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留在我身边边的人总做一件又一件让人反感的事情,是否能判断这个人有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我每次都远离是否

你身边是否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他们最终以什么方式生活?
百度百科-基本概述: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表现为前者,就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为后者,会被一些粗心的医生诊断为“精神病”。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诊断,因而,患者会带着一大堆诊断来就诊。诊断的混乱一方面是医生粗心的结果,更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情感和表现的不稳定,一时一个样。我参加过一个德国专家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会诊,三个医生就有三个诊断、三种看法。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非常缺少安全感和恒定性,也导致和别人的关系忽冷忽热,总是在最好和最坏两个极端跳跃,所以,难以和别人形成持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 === === === === === === === === === ===本人亲历这样的例子 ,患者26岁,女,旁人眼中的美女,聪明幽默善良,善于为身边朋友分析各种问题并出谋划策,被评价为具有洞悉他人内心的能力,工作能力出色,深得上司朋友信任。但却是一个极度自卑,恐惧人际交往的双面型人格。她在一次突然辞职之后便一人独自在家躺了一年多之久,只与极少数朋友家人维持联系。无欲无求,吃喝减少,少以动弹,只维持生命并伴有自杀倾向。说自己有抑郁症,总是感到孤独并表示不希望与人接触,一直独处,但说话思维仍是正常的,除了行为无法让人理解。近期,她提出自己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相符。所以问题来了,各位知友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他们最终能否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他们最终选择从事何种形式的工作?作为朋友该如何帮助?
按时间排序
我上司好像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他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突然暴怒,比如,有人没按照他的意愿按时吃饭,他就会破口大骂而且可以气得整个人发抖。他的性格非常好斗,特别容易因为一言不和就跟人发生冲突,而且会放大伤害,尤其是跟他关系亲近的人,他家谁都被他怒吼过,他妈、他妹妹、他女朋友。。。关键是这个人的智商还很高,做事情的时候脑子转得特别快,很多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死都不知道是怎么被他玩死的!我现在还需要跟这种人深接触,还要建立好关系,我真的太害怕了,好怕被他搞出心理疾病来。。。
对人只有喜欢和恨 因为非常小的事情就会恨你 因为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哭整整一天
平时很正常偶尔会不正常可能有病
本人医学生,对这方面关注比较多。根据最近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高度怀疑自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当然也有可能是脑洞比较大想多了。不知道从何时讲起,就说说童年吧。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我爸会摔很多东西,摔的最多的是锅和碗。吵架的原因大概就是我爸好不容易做一次饭(真的是好不容易,他平时工作挺忙的)我妈不去帮忙一直盯着百家讲坛啥的(那时候百家讲坛还没这么low)。摔完了以后有时候是可以坐下来吃饭的——我妈的眼泪滴到饭碗里,我爸带着非常不好的情绪吃饭,我一般都埋着头吃饭,我爸我妈的表情有可能是我用余光看见的。有时候连饭都不吃成,但是我爸坚持让我吃饭。我妈一般会躲到卧室里盖着被子哭。我一般把饭吃完有时候会出去找小朋友玩,有时候可能小朋友都不在我就进去看看我妈咋样了。我把灯打开之后我妈就那样眼睛红肿得盯着我,我总会坐到她床边给她递卷纸(那时候抽纸好像还很少),我妈会带着很重很重的哭腔跟我说话,我偶尔看她一眼就把眼睛避开。她每次都对我说很多话,我在这里不好组织语言,但是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想活了!”。我猜她不会,因为她对我心很重,咋可能让我没妈呢?但是她有时候就是会加一句“真的!”,然后我就害怕了。我每次都会递纸安抚我妈的情绪直到她比较平稳。有时候我待在我妈旁边很久她已经没事了我还不出去。其实我是害怕看见我爸。我妈在里面哭我好歹还能递一卷纸,我爸在外面抽烟喝酒(小杯,不是酗酒那种)吃花生米我难道去给他点烟吗?其实我感觉我爸心里也应该很苦闷。他从来不对我动手,对我妈也没有,只摔东西。一般晚上他们是能睡到一个屋里的,但是有时候我爸睡沙发。第二天气氛会很冷,但是过几天就好了。小时候这种事一个学期最少一次最多两次。先写这么多,整理一下思绪。
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了解,我基本上能判断身边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心理症结了。而题主所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出现在和我共度四年青春时光的初恋男友身上。症状表现在,一激动就发抖,一吵架就动手,如果我因为他打我跟他提分手,他就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跪在我面前要自杀,有一次分手以后他找我和好我不同意,他就突然掏出一把刀开始割腕血流的满地都是,我情绪也很失控拉着他说去跳楼要死一起死他却又跪在地上哭着抱着我的腿......现在在知乎说着这些,突然真的不愿意承那些时刻很痛苦。不光是我,更痛苦的人一定是他。后来我们分手了。分手的事说的直白点我策划了一年,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打气了一年。告诉自己“就算死!也得和他分开!”,这些的前提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他有BPD,而且我们的感情已经因为他的很多次暴力行为变质了。再后来他找了个女朋友。女生人很好,从来没有多余的情绪,听说他们很幸福。而那个男生在所有人面前也都表现的谦逊有礼,文质彬彬,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他发起火来是什么样子。(男生的妈妈脾气在我看来也比较奇怪,还没有细做分析,但我知道男生从5岁开始单亲,爸爸当时是嗜赌,所以..)我的判断应该无误..现在想起来挺难受的。匿了。
边缘性人格(bpd)跟抑郁症有关,但差别很大。他们有段时间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抑郁),但这种感觉在一段时间过后会觉得自己很优秀,其实bpd很bipolar很相似,常会被误诊成bipolar。我认识的bpd:高智商,没有自我认知,情绪不稳定,非常不安,避免各种幻想的或真实的离别或被抛弃,爱用证据说谎,highly manipulative, 感情生活很不稳定。前男友是bpd,在HYP的其中一所上本科。我身边有很多非常聪明的朋友,他应该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一个,可以算的上常春藤里的大神了。智商很高,成绩很好,本科就开始上研究生的课,在校内有president的职位,是学校交响乐团里的首席小提琴,很懂礼数,而且朋友都说长相非常英俊。刚谈恋爱的时候,我觉得他是最懂我的人。我喜欢的东西他都喜欢,而且放大数倍的热爱。一次我跟他提到我很喜欢看行为经济学的书,开学之后他立刻上了一门研究生院的behavioral econ的课。我曾经说过的话和表达过的想法,在以后的聊天中, 他会一字不差的说给我听。我常惊讶,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跟我想法如此一致的人。后来认识到,bpd的人是没有自我认知的, 他们善于观察别人的行为想法,靠复制别人的自我认知来生活。我们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因为异地,我们都很忙,交流的时间变少了很多,但还是坚持每天视频。突然有一天他就跟我说要分手。我们见了面,我同意了分手。以为以后都不会联系了,可他还是会主动视频。每晚视频都会哭,他告诉我他哭到嗓子发不出声,整晚睡不着觉,找了dean of students要推迟作业。他让我也很难受,有段时间自己也有了adjustment disorder,这时我才联想到bpd。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话好几个小时在网上读关于bpd的文献和讨论贴。发现有很多明显的red flag都让我忽略了:非黑即白-偶尔觉得对方是最好的人,偶尔非常厌恶对方。一个晚上,他问过我 Do you trust me? 我说我很相信你。他告诉我,我是这个世界上他最相信的人,比爸妈都相信。 然后过了三天他就跟我提分手了。撒谎 - 他一家人智商都非常高,父亲是高科技专利技术持有者,弟弟SAT满分,自己也很接近满分。表面上看,他的逻辑思维很好,撒谎总是带证据的。一次,我们打算去一家rooftop,他不想去,于是给我看了一张时间表,说,你看他们今天关门了。我认为那个时间表很奇怪,但当时因为场合原因,我没有仔细看,就相信了他。回家之后,我自己查了一下时间,发现那家rooftop在那时候明明是开门的。内心很不安 - 他总觉得我不爱他,但事实完全相反。他跟我分手过后的一次视频中,哭着说他觉得我不爱他,所以才要分手。我很心疼,但真的不知所措。之前我也无数次表达过,他在自我感觉好的时期觉得我烦,阴郁期觉得我表达的不够。害怕离别 - 他很怕陪别人抛弃,所以宁愿做提出分手的人,可是分手之后一直在跟我保持联系。 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保持联系,自己因为还有emotional attachment,并很想帮助他。逐渐才认识到,我是帮不了他的,只能远远的祝福他。另外,对待bpd的ex最好的方法是no contact,自己狠了心发誓不联系他,move on的过程就好很多。非常嫉妒 - 跟内心不安有关。我给他看我朋友的男朋友的照片,他会用奇怪的语气问我觉得这个人长得帅不帅…没有感知 - 他体会不到很多常人有的感受。这点很难表达。很多场合应有的表情,都是他在模仿别人的表情。面具下的他,是一个智商有三四岁大的小孩子。紧张,不安,害怕,焦虑总而言之,这段感情像过山车。他是最好的那个,也是最坏的那个。bpd的人会让你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下一秒说不定就把你贬低到一文不值了。至于他现在的生活:他社交能力很好,实习干私募,现在在一家投资银行里做M&A
边缘人格障碍,最大的问题便是习惯性的用讨好别人的方式生活。这样的人一般是有一个不太安定的童年,父母或者其看护者本身就不稳定,需要花非常多的精力去讨好,很多时候更需要活的小心翼翼。人不可能永远这样讨好别人的,委屈求全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缩回自己的世界一段时间。其实这也基本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来源。这便需要训练自己另外一种与外界交往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让自己舒服,在做每一件事之前知道自己是为自己而做。其实这些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改变,但是一定要有耐心。
3/24 更新。本来都快把这个回答忘记了,但貌似有人因为这个答案关注了我,看样子他们或许有获知实际案例的需要。所以简单的描述一下。附在原答案后。--------------------分割--------------------------------------快哭了,我姥姥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那些说自己是的肯定不是,因为患者绝对没有此等认知能力,完全判断不出自己患有该疾病!】表面看起来正常的很,但其实认知失序,人际关系中越是靠近他们的圈子越能感受到这种诡异的现象。但题主说的那种“抑郁”症状,应该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我的亲身经历是,这类精神疾病的患者会把她身边每一个亲人都搞崩溃,他们子女的生活在他们无意识的干预下也少见幸福,其中最不幸的人可能就是他们的伴侣了。推荐《与内心小孩对话》,介绍边缘性人格障碍,疗愈其子女心灵创伤的一本书。至于作为我姥姥一辈子都没有攻击过反而溺爱有佳无比幸运的我,有时感觉上天给了这世界一个恶魔,只为换我一个专属保护神。/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听我妈的纠结和抱怨,起源于我姥姥无比广阔的脑洞,没错,她脑洞大到把除了伴侣、子女以外身边所有接触到的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背后有怎样的“深意”(一般都是迫害她的)描述的头头是道。并且把每一件不顺心的事情都归因为那些人“暗中作祟,蓄意破坏”,这种行为十几年如一日。如果你身边有人是这样,注意几个定量和定性关键词:每一个,迫害,十几年。她的臆想无比严重,已经到了伤害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地步,因此她的女婿、儿媳和她相处都战战兢兢。到了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她的臆想对象已经延伸到她除了我妈以外(因我母亲是她60%经济来源)其他子女和除了我之外其他外孙身上。而我之所以可以幸免,因为她在40多岁母性最浓的时候抚养了还是婴儿的我,我从小对她也亲于我妈。边缘性人格患者有一些行为异常的表现,但之所以在心理学上不太受到重视,是因为他们心理半失调,另外一半还在运作,因此很难辨认。关于边缘性人格患者的行为,结合我后来所看到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这样几种明显的表现:1.(自我)认知失序: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我认知能力极低,因此无法正常衡量与他人的关系,除了一生的伴侣和血亲,我姥姥不相信(甚至可以直接说是敌对)其他任何人。这种敌对不一定会当即表现出来,但她事后会找亲密的人倾诉。2. 情绪控制能力极低:经常会突然情绪爆发,行为异常极端。比如我姥姥生气的时候,或者她的主观意愿没有达成的时候,她曾经经常找公共场合引吭高歌,尖叫怒骂,声嘶力竭势要鱼死网破。当这种行为建立在第一条提到的认知失序上的时候,你就知道多可怕了。上初中之前每次我姥姥单独出门我都要和她说一句话:姥姥,别和别人吵架。(现在想想都觉得心酸。)再举个夸张点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和你的男性老师正在进行比较亲近的交谈(完全正当),他的老婆突然冲过来谩骂并放声高歌不肯停止是个什么景况……所以我姥姥年轻的时候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但当时在农村县城哪里能治疗出什么结果。3.情绪敏感,自我心理边界极容易打开,但情感一般投射于物,而非人。(这个已经被证实是所有患者共同特征。)举个例子,购物狂你们见过么?只在电视里见过吧?你以为自己爱买几条裙子,爱收藏点被子就是购物狂?呵呵。我姥姥主要迷恋买两种东西:衣服和摆件。她家已经到了凡是有一个平面的地方(除了地板)必须要放摆件的地步,进屋就是摆件,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一处空白。衣服也是至少两天之内必须买一件,一个老太太,如果没有买到自己的衣服就帮别人买,全家老小几十条棉裤都是她的杰作,长年累月花销巨大。于此相对的,是她把钱省在买菜、水电、家居日用品上面,一度这个月只剩下200块吃饭,她也要花150去买衣服的地步。4.最后一点是我的个人感受。我姥姥是我人生之中唯一一个可以随意发火撒泼去伤害而不会生气的人(姥爷患病的时候,因为她的一些行为实在让我忍无可忍,说了现在回想起来都心惊肉跳的话)那么,什么程度才叫不生气?你和家人说一些气话他们事后会原谅你但当时肯定会发作至少摆脸色。但换到我姥姥这里,她不仅不会生气,还会在内心自动为我编一个理由开脱。类似恋爱中的少女,觉得对方不打电话是因为太忙了,冲自己吼是因为工作不顺心情太糟了,做事情失败是因为规则太不合理了。如果一个正常人有这种思维还可以解释为母爱心理泛滥,但换成我姥姥——一个问别人话别人不答就会被她打上目无尊长,笑里藏刀,心术不正,人面兽心等等标签的人,(没错就是这么严重)简直是在以生命容忍我。我的猜测是,从小被她抚养的经历,造成她将情感投射到我身上,自我边界崩溃,把“我”和她自己幻化成了一个人(这种感觉在热恋的头三天你一定感受过)。所以她们的情绪是非常持久、有力量的,可惜往往是用了在伤害身边人的方向。她的三个孩子的婚姻和家庭都曾经因她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毁坏。具体不说了。我姥姥念叨了几十年她铁了心要跟我姥爷就是因为读了白娘子嫁许仙的故事,当时一个年轻秀气的穷教书匠简直是现在高富帅一般的存在。可是许仙到底是被白蛇吓死的。她一生都是家庭主妇,都在家人这个圈子里打转,还好,伤害力波及面有限。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她的一生,她是我最牵挂眷恋,最爱的人。但当我走出情绪来看的时候,我不得不说,她是有业在身的。呼,估计是我回答里面最没有条理的一个了,谢谢有人将就着看到了结尾。祝好。
我就是这样的,不腻了
不知道我算不算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性格。从初中开始吧,开始思想有了变化,各种胡思乱想,思维非常混乱也很“奇葩”,(从小学开始我就觉得不懂这个世界,东南西北甚至以后才懂)是晚熟的类型,后知后觉。初二的时候离群索居,向往孤独,当然结果很孤独了,然后思维变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县城到城市中学自卑成绩不好。渴望朋友,却不知道如何交友“奇葩”思维作祟,自然而然行为好不到哪去,又自卑,习惯驼背。被,孤立了……老师也不喜欢这个拖后腿的学生。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当时有个外号叫“野生的”很侮辱人,但是我确实如此觉得。 然后来了,高中的时候麻烦来了,那就是,自卑程度非常严重,我失去了交际的勇气,在教室里坐立不安,总觉得别人在看我注意我,并且也确实有那种“幻觉性”和“敏感性”觉得害羞,注意力不能集中很紧张,甚至去学校就很恐惧害怕!惊恐然后我长期习惯熬夜,开始暴饮暴食,生活作息不规律。而父母认为我单单只是遭受了初中挫折,懦弱。实际上不知道我已经有点不能自己了。于是我长时间旷课,一个人游荡。脑袋放空放空,长时间没有社交,没有任何朋友。开始那些情绪不可控制起来,比高一更加厉害。我坐在最后一桌,一个人,因为只要身边有人我就难受的厉害……课听不下去,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感觉情绪溢满了整个身体无法呼吸,身体僵硬酸痛,硬逼自己去学校的话,我一个人脑袋空白空白,身体快无法动弹的地步,走上楼梯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高三休学一年。失去所有角色感,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现在……呵呵~现在吧,现在办休学,(昨晚刚割腕,别担还活着打字呢)小伤痕。医生诊断抑郁症,吃抗抑郁药一年,空茫一年。复发!昨天傻傻的吃了150粒褪黑素,结果还好好的,喝了杯酒,一天抽了一包烟,一整晚没睡觉。敌对所有人,不是本意敌对,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本能的。(以上大学,我花了很用力很用力很痛苦时时刻刻告诉自己是谁)最近在吃药,或许会好或许不会,我可能会在房间里面呆上很长很长时间,就像高中时。或许~出门对我来说就很痛苦了!我又开始有种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感觉了。一路走来,是不是这种人格养成了?如果你看完了这段啰里啰嗦的话,不喜勿喷,喷了对我也没用~
可能离题了,就这样活着咯,或许有一天就死了。现在换了一个医生治疗我,因为第一次复发了,现在是双相障碍。
都说边缘人格的人聪明,任性 其实是不聪明的边缘人早就被归化了 ,边缘人需要一个她认可的人边缘人就像匹烈马,有追求有欲望,空虚没安全感易受惊,自视高不肯服人,满草原跑,不知道自己的疆界重点就是需要有一个强人能稳住她,让她信服让她有安全感,然后才能有心思去成长,等明确了自己和别人的疆界,建立好欲望和情绪上稳定点,她就是个更优秀的人了做为只能采取温和办法的亲友,改变边缘人比改变反社会人容易多了,边缘人的敏感聪明和高反馈性都能很好的用起来,反社会人的迟钝封闭和低反馈性才真是要命对边缘,你得爱她先,才能忍她让她信任,你得够强,她才能听进你话,你得懂她,才能触到她心里的缺失,你得和她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才能帮她慢慢确立自己的边际和情绪标准标准定到25岁,是因为如果还年轻,以她/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容易转变的。如果年龄更大,找到能稳住她们的人就更难了,再成长也更难了。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 ————————看来好多人搞不清抑郁和这些人格障碍的区别,虽然没人看,不过也贴一段李子勋老师的文章,应该是编辑润色过的版本《10种怪女人》5、矛盾之脸  Love表情:不知道爱你还是不爱你,胡乱发生外遇,然后又忏悔般地和盘托出。  怪女人举例:  边缘性障碍是女性特有的心理问题,起源于过度内向或冷漠的母亲,孩子无论多努力都不能与之形成深层的依恋关系,在亲密关系中的受挫使女孩不相信自我感觉,情绪不稳,易怒,无意识地自我挫败或自伤。  她分不清自己对想依附你还是离开你,对情感缺乏控制力和预见力,无法忍耐焦虑。不知道爱你还是不爱你,胡乱发生外遇,然后又忏悔般地和盘托出,让爱她的人痛苦不堪。  男人之道:帮她找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伴他终生。  缺乏自我边界是问题的核心,如何重建与人的边界,与如何识别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你要帮助她实现的目的。通常这样的女人需要终身陪伴心理医生,帮她找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也是变通的办法之一。不过,大多心理医生都怕接收有边缘障碍的咨客,“她们像永远需要吸奶的孩子,不满足她你会永不得安宁。”
我在初二的时候患过抑郁症(前不久才在电视里专家讲的抑郁症有哪些表现才确认)不算太严重,到最痛苦的阶段才会有轻生的念头一闪而过。没有经过系统的治疗,后来慢慢好了,只是到现在睡眠都不是很好。如果抑郁症带给我的后遗症只有睡眠问题就太好了,可是哪有这么美好的事呢?从最开始抑郁的时候隔壁班有个帅帅的男生喜欢我,同年级的大部分人都知道。我是那大部分人中最后一个知道的,从此以后我就好怕见到他,真的好怕好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么?所有他会出现的地方我都不会去,但是我们下课就会经过他们教室,那个时候天天失眠上课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大脑里昏昏沉沉的,一下课就特别想到外面透透气,隔壁班的好多男生下了课就喜欢站在走廊上说话聊天打闹,他也不例外,我就那样逼着只有不得不上厕所了才会忍着内心的巨大恐惧跑向女厕所。后来发展到我不光怕他,慢慢的也怕另外的一些男生 ,最后怕越来越多异性。到现在我就是一个严重的异性恐惧症。一见到异性表情就不自然,自己无法控制的没来由的不自然。我自己知道这是很荒谬的一件事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害怕异性多的社交,特别怕异性清嗓子的声音。我一直积极的在网上找这方面的质料想自己调整,在自我救赎的路上,在找到好的心理医生之前,至少以积极的心态好好活着,适当的安慰自己,我目前只是病了,我的病会好起来的 ,也许是明天,也许是明年,在这之前我要好好活着等到那一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感谢黑夜的来临,我知道今天不论有多都失败,全新的明天任然等待我来证明自己!
简短说哈:我遇到过的、能够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都极聪明、社会功能很好,甚至也都在各自领域非常出色。当然,他们感觉很糟糕的时候,会像暴风骤雨。可是:1. 所谓“边缘性的特征”,我们每个人都有啊。只是有的时候明显一些,有时候不那么明显。2. 一个人一定比“边缘性人格障碍”更丰富,这个学术名词只能描述人的状态,并不能描述这个人。3.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是可以接受帮助的,目前看DBT比较有效。按照教科书来看,没啥所谓没有创伤的“正常人”。大家也都过着自己的生活。道理也很简单,难受的时候就寻求帮助(或者鼓励TA寻求帮助),不难受的时候就认真生活。---------------------简单心理找到适合你的心理帮助
他们最终能否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作为朋友该如何帮助?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以10年这个时间长度来看,在接受质量好的治疗前提下,绝大部分人症状明显减轻(约85%不再符合诊断标准),复发率低(约12%),但(大致上是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一般比较难恢复到主流程度。也有人觉得对于边缘型人格的预后应该抱审慎乐观态度,他们的社会功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之所以这方面给人难以复原的感觉,是因为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临床研究者在面对这个人群的时候都是在临床环境下,也就是发病的时候,所以对这个群体印象不好,造成了前面提到的印象偏差。真的比较起来,有人觉得边缘型人格的预后比要好  作为朋友,最重要的是不离不弃的陪伴---------------和问题直接相关的部分就是上面那么多了,下面是“科普”,嫌长的就跳过吧---------------  和、、、相比,并没有那么“出名”,知乎在这方面的讨论也不多,所以误解更多  根估计美国一般人群当中约1-2%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男女比例为1:3。CCMD-3并没有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诊断。可信程度未知的信息来源显示,如果按DSM来诊断,中国一般人群当中边缘人格障碍的比例可能也大约是1-2%诊断  “边缘型(borderline)”这个描述最初只出现在精神分析的诊断系统里,直到1980年边缘型人格障碍才被加入到第三版(即DSM-III)里  这是精神分析中对人格整合水平进行的划分。由表格可以看出,边缘型是神经官能症(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之间的模糊地带。处于这种情况的人兼有两边的一些特征,但是也能和处于两边的人群作出区分,例如边缘型具备现实检验力(即一般没有幻听、妄想等)能和psychosis群体作区分,但是边缘型不稳定的自我意识在神经官能症人群里又是少见的  这是精神分析中对人格整合水平进行的划分。由表格可以看出,边缘型是神经官能症(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之间的模糊地带。处于这种情况的人兼有两边的一些特征,但是也能和处于两边的人群作出区分,例如边缘型具备现实检验力(即一般没有幻听、妄想等)能和psychosis群体作区分,但是边缘型不稳定的自我意识在神经官能症人群里又是少见的  在DSM中,尽管沿用边缘型(borderline)这个字眼,但是意义已经和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有不同。DSM-5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一种广泛存在于个体生活的人格表现,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情感表现均不稳定,易冲动,自成年早期起出现,且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类似。诊断时需符合以下5个或以上标准1. 极力回避真实的或想象的被抛弃感2. 不稳定、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对关系的极度理想化或极度贬低3. 自我紊乱:明显而持续的、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4. 至少2个领域里可能伤害自己的冲动行为,例如乱花钱、多性伴侣、药物滥用、冲动驾驶、暴食5. 重复出现的自杀举动、自残行为6. 情绪反应造成的不稳定情感表现(一般情感波动时间范围是几小时,甚少持续数日)7. 持续的空虚感8. 不合常理的愤怒,或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9. 和压力有关的偏执念头,或严重的解离症状边缘型的成因  一种观点认为,边缘型人格主要成因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不当对待,例如家庭暴力(包括打骂及冷暴力)、性侵犯、长期分离、两极态度(例如)等。一方面,父母确实在照顾子女,保证了子女在生理上存活;另一方面,父母却对自己这么差。处于这种过于极端环境下的儿童没有能力在心理上将对自己好和对自己差的父母整合在一起,而是分化出“好父母”和“坏父母”这两个意象。继而将这种分裂内化,自己也有“好我”和“坏我”之分;之后将这种分裂泛化到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身上,世界只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两种人。边缘型自我意识紊乱,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不好,因为一般人无法忍受昨天还很粘人的伴侣今天却对自己说“你这个人渣”;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边缘型也是这么分裂地看自己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边缘型人格的核心是非适应性的,甚至是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而这种缺失是生理和环境互动造成的。婴儿出生后可能由于生理原因(可以是遗传,也可能是其他)先天具备困难型气质 (difficult temperant),通常比较情绪化、易激动、经常哭。如果父母的不够好,或者不适合婴儿的气质,彼此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家庭系统中的情绪协同调节失灵,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但无法学习到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甚至其大脑中的发育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边缘系统和情绪及其管理有紧密关系。生理和环境共同作用下,成年后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十分差;这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中可以体现为DSM-5条目中的1,2,5,6,8心理治疗  主要为移情中心疗法 (, TFP)和辩证行为疗法 (, DBT)  TFP是一种基于的结构化心理动力学疗法。这种疗法的核心关注点是对来访者分化的自我和客体(即他人/环境)进行整合。治疗过程中对于的分析被认为是改变来访者客体关系的关键;也可以理解成咨询师希望通过在治疗过程中和来访者借助“咨询关系”这一人际关系进行挖掘、探讨,当来访者能够和咨询师维持相对正常的咨询关系时,也就是改变的起点。咨询师希望来访者能够将咨询过程中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以此协助来访者形成相对更好的客体关系。已有单个的疗效研究证明TFP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有效性,而且TFP是唯一改变了来访者对自己在人际关系中认识的疗法;但因为相对较新(2000年后研发的),未有足够研究做元分析  DBT是将正念融入,专门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及长期有自杀意念/行为的人)的新型认知行为疗法。这个体系中存在如下假设:来访者已经在ta所处的环境下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只是因为缺少一些技巧或者受环境中的正/负强化影响而社会功能受损。这种疗法关注培养/提升来访者的情绪管理技巧、压力忍受度、对自我感受的接受度。元分析表明DBT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有显著改善,范围为0.54-0.83,为“中等至大”效应最后题主提到的“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基本上是扯淡题主的最后提到的例子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不是边缘型看完这个答案觉得“啊说的不是我吗”的人都不是边缘型参考资料Gunderson, J. G., Stout,
R. L., McGlashan, T. H., Shea, M. T., Morey, L. C., Grilo, C. M., ...
& Skodol, A. E. (2011). Ten-year course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and function from the Collaborative
Longitudin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stud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8), 827-837.Hughes, A. E., Crowell,
S. E., Uyeji, L., & Coan, J. A. (2012). A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of borderline pathology: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social baseline
theor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0(1), 21-33.Kernberg, O. F. (1993). Severe personality disorders: Psychotherapeutic strateg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Lieb, K., Zanarini, M. C., Schmahl, C., Linehan, M. M., & Bohus, M. (2004).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Lancet, 364(9432), 453-461.Paris, J. (2012). The outcome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Good for most but not all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9(5), 445-446.Stoffers
JM, V?llm BA, Rücker G, Timmer A, Huband N, Lieb K.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people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Issue 8. Art. No.: CD005652. DOI:
10.8.CD005652.pub2
谷歌搜索一下BPD,或者繁体字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得到的答案更准确一点,简体字的质量一般,容易以偏盖全。如果你真的有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恋人,请一定要先买一本亲密的陌生人-边缘人格障碍亲人使用手册,然后根据上面的方法正视问题。不夸张的说,她们的问题非常多,多到足以毁掉一家人的生活,但是这不是她们选的,她们病了,就像,你能责怪一个得了肺炎的人咳嗽么,而你一定要带好口罩,控制自己不被传染。同时你也帮不了她们,也不可能因为你的劝说就痊愈了。当她们心中的爱大于愤怒时,她们会自己控制咳嗽的频率~谨此献给有BPD恋人的朋友。
首先,真正的边缘型并不多。楼上那些自我分享大部分都不是。如果一个家庭当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躁狂抑郁,并且久治不愈,这个家庭系统当中的父母和亲戚中很可能有边缘型。边缘型患者喜怒无常,很难维持一段长久的友谊,又因为社会功能较为完好,故很难鉴别。几乎没有求助动机,无痛苦。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医生对此能够甄别,一般爱好者,咨询师新手都退散吧。题主的例子更像是抑郁症,不像边缘型。
是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都长得挺漂亮
你朋友的状态应该是抑郁症,但这也只是猜测,如果可以的话,还是陪她去看心理医生——到正规的医院或是心理咨询门诊。如果是在北京的话,建议可以去北大六院。再有就是多陪她,尽量让她不要老是一个人独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医生。
精神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很难划清他的界限。虽然现在可以通过测量大脑里各种激素量来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精神疾病患者,但那也只是一个参照,而并不能完全依此作结论。反而精神科医生的经验往往更重要。
去年春天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失眠后,不得不去看心理咨询师。因为我的情况还并不是最严重的——没有自残和自杀的行为,而且有自知力,因此,咨询师尝试用认知疗法帮助我,我也努力按她说的每次想到负面的东西就强迫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但,很可惜的是,两个星期后仍然没有改善。她建议我看医生。
说实话,一听说要去精神病院,我自觉就把自己划入异类了,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建议。在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星期后,我还是和她一起去了医院。当时医生没有做其他的检查直接给我开了左洛复。当时做在候诊室,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接受咨询师的建议去参加正念训练。从那儿开始一切才有了转机。
之后听医生的按时吃药,也定期去做正念训练,大约过了三个多月到夏天那会儿状态就明显的好转了。
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其实精神类疾病真的很难界定,我也有同学因为失恋痛苦很长时间,每次见到我们就哭诉前男友骗了她,刚分手时甚至一个星期不吃饭。但即使这样,也没见她抑郁。可我却是怎么了呢?当时这个问题一直想不通。直到后来对抑郁症的认识却来越多,才开始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抑郁症与许多因素有关,首先如果家里有人曾患过精神类疾病那么家里其他人患病的机率就会增加。就这一点我曾和我的心理医生讨论过。这究竟是单纯的遗传因素还是行为影响其实科学界也还没有定论。我父亲曾经也患过抑郁症,他的情况要比我的严重的多,但当时家里人也都只是把这事儿看成是性格原因:我爸他太爱面子。
外在环境的刺激也是抑郁的一大成因。我那时正在读研,一直做得很辛苦,而我这人的性格又比较自强或者说自负,不愿向导师抱怨,再加上和同学闹矛盾之类乱七八糟的事儿,其实精神状态一直不好。但真正爆发却是在开题报告之后,原本想的是,开题报告结束了,自己应该会放松一些。但却没想到,失眠没有好,反而更加严重了。这在逻辑上完全说不通。
当然,性格到底算不算一个因素,也还是定论,毕竟抑郁症患者里,什么性格的人都有,所以真不能说从抑郁症的角度看,哪种性格更好。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有一点是要强调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和谐”,也就是说不要自己给自己找事儿,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让自己尽量简单,再有就是要让自己有点儿弹性,太刚烈的人很容易钻死胡同。
而对身边有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朋友。我建议大家尽量把他们当正常人看。另外,同情也常常 被大家误解了。同情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努力站在对方角度,用对方的观点看问题并帮助他。一个盲人,你送他拐杖这并不叫同情。总之,想想你是他——处在他的境遇里,用他的眼光——你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同情。请用这样的同情去帮助你身边情绪不好的朋友。
原来这里就是一个疑病症患者相互交流的论坛呀一群人看看百度百科,然后上来写写自己以前的一些心境低落的情况,然后一群看客在下面点赞拍手。呵呵,这论坛还不如天涯呢,那里的八卦故事精彩多了 呵呵!果然还是百度百科好,cheap and easy.《《《《《《》》》》》》抛砖引玉,写上几句,欢迎讨论。——————关于精神病性精神异常,初步诊断最主要依据是患者有没有脱离现实,有没有自知力。按题主搜集资料“患者总是感到孤独并表示不希望与人接触,一直独处,但说话思维仍是正常的”,初步诊断仍能保持主客观一致性,有自知力,知道自己出现问题并体验到痛苦。暂时排除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同时建议患者配合MMPI或EPQ量表做进一步心理测量。——————关于神经症,初步诊断最主要依据是:患者可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似乎本案例与此相符,但是区分神经症心理异常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引发患者发病的原因常型冲突还是变形冲突?患者所体验的问题是否与现实有关?是否与道德有关?于此,没有在题主资料中看到相关证据。无法判断患者突然的意志缺乏,社会功能受损是由于常型冲突引起(工作被辞退?被分手?)还是变形冲突引起。继续按神经症判别依据打分:按病程长短打分,超过一年,得三分。按精神痛苦程度打分,经过别人帮助,仍无法摆脱,为重度,得三分。按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打分,辞职一年,无法上班,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但仍与极少数朋友家人维持联系。社会功能没有完全丧失,仍属中度,得两分。以上,按神经症评分标准,总计八分,初步诊断为神经症性心理异常。——————按题主所搜集整理的信息,该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交焦虑: 恐惧与人交往,只与极少数人来往等情况。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自信!)。但是此诊断依据仍缺少生理依据,一般社交焦虑患者会具有一定植物神经紊乱的生理反应,比如心慌,出汗,轻度痉挛,抽筋等等,按题主信息没有看到类似情况。而且也没有发现引起社交焦虑的压力源。只能说疑似社交焦虑症状,建议患者进一步选择SAS量表进行测评。关于题主反复强调的“人格障碍”,我持保留看法。原因是按ICD-10的人格障碍三要素“早年开始,幼年童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对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从题主朋友资料来看,只符合最后一条,前面两条都有出入。虽说其自述“自卑,恐惧交往”等情况,但并不符合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依据。该患者其他表现可以归结为情绪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低落,心境障碍抑郁。意志行为障碍,意志缺乏,社会功能受损。——————
按现有信息,我不觉得该患者具有人格障碍,比较稳妥的表述是该患者具有人格缺陷。
题主说的“美女,聪明幽默善良,善于为身边朋友分析各种问题并出谋划策,被评价为具有洞悉他人内心的能力,工作能力出色,深得上司朋友信任”也许都对。但这也并不影响该患者具有人格缺陷的事实,如缺乏自信和自尊,容易心情不良,容易体验抑郁心境等等。——————
一般情况下精神病性心理异常,神经症心理异常等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作为发病基础。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心理异常都是人格障碍。
另比如目前回答的树同学,发生的仅仅是一些一般心理问题,并不涉及人格异常。因为人格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你说某人具有XXX型人格障碍,至少该患者会具有一贯的,经常性的此类倾向。某大学生入学以后,由于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试方面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正常的,至少从我角度看,还没有到“人格障碍”的程度。——————题主问,如何帮助这些朋友走出抑郁?我觉得还是寻求专业支持吧。精神卫生中心或者各大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按照此患者的严重情况,建议适当用药(抗抑郁类),同时可以配合放松治疗。鼓励患者放松,不要用自责来折磨自己。神经症是某种生活风格或者人格特征的产物,是患者一定行为模式的累积结果。针对患者的人格缺陷,帮助她逐步建立强健的人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关键在于她自己能发挥主动性走向健康。——————附录,常见人格障碍样例参考。特别请注意首先要判断是否符合ICD-10的人格障碍三要素评判标准。偏执型人格障碍,猜疑和固执。分裂型人格障碍,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没有内疚感。冲动型(攻击型)人格障碍,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特征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感情用事或夸张的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焦虑型人格障碍,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批评和拒绝过分敏感依赖型人格障碍 ,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我12岁开始出现躁郁症状,随后出现癔症和自残。但是当时抑郁症这个词不流行,所以父母都以为是叛逆期,得过且过。中途一度好转,直到20岁(大一)时严重复发,送诊后确诊为重性抑郁,建议休学住院治疗。后来我坚持不肯休学,在病情反复和各种治疗中过了四年,一度失去正常社交能力,歇斯底里,卧床不起,割腕和吞药送急救各一次,拿病危通知书一次……我说这些是因为现在我身边的人非常难以想象我是这样的病人,我现在在帝都当一个很正常的白领,工作很努力,月入五位数,也爱吃爱打扮交朋友。按照题主的标准来说,应该就属于“走出来过正常生活”了吧。但是抑郁症,或者说题主所说的“边缘人格障碍”所留下的后遗症依然是很可怕的,而且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首先,应激行为。当普通人遇到糟心事,或偶尔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都算正常。而我一旦情绪有少许偏差,就会涌起强烈的酗酒和自残冲动(我指的酗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每晚不喝到狂吐失去意识就没法入睡,伴有虚汗,手抖,失眠等酗酒症状),光是克制这种冲动就已经极其辛苦,无法用普通的方式来排解负面情绪。其次,最让我痛苦的,社交困难。我自己极度恐惧和人交流,不仅是面对面交流,还有电话、视频、语音,我接打一次电话都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才能鼓起勇气,用社交软件从来不用语音视频功能,甚至淘宝买东西都哪怕多付了邮费都从来不跟卖家说话。可以想见这会给工作带来多大的影响。可以说,身边人看到的我每天上班说话的正常行为,都是我付出了不亚于屌丝要跟女神告白的勇气才能做到的。我并不认为这种现状是能够通过“关心”“帮助”来改变的。我的前男友是个非常非常好的人,他知道我以前的病情,知道我的现状,一直包容我迁就我,甚至打算和我结婚。我非常喜欢他,但却在和他交往一段时间后陷入失控的负面情绪,这种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压力把我压垮,最终崩溃和他分手。这是这种病最令我痛恨的一点,它不仅让我自己活得步履维艰,而且摧毁了我所爱的人的生活。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对待我这种病人,请保持安全距离,对双方都会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爱在我身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