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穷我能做什么未来的医疗行业你需要做什么准备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是医疗健康产业天下
日 来源: 互联网 【】 【】分享到:
中研网讯: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说过“下一个世界首富一定会出现在健康产业”,美国学家保罗·皮尔泽也把健康产业视为继IT科技后“第五波财富浪潮”,健康产业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十年一定是健康产业的天下。  自2014年7月份以来,由华恒昌集团力推的国内首款肿瘤早期检测六早预检一号全国招商异常火爆,国内媒体各大频道多次对其进行报道,称其开创了国产品牌的一个全新的时代。近日,记者受栏目组委托,对华恒昌集团董事长朱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虽然健康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但因为行业敏感性,国内许多手握重金的者都只是在“试水”,并没有大动作,华恒昌集团推广六早预检一号只用了5个月时间,有什么原因吗?
相关研究报告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朱华:健康产业的前景,有眼光的投资者都能看得到,华恒昌集团拥有15年医疗行业从业经验,对这个产业拥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在国外,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国内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健康产业已经具备了崛起的大环境,当我们发现六早预检一号的时候,就决定趁这个机遇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  记者:华恒昌集团年初曾制定了“创富计划”,这个规划和贵公司力推六早预检一号有直接的关系吗?  朱华:实施“孵化创富计划”目的就是希望构建大健康平台,一方面,我们会不断加入像六早预检一号这样的健康产品,为百姓带来福音;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启动“中国医疗外包云联盟”,希望联合众多医疗设备人才、企业和,抱团取暖,打破国外医疗设备品牌垄断的局面。六早预检一号是“孵化创富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当前走的比较快的项目,后续我们还会推出别的项目。  记者:您对健康产业的未来怎么看?现在很多集团公司都试图跨界进入健康产业,医疗发展非常迅猛,贵公司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挑战贵公司有应对的策略吗?  朱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说过“下一个世界首富一定会出现在健康产业”,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也把健康产业视为继IT科技后“第五波财富浪潮”,健康产业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十年一定是健康产业的天下。面对很多跨界涉足健康产业的企业,我们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华恒昌集团扎根医疗行业多年,拥有强大的人脉资源、便捷的营销渠道、最新的,我们有足够的经验运用掌握的资源应对来自于线下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产生的能量冲击谁也不能忽略,为此我们已经注资3000万元和云意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做好互联网市场,足以保障线上渠道的通畅。
本文分享地址:
相关新闻关键词阅读: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是医疗健康产业天下...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A0级轿车市场继续萎缩:销量...
深秋已至,记者调查部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后发现,多数景区均准备在...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为12%,为 20131...
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市民的消费理念,悄然改变、甚至...
携程透露,国庆作为传统的出游旺季,酒店业务增长迅猛,国庆 7天大批量游9...
截止到目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5个城市仍在执行限购。1...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楼全层 邮编:518031 &&乘车路线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客户服务专线:6 06 96
专线:6 29596 专线:6
媒体合作:6 广告合作:6网站合作:6 邮箱: 传真:8
咨询QQ:5336038
Copyright (C)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 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号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处于什么阶段?产业化发展还需要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_百度知道
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处于什么阶段?产业化发展还需要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
我有更好的答案
  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61起,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移动互联网的火热催生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如诊断、个人照护、治疗等。随着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慢病监控、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等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应用的发展,移动医疗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就医的传统生活方式,将大众引导入一种更为先进、轻松和便捷的就诊模式中,近年来也逐步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在上一轮以App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之后,整个资本市场急需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方向。种种迹象表明,移动通信行业的重心正逐渐转移到医疗健康行业。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VC/PE,标的相对集中在普通人群的移动医疗。对于创业者来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移动医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图文:行进中的医疗健康行业专题论坛|第十六届风险投资论坛|风险投资|医疗健康行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图文:行进中的医疗健康行业专题论坛
  日-14日,“2014(第十六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深圳召开。本届峰会主题为: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中国风险投资升级版。图为“健康中国:行进中的医疗健康行业”专题论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张大海)
  新浪财经讯 日-14日,“2014(第十六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深圳召开。本届峰会主题为: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中国风险投资升级版。“健康中国:行进中的医疗健康行业”专题论坛。
  论坛主题:健康中国之行进中的医疗健康行业
  1、老龄化与城镇化的加速、医改的不断深化,促使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医疗医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医疗健康将在哪些领域有所突破?
  2、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业内并购整合趋势分析
  3、近几年,医疗健康产业一直获得关注,获得投资的企业不知凡几,未来哪些医疗医药企业将成为资本的宠儿?投资机构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策略及关注热点
  4、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投后管理、退出方式经验分享
  专场主席:梅& 健& 东方富海合伙人
  主讲嘉宾:施& 毅& 礼来亚洲基金创始人、董事总经理
  朱忠远& 景林资产董事总经理
  陆勤超&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
  吕晓翔& 百奥财富合伙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梅& 健:今天在我们论坛讨论开始之前,几位先把自己的公司和个人的经历介绍一下,因为做医疗健康、医药投资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光光懂金融可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深圳市东方富海创投基金的合伙人梅& 健,我本人本科是学生物化学,在四川大学生物系,我毕业以后1987年分到药厂工作,我从铸工干到高管,1999年转到投资,我从车间、质控到医药报批都干了,我2007年联合创建东方富海也是主要负责医疗医药方面的投资,东方富海是纯粹的民营医药管理公司,将近8年的时间我们投了120多个项目,管理资金规模差不多80个亿。
  朱忠远:我跟梅总的经历有点像,我学的分子医学我是在麻省念的医学博士,我们投资的包括医药服务,包括医药,我们投资的凤凰医疗投了3个亿,成功帮它在香港上市,是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大型的医疗医药公司,我们在深圳投入乐观华大基因,我相信很多深圳人都以它为自豪,应该说不仅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试服务商,并且它有像华大基因和华大医学都投了。
  施毅:大家好我叫施毅,我也是学的生物化学,我2008年创造了礼来亚洲基因,我们从2008年开始在亚洲投资,说是亚洲其实就是在中国,我们只有一个办公室在上海,到今年为止大概投了20多家公司,我们投资的范围都是在医疗行业,因为礼来的渊源我们又是以医药的投资为重点,投资的阶段从早期到成长期到VI项目都有,跟在座的同行都投过不少公司。
  陆勤超:我叫陆勤超,我是学临床医学的,是同济医科大学的,毕业之后去了中山医科大学做教务,后来去做市场,我基本上都是在做医疗医药和器械的工作,2002年在美国读了EMBA,我自己目前主要是看医疗里面的医药、生物、器械,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方面,我所在的红杉资本是1972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现在基本上投过的公司市值占纳斯达克的20%多,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是2005年成立的,我们投了200多个公司,管理着200个亿人民币总值的盘子,我们希望和大家有机会多合作。
  吕晓翔:大家好我是百奥财富的吕晓翔,百奥财富是一家境外融资的美元基金,我们的特点主要是专注于医疗服务,包括生命科学这个领域,所投入的所有项目都是在这个领域,我们在2006年开始在中国投资,到现在有7、8年时间了,做了超过30个在医疗健康领域方面的投资,总的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我本人跟在座很多的投资者不太一样,我过去25年主要是在医药行业里面做事,我本人是医生,在医院也做了6年,在那之后在一系列的跨国公司里面做过一些管理职位,我最后一份跨国公司的工作是在诺华做大中华区的总裁,到2012年底,所以我的投资时间并不长。
  李爱民:我实际上跟在座的5位经历都不一样,他们不是学医的就是学生化,我的本科是学管理的,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我推算我应该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学管理出身的,在我们之前还没管理专业,曾经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然后加盟了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我们的公司其实和几位也不太一样,因为我们这个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现在管理的基金规模大概是30亿,我们主要专注在早期,我们原来专注的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在我们这个主题上原来关注的不多,但是我们前几年开始一直在研究哪些领域有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增长,所以我们在今年正在组织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对医疗器械这方面,我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团队,准备在这方面做投资。
  梅& 健:大家可以看到像我们去别的专题里面,比如说IT、制造业,可能很多的基金管理人或者投资人都是搞投行、律师会计师的,但是搞医疗健康,医药方面的投资,实际上我们请的6位嘉宾都是学这个的,有一位嘉宾临时有点事情请李总来顶替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刚才的介绍里面,刚好我们这五位学生化的坐一起了,那两位是做大夫的,只有李总是学管理出身的,这个论坛是一种交流,如果下面的观众对有些议题有兴趣可以递纸条给我们,我们现在根据各家的情况对于我们的中国未来在医疗医药、医药器械等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我们请各家机构,特别是在座的嘉宾对这方面投资有哪些机会,有哪些风险,如果有一些具体的案例跟我们分享那是比较好的。
  如果我们把医疗健康领域分成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养老这五大产业,我们一会儿请各位嘉宾对这五大板块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里面的一些投资机会进行一下分享。
  施毅:这个时候在医疗行业做投资非常幸运,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历史机会,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医疗这个行业很大,是国计民生,而且是生老病死,不管经济好还是不好,医疗行业总是有自然发展的规律,市场总是在那儿,像这么大的行业,正好在中国,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又是一个高速发展的10年,在国际上是非常罕见的,美国跟欧洲医疗行业很大,但是基本上不怎么增长,像医药在美国、欧洲每年如果有2%、3%的增长就已经很不错了,在行业现在每年是将近20%的增长,也就是说,你很难找到一个产业的规模这么大、空间这么大,但是又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我觉得是非常少见的一个情况。他为什么会这么飞速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前老百姓有钱了就购物,买电器、房子,现在服务类跟上来了,服务类医疗又是最值得花钱的一种服务,以前老百姓经常抱怨说三座大山,住房、医疗跟教育,其实人生也就应该是这三座大山,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支出基本上也是这三个方面,在中国住房支出很大,但是医疗和教育还没跟上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的支出占了国家GDP的15%左右,中国现在只有5%,所以发展空间很大,然后现在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很多家庭的费用都会花在医疗医药这方面,所以我们觉得我们非常看好这个行业。
  梅& 健:据我的了解,不一定全面,红杉在前些年投了很多的互联网项目,当然也有些服务业,像携程这样的,最近3、5年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力度加大,我们请陆总给咱们介绍一下红杉对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看法,你们目前的投资重点在什么地方?
  陆勤超:我们基金传统上确实是TMT比例非常重的,但是这几年确实也是医疗的比重越来越大,基本上超过了四分之一甚至接近三分之一这样的比例,整个红杉基金分四个板块,TMT、医疗、消费、能源,从金额上来说,医疗板块的比重肯定是超过了四分之一,从新的人民币基金来说,医疗的比重甚至可能更高,可能30%、40%都可能,我们也看到一个趋势,虽然TMT红杉有一些具有非常高的回报,非常吸引人。
  但是从平稳性来说,医疗板块是非常稳健的,基本上不会受到经济周期各种泡沫的影响,生老病死始终是要消费的,这个行业我们是非常长期看好的,人力资源、基金配置方面都对医疗产业越来越重视。从细分行业来看,我们自己内部把它分为传统的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技术四大块,这四大块里面我们觉得都是非常有机会的,这几年我们一共投了30多个医疗项目,各占三分之一,医药、医疗器械、服务各占三分之一,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器械这一块总体来说金额所需比较小,但是起来很快,非常符合创业板的特征。
  医药前几年投了一些体量比较大,增长比较好。我们在医药方面也会关注一些创新性的药物,生物药物或者是比较特殊的中药品种。我们目前投了5个专科连锁医院,未来也会考虑更多的其他业态医疗服务,包括移动医疗,包括IT方面的一些东西,基本上我们就是这些比较关注的领域,其实跟其他基金关注的差不多,只是可能在点的切入方面大家略有不同。
  梅& 健:吕总,我们一般的人理解,中国在医药方面的创新非常有限,请吕总谈谈中国目前的创新水平你们认为有没有好的投资标的或者你们怎么看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
  吕晓翔:我把这个话稍微扯远一点,在座有很多投资公司对医药很感兴趣,但是可能对医药行业的一些特征不太了解,我分享一下。
  我觉得医药是一个高技术门槛的行业,可能看到其他的很多产品一下就能听懂,基于常识可以判断,但是医药门槛比较高,而且医药是一个法规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在中国一个医药产品把研发加进去可能要10年到15年。医药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投资非常大,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这是医药行业的特点。
  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医药行业是未来的一个大热门,也是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孕育着很多发展机会,这一点我趁着主持人给我的话题讲下去,看未来的发展毋庸置疑,但是看过去哪些方面制约了发展,你就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它的发展机会是怎样的,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哪些地方会有更多的机会。我觉得中国现在医药产业在往未来发展是结构性机会,就像股市从熊市到牛市,这次结构性的机会跟80年代会有很多的不同,玩法、游戏规则都不太一样,在过去的20多年医疗体制改革里面,最主要制约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在我看来可能是三点:
  一、所有的医疗体制改革过去都是围绕药,围绕药价、发改委,本人做过医生和工业,现在做投资,钟南山院士说医改之所以不成功是一个很荒诞的事情,在整个30年的医改过程中从来没有触及过医生,医生本人没有任何的影响,没有任何的改变,对他的生存处境收入没有任何的影响,作为主要医疗服务的主体没有触及的时候,改革没法深入,制度性的东西没法形成。
  二、刚才主持人提到所谓中国医疗产业的创新问题,我放到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
  三、我同意施总说的中国过去的医药产业发展并不算太好,起码老百姓不满意,跟房地产一样成为大家垢病的产业。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国家投入不够,中国过去30年GDP的增长和在医药健康领域投资的增长幅度去比一下就会发现是大大的落后的,中国目前5%左右的GDP比例投在医药健康领域里面甚至比印度都要低,10年以前医保只能覆盖1亿5千万人,可以想像现在中国整个医疗产业实际上总体水平也好,投入也好是相当低的。
  其他问题放在后面讲。重点讲一下所谓的创新,创新分阶段,过去30年我没怎么看到创新,分成两大阵营:跨国公司、中小民营企业,有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完全没有创新能力,甚至连生存能力都不一定有,最近几年随着资本的进入,股票市场的开放,民营企业成长起来,但是基础是很薄弱的,而且人们的自身投入能力是很有限的,这一代的民营企业家都有机会主义的方式,更多是从贸易当中去赚钱去发展企业。所以这一块投入是不够的,可能最近一两年。
  上个月我被四批不同的人跟我谈一模一样的事情,美国有一个中小的研发机构,当然这四拨人谈的医药都不一样,他们希望在中国找合作方、投资方,有一个团队帮他们在中国注册,甚至不排除在中国做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的注册。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单纯的COPY生存方式,现在可能是一种输入式的创新,因为这个代价比较小,而且美国现在有很多创新企业实际上在美国本土拿科研成果或者平台所能换取的利益甚至不如中国来得更快更大,现在中国是一种输入式的创新。
  我过去3个月看了7、8家企业,清一色都是有海外的科学家,他们在国外做研发,带着一部分的成果或者经验回国,在一个细分领域里面做创新,当然他们很多人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千人计划、免费土地等等给很多优惠政策,我觉得这一种更倾向于输入式的创新,我觉得这个阶段可能会有3、5年,过了这个阶段以后,我们整个的行业工业基础更好,政府的投入更大,政策更优惠,人才也更到位,我觉得那个时候可能会形成另外一拨真正有质量的创新。
  梅& 健:吕总说前30年的创新是比较少的,最近这几年也有一些创新,而且是输入式的,海归从国外带回一些先进的技术回国创业。
  朱忠远:刚刚礼来的施总讲了大的医疗健康产业的机会,我不再重复,就讲医疗行业,医疗行业其实大家也知道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一个是来自于老年化,第二个国家医改的政策,第三个其实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咱们国家的政府钱没那么多了,以前很多公立医院靠政府撑着,我们现在有很多需求,很多人到三甲医院派长队,但是国家没能力解决,所以就需要社会资本来解决,国家出了40号文,说民营医院有20%的床位,20%的门诊,第一次用准确的数字提出来,这代表巨大的机会,我们非常看好医疗行业的机会。
  梅& 健:李总,你们未来在医疗健康领域组建投资团队的时候,你们对团队的要求,或者你们选择人的标准是什么?
  李爱民:我先跳开主持人问的问题,我先解释为什么我要专门组建一个医疗器械团队,专门做这个基金,我们做了相当长的战略研究以后选了这个,我们公司是做节能环保、新材料,我们实际上也做先进的制造技术,我们之所以选这个行当,医疗器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有几个理由,第一个就是在这个方面,我们中国有非常雄厚的基础,它跟做药不太一样,医疗器械对制造业的依赖是很强的。
  中国实际上在制造业方面,我们现在的水平越来越提高,在一般其他的小国,包括印度能力都比我们差很多,所以我们有这个能力。第二个就是我们这个市场开始爆发,特别是新农合以后,对医疗器械的需求非常大,以前我们高档的医疗器械,三甲医院基本上要进口,因为它有得是钱,所以对于很高档的医疗器械包括检测设备需求很大,但是到了基层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只能买性能价格比比较合适的东西,所以这孕育着大量的机会,国外的设备大而全,一测100多项,但是基层医院可能需要30多项就够了,一大半都用不上,所以这里面有很大的机会。第三个政府在这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我记得刚刚除了一个文件,对于国产的自主创新器械在申报的时候是开门的,所以这对我们是非常利好的,我们现在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市场出现了爆发的机会,政府又支持,所以这个行业实际上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所以我才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当然现在我还没对外公布,人我们已经基本谈得差不多了,首先是在这个行业跟吕总差不多,都是这个行业里面做过多年的,没有做过投资,或者是悄悄做投资的,我们觉得从兄弟企业挖人也不太合适,我们组建团队是在医疗器械里面做了2、30年的工作,觉得做得差不多了,想体现另外一种价值,用自己的经验帮别人做事的时候我们找的是这样的人,在医疗器械这个领域资源很丰富,信誉也非常好的,比较知名的人物。投药对投资规模是要求比较大的,医疗器械有时候要求不用投那么大,我们基金都是专注早期的,两三个亿的,这也比较适合我们这种规模。
  梅& 健:大家都知道过去30年整个医疗卫生产业的增速大概是GDP的两倍,所以大家都看好这个产业的机会,都愿意在里面投资,实际上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一直比较火,这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去看的这些医疗项目,一个团队临床前都没做完,实验室稍微有点突破,开价就上亿,我想请问一下礼来的施博士,你们遇到的比较早期的项目估值你觉得怎么样?
  施毅:现在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中国又有很多闲钱,所以一下子把价钱炒得很好,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我们非常小心,我们看到很多公司,临床前的项目有过亿的估值,不仅是中国,放到国际背景下,同样的东西在美国也没有这么贵,再好的东西估值太高我们就会等,不会投,常常发现他们总能够找到投资,别人会投,投的人往往不是专业的投资人,往往就是一些传统行业的、房地产的、煤矿的老板,他们手里大把的金钱这些老板为什么投,因为他看到成功的先例,很多房地产老板都想效仿。
  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个行业的风险,这个行业虽然很好但是风险很大,开发一个药,我们做过研发都知道,花的时间费用可能一般的人都没法去理解,开发一个新药在国际上大概要10亿美元的费用,几年前上海在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日本建的一个楼,马上成为第二高的楼,开发的费用就是10亿美元,开发一个新药在国际上开发的费用就这么高,10个进入临床的药最后只有一个能成功开发出来,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不要看老板投了一个药成功,他正好幸运投了10个中的一个。这个行业很好,但是风险也很大,投资还是我们希望有前瞻性,我们对风险的把控还是非常小心的。
  吕晓翔:我们跟施总也是老朋友了,他是专业投资人,我是业余的,我提点不同意见,我们基金内部几个合伙人之间也有这个争论,现在医药企业很小,估值都很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创业的人不太懂资本运作,所以没有根据的乱抬价,现在这个行业总体来讲资金比较看好,大家都会来抢项目,所以水涨船高,估值就高了。
  我们也会碰到这个问题,我这样的看法,我觉得现在的药跟以前的房地产有点相似,5年之前有人觉得房价高,都会怕房价跌下来,高与低是供求的关系,从这个趋势来看,我觉得未来10年这个估值水平会越来越高,就像中国的房地产一样,因为中国真正好的医药健康领域的企业每年数量并不太多,有些创新做得很规范,现金流也健康,团队也完整,各方面让你觉得比较靠谱的,又成规模的企业并不多,中国现在很多的资本,不管是煤老板、房地产、股市这些钱投到哪里。
  相对于估值而言,我更注重的是能力和风险,如果有风险,而且风险很大,就算估值很便宜其实也不便宜,我在做决定的时候,我一贯是觉得这个企业是好企业,多给个两千万没什么。
  朱忠远: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还是以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家的角度可能要想想你要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人,我们可以会下交流,作为投资人来讲,风险我这么看,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风险,第二个是运营风险。其实我们更愿意关注的是运营风险,因为技术风险,比如做新药研发在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像施总这么牛的,他也不能看出这个药一期就能成功、二期就能成功,这蛮难的,药的途径是能论证的,或者别人已经用过这个药。
  运营的风险是可以看得见的,我们知道市场大概多大,团队怎么样,只要执行力大,它能够做得出来,而且商业模式是经过验证的,刚才施总讲的是医药开发的例子。我们投医疗投得比较多,医疗也可以分早期、中期、中后期,我们投的凤凰医疗是中后期的,有些投资人蛮聪明,他可以投中期的医疗服务项目。我们赌这个比赌医药的一期二期要可控得多,风险分两类。
  李爱民:刚才主持人说医药行业的估值偏高,我想说其实现在所有的投资估值都是偏高的,不光是医疗投资行业,只要是跟钱有关的估值都高,比如古玩。很多价格都高于过于的价,实际上这也可能倒回来说,这和我们被投资企业的一些心理的期望值有关系,也和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有关系。
  陆勤超:大家讲的都挺有道理的,我们也有一个基本的底线,我们肯定不是靠估值取胜的,但是一些适当的情况下,我们蛮愿意给一个高价,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比如说创新性、壁垒性,比如我们投的深圳新产业生物,我们刚开始看它的时候,它才几百万的利润,但是我们看它的时候,觉得这个产品的壁垒非常高,我们当时投了它还是比较高的价格,但是它这几年增长非常快,每年两倍以上的增长,到今年三年的时间,去年已经是1.4亿的利润。
  我们现在来看的话,有时候我们愿意以预见性的利润来给企业估值,我们投的上海以润(音译)也是这样,它是第一个国内实现平板探测器,自主全产业链科技型的公司,它也很好的前景,它也跟核心厂家经过了产品的验证,有一些客户的验证我们愿意给高价,它去年已经3千万的利润了,所以我觉得确实是有壁垒,有创新性的企业值得给高的溢价,原则我们不会以高价来取胜。
  梅& 健:由于医疗健康领域是一个大家都看好的白马行业,所以难免里面的企业叫价比较高,如何在里面赚到钱,就要靠未来的成长性来消化当前的高估值,所以必须看准备,我们也碰到一些同行给很多估值,但是业绩没涨,并购退出都没什么钱赚,所以给高估值的前期你给看到企业未来的成长性确实比较好,用发展的眼光给它一个预测的估值。这个活你去看它的既往业绩没有意义,它的未来技术市场会好的话,这个估值就不贵,如果成长性差,那你可能就会不赚钱甚至亏钱。
  刚才施博士讲一个新药研发需要10年10亿美金,我们也遇到很多,像我以前在创新投投的一个项目,我们是2001年投的,叫上海华佗医药(音译),今年刚刚被收购,赚了13倍,周期太长,你投一个项目叫价很高,而且利润很薄,而且会比较抢,大量的医疗卫生项目是早期的,几个博士在那里研究,或者刚刚进入临床需要钱,这种你投了一个,一个是怎么退出,所有的研发人都跟我说,我将来要做成把新药批下来,再募资建一个新药厂,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这样算下来,没有10年以上是退不出来的,而且新药研发的人是搞科学的,将来建药厂会不会,生产出来以后销售会不会都是未来的风险。我请问在座的几位机构,我们不讲量产,像贝达这种是白马,我们偏早期一点的医药项目,咱们怎么看?将来怎么退?估值怎么估?
  吕晓翔:其实我们这个基金更倾向于一期,我们投了很多早期项目,尤其是跟临床研究,包括药物研究,甚至在一期临床之前就投了。既然大家都估值高,而且很多人都对风险厌恶,换言之我愿意到后期,愿意多出10倍的钱,我只要能赚,赚少点都可以。风险是从经验判断来的,医疗是个技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你判断一个东西,一个化合物,一种产品,一个临床研究的工具或者平台,这些东西最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最后把它市场化,事实上是需要这些东西的。
  我觉得百奥财富我们比较感兴趣,我们做得比较专业,我们有6个博士,有4、5个都是哈佛学生物化学的,以前在美国做过很多生物技术研发的,所以我觉得专业知识背景比较强,而且专门做这个,可能在各个领域里面对专家学者都有联系,这对于早期做判断的时候减少了很多风险,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早期投的时候估值会比较低的,有时候300多万就可以拿到50%的股权,但是后期是不可能的。
  退出我们有很多思考方式,类似于孵化器对研发类的产品,其实根本不用做到三期做到二期,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包括私人企业,他们退股的时候没有估值可讲,没有产品可以拿,他们其实求贤若渴,真正是创新和技术含量是不是够多。现在大的跨国企业研发成本太高,他研发的盘子里面有不同的阶段,有一期、二期的、三期的,这样他就把一批产品等于自己没有持续的资源投入,他们现在想了一个办法,行业里面一直也有这样的做法,他拿6、7个不同阶段的产品出来,在中国找一些风投或者找一些比较专业的投资人,重新注一个盘子,他拿股权,我们投钱,找一个合适的团队,在中国把这个产品分二、三期的注册,可能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注册的国家,这样得到国家政府的很多优惠,政策的倾斜,作为公司来讲,他换一种方式把这个事继续做下去,同时保留权力,这样的话这个企业就走得非常轻,如果他不想买把这个公司卖掉也有回报。
  我们有很多个项目都是在肝硬化、心脏病这方面,这些方面是在中国很渴求的,很多已经到了三期了,这是规避高估值,但是没有核心技术,这种事情在中国发生得越来越多。
  梅& 健:吕总说的是类似于天使投资,或者比天使稍微早一点点。我们现在遇到一种情况,一个企业比较早期,到三期临床,估值上去给药厂,药厂求贤若渴,缺品种,他说我这个品种好不容易熬到这一天,我要自己建药厂。
  朱忠远:这种情况是有的,如果他自己以前是做技术出身的,他们建药厂从概率上来讲不一定是划算的,这个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个药起来有很多他的感情,但是这样做最后不一定是划算的。不排除会有成功的情况,比如说贝达,贝达就是这样的情况,最后自己做生产基地。
  梅& 健:科学家就是从头干到尾,从研发、报批、生产、销售、最后上市,现在变成很多别的创业科学家搞医药开发的都说我做第二个贝达,他们不愿意半道把药卖掉,国内的产业对品种的渴求是很高的,有些药厂干到一定程度,老品种就到天花板,销售上不去,需要买一些新的品种,所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创新的,药号后期可以做,这肯定是可以卖掉的,但是有时候创业者自己做大股东的情结也是很难的,他要做到从研发到做药厂,我们的基金都过期了,没办法等那么久,这种情况是很难的,我们有时候看到这种情况,如果谈不拢,我们可能不会投,因为周期太久。礼来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你们有没有什么策略?
  施毅:如果我们投的公司最后把药卖给礼来我们很高兴,但是他也有很多的选择,我们投资毕竟是小股东,最后还是有公司自己做决定,刚才讨论的话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研发的公司一直看到底,基本上都是在一期、二期、三期就卖掉,几乎没有做到三期,一般在三期都在做的都是药有问题,没人买。
  医药行业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产品为王的行业,不像你做TMT,要建一个社区,保健品可能产品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是靠打广告,医药行业永远是产品好的就能够卖得好,不用怎么炒作自然会卖得很好,接下来几年,很多跨国公司也好,中国的大的医药企业也好,因为他们赚到了钱,手里很多现金,必须把钱花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买好的产品,所以我觉得接下去几年会有大的药企他们买一期、二期临床药品的时候,他们出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很多医药公司可能不用到三期就会卖掉。
  朱忠远:甘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从美国回来,他不仅技术强,而且管理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胸怀,愿意花重金请管理团队过来,所以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讲大背景,(音译),这是一个轻资产运作的模式,你做临床一二三期,生产能解决,他把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他只有一个很小的生产空间,他不用为生产发愁了,他是做销售出身的,有销售、有渠道,自己有产品,他在A股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也是很不错的案子,所以很难讲,是不是一定要卖掉。
  陆勤超:我们基本上除了产品和技术之外,我们还非常关注团队,我们可能在考虑退出的时候,在投资它之前就会跟它做一个沟通,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退出方式,他自己如果不想卖掉的话,他有什么样的打算,至少有一个沟通让资本有退出的方式,除了口头上或者是初期对未来退出的承诺之外,我们有一些条款的约束,另外我们也会观察它,观察它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有的基金投了一些公司之后,我们在挑选团队的时候会有很多方面的观察。
  梅& 健:最近一两年,对于医疗机构的投资挺热的,大家也看到上市以后表现不错,我个人的经验,假设我们买一块地,从土建开始然后修建一座三甲医院,最后的年化回报不是那么的高,因为咱们在座的朱总和陆总他们都投了不少的医疗机构,你们对医疗机构的标的怎么看,什么样的标的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回报。
  陆勤超:我们看投资医疗机构的时候,我们自己分析了一下优势和劣势,总的来说还是专科连锁比较适合我们这种基金,综合性的医院目前我们运作可能要做国有改制,可能不是我们目前的长项,专科连锁医院因为是医疗服务,产品和技术谈不上根本性的差异,虽然有高端服务和普通服务,我们对团队非常的关注,目前投的话,虽然从回报既往来看,成长期的企业,医院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回报,通过上市、并购,但是我们也非常关注早期的一些医院投资,我们目前有两个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专科医院连锁投资,一个是北大康复医院,它是跟北大方正集团一起合作的,我们也和宣武(音译)医院的神经方面的专家做的三方联体做的医院,凌峰(音译)老师在临床方面非常有影响力,可以为后端提供源源不断的病原支持,北大方正可以提供场地支持,北大医院可以提供一些学位编制,学术上的合作,我们觉得有这些资源的结合,可以把专科连锁做起来,所以我们投了早期从零开始的,明年初才可以开业。我们也投了一个从零开始的儿童医院,方德(音译)在儿童医院方面非常有能力和资源,我们早期会看重能力和资源,确保产品出来之后一定能成,有的医院做到一定阶段估值就比较高,如果相对早一点的介入,我们的资金持有期比较长一定可以得到非常丰厚的回报。
  朱忠远:投资讲求差异化,公立医院的事情可以做的,民立医院又有什么价值,一定要错位竞争,公立医院有公益性,面对的可能是基层,大的疾病,民立医院不能做这个事情,公立医院的效率相对比较低,如果民立医院可以把效率,把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就有价值。这两个思路来讲,所谓的高端服务包括投一些连锁医院,连锁的专科医院是挺好的思路,包括高端的妇产科都是不错的标的。这里面包括高端体检,我们也在看很多体检医院,也是不错的思路,这方面很多投资机构都往这方面看,我想提醒大家,效率方面,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空间,有很多的公立医院是处于亏损的,亏损不是因为没有需求,不是因为医生不好,而是因为机制不行,如果找到好的机制,这就是机会,你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去,你或者是通过IPO的方式退出,完全是可行的。
  第二个方向,有些民立医院效率也不高,因为管理不行,很多是房地产老板、煤老板,其实管理医院是很复杂的,水是很深的,尤其是管理医生,怎么做好激励医生,怎么管理好供应链,怎么知道怎么做一个项目,跟政府的关系打交道很麻烦,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民立医生,他执照拿到、房子建好,但是去医院没几个人,医生都跑光了,这样反而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去调查这个区域里面,比如说有人民医院,有公立的,只有一家民立医院,就是很大的机会,只要把生产力释放出来就是很大的机会。还有区域上的医院,医改其实讲到的是强基层,三甲医院做的是高精尖的事情,在县级医院,医保对他们来说非常优厚,病人到乡镇诊所显然是不能解决他很多问题,所以他到县级,县级的核磁共振都有,所以县级医院会得到爆发性的增长,如果到地级医院再到三甲医院,地级医院反而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在县级医院看不好会直接到上海、北京。从效率看有很多结构性的机会在里面,这需要我们投资人敏锐的去捕捉。
  梅& 健:深圳有两家新建的医院现在都没做好,一个是三九医院(音译),还有一个在西丽的三甲肿瘤医院,前些天在拍卖,这些新建的三甲以上的医院资产投资很大,如果说资金实力不是特别够的话,那也不是好玩的。这是咱们讲的医疗产业,另外就是最近一年,可穿戴设备在二级市场非常的火,二级市场的火也推动了一级市场项目的火,李总是准备专门设立医疗器械的基金,李总对可穿戴设备有什么看法?
  李爱民:可穿戴这一块原来有些机会,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很多的关注,主要还是针对医院这一块的东西。
  陆勤超:我们还是非常积极在看这方面,可穿戴设备我们其实会跟TMT做组合来看很多这种东西,我们自己觉得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医院内部的,还有一种是大众健康的,目前所说的大部分炒作比较热的都是指的对大众的,其实不是属于非常专业的医疗监护,反而更多现在是运动型的,或者是普通健康护理型的,未来一些专业的疾病管理和大众健康会结合,现在一些慢病管理,糖尿病的管理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可穿戴设备都已经可以看见有些公司有冒一些苗头出来,他们跟大数据结合变成慢性疾病,是一个关注健康的趋势。
  朱忠远:设备不能光看成设备,关键是把数据传到医院去,跟医院结合,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穿戴设备这是移动医疗的一个小部分,移动医疗以后一定是一个发展方向,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医疗一定是大势所趋,这里面对医疗会发生很多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医生以前你去医院挂号,找医生看病,现在发现移动医疗以后,医生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得到利用,你发一个问题,医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帮你解决,很多时候,自己得了病,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发现是一个小问题,但是等一个小时,一分钟就打发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这里面有很多商机。我们研究过美国的医疗商业模式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施毅:我们最近不得不关注这一块,因为确实很热门,礼来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是糖尿病,糖尿病应该是最适用这个领域的,因为是慢性病的管理,因为一得病可能是十几年的事情,你碰到一个很小的事情就到医院排队挂号是很费时间的,有很多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跟医生咨询是非常合理的方式,我们最近也开始关注这一块。
  吕晓翔:我觉得是两块,一个是移动医疗,一个是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我们投了一家,已经到了前沿阶段,而且投了不止一家,投的一家是所谓的空间医院,换句话说是用手机应用端,医生给复诊病人直接开药,后面还有药的配送,整个费用可以报销,整个的执照都是在省里,这算是卫生部亲自点头的试点,这可能跟以后以互联网作为基础提高疾病诊断效率,减少一部分病人和医院的负担,我觉得是很好的尝试,作为投资本人,这个事情盈利多少我们没办法计算,只能是试点。还有一些我们也在看,包括一些可穿戴设备,包括慢病管理,包括大数据上传放在云端服务器里,我们没有投任何这样的东西,我们没有看到稍微靠谱一点的东西,可穿戴设备,我是很理解这个概念在医疗上是什么意思。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比较成型的商业模式。
  我们现在的基金里面很多事情几个合伙人大家有不同意见很平常,但是只有在一件事情上大家意见非常一致就是坚决不投医院,而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也不会投,我是最坚定的一个。医院的并购现在资本市场很高,实体盈利能力极差,中国民营医院现在已经1万多家民营医院了,整个收入只占到5%都不到,都很小,小而多的状态,起码最近两年,80、90%都是崇光诊所搞的一些东西。我不看好这个东西有两个原因:1、民营医院现在核心的竞争力第一个是医生,民营医院以后想盈利是必须跟公立医院差异化,否则怎么赚钱,怎么收钱。给公立医院钱让他们把病人转过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现在医院的医生系统还没有放开,未来怎么走还不清楚。
  2、现在民营医院要么是公立医院改制,以前的职工怎么处理非常头疼,一个新的医院从建起到形成病人流至少需要5年,我觉得3到5年以后民营医院会倒一大批。现在中国的民营医院没有管理模式和管理人才,没有人懂民营医院怎么经营,作为连锁,说得很好听,都是连锁,但是连锁里面在管理上能够做到怎样不是太有概念。
  朱忠远:我要为莆田(音译)说句公道话,大家对莆田有一些误解,在8、90年代,当时国家政策对民营医院其实是挺不公平的,不给他们医保,然后征很多的税,各种各样的所得税,而且还是各种各样的高压政策,所以为了生存,民营医院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比如在电线杆上贴广告,我跟莆田医院接触很多,现在很多都是二代的人在管,我觉得他们真的是现在做得很好,而且蛮正规,确实不是靠非常手段来做的,就是靠管理和技术手段来做,而且真的是公平的和公立医院竞争,我认为这是好事,民营医院就是公平公正透明的和公立医院竞争,可以倒逼公立医院让他们把效率提高,把成本降下来,这个对大家是好事。
  吕晓翔:我觉得民营医院在当时那个角落能生存下来,发展下来,必须要有一些非常的手段,而且在过去10年到现在为止,民营医院的生存环境非常差,现在莆田很多当初投资民营医院的已经上岸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他们甚至可以算是先驱者,当然我刚才看的东西比较激烈,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民营医院都不好。
  梅& 健:民营医院对于满足广大老百姓医疗的基础需求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对于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时间到了,我们提问环节就不安排了,在座的观众有问题可以单独跟这几位嘉宾聊。
  (以上实录未经发言人校对)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雾霾我们能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