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学过的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谈谈对古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认识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以现代意识评判传统文化的力作——读《中国文化概论》--《学习与探索》1990年01期
以现代意识评判传统文化的力作——读《中国文化概论》
【摘要】:正 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股“文化热”,许多人热心于研究、讨论文化问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以及我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等等,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究竟怎样正确认识、阐述、评判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却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弄清上述问题,必须从学习有关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入手。《中国文化概论》正是适应了人们的这种迫切需要。它是国内第一部从宏观上、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的论著,既全面系统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分析、探讨、评价,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独到的理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股“文化热”,许多人热心于研究、讨论文化问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以及我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等等,都进行了J一泛、深人的研讨。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究竟怎样正确认识、阐述、评判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却是个非常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磊磊;[J];哲学动态;1986年09期
魏承思;[J];社会科学;1987年10期
季羡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钱逊;[J];孔子研究;1987年02期
川民;[J];现代哲学;1988年02期
丁宝兰;[J];现代哲学;1988年03期
方延明;;[J];东岳论丛;1988年04期
任剑涛;;[J];哲学动态;1988年11期
戚本逊;[J];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03期
屠承先,黄元龙;[J];浙江学刊;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家骥;;[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许良国;;[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朱贻庭;;[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张小兰;;[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论文集[C];2000年
杨圣敏;何群;;[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欧阳强;;[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韩坤;;[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杨永德;陆军;;[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陈廷湘;;[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增辉;;[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万春华;[N];贵州日报;2000年
闻欣;[N];光明日报;2001年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4年
张贺;[N];人民日报;2004年
张裕;[N];文汇报;2004年
周翼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王学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刘石;[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王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王霞林;[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艾菊红;[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宁国良;[D];西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志魁;[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张增香;[D];延边大学;2003年
罗南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马跃敏;[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党瑞;[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刘宗琴;[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李荔;[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俞红;[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答案(共20分)(1)孔子:“仁”与“礼”;孟子:民贵君轻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每项2分,共8分)(2)原因:儒家思想的双重性;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任意2点4分)(3)思想主张: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1分) 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思想上,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3分)(4)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成为理学;明清时期——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依然处于正统地位。(4分)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试论题)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9页
1、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2、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
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第1页/共19页
寻找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绪​ ​ ​ ​ ​论​
​
​ ​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
​ ​ ​( ​)​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