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ppt谷地风沙严重的原因

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的自然原因有哪些?_百度作业帮
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也就是藏南谷地.它们相对青藏高原的其他地区来说,主要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地势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等优势条件,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故答案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地势平坦、水源较为充足.
本题考点:
中国的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问题解析:
根据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来解答即可.201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逸成教育机构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学历教育...
评价文档:
201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高三复习之区位因素
北蛑醒У乩砜
&|&&|&&|&&|&&|&&|&&|&&|&&|&&|&&|&
您现在的位置:&&>>&&>>&&>>&交流学习正文
高三复习之区位因素
&&&热&&&&&
【字体: 】
高三复习之区位因素
作者:佚名&&&&交流学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642&&&&更新时间:&&&&
2011届高三复习之区位因素
区位复习准备
一、区位的含义
1、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
2、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分析基本原则: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即以经济效益为主(追求利润=产出-投入的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甚至提高环境质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原则。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一般3~5点)。
&&&&&&&&&&&& 区位因素分析
&&&&&&&&&&&& 区位选择
二、区位因素分析高考考查常见设问类型
类型1:对某事物的区位进行评价
36.图7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9分)
类型2:分析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都”之称。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类型3: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8分)
类型4: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2008年广东卷)32.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4分)
类型5: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 &材料一&& 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
(1)根据材料一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三、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
(1)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
①某个区域的区位&&&&& ②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2)掌握区位分析的要素
①自然区位要素&& &&&&&&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②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如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3)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
①全面分析: 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②主导因素分析:指在各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③对比分析:分析找出两地的相同与不同因素。
(4)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 交代位置、分析自然区位、分析社会经济区位
(5)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的区位因素方法:
综合分析影响该农业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注意有则分析,没有则不必要分析,并且指出哪个是主导因素。
从不同角度的分析:①主导因素(最佳因素)分析;②限制性因素分析;③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 → 社会经济)。
对某种农产品的区位分析:
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从其生活习性入手,主要考虑对自然条件的要求。&&&
注意粮食作物:小麦(冬小麦、春小麦)、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纤维类(棉花、亚麻、黄麻、桑蚕、柞蚕)、糖料类(甘蔗、甜菜)、油料类(大豆、花生、油菜)、饮料类(茶叶、咖啡、可可)、热带农产品类(天然橡胶、油棕、剑麻、金鸡纳霜等)的习性与主产区,以及水果、蔬菜、花卉、乳肉禽蛋等城郊型农业、饲养牛、羊、马、骆驼等畜牧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农业区位分析:
(宏观)世界农业地域类型(7种);中国、世界某区域农业发展区位条件。
一般要求全面(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列出主要的有利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微观)城郊型农业区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地价(租)与运输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集约型农业接近城区,离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
四、区位因素的类型
一般特点:人类活动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
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故经济因素、劳力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更明显,自然因素影响很小。
城市是第二、三产业人口聚居地,逐渐形成和发展演化,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
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制约和影响,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五、区位问题考查和应试对策
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 以区位分析为主线,联系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策略二: 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 &&&全面性 、主导性 、动态性
策略三: 学会知识迁移,掌握答题技巧
&& &&&技巧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
& &&&&技巧2――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 &&&技巧3――运用地理术语描述答案
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框架:
宏观分析: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微观分析:
地价、单位面积产值、需水量、运输迫切性、环境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1、季节性、周期性、
2、投入产出要素
3、农业分类
1、水稻种植业
2、商品谷物农业
3、种植园农业
4、地中海园艺业
5、灌溉农业
2、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评价、比较
1、我国农业与国外农业的对比
2、环境问题
3、粮食问题(中国、世界)
4、“三农”问题
5、“绿色壁垒”&
知识点整合
一、农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的特点
(1)季节性、周期性(因地制宜)& (2)地域性(不违农时)
2、投入产出要素
投入:(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产出: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原料
东亚水稻种植业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南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非洲种植园农业3、农业分类
&&&&&&&&&&&&&&&&&&&
按生产对象分
内蒙古游牧业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丹麦乳畜业&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按投入多少分
南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内蒙古游牧业
东亚水稻种植业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非洲种植园农业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丹麦乳畜业
按产品用途分
东亚水稻种植业
南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内蒙古游牧业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非洲种植园农业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丹麦乳畜业
二、农业区位
(一)农业的区位分析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2)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3)土壤(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4)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例1:分析西藏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自然因素:
有利条件是地势高造成的光照充足,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不利自然条件是气温低,热量不足,加上地势不平坦,降水少。
例2:我国南方亚热带山地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③红壤。
例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例4: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自然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扩大了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通过政府对农业补贴或给出收购指导价格等手段,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
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
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手段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农业区位分布。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生产
3、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的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奶牛场和禽蛋场地应远离飞机场等噪音大的地区。
4、常见农业类型或农作物
5、我国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
(1)我国的农业区
(2)我国的商品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6、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分类: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农业地域类型分为三类:
①原始农业,包括: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居农业。
②传统农业,包括: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
③现代农业,包括: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
(2)三种地域类型区分:
原始农业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落后,不定居,没有村落。传统农业属于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使用畜力和生产工具,定居形成村落。现代农业属于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地域类型举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如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等地区。农业生产为“刀耕火种”。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温带季风区、亚热带干旱山地,亚洲南部干旱山区等地。农业生产为“精耕细作”。
传统稻作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和沿海地区。
这里的主要区位因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形,劳动力密集,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农业生产为“精耕细作”。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现代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主要经营方式为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
该种农业的优点是,两种生产方式混合不仅对市场的适应性强,保证农民收入稳定,而且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地中海气候区发展的是小麦和牧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和城市市场及工业有密切关系。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 区位优势:(1)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草场面积广阔;③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 (2)社会经济因素: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
企业化种植园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分析区位因素(以东南亚为例):①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②土壤肥沃&& ③历史上受殖民统治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生产、销售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
&&&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区位优势: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我国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有利:①热量充足,温差大;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不利:①水资源短缺;②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旱作农业区
典型地区:华北平原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
优势:①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②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
不利:①水源不足;②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典型地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分析区位因素:
优势:①与高原相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②地势平坦;③水源充足
不利: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
其他常见的简答: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的需求。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尼罗河三角洲(中亚、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沙质土壤,有利根系的发展,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 联想: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大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 (新疆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及与尼罗河三角洲的比较、中亚的“白金之国”)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早区面积相对较小;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①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三、相关问题分析
(一)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透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形式。
中国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
1、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认证和检验体系,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2、建立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信息平台。
3、尽快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会,从组织上保证抵抗绿色壁垒的胜利。
4、建立和健全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保护我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提高我们在对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斗争中的谈判砝码。
5、提高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分散市场与政策风险。
6、建立农产品出口保险机制。
7、从长远看应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绿色壁垒的问题。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破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破面岩性);
2、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3、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4、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5、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6、过度饮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7、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重要农业区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1.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区位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突出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区的雨热同期;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科技水平低。
(3)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向商品农业经济;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2.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比较与借鉴。  (1)了解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共同之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似。
&(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特殊区位条件分析: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农业科技、农工商一体化(即经营专业化)等。
(3)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分析:大面积垦荒地、肥沃的黑土等。
(4)借鉴之处:大规模经营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综合效益。
3、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
  (2)我国南方地区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性。  (3)借鉴:
&&& 生态农业体系,南方丘陵山区应建设良好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
&&& 多样化经济,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等多种经济;
&&& 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与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内蒙古牧区与潘帕斯草原相似的自然条件分析。
(2)阿根廷在发展牧牛业领域所做的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3)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率低、效益低等。 
(4)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与加工体系的发展。
(四)粮食问题
1、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世界粮食问题的表现:
人口众多的亚非拉国家粮食匮乏,外汇不足,人们营养不足。
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际市场。
(2)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原因):
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仍然落后,国家贫困,人口增长过快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长期注意此问题;
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 (1)粮食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对国内粮价冲击大。
(2)解决途径: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靠科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三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简说:政策好、技术高、天帮忙、人努力)
(五)“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基本上告别了事物短缺时代,大多数的农产品都出现了过剩,价格逐年下跌;二是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三是农民的税费太重。
&&&& 要实现农民的增收,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应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应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地区集中,大力发展优秀水果、蔬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加快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加快农村非农业发展和城市进程,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练习1:分析湖南某乡村面貌变化表,回答(1)~(3)题。
(1)该乡淡水养殖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有(&&& )
①优越的气候和地表水条件& ②能源充足&&
③原料充足&&&&&&&&&&&&&&& ④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①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 ④环境的综合整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该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 )
①大力发展工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减轻本区域环境压力,并促进劳务收入增长
③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保护环境
④根据环境的承载量合理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练习2:山东省是全国最早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盛誉的寿光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传承悠久的历史背景。寿光地区有适合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这里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这里国际领先的一流技术高密度聚集,世界最先进的蔬菜培育、种植、贮运、园艺等方面的技术逐渐流入,使得这个地区成为农业高技术的角逐平台。寿光农民引进国外蔬菜品种,引种南方蔬菜品种,改变蔬菜生长周期,改变蔬菜生长状态,产品的独特性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里将第七次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结合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寿光市发展蔬菜生产的有利区位因素。
(2)简要说明寿光蔬菜产业化经营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练习3: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四种地理事物的集中分布地区。表达正确的是(&&&&& )
A.①早期城市,②现代城市,③现代谷物农业,④水稻种植业
B.①水稻种植业,②现代谷物农业,③现代城市,④早期城市
C.①现代谷物农业,②水稻种植业,③早期城市,④现代城市
D.①水稻种植业,②早期城市,③现代城市,④现代谷物农业
练习4:读下图中的甲乙两幅图,回答(1)~(3)题。
(1)制约甲图中②区和乙图中⑧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地形、土壤&&& C.水分、地形&&&& D.土壤、热量
(2)下列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耕地面积广,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②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劳动生产率高
C.③区地处内陆,为我国最主要的温带草原牧区
D.④区地形复杂,农业生产以河谷农业为特色
(3)乙图中与甲图③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类型最相似的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练习5: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与旅游交叉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又具有旅游业休闲娱乐、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据此回答(1)~(2)题。
(1)发展观光农业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①充足的客源市场 ②国家的优惠政策 ③便捷的交通 ④丰富的劳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目前在我国农村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是
①利于扩大农业经济范围,调整产业结构 &②避免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
③便于大量销售农产品,扩大市场范围 &&&④加强城乡交流,促进科技兴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练习6: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局部农业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状况两方面,简述A、B形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条件难以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简述当地人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3)说出种麦养羊业的农业地域类型;简述其主要优点。
(4)说明该地区乳畜业的分布特点;简述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练习7: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凸显。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图中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高低。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
材料二:“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我国玉米批发价格表(表4)(单位:元/吨)
(1)图甲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依次是&&&&&&&&&& 和&&&&&&&&&&&
其中后一个阶段稳定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 (双项选择)。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
C.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D.农业结构调整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年我国玉米生产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请为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提出合理建议&&&&&&&&&&&&&&&
练习8:读我国葡萄种植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葡萄适生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的耐寒能力比较强&
B.适合在有灌溉水源、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
C.雨热同期有利于葡萄生长
D.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提高葡萄的甜度
(2)渤海湾沿岸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该地发展葡萄酒酿造最主要的区位条件是
A.靠近原料产地& B.靠近能源基地&&
C.技术力量雄厚& D.劳动力资源丰富
练习9:下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为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4)F地区是我国干旱严重的地区之一,请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5)E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一,试分析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
练习10:读某国国情简表,回答(1)~(3)题。
(1)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是
A.劳动力&&& B.水源&&& C.市场&& D.农业科技
(2)该国盐碱地面积广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燥&&& B.不合理的灌溉&& C.种植业发达&& D.围海造田
(3)该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但种植业发达,主要受益于
A.广阔的市场 B.发达的交通运输 C.先进的农业科技D.传统的耕作经验
练习11: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小麦、水稻 B.小麦、谷子
C.玉米、水稻 D.水稻、小麦
(2)影响A、B两地粮食作物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不同 &B.海拔高度不同&& C.水热条件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
练习12: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3年新增的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三大自然区中的 &&地区和东部季风区中的&& &&&地区。
(2)A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其主要范围由80年代的&&& 平原和&& 平原,扩大到&& 。
(3)与C商品粮基地相比,B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
练习13:读下图,回答(1)~(2)题。
(1)M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传统稻作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D.现代混合农业
(2)M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当地广阔的市场 &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先进的科技
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练习15:读农业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出两地农业生产特点。
(2)乙图中,c、d区域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和&&&&&&&&& 。
(3)说出a、b、d三地的气候类型。
(4)说出b地农业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1、连续性、灵活性
2、投入产出要素
3、工业分类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宏观分析: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微观分析:
地价、单位面积产值、需水量、运输迫切性、环境因素
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评价、比较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工业生产与环境问题
2、国外工业区与我国工业区的对比、借鉴
3、产业转移(国内、国际)
4、“绿色壁垒”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区位因素
一、基本特点:
1、工业的基本特征:
(1)灵活性(除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外)
(2)连续性
2、工业的投入和产出:
3、工业的分类:
&(1)根据产品的性质分类
&&& 重工业 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工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化学等工业。
&&& 轻工业 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生产投资少,见效快,能为国家迅速积累资金,如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钟表、家电等工业。
(2)按投入要素比重分类
&&& 资源密集型工业 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原料,布局在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工业,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 劳动密集型工业 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多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地区。如纺织工业、玩具制造工业。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 资金密集型工业 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资金,常与资源密集型工业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规模工业区。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 技术密集型工业 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科技和知识,宜布局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分布在科技发达的地区。
& (3)按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类
&&&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
&&&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消费市场,如印刷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工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如电子装配厂、普通服装制造厂。
&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工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高等教育或科技发达的地区,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
(4)按形成时间分类
&&& 传统工业&& &形成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生产中耗资源、耗能源,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产品重、厚、长、大,如钢铁、纺织、石油化工工业。
新兴工业 & 新技术革命时形成,生产省资、省能源、省空间、省劳动力,产品轻、薄、短、小,如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核工业、航天工业。
(5)按生产过程分类
采掘工业 &&& 采取自然资源制造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加工工业(制造业) 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
4、工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18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蒸汽机发明
微电子技术
主要工业部门
纺织、钢铁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信息工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
最早分布的主要国家或地区
资源、劳动力
资金.技术.资源
高科技、资金
(1)工业布局的变化:世界工业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我国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区等。由集中趋向分散,但在特定的区域仍表现为集中。
(2)新兴工业不断涌现:工业部分越来越多。
(3)工业产值的变化
工业过程中:比重上升;工业化完成后:比重下降。
(4)投入与生产方式的发展:①投入劳动数量减少,技术增强;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减少,中小批量定制生产增多。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影响在减弱;(原因:原料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条件的改善。)
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在减弱 ; 素质的影响在增强。
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强;
(特别提醒:发达国家由于交通运输发达,所以其影响不是很明显)
市场的影响在增强
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在增强
环境的影响在增强
3、工业区位的综合分析
对于一些大的工业区(工业基地、经济带、区域经济组织等)的区位分析,应宏观而全面地分析。
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地理位置;2、资源条件: 3、交通条件;4、市场; 5、劳动力(数量、素质);6、技术; 7、历史条件(发展时间的长短,工业基础状况);8、农业经济基础等。
对于一些小范围地图上的工业点的区位分析,应微观的从以所给区域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兼顾该地环境保护要求。
[一般答题思路]
①资源――工业宜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什么原料,适宜发展什么工业。
②水源――靠近水源地,以便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还可获得廉价的水运)。
③交通――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职工的上下班。
④地形――选择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形区内,便于工厂的布局,发展前景广阔。
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宜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⑤环境――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
严重大气污染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⑥距离城市的远近――
&城区:规模小、无污染,需要劳动力较多的工业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
&远离城区:环境污染严重、占地面积广的工业。
⑦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⑧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⑨技术条件―― 高技术产业一般布局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
⑩消费市场―― 考虑市场是否广阔及产品运输距离
产品容易破损、变质或产品运输费用较贵的:靠近消费市场。
三、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
(自发形成、规划形成)1、工业地域的形成:
(A生产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
新兴工业区的分散
A工业联系:
生产联系(上一工厂的产品是下一工厂的原料,为同一产品生产零配件的工厂之间具有生产联系);
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共用劳动力等);
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非物质联系)
B 工业集聚
集聚的作用(意义):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省建设投资、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集聚有二种情况:
成&&&&& 因
传统工业的集聚
在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些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运输量都较大的协作工业企业,相互靠近导致工业集聚
形成专业化工业区域
钢铁工业区、
石油化工区
新兴产业的集聚
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协作工厂也需要在地理空间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或利于扩大自身影响,这样也导致工业集聚。
形成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工业区,如“硅谷”、普拉托小区等
C工业地域:
(1)基本工业地域类型:
①专业性工业地域,如石化工业区,钢铁工业区等。如上海金山石化,天津大港石化,大庆石化,攀枝花钢铁工业等。
②综合性工业地域,由于共用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某地存在多种资源,使一个地区形成具有多种区位指向的工业部门,从而集聚为综合性工业地域。如天津市既有资源指向型工业,也有交通指向型工业,还有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了综合性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类型与城市关系:
基本工业地域是中小城市的主体,是大城市组成部分。大城市具有若干基本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分类:
按成因分:
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
按发育程度分:
发育程度较低: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发展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轻工业,不易形成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多为综合型,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1)传统工业区
著名工业区:世界上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欧洲部分、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等;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普遍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代表工业区:鲁尔区
区位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 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广阔的市场
存在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明显区位优势。
衰落原因: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迫使许多企业向南部转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完善交通网。
(2)新兴工业区
形成: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地区、印度班加罗尔等
代表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发展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普拉托小区:靠近佛罗伦萨、著名的毛纺业小区,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
(3)高新技术工业区
高技术工业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生产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投入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位于旧金山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
崛起因素& 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人才丰富: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定货(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注意: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
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③中国:中关村
④台湾――新竹科技园
(4)相关分析对比
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差异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
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差异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比较
工业分散的作用(意义):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交易费用
工业分散有三种情况:
①老工业区工业过度密集,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促使新的工厂到其他条件较适合的地区发展
②电子元器件厂(技术密集型)和电子装配厂(劳动密集型)之间,由于布局趋向不同而发生分散
③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复杂产品如汽车的生产,整车厂与众多的配件生产厂家形成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
2、世界主要工业区:
(1)主要国家工业特点及分布
(注:要会分析日本、德国、俄罗斯、美国的工业区位条件)
(2)我国三个工业集中地带
(3)我国主要工业基地
四、相关分析
1、工业生产与环境问题
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
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酸雨;
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制冷剂→排放大量氟氯烃→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工业废水→污染土壤、水源
核电站排放的大量冷却水(热水)→水温过高,影响海洋生态
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2、国外工业区与我国工业区的对比、借鉴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对我们国家温州商业的借鉴意义:
&: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的异同
&同:& 主要条件相似: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经济高度开放;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 生产特点相似:①企业规模小;②以轻工业为主;③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④工业多分散在城镇。
不同: &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意大利工业小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而温州虽是生产同种产品,但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
&&& 意大利新工业区: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 温州乡镇企业: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海运条件便利;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等。
: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存在的问题:同一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中,多家企业同时生产一种面向时常的最终产品,企业间互不联系。
&&& 解决的措施:①加强技术投入;②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③杜绝恶性竞争;④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⑤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⑥加强与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
(2)美国硅谷对我们国家中关村的借鉴意义
&&& ①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的发展的相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也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 不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 ②中关村的优势是: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存在问题: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等。
3、产业转移(国内、国际)
(1)钢铁产业转移
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市场因素
铁矿石等原料产地
①20世纪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发展高科技和第三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原料丰富且价格低
③发达国家进口钢铁进行深加工牟取暴利&
(2)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
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中国沿海开放地区
泰国、印度尼西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50年代
中国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小城镇和乡村、其他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后期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60初&
(3)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美国硅谷――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等地――东南亚、南亚
主要考虑地价便宜、劳动力廉价等因素
(4)污染型产业转移
20世纪60、7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和高昂的治理费用,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宽松的环境政策,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因为环境因素,污染企业也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环境因素成为污染企业转移的主导因素。
(5)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或跨地区的工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目的是各协作工厂之间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取更多的利润。跨国公司往往因为输出资本、技术等方面到最优区位因素的国家进行投资建厂、收购当地企业或者参股、控股形式进行贴牌生产。
(2009?陕西汉中模拟)下图为“我国某种工业生产厂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工业部门属于&&&& (&&& )
A.劳动力导向型&&&&&&&&&&&&&&&&&&&& B.动力导向型&&&&&
C.市场导向型&&&&&&&&&&&&&&&& D.原料导向型
2.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图中①、②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 )
A.稀土工业&&&&&&&&&&&&& && &B.石油化工工业&&&&&&&&&&
C.煤炭采掘业&& &&& D.有色金属冶炼
国外一公司打算在我国某地开办一生产企业,他们在①②③④四地进行了选址考察,制作了一幅“四地生产成本柱状图”。
据图分析回答3~4题。
3.从生产成本考虑,该企业厂址应选择在 (&&&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企业属于 (&&& )
A.市场导向型&&&&&&&&& B.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劳动力导向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得以调整,不同产业呈现不同的分散与集中趋势,形成了很多新的工业地域。读“我国1989~2003年装备制造业重心迁移图”,回答5~7题。
5.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与原料&&&& B.自然条件与劳力&&&
C.交通与资金 D.技术协作与市场
6.图中反映的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心位置及其迁移状况是&&&&&&&&&&&&&&&&& (&&& )
①一直位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36°N)的东南部& ②在南北方向上一直向南移动& ③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 ④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大于南北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在西部大开发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上海某毛纺织厂迁到西部地区,这主要是可以&&& (&&& )
A.利用西部地区的科技力量&&&&&& B.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C.接近原材料和燃料基地&&&&&&&& D.促进当地畜牧业大规模发展
读“某类工业净收入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图”,回答8~9题。
8、仅从经济效益考虑,图中最适宜该类工业布局的区域范围是&&&& (&&& )
A.H~I&&& B.I~J&&&& C.J~K&& D.K~M
9、影响该类工业净收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工资和市场距离&&&&&& &&& B.运费和原料成本&& C.地租和原料成本& D.运费和地租
运费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0~11题。
10、运费高低与运输距离的远近有关,下图是“两地总运费与运输距离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P到Q的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
B.从Q到P的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反比
C.从P到Q的运输费用高于从Q到P的运输费用
D.在M建设货物中转站可以降低总运费
11、从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考虑,下列最宜接近原料产地的工业部门是& (& )
A.制糖工业&&&&&& & B.石油加工 &&& C.电子工业&& D.服装业
台北“中央社”2008年11月6日报道,中国千万民工返乡拉响经济警报,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停工,近千万民工提前返乡(如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工业部门受这次危机影响最明显的是&& (&&& )
A.钢铁、机械、石化等大型工业
B.制糖厂、水果罐头厂等农产品加工业
C.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等工业
D.服装、制鞋、玩具等中小型工业部门
13、下列可以作为我国珠三角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的有(&&& )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 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 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④完善交通网,加大产品的出口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计划利用甲地的原料,在①②③④四地选择一处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乙地。经观察,四地生产该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如下表,据此完成14~16题。
14.从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该厂布局最适宜和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若在上述选定的地点建厂,下列四种工业部门中,最适合发展的是&& &&&&&& (&&& )
①普通制鞋厂& ②甜菜制糖厂& ③电视机装配厂& ④集成线路制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下列关于各地的单项成本费用及其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运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低
B.四地土地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③①②④
C.四地运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①②④③
D.四地运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④②①③
中新网南京2008年9月22日电:“2008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宁开幕。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陈武雄认为,两岸企业面临新的调整布局,企业家应发挥两岸经济互补的特性,积极建立关系渠道,增进互访,产销互补,“转型”成为两岸企业家面临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共识。读“台湾部分出口产品比重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其丧失的竞争优势主要是&& &&& (&&& )
A.低廉的工资&&&&&&&&&&&&& B.广阔的市场&&&&& C.先进的技术&&&&&&&&&&&&& D.通达的信息
18.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反映其工业转向&&&&&&&&&&&&&&&&&&&&&& (&&& )
A.技术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 D.原料导向型
下图为“某国家四地区一企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企业从事&&&&&& (&&& )
A.啤酒生产&&&&&&&&&&&&& B.汽车生产C.钢铁生产&&&&&&& D.电子产品生产
20.该企业生产工厂分散在图中四个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A.接近劳动力廉价地区&&& B.接近能源基地&&&
C.接近原料产地&& &&&&&&&D.接近消费市场
读下图,回答21~23题。
21.如果X代表某大型工业地域商品率的变化状况,Y代表该国人口密度状况,那么图中a代表的工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分布在&&&&&&&& (&&& )
A.日本太平洋沿岸&&&&&&&& B.中国东北地区
C.美国五大湖沿岸&&&&&&&& D.印度东北部
22.如果X、Y分别代表交通和科技对工业区位布局的影响程度,则d代表的工业区最有可能是(&&& )
A.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B.以上海为中心的高新科技园区
C.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外向型工业开发带D.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工业核心地带
23.如果图中四边形abcd代表某工业区轮廓图,X为河流,Y为北向高速公路,那么该城市很有可能位于(&&& )
A.南半球 &&& &&& B.东半球&&&&&&& C.北半球&&&&&&& D.西半球
二、综合题
1、 分析下列各题,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处以&& &&&&工业为主导,该工业按其主导区位因素应属于&& &&&&&&指向型工业。
(2)B工业区经济的基础是&& &&&&&工业,目前正大力发展& &&&&&等产业。
& &&(3)c工业区的生产规模以&& &&&&&&&&&&&&&&&&&&&&&型工业为主。
(4)在D处布局钢铁工业,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2、下表为钢铁工业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一览表。读后,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煤(单位:吨)
铁矿石(单位:吨)
(1)从1800年一1985年。钢铁工业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的煤、铁矿石的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变化&& &&&&&&&&&&&&&&&&&。
(2)从经济效益来说,1800年的钢铁工业应接近&& &&&&&&&&&产区为好;1985年的钢铁工业应接近&& &&&&&&&&&&&&产区,理由是&& &&&&&&&&&&&&&。
(3)以上说明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地位在逐渐&& &&&&&&&&&&&。
(4)现在又有一类钢铁工业既不靠近煤,也不靠近铁,而是靠近&& &和&&& 的地方。
3、读“世界部分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回答:
(1)目前,世界钢铁工业按布局格局可分A、B两大类型。根据图上信息,将图中①一⑧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按A、B分类填表:
按布局格局分类
&&&&&&& 型
&&&&&&&&&& 型
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
(填图上数字代号)
(2)分析A、B两类布局格局特色:
A:&& &&&&&&&&&&&&&&&&&&&&&&&&&&&&&。
B:&& &&&&&&&&&&&&&&&&&&&&&&&&&&&&&。
(3)图上我国著名钢铁厂(钢铁工业中心)中,布局格局与③相同的是&& &&&&&&(填图上数字代号),它的名称是&& &&,其生产与布局体现了近几十年来世界钢铁工业企业的联合化和&& &&&&&&化,生产布局重心转向&& &&&&&区的特点。
4、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所面临的住房、信贷和金融等“三重危机”日益明显,美国经济进入了明显的衰退期。致使许多跨国企业需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读“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该电子企业由Ⅰ到Ⅲ的生产转变体现了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由&&&&&&&&& 走向&&&&&&&&&&&& 的过程。
(2)该公司从哪个阶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请说明德国南部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4)若该公司在中国投资电子工业,结合图说明其寻求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5.读“世界两工业区简图”,回答问题。
(1)按工业生产的形成和发展,甲、乙两工业区都属于&&&&&& ,该类工业除图示两区外,在&&&&& 国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2)简述甲、乙两工业区区位条件的差异。
(3)钢铁等相关产业在两工业区都有明显的集聚特点,简述该特点的有利影响。
(4)如果图甲中①、②箭头都代表该国人口迁移的方向,请说明②迁入地的工业发展类型及该类工业在甲国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明显优势。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已站到了入世保护期的终点线上。经过了五年的摸索和历练,中国汽车产量增长3倍,世界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第三位。
材料二& 东风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1969年遵照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的指示,工厂选址在武当山北麓的十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东风以十堰基地为依托,优化布局的“三级跳”战略构想趋于成形:第一跳,跳到襄樊,发展轻型车和发动机生产;第二跳,跳到武汉,发展轿车生产;第三跳,跳到“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发展零部件等生产。
材料三& 花都汽车城位置示意图
(1)东风汽车公司将制造基地布局在十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的需要。东风汽车公司将“跳”到武汉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等。
(2)花都汽车城的形成,体现了工业的&&&&&&&&&&&& 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充分利用&&&&&&&&&&&&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 ,最终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规模效益。(3)国际跨国集团在中国投资兴建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是因为我国&&&&&&&&&& 、&&&&&&&&&&& 。
(4)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后、入世保护期结束的时刻,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进一步振兴我国的民族汽车工业?
7.读“广东惠州某音响的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图”,结合右栏“惠州某音响厂零件的来源比例图”,回答(1)~(3)题。
(1)音响生产通常集聚在惠州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2)音响生产通常需要成百上千个零部件,适宜在中山、广州等地布局的零部件生产厂是(双选)(&&& )
A.塑料外壳厂& &&& B.外包装厂&&&&&&&&& C.天线厂&&&&&&& D.机芯厂
(3)促使该区域生产厂家实现地域联系的主要因素是&&&&&&&&&&&&&&&&&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
材料二& 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
材料三&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其中港澳台同胞70万,海外侨胞20万。世界著名十大电脑公司总裁指出,若东莞通往深圳皇岗口岸的公路瘫痪,全球70%的电脑将会加价。现东莞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
(1)东莞电子信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要功能是&&&&&&&&&&&&&&&& 。
(2)与东莞相比, 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
(3)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解释国际跨国公司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月19日报道:2010年,北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每万人的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中国的这个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正在加速迈向建设“研发之都”的步伐。
材料二& 北京地区2000年~2005年研发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图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推动力量是& &&&&&& (&&& )
①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是电子工业企业& ②外商投资企业&
③民营科技企业& ④大型连锁超市集团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北京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3)目前,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纷纷将亚太地区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到2010年,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将超过350家。试简要分析跨国公司纷纷落户北京的主要原因。
(4)北京“研发之都”的建设也必定带动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 (&&& )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家具制造
10、【背景材料】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新社长春2008年9月6日电: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闭幕。博览会期间共签订投资合同项目171个,项目合同总投资1 060亿元人民币。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就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提出的“深化能源合作、推进物流体系建设、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和完善合作协调机制”的四点意见,得到与会各方的积极认同。
材料二& 东北亚是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北亚区域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②&&&&&&&& 市,③&&&&&&&&& 铁矿;④&&&&&&&&&& ;⑤&&&&&&&&&&& 油田。
(2)图中A、B两工业基地发展起来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 ;B&&&&&&&& 。中国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3)东北亚范围内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国家是&&&&&&&&& 。①②③三地气候的相同点是&&&&&&&&&& ;从①→②→③,其气候表现出由& &&&&&&&&&&&&向&&&&&&&&&&&&&&& 过渡的特点。
(4)根据A、B、C所在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在图中填入字母,完成三国经贸合作示意图。
(5)借鉴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请你以A工业基地为例,谈一谈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该工业区重振雄风?
交流学习录入:dili&&&&责任编辑:dili&
上一篇交流学习: 下一篇交流学习:
【】【】【】【】【】
没有相关交流学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05 顺德北蛑醒,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到您合法权益的内容,请您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信息。 站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鲁藏布江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