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权,四川省南充市,南充市

如果您在本站未找到您的医院信息您可以点击右侧“提交医院信息”按钮进行提交,我们工作人员会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院别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综合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联系电话:(6 2262110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99健康网看到的)
联系地址:南充市文化路63号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科室医生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文章目录
&&&&&&&&&&&&&&
& 2004年01期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川北医学院主  编:康健地  址:四川省南充市涪江路234号邮政编码:637007电  话: 2242099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统一刊号:51-1254/R国际标准刊号:邮发代号:单  价:10.00定  价:60.00期刊介绍:本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川北地区唯一的医学学术性期刊,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川北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影像医学、预防医学、中国医学、法医学、精神卫生、短篇报道、经验技术及护理园地等栏目。所刊文章内容实在,具有独特风格和科学性、先进性及新颖性。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目录
1、 张翔;雷军;蔡春燕;周春阳;黄义山;凌保东
2、 胡为民[1];程惊秋[2];曾令宇[2];廖顺尧[2];李胜富[2];李幼平[2]
3、 杜冰[1];唐恩洁[1];朱道银[2]
4、 李勤;李世云
5、 李云;李昌平;徐建平;邹义君
6、 冯莉;苏奉发;李丽;任碧轩;杨键;张大容;唐恩洁
7、 陈建英;陈晓于;黄石安;陈灿;李果明;陈亮波
8、 李德才;李文远;王庆旭;蒋涛;黄明礼;刘思泰;唐焕君;杨桂红
9、 李玉函[1];刘剑平[2];樊雷[1];李玲[1];陈斌[2]
10、 何德才
11、 简讯;李斌;陈福琼;曾蜀春;马建华;廖莉江
12、 魏蜀亮;杨宁;贾维坤;邓力
13、 邝明子;肖卫民;王世芳;陈影华
14、 王曼玲;孙兴龙
15、 左致煌;吕齐明
16、 任玉平;邓富科;刘四清;胥光碧;何燕;李云
17、 沈宏志;胡鑫森
18、 任素琼;任琪
19、 王长庆;何峰;王煊
20、 李方洪;杨振德
21、 王元生;何克纯
22、 李玉卿
23、 武福礼;何东权;赵立福;朱荣祥
24、 王仁荣;姚杰良
25、 蒋正方[1];曾令勇[1];刘阳[1];李先全[1];吴贵强[1];唐克新[1];游潮[2]
26、 贺庆军[1];邓立梅[2];左渝陵[2]
27、 文黎明;扬亚铃;陈先菊;何利
28、 严达忠[1];梁传余[2];乔晓明[2];李鹏[2];何素琼[3]
29、 付红梅;龙存国;许可;刘新
30、 陈定根;尹德辉;刘震;青松
31、 郭春;赵吕国;蔚芃;张德纯
32、 陈雪峰
33、 焦勇;李鸣;郭丽蓉;何嘉宾;武福礼
34、 唐铭
35、 左致煌;吕齐明
36、 何道钰
37、 杨冬园;张茂;杨莉
38、 万志渝;何兰萍
39、 杨泽琼;何玉华
40、 吴永健;张朝;周康永
41、 吴建红
42、 杨庆
43、 李明
44、 张庭澍;罗蓬;曹云;李利波
45、 罗蓬;张庭澍;曹云;李利波;唐小益
46、 游金辉[1];吴晓华[1];罗运正[2];孙秀华[1];李素平[1]
47、 杨清平;刘远祥;李霞
48、 杨志英;刘宗华
49、 唐蓉;杨丽;胡蜀文;刘华丽;梁祯;刘影
50、 李贤富;谭榜宪;周进伟
51、 莫显斌;马立民;叶明昌
52、 林华;刘启榆;代小兵;王忠;刘丽
53、 王锋
54、 向明;符正秀;刘宗华
55、 何志明[1];谢晓东[2]
56、 张连山;蒋代彬;杨清
57、 岳文军
58、 向明;符正秀;刘宗华
59、 张涛[1];刘志容[2];郑杨[2];孙秀华[1];孙跃军[1];李惠[1]
60、 张红薇
61、 何家林
62、 余秀琼;岳文胜;张宁
63、 黄九龄;毛春;卢虹
64、 曾祥熙
65、 罗军玉;任玺茹;曹阳
66、 何小平
67、 黄九龄;毛春;卢虹
68、 周广[1];谢元宏[1];王知秋[2]
69、 凡瞿明;何兰;张国元
70、 黎德群
71、 李桂英;袁飞;李文春;王俊伟
72、 赖兰萍;华芃;黄文瑶
73、 谢元宏;周广;赵思阳
74、 李成;张国珍;李青;詹廷西
75、 钟方财;张雨梅;仇晓梅
76、 唐方[1];张国元[2];徐朝义[3];张峻梅[1];李玲[1]
77、 滕莉映
78、 孙志高[1];张虹[1];张光泉[2]
79、 熊丽;陈静
80、 谭倩
81、 任玉秀
82、 胡艳
83、 梁永秀;勾忠杰;赖丽君;纪燕;毛移书
84、 陈芳
85、 任华蓉;何江;李锦秀
86、 张莉[1];杨恒[1];何其芬[1];冯源[1];张琼[2]
87、 汪里纳;汪华南
88、 吴世敏;赵欣欣
89、 唐佳玉;冉琼
90、 石英
91、 王洪琼;曹红
92、 谢大玲;卢祥蓉
93、 雷琼
94、 姚蓉玲;冉琼;李龙琼
95、 颜小焰;池淑宁
96、 赵小聪;赵小莉
97、 郑丽琼
98、 马体宇;唐佳玉
99、 冯良英
100、 文绍翠;李春燕
101、 吕晓菲;陈静;李翠碧;朱小华
102、 罗秀芳;陶星华
103、 王大雪
104、 何长培
105、 谭颖;杜华英
106、 任权[1];杨兵[2];周萍[3]
107、 吕燕;刘隆康;卫秀华;张晓君;陈莉;郑蓓
108、 张建强
109、 何卫斌
110、 辜天慧;张骥
111、 李有跃;华伟;龚晓辉
112、 张本金;何华源
113、 杨敏;张琼;赵远容
114、 王庆文
115、 胡成群;刘万琼;罗腾超
116、 欧惠萍
117、 林荣
118、 池淑宁;颜小焰
119、 杨小玲
120、 武福礼
121、 覃群英[1];王中艳[2]
122、 赵小聪;龚晓辉;陈庆荣
123、 彭玉芳
124、 陈开玉[1];李琼[2]
125、 宋庆发;魏洪兵;陈发旭
126、 葛颖;万勇;王大庆;苏小林;李俊英;陈静
127、 许学杰;陈文燕;李子琴
128、 王敏
129、 程世荣
130、 龚茂林
131、 何晓英
132、 陈积兰
133、 赵小聪
134、 苏新
135、 刘廷锦;马惠杰
136、 彭玉芳
137、 杨子铜
138、 李晓勤;尹维
139、 江晓琼
140、 李雪梅
141、 喻明书;何运舫
142、 杨兴华;侯颖
143、 马兵;石平;李明;向静
144、 吴晓春[1];何德才[2]
145、 薛会岗;冯永健;何佳虹
146、 武福礼;严德荣;万志渝
147、 吴爽;祝幼萍
148、 苏奉发;张波
149、 陈才君[1];张华[1];汤华荣[2]
150、 肖敏
151、 张芹;袁群德
152、 陶于凤
153、 古国君;龙亚军
154、 胡文辉;陈莉
155、 刘瑛
156、 刘坤学;谭琼
157、 杨广宁
158、 黄一凡;谢贤镛;张学洁
159、 周燕;罗巧林;吴功柱
160、 戴春宏[1];吴青[2]
161、 任素琼;任琪
162、 唐于
163、 曾祥熙
164、 龙波;秦正碧;周建华;罗大勇;许斌
165、 杜江;何一;王崇树
166、 罗光涛;白聪山
167、 任涛;谭榜宪
168、 何桂英;曹红
169、 孙瑜
170、 陈建业[1];陈瑾歆[1];王晓明[2];唐中[3];陈俊杰[4]
171、 陈瑾歆;陈建业
172、 李素平;杜勇
173、 赵妍丽;谭帮宪
174、 何朗;雷静;谭榜宪;赵妍丽
175、 王水
176、 张兴碧
177、 刘杰
178、 尹维
179、 刘燕[1];王中艳[2];姜荣娅[3]
180、 谭建军;张胜
181、 邓小玲[1];张兵[2]
182、 邢艳;陈曼玲;廖英
【期刊收录汇总】阆中:阆中名人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阆中名人大全
华胥生卒年不详,传说为伏羲的母亲。文字记载见于《路史》:“太昊(hào,指天,先民对伏羲的尊称)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zù)。”对于这个记载,《路史》注说:“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也。”嘉陵江阆中段,古称渝水。阆中民间传说,华胥在阆中南池(古称“彭池”或“彭道将池”)边孕育伏羲。后来,华胥随部落向北迁徙,越过秦岭到达甘肃天水成县,在这里生下伏羲,后来成长为部落首领,最终成为一代人皇,创造了辉煌的华夏古文明,被称为人类“始祖”。《路史》载,华胥死后葬在“覆车之源”,即陕西蓝田山。长安地方志说,此山在蓝田县西三十里,又名玉山。
  范目范目,生卒年不详,秦末阆中巴人领袖。公元前206年,范目率七姓巴人为汉军作前锋,暗渡陈仓,帮助汉王刘邦攻取关中军事要地。汉王以功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侯,拟出兵关东,继续与项羽争夺天下。但巴人思乡,不愿远征,于是范目请刘邦让他们回归故里。汉王不好拒绝,便改封范目为慈凫乡侯(因范目居住在阆中慈凫乡)。范目固辞不受,汉王再改封为渡沔侯(因范目是渡过沔水出发去帮助汉王的),并免除参战七姓巴人的税赋。范目三次封侯,故有“范三侯”之称。? 范目率巴人助汉冲锋陷阵,用的是巴人“前歌后舞”的战法,汉王认得那是巴人助周武王伐纣的军前之舞,十分赞赏,便令乐人学习,此舞便进入汉宫,后来命名为“巴渝舞”。“巴渝舞”就这样在皇室宫廷发展演变,每有边远民族前来朝贺,皇家都以表演此舞显示武威。范目回乡后,在他宅旁南池岸边建汉王庙,以为纪念。明嘉靖年间,分巡川北道杨瞻,在彭城坝建慈凫侯庙,遗址尚存。
  落下闳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历算学家。汉时仍用颛顼历,误差很大,以致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严重情况,给生产生活带来困难。朝廷议制新历,征召天下学士。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参加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人所制新历,优于当时他人提出的17种历法,被汉武帝采纳,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新历制成后,汉武帝授落下闳侍中之职,落下闳不愿做官,辞谢回乡,继续研究天文。《太初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取得了很高的科学成就。首先,落下闳通过天象实测,取得了十分精确的天文数据,使《太初历》的制定,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落下闳第一次测算出135个月为一个日食周期,即11年中,至少应发生23次日食;他测算出一月等于294381日。他对太阳系诸行星的运行周期测算也很精确,同现代测定的数据相比,火星误差为0.59日,水星仅差0.01日,在没有高科技手段的两千多年前,对行星能得出这样精确的测值,真是奇迹。其次,《太初历》开始把正月定为岁首(这以前是以十月为岁首),定每年正月朔日为一年的第一天,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这样就把四季的顺序同人们的习惯要求统一起来了,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此法,这在历法上是一个重大改革。第三,《太初历》首次将24节气订入历法,并以无中气之月置闰。所谓“中气”,是指24节气中的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这12个节气。从冬至开始,落下闳按奇数依次安排,每15日左右为一个中气或一个节气,月大30日,月小29日,轮到无中气之月,此月即为闰月。这样,年平均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这不仅更接近回归年的数值,而且使历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形成中国历法的一大特色。第四,《太初历》在数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研究,落下闳是用合于连分数的原理进行计算的,故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得出那样精确的数据。连分数理论,在西欧直到公元1579年才由朋柏里提出来。落下闳对这一原理运用,比西方早600多年。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国古代比较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他创制的赤道式浑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经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725),才由一行重新测过。落下闳知道《太初历》所用回归年数值偏大,他指出:“八百年后,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实际上是,120年后即差1日,到公元85年就实行改历。
  谯玄谯玄(?―206),字君黄,又叫谯元,谯隆之子。少时好学,善说《易》、《春秋》。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日食,朝廷认为天道不祥,诏选天下敦朴逊让之士各一人,益州推举谯玄,谯玄入朝对策,被授为议郎之职。成帝沉于酒色,赵飞燕姊妹恃宠妒忌,后宫所生皇子多被害死。谯玄1亟谏,成帝不省纳,故久居郎官;后迁升太常丞,因弟丧辞职。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又见日食,谯玄又被诏举入朝,复授议郎之职,后升中散大夫。元始四年,朝廷选派能臣八人,巡视天下,专行诛赏,谯玄为绣衣使者。巡视未终,王莽篡汉,谯玄隐姓埋名,潜回故里。后公孙述据蜀称帝,数聘谯玄,玄不应命。公孙述怒,再遣使往聘,若玄仍不出仕,即赐毒药令其自杀。太守亲至其家,玄仰天叹曰:“遂志全节,死亦何恨!”即受毒药。玄子瑛泣血叩求于太守,愿捐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代为相请,述许免死。当时连年战乱,莫能修尚学业,谯玄仍教导诸子勤习经史。光武建安十一年谯玄卒,遗文有《上成帝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均有传。
  任文公任文公,生卒年不详,自幼从父任文孙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所言皆应。西汉哀帝时,任文公任益州从事。有一年大旱,他对刺史说:五月一日当有大雨,时间已很紧迫,当通告吏民,速作准备。刺史以为妄言,置之不理。任文公自备大船,知道情况的百姓,也有自作准备的。到了这天,酷热异常,文公急命登船,并使人告知刺史,刺史一笑置之。当日正午,天北黑云骤起,暴雨倾盆而下,江水猛涨数丈,庐舍冲毁,水淹人畜无数。《华阳国志》、《阆中县志》均有记载。
  周群周群,生卒年不详,字仲真。其父周舒、子周巨,皆天文学家。周群在住宅庭院中建楼观测天象,令家人日夜轮值楼上,若有异常现象,立即告知周群,他便亲自上楼观测记录。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6年)和平帝元年(公元元年),我国发生两次日食,就是他们在阆中观测记录下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群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他所言多验,蜀汉刘备任他为儒林校尉。据王嘉《拾遗记》载,周群除长于望云测天之外,还继承了落下闳的天文历算之术,精于“推步”,被蜀人称为“后贤”(“前贤”为落下闳)。周群观天的宅楼在今城东管星街东侧,“管星街”即因周群在这里建楼观天而得名。
  谯周谯周(201―270),三国时蜀汉巴西郡西充国县(县治在今阆中市天宫乡宝珠村)人,字允南。通经学,善书札。诸葛亮领益州牧,任为劝学从事,后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炎兴元年(263),魏军攻蜀,兵临城下,谯周认为“分久必合”,劝蜀主刘禅降魏,以免成都百姓受戮,于是刘禅出降,为结束三国分争走出了重要一步。谯周因此受魏封为阳城亭侯。晋时,谯周任骑都尉、散骑常侍。著有《五经论》、《法训》、《古史考》、《巴蜀物志》、《益州志》、《三巴论》等著作,对后人史志著述多有影响,《五经论》、《古史考》尚存辑本。他教过许多学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他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人。谯周去世后安葬在安汉(今南充市),墓地在南充市文化宫内。
  马忠马忠(?―249),字德信,三国蜀汉重臣。他出身贫寒,少时收养于外家,姓狐,名笃,后恢复马姓,改名忠。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伐吴,兵败V亭,巴郡太守阎芝征集兵丁5000人,派忠送往前线。这时刘备已退居白帝城,他在召见马忠时对尚书令刘巴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去世,诸葛亮调马忠到丞相府作门下督,助理政事。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南征,率主力从成都出发,南渡沪水,攻建宁(今曲津),后移昆明,令马忠由柯(今遵义境)进攻,形成钳形包围,七月平定南中。当年秋,南方四郡平定后,马忠任 柯太守。他抚恤死伤,安定秩序,恩威并用,很快恢复稳定。建兴八年(230),马忠被召为丞相参军,又领州治中从事。次年,诸葛亮出祁山,又召他参赞军机。还军后,受命督率将军张嶷等讨伐汶山郡反叛的羌人。建兴十一年,南夷刘胄叛乱,侵扰邻近诸郡,朝廷任命马忠代替绥南中郎将张翼的职务,前往征讨。叛乱平定后,马忠被任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他又陆续恢复建宁等诸郡疆域,被加拜为安南将军,进彭乡亭侯;延熙五年(242),加拜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七年,大将军费t去北方抵御魏敌,留马忠在成都,平尚书事。费t回朝后,他又回南方镇守,延熙十二年卒于任上。马忠治军治政,宽严并济,深得民心,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远近夷汉人民,无不悲哭流涕,并集资立庙祭祀。
  程畿程畿,生卒年不详,字季然,为人正直,有胆识。《华阳国志》载:程畿曾为江阳太守,刘璋时为汉昌长。刘备领益州牧后,任程畿为从事祭酒,后随军伐吴。刘备兵败,溯江退走,程畿断后。追兵将至,有人劝其弃大船乘轻舟逃走。程畿说:我在军中,从未临阵出逃,何况现在天子处境危险。不久追兵拥至,程畿执戟苦斗阻敌,直至战死。成都武侯祠、阆中桓侯祠均有塑像。《阆中县志》有传。
  黄权黄权(?―240),字公衡,刘璋召为主簿。时张松建议刘璋迎纳刘备,黄权反对,说:刘备有骁名,主公请他来,以部下待遇,则不满其心;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刘璋不听,调黄权为广汉长。后刘备攻刘璋,郡县多归降,独黄权闭城坚守,及至刘璋也俯首称降,黄权才降刘备,任为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任权为镇北将军。刘备称帝后,因荆州事伐吴,黄权劝谏刘备: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我军则进易退难,我愿为先驱以当敌,帝宜为后镇。刘备不从,让黄权督江北军务以防魏军。刘备兵败而道路阻隔,黄权不得已乃降魏。魏文帝拜权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魏景初三年(239),升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魏正始元年(240)黄权去世,谥封景侯。《三国志》有传。
  尹枢.尹极尹枢、尹极,生卒年不详,唐代阆中人,兄弟并擅文名。尹枢,德宗贞元七年(791)状元;尹极,宪宗元和八年(813)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全唐书》有尹枢科场所作《珠还合浦赋》、《华山仙掌赋》二篇。尹极只有《登科纪考》载其科场试题为《履春冰诗》。兄弟虽中状元而未作官,故新旧唐书均无传。今学道街天主堂为当年尹氏状元府,西城派出所处有状元坊,其街名状元街,即为纪念尹氏兄弟状元。
  陈省华陈省华(938――1006),字善则,先为蜀西水县尉,后为宋陇城主簿,再迁栎阳令。该县的郑伯渠,为邻县强族霸占,陈省华尽去障碍,使水利两邑均沾。太宗端拱二年,长子陈尧叟中状元,入朝谢恩,辞气明辨。太宗得知为陈省华之子,即召陈省华为太子中允,后判三司,再改盐铁判官,迁殿中丞。郓州河水决堤,令省华领州事,修复河堤,再迁东京转运使。知苏州时遇水灾,他安置灾民数千户,受到朝廷表彰。后历任户部、吏部员外郎,掌左藏库,判吏部南曹,升鸿卢寺卿。景德初年,陈省华任开封知府,转光禄卿。旧制卿监坐朵殿,宋真宗以陈省华权莅京府,别设其位。他以府事烦剧,请求禁亲友往来,皇帝允如所请。未几,陈省华因病求解任,朝廷拜为左谏议大夫。他再请求还乡,皇帝不准,并亲阅方药赐之。景德三年(1006)去世,年68岁,赠太子少卿,后又赠秦国公。《宋诗纪事》录其诗一首,《蜀中广记》有传。
  陈尧叟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989)已丑科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任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升广南路转运使、广南安抚使。岭南地方旧俗,有病求神不服药,陈尧叟根据当地发病特点,收集验方,刻石传播。当地气候蒸暑,他又号召植树凿井,每三数里修建一座亭舍,放置茶饮具,士民称善。真宗咸平初年,朝廷诏各地农民种桑养蚕,岁输丝绸。岭南多种麻苎,百姓不得不贱卖麻苎,贵买丝绸以上赋税,负担大为加重。陈尧叟奏请岭南因地制宜,岁输麻苎。宋时三司官吏,办事拖拉成习,历年文书帐号,积压如山,有拖至七八年不办的,财政混乱不堪。他同知枢密院时,奏准由他会同三司干员集中处理积案,很快就处理积压文书帐号21万5千余件,裁减河北冗官75员,并规定今后如再有积压,对推拖1要深究严办。景德中陈尧叟迁刑部、兵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预修国史。后以太傅,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陈尧叟以眼疾请免其职,乃优拜左仆射出知河南府。天禧元年(1017)尧叟病重,召其子执笔,口授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57岁。陈尧叟姿貌英伟,才智过人,奏对明辨,虽元典机密军马之事,也尽能详记。他勋劳卓著,皇帝十分器重,曾赠诗答歌。病逝后,帝特辍朝二日,赠侍中,又赠英国公,谥曰文忠。陈尧叟著有《请盟录》3集20卷、《景德财政记》(与王若合撰)、《汾阳奉祠记》3卷、《陈文忠公文集》30卷等。《宋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录其诗7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6篇。《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陈尧佐陈尧佐(936――1044),字希元,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知朝邑、真源诸县。他任潮州通判时,鳄鱼食人,陈尧佐命捕而杀之。继知惠州、秦州,升两浙转运副使、京西转运使、河东、河北转运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枢密院直学士。后知河南府、开封府,再迁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逝世,年82岁。赠司空兼侍中,又赠郑国公,谥文惠。陈尧佐又是水利专家,治水功劳卓著。他任两浙转运副使时,钱塘堤被海水冲毁,他提出“下薪实土”法,堤岸得以坚固持久。天禧年间,黄河决堤,他调知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决口成功。又筑第二道防护长堤,人称“陈公堤”。知山西并州时,汾水暴涨,灾患甚剧,他勘察地质地势,沿河筑堤,又种植柳树万株,形成“柳溪”,消除水灾。陈尧佐为人正直,任枢密副使时,详符知县陈沽治吏严急,0吏便发动罢官事端。太后欲治诂罪,命枢密院察办,众不敢违,独陈尧佐上奏:“罪诂则0吏得计,谁还敢整治1?”陈诂由是得免。陈尧佐善书法,工诗,有文集30卷,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宋诗纪事》、《宋文鉴》、《舆地纪胜》录其诗40余首,《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0篇。《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陈尧咨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通判、团练副使、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部郎中、永兴军节度使、安1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陈尧咨工隶书,善射,常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但他性情刚戾,用刑惨急。他也重视兴修水利,任永兴军节度使时,因长安土质盐碱太重,井水苦涩,便动员人力重开龙首渠引河水入城,居民深受实惠。任安1节度使时,郓州内涝严重,他奏准自鱼山至下杷开新河,导积水入黄河,解除涝灾。他在担任军职期间,为防御契丹、西夏入侵,加固边城,修整器械,充实军需,增强了军事力量。景v元年(1034)卒,年65岁,赠太尉,又赠崇国公,谥曰康肃。
  鲜于晗视辏淠瓴幌辏肿涌ィ考暗冢尾尉⑾亓睢⑼ㄅ小⑴泄佟⒆烁笔埂⑻K虑洹⒆筅梢榇蠓颉⒓偷钚拮戎啊O视晡顺现保芫偌鱿土迹隽踔俊⑺臻⑺照蕖⒎蹲嬗淼热耍灾悄苡惺吨俊K溆胪醢彩胁煌褡诎洳牛匀晃谩G炖昙洌炀煤担⑾纶髑笠饧K奔1,对灾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当政者处理失误,深切陈词,引起朝野重视,各地纷纷上表陈述意见。他在安徽婺源作县令时,富家江某称霸地方,因事犯法,他拘捕到案严惩。这以后恶徒敛迹。他任永兴军判官时,万年县令拘系囚徒数百,他审案精明,数日即空其狱。在作利州转运副使时,左藏库使周永懿知利州,贪虐不法,他将其逮捕下狱,并流放到湖南。鲜于亻先勤政廉明,惩治贪吏,苏轼尝称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元丰二年(1079)知扬州,宋神宗对他说:“广陵重镇,久不得人,今朕自选卿任,宜善治之。”哲宗立,司马光说:“以曛停灰耸咕油狻!蹦苏倩咕┦ΑO视曛尉跤蟹ǎ壑喑鲂乱猓小妒贰兑锥稀返戎鳌O视昊钩び谑裙こ牵臻衔渥鹘谇⑺巍!端问褪虏挂拧贰端挝募贰队览执蟮洹罚荆┑仁槁计涫担坝嗍祝端未裎募妗仿计湮模保逼W淠辏叮顾辍=衿呃镎蛳视诖逦涔世铮卸潦樘ā⑾视诰纫偶!!端问贰贰抖际侣浴酚写
  张宪张宪(?―1142),岳飞爱将,女婿,骁勇善战,岳飞倚为左右臂。每有攻战,常与岳云率部先行。曾大破曹成、郝政,平定湖北荆、襄一带战乱,收复河南随县、邓州,以功授副统制、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追谥烈文侯。高宗绍兴十年(1140),金人背盟入侵。金兀术屯兵临颖,岳飞部将杨再兴率军抗金,阵亡。张宪增援赶至,大败金兵,兀术连夜逃走。岳飞大军遂乘胜追击,中原军民振奋。正当此时,秦桧与金人议和,朝廷命岳飞班师,张宪亦还守镇江。后秦桧、张俊欲谋杀岳飞,便秘密收买岳飞部将中曾受岳飞严惩的王俊等人,诬陷岳飞、张宪谋反,岳飞父子及张宪相继被捕入狱。张宪备受酷刑,始终不屈。后将张宪囚于杭州大理寺,与岳飞、岳云父子一同被害。秦桧死后,冤案得到昭雪,立岳王庙与张烈文侯祠祭祀。
  韩娥韩娥,生卒年不详,阆中木兰乡人,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12岁时,正值元末农民起义,在战乱年月里,叔父将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是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她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部将罗甲为义父。至正二十三年(1363),她随义父远征云南,后又到遂南驻防。她在军中举止谨慎,态度严肃,晚睡早起,衣不解带,说是以军务为重。她对罗甲十分恭顺,办事得力,很受罗甲喜爱,待如亲子,常常当众夸奖她精明能干,并亲自为她主办婚娶。她不敢不从,婚后异榻而眠,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责其不义。此后,韩娥随同王起岩到成都办事,到东城度缘桥得与叔父母相见,俩老已不认识她。韩娥指着头上的刀疤为证,叔父母才认出她来。于是叔父母向义军首领讲出侄女女扮男装真情。此事在军中传开,大家十分惊讶,称她为当代“花木兰”。不久,她再着女装恢复真名,并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人马复宗结婚。明洪武年间,王起岩任礼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时,特地将韩娥之事告知蜀藩王,藩王曾召见韩娥。永乐七年(1409),刘维德撰《韩娥传》,家乡阆中建木兰庙(在今木兰乡),其子在新都南关外赤岸山建木兰寺,以纪念这位蜀中“花木兰”。
  金玉麟金玉麟,生卒年不详,字石船,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十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后留兼上谕处行走。道光二十二年分发陕西,充陕甘乡试同考,武会试同考官。他先后任定远、澄城、渭南等县知县。继升羌宁州知州。太平军攻其城,他率兵坚守,众寡不敌,城陷身殉。陕西巡抚极赞其廉能,奏请建祠祭祀。金玉麟著有《二瓦砚斋诗抄》,又同韩亚熊合撰《澄城县志》30卷。《国朝全蜀诗抄》录其诗,《阆中县志》有传。
  马德昭马德昭,生卒年不详,号自明。咸丰初年调处江南军务,在湖南湖北及江南一带立功,荐升直隶大名总镇。这时回人与捻军张总愚欲联合叛乱,朝廷因此改授德昭总兵陕安,以镇慑秦中,随即再补甘肃固原提督。但西安士绅挽留,以保护省城。德昭留兵数月,回人终不得逞。德昭战守兼擅,以游击之师,或解豫皖急危,或扼守 潼关要道,或防护蒲水饷区,以一军固中原腹地,一时之间,称其为大河南北之“长城”。同治七年(1868),马德昭协助李鸿章征讨捻军,出谋划策,终至成功。此后他驻防潼关数年,军事平定,告老还乡,终老于家。潼关之民思其保境之功,为之立祠奉祀。
  王熙震王熙震(1814―1892),又名王晓岗,道光十七年(1837)考选户曹,初任饭银、现审两处总办,后任宝钞局总办。他廉洁正直,不逢迎上司,屡遭权贵陷害,几次下狱,但查无犯罪实据,终于恢复官职。后去杭州做地方守官,由于他善于理财,升任驻川滇捐局总办,又以功补授宜昌知府。到任后,他兴办教育,提倡农桑,修仓储粮,清理诉讼积案,严惩不法之徒。后为属县人民昭雪抗捐冤案,受同僚中伤,他感到官场险恶,决意辞官回乡,主讲锦屏书院,其道德学问,士林尊仰。光绪十八年(1892)去世,享年78岁,有《大戴礼记注》、《后汉书义证》等著作行世。《四川通志》有传。
  赵香畹赵香畹(1871―1939),名春熙,光绪丁酉科拔贡,受维新思想影响,去日本留学。毕业回国后,赵香畹任阆中高等小学堂学监,后受聘为成都通省师范学校教务长。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军政府参谋、四川财政厅科长;民国五年(1916),任河北教育厅科长,后为井径县知事。民国十二年赵香畹回四川,先后任省政府秘书、秘书长和主任秘书等职。
  古鹤龄古鹤龄(1876―1970),又名古寿之,回族,阆中保宁镇人。他在基督教创办的福寿学校毕业后,从事基督教活动,曾助盖世利修建阆中福音堂。后任教会传教士,中华圣公会会吏总(即教会牧师)、会长。后升任东川教区会吏总、副会督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川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阆中县各代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馆员,东川、西川教区联合办事处常务委员会主席,基督教四川省三自1委员会主席,当选为阆中县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保宁镇人民大会代表,县政协一至四届副主席。
  萧泽根萧泽根,生卒年不详,清末民初保宁镇人,早年习儒,后弃学经商,对阆中工商业及文化事业颇有建树。他创办“崇新长”醋庄,精制发酵曲药,讲求酿造技术,生产名醋保宁醋。为了保证醋的质量,他又专门开设中药房,选购名贵药材,并将酿醋所用药品,刻印于包装上。民国四年(1915),“崇新长”酿造的保宁醋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萧泽根以醋业为主,又沿嘉陵江运食盐、土布上碧口,从碧口运木材、银耳下南充,又购桐油、猪鬃去重庆,再将苏、广杂货运贩阆中。他善于经营,讲求商业道德,尝书“商人以信义为无形之资本,无欺为生财之妙法”以自警。萧泽根经商赚了钱,便尽力兴办文化事业。他在县城建立市民图书馆,购置万有文库等图书,供人阅读;又创“德育社”,修建房屋,开辟运动场,供青年文化娱乐之用;另在白果树街创办女子学校,倡导女子就学。
  王揖王揖(1919――1986),本名萧礼重,又名萧道履,萧泽根之子。1936年,王揖在成都天府中学、华西协合高中读书,1937年冬潜赴延安入抗大,次年加入中国0。1939年他在延安《新中华报》任编辑,主编国际新闻报导。1941年――1944年,任延安《解放日报》国际版编辑、主编,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综合战况报导,受到毛泽东的好评。1949年后,他任《东北日报》副主编、总编辑、副社长。1952年,王揖调北京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先后领导经济和文化战线的宣传评论工作。1957年调0中央宣传部工作,1978――1982年任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为新闻战线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他组织创办了《文摘》,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11。1983年他当选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并任专职党委副书记。他是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曾参与筹建亚非拉记者协会,多次代表《人民日报》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率团出访苏联、东欧各国和瑞士、联邦德国、印度、泰国、日本等国。1986年病逝。
  张鼎铭张鼎铭(1900――1985),字世勋,阆中河溪镇人。1919年毕业于保宁府属联合中学,在河溪教小学一年。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1925年升入该校数学研究所深造。1927年毕业,即受聘为沈阳东北大学代理教授,又先后在北京、成都、陕西、兰州等地大学任教。1946年初,他赴英国剑桥大学数理研究院进修,取得优异成绩,于1948年10月获博士学位。当年应爱因斯坦主持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聘请赴美,任该院研究员。不久,上海、南京相继解放,他谢绝美方挽留,放弃高薪和优裕的物质生活,于1949年夏回国,任四川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四川大学任教,并任四川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张鼎铭学识渊博,在世界数学界享有盛誉,对积分方程和泛函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最先求得积分方程特征值和奇值的关系,解决了国际数学界长期未解决的难题。他证明推广了杜勒斯哥、希尔、塔玛干等著名数学家的定理,从而建立了组合乘积核的理论,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他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联邦德国《数学文摘》、前苏联《文摘杂志》、美国《数学评论》等权威性杂志,都曾专文介绍。1949年,他在美国《数学会汇刊》上发表的《论线性积分方程奇值与特征值的分布》一文,国内外专家认为它奠定了研究迹类算子奇值与特征值关系的基础,至今仍是一篇经典文献。他在正规核积分方程的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张鼎铭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多次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常委。他曾11总理,就中印、中苏边界问题,提出八点证据,证明“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及新疆阿克赛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受到外交部的表扬。除教学工作外,他一生从事数学研究,晚年仍对数学中著名难题“费马大定理”,夜以继日进行研究和计算,终于积劳成疾,于1985年病逝。
  肖秧肖秧(1929――1998),又名陈b,阆中玉台镇人,出生于一个抗日烈士家庭。1944年在重庆参加1,1947年加入中国0,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肖秧历任0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干部,北京军管会干事,北京电信局军事接管委员会军事联络员,北京玻璃厂军代表、副厂长、厂1,北京玻璃总厂厂长、1,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办公室副主任,工业调整办公室主任、经委副主任,电子领导小组副组长,进出口委副主任兼北京经济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外经贸委常务副主任,四川省重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四川省副省长、0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等职。肖秧还先后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0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0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肖秧青年时期即投身革命,在重庆兼善中学、四川教育学院、北京清华大学等学校学习时,积极参加1;加入中国0后,努力为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北京工作30多年,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党政领导机关工作,他吃苦耐劳,科学决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0”中,他受到残酷1,历经磨难。恢复工作后,他开拓进取,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新贡献。1984年3月,肖秧调重庆市担任党政主要领导工作,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因地致宜,锐意进取,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商业流通、教育文化等方面总结出一系列先进经验,开创了重庆市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1993年,肖秧调四川省政府主持工作,他虽然政策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但他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十分注重决策的科学性。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避酷暑严寒,深入农村,深入藏区,深入大中型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我省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四川的知名度,为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1月,肖秧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积极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和重大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即在身患重病期间,他仍坚持参加三峡工程的重大活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文密李文密(1906―1996),阆中保宁镇人。1924年川北师范毕业后,考入国民革命29军政治学校。1929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1军委会南昌行营侍从室少校、中校参谋,第5师及新21师上校团长,西安行营后勤课中校课长,第3战区侍从室中校参谋,陆军训练处6团、62团上校团长。1940年考入陆军大学,1943年任第3战区高级参谋,陆军新21师少将副师长、师长、金华兰溪守备司令。在西安事变和谈中,他利用自己担任西安行营侍从室后勤课课长的条件,曾为0代表团传递信件、电函、供应物资钱粮,为进步青年去延安提供帮助。抗日战争时期,曾对日浴血奋战,并收复浙江余杭县城。1946年,先后任1陆军整编新21旅、147旅、独立新编21师少将旅长。1948年睢杞战役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北军政大学战术教员。1950年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学组长、主任教员;后任历代战争战略小组组长、文史研究处第7组研究员兼组长。1970年回阆中,从1980年起任阆中县政协副主席,被选为阆中县第8届人大代表。1987年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90年为省政府副厅级参事。李文密幼承家教,研习书法,为中国名城书画协会会员,著有《汉隶书法》一书,与戴1合著《书画金石选》。
  戴1戴1(1909年―1999),亦名则鸣、则明,别号梅溪滩上人,出生于水观镇梅溪。二十年代中期,戴1考入上海美术学校,1927年又入上海中华艺术学校,先后受业于刘海粟、潘天寿、丰子恺诸位大师门下,毕业后受聘于四川岷江大学、成都民立大学艺术系任国画教授;后又在广汉、乐山、阆中等地任教师、主任、校长、教育科长,直至解放。1950年1月,戴1任金垭乡解委会主席,10月调任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后改局)任副科长。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常委和副秘书长。1982年,被委任为县志主编,他主编的140万字的阆中新县志于1994年正式出版。在金石书画方面,他50年不辍耕耘,有《李文密?戴1书画金石选》成集。1992年,国画大师齐白石之女齐良芷教授,慕阆苑名胜专程来游,戴1作陪,齐、戴二人合作共绘《蟹菊图》等多幅作品。齐教授深佩其笔下神韵,认为有其父风,遂提议代父隔世收徒,誉称齐门入室弟子,并绘《多寿图》留作纪念。戴1一生高风亮节,俭仆勤奋,对阆中文化建设多有贡献,凡名胜景点,他不但参与规划设计,还亲自为其撰写匾联碑刻题壁。
  赵蕴玉赵蕴玉,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字蕴玉,1916年出生于阆中市保宁镇,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抗日战争时期,赵蕴玉曾在阆中、南部几所中学任教,1945年到成都师从张善子学画,同时在成都岷云艺专执教。建国后,他先在川北行署作戏曲改革工作,后到省博物馆鉴定和复制古画。晚年为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四川省分会会长,2003年病逝,年87岁。赵蕴玉全面继承了中国绘画艺术,工笔、写意、重彩、白描诸艺俱精,其作品创意深刻,功力深厚,长于人物、花鸟、山水、走兽,尤工仕女。主要作品有《秋菊双猫》、《峨嵋山全景》、《蜀宫乐伎》、《薛涛制笺》等,被海内外众多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并有《赵蕴玉画集》、《赵蕴玉百扇集》等画集出版。赵蕴玉亦精书法,善诗词,其画多有题诗,如《高山出云阁》题云:“劈空直下三千丈,穿破白云几万重。会向人间滋畎亩,终归沧海护蛟龙。”画神诗韵,相得益彰。赵蕴玉关心家乡建设,热心支持阆中文化艺术事业,各名胜景点多有他的书画匾联作品。
  何剑熏何剑熏(1911―1988),阆中博树乡人。为探寻新生活的道路,他只身闯荡上海,曾代人去大夏大学上课、考试、写毕业论文,由此换取一点生活费用,也取得了大学毕业的实际学问。然后,他作了一家杂志公司的编辑兼校对,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先后在当时左联的《作家》、《文学》、《光明》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化外》、《动摇》和游记《谜样的世界》等作品,曾亲聆鲁迅教诲。1937年他回到重庆,翌年冬与王岳雨、康玖琼在重庆出版《时代文学》刊物,发表小说《钢铁商人》。就在这年,他参加0地下党组织,并任石柱中心县委书记。在重庆这段时间,他认识了胡风,由胡风介绍去育才学校读书,业余时间写了大量作品在大后方的刊物上发表。抗战胜利后,从事古汉语及音韵学的研究,写成《中国文学史》、《西厢记成书的年代》、《陈子昂诗注》、《格萨尔研究》、《切雅》、《骈雅》和《楚辞拾渖》等著作出版。解放后,何剑熏任重大艾芜中文系主任,1955年因受“胡风问题”牵连入狱年余,后到西南民族学院任汉语系主任,1957年被划为右派,遣青海劳动改造。青海省文联知何剑熏学识,借调去整理《格萨尔王传》,完成第一部。“文革”中他备受折磨。粉碎“1”后他继续回西南民族学院任教,又写成长篇小说《熔铁炉》、中篇小说《被解放的孔雀》和50万言的长篇神话小说《周穆王戏西王母》等著作。1988年5月14日在成都病逝。
  刘传刘传(1919―1992),阆中保宁镇人。1937年,他在重庆巴县三里职业中学读书时,即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发起在校内办起壁报《高塔》,后又通过关系把《高塔》改在《济川公报》作为副刊出版,后又改编《南行》副刊,并组织成立了“重庆学联”等秘密组织,他被选为学联主席。这时经陈克琴介绍,刘传与当时在重庆的地下党员张曙时取得联系,并向张曙时汇报了重庆抗日救亡工作。根据张曙时指示,刘传逐步打破学校小圈子活动,相继与漆鲁鱼、侯野君、丁雪松、杜延庆等取得联系,使重庆抗日救亡力量达到空前团结统一。1937年9月,张曙时通知他赴成都,随即被吸收入党,并奉命回渝建立重庆地下组织。10月,重庆市核心党小组成立;12月,0四川省工委成立,刘传调任省工委书记邹风平的秘书,继任省委巡视员。1938年9月,刘传去南充任川北工委组织部长,年底川北工委撤销,他改任南充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8月任南充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9月,刘传调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兼江北县委书记。1939年10月,刘传由重庆去延安,曾在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北葭萌县委、地委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刘传任成都市11大队长、副局长。刘传一生坎坷,曾蒙冤入狱,1979年平反昭雪。离休后,他任四川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是四川诗坛的拓荒人和组织者之一,为中华诗词事业的复兴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参与创办了在海内外有影响的诗刊《岷峨诗稿》,他本人有诗集《三吟草》、剧本《第一计》、《燧石的火花》等。1992年3月25日在成都病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