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命运抗衡的人创新的反面例子子

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改为反问句。)_百度知道
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改为反问句。)
提问者采纳
在前面加个“难道”
难道在开头那里。给我说完整一点点。
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难道常常不使我牵肠挂肚吗?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他让我们记住,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悲欢离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举一正面事例证明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_百度作业帮
举一正面事例证明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
举一正面事例证明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好像是反面.议论文 人与人的位置关系 的反面事例 位置和其他方面的关系 的反面事例 位置是认生目标的 的反面事例分享快乐的 的反面事例 既要分享快乐也要学会分担痛苦的 的反面事例 1_百度作业帮
议论文 人与人的位置关系 的反面事例 位置和其他方面的关系 的反面事例 位置是认生目标的 的反面事例分享快乐的 的反面事例 既要分享快乐也要学会分担痛苦的 的反面事例 1
议论文 人与人的位置关系 的反面事例 位置和其他方面的关系 的反面事例 位置是认生目标的 的反面事例分享快乐的 的反面事例 既要分享快乐也要学会分担痛苦的 的反面事例 1
宽容是一束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误解的冰融化,宽容,是一个美丽的灯塔在夜晚,的流浪导航?港湾;宽容,一缕清风,然后每一个现在在地球上,错误的的人哪顿是一个清醒的...
宽恕的老人,不但表现为一个开阔的视野,也表现出明智的.宽容,人恒爱,人恒敬之.为什么不呢? MYCAREER,Yisuoyanyu任平生.踏过枯萎的玉兰凝析住宿“尊严”的芳香,即使在冬天,雪吴纵容,也留下了一个思想开明的,宽容,保持高尚的品格!
更糟糕“一般的额头上骑,宰相肚里能平底船”保守,所以谁犯了错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反思的勇气和自信,意味着纵容小老百姓觉得他们肮脏的狗,惭愧.
也许是一个免费的微笑,一个心脏和灵魂,一双善解人意的眼睛,足以让迷失的羊找到方向,以获得真,善,美.因此,宽容已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的桥梁,债券的相互了解!
是的,人是不会犯错吗?即使你犯了一个错误,也没有比较寒冷,肮脏的东西,加入落井下石,毕竟,“过去,可以改变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他人的宽容,同时也原谅自己,升华自己的个性,古率先走出“负荆请罪”林兄弟的妻子,“春天千层雪,微笑可以融化的盟友和敌人的”天鹅之歌,因为宽容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个晶莹剔透的高贵.
/>这是真实的,看看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宽容这一关.宽容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法宝.宽容,社会的和平,更多的笑,的更多的一个和谐稳定的画面,幸福只要大家都知道.矛盾存在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而是一个“一步落后”可以打开他们的刀剑变成了犁耙.“所以,人们的生活将是更好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的!
心胸开阔,心怀坦荡的人,尊重人的喜爱;心胸狭窄,每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生活并没有向他们道歉,有些过于晦涩,而不是去打仗,忍一时风平浪静,它既不是无害的,还可以减少相互间的不满!宽恕的心看别人的诽谤谣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舒适,自然的原?!
宽容,个性的闪亮点.备受推崇的风格,“高山仰止,景行行为”的态度.如弹簧一般滋润你的心,黎明为您提供的旭日,如画笔为您描绘生命华章.
宽容 - 生命桥!
脚跟粉碎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这就是宽容.
自古以来,一直是狭隘的小老百姓,它已被灰头土脸.
庞涓是狭隘的,他不希望孙膑是比他更好的应用毒手,最后兵败被杀,周瑜窄,他拒绝诸葛亮比他更好的在每一个可能的的情节,最后由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皇后国际象棋,别人吃一匹马,她杀死对方,辱骂的人死亡...这种情况是由于在狭窄的心,告别了狭隘的心,包容宽容的态度,赢得他人的信任,成就.
有一次,楚庄王邀请部长SIP,嫔妃助兴,风把蜡烛吹灭,将军喝醉酒失态拉一妾的裙子,而是一个广阔的楚庄王心原谅他,巧妙地围攻.将军们的感谢接下来的战斗中奋勇杀敌.这是宽容的价值 刘锈击败王郎,攻入邯郸,发现了大量不雅的前政府官员文件讨好王朗的,辱骂性的,甚至策划暗杀刘岫文件.全部烧毁,刘秀,没有观众,但罗宾逊气馁,他说:“如果跟踪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宽恕他们,你可以成为你的敌人,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刘秀宽容,使他最终成帝业,统一的国家.
古代到现在,而不是一个狭隘可以完成伟大的事情.宽容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守则.
林肯的声誉,宽容的政治对手,引起会员的不满.他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朋友,是不是消灭他们的敌人吗?”这是宽容的最好诠释.
如果天空不宽容不能忍受的时刻闪电风暴肆虐,来自其庞大的美,如果不能忍受的惊涛骇浪?一点猖獗,怎么能深刻海不宽容美,如果森林不宽容,那一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能忍受,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的不容忍无法容忍的星座裂变时刻的营业额,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不能忍受各种各样的人的那一刻浪费,其延续美...宽容的成就.
在泰山以高没有任何犹豫杯土壤,河流和小溪流,只能成为大.是宽容创建.
告别狭窄的心,才可以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领域.
所以我们告别了狭隘的心,包容一切的宽容的心,要学会做,为了保持人以上紫罗兰的香味.
宽容别人是对他人的理解,让我们慷慨的概念的人们感到宽慰.宽容自己是一个豁达\冷静和理性,宽容放纵自己是不是 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点宽容就少一些心灵隔膜的一种宽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友爱.
我觉得宽容是接受别人的心,了解其他人的做事方式,要尊重其他人的处事原则.为了实现宽容是不那么简单,但我们还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开始从原始边缘的点点滴滴,你的耐受性越来越近了,积累,最后你会达到你的目标 - 性.
公差是一个了不起的宽容博大的胸怀对人对事的包容性和接受;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精神的成熟,丰富的心;
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光,至高的祝福,其他人欣慰的是,自己的治疗.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通过社会生活的占有率冷静,自信和超然.
“开幕会笑,笑古笑今,一切都笑,大腹便便的天量容地,在什么是最不会被容忍!”这是怎样的轴承心灵!宽容的价值不仅在于,类似的身份,但也因为异质性方面. - 这也是风度的标志.三界公差可以钓鱼的比喻:最初级的水平水族馆赏鱼,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和活动;温和的境界池鱼,由于降落在李,物尽其用的水和肥料的潜水,鱼水活动,利用对方的最高境界的姜嘿盛鱼,一千万元级的任何自我生成的,甚至更好,他担任自己的旅游咨询,这也意味着广泛而丰富的海洋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的心思,有多少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能够如何的职业生涯.
公差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所以上帝把所有人都公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闪发光的,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是其缺点.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已知的,一些不知名的.这是人们,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此巨大的差异的人群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我们能够生存下去,因为存在的耐受性. 家庭,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的长处和弱点都暴露在别人面前,也多了解对方.如果相互包容,它会引起纠纷.每个人都有这个“用”这个“”字“宽容”,家庭不幸福,我们可以说,没有宽容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每天去学校,班集体,可以说是第二故乡.这个家庭的成员更多的不同.也许只是一所学校,学生只是看对方的外观是帅还是丑.那些看起来好学生自然很受欢迎,但人们需要相互了解彼此的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一个真正的认识:有些学生很热情,有些学生学习优秀,有些学生能唱,但也看到自己的缺点,一些学生已经变得更加自私,有些学生很娇气.但是,我们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仍然是一个集体,因为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自己真正的好朋友,因为它可能有相同的爱好,这是可以谈的.不必掩饰自己的缺点,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 进步,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必须使其暴露.不宽容,他人乘机抓住你的缺点狠狠地“踢”,没有人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有没有人类的进步. 公差连接到连接到整个世界的每个人都像一个桥梁.如果没有宽容,世界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宽容,让世界. 审查“因为宽容,让世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写周围的东西明智的形式.由人的优点,缺点,人共存,共存触发完整的文章. “宽容”这个话题,容易引起某种情感,某种想法,所以大多数人写的宽容将开始从周围的事物书面自私,写包容性的,写悔恨写彻悟...而作者是大处着眼,创新,写人写家庭的写作世界,宽容的意义概括澄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角度,家庭,班级,朋友,分层推出,已经支离破碎的材料组织有条不紊. 作者写是最容易做的小,但清楚地反映了现代人,作者的个人感受,几欲中,但也使读者产生共鸣的耐受性意义.
思想神话.高大的夸父的肩膀部落的希望赶上太阳夸父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但他没赶上.如果我们不给他一个宽容的,他是一个英雄吗?为了构成主体的文章,讲一个故事,在一个有序的方式.最终,故事的主题扩展为主题的耐受性 - 这不仅是一个宽容的传说,澄清的英雄完整性可能会说:“每个人都会赶上我心中的太阳,渔获的人,我们给他胜利的欢呼声:对于无法收回,我们给他宽容的掌声,他们也可能是一个英雄.“俪文”夸父“宽容 - 耀华中学完成的“夸父追日”的续集昱长的,很久以前,一个古老的部落.有个年轻人叫夸父是非常,非常高. 有一天,他是部落的希望赶上太阳. 夸父追逐,追逐着,用尽全身力气,他也希望赶上太阳. 渴了,喝了水的河流,继续前进.然而,不幸的是,真的很可惜,夸父没有追上太阳,和他太累了,他倒下了,变成了一个桃子果园,在追着太阳解渴后.人类挑战自然极限的动作的失败. 部落也很伤心,大家都觉得夸父追赶太阳.一些塞族人说:“夸父是个英雄,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赶上太阳,我们应该立碑,他告诉他的故事给后代听.”一些塞族人说:“夸父并没有赶上太阳啊他最后的失败,我们不应该立碑的失败者”. 所以,收集整个家族的族长,讨论这个问题.夸父英雄夸父,真的没有成功,讨论的僵局.周围安静的,我们等待着最终决定权的族长. 一个孩子的声音,但打破这种沉默,他的第一个“哇”的大哭起来,然后哭着说:“我,我感觉好极了夸父的叔叔,他的太阳赶到山的那一边去了所有的部落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这种方式.元老叹了口气,他知道,宽容失败的英雄.所以这个孩子包容的观点来看,有一座山叫夸父流传千年的传说.所以,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沧桑传到我们的耳朵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一直想背后的故事“夸父追日”加上一句:“每个人都会太阳在我的脑海里赶上,赶上的人,我们会给他胜利的欢呼声;追不到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宽容的掌声,他们也可能是一个英雄. “审查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件事情:想法和格式.提交宽容,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是错误的理解.但是,笔者提出导致我们的成功价值取向,和传说,例如,描述了显着的英雄:追赶太阳在心中,永不放弃.不仅是主题的升华,并给出了一个敲响了警钟. BR />第三人称叙述的格式,与实际情况,简短的段落,自然和简单的叙述.高端并行短语结,让人们感意犹未尽. 思维三 />的日落,苏格拉底,身着白色长袍的余辉中,安然模具闪光的思想已经出现在这样一个世界缺乏发展无法容忍异端,意识形态方面的弱点.一个悲剧的开始,使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议论?.心灵的震撼.苏格拉底是人的不容忍走向生命的尽头,但这个想法?相互依存,苏格拉底正是他的生命捍卫的思想.不容忍现象背后的人类的本性 - 自私,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牺牲别人的生命重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受害者,教皇决定选择的逮捕伽利略在这种方式中,一些正确的理论时,他被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但事实终究会是异端邪说的时候,往往在未来时间的检验.将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人们扼杀了人的肉体,但不能停止思想的传播,它平反,但重要的是,内省和反思,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容忍“异端邪说”的耀华中学刘可清在古希腊的雅典市,是一家从事了前所未有的试验俪文 .罪犯是苏格拉底的异端,收费自力更生教派的教义.大陪审团成员的两个瓦罐,把蚕豆,白色代表健康,黑色代表死亡最后,黑色的瓦罐蚕豆的更多,因此,苏格拉底,身着白色长袍的,在夕阳洒到法院,静静地喝了一碗毒芹汁,没有留下任何空间的异端世界.死,以为不朽的历史已经证明,苏格拉底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无济于事.大多数雅典人不容忍的眼睛盯着他,对他和他的想法把他治死.虽然不能扼杀认为不宽容,但在最后的生活的思想家和覆盖着一层黑色的,更多的发展的人.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新事物的过程,而大量的新事物和旧事物的矛盾.当旧的东西还是很强大的,新的事迹殴打收费的“异端邪说”.应当指出,然而,异端邪说的时候,未来的往往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为什么人们无法容忍异端只是因为异端不符合现有的思维逻辑我恐怕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私和自满.我想举一个例子:伽利略宗教的宗教裁判所审判,是因为一本书叫“两个世界的对话.当教皇是他的朋友,也是很科学的头脑,但遇到的基础上,科学与宗教的碰撞时,作为教皇毫不犹豫地下令逮捕的伽利略.这是自私的说,它导致了不宽容,教皇的订单状态扼杀异端邪说.苏格拉底正是自满,因为人都没有想到的变化已经执行. 僧伽罗人毕,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但三篇论文被退回,理由是他太超前的东西. 21岁的决斗中丧生,从未被确认为是异端邪说,还活着,迈耶,第一节约能源,因为他们不被理解和疯狂的亚洲鲍耶,写的著作“非欧几里德几何,他的数学家父亲的强烈反对这种“奇怪”的理论,终于离家出走了,已经消失了. 太多的不宽容所造成的悲剧,让人扼腕叹息.今天,我们已经肯定了如此多的异端邪说,它的平反.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 伽利略被迫认罪,喃喃地说:“地球仍然在转动啊”这是真理的“异端”,不容忍的伤害,发出哀鸣. 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应该记住的是,伏尔泰的一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权利,表达他们的意见,他们的生活.” 评论文字是思想的表达,后面的话是畅快淋漓的深入的思考,思考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思想的进步.不容忍的后果不仅是几个捍卫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克服的人性的自私和保守.之后当我们宽宽的异端邪说,将有丰富的思想和社会进步. 本文的美德,他广博的知识,从历史的角度阐明的公差,这个想法?一个彻底的,令人信服的深刻理解冷静的思考. 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但拓宽思想的宽容,社会宽容.很多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笔者的角度来看,展示的丰富积累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内涵. 当英雄捍卫真理的时候清洗离我们而去,谁可以保证历史不会重演,只有以史为鉴,以转发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宽容“异端邪说”.结束告诫后人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本小说的想法.例如,“宽容”其实,这个话题可以写在一个各种文化,体育,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编写.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指挥官和老厨师.在一场惨烈的战争,剧情设计的命运推到了沙漠.冲突是为难老人的指挥官,拖动,想死,死在沙漠中的指挥官.指挥官表现出耐心,自我责备和宽容.结果是最终宽容的心的中老年人,走出沙漠的指挥官.通过一个故事,只有宽容别人以宽容的其他人才“的主题.俪文公差耀华中学潘家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几乎所有的阵亡士兵在敌人的剑.两个状态的穷人命运推到了一起:一个年轻的指挥官的老厨师.接见了他们在跑,两个人不约而同选择了相同的路径 - 沙漠以外的追兵在沙漠的边缘,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出来活着出去.“请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经验教会了我如何辨别方向的沙漠,我会是有用的.“乞讨老人的路.的指挥官下了马麻木,他相信他有没有生存的资格,他看着老人灰色的双鬓,我的心感到震惊:数十万鲜活的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由于我的无能, ,我有责任保护这最后一个士兵,他帮助老人在马到处是金色的沙丘,在这茫茫人海中,很难辨别方向?沙,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跟我来.”老人说大胆指挥官与他的背部.烤灼热的阳光,沙滩,如燃烧煤,喉咙几乎要抽烟,他们有没有水,没有吃的,老人说:“杀马”年轻人怔了怔,唉,为了生活.他取下了他的腰?间佩剑...
现在,马未请你回我去年轻男子犹豫了一下,心想,你的手和脚,为什么要人背着走,这要求实在是有点太多.但一直以来,他是在深深的自责中,老人到在沙漠中逃脱,但也因为他的无能.他此刻唯一的信念就是让老人来住,以弥补他们的罪,他们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留下了一堆深,纵横交错的足迹在沙漠中.一天,两天.十天.似乎无边的沙漠,到处都是燃烧的碎石满眼的曲线.在这一天,年轻的骆驼是一个勤快,夜间,他成为了最周到的的仆人.然而,老人的要求越来越多,更过分的,他会每天吃的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每天定量的马血喝了好几口.年轻的男人从不抱怨,他只能希望的沙漠活着的老人了.他们越来越虚弱,直到有一天,老人快死了.“你去离开我.”老头气愤地说,“我不能,或做你去逃避它.“不,我没有原始的勇气还活着,我不会得到别人的宽恕.”一丝的笑容在脸上的老人通过“,要说实话,这些天来,你不觉得刁难,我把你拖到我真的没想到,你的心可以根据这些非包容性的平等对待.“ ”我要你活,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年轻的男子恨恨地说.老人瞬间摆脱身体的布,“拿去吧,有水和吃的,以及一个指南针,向东步行一天,你可以走出沙漠,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太长.”老人闭上了眼睛. “你醒了,我不会离开你,我要带你出来.老人勉强睁开了眼睛:”哦,你真的认为这是在沙漠所以散漫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去,走三天可以出去,我就带你走了一圈.,我看着我的两个儿子死在敌人的剑,涨红的血在我面前的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我想你死了,死在那浩瀚的沙漠中消费的,但你的心融化了我的心,去恨,我一直宽容征服.老人只的人才能够原谅别人对他人的宽容. “永远闭上你的眼睛.震惊地笔直站立的指挥官似乎已经经历了一场战争,一场战斗生活,他的父亲宽容.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征服人体,只为了赢得人心的爱和宽容.评论这是一个含义非常深刻的故事,细腻的叙述说明,如果我们要进入那可怕的沙漠,也进入了博爱宽容.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给故事黑暗浪漫主义的氛围.在冷清的生活和死亡的故事,要突出主题的耐受性测试的意志在沙漠深刻别具特色.岁的士兵站在马前将军,谁也不会知道他心中的目的 - 他的不容忍,这显然是屈辱后,教官照顾他,等待着他的宽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老人的死,几乎弥留之际,终于官员的宽容感动他的门的耐受性.魅力这是本文的人在一个美丽的语言,但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启迪.
宽容是一束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误解的冰融化,宽容,是一个美丽的灯塔在夜晚,的流浪导航??港湾;宽容,一缕清风,然后每一个现在在地球上,错误的的人哪顿是一个清醒的...
宽恕的老人,不但表现为一个开阔的视野,也表现出明智的。宽容,人恒爱,人恒敬之。为什么不呢? MYCAREER,Yisuoyanyu任平生。踏过枯萎的玉兰凝析住宿“尊严”的芳香,即使在冬天,雪吴纵容,...
宽容是一束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误解的冰融化,宽容,是一个美丽的灯塔在夜晚,的流浪导航??港湾;宽容,一缕清风,然后每一个现在在地球上,错误的的人哪顿是一个清醒的...
宽恕的老人,不但表现为一个开阔的视野,也表现出明智的。宽容,人恒爱,人恒敬之。为什么不呢? MYCAREER,Yisuoyanyu任平生。踏过枯萎的玉兰凝析住宿“尊严”的芳香,即使在冬天,雪吴纵容,...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佛教徒的真义是:反叛命运的人
特别提示:本文网络原发媒体不详,本博转载自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
一、引言:戒定慧三学&&&
今天很高兴有此因缘,能与各位在此共修。方才还未开讲之前,我们先静坐了一下,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法的修行有戒、定、慧三门。「戒」是用来清净身、语二业,「定」是用来清净意业的;或者说:戒是收摄身、口,定是收摄心用的。欲修行者,首先须持戒使身、口清净;身、口清净即有助于摄心,然后再来正修禅定,摄心不乱。戒、定、慧三门其枢纽就在于「定」。持戒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修定;修定本身也不是目的,得定是为了修智慧。而智能本身亦非目的,智能是为了得解脱:解脱生死、烦恼、痛苦。若没有定,持戒不容易持得好;若没有定,内心一团乱糟糟,是不可能生出智慧的。所以,要先摄心不乱,不乱则定,定则心明,心明即得一切修学清澈明耀,智慧光明。若无摄心不乱之功夫,所得的善法,就有如浮光掠影一般,剎那即逝,以心不定故,不能摄受住持善法。总而言之,一切佛法修学的本体在于定,是故学者以「定」为体、以「慧」为用;定体即是心之本体,心体不乱,名之为定。以此之故,我们在开讲之前,先稍微静坐一下,其目的在助于摄心。
二、「命」与「运」&&&
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是:「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我选这个题目的原因,是为了廓清一些初学者对佛教根本精神的误解,而且令已学佛之人对佛教的根本精神,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常有人问:「佛教徒(或佛教)认不认为有命运的存在?」答案是:佛教承认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佛教所认知的命运,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命定」、「宿命」、或「命定论」。「命运」这一词所表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至于它的定义,在世俗人的眼里,则是一个相当抽象、模糊、神秘的概念。然而佛以其智慧观照世间众生,所得到的结论是:命运其实即是「业力」的表现——亦即:业报所累积的总结果。这种业力的作用,能令一切众生其一生之所行、为产生一种近乎固定的轨迹;这个轨迹,世俗人对它深感迷惑,以致自古以来,倾其智慧,亦无法了解其中之奥秘,因此就只好以「命运」一词笼统称之。而某些宗教家,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只得称之为「神的旨意」,或「天意」「命」与「运」两字可分开来解释:「命」是比较静态的;「运」则有运转之意,是动态的,故台语称为「运途」。从这词的字面上来看,即知其有一个轨迹,而且是可以动的。再者,「命」的涵义比较固定;而「运」则有因缘和合之意,须要在某种情况及条件之下,才会产生某种结果,比较属于动相的。而以佛法来说,「命运」简言之,就是业力的结果。
「业」是其意译,其音译则为「羯磨」。佛教已发达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识这个字,即使不懂佛法的老美,也都知道业。「羯磨」的原意是「活动」或「造作」,以英文来讲则为Action(动作)或Activity(活动)。世间一切有形以及无形的造作或动作,都叫做「羯磨」。有形的羯磨(活动),例如我们身体所做的一切行为,以及口所说的一切言语,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都叫作我们所造的「羯磨」——业。无形的业,指内心思惟、感情、七情六欲等的动向,这些无形的业,我们虽然无法看得到、摸得着,但它们确实也是一种存在、一种动作,能令我们本身及他人感受得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乃至可以左右我们一切的行为,以及决定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苦与乐,所以也以「业」称之。
四、「业习」与「命运」&&&
「心」在佛法里有好几个称法。「心」、「意」、「识」都是它的别名。心所造的业称为「意业」,身所造的业称为「身业」,口所造的业称为「语业」或「口业」。此三种业,三种动作,如果反复地做,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称为「业习力」。业习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带动我们整个的人生。世俗的哲学家有句话说:「人类是习惯的动物」。行为科学家也曾讲:「人类若无习惯,则所有的一切事情,将会变得既复杂且麻烦。」因为很多事已成了习惯,所以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时,就不须再经过思考这一道手续。譬如:每天早上起床,我们大都先洗脸、漱口、刷牙、吃早餐、换衣服等等,这些动作都已不须再经过大脑先想一下才付诸实行。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动作细节,都须要先经过一番思择才能作决定,那么可想而知,我们一定会过得加倍的紧张和忙碌。业习有三种:有善的业习,有恶的业习,也有些是不善不恶的。这三种业,佛法即分别称之为「善业」、「恶业」、以及「无记业」。不善不恶的业习例如:穿衣、吃饭就是属于此类,无所谓善与恶,是中性的。无论是任何一种业,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在无形中产生一股势力,推动着你继续以固定的模式去做事,而且这股势力通常是很难加以抗拒的。
五、「业习」与「八识」&&&
现在来分析「业习」与「八识」之间的关系。对于一般世俗凡夫来讲,只知每人都有「一颗心」,然而对于此心,实在不甚了了。而佛法对于「心」却有很详尽的剖析。依佛的智慧来看,心可以分为八种识,最底下一层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中间的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是「我执的中心」。最外层的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是由我们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了别作用」。其程序若以眼识来讲:「眼根」就如同摄影机摄取外界影像一般,先把色尘摄入,存在「内心」的底片上。几乎在此同时,便生出「眼识」来,分辨是何种颜色,如红、蓝、白、黑等;以及分辨是何种形相,如方、圆、大、小等。眼识大致了别了之后,便接着生起「第六识」,再作进一步的细分别,紧接着第六意识更向内攀缘「末那识」。末那识则依据我执及所得的资料而下判断:此是可欲或不可欲。譬如:当看到一个人时,由前五识所作的分别只是概略的判别,而知是「人」,以及了别是男、是女,称为「粗了别」;接下来,才轮到第六识来分辨此人高、矮、胖、瘦、美、丑等等,称为「细了别」。由于第六识的这些判别,于是所谓的「价值观」便油然生起,但在此一剎那间的观点还可算是相当中性的,可是接着当第六识攀缘更深一层的第七识时,因为第七识是「我执」的中心,于是第六识便依于此我执,而对所得到的外缘资料生起爱僧之心,更进而下种种依于我执、我见的判断,并作种种取舍。譬如前述所见者是人,而且是个胖子,则「我是喜欢有福态的人」,或「我不喜欢胖子」;若是白人,则「我喜欢白人」,或「我不喜欢白人」等等。这整个的过程若细论起来,是要花蛮长一段时间的,然而实际上,前七识所作的这些「了别」与决定,都只在一刹那之间即告完成。之所以会如此迅速的原因,全都是因为我们从无始劫来,即已如是这般地演练了无量次,而早已成了业习的结果。由于已成了业习,因此根本不须再作任何有意的思惟,所以此等业习,可说已经到了「不思议」而能随缘「任运」造作的地步。当第六识攀缘第七识,而对于前境产生了爱憎之后,接着「前六识」再依据此爱憎,发动身、口去作「业」(行动)。譬如:若判断的结果是喜欢的,则发动身、口,想尽办法去贪爱、执取之;反之,则发动身、口去贬损、拒斥它,甚至于加以破坏、毁灭。爱之,则据为己有;恶之,则加以贬斥、乃至于毁灭,这些反应都是根据第七识而来的。第七识是从何处生起的呢?第七识是从第八阿赖耶识而来的。阿赖耶识是一切心识的主体,由于所有三业的数据收集或产生后,均往下层挤压,最后即收藏在第八识中,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由前所说,我们知道,每个心念的起动都是一个「业」,营造了业之后,这个业的记录会一直往内输送,最后存盘在阿赖耶识里,这些档案一旦积多了,就有如一个数据库,自然形成一股作业的力量,是为「业习力」之形成。各种业习皆有其独特的结构,而且每个人的业习之结构都不一样,因此就造成每个人个性的差异,以及「命运」的不同。
六、「业力」与「熏、变」&&&
以上所讲是业习力与心识之间的关系。一般世俗人所谓的「命运」和第八识这个总机构中所贮藏的「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往昔或前世的业习,都是从第八识中再现出来的。而今世所造的「业」,也仍是存进第八识中去。至于所谓「熏习」,是由五根领纳现前的境界,经过前七识了别之后,再传进阿赖耶识去,便产生了「熏习」的作用,此即是:前七识反熏第八识,如同烧香一样,将周遭环境熏出味道来。(佛教的烧香,其意亦即在此: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以善法而自熏习,久而久之,便得「善法之气氛」)。我们的心体原本是清净的,由于无始世来一直以染污法不断地熏习,使得本来清净的心体逐渐受到染污,唯识学即称此为「变」。亦即,某物本来没有味道,若一直以香料熏它,就会变成有那香料的味道。譬如:以檀香熏一块布,原来这块布是没有檀香味的,但熏到后来,布上即有檀香味。然而奇怪的是,无论你在这块布上怎么找,却也不可能找到丝毫檀香的踪迹!同样地,若换以稻草来熏此布,其结果也是会有稻草味,然而此布上,也一样无任何稻草之踪迹可得。我们的心识受染法熏习,亦是如此:虽然在心上找不到染法的踪迹,但心体却不思议地受到染法的熏习而产生变化。又如泡菜坛子,虽其中泡菜已用完了,但此坛子则再怎么清洗,也仍可闻出泡菜的味道。由以上例子可知,熏习之法不可思议:由熏习而产生变化——唯识学阐述我们的业习熏染我们的心体,就是如此;如『楞伽经』所言;「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业习不可思议地熏染我们的心体,心识受到熏习,就不可思议地产生变化。以上所讲的,包括「业习」如何来,「心识」与「熏习」之间的关系、及其过程。
七、「命运」与「共业、别业」&&&
前面提到所谓「命运」,其实就是「业习的轨迹」。接着,我们再来详细谈一下「业」。业可分两种:「别业」与「共业」。所谓「别业」是个别的业,指每一个人不同之处。譬如你我的个性、爱好,不尽相同,这就是「别业」所致。「共业」是彼此之间有共同的业力。然而这并非是绝对的,因为别中有同,同中有别。譬如:同样身为人,则与所有的人皆同具某些共业;同是生活在台湾的人,皆有台湾人相同的共业;在美国的人,则有与美国人相同的共业。在一个大的共业里,每个人之间又都有一些差异,不会尽然相同,这就称为别业,亦即「同中之别」。又譬如:同是在美国的人,还可分为在美的白人、在美的华人、在美的越南人、在美的黑人等等的差异,每一族群皆有其独特的「别业」。以世界上的人种来说,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皆有其独特的共业。再以黄种人来说,亚洲人有亚洲人的共业,在台湾的中国人与在大陆的中国人,各有其不同的共业。相同的共业,便有相类似的果报。提到「果报」或「因果」二字,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很可怕,或觉得是「迷信」。若以英文来解释,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还很「科学」(原因与效果)。有某种「原因」,一定有某种「结果」,这是非常理性而且客观的,毫不诉诸情感、或是迷信。学佛就是要把一切事、相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点含糊都不可有。
八、十恶业&&&&
「业」除了「别业」和「共业」两种以外,还有刚才提过的「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善业指好的业,恶业很明显指的就是不好的业。善业、恶业在佛法内有特殊的意思:佛法中的「善」和世间法中所称的「善」,其范畴与层次不尽相同。佛法中所说的「善」可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消极的「善」指不造恶,积极的「善」是指积极地去做好事。要了解佛法所说的「善」之内涵,则必须先了解佛法所说的「恶」是指哪些事情。佛法所说的「恶」,主要是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主要共有此十项,称为「十恶」;十恶只是举其一般易犯者,若细说,则有无数。现在分别述说如下:
1、杀生:凡故意杀害任何有生命的众生,即称为杀生。
2、偷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没有告知物主而把它拿走,就是偷盗,又称「不与取」。
3、邪淫:与自己合法配偶之外的人行男女之事。
4、妄语:讲谎话骗人。
5、绮语:讲废话,讲「没有营养」、无意义的话,聊天,扯淡,等都属之。这一项对在家人来说,特别不容易做到。
6、两舌:指搬弄是非,令他人斗乱;说东家长、西家短,令人不睦。「老张说你如何如何,可是我不相信:等等这类话,都是属于两舌。
7、恶口:恶口一般是指说脏话,但佛法中则不单指说脏话,连大声呵斥他人也算是恶口。又譬如生气时所骂的「混蛋」,亦是恶口。其实口中若说出「混蛋」一词,并不需大声叫,连小声讲也算是恶口」
8、贪:心中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生贪爱之欲。
9、嗔:发怒、生气。这实在是很难做,佛法厉害之处就在这里,简直可说皆是「直指人心」,每一法都可触及你心口上的要害。
10、痴:「愚痴」一词在佛法里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它不是指数学不好,或是英文老是背不起来,或不会写作文等;愚痴是指不明事理、糊里糊涂的,特指不明「因缘果报」的道理,而妄造种种恶业,这是佛法中特殊的意义,与一般世俗对「愚痴」所下的定义有些不同。有些人虽然从外表看来,木讷如愚,但学起佛来可能一日千里。有些人看似能说善道,上下两排牙齿有如利剑,伶牙俐齿,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是于学佛来说,可能反而是属于钝根、业障重的那一型。佛法是很特殊的一门修学,常不受出生贵贱与学识高低等的限制。佛法如此好,希望大家趁此大好因缘赶快努力修学。
以上所述之恶业,总结来说:杀、盗、淫三种业为身体所作,称为「身三恶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是口所作之业,称为「口四恶业」;贪、嗔、痴是意所作之业,称为「意三恶业」。如此,「身三、口四、意三」总共是十种恶业。在这十业之中,以造口业伤人的频率最大,因为动口既方便,又快速,话一出口,立刻就能伤人。记得我小时候曾看过一部电影「日本开国奇谭」,里面有一只大蛤蟆精,要伤人时,只见它把大口一张,毒烟随即从口喷出,众人皆不敌而倒。许多世人于言谈时,常常也像这只大蛤蟆精一般,只要一张口,「毒气」随即从口而出,且毒性强大,能伤人于瞬间。
九、十善业&&&
消极的善业是「不造恶业」。因此,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所造的三种消极性的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口」的四种消极性善业。不贪、不嗔、不痴是「意」的三种消极性的善业。然而我们修学佛法除了消极的不造恶之外,还须更进一步地修「积极性的善业」。兹将消极与积极的两种十善业合并说明如下:
1、不杀生:佛弟子于一切有命皆不故意杀害。不但要消极的不杀生,还要更进一步,积极地「保护一切生命」、「救护一切生命」,凡一切有命的众生,不管是娟、飞、蠕、动的,都要以慈心来爱之、护之、救之。
2、不偷盗:佛弟子于一切「有主物」皆不故意偷取。不但于消极上不偷盗,还要更进一步积极地修行布施。因为偷盗是基于贪爱,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但要不贪取别人的东西(止恶),不令他人受损,还要更进一步多作布施(修善),以己之所有利益他人。
3、不邪淫:佛弟子不淫他人之妇、女(或男、子)等。除了消极的不邪淫之外,还要进一步积极地修行清净梵行。然而关于此点,对在家居士来说,佛并没有特别鼓励或制止,这完全要看每一个人的因缘而定。学佛如果要行清净梵行,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征得配偶的同意;配偶不但要同意,最好要欢喜才好。否则为了你自己学佛,而搞得家里上下不宁、鸡飞狗跳,那样不但失去了学佛的意义,甚至连学做人都不成了。学「佛道」要先满足世间「人道」的基本道理,把人道基础打好,再进而修学佛道。等基础打好了,人道的基本要件都具足了之后,才有福报修学佛道;是故绝不能一厢情愿,只一意执着自己心里所想做的。学佛一定要善观因缘,善体他人,因缘具足了之后才去做,否则的话,不但事不成就,也常与道相违,反而障道,亦令他人造罪,如是即不慈悲,亦没有智慧。
4、不妄语:佛弟子不应妄语诳人。不但消极的来说,不打妄语骗人,而且要更进一步积极地修行「实语」。有些人很奇怪,在骗人之时,会产生一种奇异的心理;觉得对方被我骗了,表示我的「智慧」比他高,因此他被我愚弄;因而觉得自己很行!所谓「实语」,就是「说实在的话」。若所讲出的话每一句皆是实话,久而久之,自然话出口,人皆深信不疑。否则其结果,会如同「放羊的孩子」一般。
5、不绮语:不绮语在消极方面,是不讲废话,不说没有营养的话、或是无聊的戏笑。积极地修不绮语,即无事时,保持「圣默然」(如圣人一般「默然而住」);若有所说,即谈佛法。在家居士在这一点上,较难做到,但至少也须时常提醒自己「不作无义语」,少说废话。
6、不两舌:所谓两舌是造谣生事,以及传别人的话,因而造成两者之间的不睦、口角、反目、斗乱。两舌之人,照『地藏经』所说,将来会得百舌之报,即口内有一百个舌头。也许有人会问:口中生出百舌,有这个可能吗?你若不信,且看动物中如毒蛇、毒蝎之属等,其中即有很多舌头的(舌头分叉),对不对?是故可知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修「不两舌」的善业,在消极方面是不破坏别人,而在积极方面,则是看到别人将有斗乱时,便要尽力地去弥平,让双方和好。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这句话颇有问题。这显然是消极地赞成大家互相斗乱,自己站在一边冷眼旁观,颇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味道。「实事求是」是对的,但不一定须要大家都起来斗,而且看到别人在斗,也不应只「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应该是希望大家都和好才对。看到别人吵架或打架时,应尽量将双方拉开,千万不要火上加油说「对!对!揍得好!」或是「骂得好!该骂!活该!」等,这样就已犯了「两舌」斗乱的罪过。
7、不恶口:为佛弟子,在消极方面的不但不行「恶口」,还要积极地修行「软语」。「柔软语」是佛六十四种梵音中的一种,此种梵音听了之后,令人整个心肝都软绵绵的,舒服极了;是故修行人不应恶口,应该学佛一样实行软语。一切众生其性皆是刚强,讲出来的话如同两面锋利的刀,咄咄逼人,自伤伤他,故观众生讲话,即如见「刀光剑影」,一来一往。大声斥责也包括在恶口里头。所以为佛弟子不但不大声责人,还要积极地安慰他人,『地藏经』中所谓「软言慰谕」,看到别人不舒坦时,便要软言慰谕——能安慰别人是大功德,是菩萨的修行;相反地,恐吓、吓唬别人,令人心生怖畏恐惧,是很缺德的事。所以,当看到别人心生怖畏恐惧或忧伤时,应软言慰谕,令生无畏,令生安稳,这便是积极地修行「不恶口」。
8、不贪:「贪」的相反就是「舍」,佛弟子不但消极的要不贪,更要积极地修行「舍心」,行种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以利安众生。
9、不嗔:「嗔」是生气,佛弟子不但消极的要修不嗔,还要积极地修习悲心。你若说:「我一切都很好,就是脾气不好」。这句话,内行人一听,是要笑掉大牙的,因为「脾气大」就是表示缺乏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都是脾气好的。君不见好好先生都是脾气好,心里很慈悲、慈眉善目的吗?所以,你若是个容易发脾气的人,听到这里时,须多加自行反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才是。再者,嗔恨心可说是「众生的罪恶之本」。因为一生嗔心,就如同燃起一把野火般,把辛辛苦苦所种的功德林,于顷刻间付之一炬。学佛一阵子的人都会有如此的体验,就是:每一回生完气之后,就好像「破了功」一样,内心非常地懊丧、十分的不舒坦。此时的不舒服,不是因为别人令我生气而不舒服,而是气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所以佛弟子不但要消极地修行「不嗔」,还要积极地修习慈心、悲心。慈悲心是佛法的二大法门之一,另一法门是智慧。「悲」有两种,一种是「慈悲」,一种是「大悲」。慈悲心凡夫也能修得,而大悲心则层次极高,是佛菩萨才有的境界。凡夫及普通修行人可能会有些许的慈悲心忽隐忽现,此种慈悲心于世俗上则称之为「同情心」或「恻隐之心」,亦即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同情心)与慈悲心有所不同。同情心是剎那生灭的无常法,可以因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利害关系等而有所改变,这就是说:可能这一刻有同情心,而下一刻就消失了。由于众生心是生灭无常的,所以我们的同情心也是跟着生灭无常。此种无常生灭法是属于「有漏」的,所以同情心也只是种「有漏的」德性,非得要修戒定慧三圣学,使内心清净坚固之后,这种美德才能转变成「无漏」的功德。譬如器皿,若是完好无破洞,所装之物就不会漏失,这就是「无漏」的意思。如果是有破洞,则再怎么装东西进去,迟早还是要漏光的。所有众生其心体内的任何缺点如自私、嫉妒、嗔恨等,就如同器皿上之漏洞,而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补好我们「心器」上的这些漏洞,去掉恶业习,使心体没有恶业的缺陷与漏洞,则所修之菩提功德都尽装其中,不会漏失,因而得称为「无漏功德」。
10、不痴:佛弟子不但消极地要去掉不明事理的「愚痴」,而且更要积极地追求智慧。追求智慧最根本且最重要的方法,是深人经藏(故三皈依偈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愚痴的相反是「智慧」,佛法所说的「智慧」有三种:闻慧、思慧、与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听闻」不一定是用耳去听才算,看经亦属之;由听闻经教所得的智慧就叫闻慧。其次依据所得的闻慧再去思惟、经消化之后,所理出的头绪,就称为「思慧」。由于我们所听到的,多半还不能十分了然,所以心中须要经过一番整理,才能弄得清清楚楚。思惟之后,再依「思慧」起而修行,如是所得的智慧称为「修慧」。此处所谓的「修」有二种:一是「静中修」,一是「动中修」。「静中修」是指在修行「禅那」时(在静坐中)去思惟佛所教敕的种种道理。如是,原先由思惟中所得的结论、次第、系统等,更于静坐中以「定心」深入地去思惟、体会、熏习,此时的修习,便是「与定心相应」的,故易成就无漏智。由前述可知,「闻慧」与「思慧」通常仅及于「前六识」中的修习,而「修慧」则因为是于定中修习佛智,如是便可把所修集的出世善业之「资料」往下层输送,而深入于第七或第八识,以「反资」(回体)并「熏转」第七、第八识。第七、第八识原有的结构,经过六识反资的净法所熏习。如是,前六识以净法由外往内「反熏」八识,便渐渐可以「转染为净」。以上是介绍「静中修」。所谓「动中修」,是于「静中修」(于禅定中修)有了基础之后,更继续在行、住、坐、卧中,亦能念念不断地依此法来修习,因此,所谓「动中修」是非常高的修行,绝不是初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随便说:「我都是在行住坐卧中修」(其实是「散心方便修」),否则便有大妄语叫之虞。
十、「修行转业」与「算命」&&&
谈到此,我们即可了解世俗所谓的「命运」,以及应如何作为,方能转变「命运」。命运之形成,为六根吸取六尘,使得八识受熏、受染污,成为业习,因而形成所谓的「命运」。现在我们若要改变命运,便要运用佛所教的种种方法,来反熏八识,令其转染为净:亦即把八识中所贮藏的业习之结构加以改变,业力结构一经改变,命运也就随之而变。然而如何改变业力的结构呢?即是「消极地不造十恶业,并积极地勤修十善业」;这就是「以佛法的修行来改变命运」的原理及方法。常听说,颇有一些已经皈依、受过戒的佛教徒还去算命,当他碰到比较老道的「算命仙」,一看,知他是佛弟子,常常就拒绝帮他算。若是经验比较少的算命仙,还是会帮他算,但常常是算了老半天,仍然算不出来。这是因为被算的人已皈依三宝,并开始修行佛法,所以他的业力的结构(命运)正在改变之中,因此他的外表虽然尚未显出重大的转变,但内心里已经开始渐渐在变了。这种正在转变中的未定之象,常把相命师搞得扑朔迷离:奇怪!怎么手相与脸相不太配合?跟八字也不太吻合?至于有的相命师是利用灵媒来算命的,这种情形则更为明显了:如果客人是学佛又受过三皈五戒的,此人一进这种命相馆,相命仙就无法「启灵」与灵界沟通了。为什么呢?因为受三皈五戒的佛弟子有许多护法神佑其左右,算命之「灵媒」(鬼神)一见到护法神,早就逃之夭夭了,所以相命师自然就「跳不起来了」。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因为贪爱、忧虑、恐惧而去抽签卜卦(那是犯戒的——依于外道,不依佛及法,违犯三皈依),其实你也用不着去算命了,因为你若真皈依三宝而修行,即使去算,恐怕也算不准。
十一、业力之车&&&
何谓「佛教徒」呢?「佛教徒」的真义应是:「不甘于受命运拨弄的人」是真正不愿意「随业飘流」的人。有一句话:「随缘」,常常被人误用、滥用,一般凡夫众生大都是随「业水」飘流,业水飘到哪里,你就到哪里,身不由己,你没办法控制自己,即使明明知道,也只能眼睁睁地受业力驱遣,一点办法也没有。好比坐在飞快的火车上,从台北到高雄,你中途想在斗六或嘉义下车,那不可能的,因为火车急驰而过,你就是想下,也下不了。这一列车就有如「业力之车」一般,它有一定的轨迹,带着车上的人及物向前跑。即使你不做任何事,它也还是会带着你继续前进,这就是业力的力量。因为业力的关系,你乘坐在这列「业力之车」上,不管你如何跑、如何跳、如何走动,你仍然未能离此车一步。同样的,众生皆是如是受业力之驱使而做种种事、造种种业;然而不论你做什么事,不论多么伟大的事、或多么渺小的事,你都还是在你业力的轨迹范围之中,在你业力的控制之下。如果你不愿意继续再待在这「业力之车」上,而想要跳出去,除非你有非常特殊超凡的本事,才可能办得到,否则冒然跳车,非死即伤。这就好比你若修行不得「善方便」,妄想一步登天,就会导致走火入魔一样。你若想令你的「业力之车」停下来、或改道,那你必须是大修行的人,且有很大的功德与道力(福德、智慧力)才成。众生的业力是很不可思议的:譬如以天文学来看,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静静的,明明是纹风不动,然而我们都知道在这非常寂静的同时,地球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在自转及公转着。而奇妙的是,地球时时刻刻以这么大的速度在转动着,而我们却丝毫不知不觉,并且一点都不受影响,彷佛这个地球真的是「寂静的大地」!这就可知众生的业力实在不可思议。再者,地球正在运转时,我们有时是位在下方的,然而为什么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我们是被倒吊着呢?由此可知众生的业力实在不可思议。我也曾经想过蟑螂、蚂蚁、壁虎等,当他们爬在天花板上时,不知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倒吊着的?会不会觉得很难过?会不会脑充血?会不会掉下来?这就是『地藏经』内所提到的「众生业感如是」。刚才在讲「佛法修行人如何转变命运」时,曾介绍说:转变命运的方法是「反熏」。如何反熏呢?从闻、思、修中去熏习:先听闻佛法、及看经典,然后思惟其义,最后照着修行。依照这个方法才可能转变业力及命运。当业力转变时,不只是命运转了,而是整个生命的方向都转变了,甚至整个「心」与「身」也都跟着转变了。所以我们常可看到很多学佛的人,当他真正进入状况之后,便有如改头换面般,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不仅是思想及言语改变,甚至连他的长相也改变了。所以修行佛法不但可以「改业」、「改命」,甚至于可以「改相」。俗话说:「修心改相」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为什么呢?因为相由心生,心的状态(心态)如何,几乎一点一滴全都在脸上写着。修行佛法有如此大的好处,其「美容」的效果甚至远超过「蜜斯佛陀」化妆品!
十二、「十二有支」与「转变命运」&&&
佛法中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一种,即是修行「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因缘」,我相信很多人对这名词虽是「耳熟」,但不一定「能详」其义。我们常讲的「因缘果报」其实是从「十二因缘」来的。「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现在介绍的这个法门,是比较深入一点的佛法,此处的「缘」以英文来解释较容易懂:「缘」即是Condition(条件)之义。这个「缘」字在此是及物动词。「无明缘行」的意思是:「以无明为缘则有行」;也就是说「因为有『无明』这个条件存在,所以才产生『行』。接下来是「因为有『行』这个条件存在,所以才产生『识』」,「因为有『识』这个条件存在,所以产生『名色』」,「因为『名色』而产生『六入』」。。。。。。以此类推。
现在来详细解释这「十二有支」。「无明指心里不明白、糊里糊涂的状况。因为一念糊涂以致产生「行」,「行」指心行(心的「行为」)。心本来是静止的,由于一念糊涂(「无明」),而产生「动」的状态,所以说「无明心动」。「大乘起信论」上说:「以依无明故心动」,所以「无明缘行」,其意义就是「无明心动」。「心行」就是「心动」,一有「心行」便产生「识」。「识」者,分别、识别也。一有分别就生「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质。凡有形、有相者谓之「色」,无形无相,但有其名的,称为「名」。因精神之物没有形象可得,只是空有虚名,故佛法中称之为「假名」。所有的「心相」都是假名,『金刚经』中「无有少法可得」这句话,即是依据这个道理而来的。「分别」是指分别精神与物质,也就是指「色」、「心」二法。色、心二法一出生,接着就会生出「六入」。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称「六入」呢?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好比是我们身体的大门一样,我们所摄受的外法,都是经过这六个孔道而进入的,所以称为「入」。这六入又称为六根、或六门。六入一成就,接着就生出「触」。「触」是接触的意思,指六入与外六尘接触。六根一与外六尘接触,即产生「受」,「受」是感受之义。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都能令人产生贪爱,由于众生心自生颠倒想故,不但会于「乐受」起贪爱心,甚至连对苦受也会起贪爱,所谓的「被虐待狂」就是如此。
我想有些人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你环视周遭的人,包括你自己,多少都是在苦中作乐而不自知。譬如爱打球的人在大太阳底下练球,而引以为乐。若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应是属于苦?还是乐呢?我想老人家一定会觉得那很苦,年轻人却觉得很乐。我以前在屏东教书时,有一次刚用过午饭,太阳正大,我们两、三个同事却打起羽毛球来。(你们知道,屏东夏天的太阳又是非常「毒」的)就在不远之处有棵树下,几位老婆婆看到我们,就不停地好心劝我们说:「少年仔,来这边荫凉处坐啦!那样太辛苦了!」可是当时我们却觉得打得很过瘾,一点也不觉得苦。再举踢足球为例,因为我高中是足球校队,所以深深了解个中滋味。足球队员在练习时可说是相当辛苦的,尤其是下大雨时,还得在泥泞里踢撞,但越是滚得一身泥,心里越觉得乐在其中。现在上了年纪之后,反而奇怪当时自己哪来的那股劲儿。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了解:世人对苦与乐的感受,实在难以定论。再说,一切众生的事业、技艺与学问之成就,多半从「苦」中来:从「苦练」、「苦修」、「苦读」中来,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当这些人正在「苦练」、「苦修」之际,他到底是乐、抑或是苦呢?倘若他本人觉得「全然是苦」(其中毫无乐趣可言),他必定无法继续做下去,因此可说他的苦修、苦练,其实也是「苦乐参半」,甚至可谓「乐在其中」。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所有的世人在笑的时候,都是含着眼泪的」,亦可说是对世人很正确的描述。与外境接「触」之后便产生「受」。佛说以「众生心颠倒故」,而取着外相,所以一旦有「受」产生之后(不管是哪一种受),便于此「受」生「爱」,接着便由爱而生执「取」之心,「取」得之后便想永久占「有」、拥有;拥有之后,「生、老、病、死」便都跟着而来。以上解释的是「十二有支」。此处的「有」是指「有法」,以其「有生灭」,故称「有法」或「生灭法」。「支」是项目之意,共有十二项,故十二因缘又称「十二支」。这是一切众生受苦的本因,以及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整个过程。此种「生死之苦」形成一条锁链状,循环不息。众生皆是随顺此十二因缘,于生死海中浮沉不已,这就是凡夫的「顺因缘行」,又称为「生灭门」。修行人应如何才能改变这既定的「命运」呢?须反回去修,称为「逆因缘行」、或称「解脱门」、「还灭门」。如何修「还灭门」呢?要从「有」支开始起修。因为「拥有」,才有生、老、病、死,现在便要修「不有」,才能改变堕入生死循环不已的「命运」;如何修「不有」呢?欲修「不有」就要修「舍」。于「有」支能「舍」而达「不有」之后,再于「取」支修「不取」,达于「不取」的境界之后,便更溯其因,而于「爱」支修「不爱」。然而此地要注意的是:不但要修「不爱」,还要同时修「不憎」——否则会由于光修「不爱」,而看到每一个人都产生僧厌心(而误以为是在「厌离心」方面修得很好,其实是「嗔恚心」的一种表现),如此便由一极端跳到另一极端,因此须修「不爱不憎」、行于「中道」,才能究竟。各位须知,我现在所讲的皆是诸佛祖师所传「无上心地法门」(参见四祖的「信心铭」),希望你们听了,皆能有所领悟。接着,「爱」系由「受」而来,能「不爱」之后,更推溯其源,而于「受支」修「不受」,如何修不受呢?当有「受」产生时,便要立刻「觉知」而「不贪此受」,如此即能达到所谓「受而不受」。譬如打坐时,若身、若心产生任何顺意愉悦的感受,乃至念经念到生起法喜时,即应马上「觉知」,不去贪享此受,即于此「喜受」而修「舍」。如此修行才是修无上心地法门,否则仍是困于「有相」法中。「不受而受,受而不受」,才不至落于断灭。因「受」是由「触」来的,故于修「不受」之后,更应推穷其因,而于「触」支修「不触」。如何修「不触」?于种种会令你引起烦恼的境缘,就尽量不要去接触。有些人说要「试一试道力」,或「在刀口上修」。修行层次若还没那么高,就不要虚妄、吹牛,还是「实在」一点,谨慎小心才好。「六入」这一项要如何修呢?要收摄六根。有种种的禅定止观法门,可用来收摄六根。「名色」(身心)这一项的修法要先了解佛所说的身心二法的种种现象:身有「身相」,心则有「心相」,然后再配合「性宗」与「相宗」的法门一齐修,「唯识学」及禅宗的「心地法门」配合来观察诸识的变化,从而如实修治心地」。
十三、修心、明心、与「熏转业力」
我们常讲:「学佛是修心」,事实上若没有经过以上所说的层次上,次第修上来的话,实在很难了解什么是「心」,及「心识」。只因为众生糊里糊涂的时候居多,未能了知「心」的心性及心相;若不知心的性相,要如何起修呢?『楞严经』一开始就有所谓的「七处征心」,须先把要修的「心」找出来,「心」找出来之后,才能对治「心行」,「心行的轨迹」确实了知之后,方能知道为什么会起无明。有些人看了一点禅宗的东西,就常听他说:「我时时刻刻心里都明明白白」,这恐怕都是大话,殊不知要真正能做到心里时时刻刻都明明白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换句话说,那已经是到达「明心」的境界了——所谓「明心」即是明了自心的一切「心相」(一切内心所起的现象)。
佛经中说一弹指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约等于「一念」),而众生之心在一剎那(一念)之中,便有九百生灭。「一弹指」是以姆指及中指的第一节,用力相擦击而发出声响。「一弹指顷」已经是极短的时间,而在「一弹指」之中却有九十「刹那」因此「一剎那」实是比一眨眼的时间还快得多。「一剎那有九百生灭」,「刹那」的梵文是(省略),「生灭」是「生、住、异、灭」的简称。在有情界称为「生、住、异、灭」,而在无情界就称为「成、住、坏、空」。「生相、住相、异相、灭相」这是有情界的「生灭四相」。一切有情不管是身相或心相,都含有此四相:一开始时是「生起之相」(生相),生起之后,跟着便有「停住之相」(住相);停住短暂的时间之后,便会开始产生变化,这是「异相」(变异之相);有了变化之后,渐渐就会有「灭相」出现。一切世间法的生、住、异、灭四相的嬗递是相当快的,快到「一弹指顷」就有八万一千个生灭!六祖在『法宝坛经』里讲:「明心号菩萨」,若人能在剎那刹那之中,对于自心中每一个「生、住、异、灭」之相都能清清楚楚、了了知见,这才能说已达「明心」的地步。若确实有这样的功夫,即具有菩萨之慧眼,能明见自心相,才能说是:「念念都明明白白」,否则即是妄语。你若有「慧眼」能观自心,光是那每一弹指间所生出的八万一千个「生、住、异、灭」相,就够你瞧得眼花撩乱,应接不暇,好似看极快速的幻灯片,或将录像带「快速向前」一般。事实上我们众生若未证得禅定三昧,心里多半是乱糟糟的,即使在文字边上知道如何观心,所看到的也是「一团迷糊」,很难能「念念」(剎那剎那)皆「分明」!能「了了知见」自心中的「生、住、异、灭」四相,而达念念分明,实是大菩萨的境界。因此「明心」的菩萨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更非口说就行,须有实际定慧工夫。
综上所说,我们修行主要的目的,是要转变我们原来的业力,改变我们的业习,使我们整个的「命运」,不会再照原来那样的轨迹去运行。由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命运是由业力造成的),所以众生才可能依修行而成菩萨、最终成佛菩提。我们修行佛法,应该如是了知,而针对我们自己个别的业习力,努力去熏转它,以期转染为净、转识为智、转凡为圣,这就是学佛的最高旨趣。
&&&&&&&&&&&&&&&&&&&&——一九九一年十月讲于美国、克里夫兰「大慧精舍」
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宽容的反面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