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髄膜炎的几率是多少

热门药品:
最常见疾病
?库内有200万条疾病类健康类
&&文章欢迎搜索参阅。
?全国最全最权威的疾病
&&知识查找、健康知识查找
&&&&&&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能治好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 预防“流脑”主要有下面几点:&  1.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2.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商店、影剧院、公园等游玩;如非去不可,应戴上口罩。&  4.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呕吐、精神不好、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6.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流脑”的发生。&  7.秋末冬初对5岁以内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 8. 药物预防: 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密切接触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为100mg/kg。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①发热伴头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④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国外采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环素进行预防。利福平每日600mg,连服5日,1~12岁儿童每日剂量为10mg/kg。&&&& 9.菌苗预防: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经超速离心提纯的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为94.9%,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增加14.1倍。国内尚有用多糖菌苗作“应急”预防者,若1~2月份的流脑发病率大于10/10万,或发病率高于上一年同时期时,即可在人群中进行预防接种。   应急措施: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本病发展的3个险关。目前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发现患者应尽早送医院诊治,在送院前或途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持病人安静、避免刺激,少量多次饮温开水,绿豆汤等,以不发生呕吐为准。能进食者易消化清淡流汗食为主。高热者以镇静、降温等。酌情使用药物,中医针灸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西医治疗方法
&&& (1)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1.抗菌治疗  A)磺胺药:首选药。因为我国所流行的A群菌株大多对磺胺药敏感。磺胺嘧啶的吸收、排泄均较缓慢,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约为血浓度的40%~80%。首次剂量为40~80mg/kg,分4次口服或静脉注入。原药在偏酸性的尿液中易极出结晶,可损伤肾小管而引起结晶尿、血尿、腰痛、少尿、尿闭,甚至尿毒症。应用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及足量水分(使成人每日尿量保持在1200ml以上)。应用磺胺嘧啶后24~48小时后一般情况即有显著进步,体温下降,神志转清,脑膜刺激征于2~3天内减轻而逐渐消失。若治疗后48小时症状仍不减轻,体温不降,则应考虑由耐药菌引致的可能,需及时改换药物。&&& 注意:磺胺类药物中的复方新诺明是常用的抗菌消炎药,自1935年问世以来,以其抗菌谱广、价格低廉等特点,在我国尤其是农村中普遍使用。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等作用较强,对于泌尿、呼吸道、肠道的炎症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的家长看孩子病了,就给孩子吃复方新诺明,殊不知,磺胺类药物不宜给幼儿服用。&  幼儿期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特别是肝、肾的酶系统功能均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解毒能力均不如成人。如果幼儿服用磺胺药,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拒乳等,妨碍B族维生素的吸收、合成,容易诱发口角炎等疾病。磺胺类药物易损害肝脏和肾脏,出现肝功能异常,影响体内物质的代谢、合成。如果新生儿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服用磺胺药还易出现严重的溶血反应,危及生命。另外磺胺类药物溶解度较小,易在酸性的尿液析出结晶,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形成沉淀,引起尿少、血尿、腰痛、尿闭甚至尿毒症。&  B)青霉素及氯霉素:以下情况应采用青霉素G,①单用磺胺药后出现明显血尿,或原有肾功能不全、严重失水、少尿、无尿者;②单用磺胺药后24~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者;③药敏试验示菌株对磺胺药耐药者。成人青霉素G用量为每日800万~1200万u,儿童每日为20万u/kg;鞘内无需同用。如患者对青霉素类过敏,则可改用氯霉素,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清浓度的30%~50%。首剂为50mg/kg,继而每日给予50~100mg/kg,成人每日最高量可达4g,分次静滴或口服。应密切注意氯霉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青霉素的其他不良反应还有: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2、 毒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青霉素脑病)。此种反应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3、 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 。  C)其他抗生素:氨苄青霉素亦可应用,剂量为每日150mg/kg,分次静滴。本药和氯霉素对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均有抗菌活性,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显的婴儿病例。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安乃近滴鼻或小剂量安乃近肌肉注射。头痛可酌情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静注。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注,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成人每次20ml。镇静剂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  (2)暴发型脑膜脑炎的治疗 &  1.抗生素:同暴发型败血症型。  2.脱水剂的应用:以甘露醇为主,每次1~2g/kg(20%)。根据情况每4~6或8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一次,宜至呼吸、血压恢复正常、瞳孔等大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脱水时应适当补充液体、钾盐等,以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宜。甘露醇可与速尿40~100mg合用,亦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每次40~60ml。  3.呼吸衰竭的处理:须加强脱水治疗,给予吸氧、吸痰、头部降温以防治脑水肿、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发生。如已发生,可给予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回苏灵、利他林等呼吸中枢兴奋剂,大剂量山莨菪碱(每次2~3mg/kg)静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激素也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疗程不超过3天。高热和频繁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呼吸停止时应立即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间歇正压呼吸。  (3)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治疗  1.抗菌治疗:以青霉素G为主,每日剂量为20万~40万u/kg,成人每日2000万u,分次静滴。  2.抗体克治疗 首先应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之后如休克仍未纠正,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凡病人面色苍灰,皮肤呈花斑及眼底动脉痉挛者,应选用血管扩张药物,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654-2),因其有抗交感胺,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此外,尚有稳定神经细胞膜、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等作用,而极少引起中枢兴奋。山莨菪碱的每次剂量为0.3~0.5mg/kg,重症患儿可增至1~2mg/kg,静脉注射,每10~20分钟1次。如无山莨菪碱,也可用阿托品代替(剂量每次0.03~0.05mg/kg),一般经数次注射后,如面色红润、微循环改善、尿量增多、血压回升,即可延长给时间,减少剂量并逐渐停用。如应用山莨菪碱或阿托品5~10次无效,可改用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与多巴胺联合或苄胺唑啉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  3.强心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4.抗DIC的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以凝血障碍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中间病理过程;因某种因素的影响,引起微循环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并由此发生循环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溶血、渗血、出血及组织坏死等,故又称为消耗性凝血综合征。若休克经综合治疗后不见好转,出血点即使未见增加,也应考虑有DIC存在,应作有关凝血及纤溶的检查,并开始肝素治疗。若皮肤瘀点不断增多,且有融合成瘀斑的趋势,不论有无休克,均可应用肝素。首次剂量为1.5mg/kg,静脉推注或置于100ml溶液内缓慢静滴,以后每4~6小时静滴1mg/kg一次。疗程不宜过长,病情好转后即可停药,一般疗程为1~2日。使用肝素时应作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左右(15~30分钟)。治疗中若出现严重出血,应立即静注硫酸鱼精蛋白,后者1mg可中和1mg(125u)肝素。  重症休克时纤维蛋白溶酶增多,使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而加重出血,故处理大片出血的患者,可于肝素化后给予6-氨基已酸,剂量为4~6g,置于100ml葡萄糖溶液中静滴,于30分钟内滴完。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自采用磺胺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以来,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暴发型患者及年龄在1岁以内婴儿,预后仍较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关知识
经营许可证号:皖B2- &&ICp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B2- 版权所有 powered By: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列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 举报邮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前位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时间: &&字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脑膜炎奈瑟氏菌有13种血清群,我国致病的血清群一直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  我国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且随着人们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以后,发病率下降到0.2/10万以下。  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  人群发病易感性较低,感染后往往表现为局部粘膜感染,而无临床症状,为无症状携带状态,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健康人群中携带病菌的比例在10-20%之间,流行时携带比例会更高一些。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本病传染性较低,如仅有3-4%的家庭会出现二代病例,而且大部分仅有1例二代病例。病菌对抗生素敏感,一般开始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就不再有传染性。  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预防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3、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表现后,即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5、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公众互动
&&联系我们
&健康咨询电话:12320
&行政值班电话:010-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体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体征 5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其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普通型
  约占90%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但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常难以划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常可发现病原菌,但很难确诊。
  2.败血症期 病人常无前驱症状,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啼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脾肿大常见。70%左右的病人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且因血栓形成发生大片坏死。约10%的患者常在病初几日在唇周及其他部位出现单纯疱疹。
  3.脑膜炎期 大多数败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脑膜的炎症刺激,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乳、烦躁及哭啼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多见,脑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囱突出,有助于诊断。但有时因呕吐频繁、失水仅见前囱下陷,造成诊断困难。 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之内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婴幼儿可达80%。
  1.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 本型多见于儿童。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精神极度萎靡。常在短期内全身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或继以大片坏死。面色苍灰,唇周及指端紫绀,四肢厥冷,皮肤呈花纹,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不可测出。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大多清亮,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培养常为阳性。
  2.暴发型脑膜脑炎 亦多见于儿童。除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外,患者频繁惊厥迅速陷入昏迷。有阳性锥体束征及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部分病人出现脑疝。枕骨大孔疝时,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此时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也不整齐,光反应迟钝。双侧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呈伸展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匀,或暂停,成为抽泣样,或点头样呼吸,或为潮式呼吸,此类呼吸常提示呼吸有突然停止的可能。天幕裂孔疝压迫间脑及动眼神经,除有上述颅内压增高症外,常有同侧瞳孔因动眼神经受压而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进而出现呼吸衰竭。
  3.混合型 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常高达80%,兼有二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 慢性败血症
  本型不多见。多发生于成人,病程迁延数周或数月。反复出现寒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亦多见,发热时关节疼痛加重呈游走性。也可发生脑膜炎、全心炎或肾炎。 编辑本段诊断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 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对颅内压高的病人,腰穿要慎重,以免引起脑疝。必要时先脱水,穿刺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拨出,而应缓慢放出少量脑脊液作检查。作完腰后患者应平卧6~8小时,不要抬头起身,以免引起脑疝。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 包括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皮肤瘀点检查时,用针尖刺破瘀点上的皮肤,挤出少量血液和组织液涂于载玻片上染色后镜检,阳性率可达80%左右。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率为60~70%。
  (2)细菌培养:①血培养脑膜炎双球菌的阳性率较低,但对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的诊断非常重要。 &&
②脑脊液培养:将脑脊液置于无菌试管离心后,取沉淀立即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在5~10%CO2浓度下培养。
  4.血清学检查 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
  (1)测定夹膜多糖抗原的免疫学试验 主要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以检测血液、脑脊液或尿液中的夹膜多糖抗原。一般在病程1~3日内可出现阳性。较细菌培养阳性率高,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
  (2)测定抗体的免疫学试验 有间接血凝试验、杀菌抗体测定等。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一)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葡萄球菌脑膜炎等大多体内有感染灶存在。如肺炎球菌脑膜炎大多发生在肺炎、中耳炎的基础上;葡萄球菌脑膜炎大多发生在葡萄球菌败血症病程中。确切的诊断需依脑脊液、血液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二)虚性脑膜炎 某些急性感染病人有严重毒血症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除脑脊液压力略高外,余均正常。
  (三)结核性脑膜炎 多有结核史。起病缓慢,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无瘀点和疱疹。脑脊液的细胞数为数十至数百个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在试管内放置12~24时有薄膜形成,薄膜和脑脊液沉淀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杆菌。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发病多在7~9月份,有蚊叮咬史,起病后脑实质损害严重,惊厥、昏迷较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脑脊液早期清亮,晚期微浑,细胞数多在0.1~0.5×109/L,很少超过1×109/L、蛋白质稍增加,糖正常或略高,氧化物正常。确诊有赖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及脑组织分离病毒。 编辑本段并发症与后遗症并发症
  包括继发感染,败血症期播散至其他脏器而造成的化脓性病变以及脑膜炎本身对脑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害。
  1.继发感染以肺炎多见,尤多见于老年与婴幼儿。其他有褥疮、角膜溃疡及因小便潴留而引起的尿道感染等。
  2.化脓性迁徙性病变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脓胸、心内膜炎、心肌炎、全眼炎、睾丸炎及附件炎等。
  3.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有动眼神经麻痹、视神经炎、听神经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脑脓肿等。慢性病人,尤其是婴幼儿,因脑室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以及间脑膜间的桥梁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可分别发生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 后遗症
  可由任何并发症引起,其中常见为耳聋(小儿发展为聋哑)、失明、动眼神经麻痹、瘫痪、智力或性情改变,精神异常等。 编辑本段治疗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宜鼻饲,并予知量输入液体,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角膜溃疡形成。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防止呕吐物吸入。必要时给氧。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头痛剧烈者可予镇痛或高渗葡萄糖、用脱水剂脱水。惊厥时可用10%水化氯醛灌肠,成人20m/次,儿童60~80mg/kg/次。或用冬眠灵、安定等镇静剂。
  3.病原治疗 ①磺胺 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80%,常为首选药物。磺胺嘧啶(SD)成人每日总量6~8g,首剂量为全日量的1/3~1/2,以后每6~8小时给药一次,同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对于呕吐严重,昏迷者可用20%磺胺嘧啶钠适当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静注量为口服量的2/3。儿童量为0.1~0.15g/kg/日,分次给予。其次,可考虑选用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甲基异恶唑,疗程5日,重症适当延长。停药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指标,不必重复腰穿。用磺胺药时应给予足量液体,每日保证尿量在ml以上,注意血尿,粒细胞减少、药物疹及其他毒性反应的发生。如菌株对磺胺敏感,患者于后1~2日体温降至正常,神志转为清醒,脑膜刺激征于2~3日内减轻而逐渐消失。如用磺胺药后一般情况和脑膜刺激征于1~2日不见好转或加重者,均应考虑是否为耐磺胺药株引起,停用磺胺药,改用其他抗生素,必要时重复腰穿,再次脑脊液常规培养、作药物敏感试验。②青霉素G 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10~30%,大剂量注射使脑脊液达有效杀菌浓度。迄今未发现耐青霉素菌株。青霉素G剂量儿童为15~20万U/kg/日,成人每日万U,分次静滴或肌注,疗程5~7日。青霉素G不宜作鞘内注射,因可引起发热、肌肉颤搐、惊厥、脑膜刺激征、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等严重反应。③氯霉素 脑膜炎双球菌对氯霉素很敏感,且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液浓度的30~50%,剂量成人50mg/kg/日,儿童50~75mg/kg/日,分次口服、肌注或静滴。疗程3~5日。使用氯霉素应密切注意其副作用,尤其对骨髓的抑制,新生儿、老人慎用。④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对脑膜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故适用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5岁以下患儿。剂量为200mg/kg/日,分4次口服、肌注或静推。
  流脑皮肤大片瘀斑 暴发型败血症的治疗
  1.抗菌治疗 大剂量青霉素钠盐静脉滴注,剂量为20~40万U/kg/日,用法同前。借以迅速控制败血症。亦可应用氯霉素,但不宜应用磺胺。
  2.抗休克治疗(参阅感染性休克)
  (1)扩充血容量
  (2)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常伴有酸中毒,合并高热更为严重。酸中毒可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及毛细胞血管扩张,使休克不易纠正。成人患者可首先补充5%碳酸氢钠200~250ml,小儿5ml/kg/次,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再酌情补充。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经扩容和纠酸后,如果休克仍未纠正,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凡病人面色苍灰、肢端紫绀,皮肤呈现花纹,眼底动脉痉挛者,应选用舒张血管药物:①山莨菪碱(654-2)10~20mg/次静推。儿童0.5~1mg/kg/次,每15~30分钟一次,直至血压上升,面色红润,四肢转暖,眼底动脉痉挛缓解后可延长至半小时至1小时一次。若血压稳定,病情好转可改为1~4小时一次。②东莨菪碱 儿童为0.01~0.02mg/kg/次静推,10~30分钟一次,减量同上。③阿托品 0.03~0.05mg/kg/次(不超过2mg)以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推注,每10~30分钟一次,减量同上,以上药物有抗交感胺、直接舒张血管、稳定神经细胞膜、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等作用,极少引起中枢兴奋症状。副作用为面红、躁动、心率加快、尿潴留等。同时可辅以冬眠疗法。如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时,可改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或二者联合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为β-受体兴奋剂,可使用周围血管扩张,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同时扩张肾血管。通常用0.2mg加入100ml葡萄糖中静滴。使用以上药物治疗后,动脉痉挛有所缓解,但血压仍维持较低水平或不稳定,可考虑应用阿拉明20~30mg静滴或与多巴胺联合应用。
  (4)强心药物 心功能不全亦是休克的原因之一,加上大量快速静脉补液,更加重了心脏的负荷,可给予快速毛地黄类强心剂如毛花强心甙丙(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等。
  (5)肾上腺皮质激素 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血管外周阻力,稳定细胞内溶酶体膜以大剂量应用为好。氢化考地松成我每日300~500mg,儿童5~8mg/kg,分次静滴。休克纠正后迅速减量停药。用药不得超过3日。早期应用效果更好。
  3.抗凝治疗 鉴於本病的休克及出血与血栓形成有关,凡疑有DIC,不必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素治疗。成人首剂1~2mg/kg,加入10%葡萄糖液内推注。根据情况每4~6小时重复一次,多数1~2次即可见效,重者3~4次。用肝素时应作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使凝血时间控制在正常二倍左右(15~30分钟)。用肝素后可输新鲜血液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果有继发纤溶症象,可试用6-氨基已酸,剂量为4~6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滴注,或抗纤溶芳酸0.1~0.2g加入葡萄液内静滴或静推。 暴发型脑膜炎的治疗
  抗菌素的应用同暴发型休克的治疗。此外,应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为重点。
  1.脱水剂的应用 下列药物应交替或反复应用:①20%甘露醇1~2g/kg/次。②25%山梨醇1~2g/kg/次。③50%葡萄40~60ml/次。④30%尿素0.5~1.0g/kg/次。以上药物按具体情况每隔4~6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静推一次,至血压恢复正常,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呼吸平稳。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者维持轻度脱水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减轻毒血症,降低颅内压。
  2.亚冬眠疗法 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脑水肿者,以降低脑含水量和耗氧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2mg/kg,肌注或静推,安静后置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使体温下降至36℃左右。以后每4~6小时再肌注一次,共3~4次。
  3.呼吸衰竭的处理 应以预防脑水肿为主。如已发生呼吸衰竭,除脱水外则应给予洛贝林、可拉明、回苏灵等中枢神经兴奋剂。亦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0.02~0.04mg/kg/次,每20~30分钟静注一次,可改善脑循环,有兴奋呼吸和镇静作用。必要时作气管插管,吸出痰液和分泌物,辅以人工辅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复自动呼吸。 慢性败血症的治疗
  抗菌素的应用同普通型。 编辑本段流脑病原治疗的新进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已发现100余年,至今仍在不少国家流行,也是我国冬、春季比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以便彻底杀灭体内的脑膜炎球菌。近年来国内外对用于流脑病原治疗的药物进行了较多研究,重新确定了首选药物;在用药剂量、药物浓度方面也进行了研究,证实用于治疗流脑的新抗生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须20-200倍于试管内测定的最小抑菌浓度、1次给药的剂量使脑脊液中的浓度须超过10倍最小抑菌浓度,治愈率才可达90%以上,并提出所用药物在感染部位必须具有杀菌效果,如采用抑菌剂量会导致治疗失败。目前常用于流脑病原治疗的药物有:
  1、青霉素
  众所周知,青霉素能阻碍细菌合成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胞壁粘肽,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不能繁殖和生存;在高浓度时,青霉素不但抑制细菌繁殖,还具有强大杀菌作用。到目前为止,青霉素是对于脑膜炎球菌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特别是在败血症阶段,能迅速达到高浓度,很快杀菌,作用明显优于磺胺药。但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使脑膜炎时也只有10%-30%药物透过,所以使用时必须加大剂量,以保证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剂量小儿每天20万-40万U/Kg,成人每天20万U/kg,分次静脉滴注,疗程5-7天。青霉素高效、低毒、价廉,目前已取代磺胺药成为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
  2、磺胺药
  磺胺药在1932年问世后就用于流脑,是最早用于治疗流脑的特效药。磺胺药主要阻碍细菌合成核酸,影响其核蛋白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繁殖,发挥抑菌作用。治疗流脑多选用磺胺嘧啶(SD)或磺胺甲 恶唑( SMZ),其优点是在脑脊液中浓度高,可达血浓度的50%-80%,疗效也较理想。但磺胺药对败血症期疗效欠佳,急性期颅内压高呕吐时难以口服,并有可能在输尿管等处沉淀形成结石,所以实际应用时受到一定限制。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国60年代已报告耐药菌株出现,现在至少达10%-20%,甚至更高,提示临床选用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状态
时应慎重。有人主张,只有磺胺嘧啶耐药菌株10%以下时临床才可选用。
  3、氯霉素
  氯霉素能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属抑菌药。氯霉素有良好抗菌活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液浓度的30%-50%,对流脑及其它化脓性脑膜炎均有较好疗效。但氯霉素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故选用时要非常慎重,一般不首选,新生儿不宜使用。
  4、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主要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等,近年来成为流脑病原治疗药物的新秀。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毒副作用小,高效、安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自1989年以来,国外推荐把头孢噻肟作为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但国内仅用于不适合用青霉素或其它药物的患者,因为头孢噻肟与青霉素疗效相当,价格却高得多。 编辑本段预后
  过去本病病死率为70%左右,使用磺胺药、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以来,病死率降至5~10%。以下因素与预后有关:①暴发型患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②年龄以2岁以下及高龄者预后较差。③流行高峰时预后较差。④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差。⑤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且易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编辑本段预防
  (一)早期发现病人 就地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治疗,做好疫情报告工作。病人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发病后7日。加强对疫情单位和地区的疫情监视,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对上感、鼻咽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的疑病似病人均应给予足量的磺胺嘧啶治疗,疗程5天。
  (二)菌苗预防 我国普遍采用A群夹膜多糖菌苗预防接种,保护率达90%以上,副作用少。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25~50mμg,接种后5~7天出现抗体,二周后达到高峰。国外制备A群,C群或A~C群双价高分子量多糖菌苗,一次皮下注射50μg后可获得杀菌抗体,使发病率减少90%。但B群菌苗迄今尚未研制成功。
  (三)药物预防 国内仍采取磺胺药作预防。对于某些有本病流行的机构团体或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成人每日2g,儿童75~100mg/k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共3日。有人主张在耐磺胺药地区口服利福平,成人0.6g/日,儿童10mg/kg/日,连服2天。利福平预防作用好,但易产生耐药性。也有主张利福平与二甲胺四环素合用,可使带菌率降至零。其次可用2~3%黄连素、0.3%呋喃西林液,1:3000杜米芬,0.25%氯霉素液滴鼻或喷喉。每日2次,连3日。亦有人主张对A群流脑密切接触者,可采用头孢噻肟三嗪一次肌注射。方法简便,效果优于利福平。
  (四)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工作 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减少大型集合和大的集体活动,居室开窗通风,个人应勤晒衣服,多晒太阳避免到拥挤公共场所。
  参考资料:
  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峰期,15岁以下儿童容易患这种病,两岁左右的婴儿患病率比较高。
  流脑的传染源为患病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吸入病原菌。细菌存在于人的鼻咽腔分泌物中,当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菌可以随飞沫散布到空气中,继而被他人吸入呼吸道。如果吸入病菌的人身体健康,机体免疫力良好,那么,病菌就只在鼻咽部繁殖,引起呼吸道感染。否则,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到3天,最长的为1周。
  发生流脑时,在病情发展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患儿会出现一些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如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等。当细菌进入血中并进行繁殖时,就会出现第二期也就是败血症期的表现。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面色灰白、精神萎靡,在臀部、肩部等受压部位出现出血性皮疹,鲜红或暗紫色,大小不一,小的为针尖,大的呈斑片状。严重的出血疹可以迅速扩散到全身,发生坏死。第三期为脑膜炎期,孩子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抽搐和颈强直等异常情况。
  由于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对特定的抗生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经过积极的磺胺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患儿可以在1周后痊愈。少数严重患儿可以继发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症。年龄小,昏迷程度深、时间长、皮肤出血点广泛和反复发生抽搐者,则往往危及生命,或留有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对许多婴幼儿来说,患了流脑后,病情变化迅速,症状可以不典型或分期不明显,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做好流脑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经常开门窗通风或喷洒空气清洁剂,常晒被褥,可以杀死环境中的病原菌。因为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它对干燥、湿热、寒冷和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在小于37°C或高于50°C的环境均容易死亡。
  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另外,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的高烧,出血点或头痛、呕吐、抽搐等情况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及时隔离病人,对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可疑者,要给予及时,正确的服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小儿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这也是防止流脑发生的重要措施。一般应在每年的11、12月接受一次疫苗注射,这样就可以有一年的免疫效果。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统计,每年的2~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病人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所以必须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口、鼻和咽部,当他们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飞沫扩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进以后被感染,先在鼻咽部粘膜上生长、繁殖。如果病菌进入了血液,到达脑膜和脊髓膜,就会在那里引起发炎化脓。流脑的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起病初期常有发热、头痛、咳嗽、流鼻涕、嗓子痛、打喷嚏、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不久,突然高烧、寒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皮肤有出血点或出现瘀斑等。如果治疗不及时,病人很快发生抽搐、昏迷,24小时内就会死亡。存活者,少部分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痴呆、瘫痪、语言障碍等。婴幼儿如果得了“流脑”,初期表现为不肯吃奶、哭闹不安、呕吐或嗜睡,继而身体发挺,两眼发直,并向上翻,囱门饱满,神情痴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预防“流脑”主要有下面几点:
  ⒈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⒉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⒊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商店、影剧院、公园等游玩;如非去不可,应戴上口罩。
  ⒋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呕吐、精神不好、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⒌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⒍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流脑”的发生。
  ⒎秋末冬初对5岁以内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为深呼吸到感染型和出血型1%为典型流脑病人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d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少数病人板有关节痛脾肿大多数病例于1-2d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d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在24h内死亡儿童多见可见如下各型 &&&&1败血症休克型&除普遍型败血症期必须外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淤点或淤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融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DIC但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那基业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膜脑炎型&主要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高热淤斑外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奸诈见静脉迂曲及视审计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是枕骨大孔疝系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为昏迷加深瞳孔散大肌张力增高上肢多呈内旋下肢强直;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少数为天幕裂孔疝致脑干和动延伸神经受压表现为昏迷同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瘫痪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 &&&&(三)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除高热拒食吐奶烦燥和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和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卤下陷 &&&&老年人流脑特点: &&&&(1)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越中备解素不足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故暴发型发病率高; &&&&(2)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发生率高; &&&&(3)病程长多10d左右;并发症及荚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据统计其病死率为17.6%而成人仅为1.19%;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 &&&&【诊断依据】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临床诊断即可初步成立确诊有赖于脑脊液检查及病原菌发现免疫学检查有利于及早确立诊断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健康常识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