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陈情表ppt》中的内容字数不超过30字

《陈情表》教案11-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陈情表》教案11
作者: &&加入日期:12-08-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的属官。    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14、罢,革除官职。&&&&&&&&&&&&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一段】
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
&明确: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
&&&&&&&&&&&&&&&&&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九岁,不行&
&&&&&&&&&&&&&&&&&&&&&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间:逮&&前&&&&&&后&&&&&&&&&&&&寻
朝廷征召之殷
&&&&&&&&&&&&&&&&&&&&&&&&&&&&&&&&&
&&&&&&&&&&&&&&&&&&&&&&&&&征召:&&&&察&&&&&&举&&&&&拜&&&&&除&&&当
&&两难之情
&&&&&&&&&&&&&&&&&&&&&&&&&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事态紧迫:切峻、责、逼迫、催、临门、急
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
&&&&&&&&&&&&&&&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先尽孝后尽忠
2、作者幼年有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见上表)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不仅提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且还提到自己对祖母的赡养感恩之情,如果用第三段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
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句话就点出了作者与祖母的深厚感情。
5、小结:第一段,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即“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由此可见,本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4、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第二层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6、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第三段】
补充,教师承接语: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不同意;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如果文章第一、二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那么,他是怎么晓之以理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三段。
1、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明确: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2、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3、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
明确:不是,因为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李密在剖明自己的心迹(即仕伪朝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后,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第四段】
1、面对这样一个忠孝两难全的难题,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在最后再次表明忠心,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2、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们觉得他答应李密了没有呢?
&&&&明确:晋武帝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还赐给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并且称赞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李密祖母去世后,他才到京城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汉中太守等官。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
【构思艺术】
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本文读者极为特殊。晋武帝是一个皇帝,用阴谋篡夺了皇位,以阴险多疑著称,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到第一段的位置。&&&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再寓理于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语言艺术】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就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的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两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总之,《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结束语】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58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8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2
捷),意甚爱之;【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
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实:实际)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 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 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气度p器量)。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p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唐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3)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4)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庄周《逍遥游》)(6)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8)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答案】(1)君子好逑(2)空山凝云颓不流(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休说鲈鱼堪脍(5)则其负大翼也无力(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耳边杜鹃啼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答案】B C【解析】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8分)【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五、语言文学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①联系该书内容;②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答案】答案示例一: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答案示例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21.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4分)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答案】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22.欣赏右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答案】答案示例一:鱼儿扑扑跳,猫儿哈哈笑。水快没有了,看你哪里跑?莫把假当真,请君仔细瞧!答案示例二:虽说这鱼儿不在水中,那猫儿也算是饱了眼福,正所谓望梅止渴,?画鱼?充饥。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A卷:1.B 2.C 3.D 4.A 5.CB卷:1.C 2.D 3.B 4.B 5.A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A卷:6.A 7.B 8.CB卷:6.A 7.C 8.D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A卷:9.(3分)C 10.(3分)A 11.(3分)AB卷:9.(3分)C 10.(3分)A 11.(3分)A12.(9分)(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13.(3分)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14.(8分)(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58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等内容。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课标首届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及答案 语文 ...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解析版) 隐藏&&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本试题卷共 8 页,七大题 23 小题。全...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解析版)本试题卷共 8 页,七大题 23 小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 (15 分,每小...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含解析)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含解析)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含解析)本...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标首届)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新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解析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北卷,含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本试卷共 8 页,六大题...  【Word解析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 注意事项: 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情表朗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