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A)父母同伴关系量表依恋量表及其评分标准,

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状况初步调查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状况初步调查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初中生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健康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初中生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指心理虐待主要来源于对儿童有责任义务、关系密切的人,是持续、重复、不适当的行为,它大大损害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但这些行为不涉及对儿童身体和性的接触,包括恐吓、忽视、贬损、干涉和纵容五种类型。
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了解初中生心理虐待发生情况及其与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对349名心理虐待阳性初中生进行问卷施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CPANS)、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四套量表施测。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
结果:(1)50.8%的心理虐待阳性率。恐吓是最多见的心理虐待类型,贬损是最少见的心理虐待类型。
(2)心理虐待阳性者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年级越高心理虐待报告率也越高,有年级差异。在干涉维度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干涉越大。母亲无固定职业心理虐待检出率最高。
(3)心理虐待阳性者女生的同伴依恋总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也显著,八年级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得分最高,九年级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都是最低。依恋随着年级呈先增再降的变化。
(4)心理虐待阳性者中,女生学校归属感比男生高。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学校归属感较高。报告有心理虐待阳性者年级越高学校归属感越低。
(5)心理虐待阳性者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同伴依恋和亲子依恋也越低,学校归属感越低。依恋和学校归属感的情况是可以预测心理虐待阳性者心理健康水平的。
(6)同伴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初中生遭受心理虐待比较普遍,对于心理虐待阳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同伴依恋和学校归属感两方面着手,在学校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以弥补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心理虐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B844.1【目录】:
中文摘要3-4英文摘要4-7引言7-81 文献综述8-18 1.1 儿童期心理虐待8-12
1.1.1 心理虐待的定义8
1.1.2 心理虐待的理论8-9
1.1.3 国内外有关心理虐待的相关研究9-12 1.2 依恋12-15
1.2.1 依恋的定义及理论12
1.2.2 相关研究12-15 1.3 学校归属感15-18
1.3.1 学校归属感定义及理论15
1.3.2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15-182 问题提出及本研究设计18-22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意义18-19
2.1.1 以往研究不足18
2.1.2 研究意义18-19 2.2 研究设计19-22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9
2.2.2 研究目的和假设19-20
2.2.3 研究方法20-223 研究结果22-38 3.1 初中生心理虐待的现状和差异分析22-25
3.1.1 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阳性率的情况22
3.1.2 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差异22-23
3.1.3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差异23
3.1.4 与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差异23-24
3.1.5 与父亲和母亲职业的差异比较24-25 3.2 初中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差异分析25-27
3.2.1 不同性别初中生的依恋差异25
3.2.2 不同年级初中生的依恋差异25-27 3.3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27-29
3.3.1 不同性别的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27
3.3.2 不同年级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27-28
3.3.3 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差异28-29 3.4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29-32
3.4.1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29
3.4.2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29-31
3.4.3 不同父母亲职业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31-32 3.5 心理虐待、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32-33 3.6 心理虐待、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33-34 3.7 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34-38
3.7.1 同伴依恋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35-36
3.7.2 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36-384 讨论38-49 4.1 初中生遭受心理虐待情况38-39 4.2 心理虐待阳性者的心理虐待与社会学人口特征的关系39-41
4.2.1 不同性别心理虐待的差异分析39
4.2.2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虐待结果的分析39-40
4.2.3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对初中生心理虐待的影响40
4.2.4 与父亲和母亲职业的差异比较40-41 4.3 初中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差异分析41-42
4.3.1 不同性别的依恋情况41-42
4.3.2 不同年级初中生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差异性比较42 4.4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42-44
4.4.1 不同性别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情况42-43
4.4.2 不同年级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性比较43
4.4.3 与是否担任班干部差异比较43-44 4.5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44-45
4.5.1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44
4.5.2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44
4.5.3 不同父母职业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44-45 4.6 心理虐待、依恋、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5-47
4.6.1 心理虐待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5-46
4.6.2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6
4.6.3 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6-47 4.7 心理虐待、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7-48 4.8 心理虐待、依恋、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四者的关系48-495 研究总结49-51 5.1 研究结论49 5.2 研究特色49-50 5.3 教育启示50-51参考文献51-54附录54-56致谢56-57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盼盼;[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丽琴;;[J];东岳论丛;2007年06期
古桂雄;朱庆庆;花静;王丽珍;倪详庭;;[J];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03期
孔令艳;姜小燕;纪春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包克冰;李卉;徐琴美;;[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李慧英;孙霞;;[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王瑶;钱胜;王文霞;;[J];心理研究;2008年01期
严万森;童辉杰;;[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于海琴,周宗奎;[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李小青;邹泓;刘艳;杨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庞海波;;[J];心理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辰;[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琚晓燕;[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张晓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咏梅;[D];苏州大学;2006年
陈福侠;[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廖英;[D];中南大学;2006年
李翠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张连云;[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徐坤英;[D];西南大学;2008年
伊学慧;[D];苏州大学;2009年
郝佳;[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晓荣;朱保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王晓慧;;[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1期
郭光胜;;[J];才智;2011年04期
徐萌;;[J];才智;2012年06期
迟萍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5期
王井云;;[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刘树晓;李智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张魁;杨楠;耿耀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雷雳;伍亚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王树青;宋尚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晓强;;[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杜渐;谭曦;吴朝阳;张杰;张靖;孔军辉;;[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红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高丽;[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金庆英;[D];吉林大学;2012年
王树青;[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刘启刚;[D];吉林大学;2009年
邵兴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少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曾晓强;[D];西南大学;2009年
周亚娟;[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潘辰;[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年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徐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宋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范红伟;[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倩;[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新冀;[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华威;[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王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张德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雪晴;;[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5期
杨子尼;[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年03期
谭雪晴;;[J];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白冰;;[J];人民论坛;2010年14期
夏凌翔;黄希庭;;[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夏凌翔;侯会;;[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夏凌翔;黄希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夏凌翔;黄希庭;万黎;杨红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1期
陈英和,崔艳丽,耿柳娜;[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周宗奎,万晶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秀英;[D];中南大学;2009年
潘辰;[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娟;[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产龙飞;[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聂朝菊;[D];西南大学;2006年
赵艳霞;[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曾蓉;[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长好,邹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陈湘舸;吴太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唐华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李同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涂元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陶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金盛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邹泓,周晖,周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李骅;[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杨宏;;[J];班主任之友;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少北;;[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张咏梅;吴荣先;;[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王新波;单洪雪;王学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程康;于立东;;[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桑志芹;谈文娟;郭晋玲;邓旭阳;杜文东;姜宪明;马向真;江鸿;朱逢久;吴继霞;孟庆恩;吴正国;周平;崔景贵;谢钢;夏纪林;周春开;周围;池忠军;;[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杜文东;;[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陈文斌;张光贤;肖志东;;[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王建中;马喜亭;赵新;;[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俞少华;张亚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张宏如;陈锡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闻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世昌;[D];中南大学;2006年
王芙蓉;[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阳常青;[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卢谢峰;[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范丰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崔君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杨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陈衍;[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唐芳贵;[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谢立波;[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田瑞琪;[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谢志萍;[D];山西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燕萍;李静;;[J];文教资料;2010年10期
陶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4期
李里;[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翟宏;[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崔景贵;;[J];心理世界;2002年07期
魏军锋;郑欢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马会军;;[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王华;王静;;[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4期
陈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王启成;李广州;陈洪进;卢玉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边保旗;樊富珉;;[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姚本先;芮雪;;[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姚本先;芮雪;王道阳;;[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樊富珉;;[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罗跃嘉;;[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梁晓慧;张志斌;宋永斌;徐江涛;侯世芳;;[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陈坚;连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廖畅;;[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李仑 通讯员巩婷婷 白洁;[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记者 赵建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朱浩;[N];江苏法制报;2008年
朱浩;[N];江苏法制报;2008年
本报记者 沈雪梅;[N];南通日报;2010年
苏宏;[N];辽宁日报;2002年
梦茹;[N];光明日报;2000年
昆宝军;[N];中国质量报;2003年
马艳辉;[N];中国妇女报;2001年
本报记者 昆宝军;[N];大众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三蓉;[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王海英;[D];吉林大学;2007年
傅一笑;[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红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柳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吕岩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黎春虹;[D];苏州大学;2005年
丁兆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王金香;[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李纯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宗晓晓;[D];浙江大学;2008年
孙鹏;[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杨焰婵;[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亲子依恋问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亲子依恋问卷
心​理​测​量​问​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青少年依恋量表的编制及留守初中生依恋发展特点分析.pdf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青少年依恋量表的编制及留守初中生依恋发展特点研究
姓名:唐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导教师:陈旭
青少年依恋量表的编制及留守初中生
依恋发展特点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玲
指导教师 陈旭教授
依恋是个体从出生起就与主要抚养者开始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个体的行为、情
绪等有重要影响,安全性依恋被认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心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保护性的功
能,使得个体能够健康成长。但是依恋质量高低和依恋风格并不是不变的,当家庭环境、教
养方式等发生变化,个体的依恋质量和依恋风格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青少年依恋研究主要
集中在青少年的依恋质量高低方面的研究,对于青少年中的特殊人群――留守儿童的依恋研
究,特别是依恋风格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由于
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留守儿童的依恋发展特点,可以
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建议。
本研究遵循“现实情况一理论分析―研制工具一实际测量―发展特点探析”的研究思路。在
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依恋问卷,调查分析了留守初中生依恋特点,并
探索了留守初中生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依恋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