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黄花瘦是什么意思残阳如血原名是什么

[转载]词的平仄与押韵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词又可根据分段情况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秦观的《踏莎行》(彬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像《踏莎行》,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1、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2、词韵: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願半。(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願半。(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11)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1)屋沃。(2)觉药。(3)质物锡职缉。(4)物月曷黠屑葉。(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3、词的用韵:
(1)同部用韵:在同一韵部这下一级的层面上,可分成声调不变和声调有变这两类。
①声调不变。不管韵部异同,只要各韵脚的声调相同,可谓之“顺押”。同韵部且声调不变,即通常所说的“一韵到底”。其中又有四种情况:
同部平声一韵到底,如《忆江南》《浣溪沙》《南乡子》《满庭芳》等等。如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同部上声一韵到底,如晏殊的《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晏几道的《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刘基的《醉花阴》(溽暑炊人肌骨软)、刘克庄的《忆秦娥》(梅谢了)等。如刘克庄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同部去声一韵到底,如王禹偁的《点绛唇》(雨恨云愁)、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见溪亭日暮)、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和《踏莎行》(雾失楼台)等。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同部入声一韵到底,如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苏轼的《念奴娇》等。如韩元吉的《好事近》:“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②声调有变。可分为同部平仄用韵和同部上去用韵两种。
A、同部平仄用韵,实际上就是同部平仄互押,因为不会有平仄通押。互押,指不同声调的韵脚,在词中的位置固定;而通押的特点是,不同声调的韵脚,位置不固定。平仄韵不能通押,是因为用什么声调的韵脚,还决定于每句的平仄格律。互押,包括转押和间押。
同部平仄转押。转押,指先用甲声调的字,后用乙声调的字。间押,指先用甲声调的字,后用乙声调的字,最后又回到甲声调。同部平仄转押的,如多位词人的《西江月》,苏轼的“照野弥弥浅浪”,张孝祥的“问讯湖边春色”和“满载一船秋色”,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和“醉里且贪欢笑”,刘过的“堂上谋臣尊俎”,等等。如柳永的《曲玉管》的前两片:“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这两片中,都是一个仄声,两个平声。这是在一片中同部平仄转押。
还有两片之间同部平仄转押的,如冯延已的《清平乐》:“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高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同部平仄间押。有的是由平声到仄声,最后回到平声。如洪皓的《江梅引·忆江梅》:“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这首词先用5个平韵,继用3个仄韵,后用3个平韵。都是同部韵。
还有另一种间押:由仄韵到平韵,最后回到仄韵。如王建的《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这首词,前后各3个仄韵,中间两个平韵。
B、同部上去用韵。
上去通押。上去都是仄声,在该用仄声字为韵脚时,上去两者相互替代,不会影响全句的平仄格律。因而上去韵脚在句中的位置就显得不固定了。是之谓通押。如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首词各有6个韵脚。前者韵脚的声调依次是,上去去去去上;
后者依次为,去上去上上去。可见某一位置上的韵脚是上是去,并不固定。
上去准互押。按说上去都是仄声,可以互换互代而不影响平仄格律。但有不少的词、出现上去相对的现象,即在相同位置上的两个韵脚,分别是上声和去声。如周密的《乳燕飞》:“波影摇涟甃,趁熏风、一舸来时,翠阴清昼。
去郭轩楹才数里,藓磴松关去岫。快屐齿、筇枝先后。空半危亭堪聚远,看洞庭、缥缈争奇秀。人自老,景如旧。/来帆去棹还知否?问古今、几度斜阳,几番回首?晚色一川谁管领,都付雨荷烟柳,知我者,燕朋鸥友。笑拍阑干呼范蠡,甚平吴、却倩垂纶手?吁万古,付卮酒。”这首词上下片各有6个韵脚。上片的都是去声,下片的都是上声。再如张抡的《烛影摇红》:“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去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这首词上下片各有5个韵脚。在相同位置上,上片的是上声,
下片则是去声;上片的是去声,下片的则是上声。牛希济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姚宽的《生查子》(郎如陌上尘),李清照的《玉楼春》(红酥肯放琼碎),都是上片的韵脚为去声,下片的为上声;而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陆游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都是上片的韵脚为上声,下片的韵脚是去声。
在上下片相同位置上的韵脚,除了上去相对,还有上去相同的情况,如赵以夫的《鹊桥仙》:“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上下片的第一个韵脚都是上声,第二个都是平声。总之,上下片相同位置上韵脚的上去相对和相同,说明同部上去用韵,除了通押,确实还存在着类似互押的现象,可谓之“准互押”。
(2)、异部用韵。在这一层面上,同样可分为声调不变和声调有变这两类。
①声调不变。韵部不同,也有“顺押”。不同韵部而声调不变,不属于通常的“一韵到底”。异韵部的顺押,同样有四种情况:
异部平声到底,如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用了第十一部和第十三部的平声韵;如赵善括的《水调歌头》(浩叹对青史),用了第六部和第十一部的平声韵;如和凝的《江城子》二首(竹里风生月上门;斗转星移玉漏频),也都同时用了第六部和第十一部的平声韵。
异部上声到底,如陆游的《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共6个韵脚,除了“省”是上声静韵,属第十一部以外,其余都是寝韵,属第十三部。
异部去声到底,如周邦彦的《拜星月慢》:“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上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共10个韵脚。暗,勘韵,第十四部。院、见、面,霰韵,第七部;烂、畔、散、馆、叹、断,翰韵,第七部。
异部入声到底,如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是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这首词共9个韵脚。读,屋韵,第十五部。碧、客、惜,陌韵;色,
职韵;瑟,质韵:陌、职、质,都在第十七部。说,屑韵;忽,月韵:屑、月,都在第十八部。鹤,药韵,第十六部。这首词用了四个韵部的入声韵。又如姜夔的《淡黄柳》(空城晓角),共有10个韵脚:角,觉韵,第十六部。绿,沃韵,第十五部。陌、宅、碧,陌韵;识、色、恻、食,职韵;寂,锡韵:陌、职、锡,都在第十七部。此外,如吕渭老的《好事近》(飞雪过江来),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姜夔的《庆宫春》(双桨莼波),都属于异部入声到底的用韵类型。
②声调有变。除了异部平仄用韵、异部上去用韵,还有异部上去入用韵,共三种。
A、异部平仄用韵。这与同部平仄用韵有同有异。同的是只有互押,没有通押,因为韵脚的声调还受到每句平仄格律的制约;不同的是,同部平仄用韵的“仄”只包括上、去声,不包括入声,而异部平仄用韵的“仄”,包括了上、去、入声。异部平仄的互押,也有转押和间押两种。
异部平仄转押:有的是在一首之内转押, 有的是在一片之内转押。
一首之内转押,有的是单调,如李珣的《南乡子》:“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五个韵脚,前两个平声,后三个仄声,不同韵部。一首之内转押,有的是双调,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言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上片韵全是仄声,第七部;下片全是平声,第十一部。
在一片之内,异部平仄转押的较多。如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满廓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词的上片、下片,各自形成异部平仄转押。望,漾韵,第二部;空、中,东韵,第一部;立,质韵,湿,缉韵,都在第十七部;看、寒,寒韵,第七部。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往事知多少),温庭筠的《更漏子》(星斗稀)和《更漏子》(玉炉香),韦庄的《更漏子》(钟鼓寒),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和《女冠子》(昨夜夜半),敦煌曲子词的《菩萨蛮》(首句分别是“枕前发尽千般愿”,“敦煌古往出神将”),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王安国的《减字木兰花》(画桥流水),等等。李清照的《怨王孙》一词比较特殊:“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首词10个韵脚。晚,阮韵;院,霰韵;断,翰韵;传、绵,先韵:都属第七部。惹、舍、也,马韵;斜、花,麻韵:都属第十部。上片和下片,都分别是同部平仄转押;就全词来看,该属于异部平仄转押。
异部平仄间押。间押是指先用甲声调字,继用乙声调字,最后回到甲声调字。平仄间押,无非平—仄—平,仄—平—仄。同部平仄间押,要求所有韵脚出自同一韵部。异部平仄间押,则要求平韵字与仄韵字出于不同韵部。但不要求所有平韵字出自同一韵部,不要求所有仄韵字出自同一韵部。如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这首词,前3个韵脚去声,中间两韵脚平声,后3个韵脚入声。属于仄—平—仄这一类型。六个仄韵与两平韵不同韵部。全词属异部平仄间押。六个仄韵,属不同韵部,也没关系。
异部平仄间押,双调词还有两种:上片间押,下片转押,但词首、词尾用韵相同,如李珣的《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连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境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这首词上片属同部间押,下片是两组异部转押。首韵“央、塘”和尾韵“长”,都是阳韵,平声。全词是异部平仄间押。辛弃疾的《定风波·自和》,上片韵脚依次是,离、诗、去、处、思;下片韵脚依次是,士、醉、旗、夜、热、时。可见上片属异部平仄间押,下片先是同部平仄转押,后是异部平仄转押。首韵“离、诗”和尾韵“时”,都是支韵。就全词看,还是异部平仄间押。上片全是平声,下片是平仄转押,首韵和尾韵相同,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上片3个韵脚都是平声尤韵;下片先是去声翰韵,后是平声尤韵,形成异部平仄转押。就全词看,首韵、尾韵都是尤韵,中间有仄声韵,所以全词是异部平仄间押。这类间押较多,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李煜的《喜迁莺》(晓月坠),张先的《醉重鞭》(双蝶绣罗裙),等等。
这一类型中,首韵和尾韵多半相同,也有首韵和尾韵只同声调而不同韵部的,如冯延巳的《喜迁莺》:“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和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石头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首韵“胧、栊、风”,东韵;尾韵“楼、舟”,尤韵。首韵、尾韵不同韵部,都是平声。异部平仄用韵,没有通押,只有互押。互押,无论转押、间押,规律性都很强。
B、异部上去用韵。只有通押,没有互押或准互押。如蒋捷的《贺新郎》:“甚矣君狂矣!想胸中、些儿磊块,酒浇不去。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又一似、杨家风子。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在樊笼里。这一错、铁难铸。/濯溪两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做弄得、栖栖如此。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记取:节饮食,慎言语。”共12个韵脚。矣、子、水、里、此,纸韵;鬼,尾韵;气,未韵:都属第三部。去、处,御韵;铸,遇韵;语,语韵;取,叶韵:都属第四部。这是第三、第四部的上去通押。又如史达祖的《双双燕》,也有12个韵脚:冷、并、井、定、影、径、暝(去声)、凭(去声),润、俊、稳、信。这是第六部和第十一部的上去通押。再如张绍文的《酹江月》(举杯呼月),王沂孙的《齐天乐》(碧痕初化池塘草)和《眉妩》(渐新痕悬柳),晁补之的《洞仙歌》(青烟幂处),姜夔的《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康与之的《喜迁莺》(秋寒初劲)等等,都属于异部上去通押。
C、异部上去入用韵。实指上去入混押。因为17个入声韵分成了只有入声的5个韵部,所以上去入混押,必然不同韵部。
如韩玉的《贺新郎》:“绰约人如玉。试新妆、娇黄半绿,汉宫匀注。倚傍小阑闲伫立,翠带风前似舞。记洛浦、当年俦侣,罗袜尘生香冉冉,料征鸿微步,凌波女。惊梦断,楚江曲。”(下片略)共7个韵脚。上声韵3个,舞、侣、女;去声韵1个,注;入声韵3个,玉、绿、曲。上去入韵脚在词中的位置,不像有什么规律。再如韩玉的《卜算子》:“杨柳绿成阴,初过寒食节。门掩金铺独自眠,那更逢寒夜。/强起立东风,惨惨梨花谢。何事王孙不归,寂寞秋千月。”上片的韵脚是入声、去声,下片的韵脚是去声、入声。再看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上片3个上声韵脚,4个入声韵脚;下片3个去声韵脚,4个入声韵脚。上下分别形成异部上入转押、异部上去转押,规律性较强。而唐婉的《钗头凤》词,上片3个入声韵脚,4个平声韵脚;下片3个入声韵脚,4个平声韵脚。上下片分别形成异部平仄转押。唐婉的词从侧面说明,《钗头凤》上去入韵脚的位置,确有规律可言:上片的前3个韵脚可以同是某一种声调,下片亦然;上片的后4个韵脚可以同是某一种声调,下片亦然;上下片的前3个韵脚与后4个韵脚的声调不同;上片的前3个韵脚与下片的前3个韵脚,声调可同可不同;上片的后4个韵脚与下片的后4个韵脚,声调应该相同;上下片各自形成同部或异部的转押,不能形成间押。
4、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髮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平,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如:蔡伸《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
5、词的对仗: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的很少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后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后阕头两句。《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后阕第三四五六两联,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不同。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后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
6、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来的样子:
菩萨蛮(四十四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重叠金)[唐]李白:“平(可仄)林漠(可平)漠烟如织(韵)寒(可仄)山一(可平)带伤心碧(叶)瞑(可平)色入高楼(换平)有(可平)人楼(可仄)上愁(叶平)玉(可平)阶空伫立(三换仄)宿(可平)鸟归飞急(三叶仄)何(可仄)处是归程(四换平)长(可仄)亭连(可仄)短亭(四叶平)”
《词律》在词牌下面注明规定的字数,词牌的别名;在词中注明平仄和叶韵。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于平声字下面注明“可仄”,于仄声字下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没有注,这就表明必须依照林字的平仄,林字平声,就应照填一个平声字。“织”字下面注个韵字,表示这里该用韵;“碧”字下面注个叶字,表示这里该叶韵(即与“织”字押韵)。当然并不规定押哪一个韵,但是要求一个仄声韵。“楼”字下面注“换平”,是说换平声韵。“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说叶平声韵。“立”字下面注“三换仄”,是说在第三个韵又换了仄声韵;“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说叶仄声韵;“程”字下面注“四换平”,是说在第四个韵又换了平声韵;“亭”字下面注“四叶平”,是说叶平声韵。万树是清初时代的人;在万树以前,词人们早已填词,那又依照谁人所定的词谱呢?古人并不需要词谱,只要有了样品,就可以照填。试看辛弃疾所填的一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词共用四十四个字,共享四个韵,其中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韵,并且平仄韵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词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词,甚至原词前阕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后阕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拿谁的词来做样品呢?如果说写《菩萨蛮》要拿李白原词做样品,李白又拿谁的词做样品呢?其实《菩萨蛮》的最早的作者(李白?)并不需要任何样品,因为《菩萨蛮》是按曲谱而作出的。民间作品多数是入乐演唱的,所以只须按曲作词,而不需要照样填词。至于后世某些词调,那又是另一种情况。词人创造一种词调,后人跟着填词。词牌是越来越多的。有些词牌是后起的,那只能拿较晚的作品作为样品。
本来,唐宋人填词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一个词牌往往有几种别体。词中本来就是律句占优势;有些词的拗句又常常被后代词人改为律句。例如《菩萨蛮》前后阕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为“平平仄仄平”。有些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在开始的时期就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后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说来,小令的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
【附录】几种常见词谱:
(1)忆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菩萨蛮(四十四字)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共用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4)采桑子(四十四字,又名丑奴儿)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采桑子[宋]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歇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5)卜算子(四十四字)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句一换韵)
&&&减字木兰花[宋]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7)忆秦娥(四十六字)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此调多用入声韵。前阕后三句与后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
忆秦娥[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8)清平乐(四十六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后阕换平声韵)&&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峯,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9)西江月(五十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后阕同。第一句无韵,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但是,《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
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0)浪淘沙(五十四字)‖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前后阕同)&&&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1)蝶恋花(六十字,又名鹊踏枝)‖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前后阕同)&&&
蝶恋花[宋]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12)渔家傲(六十二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前后阕同)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髮征夫泪。
(13)满江红(九十三字)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
满江红[宋]岳飞:怒髮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4)水调歌头(九十五字)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念奴娇(一百字,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这调一般用入声韵。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6)沁园春(一百十四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