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_百度作业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_百度作业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
宁夏中卫市第二小学校 常玉琴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1、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三、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示范点拨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四、读得有效,需要教师激励性地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不断地缩短学生与“文本”间距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所要传达的情感.当学生与“文本”存在障碍时,教师要尽可能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激励,使学生自主地排除障碍,达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的目标.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当学生朗读得不尽人意时,教师要予以点拨,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学生稍有进步再次鼓励,帮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树》教学中,我组几组教师能不时地送上激励性的评价和几句赞赏的语言,学生朗读得更加投入,课堂的气氛会更加和谐,朗读训练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这一般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我觉得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总之,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朗读训练的切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努力做到“读得有效”,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文/赵 佳  摘 要:培养学生语感,把发展学生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律:一是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二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三是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四是启发想象,塑造语感;五是注重培养语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六是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关键词:学生;语感;主动权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语感的训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启迪者。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感觉,对一般学生而言,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的激化,有则有无则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作品去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能力,通过多听、多说、多读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语感运用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材料可以通过读课文来感受,所谓书读自通,对于课文的感受首先是通过读来实现,因此这一阶段的读一定要充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适当穿插听、看、写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语感。例如,在教授《鸬鹚》一课时,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教师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让学生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轻声地读,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哪些地方能给本身带来优美、生动的感觉。学生也可以把本身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段落挑出来,声情并茂地读给同桌听,并将这些圈出来,细细品味,用不同的感情读,在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将重点词语抄写下来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如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来说,教师要从课文中精选一些语感很强的段落,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和一些有语言特色的片段,指导学生借助学到的言语知识,()结合本身的阅读体会,认真品味所选材料,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多读,读得自然,读得感人,把握好节奏和韵律情趣,在读中找到乐趣,读出品味,读出感觉。  三、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熟读背诵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词句抄写下来,整理归类,有意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充分激发想象,塑造语感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离不开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把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过,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知识,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情趣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起来,仔细揣摩。语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必将再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良好的语感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六、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培养语感、领悟生活,要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写读后感,参考课文写一篇相同格式的作文;也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普通话大赛、诗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模拟新闻采访、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语感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让学生用本身的思想感情读课文,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来,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作为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得越迅速,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迅速;教师“还”得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宝祥。浅谈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3(14)。  [2]梁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探析。新课程(下),2010(06)。  [3]陈培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吉林教育,2010(05)。  [4]丛晓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2011.来源青年导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16:05:24 | By: 11胥梅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随意性表现,往往造成朗读的能力较差,如果教师再忽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通过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思想也会起到很好地导航和激励作用。学生会在读中体验文章的美感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也使听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就目前来讲,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读指导不具体、评价不到位;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多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训练造成的。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究的意义就在于从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让他们成为较好的阅读者,为他们建立语言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就成功之路。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说明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朗读不同于唱读和念读更非死记硬背。朗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重要途径。感知课文,使朗读者自身生活经验参与到朗读的作品中去,对语言推敲、揣摹、分析和理解,使作品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达到一种“美读”的境界。叶圣陶认为:“读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
二、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技巧的研究
4、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指导方式、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①个案研究法:对笔者所带班级和部分学生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研究其学生朗读行为变化的全过程,并做了针对性的案例研究。②调查法:3至6年级学生及全校语文教师教师采用座谈及问卷的方法,了解探究了朗读教学现状与变化;③经验总结法:即在朗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在进行不断地尝试、改进和完善,并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使朗读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研究经验能够指导学生朗读学习。
辅之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探究性研究进行总体分析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步骤与做法
(一)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2011年1月——2月完成课题选题和研究方案的撰写,2月底前进行课题申报。6月进行课题立项。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及完成立项。
2、实施研究阶段:
2011年6月——2012年4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运用行动研究法,重点进行对学生朗读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第二阶段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分析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训练的技巧及训练指导的方式方法等。
(3)第三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
3、总结结题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6月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
1、在课题研究阶段完成理论学习、读书笔记、案例等不少于10篇,研究性论文若干篇。并在课题博客上发布研究信息和研究体会等。
2、课题研究期间主要阅读参考书目:
阅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阅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朗读技巧》王宇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朗读学》(第三版)张颂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
其余参考文献略。
四、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关于本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了研究。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其中朗读历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更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探讨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为了解我校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笔者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自2010年9月起便开始了调查,调查中进行了访谈、讨论和问卷,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加强朗读训练。为了结果的准确性,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并进行逐班调查。在老师及学生积极参与和支持下,调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调查目标
(1)、师生对语文朗读的重视程度。
(2)、师生对语文朗读指导的认识。
(3)、师生对语文朗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2、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3——6年级学生;全校语文教师。
(2)、调查人数:学生200名,三、四、五、六年级各50人。28位语文教师。
(3)、调查方式:问卷
(4)、问卷数量:200份学生问卷,收回198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28份教师问卷,收回28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100%。
3、调查结果分析
师生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喜欢朗读的学生占36.13%,非常喜欢朗读的学生占23.0%,表明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的。中年级朗读兴趣又高于高年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中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天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同时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生动、有趣。68.5%的师生认为朗读非常重要,只有31.5%的同学认为朗读不是那么重要,师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但在课堂上,喜欢主动举手给大家朗读的学生占17.8%,非常喜欢主动给大家朗读的占28.4%。说明学生还是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更习惯于被动表现自己。能经常陶醉在自己的朗读声中的学生只占13.6%,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问卷调查中28位语文教师除两位年龄大的不能坚持正确使用普通话外,其余26位都能坚持正确使用普通话。能经常进行范读的教师只占到46%,教师的朗读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还有部分教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存在疑问,指导方法不具体,评价不到位,使得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目前并没有完全达到或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所要求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朗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艺术,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求基础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这两方面,一是需要语文知识的积累储备,二是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学生读错字的情况还是很普遍,说明基础知识还是不十分扎实,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另外练习少也是一个原因,课下学生很少练习朗读,这就使学生很难读得流利、有感情。从客观原因上来看,课上由于班额的限制不可能很多同学得到朗读课文的机会,加上大多数学生是不愿主动举手要求朗读的,更希望老师点名,所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当被点名叫到给同学们朗读,学生还是很希望读得好的,并希望老师给一些评价,但大多数老师更多地给予表扬,没有更多地在朗读技巧方面给予指导,而且课堂上更多地侧重阅读教学,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很高。
(2)、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并愿意提高朗读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很喜欢朗读语文课文,可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比其他学科教材内容更有可读性,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教材发下来首先把语文书翻开,读一下自己喜欢的课文。因为语文书中有一些课文是故事或童话,这是小学生比较愿意看的,很吸引他们去阅读,所以学生读的兴趣很浓厚,而其他学科就没有这个特点。因此建议老师能够在朗读教学方面多给学生加以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多做一些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表现在: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得到充分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新课标”中要求小学各年级的在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并对不同年级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朗读是我国学习文学的传统方法,古时就有吟咏。在今天则是现代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朗读是学生认知文字、体味语词、领会语感、体悟情感、品味意境、发展情致的重要实践活动。对于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做到“喜欢”和“能读”,其次是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达到一种“美读”。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强调读的重要性。朗读是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把书面文字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读者要把对书面语言的理解用声音表现出来,同时达到自我情感与作者发生共鸣。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4、朗读训练有诸多功能,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自我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学生自信的形成。
5、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训练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为教育教学服务;才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精心组织朗读,认真指导每一次朗读;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
这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重要性。
(三)、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研究性分析
教学中笔者对小学语文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1、深入备课,理解课文。
首先要反复阅读课文,把感受记录下来。确定朗读指导的要点、重点、难点。明确在教学中读到什么程度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指明训练方向。同时要研读教学参考,把握教材。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认识,落实训练要点,全面解读课文时应思考如何将朗读训练要点落实到教学之中。以利把握课文内容,确定朗读基调。
2、根据教材内容探究朗读问题。
朗读问题的设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课前的预习,教学中检查预习,并根据本课中生字、词的特点,指导发音、理解意思,为课文理解做好前期工作。在感知课文内容时,要做到重点探究和感悟朗读相结合。如:词句用意揣摩,自读自悟,自主探索实践,多层次朗读,情境朗读,转换角色,通过朗读形式的多元化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3、注重朗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有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给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朗读,他们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强的反感,每次朗读都是强压式的,造成学生渎书时要不是不想张嘴,要不就是读得声音太小,再有就是读书时面无表情……整个朗读过程学生没有主动性,读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没有感想,朗读效果可想而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好的范读,可以引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教学《小露珠》第一自然段时,我以动画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朗读欲望。随后我顺势利导,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学生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朗读品味,让学生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小露珠在一个晚上慢慢变大的过程也就如在眼前了。
当然,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情境想像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营造氛围,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当小导游,也可请学生进行表演朗读等等。这样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带到课文中去,再启发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掌声》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问: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掌声?为什么而得到别人的掌声?当你得到掌声时是什么心情?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有了各种答案:当我帮助别人时得到过掌声,当我成功时得到过掌声,当我遇到挫折而不放弃时得到过掌声……得到掌声时心情很高兴,很激动,很幸福,很受鼓舞……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掌声”的内涵。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采用导语激趣、多元评价激趣、分角色朗读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方法多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恰当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朗读教学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4、朗读时间的问题。
一节课40分钟,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及繁重的教学内容不得不挤占朗读时间,朗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朗读的时间少了,教师用的朗读方法也通常是齐声朗读。学生被教师“牵引”着读,没有用心去读,用情去读;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做样子,动动嘴唇,根本没出声。长此以往,学生在朗读上缺乏训练,没有了自信心,朗读水平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解决好朗读时间的问题,根据教材、学情、课时等具体安排。朗读的时间要充分,不能做样子,走过场。
5、朗读训练要讲究方法、策略。
好的手段和方法有利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有必要讲究方法、策略。比如我在朗读训练中尝试了一些方法:如范读引路法,循序渐进法,点拨先行法,举一反三法,点评促读法。在笔者的实践与研究中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方法做了一些不同的教学尝试。下面是笔者教学的实例:
例1:《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课文,伸出手来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读课题。第一课时学完了,考一考同学们,根据回忆完成一道填空题。
1、【出示】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 ),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 )的鞋匠的儿子。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 )他。
但林肯的一番话,让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 )掌声……
师:拿出笔来,把括号里要填的词语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出示答案,相机指导,错的立即改正。
齐读这两段话。评价
这两段话中有两个词反映了参议员态度的前后变化能找到吗?(羞辱& 赞叹)板书。
二、学习2-5小节
(一)、理解“羞辱”“大笑”
1、 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
出示:“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羞辱”?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如“希望”“鞋匠的儿子”)指导读,读出傲慢,读出嘲讽。
(朗读指导:设身处地地想一下那个趾高气扬的参议员的神态,动作,语气。如果你就是那个参议员,你希望希望林肯听了这句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你认为你的朗读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吗?也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
2、然而不仅仅是一个参议员,所有的参议员都参与了这个羞辱新总统的行动,他们个个大笑,开怀不已。(现场采访)
老师做记者:请问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哼,这下,我看林肯怎么回答?
哈哈,一个小小的鞋匠的儿子竟然敢来当总统?……)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大笑?
3、如此的蔑视,如此的羞辱,如此的讥讽,如果你是林肯会怎么做呢?(以牙还牙,反唇相讥,针锋相对……)
(二)、面对如此的羞辱,林肯的一番话让参议员改变了态度,那林肯的一番话靠的是什么征服了在座的参议员。(什么样的品质和什么样的思想)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思考,轻轻地打开课本找到林肯说的三段话读一读,看看这三段话中到底透露出林肯怎样的一种品质,让这些参议员改变了看法。拿出笔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你的理解,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完成后小组交流
汇报(师相机指导三段话)
1、林肯又是怎么做的呢,使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何为“静默”?轻轻读林肯的话,想想参议院为何安静,人们为何沉默?
(学生自读,交流感受)
人们没有想到林肯会这么说;
想不到林肯的态度如此谦虚,如此不计较,如此大量;(板书:宽容、谦虚)
想不到林肯这么看待自己的父亲,这么深爱自己的父亲
(如学生回答有障碍,可引导抓住重点几个词语去品味,如“永远”。而每次回答,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得出来,并读出相应的情感来。如宽容大度,可以从“非常”“感激”等词,还可以反问,那个参议员说的是“忠告”吗?
如对父亲的尊重与爱戴,可以从“永远”“那么”等词体会,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林肯的人格平等观。
2、林肯眼中的“鞋匠的儿子“与第一小节参议员们眼中的“鞋匠的儿子”有怎样的区别呢?指名读,男女生读。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用心朗读这几句话,自由读。
指名读。(自评:你的声音能让那些骄傲自大的人静默吗?)齐读。
4、小结:一份感激,三个永远,让高贵的议员们“静默”。他们被林肯对父亲的爱,永不忘本的真诚与自信所震撼。简单朴实的语言却让人们感到了林肯——卑微的出身却有着高尚的人格。
(三)、领悟“赞叹”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出了语言文字后面的内涵,林肯的第二次第三次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怎么说的?画出有关语句。
2、范读第4小节,交流听出了什么。(真诚,谦逊,对父亲的赞美……)
把这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指名读。
3、自读第5小节。
(引导学生读书,看图,想象:此时此刻,林肯说这些话时心情怎样?)(激动、对父亲的怀念、敬佩之情)
指名读,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配乐读三段话,生读
5、小结回顾:林肯总统正是凭借自己宽广的胸怀、谦逊和朴实、真诚和平等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议员们。让他们的态度从尴尬变为赞叹,从排斥变为拥护。此时,他们的心中一定感慨万千啊!
三、学习最后一节
简介南北战争:当时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度。380多万黑人奴隶遭受奴隶主残酷的折磨和压迫,生活十分悲惨。如果国家分裂了,南方的奴隶主们将永远地奴役黑人,永远地把黑人当牛马使唤。林肯亲自指挥作战,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1865年4月,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终于以北方胜利而告终,国家的统一,使美国有了很大发展,林肯也成为黑人解放的象征。
1、用笔划出林肯说的两句话。指名读。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齐读林肯的两句话:(饱含深情,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读)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在美国历史上唯一的这次内战中,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很多美国历史学者认为,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的分水岭。联邦政府从此变得强大起来,美国的农业、工业以及整个国家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四、总结升华:
林肯这位鞋匠的儿子正是在对手的歧视、批评、羞辱的步步升级下,奋力以求,作出了伟大的成就,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林肯。
出示: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 ——斯宾诺(荷兰)
&&&&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 ——纪伯伦(黎巴嫩)
板书设计略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接受课题鉴定的成果
1、研究方案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表)
2、四篇读书笔记
(1)关于教育爱的理解——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2)《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后感
(3)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4)再读经典——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3、四篇案例、随笔、论文
(1)《卧薪尝胆》教学设计
(2)《小露珠》教学随笔
(3)《语文课文朗读比赛活动方案》
(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于《时代学习报·教研参考》2012年第1—2期
(二)研究过程性材料及其他成果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调查问卷分析》。
2、朗读教学心得、随笔、教学活动方案等成果略
六、课题研究的启示及设想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朗读的训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朗读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益。朗读训练教学中笔者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和学习空间,在训练中让学生大胆表现,我在提出要求后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的发挥出来。我适时、适度的进行指导,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我的理解是:第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保证朗读的训练的有效进行,不然学生就好在朗读训练中放任、随性,达不到朗读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教师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学生就好喜欢你的教学,喜欢上朗读,就会营造出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第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探究性指导,其目的是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自身素养要不断提高。教师生情并茂的朗读是对学生学习最好的感染和激励,这无疑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钻研教材,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第四,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要重视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学生对朗读是缺少兴趣的,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但是,在教学中老师的赞扬、肯定、激励和有效引导,是导致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的积极动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时,要注意引导。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学生,创设合适的朗读环境,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乐读。第五,是要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训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朗读训练活动,比如:多媒体的运用,朗读比赛,演讲,小剧场表演等,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感动和自我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及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各自所担负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
本课题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朗读受沛县方言(平翘舌不分,平舌音较多,语调以轻声居多)的干扰特别严重,学生周围的人都讲着一口标准的沛县方言,孩子在学校学到的普通话,回到家就变成了“沛普”;其次沛县地处江苏最北端,与山东接壤,经济不够发达,软硬件条件都比较差,又缺乏媒体资源的辅助,这就造成了朗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的语音语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事实上有部分教师的朗读水平不容乐观。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成效的,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回顾这一年的研究,我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想有长足地发展,还需要今后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当然这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我打算今后将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阅读全文(1324) |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7 电话: 1 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