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张别里科夫的墓志铭诊书 包括症状 病源 病因病害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大学生,医学专业,因为课间很多自己的资料希望分享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11: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三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3(人教版必修五).doc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师:在文学的天地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南闯北,我们可以跟随鲁迅走进古老的鲁镇,感受祝福的气氛;我们可以陪伴孙犁畅游河北美丽的荷花淀,欣赏北方妇女的战斗英姿;更可以到遥远的边城,听听那湘江边摇撸的音韵。这节课我带同学们跨越国界,到俄罗斯去,参观一所学校,拜访一个人,这个人叫――你们告诉我? 生齐答:别里科夫 师:不过当地人不叫他别里科夫,而叫他―― 生齐答: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师:这位作家叫契诃夫,我们曾在初中接触过他的作品。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作品吗? 生齐答:《变色龙》。 师:《变色龙》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它讲述的是一个警官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因狗的主人变来变去,警官的态度变来变去。 师:警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警官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蛮横无理的势利小人。 师:除了这部作品很熟悉,你们对契诃夫本人还知道多少呢? 生: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与美国的欧q亨 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师: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契诃夫,就有必要读读关于他本人的传记和他的作品集。契诃夫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他的祖父是农奴,靠自己辛勤劳动积攒了一笔钱赎取了他本人及全家不再做农奴的自由;父亲是一个小商人,经营一家小杂货铺,因不善经营而破产,为躲债全家搬迁到莫斯科;契诃夫被留在家乡塔干罗格市完成中学学业。虽然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考上了莫斯科医科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附近行医,这让他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士兵、商人、农民、歌女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实录
&&&&&&&&&[]
&&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
师:在文学的天地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南闯北,我们可以跟随鲁迅走进古老的鲁镇,感受祝福的气氛;我们可以陪伴孙犁畅游河北美丽的荷花淀,欣赏北方妇女的战斗英姿;更可以到遥远的边城,听听那湘江边摇撸的音韵。这节课我带同学们跨越国界,到俄罗斯去,参观一所学校,拜访一个人,这个人叫——你们告诉我?
生齐答:别里科夫
师:不过当地人不叫他别里科夫,而叫他——
生齐答: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师:这位作家叫契诃夫,我们曾在初中接触过他的作品。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作品吗?
生齐答:《变色龙》。
师:《变色龙》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它讲述的是一个警官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因狗的主人变来变去,警官的态度变来变去。
师:警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警官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蛮横无理的势利小人。
师:除了这部作品很熟悉,你们对契诃夫本人还知道多少呢?
生: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与美国的欧﹒亨 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师: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契诃夫,就有必要读读关于他本人的传记和他的作品集。契诃夫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他的祖父是农奴,靠自己辛勤劳动积攒了一笔钱赎取了他本人及全家不再做农奴的自由;是一个小商人,经营一家小杂货铺,因不善经营而破产,为躲债全家搬迁到莫斯科;契诃夫被留在家乡塔干罗格市完成中学学业。虽然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考上了莫斯科医科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附近行医,这让他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士兵、商人、农民、歌女、知识分子等。这些人都成了他笔下的人物,丰富的阅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岁时,他就写了不少幽默作品,如《变色龙》、《小职员之死》等。28岁时,俄国科学院授予他“普希金奖”,他成了全俄红极一时,最具盛名的作家。有人评价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可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道出了他在语言文学上的高深造诣。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契诃夫为我们描绘的另类人物——套中人。请同学们翻看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画面中人物和周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
生1:在夏天穿着厚厚的棉外套。
生2:在晴朗的日子里拿着雨伞,穿着雨靴。
师:如果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遇见这样一个人,你会认为这是一个什么人?
生1:怪人。
生2:病人。
生3:精神病人。
师:契诃夫是一名敏锐的医生,他遇到了这样一位病人。假设一下,我就是一名医生,我就是契诃夫,正在给病人会诊,请你们动手为别里科夫会诊一下,并填写一张病历表。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
一名学生演排,完成表格如下: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年龄不详职业教师婚姻状况未婚
症状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病因封建思想
病源沙皇专制制度
病害阻挡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教师点评填表情况
师:在“年龄”一栏里,这位同学填写的是“不详”,其实在原著里,作者告诉我们,他已经四十多岁。职业是教师,没错,具体说是教什么的?
生:教希腊文中的古代汉语。
师:为什么说他教的古代汉语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生:古代汉语对别里科夫而言,正好可以用来逃避现实,不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
师:可见这里的古代汉语也正如他穿的棉大衣、雨鞋一样是一个套子。再看“症状”一栏,这位同学把第一段里对于别里科夫穿着、出行的如实地抄录下来,这样写简不简洁?
学生摇头,回答:不简洁。
师:这一栏可以怎样做到简洁?
学生沉思。
生:我觉得这一栏里可以填写这样一些词: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从课文里寻找关键词作为答案。这里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1:恐惧。
生2:害怕。
生3:战战兢兢。
师:别里科夫为什么总是战战兢兢呢?
生: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
师:这位同学用了“封建思想”一词,可不可以呢?
生:我觉得用课文的语句更好。“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是他“战战兢兢”的直接原因。“封建思想”是他战战兢兢的根本原因,可归为“病源”一栏里。
师:具有“封建思想”的人往往保守、愚昧,对于别里科夫而言,他骨子里有一种什么性格?请同学们看看第2段,别里科夫对政府公文和告示有什么反应?
生:政府的告示和报纸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师:由此可见,别里科夫什么心理?
生:保守、唯上,封建意识极其浓厚。
师:我们学过鲁迅的作品,鲁迅的小说往往取材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将病苦揭示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喜欢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在别里科夫身上也存在,那么你们可以从中看出别里科夫骨子里的什么性格呢?
生:奴性。
师:奴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长期的封建高压统治在国民身上造成了奴性心理,这种奴性心理让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对新事物的禁令盲目附和,这两者是别里科夫恐惧病的病根所在。
师:从上面的病历表上我们发现别里科夫是一个病态的人,可是这个人居然差点结[1]&&&&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
 本文关注度:学范文网,范文,作文,教案,简历,诗词鉴赏!
||||||||||
您当前的位置: > &>>&别里科夫
第一篇:别里科夫?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
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
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 ? 代表作:《变色龙》《装 在套子里的人》 与欧? 亨利、莫泊桑并称为 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l860~1904)
? 《变色龙》是俄国风讽刺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 讲的是发生在广场上一个小狗咬人手指头的事件警官在 不知小狗主人和知道小狗主人之后两种不同表态,说明 警官势利的心态。在不知小狗的主人时警官同情被狗咬 的人责怪小狗主人,决心要处罚小狗主人,还要把小狗 打死。后来有人说小狗是将军家的小狗警官就改变的决 定,反而责怪被咬的人说他人长得高大小狗咬不到他时 他自己惹小狗的。后来,警察对警官说这条小狗不像将 军家的狗,警官马上有改变了强调,同情被狗咬的人, 要教训小狗的主人。接着将军家的厨师来了看到小狗说 “这条狗不是我们将军的而是将军哥哥的小狗。”警官 听了之后立即又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奉承将军哥哥要厨师 把小狗带回去。就这样不了了之处理了这一件小狗咬人 手指的事件。? 警官讲话的时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故事虽然很简单却表现了警官奉承权势人物欺压贫民百 姓的势力!结构紧凑,讽刺辛辣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这篇文章出于《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它是由法国著 名作家莫泊桑撰写的。? 本文讲述的是罗塞瓦德夫人虚荣心十足,她为了在一次 宴会上出风头,特意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根金刚石项链。当她戴着项链在宴会上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全场人的赞 叹与奉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 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价值三万 六千法郎的金项链,她负了重债。之后,她事整整十年 节衣缩食才还清了债务。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对方 告诉她丢失的项链是假的。罗塞瓦德夫人通过“打肿脸 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面子观念的驱动,使她吃 尽了苦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过:“虚荣心很难说 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 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假的荣誉是一个转瞬即破的 肥皂泡,我们不应该追求这种并不属于自已的虚假的东 西;而要脚踏实地地去干一番事业,通过奋斗,创造出 属于自己的荣誉来。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
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
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
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
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 时的俄国社会。
(l860~1904)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 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 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
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
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 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 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 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 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 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 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 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 在知识界。
情节发展概况: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 和思想性格(第1~5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 失败(第6~38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 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只求不出乱子 禁闭开除学生
相似点 喻 体
旧思想 ? 旧生活 束缚、禁锢 旧制度
为什么 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小说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神态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 比乌云阴沉, 嘴唇发抖 脸色由发青 变成发白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 怖的神情, 脸色苍白
语言 天下这么歹 毒的坏人!
心理 难堪极了
第二天他老 还成体统吗? 是心神不定 这怎么行? 地搓手,打 哆嗦 情愿摔断脖 倒过来用脑 子和两条腿, 袋走路 也不愿成为 把谈话内容 别人取笑的 报告校长 对象……
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 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柯瓦连卡: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
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 表人物。
华连卡: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
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 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 由。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 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别里科夫与 华连卡的“恋爱” 故事有什么深刻 的意义?
“恋爱”故事的深刻意义
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 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 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 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 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但 思想中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 固,他们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别里科夫 恋爱失败“套子”思想根深蒂固
尝试走出套子
新思想 新事物 新生活
热情大方 开朗乐观 富有朝气
为什么全城的人都被这个 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辖制
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 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
旧势力顽固 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 革命力量弱
怕的根源沙皇专制制度
为什么埋葬别里科夫是一 件大快人心的事?
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和 进步,他的存在让许多人生活在压抑和 窒息的环境中,他的死使大家有了一种 解脱感。
别里科夫形象:
1、孤僻胆怯、因循守旧、 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 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 道士。2、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 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 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3、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 也是个时代典型。
别里科夫死后不久, 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 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 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 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 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 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 “又恢复旧样子”的。
特征 (1-4)
生活方式―把自己包在套子里 思想方式―把思想藏在套子里 决定结婚
隔绝人世 不受外界影响 歌颂过去 憎恶新生事物
情 节 简 表
婚事 (5-38) 反对骑车
被推下楼 华连卡笑
漫画风波 婚事告吹
结局 (39-40)
套中人死了 套中人还有
大快人心! 不知多少!
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
又是 牺牲品
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 , 又是 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
可恶之处:性格上的顽固保守、 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 可怜之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 思想、心灵,使他整天六神无主、战 战兢兢、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 自我。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 也是受害者。总之,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 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 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
? 课堂小游戏 ? 请你根据我们对别里科夫的理解, 帮别里科夫写一份病例纪录.
整理别理科夫的病历记录
? 症状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 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 现实生活动刺激和惊吓, ? 病因 胆怯、憎恶现实,仇视新生事物 ? 病源 沙皇专制统治,奴性心理 ? 病害 辖制了别人,也送了自己的命
讽刺手法运用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 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 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 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 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 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第一篇: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 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 (课文第 4 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 10 年到 15 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 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 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 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 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 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 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 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 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 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 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 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 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 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 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 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 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 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 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 们读这类文章, 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认真进行思考, 才会有所悟, 有所得。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阅读鉴 赏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性格、行为上讲,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 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 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 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 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 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 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 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在 尽量封闭、禁锢自己的同时,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 言”。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 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又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 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 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 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在生活, 生活总要向前发展, 文明才能进步。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 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 他已经虚妄到什么地步! 他一方面在逃避现实, 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现行秩序。他在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专制政府镇压自由民主,不可能有宣传进步思 想的新闻媒体存在)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 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 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出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对自 己的无耻行为总是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 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他从思想上的保守 僵化已经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无耻了。他就这样, 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了, 压制着身边的人 们,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 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多 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为了更好地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 作者特意安排了结婚这种悲喜剧。像别里科夫这样厌 恶别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校长太太,也包括像布尔金这样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 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 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 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 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慎重的 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想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弟弟,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 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 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当然,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 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 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 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 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 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其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 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 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 物, 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 甚至满怀恐惧, 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外贸 seo,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最 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二、问题探究 1.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吗? “性情孤僻”确实是别里科夫害怕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别里 科夫为什么“性情孤僻”?除了性格使然外,社会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他恐惧社会变革,沉湎 在“怀旧”的虚幻中,不敢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最后发展为“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2.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 鞋、 拿着雨伞的小人物”, 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 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 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 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 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当时俄罗斯 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3.柯瓦连科赶走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为什么感到“恐怖”?仅仅是因为“这还是他生平第 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吗? 因为以前他一直压制着全城的人们, 现在有人戳穿他的虚弱本质, 使他感到震惊、 恐惧。一个发展前进的社会真实呈现在他的眼前, 以前他自欺欺人式的自信荡然无存。当他意识到 进步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虚弱时,他感到“恐怖”。4.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 因为被柯瓦连科摔到楼下,因为华连卡的纵声大笑,别里科夫从华连卡家里回来,一头 倒在床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一命呜呼。他的死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因为“结束了 预想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 (2)这样的事情大跌 他“正人君子”的面子, 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 怕众人耻笑, 怕上级鄙视, 怕……
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 (3)他“满心害怕 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 未婚妻的哥哥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 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5.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 怎样的社会现实?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 但是禁锢社会、 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 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 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6.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 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1) 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 对人权的践踏、 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 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 (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 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 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 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 喜剧、 悲剧, 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7.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 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 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 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 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 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 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关于练习 一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进而了解主题,ghd RARE Styler。参考答案第一问可参考“整体把握”。第二问可引导学生讨论:别里科夫的“套子”产生的原因,是 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别里科夫躲在“套子”里是因为恐 惧变革而逃避发展变化的社会,还是因性格孤僻而拒绝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 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设题意图:这道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 复杂性。
三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及其分析 一、关于恐惧 别里科夫无疑是个恐惧重症患者。他害怕城里新开俱乐部、阅览室、茶馆;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不仅怕敢于说“不”的柯 瓦连科, 还怕不守规矩的学生, 甚至睡觉要蒙紧头, “躲在被子底下”还“深怕小偷溜进来”“通 宵做恶梦”。在他听来,炉子里火苗舔着锅底的声音也成了“不祥的叹息声”。我们可以凭生 活经验为之诊断为――百分之百的恐惧狂想症患者! “千别别闹出乱子来”这句口头禅,揭示出他内心对生活的恐惧。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春风, 没有秋雨;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美食,没有佳肴;没有亲情,没有友谊;甚至连思想 也没有。更遑论个人的闲情,爱欲,喜好,娱乐……总之,除了带在身上的件件套子,除了 窒息灵魂的种种恐惧以外,他其实一贫如洗,什么也没有! 他用以批判一切事物的标准就是公文、告示、规则、法令、政策、制度和与这个制度相一致 的一切成文的、 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以及阻碍新事物和社会变革的旧的固有观念。他的衣着服 饰,他的行为方式,他的语言,他的思想,无一不染上极度惊慌恐惧的色彩。于是,为了排 解这种恐惧, 为了不使这种恐惧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他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又一个套子。还正是因为这种种套子,他成功地异化成一个社会符号。这种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经典的解释是因为他是沙皇的忠实走狗, 卫道士, 他要极力 维护旧的农奴制度,而社会变革、社会新事物如潮涌来时,作为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就如 丧考*,仇视一切新事物,仇视一切进步力量。而这种社会变革和新事物不是反动势力所能 抗拒得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惊悸恐惧――这种解读,就算是今天,似乎仍然是主流。对别里科夫恐惧的原因的如此解读的确比较省事。问题是这种解读是否本身就带着一个套子 呢?探讨别里科夫恐惧这种表象背后的终极原因对于把握这个形象, 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至 关重要。首先,从阶级属性看,别里科夫属于社会“夹心阶层”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不属于有 产阶级或有闲阶级,也没有领过沙皇的一块什么“银桃子”,更没有拿沙皇维护社会治安的卢 布津贴。他大约领过一张专业文凭,教希腊文。简捷地说,搁在今天,他就是我们中的老张 或老王。拿的是干净银子,是吃皇粮的打工一族。他的地位也不应被人抬高到“反动势力” 那么尊贵。看一个人是善类还是恶徒最简便且*得住的方法是看一个人的言行。就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背 景考察,他实在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安分守己,不刁弄是非;他尊敬上司,不妄自尊 大;他不会捉弄人,相反却被人捉弄;他没有朋友,大约不会拉帮结派;他头脑简单,兼之 无职无权,大约也不会以教谋私;他没有情人,更别说妻子,大约也不会因私渎职,耽误工 作;总之,他不损人以利己,最突出的缺点是太胆小怕事,忒管闲事。就算是管闲事,与人 说话时也是出于真心谆谆告诫,一派绅士风度,绝不会胡搅蛮缠;而有时可能据法力争,其 用意也无非是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下的守法良民并且以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做 个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好公民,说到底,至多也大概不过是帮助政府“以法治校”。当然,有人 会说,尽管不是主观上的刻意,客观上却不自觉地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我觉得,这
说法难道不是在难为人吗?难道非得要他与政府作对煸动人民造反揭竿而起反抗沙皇统治 甚至抛头洒血英勇就义我们才放过他,否则就是沙皇的走狗?非左即右,非黑即白,以这种 幼稚的阶级论来论人断事这未尝就不是一个套子? 还是说回来, 我们怎能样理解他的处世态度怎样解释他恐惧的终极原因呢?他为什么要活得 那么累,那么猥琐,那么卑微,那么惶惶不可终日? “彼,人也,我,亦人也。”如果可能的话,能做英雄,犯不上做狗熊;能站着做人,犯不上 爬着做狗;谁又愿意屈身下*去做一个人人唾而弃之的可怜瘟虫? 答案只有一个别里科夫的恐惧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映了小人物对社会变革的迷茫和苦 闷, 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对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沮丧, 反映了平民阶层对社会动荡的严 重忧虑和惶恐。让我们回到小说写作的年代。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1898 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 在形成, 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极力加强反动统治, 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恐怖的气氛。考察历史上所有的革命运动,“夹心阶层”向来是比较软弱的一个阶层,在任何变革的时代, 这个阶层的人们大抵是变革的怀疑者观望者和反对者, 这主要是由利益所驱使, 他们有既得 利益(尽管这种利益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有一些本来就不坚实的坛坛罐罐,他们患失甚于 患得, 因为变革就意味着无可避免地要产生社会动荡, 而平民阶层又是社会这个大锁链中承 受力最弱的一个环节,“任何动荡最先影响的就是平民的生存和生活,即便是面对进步的革 命,平民也可能成为革命的最大阻力,因为在革命的冲击下,首先垮掉的不是统治阶层,而 首当其冲的理所当然的是平民阶层, 并且首先被剥夺的也是平民的既得利益, 哪怕他们仅仅 只是拥有奴隶般的生活。” 政治家喜欢高谈阔论,老百姓最是“鼠目寸光”; 革命家描绘的是天下大同,平民看重的是 柴米油盐;大人物需要革命,小人物害怕革命,就算是多好的革命小人物也难以理解,也不 免反对。就算是推翻大清王朝这样的“开天辟地头一遭”的好事,去问问赵庄的百姓,看有多 少人能真正理解, 理解之不易, 就别说支持了, 就连最底层的百姓也不见得就那么喜欢革命。静修庵里的老尼姑见阿 Q 来革命时不是满怀怨忿地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了”吗?别说 是别里科夫之属,就是三餐堪忧,衣食无着,无土无瓦,无职无业的赤裸游民阿 Q 起初何 曾不是这种态度?――革命便是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因此“便是与他阿 Q 为难”,“所 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不“革命”倒还能暂时三餐裹腹,一“革命”说不定衣食有忧。对 社会变革的怀疑、忧虑,担心、害怕,不是每一个时代的平民几乎共有“通病”吗?在一个旧 套子里生活了多年,一旦没有了这个套子,你叫我怎么个活法,这不是每一个朝代的百姓共 有的心理吗? 害怕一切新事物和社会变革,只求维持现状,是否“只想做稳奴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害 怕变革, 一心只想过日子“做稳奴隶”的心理不是人尽皆然的吗?可怜的别里科夫如果能够把 握自己的命运, 他为什么非得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出现呢?他犯得着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过 日子吗?犯得着要一厢情愿地与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城市的人作对吗?犯得着狗拿耗子走东 家串西家冒被人捉弄被人耻笑被人唾骂的风险厚着脸皮告诫人们“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吗?正是因为想过日子而不得,生怕社会变革触犯了“做奴隶”的利益,为了避免社会变革而 必然产生的动荡影响了自己的生计,“到头来弄得奉命退休”,所以才戴套子吃饭,戴套子走 路,戴套子睡觉,一层又一层地往自己身上套套子,所以才亲手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套子,力 图躲进百病不侵的金刚所在苟且地生活! 这样看来, 害怕一切新事物和社会变革, 只求维持现状――处在俄国革命前夕那个风雨如磐 动荡不安的社会里, 别里科夫所处的阶层的人们多数生活在恐惧中就不足为怪的了。所以说
别里科夫对新生事物的反对和恐惧, 不光因为沙皇专制统治对他的思想的毒害, 对他人格的 异化,还是因为作为一个衣食“有忧”的平民的心理本能――保护既得利益, 拒绝动荡生活! 二、关于主题 小说的主题融进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生活的全部画面, 寄寓在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评价 中。我们如果对契诃夫创作的其它小说加以横向对比,实在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除《装在套子里的人》外,契诃夫就这一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如《变色龙》《一个小公 、 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恐惧》等,其中的主人公都是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物,这 、 、 些人物其实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我们并没有觉得那么好笑, 但一经契诃夫用艺术的哈哈镜放 大了,我们便立马发现他们的可笑之处。契诃夫善于用对比、夸张讽刺的手法,用人物自相 矛盾的行为和话语以及漫画式的表演自己揭示自己的庸俗与愚昧“变色龙”对狗的态度随着 它的“身份”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瘦子”的态度也由于“胖子”的身份由昔日的老同学变成高等 文官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胖子和瘦子》中的瘦子看来,等级理所当然大于人情,即 使是昔日同学,但现在既然已是自己的上级,应该毕恭毕敬、五体投地。在《一个小公务员 之死》中的小官吏看来,他的唾沫喷到了上司身上,上司应该大发雷霆才是,否则就是悖情 逆理,就是怀恨在心,暗藏杀机。于是,一次次地找上门去解释,到最后倒真的把将军弄烦 了,对他疾言厉色起来,而他最终也竟然因为这样一个极偶然的事件丧失了性命。契诃夫以 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 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 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与别里科 夫一道成了契诃夫作品中的经典。综观这些小说,它们反映的是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而其中的主 人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奴性十足、俗不可耐。愚昧、平庸、自*、不自尊,不自重、 没有脊梁,没有骨头,没有人格,过的是不人不鬼的生活,而这些平庸的人正是在庸俗的生 活中才觉得如鱼得水。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好笑,反而一本正经地起劲地表演着。再回到作品中。这些人物身上的丑恶的东西并非独立的, 而是像瘟疫一样四处传染蔓延。“瘦 子”的奴性首先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传染到他的儿子身上,在小说的结尾,他对“大人”献媚、 鞠躬,儿子则“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了”―― “瘦子二代”。又或者说,奴性思 想、 奴性心理产生的土壤在当时的俄罗斯是十分肥沃的。别里科夫则用套住自己的套子去套 人,整个学校,全城都被他套住,且长达十五年。人们不禁要问:整个学校乃至全城的人是 迫于别里科夫的什么淫威而被动受套的吗?如若其然, 随着别里科夫带着套子踏上西方极乐 世界,世人岂不从套子中彻底解放出来得以完全自由了吗?错了。小说最后交待:我们埋葬 了别里科夫,从墓园回家去的时候,“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于是,“一个礼拜还没有 过完, 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跟先前一样郁闷、 无聊、 乱糟糟了, 局面并没有好一点”, 因为“虽 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 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 却还有许多, 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 这就告诉我们,别里科夫式的奴性思想奴性心理其实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管 里。可以说,这才是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才是别里科夫虽死生活却还是 老样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向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奴性思想和奴性心理并不会随着 别里科夫们的死灭尘归而寿终正寝, 俄罗斯人要彻底埋葬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别里科夫, 而是 奴性观念,奴性心理,奴性生活! 因此,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应该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人,可以被金钱奴役,被美色奴役,被官职奴役,被权力奴役,被白色恐怖奴役,被所有的 外物奴役,但真正能奴役自己的还是来自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观念。试想,没有了这奴性 的锁链,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怎么能被种种恐惧所压垮,任由这种种恐惧牢牢地控制,人还有 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相反,任由这种种恐惧肆行泛滥,就必然丧失自我,必然
自甘愚昧平庸,必然自轻自*,就自然不人不鬼,不自尊不自重,就断然没有脊梁没有骨头 没有人格。不管他是公务员还是教师,也不管他是文员还是警察,不管他的地位是卑微还是 尊贵,一个庸俗而自轻自*的人,一个丧失尊严而没有人格独立的人是不成其为人的。作为 现实主义作家的契诃夫用自己那支如椽的画笔描绘出一个个庸俗丑陋的灵魂, 目的是揭露俄 罗斯人的劣根性,揭露病态社会的人们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观念、病态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 度,警醒人们从“套中人”的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号召被奴性心理折磨得丧失了人格而苟延 残喘的人们砸碎奴性锁链,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契诃夫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俄罗斯人受到 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这篇小说的 结尾,作者又借兽医伊万?伊凡尼奇的口说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不成,再也不能照这样 生活下去了!”这两段话应该成为揭示这篇小说和其系列小说主题的最好注脚吧。三、关于套子 感谢契诃夫, 他为世界文学画廊塑造了一个性格极其鲜明个性极为独特的人物形象。自从这 个人物诞生的那一刻起, 人类在观察自己时多了一面镜子, 也给我们思维世界增添了一个全 新的词汇。关于别里科夫的套子,我们在前面多有论述,这里谈谈别的套子。什么东西是套子?套子随处可见,套子无处不在。没有不套套子的套子,也没有不被套子套 着的套子。教师被学校这个套子套着,学校又被城市这个套子套着,而城市这个套子还套着 无数的小套子,而国家、民族又套着无数较大的套子,地球又套着无数个各式各样不同的套 子,更大的,宇宙这个巨型套子又套着银河系太阳系这些套子。想必还有更大的套子正套着 宇宙这个套着无数巨大套子的套子呢,没有套不住的套子,也没有不被套子套住的套子。你 用套子套我,我用套子套你,我的套子套着你,你的套子也套着我。唉!这世界真是一个个 套子组成的世界。人注定要装在套子里的。不是人时已经被套子套住了, 哭着闹着从套子里钻出来还是要进套 子,以后不断冲破旧套子也只不过是为了换新的套子,好不容易冲出了种种套子,以为可以 放心地颐养天年了, 却冷不妨进了永恒的套子。人生历史其实不过是一个不断进出套子的记 录。生活中, 有人拍着胸脯硬说自己绝无套子。这话你可千万别信。当有人说他身上没有套子时, 其实是暂时刚冲出了一个套子进入了另一个套子。或者说他冲出了一个小套子进了一个大套 子,又或者说,他这种说法本身也不过是一个套子吧。生活需要不需要套子?有了套子没自由,没了套子不见得就自在。套子是生活的需要,生存 的需要。有了套子让我们得到了许多原本得不到或得到了又立即会失去的东西。没有套子让 人丢掉了原本可能得到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况且套子的大小规格有时甚至材料质地颜色款式都要厘定,否则,你用你的套子,我用我的 套子,各人挥舞各人的套子,这天下怎一个“乱”字了得! 套子并非一成不变。或许昨晚还天真地认为这套子能套住东西, 今天起来一看什么也套不住 了。于是,为了套住已漏网之鱼或者不使有鱼漏网赶忙打造新的套子。另一方面,被套子套 久了, 自然就套出了经验, 想出了不被套或只让套住头不让套住尾的新办法来。而有道是“魔 高一尺,道高一丈”,新的套子又多半会将企图开溜之辈再行套住。因此,不断打造新套子 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 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是不断抛弃旧套 子而又不断打造新套子的历史。也有这样的套子,不该套住的却套住了,该套住的却没被套住。于是,被套住的固然大喊冤 枉,没套住的也不会心存感激。为什么我们往往甘心受套,舍自由而择“锁链”?为什么本来在套子外,却拼命往套里钻?因
为有了套子我们就有了轻松感,舒服感,安全感,归属感,为什么有时我们又要全力冲破套 子的束缚, 砸碎锁链, 就算弄得个头破血流也得拼命冲出套子?原因也不过在此。恋爱结婚, 择业就业皆属此类。据说,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冲破各种套子;但实在该补充一句,开放改革的最大贡献恰 恰是打造了各种新的套子。有人说,我们冲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的套子,才得以加入了世界经 济组织,但谁又能说,我们未尝不是从旧套子钻进了新套子? 唉,说到底,进套子,出套子,打造新套子,抛弃旧套子,个体如此,万千社会莫不如此。到头来原不过是一个“套”字! 浅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课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其中主人公别 里科夫的形象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向同学们作了分 析:别里科夫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沙皇统治的卫道士,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又反过来 维护着这种制度;他既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同时,又加害周围的人。他把自己深藏在套子 里,不论是他的生活,还是他的思想,抑或是他的穿着、用具,再或是他的居室、出行,他 都用一个一个的套子把自己的一切包裹得严严实实。“套子”是他的法宝, 是他生活的全部。“套子”之于别里科夫,就象如意金箍棒之于孙悟空、青龙偃月刀之于关云长、“癞疤”之 于阿 Q。因此,我们往往把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认为是别里科夫,“套子” 就是别里科夫套在自己身上的套子。但笔者认为, 这种理解只是涉及到了“套子”的一种含 义,而没有能够解释出它的全部内涵。要想全面地阐释出“套子”的含义,就必须要从社会 学的角度来考虑。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因为他来于社会,若脱离了社会, 他便不成其为一个“人”;一个人也不能被社会拖着生存,他必将反作用于社会,如果他不 能对社会有所影响, 他便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这是马克思在很多年以前就给我们揭示出的真 理。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社会,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别里科夫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要想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社会特性,就必须先来了解别里科夫所生活的社会的特性。那么,我们就该先来看一看别里科夫所生活的社会的特性。这篇小说反映的是 19 世纪 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 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 濒于疯狂的的社会 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而此 时的俄国因受到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在俄国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 改变专制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 面对汹涌而来的革新浪潮, 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 革命者, 禁锢人们的言论思想。一切反动势力、 守旧势力集合在沙皇的周围, 对抗进步潮流, 极力维护日益没落的沙皇专制统治。别里科夫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被专政的暴力束缚得喘不过气来,每 一个人都在恐怖的气氛中战战兢兢地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出错,他 们用苍白的懦弱为自己编织一个薄弱的、 虚幻的套子来保护自己, 他们在自己虚幻的套子中 生存,自己约束自己,同时,这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又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别里科夫正 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 他们在给自己加上套子的同时, 又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周围的社会和 社会中的人――给别人加上套子,于是乎,人被物化了,别里科夫自己也变成了套子,变成
了加在其他人身上的套子,这就是在非正常社会形态下的人的异化。因此,对于一个产生别 里科夫这种人的社会来说、对于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可悲的事。但是,悲 哀并没有止步,更为悲哀的是,那些生活在这种社会里的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套子的存在, 却不敢去反对。科瓦连科和华连卡作为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代表, 与代表着旧思想的别里科夫 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在“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后激化了, 引出了科瓦连科和 别里科夫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斗争,斗争以别里科夫的落荒而逃结局,而华连卡的笑声 结束了别里科夫的爱情和生命,因为,在别里科夫固有的思维中,这是不可想像的。别里科 夫的套子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同时,作为束缚别人的套子,别里科夫也被新思想愤怒和嘲 笑的力量击得粉碎。那种生活中的套子在斗争中全败,这就是套子的命运!所以,虽然小说 的结局不是乐观的,但别里科夫的遭遇告诉我们:明天是光明的。这就是作家在这篇小说中 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小说的时候,应清楚的认识到:作家所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一典 型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更是一个约束别人的套子; 别里科夫的结局不仅 仅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局,更意味着那种“套子式社会”的必然灭亡的结局。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小说《套中人》中的主要角色,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中层的一个小人物。他胆小怕事,却又爱管闲事,为人保守顽固,对社会变革极度恐惧,总是穿着一身大衣将全 身包裹起来,所以被称为“套中人”。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乱子来”。名著简介 《套中人》写于 19 世纪 90 年代末,此时,俄国新的革命高潮正在酝酿。面对日 益壮大的革命力量,沙皇当局便以强化国家机器来维持其统治地位,因此,此时的俄 国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身处这一恐怖环境中的俄国知识分子, 正如高尔基 《海 燕》中所描写的,有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 但 也 有 被“那 轰 隆隆 的 雷声 吓 坏 了 ”“胆 怯 地把 肥胖 的 身 体躲 藏 在悬 岩 底下 ”的 海鸟 与 企鹅。《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是一个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 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知识分子形象。人物分析 综观全篇,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恶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怜的人物。他 的最大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 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带雨伞,坐车支车篷,房子不 管怎样闷热,他也不开门窗。睡觉时,除带上睡帽、穿上睡衣,还要把脑袋蒙在被子 里。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 “套” 起来。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准则。凡是脱离常规、不 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这个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 套子里,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 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
听到中学生顽皮闹事的流言,他心慌意乱:“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 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 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的 角色。因此,作为这一角色的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然而,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别里 科夫,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他正常 的人性。因此,综观他的一生,又是可悲可怜的。通过他在婚姻事件引起的冲突中, 我们足可以看到他悲剧性的一面。对于四十多岁还没成家的别里科夫来说,恋爱结婚 实在是一大乐事,可他迟迟不敢求婚,是因为害怕结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当他被柯 瓦连科从楼上推下来,他最害怕的是“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 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因此,他实际 上是死于惊恐和担忧。真是可恶、可悲的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死了,人们应该解放了,自由了,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 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 了!”契诃夫借兽医的口表达了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 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 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 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作者为什么会安排别里科夫死亡 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 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 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 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 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 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 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 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 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 但华连卡姐弟的 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 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 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 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第一篇: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 余介 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 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 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 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圈点勾画,思考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 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 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 背景:19 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 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 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 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 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 成三部分(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 1―4 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 5 段至倒数第 3 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最后两段) 。4.讲析第一部分。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 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 ,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 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 “雨伞” ,这是用了一 个暗喻, “雨鞋” “雨伞” 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 ,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 子” ,借 此躲避现实。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 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 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 的人怕他,向他妥协, (课文第 4 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 , “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 10 年到 15 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 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 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 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 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 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 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 还能“辖制”全城。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 几个相关情节。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 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 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 来, 用脑袋走路了! 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 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 再如, 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这 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 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 而华连卡的笑声, 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 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 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 切。别里科夫的死 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 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 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 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 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2. 讲析最后两段。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 ,从心里感到自由。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 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 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 存在着别 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 反动的统治。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的作用。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 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 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 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 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 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 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 ,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 短自我小结。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 的运用。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 题。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 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2.课外拓展阅读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注意其讽刺手法的运用,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3. 1.请以课文为依据,试给别里科夫写一份病历。症状病因病源病害处方附答案症状: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没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病因: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胆怯和憎恶显示,仇视新生事物。病源:沙皇专制制度奴性心理。病害:辖制了别人,送了自己的命。处方:推翻专制统治,解放思想。
补充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 1898 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在契诃夫 的短篇小说中算是比较长的,但也不过一万字多一点。其故事也不复杂。主人公是一位 在中学里教希腊语的中年教师,名叫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 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 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 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 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 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 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
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 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 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 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 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 15 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 15 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 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 15 年啊! 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 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 偷生。而最可怕的是,渐渐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小说 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别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学校 里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师,从乌克兰来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他们的到 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涟漪。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 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 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 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 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 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这样的快乐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在众人的怂 恿下他甚至打算向华连卡求婚了,不过也仅仅是打算罢了:结婚以后要承担的义务和责 任把他给吓住了,尤其让他害怕的是华连卡姐弟两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认为他 们为人师表竟然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简直不成体统,以华连卡这样的活泼性情,说不定 以后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于是他来到华连卡弟弟那里,告诉他这不应该那不应该,这 不对那不对,最后被这个火暴脾气的弟弟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 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别里科夫就这样极具戏剧 性地死去了。学校以及城里的人以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这种恐 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续了还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恢 复了老样子,照先前一样,仍旧那么压抑、沉闷。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头呢?它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在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 万?伊万内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 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 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这就是根源所在, 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 虫豸一般苟延残喘。这样的例子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变色龙》中的警察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 人的不同而瞬息万变的态度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丧失人格尊严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 《一个官员之死》中的小官吏仅仅因为在戏院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液喷到前面一个大 人物――将军的头上,而因此变得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尽管将军并不在意,他却 一次次地找上门去解释,到最后倒真的把将军弄烦了,对他疾言厉色起来,而他最终也
竟然因为这样一个极偶然的事件丧失了性命,那情景简直让人不忍卒读。契诃夫以细腻 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 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这些都堪称契诃夫创作中的经典。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在表现 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契诃夫也许是俄罗斯第一位作家,认 识到金钱、官职、权威和权力不过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恐惧 使得《装在套子里的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试想想,如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 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顶天立地的人,能互相关心,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 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开心(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 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了)。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 人的内心怎么可能被恐惧牢牢地控制住呢?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契诃夫 1892 年完成的小说 《恐惧》 来理解。这部名为 《恐 惧》的小说,可以说,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绝好诠释,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刻、 更准确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天生活 在恐惧之中,对什么都怕,而原因呢?照他自己的话说“我体会到生活状况和教育把我 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我的全部生活无非是天天费尽心机欺骗自己和别人,而且 自己并不觉得。??我想像到我一直到死都摆脱不了这种虚伪,就心里害怕。??我们 往往不公道,对人造谣中伤,破坏彼此的生活,把我们的全部力量都浪费在我们不需要 的而且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聊事情上。??我怕人们,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我不明 白人为了什么缘故要生活下去。”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 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 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 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 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就像兽医伊万?伊万内奇说 的“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 玩儿纸牌,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找麻烦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 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种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 的确, 想方设法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尽量不出头露面, 过着与大多数人同样的生活, 这确实可以使人相安无事地终其一生,但却残害了多少心灵,甚至扼杀了多少天才啊! 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让人烦闷呢?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培养了人的惰性、懒散和无聊。作为深刻洞察俄罗斯人心理特性和民族劣根性的伟大作家, 契诃夫除了倾力表现俄国人 的奴性及其产生的根源,他还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表现俄国人的无聊和烦闷。这是他创作 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应该是契诃夫写这篇小 说的最终目的,是这部小说的最强音,也是他写作同类小说的宗旨。如果说 19 世纪的 俄罗斯古典大师,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 形象(社会底层的小官吏、穷人等),对他们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那么,到了契诃
夫这里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举出的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算是“小人物” ,但 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指责却远远多于同情,是批判,批判他们本身的软弱无能,指责他们 不知自尊,在有权有势者面前卑躬屈膝。所以说契诃夫表现的不是“小人物” ,而是妨 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因为在契诃夫的心目中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小人物” , 他认为一个人 “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一个诚实的人 , “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 , 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 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 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 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 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中的医生阿斯特洛夫说过的话代表了作家本人的追求 和理想,他说“人身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孔,衣服,心灵和思想都应该是美 好的。”如果说契诃夫塑造的奴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如果说契诃夫 最终也没有塑造出那样一个 “在明媚的早晨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由 人”的人物形象,那只能说明时代决定了这一点。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 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俄罗斯的农奴制 度虽然在契诃夫降生的第二年就废除了, 但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却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 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 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与他的前任们面临的是一些不同的人物,生活的场景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多关注的是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普通人以及普通人身上的弱点。当把 普通人的这种种弱点放在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大背景上来考察的时候, 他的作品就带有了 更高度的概括性。他把这种种的弱点甚至丑陋展示给读者,是为了让读者警醒:你自己 身上是否有这些弱点,你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缩手缩脚、什么都怕的“套中人” ,你离 美好的理想有多远。与前人相比,契诃夫不仅在表现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 斯泰所言,他“创造了全新的书写形式” 。这首先体现在他改变了文学形象的塑造方法 本身, 他的小说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为主, 但是他却放弃了传统的、 细腻的肖像描写, 在他那里最详细的肖像描写也没有超过十几行的,因此他的作品总的风格是短小精悍、 言简意赅。代替肖像描写的是比喻,是对服饰的典型细节的表现,如“套中人”别里科 夫:在这里作家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的物件,像套鞋、伞、眼镜、帽子、各种小套子和 房间的摆设,却惟独没有面部描写。但是在几乎没有涉及外貌的情况下契诃夫却细致而 准确地展示了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即恐惧。别里科夫是一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 神极度紧张警觉的人的形象。关于省略肖像描写或很少肖像描写,契诃夫本人说过这样 的话“描摹寻常的外貌恐怕多此一举;彼得堡不是西班牙??”言外之意是说:在阳 光灿烂的西班牙海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爱情的喜悦或者忧伤, 那里的人面孔 上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是丰富多变的,值得一写的。可是在彼得堡,在像小说《装在套子 里的人》中那样的外省小城市里,受恐惧控制的人们千方百计地磨去自己的棱角,力求 与别人保持一致,那样万人一面的外表又有什么必要去浪费笔墨呢?就像契诃夫研究专 家分析的那样, 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 “一 而是
类人” ,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 ,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的是俄国 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他 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要消灭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 敢和心灵的纯洁。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契诃夫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价 值在于,他的创作不仅让任何一个俄国人明白,感到贴切,而且让每一个人明白并且感 到贴切。这是主要的。”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
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别里科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里科夫墓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