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支结构和直接落地的框架剪力墙 抗震结构哪种抗震级别高?

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框支结构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框支结构有什么区别?
看一下101图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框支剪力墙是框架在底下,剪力墙在上面,然后中间设置转换层。主要体现在地下室为大框支,一层、二层为转换层,上部为剪力墙。这种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并且对于开发商来说可能影响销售面积,但最大的优点是上部住宅部分室内没有框架梁和柱的边角,对室内空间及装修很宽敞。而地下部分全是框支柱,也不会因为剪力墙而影响车位或者商业。框架剪力墙就是框架和剪力墙结构结合在一起。造价低,但是影响车库和住宅户型装修。
结构体系不同框架剪力墙是墙落地,墙与柱子全到建筑顶,共同工作框支剪力墙是底层是框支柱,到转换层上有框支梁,以上就是纯剪力墙了现在几乎都是部分框支剪力墙,很少有纯框支的!框支一般用于有底商的建筑,这样地下商场空间大
剪力墙主要受剪,框架主要是轴力。。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简化计算和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研究--《湖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简化计算和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研究
【摘要】:
框支剪力墙结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一种“上刚下柔”、竖向刚度突变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多次震害分析表明,框支剪力墙结构属于抗震性能较差的高层建筑结构。但由于具有其它结构不可替代的使用功能,使其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我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深入,有关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性和改进抗震性能措施先后被提出。然而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采用依次放松约束节点的子结构法,根据转换层附近竖向构件传力机制的不同,提出了框支剪力墙结构和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在静力水平荷载作用下简化计算模型,并对转换层设置高度、标准剪力墙类型、落地剪力墙刚度等因素对结构内力和侧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将框支剪力墙结构等效为悬臂杆,以悬臂杆刚度来反映框支剪力墙结构竖向刚度突变,运用结构力学中的柔度矩阵法,建立了自振特性简化计算模型,它具有计算量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同时还可灵活的结合工程实际,提供不同精度的运算。
(3)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转换层为界,划分为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子结构和转换层下部框-剪子结构,借鉴框-剪结构楼层扭转新刚度模型,进行了框支剪力墙结构扭转近似计算。该方法运算简单、精度较高。
(4)借鉴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的概念,推导出了转换层上、下等效扭转刚度比和等效层间侧移角比的计算公式与取值范围。这两个参数能更有效的控制结构扭转角、层间位移角、剪力突变以及转换层附近剪力墙的应力集中。
(5)通过控制最大层间相对位移与层高之比、竖向构件轴压比等因素,推导了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计算公式;根据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和等效层间侧移角比的取值范围,得到了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取值范围。
(6)提出了落地剪力墙刚度合理性综合评判模型,较为全面合理地分析了多种因素对落地剪力墙刚度合理性的影响。通过该模型对已有落地剪力墙进行评定,衡量其合理性,进而反馈给设计者相应的调整信息,可避免诸如扭转、剪重比等因素无法直接凭计算来考虑的缺点。
(7)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转换层为界,划分为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子结构(含转换层)和转换层下部框-剪子结构;视楼板(包括转换层楼板)为水平放置的深梁,然后采用超单元法,充分考虑剪力墙类型与布置、转换层类型的影响,对每个子结构建立考虑楼板刚度的单元刚度矩阵;最后推导了考虑阻尼影响依次放松约束节点的动力子结构法计算公式,完成了结构动力分析。
(8)通过对试验数据及抗扭刚度计算公式的参数分析,探讨了轴压比、偏心距、纵横钢筋配筋强度比、剪扭比及弯扭比等诸多因素对构件抗扭刚度退化的影响。并在已有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便于查用的构件抗扭刚度-扭转角退化曲线,它可为考虑扭转的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简化分析提供条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TU398.2【目录】:
Abstract7-12
第1章 绪论12-25
1.1 高层建筑12-19
1.1.1 高层建筑的定义12-13
1.1.2 高层建筑发展趋势13-16
1.1.3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16-19
1.2 框支剪力墙结构19-24
1.2.1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发展19-20
1.2.2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20-22
1.2.3 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22-24
1.3 本文研究内容24-25
第2章 带转换层结构静力简化计算研究25-59
2.1 前言25
2.2 普通框支剪力墙结构静力简化计算25-36
2.2.1 依次放松约束节点的子结构法25-27
2.2.2 静力简化计算27-36
2.3 自振特性和等效地震作用简化计算36-43
2.3.1 自振特性简化计算37-42
2.3.2 等效地震作用简化计算42-43
2.4 带转换层筒体结构静力简化计算43-57
2.4.1 等效计算44-53
2.4.2 等效平面变刚度框-剪结构简化计算53-57
2.5 本章小结57-59
第3章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扭转计算59-77
3.1 前言59
3.2 钢筋混凝土压弯剪扭构件抗扭刚度59-65
3.2.1 抗扭刚度总体退化规律59-61
3.2.2 构件抗扭刚度退化的影响因素61-65
3.3 框支剪力墙结构扭转近似计算65-72
3.3.1 楼层扭转参数计算公式65-67
3.3.2 楼层扭转角及侧移计算67-70
3.3.3 算例70-72
3.4 转换层上、下等效扭转刚度比计算72-76
3.4.1 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72-74
3.4.2 转换层上、下等效扭转刚度比74-76
3.5 本章小结76-77
第4章 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研究77-102
4.1 前言77
4.2 底层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结构77-84
4.2.1 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推导77-80
4.2.2 计算步骤80-81
4.2.3 算例81-84
4.3 底部多层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结构84-92
4.3.1 落地剪力墙合理刚度推导84-91
4.3.2 算例91-92
4.4 基于结构特征比的合理刚度计算92-100
4.4.1 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92-93
4.4.2 转换层上、下等效层间位移角比93-95
4.4.3 落地剪力墙刚度合理性综合评判95-100
4.5 本章小结100-102
第5章 框支剪力墙地震作用效应简化分析102-124
5.1 前言102-103
5.2 简化计算模型的建立103-115
5.2.1 计算方法与假定103-104
5.2.2 竖向子结构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104-110
5.2.3 水平结构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110-112
5.2.4 子结构整体刚度矩阵的建立112-115
5.3 动力计算115-120
5.3.1 质量矩阵115-116
5.3.2 阻尼矩阵116
5.3.3 动力分析116-120
5.4 算例120-123
5.4.1 计算信息120-122
5.4.2 动力计算122-123
5.5 本章小结123-124
结论124-126
参考文献126-136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36-13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雪松;吴从晓;周云;吴从永;;[J];振动与冲击;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厉龙;[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斌,孙祯;[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张同亿,李从林,许菊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黄襄云,金建敏,周福霖,杨志勇,罗学海;[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程文瀼;任振华;方向;;[J];东南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刘继明,时伟;[J];工程抗震;2001年03期
潘东辉,蔡健;[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年06期
唐瑞森;;[J];工程力学;1984年01期
张同亿,吴敏哲,李从林;[J];工业建筑;2001年08期
叶艳霞,梁兴文,李青宁,周云;[J];工业建筑;2003年04期
张兰英,李艳娜,吴庆荪;[J];工业建筑;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艳霞;[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荣维生;[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耘;[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肖小铃;[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邬玉娟;[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贵章;[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7年01期
徐贵章;[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7年02期
郑颐,朱伯龙,程才渊;[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3期
廖光明,吕西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3期
程才渊,朱伯龙,郑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4期
王广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0年03期
刘坚,李开禧,张利;[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姜安庆,陆洲导,何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陈伯望,沈蒲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陈伯望;王海波;沈蒲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宗纲;田春艳;陈志鹏;;[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梅振华;胡少伟;;[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罗开海;杨小卫;;[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谢建军;;[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吴应雄;黄英;;[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邱华;舒赣平;;[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杜传杨;杨盛虎;;[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于保军;燕中;;[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马福;靳鑫;胡亮;;[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零祝建;阳日;;[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云蕾;[D];湖南大学;2010年
吴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郭猛;[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金恩平;[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罗浩;[D];中南大学;2011年
林新元;[D];长安大学;2010年
张吉;[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段向胜;[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夏栋舟;[D];湖南大学;2009年
张明;[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丽梅;[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伟杰;[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马飞飞;[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杨凤莲;[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倪川;[D];郑州大学;2010年
李枫;[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苏志力;[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王子昱;[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孙海丽;[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裴世聪;[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中暄;;[J];工程抗震;1992年02期
周云;吴从永;邓雪松;张兴富;吴从晓;;[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5期
周云;邓雪松;吴从晓;;[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谢强;赵亮;;[J];钢结构;2006年01期
李明;[J];工业建筑;2005年05期
陈应波,陈军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董石麟;;[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6期
邓雪松;陈真;周云;;[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蔡克铨,黄彦智,翁崇兴;[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3期
殷占忠;王秀丽;;[J];建筑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占忠;[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韩军;[D];重庆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辉;[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王建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刘建明;[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朱一平;[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刘艳晖;[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吴从晓;[D];广州大学;2007年
刘艳;[D];山东大学;2008年
吴长;[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刘长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商智;[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凤鸣;[D];广州大学;2012年
何铭基;[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兴宇,石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林晓东;[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李斌,孙祯;[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张寰华;[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1期
杜宏彪,沈聚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孙景江,江近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2期
张令心,孙景江,江近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张同亿,李从林,许菊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蒋通,宋亚新,楼梦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2期
蒋欢军,吕西林;[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泽钊;;[J];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谭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3期
范蓉蓉;张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侯希明;;[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胡淑兰;;[J];广西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扬成;包世华;;[J];工程力学;1985年02期
王亚勇,王理,张善庆,曾志攀;[J];建筑结构;1995年03期
刘杨;孟焕陵;沈蒲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王新国;;[J];福建建筑;2007年04期
宁卓裔;;[J];中外建筑;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永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张同亿;李从林;吴敏哲;;[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刘涛;李爱群;张志强;;[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涛;李爱群;张志强;;[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爱民;周德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张伟;;[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施楚贤;黄靓;蔡勇;宋力;陶秋旺;;[A];砌体结构与墙体材料——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2005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魏剑侠;王彦枝;王朝霞;;[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泽丰 通讯员
罗自力;[N];中山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建伟;[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卫国;[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张震;[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吴结韦;[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安纪业;[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高斐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徐丽鸣;[D];重庆大学;2009年
蔡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王利华;[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刘少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闫园;[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关注的版块:
查看: 1864|回复: 7
技术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大家好,我是新手,请问如何划分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支剪力墙?是不是剪力墙中间布置几根柱子后就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了?我做的一个工程,剪力墙是主要竖向构件,但是底层有两个大柱子,将上部的一个剪力墙给撑起来了,请问这样的结构叫什么结构呢?谢谢
五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 积分
请把你的平面图发上来,大家好讨论
2.1.4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re
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
==================================================
2.1.5 框架-剪力墙结构 frame-shearwall structure
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框支-剪力墙结构是上部剪力墙部分落地(或者全不落地),由框架支撑,须设转换层。
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差,造价高,应尽量避免采用。
五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 积分
(0 Bytes, 下载次数: 3)
14:4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0 Bytes, 下载次数: 3)
14:4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五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 积分
复杂转换层结构
下图是同一个建筑
(0 Bytes, 下载次数: 3)
14:4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0 Bytes, 下载次数: 2)
14:4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技术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谢谢斑竹,下面是我的图,一张是首层墙柱,第二张是二层结构平面,请问这种结构应该划为哪一种结构?谢谢!
(0 Bytes, 下载次数: 1)
19:3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技术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二层结构布置图,剪力墙从大梁上升起
(0 Bytes, 下载次数: 0)
19:3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五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5 积分
这种转换构件多么?
不多的话就更改方案,因为这种转换结构抗震性能差,造价高
技术员, 积分 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高处能胜寒 于
00:20 编辑
这栋楼里面就这一个部位是采用这种转换措施的,我做的是地下基础工程,地面是广东一家很正规的设计院做的,已经出图了,反正他地面就是这么做的,肯定也是可行的,而且这种转换措施在现实中应该用的很多,尤其是住宅,上面是高层剪力墙结构,地面层消防车要从中间通过,需要大空间,相应的也就出现这种结构布置了,说他是框支剪力墙结构显然不合适,划为剪力墙结构也不恰当,框剪那就更不是了,对于这种结构,他的抗震等级如何恰当划分,个人觉得还是不要考虑那两个大框支柱的存在,直接当做剪力墙进行抗震等级划分就容易多了,对于框支部分,适当加强就行了.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