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临死前的征兆状态

人临死前一秒钟会看到什么?
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条,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1、明知死讯
  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2、体验愉悦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奇怪声音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进入黑洞
  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5、灵魂脱体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语言受限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7、时间消失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感官灵敏
  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9、孤独无助
  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10、他“人”陪伴
  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11、出现亮光
  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3、边界阻隔
  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14、生命归来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
  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
  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另附一篇: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国外早已把其列为生命研究的重要课题   
                &&&&&&&&&&&&&&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位名叫查维.亚艾那的24岁青年工人,不幸被一只装有机器的大箱子压伤,成为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亚艾那突然清醒过来,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却向人们叙述了他长眠不醒时的奇遇;我变成一个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妈领着,他带着我,走进一条发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她对我说;你要我找到的永远的平静,在另一个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双眼,但玛利亚姨妈轻轻地把我的手拉了回来.10多分钟过后.亚艾那又长睡不醒.                  
&&&&无独有偶,美国一位65岁的.死而复生.的商人,也向抢救他的医生们叙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我记得自己好象一朵轻云一般,逐渐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医院的墙壁与铁门都阻挡不了.这时的我.我很快的飞出医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接着我又以极快的速度,在一条无止境的隧道中前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点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大.当我到达隧道的尽头,那光亮变成强烈无比的光源.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爱.我不再有忧郁!沮丧!痛楚与紧张.;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过.濒死体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19那年就曾经历过一次.灵魂离体.的体验.当时他在意大利前线的救护车服役,日的午夜时分,一枚弹片击中了海明威的双腿,使他身受重伤.事后他告诉他的朋友盖伊.希科说;我觉得自己的灵魂从躯体内走了出来,就像拿着丝手帕的一角把它从口袋拉出来一样.丝手帕四处飘荡,最后终于回到老地方,进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爱伦.坡,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丐劳伦斯等,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藏与人的肉体之内,而且是肉体完美的复制品,由极轻的东西组成,发光.半透明.十分适合于进行体外的活动,灵魂离开身体时,跟做梦差不多.
                    莫衷一是的科学界                             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实验.,参加实验的有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有的看见彩光;有的看见了亲友;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感.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事实上,类似的.死亡试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有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界对人的临终状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试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成果各不相同,但对于有过.濒死体验.者的感受,大家的意见基本还是一致的;和平宁静.穿过一条隧道进入另一个世界.前方出现一种光亮并进入花园等.许多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相信,他们经历了一种.生命回顾.;另有人会说,感觉像是与一种宇宙智能或意识融为一体.这些幸存者们因为.被带回来.而感到愤怒和悲伤的例子并不鲜见. 
  许多经历了濒死经验的人坚持认为灵魂离体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决非虚幻.然而由于这类经验一般人很少能体验到,仪器的测量也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因此直到现在还有人对此争论不休.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认为,濒死体验;纯粹是无稽之谈,这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科学家则认为与当事人受的教育,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也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 
这是目前较令人信服的观点.此外,一些前苏联科学家认为人体内有一个可以形成自我离体的能量系统,他们把这个自我称为.能量.或者.生物等离子体;心灵离体后也可能把这种能量变成媒介物运载自己,不同类型的离体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相应媒介物.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再附一篇:
今天,人类能够对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接近宇宙诞生的瞬间等各种谜团给予科学的回答,但是,对于人类自身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人死后精神是否随肉体—起消失,还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却始终未能搞清楚。
&&&&这是因为,对于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人类可以通过探险或借助于人造卫星传回的照片逐步地搞清楚。至于人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就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尽管人为地使心脏停止跳动并复苏是可能的,但是像脑活动的完全死亡直到细胞级的死使之复生的实验,无论是伦理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亲身体验死后的世界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惟一可以依据的是濒死或临死体验者的报告。
&&&&他们的体验,因为是处在没有意识的间歇。所以获得与梦相仿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处在像做梦那样的状态。对此,研究者众说纷纭,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认为脑在做梦或出现与幻觉相仿的状态并显示同样的反应。另一种认为这恰恰窥视了死后的世界。究竟孰是孰非,至今尚难定论。在探索答案前,首先介绍一些濒死体验的实倒。
我看到了死后的世界
&&&&现年59岁的宜保爱子声称至今已经历了二次濒死体验。第一次是在5岁时患感冒,第二次是21岁时患肺炎。第一次体验已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在经过土色粗糙隧道的另一端闪现白光,向着那白光方向走去,因为通过的隧道很长,怎么走也无法脱离隧道。
&&&&关于21岁的体验有鲜明的记忆。她躺在8块草席大小的房间里,在枕边放着水盆,上面架着冒着热气的金属脸盆。不久,自己身体一下于飘浮起来,贴在天花板上,俯视着房间内的一切。她说:“我看到与我说话的双亲的姿势以及医生。房间里弥漫着热气,我无法忍受,想出去。但是身体不听使唤,像在池中步行那样,脚不能着地,想站着也困难。
&&&&尽管如此,我迈着轻飘的脚步到门口,打开玻璃拉门,看到门外部着战死的兄长。黑黑的圆脸、戴着黑边眼镜。仍是当时战死时的摸样。兄长生前不爱说话,十分疼爱我。可是,此时的兄长冷酷得让我浑身发毛;当我正在想何以会变成这样,兄长以冷淡的口吻说:‘嗯,快回去吧!’,一边开始朝前直走。与此同时,15岁时死去的堂姐紧挨着兄长也走在前边。
&&&&“走出家门后,地上原本是铺着小碎石子,可那时却露出了红土,道旁种着白菊花。我赤脚走在上面感觉很轻松,一边想这怎么可能;一边还继续走着。尽管走在这样的红土路上感觉很扫兴;但心情很好。刚才还感觉难受的呼吸变得畅通,胸与背部的疼痛也消失了。
&&&&“不知什么时候兄长的影子消失了,大约走了15分钟,来到了河边,河宽大约5米左右,河水奔流滔滔。河边光秃秃:没长草,对岸有像土墩儿那样的红山丘。我想过河登上这个红山丘,但是滔滔奔流的河水我怎么也跨不过去。正在这时看到对岸站着因车祸死去的弟弟用手势转达不许过来。因为我想过去也不行,何以弟弟知道我要过去拜访呢?正当我在想的时候听到母亲说:‘孩子,坚强些!’的声音。此时,弟弟的脸变得悲伤;大颗眼泪往下滴。那时我是这样想的:不,改日再来。’接着我转身向母亲呼唤的方向奔去。来的时候走了近15分钟,但是回去是一瞬间。
&&&&“苏醒后,我看到母亲挂满泪珠的脸和父亲重新露出一丝欣喜的脸。”
&&&&如果整理宜保的二次濒死体验,第一次可归纳为射向黑暗隧道的白光,第二次是:
&&&&1.俯视自己的模样;
&&&&2.已故亲人的引导;
&&&&3.无法逾越的河;
&&&&4.受到已故亲人的制止,返回。
父亲的呼唤
&&&&现在再介绍一个19岁青年中山的濒死体验。按他的记忆,那天下班后去朋友家聊天。23时左右从朋友家出来骑摩托车回家。在回家途中他为躲开十字路口的行人而车子猛撞在电线杆上;时速估计为50千米-60千米。但是记忆是回家睡觉,而且还做梦。梦中见到了父亲,而父亲在他小学一年级时因患癌症早已亡故。他事后回忆说:
&&&&“首先,在梦中映现的是一片花圃;至于是什颜色记不起来了,总之非常鲜艳。蔚蓝的天空飘着一丝白云,那里简直美极了。正当自己想漫无目标地走一走,突然眼前出现父亲,脸上似乎露出十分悲伤的样子,但是父亲还是像我往日记忆中那样年轻;不显老。只见他用手打着手势,我感觉他似乎在说:‘现在来这里尚早。’想要打听这里是什地方,回答是:‘还是不知道的好。’此外还说了一些话,内容就记不住了。而且父亲说完‘回家’的话后,突然不见了。”
&&&&事实上;中山在急救车中还有意识,说出了自已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诉说胸部难受等症状。经过医生检查,其伤势很重,除颈和脊椎骨骨折外,还折断锁骨、肋骨二根,大动脉的内膜与中膜被撕裂。手术长达8个小时,中山是在第二天下午恢复意识的,当醒来时才知道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经过抢救,中山终于奇迹般地生还了。此后他向母亲回亿了那天的梦(即濒死体验),母亲说是父亲给予了帮助。&&
&&&&研究的今昔
&&&&濒死体验研究的先躯者是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哈伊姆教授。哈伊姆曾于1892年在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摔落;他以那时经历的濒死体验为基础,开始向有此经历的登山者进行调查。此后美国心灵研究会的希斯洛普(1918年)、意大利的医生波察(1923年)、英国的物理学家伯特(1926年)等人各自发表的研究曾掀起濒死体验研究的热潮,但是以后的大约半个世纪处于休止期。
&&&&197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柯普拉·罗斯写的《死的瞬间》以及另一名精神科医生雷蒙德·A姆迪所著的《窥视死后的世界》两本书的出版对科学常识给予了巨大的冲击。这两本书将迄今为止极少数的濒死体验以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介绍,由此在医生等专家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进而产生了将濒死体验作为科学研究一分支的设想。1981康涅狄格大学设立了国际濒死研究会,再次掀起了研究的高潮。
&&&&现在,世界的濒死体验研究正在发展为包括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不再是早期所谓的“死后的世界的探究》,更集中注意力于医学,特别是晚期治疗、临终关怀等的影响结果。目前,濒死体验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仅从”濒死的状态”或从已认为死的状态苏醒的人谈的体验为对象的研究,这个是主流派。另一个是调查“实际临死之前患者体验的事情”,这两个流派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虽然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或文化背景,但却有相同的濒死体验。例如前文介绍的宜保从体外眺望自己身体的体验在欧美也有报道,如美国雷蒙·姆迪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一个住院做腹膜炎手术的病人,由于并发肺炎使病情危急。一天早上,她感觉自己从床上浮起,吃惊地往下看,发现并排躺着的患者中就有“自我”。她看到脸朝下趴在枕头上病危的“自我”看到护土拿着吸氧器走到自己床边,而床上的“自我”则毫无感觉。接着,她又看到头上缠绕绷带、胖胖的女人靠在床头上打毛衣的情景。后来她向护士谈及此事,护士感到震惊,因为在同一病房确实有一做脑手术的女患者,不过处在垂危状态根本不可能下地的她,何以会看到另一个患者在“打毛衣”呢?
&&&&再如一个怀孕的妇女,先是不断地小出血,接着大出血,被抬进手术室做手术,对于以后的事她什么也不知道。事实上,她过了几天苏醒后,清晰地回忆起往日的“梦境”。她自己飘浮在房顶上,往下看到脸色苍白、像睡着似地躺卧的“自我”。她想自己可能已经死了,但并没有感觉到不安,倒像一个局处人那样十分坦然。接着她感觉到自己飘浮在走廊上,写着“手术中”的红色字样映人眼帘,心中不由地一阵跳动。于是径直穿墙进入那个房间,看到两名医生和几名护土正在紧张地为“自我”,做手术。
&&&&另外,书中摘录的一个男病人是这样说的:“当他进入极度痛苦时,耳旁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话音。一阵刺耳的噪声传来,像是铃声当当在响,又像飞虫嗡嗡在叫。他觉得自己非常快速地穿过一条长长的黑暗隧道,尔后他发现远处有自己的身影,那是他自已的躯体。不一会儿,一道神秘之光闪现在眼前,他碰见了已故亲友的‘灵魂’,他们给他看全景‘录像’,于是他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在眼前一晃而过。他感到自己走到了标志着尘世与天国的边界线上,他沉湎于死亡的舒适与安逸中。不知什么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又回到了自己的躯体上。”
&&&&但濒死体验并非全是那么美好诱人的,也有可怕的情景。内科医生新井讲述了一名晚期胃癌患者奥特的濒死体验:“奥特的模样吓人!我听后立即赶到病房。此时奥特已经在昏迷之中,我立即给他注射了强力的镇静剂,使他又恢复了知觉。稍休息一会儿,奥特向我叙述了刚才的可怕经历。他说,在迷迷湖湖中感觉到自己急速成地飘起来,看到躺在床上干瘦到极点的自己的躯体与僵硬的脚,还有一双目光可怕的眼睛。躯体后有4个可怕而高大的怪物,正在竭尽全力拽躯体的脚。两天后,奥特终究还是死了。”
综观各地的濒死体验,似有一些共同点;
&&&&1.通过隧道的体验。通常是从黑睛的或昏暗的隧道急速上升,好不容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有的人说通过明亮的“云状的层”,在此期间,不少人还感觉到奇妙的声音或振动的体验。
&&&&2.与光的遭遇。在伴随第一种情况的同时,还发生与“光”飞速接近的现象。
&&&&3.到达“某个地方”。一般这是一个美好的场所,犹如宗教中所指的“天国”,这时形成濒死体验的高潮。在这个地方人们体验到瞬间四周静悄悄,孤独寂寞;或是听到“赶快回去,履行生的义务”的声音;或是高兴地与祖先或亡友相会。
&&&&4.回归肉体。在濒死状态下做这样一连串体验的人们,最终“灵魂”急速或缓慢地回归自己的躯体,直到身体恢复意识。事后,有的人还清楚地记忆起全部过程,也有人遗忘了这部分的记忆。
&&&&1982年,萨鲍姆公开了其近5年的濒死体验的研究,在其写的《死的回想》一书中把濒死体验分为三类:一类是自体幻视的濒死体验:另一类是超越的濒死体验;再一类是组合的濒死体验。第一类是原来所谓的肉体脱离,看到自己身体的体验;第二类是上述2~4的体验者;第三类是体验濒死的全过程。萨鲍姆指出,本世纪以来科学家的研究仅局限于肉体脱离的体验(OBE),它只是潮死体验的一部分。目前,对OBE现象的存在已确凿无疑,问题是其本质是什么?何以人在弥留之际容易引起OBE现象?&&
&&&&英国布里斯托尔医科大学的心理学家布莱克默把OBE溯潭到出生体验。她认为通常分娩时,OBE中出现通过隧道的体验,相当于从产道出来时的体验;“声音或振动’是母体的血流声音或与产道摩擦的声音;“与光的遭遇”则是从产道分娩出的瞬间与光的接触。这种原始的胎儿的强烈体验,成人后,特别是在濒死状态时,再出现强烈的重现也似乎是有可能的。至于其他更多的濒死体验,至今还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谜。
关于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是咋回事
《红楼梦》中有两处写到回光返照。在第九十八回,林黛玉病危,白天已经几次昏晕过去,然而却有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紫鹃哭得死去活来。到了晚上,黛玉却又缓过气来,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后来黛玉又和紫鹃说了一些话,交待后事。交待完毕,手冰凉,目光也散了,猛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一命归天。“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在第一百十回,贾母病危,已经“延医调治不效”,医生诊断之后出来,悄悄地告诉贾琏:“老太太的脉气不好,防着些。”贾母喝了两口茶,坐起来,一一见了宝玉、贾兰、凤姐,说了一回话,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只见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即忙进上参汤。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眼满屋里瞧了一瞧。后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83岁。于是贾政等在外一边跪着,邢夫人等在内一边跪着,一齐举起哀来。
回光返照原为佛教、道教用语。太上纯阳真君《了三得一经》中即有“回光返照中,神归气穴里”等语。我国民间引申其义,将临死时忽然稍微精神振者称为回光返照。
&&&&&&&&&&&&&&
&&&&&&&&&&&&&&
为什么会出现回光照
&&&&&&&&回光返照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当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时,由于日落时的光线反射,天空会短时间发亮,然后迅速进入黑暗。过去没有电灯,人们点香油灯或煤油灯,当灯里的油即将燃尽时,也会突然一亮,然后熄灭。那是因为最后的一滴油,失去了油的附着力或拉力,上升得特别快,所以会突然一亮。现在用电灯,在灯丝寿命将尽时,钨丝燃烧,电灯也会突然一亮,于是灯泡报废。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回光返照现象。
人在临死之前也有回光返照现象。例如,昏迷多时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与亲人进行简短的交谈;食欲丧失、不吃不喝的人会突然想吃东西。这些病情“减轻”的现象,是一种假像,给人一个错觉,误认为病人转危为安,而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回光返照,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号。
&&&&&&&&人在临死前为什么会回光返照呢?医学科学告诉我们,主要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所致。肾上腺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体,按结构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其中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应急”,它能通过抗炎症、抗毒素、抗休克、抗过敏等作用,迅速缓解症状,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肾上腺髓质则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皆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因此能够挽救休克。
&&&&&&&&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迅速指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分泌以上诸多激素,这就调动了全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使病人由昏迷转为清醒;由不会说话转为能交谈数句,交待后事;由不会进食转为要吃要喝,这些皆是在中枢神经指挥下的内分泌激素在起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毕竟是短暂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所以还免不了死亡。这可以看作是为延长生命,人体所做的最后的努力。
&&&&&&&&回光返照在临床上有一定意义。如病人急于想见的人尚在路途中,可延长一段生命以实现病人的夙愿;病人尚有话没有交代完毕,也可延长一段时间让病人把话说完。
&&&&&&&&如能争取更多的时间,使“治本”的药物生效,则将能从根本上挽救病人的生命。那么就会变“回光返照”为“起死回生”,这是医生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
濒死现象的研究&&&&&&
&&&&&&&&人的一生有生、老、病、死,惟独对“死”的研究最为欠缺,未知数最多。因为死亡的感受——濒死体验,我们无法从已经死去的人那里知晓,只能从经历“死亡”又重获生存的人中得知,而这种人非常少见。
&&&&&&&&1892年,瑞士地址学家海姆根据爬山跌下者的报告,首先对濒死体验作了现象学的描述。此后100多年以来,许多学者对濒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而且有了一系列成果。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赵蔚扬博士,采用现代边缘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医学、人类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发现,对人类生命旅程中普遍遭遇的濒死经历,作了突破性的解释和论证,从而推进了揭开生命之谜的研究进程。
&&&&&&&&濒死研究是引人入胜的。这个主题触动了每个人最深的本性,它接触了人类思想的所有领域,引导人们研究意识、记忆和大脑功能等令人神往的题目。
&&&&&&&&专家将濒临死亡的经历作了如下描述。大部分的感觉是安详和轻松,这与人们的想象恰恰相反,其实死亡并不恐惧,也无痛苦,他们觉得自己在随风慢慢飘扬,当飘拂到一片黑暗中时,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的意识游历到天花板上,或者半空中。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感觉是在通过黑洞,他们被一股旋风吸到一个巨大的黑洞里,并且在洞里迅速地向前冲去,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在穿越隧道时,可以看到前面一片光明。有的会回忆往事,大部分是那些愉快的往事。还有的人会遇到许多过世的亲人,与他们团聚。
&&&&&&&&笔者惊奇地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场面,何其相似乃尔!在第一百六十回,贾宝玉灵魂出窍,飘浮到太虚幻境,先后见到了尤三姐、鸳鸯、晴雯、黛玉、凤姐、秦可卿、迎春……,都是死过的人。难道曹雪芹爷研究过“濒死学”?笔者对曹氏的敬佩之心又加了一层。
&&&&&&&&这种平静和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濒死的人保护自己。而任何惊慌、恐惧、悲痛的情绪,都会迅速消耗体内能量的储备,加速死亡的来临,这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种适应功能。在某些人中,濒死时的平静或欢欣反应,还可反映对艰苦奋斗一生终将结束时的宽慰。
&&&&&&&&临终时的往事回顾,有助于回避面临的死亡。这种对过去的重现,可提供一种良好的感受,从心理上疏远面临的死亡,也可视作是对现实恐怖的退避反应,有利于延缓死亡对自己的威胁,减少能耗,促进其转危为安。
&&&&&&&&意识逸出体外的感受,能够消除受伤躯体的痛苦感觉,避免极度恐慌的体验。穿越隧道,看见光明,象征黑暗即将结束,死亡命运得以逃脱。与已去世的亲人的团聚,可减少对死亡的恐怖反应。
&&&&&&&&总之,濒临死亡者的这些主观印象、感受和体验,可从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发挥其潜在的防御作用,使面临死亡的人从自身的感知中排除生命即将结束的现实。
&&&&&&&&濒死体验复杂、深奥,它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心灵学等多方面的内容,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在于加深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医疗照顾。对濒死的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临死前的15个征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