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就是要豪迈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愉悦出自哪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中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br&&br&神烦知乎上有些&b&何不食肉糜&/b&的妹子。&br&&br&“女孩子连香水都不懂怎么算活得优雅?”&br&“女孩子肯定要有几个chanel的包包吧。”&br&&br&你们觉得你们靠钱堆出来的精致,是活得优雅,那么我无话可说。&br&但你们没有权利,把不按你们的模式活着的妹子的生活抨击得一文不值,她们穿淘宝货就是low,不懂香水化妆就是无知。&br&&b&和你们这些小姐不同,有些人活着要操心柴米油盐,要赡养年迈父母,可能还有年幼弟妹要照顾,活着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好吗。&/b&&br&&br&我觉得,&b&优雅是一种素养。即使被剥夺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被岁月夺去了如花容颜,也是夺不走的内在的沉淀。优雅在骨,而不在皮相。&/b&&b&而“女神&,在我的定义里,是拥有“优雅”这种素养的女人。&/b&&br&&br&&br&就像 &a data-hash=&565ecfe39f655b6aa87ded16b1f8d887& href=&///people/565ecfe39f655b6aa87ded16b1f8d88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Jingjing& data-tip=&p$b$565ecfe39f655b6aa87ded16b1f8d887&&@Jingjing&/a& 在&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一个女孩要怎样才算得上精致? - 女性&/a&里提到的,&br&&br&&blockquote&精致其实一点都不难,难的是保护你的精致。&br&若单说外表的精致, 富商的&女朋友们&一定让人无可挑剔。用什么牌子的餐巾纸,喝什么牌子的水,什么内衣最舒服,哪里的美体SPA最上档次,这种层次的精致,随便一个人放在那环境里,不用一年时间学个十足十。&br&&br&空有外表精致,却无匹配实力去支撑强大内心,精致就变了劣势而不是优势——长相普通的人没内涵顶多是缺少关注生活平淡,而美女若是没内涵,想泯然众人都是奢望,必须要被吊在“花瓶”的耻辱柱上,被道学家批判,被路人指指点点,以凸显出他们自己的“高尚与内涵”。&/blockquote&&br&就像郭四小姐郭婉莹,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如众星捧月。但那时她还不是女神。文革时期她“沦落”到去洗马桶、劳改养猪,也要细心打理自己,在煤球炉上蒸蛋糕,不怨不恨,尽量让自己活得从容一些、优雅一些。这种岁月和苦难都夺不走的美丽与优雅,让她足当得起“女神”这两个字。&br&&br&一个女人,要拥有外在的精致真的不难。给一笔钱,按照题目里几个排名靠前的答主的买买买清单,打扮一下,去塞舌尔转一圈,在佛罗伦萨大教堂下留个影,去所谓“高大上”的地方show下定位,也有人过来巴巴的喊“白富美”、“女神”求交往。&br&&br&但这样,真的够女神了吗?&br&&br&&b&有钱有闲时谁都懂得去研究是哪家酒店的英式下午茶好,哪个发型师做出来的发型最衬五官,哪个大牌的设计师这一季又出了什么新款,&/b&&br&&b&但落难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艰难辗转里还能记得在空闲的时分用有限的条件烘焙出蛋糕,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定时自己打理一下自己因为奔波劳碌而乱糟糟的头发,有多少人还能记得洗干净沾满污迹的仅剩无几的几件衣服让自己不要邋邋遢遢的出门。&/b&&br&&br&你用什么、有什么能力来保护你的精致的外在?你能在你失去所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后不怨天尤人,不拿现状和过往比较,对世界还保留着最初的善意,继续好好打理自己么?&br&&br&何不食肉糜的妹子们,&br&没有chanel包包不是不够优雅。一个懂得用有限的金钱买适合自己的包,把自己收拾得大方得体的普通妹子和光鲜亮丽的挎着Chanel和Prada的你们一样优雅。&br&不懂香水不是不够优雅。一个没有余钱买香水的妹子,可能懂得认真洗澡,洗掉一身劳碌工作后的尘埃,带着淡淡沐浴露香气的她们和喷着Dior、Jo Malone的你们一样得体。&br&&br&女孩子是应该富养,富养是让女孩子开阔眼界,不要因为蝇头小利就中了别人的圈套。&br&但富养和何不食肉糜之间的差距,大得去了。&br&&b&一个没有同理心,把不跟自己生活模式相一致的人一概抨击为“活得low”的人,活得再光鲜亮丽,都不优雅,都不是“女神”。——当然,如果你们非要认为外表的精致美丽就足以当得起女神这个称号的话,请各位“女神”继续为此沾沾自喜。&/b&&br&&br&&b&一个庄严的爱着自己、在自己的条件范围之内&/b&&b&细心&/b&&b&打理自己,对世界保有最初的善意的姑娘,就是优雅的姑娘。我也非常乐意把你们当成我的“女神”。&/b&&br&&br&&b&我希望各位条件普通的姑娘看见各种答案,不要为了自己暂时经济的窘迫,样貌的不足而自卑。别匆忙,别不忿,一切该有的,岁月都会给我们。&br&而我们要做的,只是细心的照顾好自己,沿着对的方向一直走,别人有的,总有一天自己都会有。&/b&
-神烦知乎上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妹子。“女孩子连香水都不懂怎么算活得优雅?”“女孩子肯定要有几个chanel的包包吧。”你们觉得你们靠钱堆出来的精致,是活得优雅,那么我无话可说。但你们没有权利,把不按你们的模式活着的妹子的生活抨击得一文不值,她们穿…
1.尽量慢慢改变自己和气的形象,对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声色俱厉地严肃批评,甚至可以让全班静坐。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气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暴跳如雷失了方寸,那反倒让学生看笑话了。&br&对课堂纪律,一定不厌其烦地反复要求。&br&&br&2.课堂上的活动一定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让学生的脑力活动有一种紧张感。当他们真正沉浸于学习知识的快乐时,便很难萌生捣乱的想法。&br&尽量不开玩笑,如果可以,来点睿智的幽默。&br&&br&3.对自己讲授的知识越熟悉越好,语言的调度越自如越好,如此就可以腾出更多注意力来观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br&表扬那些跟着老师节奏走的专注的孩子。&br&&br&4.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发言,真诚地给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不知道的内容不装逼。&br&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始终怀有一份真诚和尊重,老师有其该有的一份厚重和温度,孩子就不会随随便便没大没小的。&br&&br&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共勉~
1.尽量慢慢改变自己和气的形象,对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声色俱厉地严肃批评,甚至可以让全班静坐。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气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暴跳如雷失了方寸,那反倒让学生看笑话了。对课堂纪律,一定不厌其烦地反复要求。2.课堂上的活动一定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文中提到了自我保护,顺道总结几个:&br&1.做老师,永远不要动手。&br&2.和异性学生谈心,一定要有第三方在场。&br&3.约谈学生家长,一定要在公共场合。&br&4.以此类推。&br&&br&我想再试着从家长的角度来答题,假设打学生的老师屡禁不止,那该如何避免孩子被打?&br&我的答案很简单:&b&做家长的,永远别打孩子&/b&。我们不打自己的孩子,不侮辱自己的孩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强,老师一句严厉的批评他都会很羞愧了,这样的孩子很难被打。当然,你的孩子要真碰上那种故意寻衅滋事的或者人品有问题的老师,那真是没办法了。只能诉诸法律了。&br&&br&哦,还想说一句,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行,就学会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遇到了熊孩子,也尽量平等对待吧。&br&&br&有人说遇到熊孩子,置之不理就行了。&br&其实,这样对他的伤害也很大。&br&给他们该有的关注,让他们心理健康,至于能学多少知识,不要强求。&br&&br&晚安!&br&&br&——————————&br&补充:我如此明确地表示了老师不该打学生,还被扣上了替老师暴力行为洗地的帽子。非得完完整整地这样表达,才能看清楚吗:“老师不该打学生,一方面对学生成长和教育毫无利处,另一方面对老师也毫无益处,而且会受到严重处罚”。这样,清楚了吗?&br&没看见我明确地说了“只从教师的角度回答”了吗?非得给我扣帽子!非得断章取义!&br&&br&——————————&br&&br&利益相关:一线教师。&br&&br&先答题:1.教师不该打学生。2.打了学生被开除是很正常的。&br&&br&先别撕,让我慢慢说。&br&&br&为什么老师不该打学生。我就只从教师的角度回答了。打学生是百害无一利的,打学生不会带给我们好结果。&br&&br&动手打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毫无益处。出了事,教师一般都是倒霉的。&br&&br&所以,不要再鼓吹动手解决问题了。&b&做老师,学会保护自己。&/b&&br&&br&我自己,我周围的一些同事,很年轻,教学很负责,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往往容易发怒。而一些看起来不是很负责,不是很认真的老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则没有那么易怒。&br&&br&为什么呢?&br&&br&前者,投入了太多期望,太多感情。&br&&br&我是不主张在教学上投入感情的。投入感情,就会有情绪的波动。&br&我主张,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认认真真备课,认认真真上课,足矣。&br&&br&诚然,我虽然如此主张,却终究做不到,毕竟,人和人相处自然会有感情的。&br&&br&那么,我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自己给学生预设目标,不然会失望的。&br&&br&回过头来说,这个事情怎么解决呢?问题学生出现了怎么办呢?&br&&br&我期待的是有完善的法律法规、配套的校规校纪,学生犯了什么错,交给学校来处理就可以了。&br&触犯了什么校规就接受什么处理,触犯了什么法律就接受什么处罚。&br&&br&以上。&br&&br&说的都没什么卵用。&br&&br&最后说一句:就个人而言,保护好自己,别动手。&br&&br&&br&哦,对了,再让我来猜测一下这个事件出现后产生的影响吧。&br&在前几年,答主附近某地出现过类似情况,某老师在抓到几个学生抽烟喝酒时,踢翻了他们喝酒的桌子,与学生产生争执,最后教育局也是以老师体罚学生严惩了老师。&br&同时,凉了当地所有老师的心。&br&后来,有学生在课堂上抽烟。老师们不再管。&br&后来,一个又一个班级沦落,上课闲聊成了家常便饭。&br&&br&因为所有学生都知道老师不敢管他们,或者说没人敢管他们。&br&&br&原先的大部分的想认真学习的学生再无宁日。&br&&br&哦,说到这,老师们,与其天天对着熊孩子生气,不如多花点心思在追求上进的孩子身上吧。整天把心思花在熊孩子身上,对不熊的孩子公平吗?&br&&br&哦,顺便说一下,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算这句话是对的吧,但是你想过教好一个自己不想上进的学生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吗?&b&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去教好那一个或几个熊孩子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合适吗?&/b&
文中提到了自我保护,顺道总结几个:1.做老师,永远不要动手。2.和异性学生谈心,一定要有第三方在场。3.约谈学生家长,一定要在公共场合。4.以此类推。我想再试着从家长的角度来答题,假设打学生的老师屡禁不止,那该如何避免孩子被打?我的答案很简单:做…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By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
&b&越往后越是核心。&/b&&br&&br&&br&&b&&br&&br&1.交浅切莫言深。&/b&&br&尤其是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后安全感缺失会使人做出这种容易今后追悔莫及的事情。&br&&br&&b&2.多在背后赞美别人,不在背后说人坏话。&/b&&br&在听到朋友的坏话时,人们往往倾向于“真没想到TA居然会这样”而不是“不我朋友绝不可能是这样的人”。&br&而别人得知你说他的坏话,也会认为这才是你真实的想法,平时在他面前都是装模作样。&br&相反,听说别人在背后称赞自己,下次见面都觉得亲切可爱许多。&br&&br&&b&3.不要以单一的标签评价某一个人。&br&&/b&心智不成熟的人容易给人贴简单的标签。因为一个他眼中的缺点就否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br&&br&&b&4.保持收集信息的习惯。&/b&&br&一是善于利用网络收集需要的信息。&br&二是善于从身边的各个圈子获取信息。即使你不善于社交,或者不愿意在社交上投入过多时间,你可以选择在各个圈子结交一两个人,或者打入他们组织的沟通渠道,每天抽一点时间快速筛选出有用信息。&br&&b&&br&5.&/b&&b&人脉的实质是人情的消耗和利益的交换,提高自己比广泛社交更高效、半衰期更长。&br&&/b&认识的人多,不代表人脉广,能对你产生价值的,才叫人脉。&br&要让别人为你产生价值,要么是你们之间的情分足够,要么是你本身有价值因而值得别人的投资。&br&前者,一个正常人只能维持在个位数。后者,才是真正没有上限的,且不需要你主动钻营的,人们自会向能产生价值的人靠拢。&br&&br&&b&6.先做重要的事,再做紧急的事。&br&&/b&可能有一本书对你极具价值,但你总是在赶deadline,迟迟没有翻开这本书,你告诉自己,赶完这个deadline,我就要balabala,但永远有下一个deadline。人生就在一次次忙碌的”努力“中走向平庸。&b&&br&&br&7.性格冲动莽撞之人,凡事记得留plan B;性格犹豫畏缩之人,不妨切断自己的退路。&br&&/b&前者很好理解,后者才是我想说的法则。如果你明知道一件事情对自己是好的,但出于害怕失败等原因而犹豫不前,不妨不留退路&b&。&br&&br&8.可以有黑血反杀的心,但不要故意让自己陷入黑血的境地然后寻求反杀。&br&&/b&身处绝境也相信自己能绝地反击,这很好。&br&但因为相信自己能绝地反击,所以在未处绝境之时便不积极行动,这是作死。&br&&b&&br&9.尊重游戏规则。&/b&&br&即使你觉得规则很傻逼,但一个傻逼的规则能存留至今,一定是各方利益互相妥协的结果。不要以为就你是明白人。想要改变规则,就先在旧规则里游刃有余。&br&&b&&br&10.少装逼,装逼能最快暴露一个人的弱点。&br&&/b&一个人炫耀的,定是TA觉得有价值的、来之不易的。&br&掌握一个人的价值判断,能在人际交往中投其所好最快达成目的,能在商业谈判中估摸对方的底线,能知道摧毁对方的什么对其伤害最大。&br&&br&&b&11.在一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前,不要向全世界宣布。&/b&&br&关于这一点有一场很著名的Ted演讲,大致是说,如果在采取行动取得成果之前先告诉别人自己要做这件事,会使自己提前预支一部分做成这件事的成就感,仿佛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削弱之后行动的动力。&br&&br&但我认为也不必藏着掖着到最后。知乎上关于大脑的多巴胺奖赏系统有很多高赞答案,我就不谈了。提前预支多巴胺会削弱动力,获取多巴胺反馈的过程过长也会削弱动力。因而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就可以公诸于世了。&br&&br&&b&12.对任何人都怀有互利共赢的心态。&/b&&br&如果你与人相处之时只想着为自己谋利,迟早是要混不下去的。&br&通过利他来利己,才是高明的做法。&br&不要只把看得见的东西当作利益。&br&&br&另外,有些人是天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无论你嫉妒也好,抱怨不公也好,愤怒恶言相向也好,只会使你自己陷入一种怨天尤人的糟糕状态,还无法对人家造成一丝伤害。&br&&br&而且根据我身边的样本,从概率上讲,越是衣食无忧越是心地善良,容易相处。&br&&br&穷生奸计,富涨良心,不外如是。&br&&br&&b&1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b&&br&就像我为什么要打这么多字,有什么资格教导别人。&br&&br&&br&反省去了。&br&&br&&br&&br&PS:只收藏不点赞就违反了第12条。
越往后越是核心。1.交浅切莫言深。尤其是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后安全感缺失会使人做出这种容易今后追悔莫及的事情。2.多在背后赞美别人,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在听到朋友的坏话时,人们往往倾向于“真没想到TA居然会这样”而不是“不我朋友绝不可能是这样的人”。…
我的女儿上初一,平时周一到周五简直像打仗,节奏比小学一下子快了好多。幸好我们暑假有意注意保持了她平时的生活节奏,不至于太散漫,加上她小学六年级时已经适应了紧凑的节奏,因此也就不到一个月便能够较好地适应初中的节奏。但我总是担心她平时抓得太紧后积攒了劳累,也担心她长假一下子松弛下来反而对身体有害,但也不能不让她放松好好休息啊。&br&&br&所以,长假前一周我就开始和孩子爸爸一起筹划孩子的长假如何过。比如,参考孩子平时周末的节奏,基本上和周末节奏差不多,不能比周末散漫,不然上学后就会身心收不拢。我们注意了这样几点——&br&1. 把长假要完成的比较麻烦的任务放在前半段完成:女儿本月底钢琴考十级,老师要利用长假给她增加琴课,训练细节,于是把长假的头两天都安排了琴课,这是一件大事儿。奥数题也是比较麻烦的,因此,也利用头两天让她和爸爸、外公交流了这两周做奥数题积攒的问题,以便留出思考的时间,长假后半段主要做做奥数题。&br&2. 长假有七天,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给孩子要安排一次积极的休息放松,毕竟是假期。但这种放松不是以熬夜看电视为代表,而是先早早入睡,以保证长假一开始就有较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所以,9月30日放学回来,晚饭让孩子花一个小时慢慢吃,看她心爱的课外书,然后练琴,洗澡入睡。比平时还会早半小时——平时9点上床,这一天8点半就上床了。她累了好几天了,加上赶作业很紧张,所以8点半上床,9点就入睡了,这样睡到第二天6点半起来,有9个半小时的睡眠,比平时多了1小时,而且睡得更早。&br&3.吸取暑期的经验,长假安排早上和同学一起练球一个半小时:8:00—9:30,阳光下奔跑一个半小时,有时孩子们还会自己组织比赛,会玩上两个多小时,这样也能很好地缓解压力,舒展身心,午饭肯定吃得香,然后睡一个香甜的午觉。果然,连续三天(10月1日-3日),每天早上醒来,孩子都睡够了,吃完早饭开开心心去练球,练球回来做一点作业就可以吃午饭了,做点家务后就睡午觉,一个小时的午觉足够了(因为平时在学校午觉只有15分钟),下午安心做作业。晚上有较充裕的时间玩耍。&br&&br&我们在1号、4号和6号分别给孩子安排了和小朋友们一起出游、吃饭、看电影的时间,这样孩子赶作业也很有盼头,玩的时候可以痛痛快快玩,玩痛快了,睡足了,也很乐意安心做作业。另外,每天都会买些她爱吃的新鲜食材回来精心烹调(简单又好吃),这样她既不会在长假熬夜,也不会在长假乱吃零食,还坚持了时间较多的户外运动,每天的睡眠时间比平时周一-周五多两小时,很快脸色就变得红润润的,眼看长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够好好充电,而孩子也没怎么打乱自己的作息。&br&&br&由于&b&很注意抓起床和入睡这两个点&/b&,即便外出旅游,孩子也很知道节制自己,比如她会很注意晚上不多吃,晚上10点前一定入睡,早上7点前一定起来,这样白天的活动规律就没有被明显打乱。所以自打她上六年级以来,我们一家人外出旅游回到家里,孩子也不会有多疲劳,稍微注意休息一下,马上就能适应学校的节奏。另外,因为孩子平时很注意坚持运动和健康饮食,所以外出旅游也能够做到不乱吃东西,这就为早睡提供了保证。&br&&br&===========================&br&题主讲的情况,以前我们也有过,尤其是孩子一放寒暑假,开学后的一个月都让我们头疼。后来我们反思了问题所在,在于我们没有好好规划孩子的假期节奏,任由孩子睡懒觉(因为这样大人很省心,还能夸自己放养孩子,所以孩子经常睡到日上三竿,一天吃三顿变为一天吃两顿,作息很快就乱了,精神状态变得疲沓。),而孩子既然能睡懒觉,也就能熬夜。记得五年级的寒假,女儿每天很晚才起床(要赖床赖到11点才起来),晚上11点过才入睡。到了开学的时候就惨了,生物钟一时间很难调整好,我们希望她9点半就能睡着,但她根本没法睡着。她也担心自己睡不好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急得掉眼泪。我们一起反省了假期的做法,告诉她不要紧,今后再也不这样放任自己在假期里散漫就会好的。如今,孩子长期坚持早起早睡,生物钟也使得她放假也不愿意睡懒觉了,于是,全家人的长假也因此过得高效多了,都能够得到休息,但又不是过于懒洋洋。&br&&br&我总结,为了避免出现题主讲的这种情况,&b&需要在周四就开始规划自己周六周日要怎么过&/b&,那位说了,周五再规划不行吗?以我的经验,周五再规划就有点晚了,周四规划,周五还能根据具体情况做点调整。&br&&br&&b&一周、一个月的每一天其实都是相关的一个整体,如果到了周末就以与平时很不一样的节奏生活,可能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反而深受其害&/b&。这都是因为没有把一周的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看成一个整体,而是孤立地看待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周一到周五是理性人,周六周日突然感性得不行,人在两种极端间摇摆,自然是很累的,节奏缺乏连续性,而过于跳跃。&br&&br&而认真对周末或长假做一番规划,&b&找到一个和平时有些参差但落差不是那么大的节奏,采用较为积极的方式来休息&/b&——比如平时在学校总是坐着,那么到了周末和长假就要多做点运动,而不是继续做个静止不动的宅男宅女。也许可以给自己的周末或长假做个列表,&b&对自己周末或长假想做的事情做个分类,然后分析这件事属于“充电”,还是属于“消耗”&/b&,如此,也许就可以提前预判经过这个周末或长假后,自己的状态将会变得更加积极,还是更加疲惫不堪。&br&&br&我们一家,自从开始对周末和小长假、长假都提前做规划后,基本上没再出现“假期综合症”,因为长假里,一家人都有锻炼计划并能好好坚持,一家人三餐饭都坚持自己用新鲜的食材做并按时吃饭,一家人都有阅读计划并能好好坚持,一家人都有外出或与亲友相聚的计划并提前一周就做好各项沟通准备。如此,我们终于不再担心受到“假期综合症”的袭击了。
我的女儿上初一,平时周一到周五简直像打仗,节奏比小学一下子快了好多。幸好我们暑假有意注意保持了她平时的生活节奏,不至于太散漫,加上她小学六年级时已经适应了紧凑的节奏,因此也就不到一个月便能够较好地适应初中的节奏。但我总是担心她平时抓得太紧…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解读是讲明白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r&1. 最简单也是最无能无效的方法—照搬参考书。&br&一般来说,教师参考书上的内容足够你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了。然而教学参考书真的好用么?且不论里面经常出错的常识,就连最基本的文言译文,教参编写者在处理一些虚词时都没种给出确切翻译,而是采取意译或打马虎眼以防被抓住小辫子。比如一些“而”是该翻译成六种用法其中的哪一种?比如一些不好处理的“以”该作何诠释。所以,完全依赖教参,实属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时的方案。&br&&br&2.最耗精力也许也是最费力不讨好的方法—依靠网络。我更愿意把网络信息分为总结性信息和启发性信息。随便百度一下课文题目+ppt,百度文库会出现众多优秀课件、教案。你下载一些拜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课件很多都大同小异,你抄我我抄你,甚至连配图排版字体都分毫不差。这类课件,你要用。怎么用?找一个信息全面但又不至于太过冗余的版本,找出其中基础知识的部分。例如现代文中的字词,现代文分段及归纳概括段意,文言文中字词句式知识。这些内容有些在教参就有,但在这类ppt中呈现的更为全面。这些知识,都是一代代研究教材的人在不断的分析讨论、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既需学生掌握又具有相对准确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解读也许与你的大学古代汉语或研究生研究范围有矛盾,但必须记住你面对的是中学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能力,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仅限于此,说太多反会弄巧成拙。我曾经很愿意以一种开放式的心态去研读解读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判断哪种解读更合理,但事实证明他们并不具备自觉与能力获得开放的好处,绝大多数此类问题不落在实处,便会不了了之,后患无穷。&br&&br&这些ppt总结出来的基础知识,还具有全面的特点,在使用中你可以自行适当删减,切记你要教一备十,而不是教一备一。你对你要讲授的东西,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透露的信息,大到作者其时之政治文化状况,大都应该一清二楚。这样才不会被刮黑板上,手足无措。否则次数多了,你的专业知识会遭到质疑,工作会变的非常不顺。因为很多时候学生说一名老师讲得好,出发点是这个老师“牛不牛”,被问住,显然是不在其中的。&br&&br&还有一类是启发性资料。我建议你去大量翻看网络上的教案。越看那些ppt、教案,你就会越乐:我的天,这都一群什么人,写出这么稚嫩青涩的东西,提问竟然都不过脑子,课堂毫无设计可言,原来我比网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强啊!能看出这些而不是看一个觉得一个好,你算是半入门了。然而这些东西并非一无是处。有些解读虽然在某个教案整体设计中并无亮点,但你可以拆解利用,让它成为你的原材料,在你自己的教案中打磨。我记得我在求职时,就会一次下载十几二十个教案来打磨自己的教案。也许你最初并没有想法,但是慢慢的,你会受到启发。照搬合理的、深入的解读只是蜻蜓点水,如何在原材料上加工成精品,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读,去对比,就会逐渐形成一些看法。能把一篇文章前前后后自圆其说地弄通畅了,真的会“逸兴遄飞”。&br&至于知网的内容,我并不建议你去看。知网是个好的网站,然而写过学科教学、师范类论文的人一定对非常水的教育研究现状毫不陌生,因此知网此类论文并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写论文的大多是一群没有教学经验的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苦思冥想,脱离实际。还有一群着急评职称的教师,远离纯粹学术,已经不知研究什么以及怎样研究。还有一些理论家,高屋建瓴但对实际教学并无近利。所以教育类的论文常常以文章的形式出现,而非标准论文。当然个别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是有的,比起其他学科更是少之又少,没必要为此浪费时间。&br&&br&3. 最踏实最有效的方法—逐字至全篇解读。几年前在北师大求学时,我曾听过一个讲座,就是关于如何解读教材的。主讲人已经被我忘却,然而他让我为止震惊并不屑的方法现今却成了我解读教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建立在前两个方法之上的,也需要本人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或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个方法就是:&br&你先搞清楚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再搞清楚每一个字词与相邻字词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你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及自然段、大段,最后到整篇文章。在了解作者与时代的情况下,如此解读,你大致就能解读透了。这个方法听起来极简单又有点蠢,这也是我当时震惊后马上不屑的原因。但是在经过教学参考书与网络资源的洗礼后,我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套高中课文文本分析的思路,例如内容与情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手法是如何辅助情感表达的,文章一般的写作逻辑为何,不同类型的课文应侧重哪些方面的解读。&br&&br&走到这一步,也不要不屑教参。有些关键问题,还是应以教参为准。我身边的老教师,讨论起某个问题,说教参上这里如何如何处理,都是信手拈来从不用翻书的。&br&&br&如果你能走完这几步,我相信你会在一些时刻,脑海中迸发出不同于约定俗成而又合理、深刻、创新的解读。这类解读不会也不易过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并了解社会现实,就已经功不可没了。&br&&br&最后给你留几个作业,嘿嘿。&br&1.《赤壁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中作者的情感表达,都有一个兴尽悲来而后通达乐观的过程。请你比较这四者在此过程中的异同。&br&&br&2. 《逍遥游》中,神人、至人、圣人,分别在前文中有无具体对应?如果有,在这种对应之下,庄子对这三类人有无孰高孰低之分,依据和理由是什么。&br&&br&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结合前边孔子的哂惜叹与的不同态度,解读孔子最后对弟子的评价并说说孔子对人各有志的“志”是否有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br&&br&4.林冲与陶渊明都生于乱世,然而两人的人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假如林冲在雪夜信步而去的路上,偶遇乘舟归来的陶渊明,两个人都想说服对方跟从自己,那么他们会有怎样一番对话?(脑洞有时需要开一下)&br&&br&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解读是讲明白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 最简单也是最无能无效的方法—照搬参考书。一般来说,教师参考书上的内容足够你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了。然而教学参考书真的好用么?且不论里面经常出错的常识,就连最基本的文言译文,教参编写者在处理一…
刚毕业的师范生一般有两个误区,要么觉得我还年轻我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把我当自己人;要么觉得千万不能让这帮学生看扁我要装得强势点。而老教师们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的时候,一般会重点纠正他们的第一个错误:你现在是个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否则别怪最后学生骑到你脖子上来;媚俗讨好能开心一时,长远来看并不是好事。然而第二个错误却极少有人提到。&br&&br&不要故作严厉,要做你本来的样子。你所需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按规矩做事,有一颗认真的心。&br&至于这事儿到底是和风细雨地说还是狂风暴雨地来,取决于你本来的性格。&br&“不像一个老师该有的严厉模样”,我不知道这个评语是谁给你的。但这种说法太不专业。谁说老师就一定是严厉的?难道就不能像我一样是逗比的么(咳咳)。我的学生一样考大学一样走上工作岗位一样见到我屁颠屁颠的。&br&知乎上一定有我的学生在悄悄关注我,说这话他们铁定能看到,所以我没必要唬你哈。&br&&br&教育是人培养人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谁规定了一定要板着脸进行?&br&学生做了不好的事情,你的语气不一定要严厉,但态度一定要严肃;你不必精通多少训斥学生的词汇,但你要就事论事,让学生没话说。&br&学生害怕的不是板着脸的老师,而是那个犯了错误的自己。&br&他们害怕的不是斥骂,而是面对。你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那刻,就是他们成长的瞬间。&br&&br&班主任做久了,自然有霸气外漏,再温柔的人都是如此。但那不是因为你很凶很厉害,而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错什么是对,怎样去对付这些错和对。&br&简单说来,无非胸中有丘壑。&br&&br&你们的学生时代有没有遇到过凶得要死却把班级管理的一塌糊涂的老师?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班主任和蔼可亲却秩序井然的班级?&br&&br&当然,“不像一个老师该有的严厉模样”也未必就一定是不专业的老师提出来的。也许是你的心态不对,或者处理的方式不对,人家不好直说,只能采取这种你最能理解又最能接受的方式来交流。&br&那么你就需要问问自己: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我的语气是温柔的,但我的内心怂了么?我是想教育学生,还是只想尽快揭过这一篇,哪怕是息事宁人?&br&&br&第一次当班主任的题主,你凶不起来就不必勉强。老师管学生,靠的是一身正气,就事论事。不是吓唬。现在的学生不傻。多研究教育方法,少纠结教育姿态。&br&&br&祝好。
刚毕业的师范生一般有两个误区,要么觉得我还年轻我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把我当自己人;要么觉得千万不能让这帮学生看扁我要装得强势点。而老教师们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的时候,一般会重点纠正他们的第一个错误:你现在是个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否则别怪最…
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这个职位真的太重要了。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父母】,他可能工资低,不被人尊重,职称评不上,社会地位低,等等等等,但是上天把一个孩子交到了你的手上,对这个孩子来说,你是非常重要的!!!&br&&br&很多人一直想把【为人父母】一事看成一个和上学、工作、结婚等等没有区别的&b&自然而然的事情&/b&来看待,这是多么的愚蠢,多么的不可能!!!&br&&br&现在的问题是:&b&如何使一名名普普通通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的一生的重要的意义。&/b&&br&&br&呜呼,【父母】绝对不仅仅是生了孩子就能当的!!!&br&&br&———————————————&br&&br&吐槽完毕。&br&&br&既然题主来知乎提问,我就秉承着知乎的一贯态度认认真真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r&首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当过老师的,曾经替一个小学的老师代过一段时间的课。&br&&br&在代课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你站在讲台上面对教室里几十个小小的学生的时候,心中就会忍不住升腾出【希望他们拥有一个美好未来】这样的责任感和企盼。&br&&br&&br&这是脚下的讲台所赋予站在上面的人的责任感,教书育人、施以教化,几千年来的老师都担负着这样的责任,正因为如此,越是初入此行的人对于这个职业的希望就越重。&br&&br&&br&虽然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教师行业中的败类,也不能说教师这个行业具有绝对的高尚度纯洁度,但是这已经属于【人性】方面的话题了,在这个答案里不做讨论。&br&&br&&br&回到教师的话题上来。当时我教的是五年级,在那段时间里,有许多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br&&br&在她们之中,有恬静而好学的少女,有大胆自信的好学生,有泼辣早熟的小妞和跟着她玩的小女生,有怯懦地闷头的小姑娘…&br&&br&&br&在他们之中,有上课时捣乱还屡教不改的坏学生,有脏兮兮又爱闹腾的小机灵,有活跃得不得了的小男孩,有闷声闷气欺负同学的大块头,有不爱学习又讲义气的小混子,有无论鼓励、强制还是激将都不肯当众发言的差生…&br&&br&&br&这样的差别是老师造成的吗?&br&&br&不,是家长。&br&&br&一个孩子的性格早在遇到老师之前,早就已经被自己的父母给【定性】了。&br&&br&就是这些和孩子整日里亲密接触的父母,&b&他们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脾气秉性的形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份额&/b&,&b&而老师,一个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却要负责几十个孩子的【普通人】,想要改变已经被父母定性的孩子的人生,实在是力不从心。&/b&&br&&br&&br&我曾看过许许多多歌颂老师改变自己人生的文章,也曾经真切地相信过,然而等到真正接触了现实之后才发现,老师的力量实在太过无力,老师所能改变的实在微乎其微。&br&&br&&br&&b&所有被老师改变人生轨迹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些个失职的家长,而那些企图将孩子的人生交与老师的家长,无一个是合格的父母。&/b&
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这个职位真的太重要了。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父母】,他可能工资低,不被人尊重,职称评不上,社会地位低,等等等等,但是上天把一个孩子交到了你的手上,对这个孩子来说,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一直想把…
我有一个朋友,姓江。&br&&br&&p&迄今为止,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12年的时候。那时候我22岁。&/p&&br&&p&我们小时候一起逃学,一起去三厅一社一吧,一起干仗,一起进派出所。唯一的区别就是,我早早的就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而他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在“混”。&/p&&br&&p&那天晚上,我准备在街上找点什么吃的来填饱肚子,然后碰到了他。黑皮鞋,黑裤子,黑皮夹克,这就是他的形象,一看这小伙就很精神。他说他要吃饭去,然后我俩就很自然的一起找了一家饭店。&/p&&br&&p&他仍然没有正经工作,告诉我他现在在“倒腾药”,说的很神秘,好像贩毒一样。其实我也知道,所谓的倒腾药无非就是在那些相熟的药店,买点可非、小泰、大力、
曲马多之类的处方药,然后晚上到夜场,加价5-10块钱不等卖出去。每个夜场都有一些像他这种“散户”,一晚上也倒腾不出来100块钱,因为要把一部分货
交给内保或者大哥当做保护费。&/p&&br&&p&他告诉我,他女朋友换的很勤。“玩”过很多女人,对他来说,是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而我也象征性的对他表达出我的“羡慕”,以满足他的虚荣心。虽然,我也知道那些被他“玩”的女人都是什么样子。&/p&&br&&p&中途我问过他,有没有想过以后的生活。他非常无所谓的回答,就这样挺好的。不过酒过三巡之后,他说:“不这么活,怎么活?”&/p&&br&&p&那是一种茫然。&/p&&br&&p&这种茫然,我也曾经体会过,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p&&br&&p&学生时代当着“大哥”,打架,收保护费,把一切叛逆的事情视为荣誉。比如进派出所、辍学、跟女生上床、跟老师家长吵架等等,都是荣誉。其中少不了有一些女生,对我们这样的人非常崇拜,甚至愿意当我们这些人的众多女朋友之一。&/p&&br&&p&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渐渐的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地下秩序”是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的。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渣保护法”不能再作为我们胡作非为的盾牌。于是,茫然,甚至恐慌的心态也就越来越严重。&/p&&br&&p&我所幸运的是,遇到了贵人,让我早早的产生了脱离这个群体的想法,然后把曾经对待别人的“狠辣”用在了自己的身上,最终幸运的成功了,成为一个在世俗标准中还算不错的人。&/p&&br&&p&但是幸运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在脱离了这个群体之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底层。做着那些未必辛苦,薪水却十分微薄;或者薪水稍为丰厚,却无比辛苦的工作,然后咒骂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咒骂所有当官的,有钱的。&/p&&br&&p&若说我和江这种人有这种下场是咎由自取也无可厚非。可是,有的人是因为害怕被欺负,被迫的加入这个群体。虽说校园暴力无法阻止,但是可以做到有效震慑。如果相关法律可以完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可能他们的人生真的是另一种状态。&/p&&br&&p&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去抱怨,去咒骂。&/p&&br&&p&江这类人,则自然而然迈向了另一种生活。自觉的隔离于这个社会,在自己的圈子中生活。白天睡觉,晚上混迹于夜场或网吧,靠着父母以及自己“倒腾药”来维持自
己的生活。吃到一粒摇头丸或者“溜”过一次“冰”可以作为未来半年吹嘘的资本。随身带着匕首,偶尔的一次斗殴可能就会出人命,或横尸街头,或走进本就离他们很近的监狱。&/p&&br&&p&而那些女生,也往往好不到哪去,甚至更惨。一瓶小泰或者两板曲马多就可能陪某个或者某些个男人“来一炮”。有的时候遇到的男人连房钱都付不起,地点可能在某个树林,也有可能在夜场的厕所。无论身后耸动的男人是谁,是几个人,她们需要的只是药劲上来之后那片刻的解脱。她们心甘情愿的被拍下照片,被拿去一些我不知道的渠道换钱,或者成为这些男人吹嘘的资本。江的那些“玩”过的女人和他那些女朋友,大概也就是这群人。不是我的想法多么恶意,而是他的圈子接触不到其他类型的女人。&/p&&br&&p&我一个朋友看过《喜爱夜蒲》和《一路向西》之后说很羡慕那种夜生活,并问我是不是真的是那个样子,我说不是。东南沿海港澳台的夜场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沈阳的夜场,充其量是一个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的聚集地。来到深圳之后,他也曾打电话问我,有没有见识一下深圳的夜场,我说没兴趣。&/p&&br&&p&可能深圳的夜场与沈阳的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场所让我有一种天然的反感。或许我成见已深,但我真的没有兴趣去了解,因为沈阳的夜场我已经了解的够够的了。&br&&/p&&br&&p&那天酒喝完,结账的时候,是我掏的钱。当然,他也跟我争着买单,不过我没让。我知道,他要是把钱付了,可能今天晚上就没有进货的钱了。而他这种人,缺钱的时候,一定会伤害到某些人,无论是他自己的父母,还是陌生人。&/p&&br&&p&以后什么样的生活,或许并不是他们没想过,而是不敢想。&/p&&br&&p&《肖申克的救赎》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不同的人生际遇会对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网上很多人评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自由,我却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希望。&/p&&br&&p&江,以及那个跟他一样的,游离于这个社会边缘的群体,或许缺乏决心,或许缺乏行动,但实质上,都是缺乏希望。&/p&&br&&p&更准确的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希望。于是,他们能做的仅仅只是活着,出于本能的活着。&/p&&br&&p&以一种糜烂的方式。&/p&
我有一个朋友,姓江。迄今为止,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12年的时候。那时候我22岁。我们小时候一起逃学,一起去三厅一社一吧,一起干仗,一起进派出所。唯一的区别就是,我早早的就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而他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在“混”。那天晚上,我准备在街上…
西挹神山爽气,&br&  东来邻寺疏钟,&br&  看吾校巍巍峻宇,&br&  连云栉比列其中。&br&  半城半郭尘嚣远,&br&  无女无男教育同。&br&  桃红李白,&br&  芬芳馥郁,&br&  一堂济济坐春风。&br&  愿少年,&br&  乘风破浪,&br&  他日毋忘化雨功!&br&&br&这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徙》中提到的一首小学校歌,相比起来种太阳……
西挹神山爽气, 东来邻寺疏钟, 看吾校巍巍峻宇, 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 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 芬芳馥郁, 一堂济济坐春风。 愿少年, 乘风破浪, 他日毋忘化雨功!这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徙》中提到的一首小学校歌,相比起来种太阳……
这个问题应该拆开来回答:&br&&br&什么是权威感?&br&&br&我个人的理解,信息差可以带来最直接的权威感,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的狭窄的,老师在知识储备上可以很轻易的碾压学生,但是现在这个则很难实现了。&br&&br&想象一下自己在不懂的领域的感觉,例如第一次进家具城,或者是不懂电脑的小白第一次进入电脑城,那种惶恐和无知感,此时碰到一个满嘴术语的销售员,我们可能下意识的就认同了这个权威。&br&&br&以下的内容借鉴了一些管理学的理念,针对教师而言,权威感的来源可以简单整理为以下几点:&br&&br&1、角色认同:即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带来的光环加持,中国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还是有一些影响的。&br&2、专业水准:老师在学识上的造诣任何时候都是个人权威的加分项。&br&3、道德品质:德才兼备,但是德行和品质永远是来在前头的。&br&&br&就此总结,作为老师,需要树立个人的权威感也就比较简单了:&br&&br&1、不断学习,学生知道的你知道,学生不知道的你也知道,然后还有自知之明。读书不失为一条捷径,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br&2、师德师德,其实也没那么难,尊重自己,尊重学生,认真负责。&br&&br&中国人的边界感比较模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莫名其妙的概念让很多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干涉可能会有些多,尊重学生的边界,也要守好自己的边界,权威感自然而来。&br&&br&于是引出下面的问题——&br&&br&如何不严肃刻板?&br&&br&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可以理解为边界清晰。&br&&br&但是,过于清晰或者僵硬的边界会让师生关系的沟通不那么顺畅,所以题主希望让自己能和蔼可亲,相信目的也是为了能建立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br&&br&可是要说明,好关系和关系好可能并不是一回事。&br&&br&关系好:和学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平辈相交,但是可能带来的恶果就是,既然是朋友,你所安排的任务或者要求就变成了建议。出现了学生不守纪律的情况。&br&&br&好关系:令行禁止,彼此尊重。&br&&br&师生关系本身不可能简单的整理为朋友关系或者亲子关系,可以有部分重叠,但是一定要区分清楚。有些原则是红线,碰都碰不得,因为一旦突破某些边界,师生关系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就会破坏,你们可能是好朋友,但是你很可能不再是一个好老师。上面有位答主说的,当学生触犯规则的时候大发雷霆,讲道理,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边界,此时老师的怒气其实更是一种警告而非真正的发怒。没有碰触边界,一切皆可一团和气,但是一旦碰触边界,或者要突破边界,一定要守住!&br&&br&如何实现?&br&&br&这是一门艺术啊,表述能力有限,简而言之,恩威并施,边界清晰,彼此尊重。。。这涉及到教师人格的修炼,着实让人为难。&br&&br&两本书推荐则个:《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教学勇气》&br&&br&——————————————————-&br&另外,为了推我自己的课我也够拼了,广告时间:&br&&br&我自己开发的课程:&br&&br&&a href=&/course/introduction/1136005.htm#/courseDetai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新老师看过来——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这个问题应该拆开来回答:什么是权威感?我个人的理解,信息差可以带来最直接的权威感,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的狭窄的,老师在知识储备上可以很轻易的碾压学生,但是现在这个则很难实现了。想象一下自己在不懂的领域的感觉,例如第一…
这个问题关注了很久呢,编辑了好几次,草稿又丢了~认认真真在电脑上来答吧。前面几位老师说的很好了,我从不同的角度来提供一些思考和讨论。&br&&b&先说教育。&/b&&br&新教师入职,首先应该考虑,你面对的是什么年龄层次的学生。实际经验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特点也是非常不同呢。所以,需要我们老师扮演的形象也是不太相同。下面,我们慢慢来说。&br&做低年级小学生的老师,你一定需要成为一个权威的规则制定者。根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阶段的划分,七八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阶段,九岁以后才逐渐从他律到自律发展。也就是说,小孩子还很难有辨别对错的观念,道德观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建立的。这时候的孩子也非常听老师的话,崇拜老师。老师就需要给孩子教导,什么是正确的,什么又不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站在权威者的角度,你千万不能有任何迟疑,要给他们确定的态度,不然,小孩子是会错乱的。另外,这个阶段的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规则。小学和幼儿园相比,课堂趋于正式,老师需要在一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做事情的程序。没有人生来就知道,上课铃响应当进教室坐好,回答问题要举手,要起立。这些都是跟着老师一点一点学会的。小学老师管理学生,通常细致又严格,细微之处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生活的归属感和规则意识。&br&小学直至初一是学生比较听话的阶段,初二初三乃至高一,叛逆期伙同青春期来临,这几年,学生是最难管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们总是假象自己站在舞台上,大家都看着自己。假如你正好带到这几个年级,你一定会在每个班里抓出一些叛逆之徒,犯了错误被你耐心叫到办公室,却翻着白眼顶嘴,你说一句,他有十句,噎得你话也说不出来。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治法,堵则不通,那就选择疏。若是管理得当,这种学生,一旦收服,就是心腹。&br&学生到了高二高三,就像是捋顺了毛的猫,好管多了,我们也最喜欢带这些大孩子,知道学习懂礼貌了,这个时候师长的敲打也听得进去了。这时候,高考已经相当迫近,对知识的学习已经没有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最为融洽和谐,共同目标是为了获得知识,赢得长足的进步。总的来说,高中阶段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开始观察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产生自己的质疑。这时候,老师就不能仅凭借权威说话,而应该以理服人,只有从内心里听进去,才能真正信服你的道理。因此,你会发现,初中老师嗓门大,高中老师普遍话多。这个,是有理论依据的。&br&在我分析学生特点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教学是理论和实践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师范生阶段,你学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可是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当你走上工作岗位,和学生打交道,在观察中验证学过的理论,同时进一步学习理论,对教育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br&&b&再说教学。&/b&&br&教学这块,&a href=&///people/ea63e68a80& data-hash=&ea63e68a8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a63e68a80&&@蝌蚪殿下&/a&说得很仔细了。听课,讲课的训练都特别重要,课堂是一个老师的招牌,凭借这块招牌,才能决定你能带什么样的班级,教什么样的学生。而公开课就是展示这块招牌最好的舞台。我以前曾经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公开课就是表演课,学生和老师提前要做准备,总有种作秀和矫揉造作的心理。但是真正沉下心来准备,你会发现,公开课是检验功力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你能上好一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学生有较好参与度的公开课,就说明你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已经很不错了。并且,公开课通常有同组的前辈听课,不要犯懒逃避,多向老教师请教,会成长得更快,发现自己的不足,避免走弯路。年轻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多听听别人的课,包括和你一起入职,甚至资历更浅的人。你周围的人,也是一起成长的,路上多看看别人,每个人都有独到之处。不要因为自己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否定别人的努力。或许棋逢对手,各有所长呢。不要太孤独,不要太骄傲。孤独和骄傲,是清高的人常常所有的,不是说清高不好,可清高的人,往往容易坐井观天,看不到更大的世界。&br&推荐&b&几本我看过的教育类书籍:&/b&&br&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真正的大师没有太多的晦涩艰深的理论,举的都是身边最朴实常见的例子,说的也是最简单易懂的语言。但是你一读,就懂了。&br&陶行知全集:“做中学”是陶老师的核心思想,这不就是最早的新课改呢。&br&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老师是一位做事非常严谨,工作有态度有方法的老师。他提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理念已经被现在的班主任老师广泛运用。当然,年代有点久,有些做法还是需要有所选择的。&br&李镇西《我这样做班主任》:和魏书生老师相比,李镇西老师更为感性,可谓全身心交付教育,不计回报,所以获得了学生的爱与尊重。&br&读了这两人,以及于漪老师的一些随笔之后,发现在教育方面颇有心得,广为人知的多是语文老师。是因为文人常有广博的情怀,并且愿意写下来的吧。嘿嘿,雪落也是有文艺范的理科老师,文笔不好,可也愿意写哦~&br&《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美国人写的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可操作性强些。这本书够厚,内容还算比较全面,值得参考。&br&&b&生物老师可以一看,增强专业素养的参考书:&/b&&br&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br&悉达多·程克吉《众病之王——癌症传》&br&丹尼尔·博尔《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追求意义》&br&还有好多书不一一列举了,想到会再补充的。&br&&b&写在最后:&/b&&br&不管你热爱或是不爱,教师是个良心活,谁都是从年轻过来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听从自己的心,努力,就对了。&br&还有一句话很重要,不要在重复的劳动中自我感动。我以前也会感叹,今天加班改作业到多晚,一天工作超过了多少个小时,等等。可是,我非得这样做吗,我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做这些重复的劳动,是因为我真的很认真吗。假如我白天工作效率高一点,假如我想办法整合自己的时间来减轻负担,是不是会节省很多劳动量呢?辛勤工作没有问题,但你是否高效,是否有所创新,头脑是否有收获,这才是衡量工作价值的标准。
这个问题关注了很久呢,编辑了好几次,草稿又丢了~认认真真在电脑上来答吧。前面几位老师说的很好了,我从不同的角度来提供一些思考和讨论。先说教育。新教师入职,首先应该考虑,你面对的是什么年龄层次的学生。实际经验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小学,初中,…
冒昧先答。既是新入职,应该先观察、适应,自我认知,再做规划。&br&其实我也是年轻教师,但不是新入职,这几年也有好多血的经验和教训,这里只做正面论述,希望对后来人有帮助。&br&&b&1.教学研究&/b&&br&&b&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所以此条单独列述。&/b&&br&&b&听课、讲课。&/b&尤其本专业本学科的课,各年龄层各种风格的课,不同时期和课型,都去听听。当然,老抓着几位同志不放人家也会烦。最好自己制作一个时间表,每周去听两节。长期坚持下来,别人也就不以为怪,也能向大家表明你学习的诚恳。&br&刚开始讲课,常觉想要原创而脑中空空,难以操控自如。其实,就我个人和年纪差不多的同事经历来说,还是觉得年轻教师很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各种尝试,大胆实践。比如一节课的设计和表述,与学生的互动等。充分利用好听课学来的经验&b&(切忌照搬硬套)&/b&,融合中摸索,摸索中前进。有什么&b&新主意就去设计、施行,并观察结果,别害羞别放过。&/b&另,不要那么着急在最开始就把自己归入某种风格。型还没找准,怎能定性?&br&&b&教研、学习。&/b&学校的&b&阅览室&/b&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杂志报纸免费,还有比这更美的福利嘛。但要学会挑选。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作文素材》《作文与考试》《啄木鸟》……我们阅览室关于本学科的期刊杂志不下十种,就算天天去恐怕也看不过来。花了一段时间去翻阅,最终确定最适合我们年轻教师,理论与实用兼顾的,还是《语文学习》《作文素材》,所以决定坚持跟定这两种。其余各类偶尔翻翻了解一下。其他学科可以尝试这种方式来选定自己最需要的资料。再有就是心理学教育学的杂志期刊也要加以了解,拓宽知识面。&br&这些杂志中,很多是可以&b&发表论文&/b&,可以攒分数的。对以后晋级有帮助。可以向老教师了解一下本学科有分量的期刊杂志有哪些,发表的途径是什么。&br&&b&教师入职,真正将报酬拉开距离的是职称。评职称、晋级,看的主要是教学成绩、荣誉、论文。&/b&&br&&b&公开课。&/b&常有人认为公开课就是表演嘛。其实,一堂好的公开课,老师和学生都收获和成长很多。我甚至认为,公开课的效率,比常态课高几倍。因为教师和学生同时练习和收获的,是方法(渔),而不仅仅是知识点(鱼)。所以,一定积极争取公开课的机会,认真准备。一般每个学校和区市都定期、分年龄段举办公开课比赛,比如教坛新秀、优质课等。(有助晋级)&br&&b&保持阅读习惯&/b&。学科都是相通的,知识面越广越好。哪怕跟学生闲聊天儿呢,也好找话题不是?读本专业的书也好,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好,保持阅读,能稳固你的意志和心力。我身边的老教师,常能除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外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嗑瓜子闲聊天儿,各种八卦。年轻人,尽量别卷进去,没资格,没工夫。(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该有的交流还是要有的)要知道,有的老教师,交了二十几年,还是时刻端坐书桌前,闲下来就看看报纸杂志,读读,《东周列国志》。这种定力,我希望二十年后我也有。&br&&b&2.自我认知&/b&&br&&b&或许是我自己看得太重,所以想把教学研究之外的所有都归入自我认知。我常觉,在与人的交流中,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发现新的我:好的我,坏的我。&/b&&br&即使是站在讲台上,也要感受自己讲课的过程,感受声音、语言、表述方式,与学生的互动效果,来辨识一个问题:&b&我适合教书吗?&/b&&br&做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看着他们的面庞,听着他们的声音,处理他们的问题:&b&我喜欢这样的交流吗?耐心足够吗?&/b&&br&在与同事交往中,观察他们,感受自我:&b&我喜欢与这群人为伍吗?&/b&&br&找到一个大你五岁、十岁的同事,观察他们的生活水准、思维方式:&b&五年、十年后,我愿意成为他那样的人吗?&/b&&br&如果这些问题让你感到都不是问题,那你很适合做一名老师,而且将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b&教好书,管理好学生,就要做好晋级规划。&/b&以我们高中为例,中学二级晋中学一级,一般要五年以后。那么要做好这五年中,参加哪些级别公开课,发表几篇论文,积极要求做班主任,教学成绩要保持前茅,投入到整个工作氛围中。&br&如果上述问题让你感到焦虑,那么,此地不宜久留,要尽快尝试别的职业。&br&工作以前的自我认知,在工作中得到实践的冲击,最终留下来的特质,和新长出的芽儿,才是你评判自我、选择未来的标准。所以,我认为,至少要工作一年以后,关于自己的认知,关于行业的常识,都比较深入的时候,才谈得上人生规划吧。&br&&br&另,既是新入职,便忍不住要多说两句。&br&&b&办公室也有政治。&/b&观察同事们的言行交流,待人接物,你就能了解这所学校的政治,和这所学校的文化。不要觉得,我是年轻人,要专心教书来的,才不要参与什么政治这类麻烦的事。我就吃亏在这种幼稚的想法上。进了工作单位,就是社会人。你必须和人群待在一起,在与他们的周旋磨练、热心友善中,才能找到保持独立和自由的安全法则。如果你发现自己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人际问题,尤其与领导的关系,那么恭喜你,职业道路又多了一条,&b&可以往管理层发展。&/b&&br&但提醒一句,&b&教学业绩永远是第一品牌。&/b&因为教师,首先是向学生负责。&br&年轻有犯错的资本,&b&重要的是尝试,而且一定要长记性&/b&。不要着急面面俱到,试图让领导同事觉得你完美。其实谁都年轻过,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愿意帮助你成长。&br&&br&讲真,在教师行业中,真的很少遇见把教育当事业的人,一旦遇到,心生敬畏。有新来的几位年轻同事,半年里就学会了插科打诨,混日子。不见认真备课,只问下同事这题怎么做,这节课将到哪儿,就敢拎起书本去上课。真心希望教师行业中多一些认真的教书匠,珍爱教室里几十双眼睛和他们的未来。&br&&b&浅薄的经验,仅作交流,欢迎指正。&/b&&br&忽觉自己碎碎念。最怕的职业病,就是好为人师。
冒昧先答。既是新入职,应该先观察、适应,自我认知,再做规划。其实我也是年轻教师,但不是新入职,这几年也有好多血的经验和教训,这里只做正面论述,希望对后来人有帮助。1.教学研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所以此条单独列述。听课、讲课。尤其本专业本学…
谢邀,其实家访我也没太多经验。先写几点抛砖引玉吧。&br&&br&第一点,能不到学生家里去就不去,最好是在学校交流,就算下班后在办公室等家长来,也不要去学生家。&br&以我有限的家访经历,家长几乎都会要留老师吃饭,即使没有吃饭的意向,家里肯定会准备各种水果,实在太给人家添麻烦了。&br&更不要说,会有不少家长会在临别时给你塞超市卡,月饼券啥的。收了红包你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br&&br&第二点,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在接触学生两个星期以后再去家访,这样你们交流起孩子的情况来,会有话可说。&br&毕竟大家一开始完全是陌生人,啥都不知道硬要谈很尴尬的,所以你可以花两个星期的时间来观察孩子,顺带向以前的老师了解这个班的情况,特别是了解几个不是那么通情达理的家长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家访时候遇到他们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br&&br&第三点,家访时你的态度很重要。&br&不要因为自己很年轻,比家长年纪小很多就表现得很谦卑的样子,当然也不要趾高气昂的模样。&br&你要表现出“我很有经验,我对孩子很有一套”的样子,家长对年轻教师真的是一万个不放心,你要是对家长的态度是唯唯诺诺的那种,他们以后遇到一点点不满意就会跑去找校长投诉你。&br&&br&第四点,家访时谈自己什么。&br&精明的家长肯定会拐着弯打听你的情况。你一定要坦坦荡荡,把自己的优点说得清清楚楚(当然这里最好有个老老师陪你一起,夸你的事就可以她来做了)。&br&名校毕业,年年奖学金,大学阶段做家教学生成绩提升快,实习时候和学生相处很好,现在还保持联系,编制考试笔试或者面试第一名,这些你总要占一两样吧?&br&家长听到这些内容,本来吊着的心至少先能放一放哟!你如果再说一说你有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成绩的教学方法的话,家长就非常放心啦!&br&&br&第五点,家访谈学生什么。&br&不管是谈优点还是谈缺点,最好能谈谈细节,你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小事,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有什么样的特质,这样的细节家长能感受到你对学生的关注度很高,会对你更加信赖。所以在家访前你最好做些功课,有针对性地谈。&br&&br&第六点,家访向家长了解什么。&br&问问家里谁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是多高,教育理念是快乐第一还是成绩优先,晚上孩子在家作业的情况,周末上辅导班的情况,有什么特长。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提高等等。&br&&br&第七点,在没有了解清楚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下不要提出什么建议。&br&&br&最后一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开展教学,关心学生,你的用心和努力家长是会感受到的,这是最容易获得家长信任和支持的方法。
谢邀,其实家访我也没太多经验。先写几点抛砖引玉吧。第一点,能不到学生家里去就不去,最好是在学校交流,就算下班后在办公室等家长来,也不要去学生家。以我有限的家访经历,家长几乎都会要留老师吃饭,即使没有吃饭的意向,家里肯定会准备各种水果,实在…
我想特别提醒大家一类文章。&br&&br&这类文章讨好你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需求。通常喜欢用问句来破题。诸如“你真的有喜欢你在做的事情吗?”、“这是你梦想中的生活吗?”、“你真的有活过吗?”。&br&&br&这种似是而非的问句,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特别有冲击力。内心不够强或者阅历不够的人很容易被忽悠。&br&&br&这类文章以让你舒服为最高要务,质疑的都是你觉得不舒服的东西。质疑完了之后,接下来抛出的东西都是顺着你心思走的。而这类文章的写法,也是倒着写的,先摸准了大多数人喜欢什么排斥什么,然后才有观点。&br&&br&就像正规按摩和色情按摩的区别,正规按摩是“哪里不舒服按哪里”,色情按摩是“哪里舒服按哪里”。&br&&br&对于这种色情按摩式的鸡汤,我们要时刻铭记一点,“遵从内心”这四个字应该是完全中性的,不应该赋予太多的正面评价。&br&&br&把“喜欢的事情”变成“在做的事情” 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能力。翘一天不上班不上课也是“遵从内心”;把“在做的事情” 变成“喜欢的事情”的人才是真牛逼。
我想特别提醒大家一类文章。这类文章讨好你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需求。通常喜欢用问句来破题。诸如“你真的有喜欢你在做的事情吗?”、“这是你梦想中的生活吗?”、“你真的有活过吗?”。这种似是而非的问句,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特别有冲击力。内心不…
感谢邀请。&br&&br&宿舍里,室友天天打游戏,你一个人每天泡图书馆自习,害怕被孤立;&br&办公室,同事每天都在聊天打诨,你一个人埋头苦干,担心被排挤;&br&朋友聚会,聊的都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你想说点别的,却害怕冷场。&br&本质都是一样的。&br&&br&人会有这么一种倾向,依据一些模式和特点给人贴标签,并&b&把跟自己具有相似模式的人归为「同类」&/b&。再通过这个「同类」的标签,去认知和判断一个人。&br&为什么呢?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并不现实。因此,「贴标签」的行为,就是把一个人简化成几种类型,并判断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以及选择与他相处的模式。这可以大大地节省我们的认知和思考成本。&br&而&b&这些被贴上「同类」标签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圈子」&/b&。&br&&br&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在很多方面的行为模式是相似的。&br&例如,从名校出来的人,可能会倾向于跟名校的人交朋友,因为他们会预设,名校出来的人,在眼界、见识、心态上会比较一致。&br&这些「圈子」,有些是你主动去构造的,比如基于共同兴趣的朋友;有些是被动聚集起来的,比如室友、同学、同事。对后者来说,拥有相同的背景,就是一种「同类」的标志。&br&&br&而当某个「圈子」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超出了我们对于他的标签化认知,会发生什么事呢?&br&我们会感到害怕。&br&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行为,超越了我们对他的标签化认识。我们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期望」他作出一定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应对模式。而现在他的做法跟我们的期望是不同的。&br&这就意味着,&b&我们「贴标签」的认知方式,失效了&/b&。&br&&br&譬如说,你有个室友,天天跟你一起打游戏,不上课,你觉得他就是个肚子里没有什么货的家伙。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居然是个知乎大V,写了上百条回答,拿了10万赞。你的心里会不会咯噔一下?&br&这就是一种「&b&心理失衡&/b&」现象。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式失效了。&br&&br&这种心理失衡来源于对稳定感的破坏。具体来说,就是两个方面。&br&&br&第一,你可能会想,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室友居然是个知乎大V,那么,平时那些在你面前展现出某些样子的人,他们真实的一面是不是截然不同?你对他们的认知和判断,会不会完全错误?那么,&b&你对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体系将受到挑战&/b&。&br&&br&第二,你可能会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被他超越。一个「圈子」得以形成,它一定是相对稳定的,大家彼此之间相对的水准不会差得太远。如果一个圈子里有人表现出进步的迹象,很容易激起大家的警惕,因为&b&这会导致整个圈子变得不稳定,最终分崩离析&/b&。&br&&br&&b&这两种对稳定感的摧毁,导致了焦虑的产生&/b&。而这种焦虑是极难忍受的。你必须去做点什么,来抵消这种焦虑的影响。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两种行为:&br&&br&1. &b&排挤&/b&。&br&对圈子里表现优秀的人表现出敌意,暗暗期望或者用各种方式让他吃亏。&br&这一方面是出于「这个跟我水平相似的人,居然超越我了」的嫉妒,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维护稳定感的需要。目的是将他拉回原来的水平。&br&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企业会有所谓的「螃蟹效应」: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一个员工出类拔萃,就很容易受到针对,直到他离开,或是变得平庸。因为群体不允许过于出众的个体存在,那样会让群体变得不稳定。&br&&br&2. &b&合理化&/b&。&br&合理化的方式就是:告诉自己,他其实没那么优秀,背后是有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原因的。从而让自己相信,圈子还是稳定的,世界还是安全的,只不过是出了个小小的bug而已。&br&这就是题主所遇到的情况。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br&「他怎么可能那么勤奋,一定是为了做给老板看。」&br&「哪有人那么热心,他一定是想巴结老师。」&br&「你就装逼吧你。」&br&简而言之,就是欺骗自己,从而达到消除认知失调的效果。&br&&br&这两种方式,一种对外,一种对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消灭不安定因素,解除自己的焦虑感。&br&&br&心理学家Carol Dweck在研究儿童面对「失败」的模式时,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固定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模式(growth mindset)。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测验你的能力。他们害怕面对失败,因为在他们眼中,失败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意味着自己能力的不完善。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成长的,整个世界就是为了帮助你成长。他们会乐于去做充满挑战性的事情,乐于从失败中总结和提高,对他们来说,按部就班的成功才是最无趣的。&br&&br&这个模型放在这里也是适用的。&br&&br&大多数人是固定思维模式。他们会认为,我的能力是稳定不变的,我的圈子也是稳定不变的,那么,我身边的人「最好」也不要变,圈子「最好」也不要变。因此,他们害怕变化,会通过将异端排挤出圈子或者合理化来否定这种变化。&br&&br&而少部分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提升自己的修行。他们渴望看到身边的人表现出突出、卓越、与众不同,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兴奋。对他们来说,「优秀」和「出众」才是一种真正的「圈子」。&br&&br&但是,你要知道,跟大多数人一样,只会沦为平庸。而踩着非议艰难成长起来的,才能成为强者。&br&&br&所以,如果你下次对身份「低微」的人「折节下交」时却被说是装逼,如果你帮了别人一个忙却被认为是在巴结讨好,如果你一心学习充电,却被整个集体孤立,没关系,这只能说明一件事:&b&你已经足够优秀,优秀到这个「圈子」已经容不下你了&/b&。&br&&br&是时候找寻更广阔的天空了。
感谢邀请。宿舍里,室友天天打游戏,你一个人每天泡图书馆自习,害怕被孤立;办公室,同事每天都在聊天打诨,你一个人埋头苦干,担心被排挤;朋友聚会,聊的都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你想说点别的,却害怕冷场。本质都是一样的。人会有这么一种倾向,依据一…
高考时,我考入了全国前十的某名牌大学。家族的亲戚长辈们非常艳羡,每每见着我父母,都会表达他们的羡慕之情,毕竟在我们家族,暂时还没有比我更厉害的了。在他们眼里,我估计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厉害,从小便在奥赛班,我在班里,也就是个中下游。然而我也知道,我读的是名校。&br&名校的光芒的确很亮丽。大四找工作的时候,从来不需要参加什么大型招聘会。尤其我读的是计算机专业,科技公司们都是一一来到我们学校开宣讲会,就近面试。我不需要离开学校,投简历也从来没有被拒绝。只是一个月,面试了三家公司,拿了两个offer,于是自然而然就停止了找工作的旅程。于是和四年前一样的情景。我父母每次给我打电话都会说起家族长辈亲朋好友是如何高歌赞颂我的。而我依然,在我们班,中下游水平,觉得他们太大惊小怪。&br&正式工作,公司是一家业内挺出名的互联网公司。两个offer,开发与测试,我选择了测试。因为人人都说女生更适合做测试。那一年,项目不好,工作非常悠闲。我每天能花大半时间逛论坛看视频。一开始觉得很开心,工作舒服工资高。慢慢地,身边的人开始跳槽了涨工资了,而我,什么也没有学到,跳槽无门涨薪也无路。我开始思考,我在干什么。试过埋怨公司,认为我这么一个大好人才,却被投闲置散,落至今时今日这样的田地。也试过自怨自艾,认为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废人。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之所以觉得亲朋好友们的夸赞大惊小怪,其实是因为在我心底,我一直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是个天之骄子。一路以来走得太过顺畅,我以为自己并不高傲自大,其实这种高傲自大已经深入骨髓,我根本没有机会察觉。及至看到周围那些,曾经和我一个水平,甚至不如我的人,踏踏实实地走每一步,一步一步地抛离我,我才慢慢意识到,我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我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br&接受自己是一个庸人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我每天都在剧烈的内心煎熬中。一时劝说自己,生来便是庸人,坦然接受便是。一时又斗志激昂,只要努力,我便能回到原来天之骄子的位置上。食不能安,夜不能寐。精神的压力直接导致身体的衰弱,一度卧病在床。&br&终于,我找到了疑似可以自救的方法,出国留学。美国留学,计算机非常热门,找到工作的概率非常高。于是我开始考托福,考gre。在这个过程中,我内心的煎熬似乎减少了不少,那个重新获得我是天之骄子的自信的希望成为了我的动力,我觉得我每天都在进步。说来也真的是巧合,我又只申请了三个学校,便拿到了dream school的offer。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依然是骄傲的,似乎我不再是那个一事无成的废物。我看着身边的同事,心想,就让我追求更高更远大的梦想吧。相比起之前高考读大学找工作,每一样都是跟着大众的道路走过来的,出国留学这一件事,似乎终于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了。身边的朋友开始惊叹我的毅力。那么多曾经说毕业后攒够钱就要出国留学的朋友都把出国这件事无限期搁置了,而从来没想过要出国的我,却做成了。与其说是出国,不如说我是在努力证明我非凡人,我终于有了和身边的人不一样的东西了。&br&留学的日子很艰辛。我并不是家境十分充裕的孩子。当初只申请三个学校,不是因为自大,而是因为囊中羞涩。我用自己工作攒的钱考托福做申请,再用自己攒的钱交学费。也就是说,我把我的全副身家都拿出来奋力一搏,如果找不到工作,我便只能一无所有地回国。不仅仅又变成当初那个碌碌无为的自己,而且连身外之物都没有了。所以就读master的期间,我精神十分紧张,周末不出去玩,作业一出来马上做,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都是在写代码。在这个过程中,我看着身边的土豪同学们和我的差别。他们心态比我轻松不少,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一样不少。他们说,我们家有钱也是我的资本之一。我越来越觉得,我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论家世,我非官二代富二代;论钱财,我与同学们相去甚远。论能力,我也不是最出色的一个。所以,我凭何再说什么天之骄子呢?&br&我成功找到了工作。在三番面试后回到酒店,看着窗外的海景,我知道我会有offer,而我却觉得人生,似乎又没有了希望,没有值得憧憬的东西。一切好像来得这么自然,而我却并没有因此恢复到当年天之骄子的心情。在这里,我见识到太多奇人异士。有能力的人光芒万丈,有资本的人也靠着自己的资本过着我望尘莫及的生活。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演绎着自己的每一日。所以这一程也可谓失败。我什么都没有证明。我非凡人?不过是年少无知时的错觉而已。&br&相比之下,我国内的朋友,最近一个个结婚生子,安居乐业。我的妹妹,看起来学历能力一切不如我,却兢兢业业安安稳稳地工作着,闲时与朋友吃吃烧烤喝喝啤酒,上瑜伽班,学画画,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你说这样是平庸吗?然而她却觉得幸福无比。我拿了两个名校的学位又一次进入了名企,努力了那么久,曾经我以为我也算一直在进步,最后也不过是朝九晚五地工作。而此时此刻,我只想回到家人的身边,过那带着油烟味的乏味无奇的日子。&br&我想,大千世界,谁人不平庸谁人平庸,一切不过是心魔。努力上进也好,安稳度日也好,若是不幸福不快乐,又有何用。&br&&br&神奇的转折线-------------------------------------&br&得到很多赞,看了很多评论,再回来重看我的回答,也许我应该把后面的事情写完,那样才不是一个负面的故事。&br&不是承认了我的平庸,我便变得忧郁阴暗。是因为开始坦诚面对这个平凡的自己,我有了平常心。每一天的努力,不再是为了追逐什么天之骄子的虚荣,而是为了享受这美好的人生。&br&我会买漂亮的小物品和家具,精心布置我的小家。花很多时间去钻研美食。每天游泳健身追求马甲线。周末的时候或骑行或登高,又或是与好友们喧哗吵闹地相聚。我也有了学习油画和乐器的计划。其实一切都不足为奇,只是以往的我,时刻焦虑,从未在这样生活的时候留意到自己的幸福。&br&个人能力的进步也不会停止。努力地工作,主动地学得更深更精,我在攀登另一个高峰。如我父母所言,我本来就是一个野心家,怎么可能就此停下。我倒不觉得这是野心,我只是有着让自己越来越好的强烈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现在仅仅是一种动力,不像以前,会逼得我喘不过气。&br&这个过程,从自诩不平庸到不甘平庸再到不在乎平庸,也算是一步一步走向平庸吧。但我总算找到了让内心安宁的生活。
高考时,我考入了全国前十的某名牌大学。家族的亲戚长辈们非常艳羡,每每见着我父母,都会表达他们的羡慕之情,毕竟在我们家族,暂时还没有比我更厉害的了。在他们眼里,我估计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厉害,从小便在奥赛班,我在班里,…
真的很反感学生给自己贴上『我很笨』之类的标签的。&br&&b&不要贴标签!!!&/b&&br&我就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笨到不行的人了。&br&&br&作为一个老师,&b&最怕的不是你学不会知识,而是怕你懒得思考。&/b&&br&&br&&br&讲一个故事吧,就是我前段时间带的一个高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初中高中六年没有怎么读书。这里我就不详述了。总之基础很差。&br&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忘了是什么题目,就是最后一步有一个【=-1+3】这样子的式子,我直接写了【2】,她问我为什么不是【-4】。大概就是这个水平的学生。&br&以后的每次讲概念,讲题,我都会很认真的一步一步告诉她,让她尝试着去做。&br&&br&但是又一次我真的有点儿难过了,是真的难过了。&br&我给她讲二次函数配方,然后用到了完全平方公式,我给她一步一步的推完了,她说她会了。&br&嗯,那我就说,你回去要记住哦,这个公式可以让你算的快很多。她说,好。&br&后来遇到了很多次,我一次次的让她自己推。&br&至少有那么五六次之后,我问她&img src=&///equation?tex=%5Cleft%28+a%2Bb%5Cright%29+%5E%7B2%7D+%3Da%5E%7B2%7D%2Bb%5E%7B2%7D%2B++& alt=&\left( a+b\right) ^{2} =a^{2}+b^{2}+
& eeimg=&1&&什么呢?&br&你知道她说什么吗?&br&&blockquote&&b&她说:&img src=&///equation?tex=c%5E%7B2%7D+& alt=&c^{2} & eeimg=&1&&&br&&/b&&/blockquote&&b&我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生气,不是愤怒,是感到难过。&/b&&br&你不懂的知识我可以慢慢给你分析,你不会算的地方我可以给你演算一遍然后你再试试,你想知道的任何知识我都可以尽可能的告诉你。&br&&br&&b&但是,你这样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一个回答,你知道我有多难过吗?&/b&&br&你可以说老师我好像记不太准了,我推一遍告诉你好吗?&br&&br&后来我跟她说,不管是学习还是说话,都要经过大脑想一想,哪怕是一秒钟也好。&br&我提到了这个让我难过的故事,她告诉我说。&br&老师,我们真的很久没有用过脑了,&b&至少我还回答了你。&/b&&br&你要知道,如果问我的那些朋友们,&b&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回答你。&/b&&br&&br&是啊,至少还给出了一个答案,虽然不是一个正确答案。ToT&br&&br&&u&故事就讲到这里,个中滋味我不多做评述,我只想告诉我的学生们,我&b&最怕的不是你学不好知识,而是你懒得思考。&/b&&/u&&br&&br&也许是我尚未真正成为一个老师前的一个考验,要做的还很多。&br&关于数学,但是我始终坚信,我会把我所理解的数学的美展示给我的学生,让她们重新认识数学,觉得数学也可以这么好玩。&br&关于教育,我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br&&br&以及感谢那些给我信念让我立志成为一名好的老师的老师们。&br&感谢那些时常给我发信息说老师我数学进步了,老师我最近学数学很认真的孩子们。&br&&br&最后秀一张前段时间实习时的小朋友写给我的信吧,真的是带给我无限的感动,与更强大的动力往前走。&br&&img src=&/e5848d54_b.jpg&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6& data-original=&/e5848d54_r.jpg&&
真的很反感学生给自己贴上『我很笨』之类的标签的。不要贴标签!!!我就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笨到不行的人了。作为一个老师,最怕的不是你学不会知识,而是怕你懒得思考。讲一个故事吧,就是我前段时间带的一个高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初中高中六年没有怎么…
怎么可能没有心理创伤,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这么多人 既憎恨权威,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既喜欢大包大揽替别人决定,又特别喜欢推卸责任。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珍爱自己。有严重的依赖和反向依赖的心理模式怎么形成的?&br&&br&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对他最大的要求是”听话“ ,为讨父母的欢心而活着,这让多少人成年后 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和世俗的标准里。&br&&br&很多父母在孩子做完任何事后都缺乏正面反馈,这让多少人成年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而又永远相信自己无法做到满意,从而变成了没有执行力的人。&br&&br&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是用”这是为你好“ ”我工作忙都是为了你“”这种说辞无脑的推卸责任,让孩子从小就憎恨强加给自己的责任,以致于成年后 变成不负责任的人。&br&&br&到底是丛林造就了狼仔,还是狼仔造就了丛林?&br&&br&========================残忍而快速的分割线 上面是旧答案=====================&br&&br&感谢大家的评论与赞 同,今天早上偶然发现这个回答 被很多人转到微博上,估计有不少的所谓“圣母” 和 “欣赏中国传统”的人在骂我,我在评论区里也拉黑了几个人,不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你没有资格,你没有发言权”的态度,不管这个态度是不是温和或激烈的表现出来,我总会拉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br&
知乎的原则和氛围是什么?&br&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与见解。”&br&而不是“写出高度具有 专业性,具有权威性,泛用性的大众教材”&br&我 分享出的东西,你若喜欢就点个赞 ,不喜欢就点个反对和 没有帮助。&br&我并不欠你们一篇论文或一套教材 。&br&&br&回到问题本身, 在我国 孩子遭受不当的家庭环境 ,更多的并不是单纯“惩戒式体罚”和无脑的”宣泄式殴打“
多数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称为”以惩戒为名宣泄“
即使父母们毫无自知,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孩子做错事,只是一个触发点,之后就是压力无脑式的宣泄。
有人称家有家法,但是 家长是否以身作则,是否立法于显,是否家长犯法与子女 同罪?
没有的话 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底气敢把这种行为叫做”惩戒“? 无以树信,何以立威?
写些这些文字并非让成年人把自己的生活中的不如意,把面临的压力, 责任再无脑的抛给已经无力负责,无力偿还的父辈。&br&我只是想告诉那些年幼时遭遇 不公正对待,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人们,很多事,不是你们的错,你们理应更好,你们可以更好,伤害是有原因的,不要怪罪自己,愿你们都被温柔对待。&br&&br&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br&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怎么可能没有心理创伤,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这么多人 既憎恨权威,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既喜欢大包大揽替别人决定,又特别喜欢推卸责任。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珍爱自己。有严重的依赖和反向依赖的心理模式怎么形成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对他最大…
问题来了就解决问题,问题没来不自寻烦恼。&br&&br&犯错误后就修正,暂时顺利就感恩。&br&&br&不担忧,不恐惧,不躲闪,不抱怨。&br&&br&有事说事。没事不话多。&br&&br&除了自己之外的都叫别人。分得清楚对自己的方式和对别人的方式,分得清楚自己和别人的界限。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理解别人在干什么。&br&&br&了解自己的能力,设定合理的目标。知足,努力,不贪婪。&br&&br&情绪稳定。&br&&br&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添麻烦。&br&&br&在万股力量中找得到平衡点。在信息爆炸中能提取重点。&br&&br&以上为基础,加上日常的喜怒哀乐,情谊冷暖,就是挺血肉又挺不矫情的人。&br&&br&--------------------------------------------------&br&&br&凌晨三点,一一念想了我的小伙伴们,便作答。
问题来了就解决问题,问题没来不自寻烦恼。犯错误后就修正,暂时顺利就感恩。不担忧,不恐惧,不躲闪,不抱怨。有事说事。没事不话多。除了自己之外的都叫别人。分得清楚对自己的方式和对别人的方式,分得清楚自己和别人的界限。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理解别人…
558 人关注
135 个回答
249 人关注
199 个回答
12123 人关注
189 个回答
11736 人关注
220 个回答
204 人关注
206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啊就是要豪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