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海水倒灌的危害有什么危害?

新生儿特有现象大揭秘
  初为人母,是不是对宝宝的一举一动都格外担心,“呀,宝宝怎么吐奶了?”“宝宝怎么脱皮了?”“宝宝睡觉怎么一动一动的?”这些现象到底是咱的孩子这样呢?还是每个宝宝都会有的?小编现在就给您一起来个宝宝特有现象大揭秘。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的一种表现,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出现。这时候新生儿的皮肤呈现金黄色,之后逐渐减轻,2周后就会消失。患生理性黄疸时,新生儿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不适,吃睡也都正常,可以不药而愈,对新生儿健康没有危害,所以不需担心。你只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黄疸的出现、消退时间即可。
  如果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就出现黄疸,而且出现后程度迅速加重,颜色很深,不是金黄色,而是暗铜色,则是病理性黄疸,需请医生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治疗。
  生理性黄疸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母乳性黄疸,这跟母乳喂养有关。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吃母乳会延缓黄疸的消退过程或者在黄疸消退过程中再次加重。母乳性黄疸对新生儿也没有危害,只需要停喂几天母乳就可以减轻或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不需要完全断母乳,只要停喂几天,等黄疸消退了就可以再次喂母乳了,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有黄疸而放弃母乳喂养。在停母乳期间,可以将母乳挤出来,以免回奶。
  2.总是攥着小拳头
  很多新妈妈可能会感到奇怪,宝宝的拳头为什么总是紧握着的?这是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屈肌的力量要强于伸肌。大约在宝宝三四个月左右,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屈肌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伸肌的力量逐渐增强,二者会逐渐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到那时,宝宝的小手也会呈现松弛自如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刚出生后不久,当你用手扒宝宝的手指时也能扒开,而且宝宝各个手指头的关节活动自如,如果你用力扒也扒不开,或者宝宝手指关节不能活动就要引起注意。另外,如果4个月以后宝宝的小手依然时时刻刻都紧攥着,就需要去医院看医生。
  3.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2~4天,体重有可能不增反降。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排出胎便,损失水分,而此时妈妈奶水较少,新生儿吃得不多,摄入相对较少造成的差距而导致的,这是正常现象。在宝宝出生后大约第7天,新生儿吃奶量增加,体重就会开始增加,约到第10天的时候,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接着就会迅猛增加。
  4.鹅口疮
  新生儿的牙床上通常会长出米粒或绿豆大小、白色的凸起物,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小牙,就是俗称的“马牙”。如果新生儿口腔内两颊部帮助吮吸的脂肪层(医学上称为颊脂体)过于发达,就会出现两颊向口腔部突出的现象,俗称“螳螂嘴”。“马牙”和“螳螂嘴”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别处理。
  5.总是用力地“抻”胳膊“抻”腿儿
  宝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动作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是:宝宝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排气。我们都知道新生儿的肠道发育还不完善,容易有胀气的情况出现,无论是通过打嗝还是放屁的方式将胀气排出,都会令宝宝感到舒服一些,而他“抻”来“抻”去的运动方式也有利于胃肠蠕动,加速胀气的排出。原因之二是:这是宝宝缓解快速生长给自己带来不适的一种方式。刚刚出生后的一个月,是宝宝生长最快速的时期,正常情况下,宝宝在这段时间内会增长7~8厘米,除了骨骼在24小时不停地生长以外,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韧带包括皮肤组织也在生长,这种快速生长会令宝宝感到不太舒服,“抻”胳膊“抻”腿就是宝宝缓解这种不适的表现。此外,3个月以前的宝宝还不会翻身,而“抻”来“抻”去也就成了宝宝自发运动的一种方式。
  6.呼吸时快时慢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开始呼吸。由于新生儿的鼻腔、咽、气管、支气管均较狭小,胸部的肌肉尚不够发达,肺部弹力组织发育也不完全,因此,新生儿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以腹式呼吸为主,而胸廓运动较浅,呼吸时肚子一鼓一瘪,看起来好像是用肚子在呼吸。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通过看宝宝腹部运动来数呼吸次数。新生儿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较少,但他们机体所需的氧气量并不少,所以只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弥补每次吸入气量的不足。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35~45次。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还不够健全,所以会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有呼吸深浅交替或快慢不均的现象,入睡后更明显,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呼吸暂停超过20秒或者出现脸色发青、发紫的现象就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
  7.全身脱皮
  这是大部分新生儿都会出现的现象,宝宝出生以前,都是泡在子宫的羊水里,温暖湿润,而出生以后,外界环境干燥,加之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发育薄和结构疏松,更容易丢失水分,而此时的宝宝新陈代谢又比较旺盛,所以皮肤容易出现干燥脱水,表皮层就容易脱落,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父母不必担心,也可以在洗澡后给宝宝的全身涂抹滋润的护肤油,保持皮肤的滋润。随着宝宝皮肤屏障功能的逐渐完善,这种现象就会得以缓解。
  8.睡觉“一惊一乍”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大脑,不仅能接收外界的信息和刺激,同时会将这种刺激传导到相应的器官进行处理。比如我们成人听到雷声立即会对这种声音做出反应,“告诉”大脑,这是雷声,不必太担心。但在大脑皮层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宝宝虽然接收了外界的刺激,却不能很好地将这种刺激传递给相应的器官并进行处理,反而是把这种刺激“泛化”了,也就是全身的肌肉都对这种刺激做出收缩的回应,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一惊一乍”。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宝宝浅睡眠的时间较长也是原因之一,浅睡眠的时候,大脑皮层更容易感知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全身的反应,而成人的潜睡眠时间要明显减少,出现“一惊一乍”现象的几率也很少。
  9.吐奶
  吐奶是6个月以内婴儿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胃与成人的胃不同。
  宝宝的胃还是水平的,而我们成人的胃是垂直的,按照比较传统的说法就是宝宝的胃比较“浅”。而且食管的括约肌发育也不成熟,这就容易导致宝宝出现“胃食管反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吐奶”。
  当宝宝吐奶以后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将宝宝的小脸掰向一侧,让反流的奶液顺着宝宝的嘴角流出来。切忌将宝宝立即抱起,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残留在宝宝咽部的一部分奶液倒灌进气管,呛到宝宝。如果宝宝大口吐奶的现象比较频繁,建议采取少量多次的喂奶方式,不要喂得过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吐奶现象的发生。约在6个月以后,随着辅食的添加以及宝宝胃肠道发育成熟,吐奶的现象也会逐渐改善。
  10.绿色大便
  宝宝出生后2天内,大便的颜色会呈现暗绿或者黑褐色,这就是所谓的“胎便”。这是因为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吃下了羊水和肠黏膜,出生后就会排出这种黑不溜秋或者发绿的大便。大约5~6天以后,就会变成普通的土黄色。
责任编辑:NL050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新生儿过早站立有什么危害?
新生儿过早站立有什么危害?
健康咨询描述:
请问刚满月的婴儿能让她练习站立吗?对腿的发育会不会有影响?我的宝宝刚满月,总感觉她腿伸不值老是弯着,抱着她的时候把她两个腿并拢她都会用用劲想放开,睡觉时腿经常弯曲着,要么就是两个腿张开,没看到过自己并拢,即使有时放到床上把她两个腿合拢她自己又会张开,以后会不会是罗圈腿啊!
其他类似问题
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5个回答5个回答
医生回复区
擅长: 儿科的常见病,疑难病例,新生儿科常见病
帮助网友:7276称赞:616
&&&&&&病情分析:&&&&&&新生儿期的小孩,退都是这样的,如果是双腿处于伸直状态,这是肌张力低的表现,是不正常的&&&&&&指导意见:&&&&&&现在不能练习站立,因为小孩的脊柱生理弯曲没形成,过早站立,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小孩也不能承重&&&&&&医生询问:
帮助网友:5440称赞:211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考虑现在才满月不可能就能站立的,现在骨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指导意见:&&&&&&建议现在这段时期是不要婴儿站立的,以免影响发育,站立是需要6月后的&&&&&&医生询问:
擅长: 新生儿黄疸、小儿哮喘、小儿厌食症、营养不良、抽动症
帮助网友:32632称赞:4056
&&&&&&病情分析:&&&&&&你好!刚满月的孩子就让做站立练习,你们也太心急了吧?&&&&&&
孩子在子宫内是盘着腿的,所以腿是有点弯,也会张着腿。&&&&&&指导意见:&&&&&&以后要避免罗圈腿,那就不要过早让孩子站立,并注意补钙和多晒太阳。&&&&&&
更不要坐学步车。 孩子在十一个月左右才会自己扶着站起来,并慢慢学步,原因是孩子在这个时候腿骨的强度才足够以支撑体重-人的基因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十一个月左右才开始学步是有其道理的。如果在孩子还未有足够的承重能力时,勉强孩子去学步,那就是拔苗助长了。过早坐学步车容易让孩子的腿变成“O”型,也就是俗话说的“罗圈腿”。 因为在孩子的腿骨强度还不足以支撑体重时,让孩子过早坐学步车,第一是会令腿骨在体重的作用下出现变形,而第二是学步车的“座”又会让孩子的两腿叉开,这两种情形合起来就会令孩子真的容易出现“罗圈腿”了,我在临床中已经见了不少这样所致的“罗圈腿”。 也勿过早让孩子学步。道理同上面所述的第一种情况。只有当孩子的腿力量足够时,孩子才会自己站起来。 在人的发育过程中,必须经历爬行阶段,因为从受精卵到直立行走这个发育阶段,是从单细胞动物发展到人这段发展史的浓缩。&&&&&&
   如果婴儿缺少了爬行阶段,相当于其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跨越式发育,会对孩子日后的成长过程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至少会导致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原因是人为地过早剥夺了孩子的爬行,四肢及各种感官协调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大脑中本应由此协调运动而产生的神经联系就会缺失,到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坏脾气等种种不良情况。 因此,请勿“拔苗助长”。&&&&&&医生询问:
&&&&&&以上是对“新生儿过早站立有什么危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类似问题
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2个回答2个回答
参考价格:4
参考价格:5
参考价格: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用于细菌性结膜炎、麦粒肿及细菌性眼睑炎。也用于治...
参考价格:¥4
清热驱风,镇惊祛痰。用于初生小儿胎火内热引起的睡...
参考价格:¥5咨询新生儿间接胆红素高有什么危害
咨询新生儿间接胆红素高有什么危害
基本信息:男&&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我儿子出生28天了,7月3号去医院检(一周前)查黄疸偏高,当时数据是总胆红素240.9,间接胆红素233.3,碱性磷酸酶315.2,6号去照了兰光,当时医生说新生儿在半个月前黄疸高容易引发黑黄疸,只要过了半个月就不是那么危险了,而且说半个月后总胆红素没到250,可以不照。我们担心还是把孩子弄去照了36个小时。今天看上去好像还是有点黄,而且还有点吐奶。我想请问下医生,孩子有没有什么大问题?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儿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建议:与病理性黄疸有关。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建议检查血胆红素、肝功、母婴血型,以便明确黄疸的种类,并积极对症治疗。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所以应进行鉴别诊断,以便确诊。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别名:高胆红素血症)(别名: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肝病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皮肤 全身常用药品: 疾病自测: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_产科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院&&&内科_感染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儿低血糖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