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入定是什么意思后流泪怎么会事

&|&社长:&(社长)你好!我是社长
,热烈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小编团队!&&&&&从现在开始,你有权点击“&&&&&&&&&&&&&&&&&&&&&&&&&&&&&&&&&&&&&”,顶起你认为够得上“精品”的稿件&&&&&任何一篇你所推荐的稿件进入精品库,都标志着你的一次成功!&&&&&你成功的比率(成功数/推荐数)越高,你的小编等级越高!为了让你的推荐成功率更高,建议你认真理解本精选社的定位,吃透在这个精选社里,什么样的稿件才算的上精品。做个好小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独到的品味、深入的理解力。好了,你可以开始了,祝你成功!是的,我要成为小编同时加入该精选社您现在的推荐指数是&1您的下一等级为:二级小编。您需要至少推荐5篇投稿给社长,并有20%的投稿成功进入精品库!关闭&>&&>&文章详情【禅坐:入定、住定、出定】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四禅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条路吗?怎么训练入定?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
&(一级小编)&文章于& 15:27
浏览(4942)|&评论(0)
入定: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出定: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了。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出定了?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出现。打坐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身体、呼吸、念头)!不知道自己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就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你入定把握好以后,自然会知道怎么出定。在最初阶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赶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会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唤醒后,又入不了定。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么入定给忘掉了。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你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带来的,有一点清晰,知道自己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出现。就要翻身了。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时候是由重到轻,逐渐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入定过程与死亡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神识也走掉了。学佛的人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呢?离开这个身体,还未进入那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对于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入定又分成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前面的三禅,都还有身体存在,喜悦存在。初禅,是把身体空掉了,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你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一点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自己已进入三禅。在三禅里面,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在三禅里面能入定的人,从外边的生理现象看,即便是80岁的人,他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渐渐发硬,就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会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为什么大人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才会变得柔软。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断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越是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伤。越是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伤。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比较好,手脚会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还是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二禅明显的一个反应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种内在的安静度,比外在更安静。所以对外面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都听不见,就是因为他头脑很复杂,内在很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的时候,你喊他的时候,不需要大声喊,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度的磁场平方延伸的非常广大,甚至把对方包容进去,所以轻轻一叫,他就能听到。如果内在的宁静度根本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也听不见。三禅时,反应最明显的是不愿意考虑问题。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会感到身心特别累。这时也会有念头,但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着这股力量处在定中(气定神闲)。为什么我们打坐一个小时会感到很疲劳?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懒腰?而有的人疲劳的时候需要打坐,坐上一个小时感到很轻松。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意味着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极度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是放松了,能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运动,后者是处在高质量的休息状态里。为什么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他在这一个小时中,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清定上师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来度过。1996年我亲近过他一次,他的两个侍者告诉我说,上师每天晚上打个盹,就休息好了。打个盹20分钟,其余23个半小时都在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才理解了。当前面的三禅结束后,进入四禅,已关闭了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经中的“照”。因为已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来到镜子面前,你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看不清对方,是自己未修炼成一面镜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镜子,你会完全看清来到你面前的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因为你是一面没有色彩的镜子,你会完全还他本来面目。佛教中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教、瑜伽术,都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没有办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姿势调好;二禅,把呼吸调好;三禅,把自己的思想念头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思想。所以不能入定。有的人通过死坐多年,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怎么进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过了几个小时,出来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你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道理。(这里指的是圣人的睡)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头几次入定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刚开始要入定10分钟,出来几分钟再进去10分钟,再出来,反复训练。就如你们走进山洞,住10分钟,赶快出去,几分钟后再赶快进来,住10分钟再赶快出去……。如进来后住上几年,会忘了如何出去,再如何进来。问:四禅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条路吗?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有的人开始坐禅很清醒,后来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越坐越昏沉,发展到打坐不打坐都昏沉!这就是身体运转的规律。生理上的力量从下往上升,头就不缺氧,就不昏沉。从上往下行,头部缺氧,就会昏沉……究竟要几个来回,因人而异。* 我第一次去见空有和尚,带了一个“随身听”,他要听一听,问各个键都是干什么的。他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身体里面那么多开关,但只有一个总开关。所有的开关就是动一个念头就行了。”所以身心开关,要比电视开关简单多了。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师:可以。但功夫浅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可以。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用吉祥卧入定的。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才可以。为什么古人都讲究打坐入定,而不用“打卧”?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生理,时间最持久,最容易入定。为什么古人都不坐凳子,互相对面跪着或把腿一盘,下半身的能量不需要了,把能量直接往上逼,上到头上,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盘起腿来有3/5的能量给了上身,供应上身受用。子时上半身的阳气和下半身的阴气交会。放松的状态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和合完了。子时,全身之气从四面八方汇集,汇合完后,又从中间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时打坐容易出现很多境界。但功夫差时会影响身体(子时最好休息)。老参不存在这个问题。* “宝瓶气”练好,就产生“拙火定”,拙火定产生热量,传遍全身。你们已经有的要打瞌睡了,你们不是想对治昏沉和打瞌睡吗?吸一口气,沉入丹田,憋在那儿,不往外呼。氧气就会顺着中脉输给头脑。头脑有了氧气就不会打瞌睡了。懂得入定、出定的方法,还要知道住定的对与错。经常看到道友打坐不动、叫他听不见,就说这是“入定了,”究竟入定后听见声音为对,还是听不见声音为对呢?对于这个问题讲一个故事,让你们去判断。出家剃头并不是释迦佛制定的。在佛出家前就有“沙门”,佛借用了这个词。(上师讲了佛出家前游四门的故事)佛游四门,最后一门外,看见一位剃着光脑袋,穿着黄衣服的修行人。问:你是什么人?答:我是沙门。问:沙门是什么意思?答:出家修苦行的人。问:为什么修苦行?答:修内心的贪、嗔、痴,要出离,了脱生死。这时悉达多太子眼睛一亮,问:修行就能了脱生死吗?认识到要了脱生死,唯有修道才能解除心中的疑惑(在其它三门外边遇到了老、病、死人后,一直在寻找了脱生死的方法)。见沙门后,回到家中一直闷闷不乐,想要出家。在悉达多没出家以前,印度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其他教派只要离开社会,跑到山林里修苦行的都叫“沙门”。佛陀出家后,同样学别的教派的作法,以及他的弟子,都是把头剃得光光的,称做沙门。当时专门为佛剃头的尤婆离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他为佛剃头非常专注,从不敢打妄想,专注在佛的每一根头发上,和佛成为一体。有一次剃头时,佛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初禅。继续剃头,佛这时也和尤婆离融为一体。佛又说:你现在已入二禅了。优婆离听得清清楚楚,因二人成为一体,彼此能感受到。继续理发,佛又说:你这时已进入三禅。尤婆离同样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入定后能听到声音,并不是叫他听不见。也不是定身法,不能动也不能做事情。现在可以想象佛和尤婆离当时的画面:一边工作、一边入定,彼此之间还在对话!有的人说入定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定呢?这也是一种定,但不是我们修行人追求的定。这种无知觉的定,是不正确的定。也即是“无记定”、“断灭定”。这样的定,入上十万年也不会开智慧!通过尤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说明你只要一心一意做事,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就是禅、就是定!禅门里有句话:“心境一体就是道!”比如说你们切菜时,心集中在刀和菜上,一心一意地切菜,这就是禅,就是定!你们现在一心不乱地在听讲法,这也是在定中。你做任何一件事,能把握住身心,全身心做一件事,就是在定中。如果身坐在洞内,而心跑到外边去了,这就不叫定。能达到身心都在洞内、一心不乱,即是禅、即是道。这么说来,修道入定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心境一体,”我们能保持多久呢?你能保持10分钟,就是入定10分钟;保持一个小时,就是入定一个小时;保持一天,就是入定一天;天天如此,就是天天在定中。实际上大家很难做到。人在此,心在彼;人在做这件事,心跑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养成这种习惯后,修道就很困难。所以说,你们在读书、诵经时,眼专注在文字上,心专注在意境上,就是禅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入定。在泰国的法相寺,吃饭就是一种修炼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吃饭上,一顿饭可以吃好长时间。整个精力集中在牙齿、舌、食物上。不像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考虑问题,还在聊天,饭吃完了,问题也考虑完了。还觉得挺好,没浪费时间。实际上,当你吃饭的时候没有用心品尝食物,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同时考虑问题,也不能专心去考虑。如果说大家在砍柴、种地时,身心放松,思想集中在刀上,锄头上,和这些土地、柴、工具融为一体,(身、心、物合一)就是禅定。为什么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疲劳,做完后才感到疲劳?这也是在定中,因为太投入了。太投入就是“道”。出来后有了散乱心,于是疲劳也跟着出现。因为我们和任何一件事情融为一体时,身心高度集中,达到心境一体。(“心”是自己,“境”是面对的事物)当心境一体的时候,六根是完全张开放松的。所以没有理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为什么有的人打坐入定后,听不见外边的声音呢?那才是真正“心不在此”,心溜走掉了,所以发生在周围的声音他没有听到。究竟入定需要多长时间呢?并不是十分钟就是初禅,20分钟是二禅,30分钟是三禅。每一层禅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或者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时间,而是一念之间就可以走完四禅八定。并不是说坐得时间越长,禅越高。如未掌握技巧,坐多久也入不进去。古人讲“一念相应即是道”,也有讲“刹那间就相应。”因为心念的速度快得难以相信。因为四禅有不同的征兆和特点,所谓有次第,那是对初学禅定的人来讲。对于一个成就了的阿罗汉来讲,四禅八定刹那间进去、出来。佛经记载中有一个故事,说目犍连尊者去降伏一条狂龙,这条狂龙在当地整天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非常了得的。他化成小虫钻进龙的鼻子里,龙知道目犍连尊者来降伏他,它想通过呼气把尊者给甩出去。大家看过大象怎么往外喷水吗?大象把鼻子插进水里,拔出来一喷水,喷好几米远。吸水非常快、喷的力量也非常大。目犍连尊者就在龙吸气时,进入其鼻孔里,马上入了大定。龙呼气时,他已入了三摩地,龙根本没办法把他喷出去。你们想想,吸、呼之间的时间多么短暂?目犍连尊者已入了三摩地。入定是在一念之间,刹那间把所有的禅定给走完。换句话说,如果狂龙想破坏目犍连尊者的身子,他同样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刹那间从三摩地中出来跑掉。也就是我前天讲的,你们的腿未炼好,同样可以入定。因为入定的速度是太快、太快了。通常盘腿半个小时没问题,半个小时能入多少次定?一分钟就可走完入、住、出定。30分钟要经历多少次入定、住定、出定?只不过大家没有用心去体会。实际上你们现在都可以用身心来体会,当我们全身心高度放松后,首先感到身体不存在了(对声音反应特别敏锐),只有念头。想走动也不能,因为身体没有了,无法走动,念头指挥不了身体。接着念头也没有了。再往下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听到心跳特别快;有的人呼吸很困难(说明身体未过关,不能完全适应);也有的人会感到身体升起来,消散了,只有意识存在、头存在,身体的其余部分都不存在了,睁开眼睛的时候,也感觉不到身体存在。因为意识还未动,还处在定中。这时生起一个念头,身体才会动弹。之所以大家认为入定那么困难,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入定。当走路的时候,不要养成考虑问题的习惯。应全身放松,把思想全部投入到虚空中去,哪个地方也不要住。如能这样,你不会感到在走路。有时产生一点妄想,会感到两只脚像踩在地毯上一样。一天走100里路没有问题。也不会感到累。上次来的那个洛桑求杰胖活佛,经常一天走100公里轻而易举。实际这也不算什么。但在如今,已很了不起了。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走路,有时问他走路有什么感觉?他说就像踩在云端上一样。通常大家对圣者的体力那么充沛无法解释,实际上就因为他们“一心不乱”。如果你们做事一心不乱,也不会疲劳。但从“一心不乱”中出来后,就会感到有点疲劳。训练入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我个人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掌握这个方法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入定。拖地板、洗衣服,哪一样事情不能入定呢?但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拖地板、洗衣服的时候,都是在想问题,胡思乱想。因为无始劫来,没有人教我们利用擦地板、洗衣服来入定。“禅油子”夜不倒单,盘腿能睡觉,必须全身放松才能睡着。但醒来后脖子会疼。睡着了和入定是一模一样。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每次听了要消化掉。问:怎么走路(训练入定)?师:走路的时候,思想哪个地方也不要放。“哗”一下子放开了。把心从身体中离开,抛到虚空中。真正的无住,就是全住。全住就是无住。把心放到整个虚空中,身体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走,像一阵旋风一样地走。通过实践,慢慢训练,才能感受。 * 跑香的时候,肩要沉下去,略伸颈(脖子略带一点点意识往上冲)。两肩自然下垂,腰杆挺直,下巴稍微低一点点,身心必须高度放松,身心放松就容易空掉。* 要训练,实践,要去体会呀!不然整天傻乎乎的坐在这里,什么时候会入定?会开窍?下次讲佛教用的最简单的方法—观呼吸,也就是“安般法”。* “四禅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须经过四禅八定。* 身体叫“感受”,心理叫“知觉”。当身心都空掉后,唯独正念存在,叫“觉知”。* 腿不麻、不疼,身心不存在了,唯独意识存在;有声音,但不去分别是什么声音,这就是一种定。* 在夜深人静时,或纷乱的环境中走动,思想不住地去训练,都可入定。* “观想”是以心理影响生理,生理起变化,又会影响心理。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文章,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此投稿已是精品!不再接受推荐
我要评论<input type="hidden" name="threadstars" value="[4096] Object of class ThreadstarsModel could not be converted to string /data/www/wwwroot//Runtime/Cache/bf44af7606fd.php 第 138 行
" />评论内容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请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提交&&是否为连载请选择连载+新建连载创建取消加入成功!取消成功!取消加入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取消加入我再想想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立即使用别忘了点击发布哦!发布成功!成功发布到审核区!举报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色情暴力骚扰谩骂广告欺诈侵犯版权反动政治其他举报说明:(可选)提交取消加入才能给推荐哦!我再想想我要加入举报成功!推荐成功!投稿推荐指数已举报!收藏成功!取消收藏成功!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十讲:如何入定
第10讲上次讲到念安那般那的重要,通俗名词称为炼气。安那般那炼出入息,包括显密许多方法,而原则只有一个。若加上印度婆罗门、瑜珈术、中国道家,至少有几百种方法。方法虽多,但归根结底都是练气炼息。&
我常感叹讲话难,难于使听话的人明了。上次上课讲有为修法,许多同学觉得很过瘾,可见现在人都喜欢有为法。其实,炼气功和证果是两回事,这一点大家应该了解。&
再则,同学间辗转相传这些方法,结果都搞错了,只好以引用古人的话来说:“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聊以自慰。&
这时有同学提问题:&
问一:修下丹田,吸气进来细长慢,呼气时快短急,第一口气呼完,第二口气紧跟着吸进来,对否?&
师云:对。&
问二:听息时耳听呼吸,开始时,同时要听脉搏,比较容易知道内息在里头走动。待心进入初步定境时,自然就放开了,不管脉搏,也不管呼吸,此时呼吸非常细微,等于不呼不吸,对否?&
师答:对。&
师云:若能在最闹之处,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此人有定静功夫。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听阶下蚁斗之声如雷鸣,确有其事。&
另一个故事,玄奘一个大弟子窥基法师,又名三车和尚,到终南山拜访律宗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守戒律,功德成就,因而有天人天女供养。窥基大师去看他那天,天人不来了,两人只好挨饿。夜里睡觉,道宣律师整夜打坐,不倒褡。窥基大师不管这一套,倒头便睡,睡相不佳,又打呼噜。次日,道宣律师说他: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你睡得不规矩,又打呼又乱翻身,吵了我一夜。窥基大师说:我才一夜没睡好,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放也该好好放,那么高一放,把它的一只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
道宣律师不敢说话了,真有这回事,他怎么知道?等窥基大师一走,中午,天人又来送食,道宣律师问天人,为何昨天中午不来?天人回答说,昨天中午是来了,结果看到满天满顶被五色祥云盖住了,找不到茅篷,而且祥云外面,金刚护法神很多,一定有大菩萨在这里,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简直无话可说。&
为何在睡眠中,这些小声音都知道,这是什么定力?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闻阶下蚁斗如雷鸣,也是这个道理。&
闹中听自己的呼吸声很难,同学问的这个问题就是做听息功夫,开始听脉搏跳动的声音,心脏、血液流动的声音都可以听到。有定静功夫的人,只要听到里头的声音不对了,就晓得身体哪里出了毛病。&
问三:试做安般法门,六七天来情况如下:一上座,因学佛多年,自然而然,变成数息。后来系念鼻端,却不知息的长短、冷暖。后来渐渐可以配合知道了,数了三息左右,忘了系念鼻端,更忘了息之长短、冷暖,此时忽现一片强光,明知不能贪著,还是执著了。等发觉错后,再摄念、重新恢复系念鼻端,如此越搞越乱,变成在做气功,不在修持了。后来或数息,或看这一片光,越想纠正越乱,怎么办?&
(师示范数息方法)&
师答:如在数息中间,动了一个念头,岔了一个杂念,须重新数起,中间不准有杂念,一路做下去。陆放翁的诗:“一坐数千息”,表示一坐起码就有几个钟点。陆放翁、苏东坡这些名人,当年都是做功夫的。凡是营养过剩、血压高睡不着觉或杂念多、欲念旺的人,要计出息;有些身体衰弱、血压太低、脑神经衰弱的人,要计入息,这就是对治法门。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修行初步要懂医理,不懂医理是搞不好的。身体不好也不坏的人,可分上、下午分别各数出、入息。&
上次重点在八十八结使的解脱,不是在做气功。可是讲了那些炼气方法后,大家以为得了秘诀,如获至宝,以为这就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在心行,在八十八结使的解脱。这位同学有这个问题,主要在于见地与功夫配合不了,知见不明,理没有透。要知道,调息、止息不过是初步去杂念的方法而已,杂念既去,此法也用不着了。佛在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过河需用船,过了河后,把船背起来走,不是很笨吗?他的这个问题,是因为调息过分了,等于营养过多,也会出毛病一样。&
至于眼前发光,只要气息调好,气充满了,内在光明一定起来,那时晚上不用电灯,一样看得很清楚,那是气的功效。但不是道果。&
 三脉七轮 眉间-无色界-神-无念&
      心轮-色 界-气-明&
      中宫-欲 界-精-乐&
      肚脐/ (道家)(密宗)&
如上图所示人体,心窝以下属欲界,心窝以上至眼是色界,眉以上是无色界,与虚空合一。&
道家的精、气、神,与密宗的乐(精不降,乐不生)、明、无念,也就是三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佛教罗睺罗修气息的路线,是修色界的方法。报身佛的成就,是属于色界的成就,不到色界,不能成佛。未升华到色界的境界,不能成就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法身是体,报身是相,释迦牟尼佛则代表化身佛,就是用。&
禅宗及其他显教方法,都是容易成就法身,但是很难成就报身,成就化身就更加难了。&
息调好了,很容易产生光明境。但是光明境一来,就容易产生矛盾,那时佛学知见来了,什么著相啦、妄想啦。其实,管它著相不著相,只要忘身,也不著光明境,自然在光明中。这时如觉得不对,是因为佛学知见太多之故。在光明境中,忘了身体、四大、呼吸……一切不管,则光明变成寂静,清明寂静,又会变化另外的境界。变化以后如何,到了以后再讲。&
修这个方法成就的人,都很乐观,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其他的好处还很多。比如容易到达“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的境界。身体会特别健康,功夫达到时,口水都是甜的,无法形容的甜,是由于脑下垂体的荷尔蒙下降,胸腺及欲界的性腺整个起了变化,这时精神健旺,但也很容易引起欲念。所以就如这一句诗:“波飞太液心无住”。气太健旺,养气养得太好,如不懂佛法,不在八十八结使心地法门中下手,就变成英雄气概,“云起魔崖梦欲腾”,人都觉得要飞起来了。(剑仙必须经这个过程才炼出来的)如由此归到心地法门,则可证罗汉果了。至于道家的神仙,也是由此进去的。&
问四:等公车念安般,更易炼成,对否?&
师示:不对,都市的空气污染,不适合。觉得更易炼成的原因,因为人一直在散乱中,稍稍收敛,挂着念头,在感觉上说,以为较易炼成,其实这是错误的。吃饱不可以做气功,因为肠胃要清。我们学佛是走心地法门,借炼气去修是助道而已,不是专做气功。真做到了以后,道家有几句经验之谈:“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神满了以后,再谈不倒褡就对了。气满时,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一股气一样,真是“云起魔崖梦欲腾”,走路如踏在棉花上,可以炼轻功了。不过学佛的人,不向这方面引导,一切唯心造,心如专向那一面造作,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功夫到达某一程度时,想要证果入定,非休粮辟谷不可,充其量吃一点水果,肠胃中不需要其他东西。出家人能过午不食,下午好好用功,多作气的修持,会得大好处。功夫有了基础后,营养与否,已没有关系。但这个中间,男女又各有不同。&
问五:修十念法门,男女性的冲动很严重,构成修行的障碍,要怎么对治?&
师示:一般人修行之所以不能证果,不外四个字:男女饮食。若不能转化,什么基础都没了。就算做气功,如果漏丹了,就不行。&
女性月经前后,生理与气功的关系非常细密,若能修持得好,月经渐渐减少,及至于完全停止,回转童身,男性成马阴藏相。变马阴藏相以后,欲念压力减少十分之七,其余三分很难解脱。那个时候,不是你心理上想要,不是第六意识上的动念,乃唯识所讲,阿赖耶识习气种子,那部分习气种子能转过来,就可超凡入圣了。&
男女欲念用“性”,明心见性也用“性”,文字用得妙极,此“性”同彼“性”,几乎是同性,很难分别。欲念也是最后一品无明,这一品不能了,就跳不出欲界。&
走修气的路子,就容易升到色界天,比欲界高一层了。从禅宗“无念”的路子修,可升无色界。但三界有偏向,单走任何一界的修法,都不能证果、不能成道。&
光是炼精得乐,全身舒服无比,称为菩萨内触妙乐,每个细胞都是快乐的,最细微的快感。但必须这样才能得定,但是也很容易堕落、沉溺在欲乐的境界里。&
这些都属于四加行,加行就是加工,如果加工都没加好,就不要谈学佛修道。首先是得乐,乐由精生,精不下降,乐不生。但凡夫的精一下降就漏丹,不是遗精,就是有欲念,追求性行为而走失掉。然后重新再做功夫,如此反反复复,就是凡夫境界,所以,一万个人修持,没有一个证果。&
其次,气不充满,光明不起,气一充满,自然在内外一片光明中。只住在妙乐境中,会堕在欲界;只住在光明境中,堕在色界;假如走后世禅宗的空心、无念,则堕在无色界。注意!无念久了,就成无记,容易堕入畜生道中。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痛斥无念,认为会堕入畜类,一点也不错。&
再说,不得乐不能得定;不得光明,不能生起智慧;不入无念,不能得空。然而要得空,更须具足戒定慧,缺一不可,若有偏差,则堕在三界中,跳不出去。&
精气充满后,第一个反应是欲念来了。几年前,有个朋友,写了一篇“性非恶论”,要我评论。我说: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就像刀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而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此理一般人不易了解。性欲是个无明,但无明并不一定是罪恶,只能说是无明。无明与惑业相关联,惑业是不是善或恶,又是另外一个作用。惑业只能算是烦恼,烦恼有善也有恶。但是这一股无明的力量不来,也就不能证得菩提。这一股力量来时,如果转化不了,就成欲界凡夫。所以道家称其为“两界关”。欲念来时,翻上去就是天堂,翻下去就是地狱,确实不容易把握的。&
佛法讲了半天的戒定慧,在显教里只是点到为止,靠自己去悟;但在密教里,又是另一套说法。其实显教里也有,只是我们不会注意到。所以我特别强调楞严经卷四中所讲,转变物理世界,心物一元的关系,及地狱天堂之说。佛把秘密隐在其中,叫我们如法升华,如法修持。&
现在继续上次的课程。&
修安那般那最容易成就,因为生命的根元在气,但气也是生灭法。&
大家要注意:罗睺罗修到四禅境界,这其中另有关键。并不是光修气就可达到四禅,还须把贪、瞋、慢、痴、疑等八十八结使一并解脱,才可证得罗汉果。&
如果光修气,只在功夫上走,一样是外道,因为是心外求法。我发现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心地法门的重要,其实功夫只是化城,不是宝库的目的地。&
在隋唐时期,比丘、比丘尼、居士等,证果的很多。当时一般人修持,都是拿到一个法门,规规矩矩去修。愈到后来,佛经翻译越多,道理知道得也就越多;再加上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了,众生对佛所说的话,怀疑的本事越来越大,也就是慢疑更厉害了;对世法的贪瞋痴也越重,当然证果的人就更少了。&
南北朝时,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比禅宗创立得早。中国十宗中,最早的是东晋慧远法师所创的净土宗。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初步是修息,再转到修空、假、中的三止三观。修止即修定,修观即修慧,这就是定慧双修。&
天台宗以数息、调息、听息三法门来修止观,等到真得定后,马上进入“空观”。也就是说,等到呼吸调整好,到达不呼不吸,气息充满了,这时妄念少了。此时如果不走观的路,光炼功夫下去,就可以得神通,走向小乘果位,乃至走向外道的路子。&
所以,此时应该马上观心,回转来观空,晓得呼吸调整到不呼不吸,身心宁静愉快即止。这时候还是一念,然后把这一念放掉,再空下去,身心都不管,叫空观。不过这个空,注意啊!还是念,所以还是在第六意识中。&
因此,当我们打坐时,觉得一念都没有了,好清净的时候,这晓得清净的,也是一念。&
当你知道清净时,已经不清净了,又是一念了。等于一面玻璃,你用白笔或黑笔在上面一画,也是一个东西,但你不能说黑笔是坏的东西,白笔是好东西。所以佛经上说,眼睛里,不能丢进去一点点碴子,也不能丢进去金刚钻粉,因为不论好坏,都不能丢进去。&
但是止观不讲这个,这时候,你晓得清净的境界就是“有”,不过这个有是“假”有,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至于那个道体,则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所以叫做中道。这个“中”,采用了龙树菩萨的般若中论。所以称作空、假、中三止三观。&
有时在空观的境界里入定,也可以一定八万四千大劫,我们连定八个钟头都做不到,不要说八万四千劫了。或是在空的正观上,能这样一定,也差不多了,然后再转来修有观、中观,就容易了。&
修持天台宗所创止观路线,在当时很好。到了隋唐,由于证果的大菩萨、大善知识多了,教理也跟着越来越多。理越明,做功夫的人就越少,证果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再者,禅宗发达以后,到处都是禅,嘴巴都很厉害,道理都很明白,实际修行的人反而不多,证果的人当然也跟着越来越少了。&
现在接着讲气,印度北传的佛教传到西藏,称为藏密。开始是红教,演变成花教、白教,再演变成黄教。黄教是宗喀巴大师创立,他的四大弟子是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及哲布尊丹巴。&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修定、修观,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几乎完全相同,唯引用经教不同而已。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走的是龙树菩萨大般若宗的教理,是性宗路线;宗喀巴大师走的是无著菩萨唯识法相宗的路线。&
修密宗主要强调的是修气修脉,以达到成佛证果。气修不通,脉络转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谓的:“中脉不通而言得定者,绝无是处。”至于打坐,能坐上几天几夜,并不一定是你气脉通了,气脉通不通和打坐是两回事。但气脉通了,要坐便坐,非但可坐上几天几夜,就是睡几天几夜,站着几天几夜,也照样都能入定,入定与姿势是无关的。&
现代人脑子太复杂,所以修有为功夫,也就是修安那法门最好,修气、身体也会好,如果想借修气求得证果,要懂得医理才行,所以先要自己研究医理及医药。&
有一些跟我多年的年轻同学,普遍都有依赖性,处处依赖老师,这里痛、那里痛,只找老师,不肯趁老师在时,多研学医理,更有甚者,吃了药后,问他反应如何,竟答不知道,像这个样子,真不知道他如何学佛修道!&
一个学佛修道的人,是绝对自私的,要先能管理照应自己的身心。如果连身体的变化都不知道,还叫修道吗?修道要清楚身体内部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起心动念,都要知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只管自己,做到完全的自私,但不妨碍别人,那就天下太平。换句话说,对自己身心内在任何一点变化,都随时要很清楚,这才叫修道。学佛之道就是先求自度、自利,这一点要注意。&
举凡身体的变化,欲念的澄清,饮食的调理,气候的变化等,处处都是学问,都要留意。古代的大善知识们,不论道家、佛家,都是通医理。修持功夫高,他们都是从自己身体上体会出来的,也是从自己心地法门中体会出来的。不是靠书本读来。一个人一生几十年,老实讲,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读许多书,只要心地的宝库一打开了,就都会懂的。&
宗强调修气,在修气以前,这些道理先要懂得。修气修到不呼不吸,呼吸停止,密宗叫“宝瓶气”,瑜珈术称“瓶气”。人像宝瓶一样,在定境要来时,气充满了,呼吸停掉,肚子回收进去,身子自然直了,端端正正,定住了,这时舒服得很,叫你下坐都不干。&
不呼也不吸,并不是真正没有呼吸,只是很细微而已。此时杂念没有了,过了很久,好像有一点吸进来;很久以后,又有一点呼出去,到这个境界就要修脉了。这是唐代以后密宗的说法。&
知息冷知息暖,就是在修脉的境界,但并不是在鼻端知息冷暖,而是在身体内部,此时,在身体内部知道哪里发暖,哪里发冷,这就是后世密宗所说的脉,差不多相对于神经反应。每个细胞的感觉,哪里走得通,哪里走不通,都清楚。事实上,脉就是息的更进一步。&
打坐为什么腿麻?因为腿的脉不通,下部的脉都没有通。最难通的是臀部,我们坐到后来不想坐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一个是身。通常我们不想坐了,是不是心不想坐?不是的,大部分是因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此时气会影响心理。凡夫的心不能转物,唯物思想家认为,人的思想受物理影响,并没有错,只是这个说法只适用在凡夫的境界上。气也是物,所以我们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只好下座。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甚至两腿发烂,最后等气一走通,忽然就好了。古代修行人,修持精神很可佩,气把身体内部的脏东西逼出来,逼到身体都烂了,他们也能把色阴看空,毫不在乎。现在的人有福气了,只要吃消炎药,打消炎针就行。&
待气到了足心,才能谈得到三脉七轮。气脉打通了,准可得定,得哪种定?定有百千三味,每种不同,而我们却以为只有一个“禅”。所以说,为何禅宗以后更无禅,禅是真误了不少人。&
正把中脉打通了以后,一坐一定,闭着眼,满天星斗看得清清楚楚,密宗所讲的是真事。那个情景就像太空船进入太空的境界一样,这就是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上次太空船进入太空的整个过程,每一秒我都留意其变化,注意宇宙间的法则,是否和人体是一样的,结果发现完全一样。由此更证明,佛法显密所说的修持经验,一点都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不用功,没有修证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入定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