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多音字组词"()的南极

寄往南极的信_小学语文_第一范文网
寄往南极的信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书信的一般格式。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关心爸爸妈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了解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
5 寄往南极的信
&&&&&&& &&&&&&&&&&&&&&&&&&你&&& 特别冷
&&&&&&&&&&&& 一定要&&&&& 半年多
&&&&&&&&&&&&&&&&&&&&&&&&& 我懂事了&& 长大了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 小朋友,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吗?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时出差到外地去吗?如果有,那么怎样跟外地的亲人联系呢?写信给他们是个好办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位小朋友给正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写的信。
二、 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5 寄往南极的信
2、 解释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
三、 初读指导
1、 看书上插图。
(1) 图上画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从他身后墙上挂的照片看,他家有哪些人?
(2) 联系课题,想一想他在给谁写信?
(3) 从他的神情动做上看,他正在思考什么?
(4) 小结图意:
&&& 图上的小朋友正在给他的爸爸写信,他正想着信上接下去该写什么?
&&& 过渡:他究竟写了哪些话?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的。
2、 学习生字词。
(1) 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特别&& 一定&& 进步&& 帮助
家务&& 国庆&& 公园&& 身体
3、 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词。
国庆&&&&& 身体&&&&& 帮助
家务&&&&& 学校
(2) 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方面辨明加点字的读音。
(3)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特别:格外。
些:少量,一点儿。
家务:家里的事务。
4、 个人轻声试读课文。
5、 简介书信的格式。
(1) 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名字或称谓,顶格写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
信的末尾偏右部位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2) 中间分自然段写信的正文。
6、 自读正文中的三个自然段。]
7、 分自然段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8、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信的正文三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括号里填上序号。
( )"我"把这学期自己的情况告诉爸爸。
( )"我"把自己和妈妈合拍的照片寄给爸爸看。
( )"我"向爸爸问好,还表示了对爸爸的想念和关心。
指名到前面来填写。
四、 布置作业
1、 练读课文。
2、 读抄词语。(练习3)
一, 听写生字词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读课文。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问候语,一般总在正文开头写,表示礼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你"指谁?"我"又指谁?为什么"我"和妈妈都很想念爸爸?
(4) 第三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话最主要的一层意思是什么?
& 出示:&&& 你要多穿些衣服。
&&&&&&&&&&& 你一定要多穿些衣服。
& 比较: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表示这样坚决的态度?这说明了自己对爸爸有怎么样的感情?(特别关心爸爸身体健康)
(5) 小结:
& 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自己对爸爸的想念和关心。
(6) 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话同第1自然&&&& 段哪一层意思有关?("去南极已有半年了")为什么要在信里说这一句话呢?
(7)& 第二句说了什么?"进步很快"的"进步"是什么意思?同"进步"相反的词语是什么?"进步很快"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我"的字写得比以前好了,还能背诵不少课文)为什么要把老师说"我"进步很快告诉爸爸?(因为爸爸对"我"的学习很关心,把这件事告诉爸爸,会使他很高兴)
(8) 第三句说了什么?这一句中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什么叫"夸奖"?妈妈为什么夸奖我比以前懂事了?
&& (出示:我常常帮助妈妈做些家务事。)
比较:加了"常常",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意思来?(我想:家务事是经常要做的,又是很繁杂的,"我"虽然年龄小,力气小,但是能够常常帮助妈妈做一点,这就是说明"我"很自觉,也就是懂事的表现,而前面一句话缺乏这个意思)
(9) 小结:
这一自然段告诉爸爸这学期自己学习的进步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
(10) 齐读第2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板书:长大了)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为什么要告诉爸爸这张照片是国庆节合拍的?
(3) 第二句说了什么?这是个什么句子?"照片上的我是不是又长大啦?"这一句话谁能给他换个正面的说法?("照片上的我又长大了")这两种说法意思有什么不同?(用问句更能表示快乐的心情)
(4) 小结:这一自然段说的是给爸爸寄照片,告诉爸爸自己哟长大了。
(5) 齐读第三段。
(1) 信的最后祝愿语"祝爸爸身体健康"和上面哪一自然段的意思关系密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信的第一行称谓语"爸爸"的前面加了"亲爱的",信的最后自己名字前面加写了"你的儿子",表示什么样的情感?
&& 这封信向去南极的爸爸表达了自己的想念和关心,汇报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体现了亲密的父子之情。
读了这封信以后,你有什么体会?
4、齐读全文。
一、朗读指导
1、 指名读全文。
2、 重点指导。
(1) 第一自然段的"特别""一定"读时语气要加重,突出"我"对爸爸身体健康的关切。
第二自然段要突出重点语句"老师说我进步很快""妈妈夸奖
(2) 我比以前懂事了",要用欢快的语气读。
(3) 第三自然段"照片上的我是不是又长大了啦"要读得轻快,带亲切和俏皮的语气。
(4) "亲爱的爸爸""祝爸爸身体健康","你的儿子"都要读得亲切而有感情。
3、 各人练习。
4、 指名感情朗读。
二、写字指导
1、 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包括要认识的3个新偏旁。
庆:六笔写成。半包围结构。外部"广"是个新偏旁,称作"广字头","撇"宜写长;内部"大","横"比右端略超过上横收笔处,底部"撇""捺"对称,且与外部长"撇"的末尖齐平。
极:七笔写成。左右结构。左部"木字旁"写法同前;右部"及"收笔是"撇"不是"横折折撇",后者是第二笔,须伸左起笔,盖过首"撇"右行后折转,两折角宜小,"撇"部稍圆转,末"捺"于首撇二分之一处起笔相接,穿过第二笔的撇部后出捺,右部两"撇"一"捺"下部齐平。全字左部略窄,右部略宽。
体:七笔写成。左右结构。左部"单人旁"和右部"本" 写法同前,全字左窄右宽,上下齐平。
些:八笔写成。上下结构。上部左边是"止",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先写短"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接而不相交;下部两横上短下长,短"横"呈伸入上部空隙之势,长"横"左右两端均不超出上部"横"向长度。全字上大下小。
帮:九笔写成。上下结构。上部左边三横长短有差,中"横"最短,末"横"最长,"撇"取弯势,穿过三"横"后撇出,右边"阝","横折弯钩"的"弯"要饱满,"竖"笔要收紧;下部"巾"是个新偏旁,称作"巾字底",其一、二两笔形成的"冂"要稍放宽,末"竖"起笔朝上空隙穿插,中线行笔,至低于"冂"的左右两笔下端收笔。
特:十笔写成。左右结构。左边"牛"是新偏旁,称"牛字旁",第二笔横右端应收紧,第四笔是"提"不是"横",形成让右之势;右部"寺"写法同"诗"字右边。全字左略窄,右略宽。
2、 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务:五笔写成。上下结构。上部是"夂"不是"攵",写法同"条"上部;下部"力",末"撇"应伸入上部空隙起笔。
助:七笔写成。左右结构。左边"木字旁"和右边"交"写法均同前,然须横向收紧。全字左略窄,右略宽。
三、作业练习
1、 描红练习。
2、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 交(&&&& )&&&&&&& 床(&&&&& )&&&&&&&&&& 功(&&&&& )
&&&&& 校(&&&& )&&&&&&& 庆(&&& &&)&&&&&&&&& 助(&&&&& )
用"特别""一定""常常"各说一句话。
寄往南极的信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①提(#160;#160;#160;#160;#160; )_______(#160;#160;#160;#160;#160; )_______努力学
◆ 碎题组卷:>>
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①提(      )_______(      )_______ ②载(      )_______(      )_______③喝(      )_______(      )_______④梢(      )_______稍(      )_______⑤梁(      )_______粱(      )_______⑥篙(      )_______蒿(      )_______答案与解析:①dī提防 tí提高 ②zǎi记载 zài载重 ③hē喝水 hè喝彩 ④shāo树梢 稍微 ⑤lián房梁 高粱 ⑥gǎo撑篙 hāo蒿草
课题:芦花荡&&&&
科目:语文
学段:初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版本:人教版&&题型:填空题
上传者:努力学习&&浏览:
&&上传时间:&&&
◆ 相关碎题&&&&
1. 迁移过关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④几十双眼睛在问。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1.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丢今非昔比 惊叹B.落神态自若 惊恐C.栽一反常态 惊异D.飘判若两人 惊诧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B.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3.下列对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C.对欧阳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4.文章第①至⑦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5.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在第⑧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解析:1.C
4.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风雪很暴的恶劣天气
人物活动的过程及细节环境气氛
5.面对困难,许多人……困难不过如此……
6.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丰满,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7.难忘的一课 2. 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0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苏联和平站。各国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在极地的合影:6名来自6个国家的考察队员身穿防寒服,面露胜利的微笑,每个队员都手持自己国家的国旗。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位戴眼镜的高个子就是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打胜第一仗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中国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 头几天的天气很好,考察队开始每天仅行走4至6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上不是在滑雪,而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他这样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腰带挂在雪橇上向前滑行。他每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跟着队友们,一边行进,一边学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每秒35至40米。两个月内风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的日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别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途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亡,非常危险。拉雪橇的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边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因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每天都冻伤,过两三天结了痴,揭掉之后又冻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后的人和路。即使在他滑雪技术相当熟练后,有时一天还要摔三四十个跟斗。 抱病上征途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仅在中午吃饭时停留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说,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坚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国、美国等国的实验室进行氧、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同位素与气候之间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12月18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英国队员索默斯把他拉出了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天也许就会耽误10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满20英里(合32公里)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腰带挂在雪橇上让狗拖着走。最后,即使这样他也已无力站住,终于身不由己地倒下了。此时,考察队当天的行程已达23.3英里。大河终于同意休息。一夜过后,他的烧退了。早晨他又和平时一样,踏上滑雪板,继续向东进发。在抵达东方站之前,他又挖了一个两米半深的雪坑,采集了大量雪样。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对气象进行了观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测量气温、风速等,取得了宝贵的气象资料。寒冷与饥饿的威胁 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地区的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1月18日抵达东方站时,气温约零下40摄氏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49摄氏度,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内使用高纯度白汽油取暖和做饭。睡觉时,胸前的室温可达20摄氏度,而背脊下的地温仅有零下2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早上睡醒后起床十分困难,10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一个慢慢掰开。大河说,至今他的一个手指头还处于麻木状态,大概还要二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其中之一就是体力衰竭。因为每天要滑雪前进,他们的体力消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压缩干粮,由烘干的肉末和各种果仁混合制成,味道很差,但热量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要保证6000大卡的热量。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每天必须把定量吃完,否则体内热量跟不上。即使这样,一个月以后,大河体内的脂肪还是消耗光了。从此,他整天处于饥饿感之中。肚子吃饱了,心里还想吃。一个月中,他的体重下降了15公斤。行进114天后,考察队在一个叫帕特里山的地点休整,队员们终于有时间洗个热水澡。然而,当他脱掉衣服时,他一下子为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天啊,浑身瘦得皮包骨,看起来十分可怕。特别是膝盖,几乎就是一层皮裹着一个大关节。此时,他不禁为能否坚持到底而担心。好在过了南极点后,他们又补充了一批对虾、牛排和猪肉,每人每天1公斤。这样吃了一个月之后,体重逐渐回升,饥饿感也就减轻了许多。最后的冲刺  离和平站只剩26公里了。此刻,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国际考察队了。6名队员经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6300公里),于今年3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7点10分安全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5位队友一个个象征性地通过了写着“终点”字样的横幅。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立即传遍了全世界。一曲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 请给文章起个恰当的标题。2. 秦大河在穿越南极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根据选文简要概括。3. 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4. 文末“万里长征”具体是指什么?答案与解析:1、冰雪南极的万里长征2、(1) 滑雪技术不佳 (2)横穿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3) 寒冷与饥饿的威胁 (4)抱病科研等.3、略4、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3. 阅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与解析:议论。这段议论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5―28题。第三段是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尤以牛肝马肺峡一处最为可怕。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得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在江北那一面作为门的山崖上,悬着两块石头,一块像牛肝,一块像马肺、牛肝今日犹存,马肺已被外国人用枪打坏了。离牛肝马肺不远,有一个极险的崆岭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他们行船的人有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往日的木船,真不知道是如何走过去的。第四段是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距离虽是不长,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却更加高峻。出了峡,山便低平,有一个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妆的地方,叫做香溪。昭君村离此四十几里,在秭归县东北。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一个“赴”字,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既像无数匹马在奔驰。所谓“赴荆门”,那形势是一点也不假的。25.崆岭峡一段引用“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句民谚的作用是什么?26.本文开头也引用了民谚,这句民谚是什么?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7.米仓峡一段引用了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其作用是什么?28.将本文与七年级(上)册中的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与一般的记叙文有何区别。答案与解析:25.表现了崆岭滩的险峻、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崆岭滩;后句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峻可怕,令人望而生畏。
2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峻、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27.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28.《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三峡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时常用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5. 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2)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4)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答案与解析:(1)描写天气状况,更主要的是象征人们纪念死者时悲伤痛苦的心情。(2)对纳粹残杀这个小城7000多人感到痛苦,心情沉重。但作者赞美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说记忆又是美丽的。(3)表达了作者对屠杀无辜,灭绝人性的纳粹的痛恨之情。(4)说它最感人,是因为这些字条是他们死前非常镇静地留给亲人的,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纳粹的恨。
◆ 相关套题冀教版九年级英语上lesson46交流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冀教版九年级英语上lesson46交流案
交​流​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极料理人 经典台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