验:一是必须寻求有效的、可重复的测定放射性强度的条件,二是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比活度λqδ(单位是原子/时间/分子,dpm/mol或 ci/mol)。其中,λ=-dN’dt/N’为该处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常数。q=N ’/n’,表示n’个该化学形式分子为N’个放射性原子所标记。δ =n’/n表示放射性标记的分子数n’与总分子数(标记的加未标记的)n之比。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来实现所研究课题预期目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般须经 过实验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三个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   1.示踪剂的选择   选定放射性示踪剂的比活度λqδ的值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实验所需要的灵敏度,而又要尽可能地小,使得在该实验条件下辐射自分解可忽略。一般情 形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周期长短,来选择具有合适的衰变方式,辐射类型和半衰期,且放射毒性低的放射性同位素。至今已确定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天然的58种和 人工制造的约1300种,其中大多数不常能用作放射性示踪剂。主要原因是制备困难、半衰期不合适及放射性不足以定量。在任何一种生产方法中,生产步骤很可 能包含或多或少的化学处理,因而示踪实验人员需要了解某个核素及其周围的那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此放射性同位素的杂质。  放射性同位素都衰变(经过或不经过中间状态)到处于基态的子体核素,衰变时伴随各种形式的能量辐射,如α、β-、β+、γ、X放射等。在选 择示踪剂时,示踪实验人员要仔细研究衰变纲图,根据实验条件和计数条件来决定那一种辐射,在衰变纲变内,代表核能级的两条水平线之间和距离表示能量差,↑ 或↓表示能级同伴随原子序数增或减少的能量,↓表示从激发态至基态的同质异能跃迁。一般要选择最适宜的半衰期τ的放射性同位素,使τ足够长,从而使衰变校 正有意义或干脆不必作衰变校正,同时又要足够短,能较安全地进行示踪实验,并使得放射性废物容易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应该与实 验需要持续的时间t相适应,如对于某个实验,t/τ=0.04时,应所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校正为3.5%;而t/τ=0.10时,应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校正为6.6%。t/τ=0.15时,应选用其衰变校正为10%。  在体外示踪条件,一般选用半衰期较长而射线强度适中,既利于探测,又易于防护和保存的放射性示踪剂。体内示踪条件下,若实验周期短,应选用 半衰期短,且能放出一定强度r射线物放射性同位素,若实验周期长,如需要将动物活杀后对组织脏器分别测定的,则应选用半衰期较长放射性同位素。此外,根据 实验目的来选用定位的或不定位的标记示踪剂,例如研究氨基酸的脱羧反应,14C应标记在羧基上,只有这种定位标记的氨基酸,才能在脱羧后产生14CO2。 而有些实验不要求特定位置标记,只须均匀标记即可。   选择放射性示踪剂还必须同时满足高化学纯度,高放射性核纯度的要求。在示踪剂制备期间、贮存期间以用试验体系中所使用的溶剂、化学试剂、酶 等可能会产生化学杂质、放射化学杂质及辐射自分解引起的放射性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示踪实验中使用的示踪剂不“纯”,而或多或少影响实验的结果,甚 至会导致错误结论。 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尿嘧啶核苷(3H-UR)是两种常用的示踪剂,前者有效地结合到DNA中,后者则掺入到 RNA中,它们的辐射分解速度随比较放射性的增高及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也不同。经保存八年的3H-TdR约有35%辐 射分解为3H-胸腺嘧啶,并导致二醇和水合物的形式,在实验中这杂质会很快掺入细胞并与大分子(很可能是蛋白质)结合,而不是与DNA和RNA相结合,这 些杂质用DNA酶和RNA酶处理细胞都不除去。3H-TdR和3H-UR贮存在-20℃的冷冻溶液中辐射分离速度要比+2℃增加3-4倍,但低温度(- 140℃)对贮存也有利,在允许对示踪实验人员在选择保存放射性示踪剂时会有所启发。   2.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方法的选择  测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射线种类,对于α射线通常可用硫化锌晶体、电离室、核乳胶等方法探测;对能量高的β射线可用云母窗计数管、塑料闪烁晶体 及核乳胶测定,对于能量低的β射线可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对于γ射线则用G-M计数管,碘化钠(铊)闪烁晶体探测。目前大多数实验室主要采用晶体闪烁计数法和液体闪烁计数法两种测量方式。  同一台探测仪器对不同量的示踪剂具有不同的最佳工作条件,在实验准备阶段要检查探测器是否已调有所用示踪同位素的工作条件,否则需要用一定量的示踪剂作为放射源(或选用该同位素的标准源),把探测器的最佳工作条件调整好,并且要保证探测器性能处于稳定可靠的状态。  探测最佳工作条件的选择方法:一种是测“坪曲线”,另一种是找最好的品质因素。对于光电倍增管,在理论上不存在“坪”(plateau)。但随着高压的增 加,在一定范围内,脉冲数变化较小,形成一段坡度较小的电压脉冲曲线,通常也称其为坪。测坪曲线的方法:固定放射源,根据其射线能量的大小,初选 一个广 大器增益(放大倍数)和甄别器阈值。不断地改变高压(由低到高,均匀增加伏度),每改变一次高压,都测定一次本底和放射源的计数率,最后作出高压本底计数 率和高压放射源计数曲线。用同样的方法,作另一个甄别阈值(放大倍数不变)下的高压计数率曲线,这样反复多作几条曲线。必要时,还可固定甄别阈值,改变放 大倍数,求出高压计数率曲线。应选择“坪”比较平坦的曲线工作条件:甄别阈值和放大增益,作为正式测定时间的仪器工作条件,高压值应选择在该“坪”中点偏 向起始段一边相应的高压值。品质因素,又称为优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要达到合适的统计数目所需要的时间是仪器的计数效率E和本底计数Nb的函数: 品质 因素F=E2/Nb它是衡量一台计数器性能的指标,仪器的品质因素F应该越大越好,品质因素F越大,表示测量效率E越高而本底Nb越小。如果某放射性示踪 的标准源存在来源困难等问题的话,可以用相对品质因素f来代替。 相品质因素f=ns/nb 式中ns指某种放射性样品的计数率。找最好品质因素的方法与 测坪曲线一样,作出几条高压-F(或f)的关系曲线,在几条曲线中选择峰值最高的曲线。这根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条件:高压,甄别阈,放大倍数等,就是该仪 器对被测同位素的最佳工作条件。最佳品质因素不一定恰好落在“坪”上,有的在“坪”附近,有的却在“坪”的下端。着眼于把同位素的整个能谱峰都计下来的示 踪实验者主张取“坪”所对应的工作条件,而着眼于优值者,主张取最佳品质因素所对应的工作条件,也有人折衷。如果某仪器本底很低,光电倍增管噪音很低和能 谱分辩高,二者应该相差不大。同一台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随仪器的使用期延长而有所改变,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其最佳工作条件不同。因此核探测仪器的最佳 工作条件具有专属性,并且要经常通过选择其不同时期的最佳工作条件。更不能不问被测同位素的种类,而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个工作条件。   为了达到准确地计数,可以长时间一次计数,或短时间多次测量,两者达到的标准误基本相同,为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取短时间多 次测量较为合理适用。在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时,本底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底高,则标准误和标准误差都增大,尤其在样品计数较低时,本底对标准误和标准误差 的影响就愈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而且为了达到一定的精度,势别要增加样品的测量时间。根据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在实验中如果样品数量少,选择tN= 1.4tb的比例(式中tN为样品放射性测量时间,tb为本底测量时间)较为合理;如果样品数量较多是一大批样品,则延长本底测量时间tb,取tb的时间 均值,而tN则可相对短,这样可节省时间,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对于示踪实验设计来说,样品中所含放射性强度的要求,是使其放射性计数率大于或等于本底计 数的10-20倍。   3.进行非放射性的模拟实验,把实验全过程预演一遍   同位素示踪实验要求准确、仔细,稍有疏忽或考虑不周就匆忙进行正式实验,既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又会造成示踪剂和其它实验用品的浪费,还会增加 放射性废物,增加实验室本底水平,使实验者接受不内的位置固定。减小几何条件对放射性测量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 入手:⑴选择探测窗大的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作探头的探测器;⑵在样品制备时,注意尽量将样品做成点状源,这样当样品的放射性强度较弱时,由于距离探测窗 较近而有可能造成的水平位移的影响就可以忽略;⑶无论样品距离探测窗远近,样品都应置于探测窗的垂直轴线上,以减少样品与探测窗之间的相对立体角。   (三)放射性去污染和放射性废物处理  放射性实验,无论是每次实验或阶段性实验结束后,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和放射性废物的出现,因此,在实验结束后,要作去污染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必要时在实验过程进行中,就要作除污染和醇的来源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3H-胆固醇作静脉注射的示踪实验说明,放射性大部分进入肝脏,再出现在粪 中,且甲状腺素能加速这个过程,从而可说明肝脏是处理血浆胆固醇的中氨基酸传递的研究等等。为了更好地应用放射性同位素 示踪技术,除了有赖于示踪剂的高质量和核探测器的高灵敏度外,关键还在于有科学根据的设想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以及各种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radiosotl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 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磷-32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 短,说明衰变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年英国化学家F.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另一种则是208。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的氖。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当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种,只有20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同位素,而且通常不少于3个,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般只有一个稳定核素,其稳定同位素从不会多于两个,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2.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 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 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 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P(磷)-32 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 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3.放射性强度及其度量单位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的减少服从指数规律。随着时间的增加,放射性原子的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用公式表示为: N=N0e- λt这里,N为经过t时间衰变后,剩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N0为初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λ为衰变常数,是与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性质有关的常数,λ=y(t) =e-0.693t/τ,其中τ指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衰变,它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叫做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放 射性强度的常用单位是居里(curie),表示在1秒钟内发生3.7×1010次核衰变,符号Ci。 1Ci=3.7×1010dps=2.22×1012dpm 1mCi=3.7×107dps=2.22×109dpm 1μCi=3.7×104dps=2.22×106dpm 1977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表的第26号出版物中,根据国际辐射单位 与测量委员会(ICRU)的建议,对放射性强度等计算单位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 我国于1986年正式执行。在SI中,放射性强度单位用贝柯勒尔(becquerel)表示,简称贝可,为1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符号为Bq。1Bq=1dps=2.703×10-11Ci该单位在实 际应用中减少了换算步骤,方便了使用。  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线碰到各种物质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效应,它包括射线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射线的作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例如,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 和核子乳胶感光;使一些物质产生荧光;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在穿透物质的过程 中,能被物质吸收一部分,或者是散射一部分,还可能使一些物质的分子发生电离; 另外,当射线辐照到人、动物和植物体时,会使生物体发生生理变化。射线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对核射线来说,它是一种能量传递和能量损耗过程,对受照射物质来说, 它是一种对外来能量的物理性反应和吸收过程。
 各种射线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不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各有特点。这种特点还常与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有关。α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把它的辐射 能量转移给物质,其射程很短,一个1兆电子伏(1MeV)的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 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μ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但α射线的能量能被组织和器官全部吸收。β射线也能引起物质电 离和激发,与α射线 的能量相同的β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比α要长得多,如&1MeVrβ射线,在空气 中的射程是10米,高能量快速运动的β粒子,如磷-,能量为1.71MeV遇到物质,特别是突然被原子序数高的物质(如铅,原子序数为82)阻止后,运动 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轫致辐射。轫致辐射是一种连续的电磁辐射,它发生的几率与β射线的能量 和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采用低密度材料,以减少轫致辐射。β射线能被不太厚的铝层等吸收。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射程最大,1MeV的r射线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有米之远,r射线作用于物质可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它不会被物质完全吸收,只会随着物质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放射性元素(确切地说应为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同时释放出能量,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这一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含有放射性元素(如U、Tr、Ra等)的矿物叫做放射性矿物。  原子序数在84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如K、Rb等也具有放射性。  1789年德国化学家M.H.克拉普罗特发现了铀。1828年瑞典化学家I.J.贝采利乌斯发现了钍。在当时,铀和钍只被看作是一般的重金属元素。直到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以及1898年M.居里和P.居里发现钋和镭以后,人们才认识到这一类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并陆续发现了其他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最早应用的领域是医学和钟表工业。镭的辐射具有强大的贯穿本领,发现不久便成为当时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工具;镭盐在暗处发光,用于涂制夜光表盘。  后来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核电站和核舰艇使用的核燃料,工业、农业和医学中使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业探伤、测井(石油)、食品加工和肿瘤治疗所使用的某些放射源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放射性同位素  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基础知识  1.为什么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如果两个原子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则他们仍有相同的原子序,在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所以两者就叫同位素。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自19世纪末发现了放射性以后,到20世纪初,人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已有30多种,而且证明,有些放射性元素虽然放射性显著不同,但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910年英国化学家F.索迪提出了一个假说,化学元素存在着相对原子质量和放射性不同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的变种,这些变种应处于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称做同位素。   不久,就从不同放射性元素得到一种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6.08,另一种则是208。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W.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他改进了测电子的仪器,利用磁场作用,制成了一种磁分离器(质谱仪的前身)。当他用氖气进行测定时,无论氖怎样提纯,在屏上得到的却是两条抛物线,一条代表质量为20的氖,另一条则代表质量为22的氖。这就是第一次发现的稳定同位素,即无放射性的同位素。当F.W. 阿斯顿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后,进一步证明,氖确实具有原子质量不同的两种同位素,并从其他70多种元素中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到目前为止,己发现的元素有109种,只有20种元素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但所有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1932年提出原子核的中子一质子理论以后,才进一步弄清,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并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因此,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原子质量会有所不同,涉及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放射性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同位素,而且通常不少于3个,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般只有一个稳定核素,其稳定同位素从不会多于两个,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2.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 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 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 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P(磷)-32 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 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3.放射性强度及其度量单位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的减少服从指数规律。随着时间的增加,放射性原子的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用公式表示为: N=N0e- λt这里,N为经过t时间衰变后,剩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N0为初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λ为衰变常数,是与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性质有关的常数,λ=y(t) =e-0.693t/τ,其中τ指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衰变,它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叫做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放 射性强度的常用单位是居里(curie),表示在1秒钟内发生3.7×1010次核衰变,符号Ci。 1Ci=3.7×1010dps=2.22×1012dpm 1mCi=3.7×107dps=2.22×109dpm 1μCi=3.7×104dps=2.22×106dpm 1977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表的第26号出版物中,根据国际辐射单位 与测量委员会(ICRU)的建议,对放射性强度等计算单位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 我国于1986年正式执行。在SI中,放射性强度单位用贝柯勒尔(becquerel)表示,简称贝可,为1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符号为Bq。1Bq=1dps=2.703×10-11Ci该单位在实 际应用中减少了换算步骤,方便了使用。  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线碰到各种物质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效应,它包括射线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射线的作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例如,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 和核子乳胶感光;使一些物质产生荧光;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在穿透物质的过程 中,能被物质吸收一部分,或者是散射一部分,还可能使一些物质的分子发生电离; 另外,当射线辐照到人、动物和植物体时,会使生物体发生生理变化。射线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对核射线来说,它是一种能量传递和能量损耗过程,对受照射物质来说, 它是一种对外来能量的物理性反应和吸收过程。   各种射线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不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各有特点。这种特点还常与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有关。α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把它的辐射 能量转移给物质,其射程很短,一个1兆电子伏(1MeV)的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 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μ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但α射线的能量能被组织和器官全部吸收。β射线也能引起物质电 离和激发,与α射线 的能量相同的β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比α要长得多,如&1MeVrβ射线,在空气 中的射程是10米,高能量快速运动的β粒子,如磷-,能量为1.71MeV遇到物质,特别是突然被原子序数高的物质(如铅,原子序数为82)阻止后,运动 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轫致辐射。轫致辐射是一种连续的电磁辐射,它发生的几率与β射线的能量 和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采用低密度材料,以减少轫致辐射。β射线能被不太厚的铝层等吸收。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射程最大,1MeV的r射线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有米之远,r射线作用于物质可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它不会被物质完全吸收,只会随着物质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二、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作用(应用)  主要方面:  1.射线照相技术,可以把物体内部的情况显示在照片上。  2.测定技术方面的应用,古生物年龄的测定,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厚度进行监视和控制等。  3.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  4.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作为航天器、人造心脏能源等。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杀伤力,转恶为善,治疗癌症、灭菌消毒以及进行催化反应等。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是沿着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的.  1.利用它的射线   放射性同位素也能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r射线.α射线由于贯穿本领强,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沙眼或裂纹,所用的设备叫α射线探伤仪.α射线 的电离作用很强,可以用来消除机器在运转中因摩擦而产生的有害静电.生物体内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承载着物种的遗传密码,但是DNA在射线作用下可能 发生突变,所以通过射线照射可以使种子发生变异,培养出新的优良品种.射线辐射还能抑制农作物害虫的生长,甚至直接消灭害虫.人体内的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对 射线更敏感,因此用射线照射可以治疗恶性肿瘤,这就是医生们说的“放疗”.   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强度容易控制,还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特别是,它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物质短得多,因此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由于这些优点,在生产和科研中凡是用到射线时,用的都是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不用天然放射性物质.   2.作为示踪原子   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跟这种元素其他同位素的原子核具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只是中子的数量不同),因此核外电子的数量也相同,由此可知,一种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非放射性的同位素来制成各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原子跟通常的化合物一样参与所有 化学反应,却带有“放射性标记”,用仪器可以探测出来.这种原子叫做示踪原子.   棉花在结桃、开花的时候需要较多的磷肥,把磷肥喷在棉花叶子上也能吸收.但是,什么时候的吸收率最高、磷能在作物体内存留多长时间、磷在作物体内 的分布情况等,用通常的方法很难研究.如果用磷的放射性同位素制成肥料喷在棉花叶面,然后每隔一定时间用探测器测量棉株各部位的放射性强度,上面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人体甲状腺的工作需要碘.碘被吸收后会聚集在甲状腺内.给人注射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然后定时用探测器测量甲状腺及邻近组织的放射强度,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几乎都要借助于放射性同位素.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 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 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 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 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 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 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 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 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 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   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 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 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 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 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3H质量是1H的三倍,2H是1H的两倍,当用氚水 (3H2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2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 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 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示踪实验的设计原则   设计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实验应从实验的目的性,实验所具备的条件和对放射性的防护水平三方面着手考虑。原则上必须从两个主要方面来设计放 射性示踪实验:一是必须寻求有效的、可重复的测定放射性强度的条件,二是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比活度λqδ(单位是原子/时间/分子,dpm/mol或 ci/mol)。其中,λ=-dN’dt/N’为该处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常数。q=N ’/n’,表示n’个该化学形式分子为N’个放射性原子所标记。δ =n’/n表示放射性标记的分子数n’与总分子数(标记的加未标记的)n之比。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来实现所研究课题预期目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般须经 过实验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三个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   1.示踪剂的选择   选定放射性示踪剂的比活度λqδ的值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实验所需要的灵敏度,而又要尽可能地小,使得在该实验条件下辐射自分解可忽略。一般情 形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周期长短,来选择具有合适的衰变方式,辐射类型和半衰期,且放射毒性低的放射性同位素。至今已确定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天然的58种和 人工制造的约1300种,其中大多数不常能用作放射性示踪剂。主要原因是制备困难、半衰期不合适及放射性不足以定量。在任何一种生产方法中,生产步骤很可 能包含或多或少的化学处理,因而示踪实验人员需要了解某个核素及其周围的那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此放射性同位素的杂质。  放射性同位素都衰变(经过或不经过中间状态)到处于基态的子体核素,衰变时伴随各种形式的能量辐射,如α、β-、β+、γ、X放射等。在选 择示踪剂时,示踪实验人员要仔细研究衰变纲图,根据实验条件和计数条件来决定那一种辐射,在衰变纲变内,代表核能级的两条水平线之间和距离表示能量差,↑ 或↓表示能级同伴随原子序数增或减少的能量,↓表示从激发态至基态的同质异能跃迁。一般要选择最适宜的半衰期τ的放射性同位素,使τ足够长,从而使衰变校 正有意义或干脆不必作衰变校正,同时又要足够短,能较安全地进行示踪实验,并使得放射性废物容易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应该与实 验需要持续的时间t相适应,如对于某个实验,t/τ=0.04时,应所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校正为3.5%;而t/τ=0.10时,应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校正为6.6%。t/τ=0.15时,应选用其衰变校正为10%。  在体外示踪条件,一般选用半衰期较长而射线强度适中,既利于探测,又易于防护和保存的放射性示踪剂。体内示踪条件下,若实验周期短,应选用 半衰期短,且能放出一定强度r射线物放射性同位素,若实验周期长,如需要将动物活杀后对组织脏器分别测定的,则应选用半衰期较长放射性同位素。此外,根据 实验目的来选用定位的或不定位的标记示踪剂,例如研究氨基酸的脱羧反应,14C应标记在羧基上,只有这种定位标记的氨基酸,才能在脱羧后产生14CO2。 而有些实验不要求特定位置标记,只须均匀标记即可。   选择放射性示踪剂还必须同时满足高化学纯度,高放射性核纯度的要求。在示踪剂制备期间、贮存期间以用试验体系中所使用的溶剂、化学试剂、酶 等可能会产生化学杂质、放射化学杂质及辐射自分解引起的放射性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示踪实验中使用的示踪剂不“纯”,而或多或少影响实验的结果,甚 至会导致错误结论。 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尿嘧啶核苷(3H-UR)是两种常用的示踪剂,前者有效地结合到DNA中,后者则掺入到 RNA中,它们的辐射分解速度随比较放射性的增高及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也不同。经保存八年的3H-TdR约有35%辐 射分解为3H-胸腺嘧啶,并导致二醇和水合物的形式,在实验中这杂质会很快掺入细胞并与大分子(很可能是蛋白质)结合,而不是与DNA和RNA相结合,这 些杂质用DNA酶和RNA酶处理细胞都不除去。3H-TdR和3H-UR贮存在-20℃的冷冻溶液中辐射分离速度要比+2℃增加3-4倍,但低温度(- 140℃)对贮存也有利,在允许对示踪实验人员在选择保存放射性示踪剂时会有所启发。   2.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方法的选择  测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射线种类,对于α射线通常可用硫化锌晶体、电离室、核乳胶等方法探测;对能量高的β射线可用云母窗计数管、塑料闪烁晶体 及核乳胶测定,对于能量低的β射线可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对于γ射线则用G-M计数管,碘化钠(铊)闪烁晶体探测。目前大多数实验室主要采用晶体闪烁计数法和液体闪烁计数法两种测量方式。  同一台探测仪器对不同量的示踪剂具有不同的最佳工作条件,在实验准备阶段要检查探测器是否已调有所用示踪同位素的工作条件,否则需要用一定量的示踪剂作为放射源(或选用该同位素的标准源),把探测器的最佳工作条件调整好,并且要保证探测器性能处于稳定可靠的状态。  探测最佳工作条件的选择方法:一种是测“坪曲线”,另一种是找最好的品质因素。对于光电倍增管,在理论上不存在“坪”(plateau)。但随着高压的增 加,在一定范围内,脉冲数变化较小,形成一段坡度较小的电压脉冲曲线,通常也称其为坪。测坪曲线的方法:固定放射源,根据其射线能量的大小,初选 一个广 大器增益(放大倍数)和甄别器阈值。不断地改变高压(由低到高,均匀增加伏度),每改变一次高压,都测定一次本底和放射源的计数率,最后作出高压本底计数 率和高压放射源计数曲线。用同样的方法,作另一个甄别阈值(放大倍数不变)下的高压计数率曲线,这样反复多作几条曲线。必要时,还可固定甄别阈值,改变放 大倍数,求出高压计数率曲线。应选择“坪”比较平坦的曲线工作条件:甄别阈值和放大增益,作为正式测定时间的仪器工作条件,高压值应选择在该“坪”中点偏 向起始段一边相应的高压值。品质因素,又称为优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要达到合适的统计数目所需要的时间是仪器的计数效率E和本底计数Nb的函数: 品质 因素F=E2/Nb它是衡量一台计数器性能的指标,仪器的品质因素F应该越大越好,品质因素F越大,表示测量效率E越高而本底Nb越小。如果某放射性示踪 的标准源存在来源困难等问题的话,可以用相对品质因素f来代替。 相品质因素f=ns/nb 式中ns指某种放射性样品的计数率。找最好品质因素的方法与 测坪曲线一样,作出几条高压-F(或f)的关系曲线,在几条曲线中选择峰值最高的曲线。这根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条件:高压,甄别阈,放大倍数等,就是该仪 器对被测同位素的最佳工作条件。最佳品质因素不一定恰好落在“坪”上,有的在“坪”附近,有的却在“坪”的下端。着眼于把同位素的整个能谱峰都计下来的示 踪实验者主张取“坪”所对应的工作条件,而着眼于优值者,主张取最佳品质因素所对应的工作条件,也有人折衷。如果某仪器本底很低,光电倍增管噪音很低和能 谱分辩高,二者应该相差不大。同一台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随仪器的使用期延长而有所改变,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其最佳工作条件不同。因此核探测仪器的最佳 工作条件具有专属性,并且要经常通过选择其不同时期的最佳工作条件。更不能不问被测同位素的种类,而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个工作条件。   为了达到准确地计数,可以长时间一次计数,或短时间多次测量,两者达到的标准误基本相同,为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取短时间多 次测量较为合理适用。在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时,本底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底高,则标准误和标准误差都增大,尤其在样品计数较低时,本底对标准误和标准误差 的影响就愈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而且为了达到一定的精度,势别要增加样品的测量时间。根据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在实验中如果样品数量少,选择tN= 1.4tb的比例(式中tN为样品放射性测量时间,tb为本底测量时间)较为合理;如果样品数量较多是一大批样品,则延长本底测量时间tb,取tb的时间 均值,而tN则可相对短,这样可节省时间,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对于示踪实验设计来说,样品中所含放射性强度的要求,是使其放射性计数率大于或等于本底计 数的10-20倍。   3.进行非放射性的模拟实验,把实验全过程预演一遍   同位素示踪实验要求准确、仔细,稍有疏忽或考虑不周就匆忙进行正式实验,既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又会造成示踪剂和其它实验用品的浪费,还会增加 放射性废物,增加实验室本底水平,使实验者接受不内的位置固定。减小几何条件对放射性测量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 入手:⑴选择探测窗大的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作探头的探测器;⑵在样品制备时,注意尽量将样品做成点状源,这样当样品的放射性强度较弱时,由于距离探测窗 较近而有可能造成的水平位移的影响就可以忽略;⑶无论样品距离探测窗远近,样品都应置于探测窗的垂直轴线上,以减少样品与探测窗之间的相对立体角。   (三)放射性去污染和放射性废物处理  放射性实验,无论是每次实验或阶段性实验结束后,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和放射性废物的出现,因此,在实验结束后,要作去污染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必要时在实验过程进行中,就要作除污染和醇的来源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3H-胆固醇作静脉注射的示踪实验说明,放射性大部分进入肝脏,再出现在粪 中,且甲状腺素能加速这个过程,从而可说明肝脏是处理血浆胆固醇的中氨基酸传递的研究等等。为了更好地应用放射性同位素 示踪技术,除了有赖于示踪剂的高质量和核探测器的高灵敏度外,关键还在于有科学根据的设想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以及各种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人造鸡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