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故事 我写的是外公外婆去世有丧假吗去世怎样能写出高分 九年级

&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导读]《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英国诗人。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1)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1)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2)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教师总结: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跳跃着[来源:ZXXK]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资料宝藏】
  1.济慈轶事
  英国作家查尔斯常常发现济慈把诗胡乱地写在手边的纸片上,然后,不是作为书签夹在书中,就是扔掉了事。那是1819年的春天,一只夜莺恰好和他们作邻居。
  它的歌声一直使济慈快活异常。
  有天早上,济慈从餐桌旁拉过一把椅子,在葡萄树下的草地上坐了整整一个上午。临了,查尔斯发现他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又不声不响地把手中的碎纸片塞到书架后。趁济慈不注意的时候,查尔斯把那些碎纸片拣了起来。大致可以看出,那是一首关于夜莺的诗。查尔斯把它们复原了,这就是那首人人喜欢的《夜莺颂》。
  2.济慈诗选
       夜莺颂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
    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
    你呵,轻翅的仙灵,
    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
    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
    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
    给嘴唇染上紫斑;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    
    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的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   
    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   
    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    
    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    
    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   
    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    
    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   
    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    
    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     
    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      
    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    
    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     
    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嘤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呼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     
    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    
    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   
    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    
    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    
    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     
    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      
    就是这声音常常    
    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    
    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3.拓展阅读一
                 诗
  我曾拜倒在永恒的爱情的歌者--海涅的足下。他的笔下饱含民乡情调,所显现的幽静、繁茂、美丽的丛林中的似仙似人的少女,无不荡漾着春情,令人爱慕而向往。他那老幼皆懂的口语式表达技巧,寓意深刻的诗行,读来琅琅上口,美妙无比。在他的诗中,有着那么一种具有非凡魄力的"静美","慢腾腾的美"。读着他的诗,往往使人慢慢地就沉醉在他所描述的意境中--夜莺的高歌,美丽少女的吟唱;轻轻的小溪,鱼儿的游荡;对爱的思念,对情的依恋......
  再读莱蒙托夫的诗行时,心中却又充斥着另一种情感:忧郁,阴沉,悲壮......好似整个诗间都散发着那么股悲愤、令人窒息的气味。读他的诗时,整个的思想情感都会像他的诗一样沉闷寡欢。然而,他的诗是战斗的呐喊:对自由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对社会的悲叹,对权贵的鞭笞......他写过两篇触目惊心的《死》,是那么阴沉可怕。而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却似乎是那么渺茫。总之,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自由、和平、幸福、欢乐年代的青年人来说,它的诗格调太沉了。
  当济慈的诗展现在面前时,你会完全沉浸于他所表现的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欢乐的气氛中。他的诗真挚、俊逸,对待困难始终抱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读后给人以安慰、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他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就是对生活始终抱着乐观的情调。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活力,青春的活力,使人在困难中勇毅、勤奋!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使我感到人生、生活是那么美好。使我觉得,不论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它的《秋颂》、《仙灵之歌》,格调是那么欢快明亮,音韵是那么优美,把秋天的大自然,丰韵的农村景象描绘的真实、惟妙惟肖,读之仿佛一幅"秋实"图展现在眼前。而对于悲哀、苦闷者来说,读了《仙灵之歌》后,他一定会完完全全地振作起生活的勇气,把忧愁赶出胸间,从而快乐地生活下去......可惜,这位天才的歌者却英年夭亡,连他自己也悲叹命运的短暂,称自己为"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当读了普希金的诗后,你会深深地感到"诗歌的太阳"之于他是无愧的。他的诗,确像太阳那样,永远发散着迷人的光和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始终满溢着青年人心中那种青春的活力和热情,读着使你热血上冲,浑身劲溢。而尤其他那带有明快的音乐性的、读来琅琅上口的诗韵,更使人爱不释手。在读他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时,我曾多次激动得几乎读不下去。在对社会,对上层贵族阶级,封建宗教的评判上,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激烈、悲愤和怒吼,而是用一种缓缓的,不引人注目的,几乎是轻松的温和的和嘲弄的笔调表现出来,但所引发的人们对上层社会腐朽虚伪面目的认识却更加强烈和清晰。总之,它的诗行中,就像是充斥着一种力,一种通过光、亮就能传递到你身上的力--青春的活力,生命顽强的拼搏力,生活的勇气和战斗力,对压迫的反抗力!这些力,只要你触及和朗读他那优美的诗行时,就会传遍你的全身......
  拜伦、雪莱的诗,则又是另一种情况了。他们是高入云端的歌者。就像天马行空,一步可以从宇宙的一头跨越到另一头。他们的思绪,比金色的阳光更浪漫,比汹涌的波涛更激荡,比广阔的宇宙更深邃。读着他们的诗,我们的想象几乎都跟不上作者的笔端。"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基于他们是无愧的。他们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无畏的战士!他们不但用诗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压迫他们的君主剥削制度,而且同人民一道拿起枪来战斗。大自然的任何景象出自他们的笔下都变得美妙无比。而上层剥削阶级、达官贵族在他们笔下都显得丑恶万分。他们那随意的诗歌表现形式和富于口语式的写作方法都达到了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唐璜》的自由漫抒,嘲弄刺讽,议论纪实以及诗的音乐性都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
  泰戈尔的诗是最富有哲理性的。隽永,清新,意境无穷。对大自然和生活永远怀着好奇心和发现精神。在他的头脑中一定有一付能爆出火花的火石和一架能自由弹奏出美妙乐音的竖琴。每当外界的任何景物经由他的眼流经他的大脑后,都会与那火石相碰爆出火花,都会与那竖琴相交,奏出音律,这就产生了那迷人的、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诗行来......他是自然的诗人。他是美的诗人。它是孩童、妇女的诗人。他是生命的诗人。他是爱的诗人......
  而莎士比亚则是语音的发源地。是语言的大海。是世界剧作的艺术宝库......微小之于的我们,无法论及一二。
  4.拓展阅读二
            忧国忧天的诗杰叶赛宁(节选)
                 顾蕴璞
             和民族同根,和时代同步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杰出的诗人。经过革命风暴的洗礼和艺术探索的跋涉,他历尽坎坷而终于在思想上从向往古老传统和恋土怀乡的"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成为热情讴歌"苏维埃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和时代歌手;在艺术上则博采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之长而自成"叶赛宁意象体系",对现代苏联诗歌,特别是抒情诗产生了承前启后的重大影响,与马雅可夫斯基同步地构成了苏联诗歌开创时期两种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和倾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主要为革命伴奏,叶赛宁诗弦上跳动的主要音符是家乡、祖国、人性和爱情;马雅可夫斯基以叙事诗和讽刺诗著称,叶赛宁以即景诗和爱情诗见长;马雅可夫斯基风格的基调是雄浑、激越、响亮;叶赛宁风格的主旋是清新、沉郁、轻柔。[来源:ZXXK]
  叶赛宁出生在梁赞省梁赞县康斯坦丁诺沃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两岁起就寄养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个精明强干的富农,见多识广。他很宠爱小外孙,常给他讲《圣经》故事和唱古朴的民歌。娇惯他的外祖母也是个讲故事的能手。这对叶赛宁构成了一个启蒙的文学环境。家乡傍靠的葱郁的森林、清澈的奥卡河、丰美的黑麦田和青草地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孕育出了诗情画意,使他从八九岁起就迷上了诗歌,模仿民谣体写起诗来。无怪乎诗人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能"那么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帕斯捷尔纳克语)。
  叶赛宁诗才初露锋芒是在他进入斯巴斯·克列皮克教会师范学校(1909年)之后,在15岁(1910年)那年就写出了一些称得上杰作的抒情诗,如《湖面上织出了朝霞的锦衣......》等,向俄罗斯诗坛连连发出一颗新星即将升起的最早信息。1912年从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首次离乡入城,到莫斯科去找当店员的父亲,当了书店的伙计,后因不愿顺从女店主的使唤被解雇还乡。1913年他再度去莫斯科,当了印刷厂的助理校对员。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苏里科夫文学与音乐小组这个青年工农作家组织,经常在工人中散发传单,参加工人的集会,曾为此遭到警察的盯梢和搜查。工人和大学生的与日俱增的革命情绪,在当时叶赛宁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如诗人在1914年的《真理之路》(《真理报》的前身)上发表的政治抒情诗《铁匠》中唱道:
    在勇敢、严峻的眼神里,
闪烁着彩虹般的火光,[来源:]
宛如雄鹰振翼腾起,
准备飞向大海的远方。
炼吧,重重的锤吧,铁匠,
任汗水顺脸颊流淌。
你的心已被烈火点燃,
赶跑了苦难和忧伤。
  诗中流露出工人的觉醒,洋溢着劳动的豪情,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但这类诗在叶赛宁的笔下只是涓涓细流,乡村诗,而且主要是身居城市后回忆家乡和童年的诗篇,才是他灵感奔涌的浩浩大江。特别是当他进了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补修了历史、哲学等课程以后,文化素养提高了,对艺术的追求更为迫切了,但对当时热火朝天的政治斗争却疏远了,他更多地沉浸在对童年时代身临其境的宗法制农村的缅怀之中,接连写出不少清新优美的乡村抒情诗,使当时一向鄙薄农村的都市文艺沙龙刮目相看,给俄罗斯诗坛吹进了一股复苏艺术活力的清风。如他在1914年1月号的《小天地》杂志上发表的处女作《白桦》,将象征与比喻相融合,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朝气,颂赞了青春和俄罗斯。
  1915年,叶赛宁从莫斯科专程到彼得格勒拜会大诗人勃洛克,被勃洛克视为"才气横溢的农民诗人"。通过勃洛克的介绍,叶赛宁认识了阿克梅派诗人戈罗杰茨基,经过后者的介绍,又结识了缅怀宗法制并迷恋民歌风的克留耶夫,受到一定的影响。叶赛宁后来在《我的小传》(1925年)中写道:"当代诗人中我喜欢的是勃洛克、别雷和克留耶夫。别雷在形式方面给了我许多帮助,而勃洛克和克留耶夫则教会了我怎样抒情。"
  1916年,叶赛宁应征入伍,在皇村服役,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才离开军队。这段历史后来反映在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的抒情主人公的经历里,说明他当时是出于无奈,被迫从命的。1916年,叶赛宁发表了第一本诗集《亡灵节》(一译《扫墓日》),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在俄罗斯诗坛上牢牢站稳了脚跟。《亡灵节》里有一些诗虽取材于宗教形象,但叶赛宁从创作一开始便是个人道主义者,而不是神灵膜拜者,他运用宗教形象和宗教象征来形象地阐发生活的哲理。如《上帝试探人们是否有善心......》一诗的主题是哀叹人间疾苦,而不是寻求天国幸福。有些描绘农民祈求上帝给消灾解难的诗,只是为了表现民间的生活风情,有的甚至有亵渎神灵的倾向。
  在叶赛宁早期的抒情诗里,对祖国和家乡如痴似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通过彩霞、明月、白雪、鲜花、芳草、林莽、清流、原野、山冈等千姿百态似通人性的物象表现出来的,诗中大自然的美与诗人恋乡爱国之情达到了物我难分的境界,赋予了叶赛宁的诗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此,叶赛宁便以俄罗斯土地的魅力撼动着苏联、俄罗斯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
假如天兵朝着我喊叫:
"快抛弃俄罗斯,住进天国!"
我定要说:"天国我不要,
只须给我自己的祖国。"
--《你多美,罗斯,我亲爱的罗斯......》
  在以赞歌和欢曲为主旋律的叶赛宁早期乡村诗中,也有稍许作品笼罩着哀愁的薄雾,它们唱出了诗人在目睹美丽的田园遭到冷落和荒芜后发出的惋惜的声音,如《你是我背离了的故乡......》,但是一般都缺乏思想深度。在表现农民的痛苦方面甚至还没有赶上他的前人涅克拉索夫,因为"诗人的忧郁还未升华为对社会抗议的感情,虽然在战争年代俄罗斯的农村已弥漫着革命的风云,孕育着社会的震荡"。但叶赛宁在回避现实向他所提出的紧迫问题的同时,对人生、爱情、友谊等永恒主题却有了自己独特的开掘。如那首用人化自然与物化情思、象征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所写的《狗之歌》,抒写一条刚下了七只狗崽的母狗在短短一天之内的悲喜祸福,使高尔基听后也为之叫绝,他"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的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它)而制造出的一架管风琴"。
  在奠定诗人一生创作基础的早期,除字字珠玑的抒情小诗撩拨读者的情思外,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短篇叙事诗(叶赛宁后来称它为"小叙事诗")也比较脍炙人口,如小叙事诗《叶甫巴季·柯洛弗拉特之歌》、《地方行政长官玛尔法》等。前者描写一个抗击鞑靼侵略军,奋战到最后一息的民族英雄,后者则反映15世纪后半叶诺夫戈罗德反对莫斯科公国的激烈斗争。与这一时期歌舞升平的田园抒情诗迥然不同,历史题材的叙事诗往往飘散着血雨腥风。
  革命是诗人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他在革命前写的诗篇充满了对古老传统的依恋,那么,他在革命即将来临和到来之后不久所写的诗,便充满了对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憧憬。这类作品有:迎接"庄稼汉天堂"的《八重赞美诗》(1917)、《决裂》(1917)等和讴歌十月革命的《变容节》(1917)、《约旦河的鸽子》(1918)、《乐土》(1918)、《天上的鼓手》(1918)等。这些诗与早期的抒情方式的差别在于立意奇特,想象瑰丽,气势宏大。如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称赞的名句:
天空像一口大钟,
月亮是它的钟舌。
祖国是我的母亲,
我是布尔什维克。
--《约旦河的鸽子》
天上的星斗缤纷如落叶,
汇入我们的江河流水。
啊,天上的和人间的
革命万岁,革命万岁!
--《天上的鼓手》
  对于一个一向将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囿于乡土田园的诗人来说,上述诗中那种叱咤风云的气概和献身革命的决心无疑是一大飞跃,证明叶赛宁正想从乡村诗人向革命诗人转变,事实上也确如他自己后来在自传中所说的,他在"革命的年代完全站在革命的一边"。但这种美好的主观愿望,很快地就跟严峻的客观现实相脱节。他的"庄稼汉天堂"的美梦,在城市的"铁的魔爪"的撕裂下成了泡影,他顿觉诗的灵感也将随大自然同遭厄运,惶惶不可终日。怅惘之余的叶赛宁如丧家之犬到处游荡,出没于莫斯科的小酒馆借酒浇愁,与俄国意象派的一些风流名士为伍。从1919年至1923年,诗人经历了一个"精神危机"时期,他把自己的失望苦闷的情绪倾泄在爱情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中。这一时期所写的诗篇《四旬祭》把乡村比作一头枉然与火车(城市与工业的象征)匹敌的红鬃马驹,而在《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中则流露了与自然经济的田园诀别的哀婉之情。叶赛宁思想迷误期间所写的这类作品(包括他的绝笔诗),曾在青年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诗人去世后的年间受到评论界的批评。但一些批评者不分良莠地给叶赛宁的作品统统贴上"叶赛宁情调"的标签,实际上把诗人的优秀诗歌遗产也打入冷宫。这一现象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得到匡正。
  十月革命是俄国新旧社会和新旧思想交替的转折点,这时仅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叶赛宁在各种观点、思潮、流派争斗的漩涡里寻找自我。1915年他求教于象征派诗人勃洛克,同年开始与阿克梅派诗人戈罗杰茨基来往,1917年与左翼社会党人接近,1918年与无产阶级文化派有了接触,1919年又结识了"西徐亚人"团体中的一些文学家(如别雷),同年在意象派宣言上签名,被推为该派的首领。然而诗人在艺术探索上从不随遇而安,一经发觉与这些派别的分歧,便先后一一离开或退出,这特别表现在对待俄国意象派上。叶赛宁虽然一贯重视形象的更新和开掘,认为它是"人与大自然的主要结点",是"开启人的宇宙殿堂般心灵的钥匙"(《玛丽亚的钥匙》),但对俄国意象派同行们的"语言和形象就是一切"的观点始终不肯苟同。1921年叶赛宁著文《艺术与生活》正式亮明了自己与他们的分歧,并很快从组织上与他们决裂。因此,意象派的影响对于叶赛宁的创作而言是艺术大于思想,如他的诗剧《普加乔夫》(年),虽被打上了一味追求意象新奇的烙印,但它并未与俄国文学的人民性传统以及普希金的美学思想相悖逆,而是有力地歌颂了俄国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自由的光荣传统。这是苏联革命后从探讨农民在革命中的命运这一视角,反映人民群众觉醒过程的一部别有新意的力作,其思想深度超过了普希金的以普加乔夫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城乡关系在新经济政策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得到改善。这种形势也驱散了诗人心中的疑虑和迷惘。年间,叶赛宁随新婚的妻子、美国舞蹈家邓肯到德、意、法、比、美等国观光。资本主义的"铁的密尔格拉德"同时给了他金元帝国的衰落和大工业的兴起这样两重的深刻启迪,使诗人在徘徊已久的城乡关系上获得顿悟,他在揭露金元帝国内幕的随笔《铁的密尔格拉德》(1923年)一文中表示:"从此刻起,我再也不爱贫穷的俄罗斯......从这天起,我更加热爱共产主义建设了。"
  接着,出现了年这个创作高峰期,这是思想趋向成熟、艺术炉火纯青的阶段。从创作的数量而言,这两年创作的作品约占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一;就创作的质量而言,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攀上了新的高峰。这时的叶赛宁,思想矛盾虽依然存在,但毕竟已经画完了对于革命的认识曲线,由革命前的憧憬,到革命初的膜拜,到社会改造时期的怀疑,到由欧美观光和国内参观后的确信。这样,诗人对祖国的感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沉,观察现实的视野已经远远广于早期的乡村诗人和精神危机时期的"无赖汉"(自称)诗人。他以急起直追的姿态写下了大量使他得以跻身于伟大的时代歌手之列的优秀诗篇。如叙事诗《伟大进军之歌》(1924年),描写了红军抗击尤登尼奇匪帮,保卫彼得堡的英勇斗争。诗人借用民间故事的韵味,采取今昔对比的手法,用把自己的荣耀建立在农民的枯骨上的彼得大帝作反衬,讴歌了为苏维埃而战的"那些穿皮上衣的共产主义者":
为了可怜的人民,
他们生得愉快,
死得高兴。
他们决不把自由的彼得格勒城
交给敌人。
  与这题材相近的还有:献给为苏维埃政权牺牲的巴库政治委员们的叙事诗《二十六人之歌》(1924年),歌颂为反对沙皇专制而遭流放的政治犯的叙事诗《三十六个》(1924年)等。
  在歌颂革命的同时,叶赛宁在许多诗篇中讴歌了革命的舵手列宁,除抒情诗《大地的船长》等外,叙事诗中也有未完成的《风滚草》的片断《列宁》等。
  叙事诗中反映时代最广和最深的是《安娜·斯涅金娜》(1925年)。这是诗人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两部诗作之一(另一部是组诗《波斯抒情》)。在《安娜·斯涅金娜》中,诗人采用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手法,叙事主人公与抒情主人公(我)交叉或重叠抒写的技巧,用诗的形象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各个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诗的语言歌颂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推翻地主富农的急风暴雨,完成了诗人毕生为之苦苦探索的农民在革命中的命运这一宏大主题,解决了在诗剧《普加乔夫》中有待解决的归宿问题,这是叶赛宁在苏联文学史上所做的一大贡献。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苏联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农民革命家形象之一--普隆·奥格洛勃林,并且生动地勾画了农村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典型脸谱。作品的描写角度也是新颖的,主人公是一个被革命的风暴抛到海外的地主小姐,情节的核心是她和抒情主人公之间被革命浪潮淹没了的初恋史。长诗以一个飘流海外而心向苏维埃的时代弃儿的赤子之心向读者暗示革命的威力和祖国的魅力。
  抒情诗的创作,在最后两年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诗人除继续写早年即已纯熟的田园风景诗外,还频频写出以内心独白为主体的即景抒情的诗,如《苏维埃俄罗斯》,以和意中人对话为契机的书信体抒情诗,如《给母亲的信》、《给一个女人的信》等,这是由诗人因内心矛盾新的激化,同时意识到时代的召唤和自己的不中用而抒写悔恨主题所要求的。叶赛宁第一个用诗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心田里掀起的万顷波澜,他们的情感世界所体验的苦难历程。这是叶赛宁独特的自我表现,又是对大革命后新旧交替时代的侧面折射,与马雅可夫斯基从正面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相互补充,共同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
  叶赛宁的创作精美绝伦而又充满矛盾:他一方面写出了向往美好的抒情诗精品组诗《波斯抒情》,另一方面又写了长诗《黑影人》,出色地表现内心深处新我与旧我激烈搏斗后的绝望情绪。叶赛宁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是情与美的交融,它们最充分地体现在《波斯抒情》之中。这里有美景、美人,更有美的心灵、美的情操、美的升华和对美的追求。但是,尽管他此刻已基本上克服了"精神危机",可人们对他的成见、自己对往事的悔恨以及精力不济、健康状况等都在拖他的后腿,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他相信革命,但不相信自己。"他把这种轻生的念头流露在《黑影人》中,后来不久,便在精神抑郁症发作的情况下自缢身亡,年仅30岁。叶赛宁之死是个悲剧,它虽然结束了叶赛宁的创作,但却开始了对叶赛宁的褒贬之争,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在评论界得出一致的结论,称他为"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语)、苏联诗歌的奠基人之一。这不仅是对叶赛宁个人的正名,也是对革命年代抒情诗对表现时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一次再认识。
  叶赛宁虽然广采博收,但毕竟具有较多的意象主义的创作特色,他和英美意象派一样用意象来代替语言表达的细微的感情色彩,他和庞德一样特别喜欢用树的物象来表现人的情态。但是叶赛宁对意象的追求是与俄罗斯民间文学象征的传统相吻合的,他强调了意象的生活之源,从而较少形式主义的成分。他所独创的"叶赛宁意象体系"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他的诗歌不但凭靠天才的灵感,而且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并得益于生活之泉的滋润。叶赛宁带有若干意象主义特色的诗歌艺术大致具有三点特色:一、妙趣横生的通感手法;二、独辟蹊径的色彩象征;三、一唱三叹的主导意象。他的通感和象征手法都来自象征派,但又高出于象征派,就连对意象的运用也和英美意象派有别。在他的笔下,此情此景的意象与彼情彼景的意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叶赛宁的诗不仅应单篇地读,还应把它放到诗人全部作品的上下文中去读,才能彻底领会诗人每一个意象所包含的特定的象征意蕴,如重复出现过几十次的白桦。
            大自然的朋友、歌手和殉道者
  正当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从我们星球上消失,一个接一个珍稀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不禁想起叶赛宁这位在本世纪初就曾站在象征大自然的乡村一边与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作过可笑而可敬的抗争的俄罗斯诗人。他珍爱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为大自然打过无数个惊叹号(赞美、叹息),为大自然打过无数个问号(困惑、焦虑),因大自然而给自己打上句号(以夭折超脱),与大自然划上了等号。
  在一个世纪以前,叶赛宁带着对大自然的爱和忧来到这个世上,走过短短三十个春秋后,又带着对大自然的爱和憾匆匆离开了人世。对大自然的爱心和忧患意识使叶赛宁成为20世纪世界诗坛上的怪物。法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法朗士曾这样说过:"......不能使用通常对于合乎理智的人们所使用的尺度来衡量这位诗人,他享有我们并不享有的一些权利,因为他站得比您无比地高,同时又站得比您无比地低。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物,这是一个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诗人。"这里所谓"站得比您无比地高",就是指站在珍爱自然的高度预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厄运。至于"站得比您无比地低",当然是指以扭曲了的心态和耍无赖的手段向城市进行"报复"(如借酒浇愁等)。这大概就是他被一些人誉为"天才诗人",而又被另一些人贬为"颓废诗人"(或"流氓诗人")的个中奥秘吧。
  叶赛宁这位被法朗士称作"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诗人"诞生至今已经一百余年了。一百余年,对于一位经历了生前与死后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的诗人来说可谓漫长的岁月,但对于不断淘汰文化沙金的永恒的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罢了。站在20世纪末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20初和19世纪末所经历过的一切,许多难以置信的戏剧性的变化便会随思绪纷至沓来,叶赛宁的悲喜剧就是其中之一:昔日的"颓废诗人"变作今朝的绿色诗圣,昔日的"革命同路人"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的先知了。
  对叶赛宁评价上的这种变迁,说明了诗的价值取向依附于时代的审美趋向,也说明了诗既可以与时代同步,也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因为诗人不但要为社会歌唱,还要为社会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呼号。杰出的俄罗斯抒情诗人丘特切夫早在19世纪中叶就写过"一切在我身上,我在一切之中"的不朽名句。叶赛宁的一生,正是这句名诗的诠释:叶赛宁在大自然的怀里,大自然在叶赛宁的诗中。
  八十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读过书的我国英年早逝的诗人海子在他所写组诗《叶赛宁》中曾这样抒发他对叶赛宁与大自然的感受:
野花的村庄
湖水在怀孕
野花的小手在怀孕
生下诗人叶赛宁    
野花的村庄漆黑
如同无人居住
野花,我们的村庄公主
安坐痛苦的北方
生下诗人    
谁家的窗户
是野花,一只安详燃烧的灯
坐在泥土这黑色的灯台上
生下诗人叶赛宁
  诗人,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对大自然都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亲和力,因为诗,无论是中国的或任何一个别国的,都是情与景的交织,都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诗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也离不开诗。是俄罗斯(首先是它中部的梁赞)的大自然给了叶赛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给了他悦耳的旋律和音响,给了他夺目的色彩和线条,给了他宽阔的想象空间。反过来,叶赛宁也没有辜负大自然对他的厚爱:他用诗给了俄罗斯的大自然以善解人意的灵性,给了它以醉人的含蓄的魅力,给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的审美评价。溢满诗人胸怀的大自然,也使得它自己的怀抱里充满了诗。我国著名诗人艾青高度赞赏叶赛宁拥抱大自然的诗才,说"他的诗是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是和土地、庄稼、树林、草地结合起来的。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的气息。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色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时间再久,也还保留着新鲜的活力。"
  大自然,是诗人最基本的审美对象,诗人的使命就是将自然美转化为心灵美和诗美。与此同时,出神入化的抒情诗人在使大自然进入诗中时,也使自己进入大自然。拿我国古典文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达到了物我不分的最高艺境。叶赛宁在俄罗斯诗歌中正是攀登了这样的高峰。当代著名俄罗斯诗人鲍科夫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另一位当代俄罗斯著名诗人多里佐说:"我不能设想我的青年时代可以没有叶赛宁,正如不能设想俄罗斯可以没有白桦一样。他也许属于数百年才出现几个的诗人之列:他们不但进入俄罗斯的文学,而且也进入俄罗斯的景色,成了俄罗斯景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河岸的垂柳,犹如原野上的庄稼,犹如掩映在它们中间的彩霞,犹如俄罗斯的美女白桦。"
  诗是心灵与大自然撞击的火花,没有心灵,就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诗人。但如没有大自然,诗思的火花便会迅即熄灭,诗情的泉流便会顿时枯竭。叶赛宁深深懂得这个奥秘,用诗不断探索这一真谛。如在《明天你早早把我唤醒......》一诗中他唱道:
我将歌唱你这位客人,
歌唱炉灶、公鸡和祖房......
我的诗中一定会流进
你那棕黄色母牛的乳浆。
  在叶赛宁的诗中,不但流进了母牛的乳浆,而且加入了公鸡喔喔、小猫咪咪和家狗汪汪的合唱;不但颤动着遍地绿色的微微火苗,而且飞扬着漫天银色的纷纷雪花;不但消逝着往昔的悠悠云烟,而且闪亮着来日的璨璨星辉。大自然这个诗情之家和形象宝库,和叶赛宁联结得如此的紧密,以致革命的急风骤雨一到,他便从浪漫激情的云端顷刻间坠入精神危机的深渊,从他的笔端不禁流出哀哭乡村、诅咒城市、悲叹灵感与大自然同遭厄运的悲音来。这种情调在《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
在诗中吟唱简陋的木桥,
站在落叶缤纷的白桦间,
参加它们诀别前的祈祷。
  这是叶赛宁与行将消失的乡村俄罗斯景色生离死别的心声,是他与乡村俄罗斯的大自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见证。叶赛宁在许多诗篇中和大自然同病相怜地宣泄内心的忧伤:
牧笛朗朗的颤音多悠扬,
当它在风雪中熔化痛苦,
我愿用单腿站立在路旁,
变成一棵挺拔的大树。
我愿谛听马的鼻息声,
跟邻近的灌木拥抱在一起,
月光爪子,请你用个桶,
把我的忧伤掏上天去。
--《风啊,风啊,带雪的风......》
  在这里,叶赛宁靠牧笛熔化内心的痛苦,凭月光掏走心中的忧伤,这痛苦,这忧伤的根源不是别的,恰恰是诗人与大自然在厄运临头前的心灵共振。诗人最觉悲伤的是他对遭难的大自然爱莫能助,这在当时的常人眼中简直是"杞人忧天":
我能把大地的语言领悟,
却无法抖落大地的痛苦,
恰似一个凭积水映照出
天上闪现的彗星的峪谷。
--《心灵将天庭苦苦思念......》
  这大地的语言和大地的痛苦传导到叶赛宁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直接危及他的神智和灵感,在长达四五年之久的精神危机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我的被一股寒气袭过的心,
你如今不会再激越地跳荡,
白桦图案花布一般的国家,
你不再吸引我赤着脚游逛。    
流浪汉的心魂,你越来越少,
点燃起我口中语言的烈焰。
啊,我的失却了的青春,
狂暴的眼神、潮样的情感!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诗人从童年起就亲如兄弟似的看待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也从它们那里获得同步的心灵感应:
母牛同我侃侃谈心,
用点头示意的语言。
一片芬芳的润叶林,
用树枝唤我到河边。
--《我是牧人;我的宫殿......》    
我是莫斯科一个浪子,
在那整个特维尔市区,
街头巷尾的每一条狗
熟悉我轻捷的步履。       每一匹又累又脏的马
都会对我点头相迎。
我是动物的好朋友啊,
每首诗医治它们的
         --《我不再欺骗自己......》
  对于动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挚同情,使叶赛宁超越了诗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使他的爱心获得了充满诗意的升华,从他的诗琴上弹奏出一曲曲动人情肠以至催人泪下的爱的旋律来。如《狗之歌》以罕见的热情讴歌了一条为后代操碎了心的母狗的闪光的感情波澜:短短一天之内围绕七只狗崽从出生到被主人淹死的得子之喜、失子之痛、丧子之哀、思子之苦,既人化了自然,又物化了情思,使人读后分不清诗人是在写狗还是在写人。《庄稼之歌》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植物被割了头而感受的切肤之痛。诗人把仇恨的目光投向象征自然的破坏者的机器,虽然显得可笑,但他那份爱心却令人难忘。《四旬祭》以一匹红鬃马驹与一列火车角逐的悲壮画面,为"乡村俄罗斯"唱出一曲深情的挽歌。这首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糟粕的诗篇,如果从人与自然或文明与自然的角度来重加审视,它无异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它充满了现代的忧患意识和人与自然的亲和意识。这首诗不但早在二十年代为人类粗暴对待大自然敲起了警钟,而且为叶赛宁这位大自然的卫士敲起了注定以悲剧告终的丧钟。他的悲剧是"泥罐子在铁罐子上撞得粉碎"(高尔基语)的悲剧,应验了《四旬祭》中红鬃马驹在铁轮列车前惨败的悲剧,无论在《四旬祭》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叶赛宁与大自然都划上一个富有预见的等号。
  古今中外,大自然往往成为诗人逃避现实的港口,摆脱尘世痛苦的"世外桃源"。大自然对于这些诗人来说,是外人,是异域。然而,对于叶赛宁而言,大自然是休戚与共的故乡,是促膝谈心的挚友,是形同自身的血肉之躯:
      ............
     那么想把白桦袒露的胸脯,
紧紧贴住我的躯体。
............
多么想把我的两只手臂,
嫁接上柳树的木头大腿。
--《我踏着初雪信步前行......》    
我的罗斯,木头的罗斯啊!
我是你唯一的代言人和歌手。
我用木犀草和薄荷喂养
我那兽性的诗篇中的烦忧。
         --《无赖汉》    
母狗姐妹和公狗兄弟,
我,也像你们,受人轻蔑。
         --《牡马船》
  叶赛宁的诗是忧患意识(生态环境需保护)与传统文化(自然孕育诗歌)相嫁接的产物,他的诗不仅使他在现代城市诗人中独树一帜,而且使他在其他自然歌手中也显出独特的魅力。他的诗具有一种悲壮的美,具有一种震撼力。叶赛宁的忧患意识与大自然密不可分,来源于他的爱心,他有着"对一切生物的爱和恻隐之心"(高尔基语),"是一位挚爱田野和森林、乡间的天空、动物和花朵的浪漫主义者和抒情诗人"(高尔基语)。叶赛宁的忧患意识实质上就是令人担忧的生命意识,在社会大变动的年代里,生命意识是不可能不受到压抑的,因为革命需要剥夺一部分反对革命的人的生命,也会殃及一部分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对于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准备的抒情诗人来说,这种生命意识越强烈,产生悲剧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位在革命初唱过"天穹像一口大钟,/月亮是它的钟舌,/我的母亲是祖国,/我是布尔什维克"的叶赛宁,悲剧会变得更加复杂。叶赛宁的一生就是在生命意识(重自然本性)和使命意识(重社会功利)的痛苦的激烈搏斗中度过的,他既不愿背弃自己的生命意识,也不愿违背社会的使命意识,但时代的要求是无情的,逼使他在这两者中间有取有舍,诗人却始终表现出左右摇摆。他一方面说:
这里已不再需要我的诗歌,[来源:]
也许我在这里也无人需要。
--《苏维埃罗斯》     但另一方面又表示:
我要沿着已踩出的脚印前进,
把整个心灵献给十月和三月,
只是决不交出心爱的竖琴。
--《苏维埃罗斯》
  一个感到不为时代需要但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审美理想(他用"心爱的竖琴"来暗示)的人,一个改变了政治观但不愿改变自然观和艺术观的人遭到悲剧的人生终结和死后的一度批判是不足为奇的,叶赛宁自己对此似乎早有精神准备,他在临死前半年就这样唱过:
纵然受到新事物的排挤,
我仍要深情地唱出一句:
让我在亲爱的故乡土地
爱着你安安详详地
         --《针芳草睡了。原野一片情......》
  正是这种对故乡大自然至死不渝的爱使叶赛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从一个不受二十年代欢迎的人变成为九十年代所需要的人。我们并不想用今天的时代需要去为诗人当年的思想迷误开脱,但也不认为二十年代对诗人的评价不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评价如何对立,叶赛宁珍爱大自然的那颗金子般的心是和大自然一样不朽的。
  我们的时代比任何时代都更珍视大自然,也比任何时代都珍视与大自然划等号的人。我们时代需要叶赛宁,他不仅仅属于他出生的时代和所属的国家,他更属于大自然,属于全人类!"
  叶赛宁写过一首诗:《也许是晚了,也许还太早......》,他的出生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对于宗法制度的"乡村罗斯"来说,他生得"是晚了",但对于公开制订《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联合国,1980年)和《自然保护纲要》(中国,1987年)等的我们时代来说,他生得"还太早"。这位生不逢辰的俄罗斯诗人之所以出生一百年之后还那样令人怀念,其奥秘恐怕也在这一晚与一早之间吧。
             由历史来评说的独特个性
  叶赛宁是个超越国界的诗人。他死之后,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曾说过:"叶赛宁之死使世界诗坛失去了一位多么杰出的天才啊!"土耳其著名诗人希克梅特称叶赛宁为"世界上最纯洁的诗人之一"。我国著名诗人艾青曾著文称赞"叶赛宁的诗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以磨灭的境地"。南斯拉夫著名诗歌翻译家布拉托维奇说:"如果写一部二卷集的革命长篇小说:悲剧和颂歌,那么第一卷的作者当是叶赛宁,第二部的作者当是马雅可夫斯基。"苏联著名评论家维霍采夫教授说:"叶赛宁是我们星球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叶赛宁是独特的,一提起他,人们总会联想起他的传奇性、复杂性、悲剧性、独创性和普及性。
  他5岁读书,9岁写诗,15岁已写出抒情诗杰作,难怪要被誉为"诗坛的奇迹"和"苏联二十年代诗坛三大怪杰之一"(另两人是马雅可夫斯基和帕斯捷尔纳克)。他诗途多阻,有得有失,但从唱"木头的俄罗斯"一直到唱"钢铁的俄罗斯",而且无诗不饱含"俄罗斯心灵的忧郁柔情",无诗不散发俄罗斯田野的泥土气息,自然要被誉为"俄罗斯的骄傲"(当代苏联著名诗人万申金语)了。他热爱祖国和家乡,到了梦萦魂牵的程度:"让我在亲爱的祖国土地,/爱着你安安详详地死去。"(《针茅草睡了。原野一片情......》)他热爱大自然,更是到了忘情的境地:"我能把大地的语言领悟,/却无法抖落大地的痛苦"(《心灵将天庭苦苦思念......》)。他还在工业污染呈萌芽状态之时,就预感到大自然即将大难临头,为此而忧心忡忡,以至借酒浇愁,一度潦倒。他在政治干预文艺太多的年代坚持唱他的"草原之歌",表现出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诗人对事业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
  他是个天才的诗人,又是个复杂的诗人,他的复杂曾使苏联文坛为之争论了半个世纪。他是复杂的时代、复杂的环境、复杂的经历的产物。他有着复杂的思想、复杂的感情、复杂的性格、复杂的审美理想、复杂的创作实践。他欢呼十月革命,为它唱颂歌,是因为他以为"庄稼汉的天堂"的理想可望实现;他害怕革命后农村的变革,为它唱哀歌,是因为看到上述理想已成泡影。他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有了转变后,写出了大量歌颂苏维埃制度的作品,正决心要作为"歌手和公民"更好地为"六分之一的地球"歌唱,却突然以自杀结束了自己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他写人性论的东西,也写阶级论的东西,有些写阶级论的作品中仍包含人性论的成分。他崇拜过神灵,也亵渎过神灵。他参加过意象派,并成为这一派的主要成员,后又著书(《生活与艺术》)反对它。长期以来,论者从阶级论的观点出发,多说他不能像马雅可夫斯基、别德内依那样紧跟时代。如今,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审察,越来越多的论者认为他具有"天才的预见",这就是说紧跟了今天的时代,因为保护自然是当代世界最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高尔基曾说过,叶赛宁"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晚了,或者说实在是太早了"。我们也完全可以说,他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也是与大自然共命运的头一个诗人。
  他是个悲剧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大自然的悲剧、个人际遇的悲剧(他的永恒主题与阶级斗争年代不协调)、友情的悲剧(挚友的背叛)、爱情的悲剧(三次结婚均以不幸告终)。他虽然心地纯洁,品格高尚,待人诚挚,为事业呕心沥血,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所经历的心灵上的苦难历程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除去他身上固有的小生产者"忽东忽西,动摇不定,反复无常,犹豫不决"(列宁语)的阶级特性外,他个人耽于幻想,放纵感情,也是一度陷入思想迷误的重要内在原因。他仿佛是被一条悲剧的链子勒死的:大自然的悲剧,造成他轻信友情、借酒浇愁的悲剧,而误入歧途一时不知返的悲剧,又引起失去娇妻爱子的悲剧。知过思改但为世俗之见难容的悲剧,加上雄心未灭而精力不济的悲剧,又引出悔恨莫及、"相信革命而不相信自己"以及文化一度受政治误伤的悲剧。这一环套一环的悲剧之链,终于使饱经了心灵创伤的诗人窒息而死。
  他"始终是个独创的诗人"(高尔基语)。他的独创是牢牢扎根在民族的土壤中的,是与继承传统(包括俄罗斯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密切相结合的。此外,他还从勃洛克等诗人那里吸取了后期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他兼收并蓄,但锐意求新,创造了以形象开启心灵之锁的形象体系。他那声情并茂的隽永意境,他那妙趣横生的通感手法,他那独辟蹊径的色彩象征,他那一唱三叹的主导意象,都说明他宁作蛙鸣也不学金丝雀唱歌的气度。他以写抒情诗见长,但在叙事诗的领域里也不无创造,特别是在扩大诗歌体裁方面成绩斐然。他与马雅可夫斯基在苏联诗歌史上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在题材、体裁、风格等多方面相互争鸣,又相互补充,形成了包括当代诗坛上的"轻"派和"响"派在内的两大基本的风格源流,对后代诗人各自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是那样容易拨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那样深受苏联、俄罗斯以至各国男女老少的喜爱,原因之一是他抒英雄之情,也抒常人之情。读他的诗,你不会产生在聆听说教的感觉,而是像与一位挚友促膝谈心,你不仅会被他向你袒露心灵深处的隐秘的真诚和坦率所感动,而且能从他用形象的钥匙开启心灵之锁的艺术中获得智的启迪、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他的诗之所以拥有这么多读者(在苏联和俄罗斯,他的诗集发行量常高达数十万册,他的诗已被作曲家谱成五百首以上的抒情歌曲及其他音乐作品),也与时代发展至今天,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叶赛宁的诗,无论是何种主题,无不交织着他个人内心深处的甜酸苦辣的感受,因而存在着进行艺术欣赏的广阔天地。例如,他写了不少以悔恨为主题的诗,它们对今天的读者并无直接的现实意义,他们不想去重复他的经历,却可从他的诗中获得更加珍惜最易失去的东西的启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和忧伤都更富有艺术魅力。
  叶赛宁是独特的文学现象,是诗坛的奇迹。他的诗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回声,是20初人类面临的现实矛盾在他个人身上的缩影和在文化上的投影。叶赛宁属于俄罗斯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叶赛宁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和明天。如今,对叶赛宁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了。历史是最无情的,也是最宽容的。闪光的不见得真是金子,但金子即使被淹没很久也不会被剥夺闪光的权利。
   叶赛宁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目前俄罗斯学术界关于"自杀"或"他杀"的争论,虽然因各留疑点未能得出结论,但已足以以更大的力度证实是时代的悲剧(即这样的天才反为时代所不容)的结论了。他的悲剧,归根结蒂,源于他所执著地为之献身的文化事业与被置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之上的政治斗争之间的严重失衡。也许正因为如此,叶赛宁才更显得难能可贵,更符合诗的本质,更容易超越时空,更赢得后人的惋惜与敬佩。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于北大承泽园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去世的外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