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说的兰蔻梦魅男士香水是什么意思

三毛致贾平凹: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三毛致贾平凹: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21:21:37
近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李延风的一篇文章,解读作家三毛离世前写给贾平凹的书信:那封信是1991年元旦凌晨写的,而三毛元月四日就自尽了。信1月15日到了贾平凹的手里。我反复读了信,觉得那些文字像是一层浮萍,下面遮着深深的水。三毛的信中说,看了贾的小说,“内心里积压着一种苦闷”,“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而此信未引起当时关注三毛之归的人们的重视,让我这个不相关的人胸口闷了很久。如果不从这封信去理解三毛之归,我总觉得我们欠着三毛什么。今晚邀您重温三毛与贾平凹这对“灵魂之友”的书信之交。同时推介《小说月报》2016年7期选载的中篇小说《零度忍耐》,作者是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秋尘。《小说月报》2016年中篇小说专号3期即将面世,月报君将陆续介绍本期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作家三毛,肖全摄影 平凹先生: 现在时刻是西元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清晨两点。下雨了。 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喜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感谢您的这枝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天狗》与《浮躁》,可是反反复复,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在台湾,有一个女朋友,她拿了您的书去看,而且肯跟我讨论,但她看书不深入,能够抓捉一些味道,我也没有选择的只有跟这位朋友讲讲“天狗”。这一年来,内心积压着一种苦闷,它不来自我个人生活,而是因为认识了您的书本。在大陆,会有人搭我的话,说“贾平凹是好呀!”我盯住人看,追问“怎么好法?”人说不上来,我就再一次把自己闷死。看您书的人等闲看看,我不开心。 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一口气买了十数位的,一位一位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是一位大师。一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小时的读您。 要不是您的赠书来了,可能一辈子没有动机写出这样的信。就算现在写出来,想这份感觉――由您书中获得的,也是经过了我个人读书历程的“再创造”,即使面对的是作者您本人,我的被封闭感仍然如旧,但有一点也许我们是可以沟通的,那就是: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 今天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禺,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您所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 台湾有位作家,叫做“七等生”,他的书不销,但极为独特,如果您想看他,我很乐于介绍您这些书。 想我们都是书痴,昨日翻看您的“自选集”,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今晨我再去读。以后会再读,再念,将来再将感想告诉您。先念了三遍“观察”(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 四月(一九九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着一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去,尔后我走了,若有所失的一种举步。 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 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倒不必陪了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地信纸太白。这种纸台北不好买了,我存放着的。我地址在信封上。 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 三毛敬上
三毛与贾平凹 文│李延风 我攥着一本贾平凹的散文集,在思考着我国台湾作家三毛的“归”的问题。 这里我说“归”,是有些来历的。我在国外读书那阵子,西方人读书喜欢挑出重要词汇细究,有写“情”的,有写“气”的,有个人便写的是诗词里面的“归”。他总结了很多,有求取功名者的归乡,有云游僧道的归山,有走完人生路的归土、归西。他还特意强调某些表现女性的诗词中的“归”便是出嫁,归于丈夫,或者找到爱情的归宿。 归程未尽,三毛信函评平凹 三毛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既然人在异乡,在流浪,又是单身女人的流浪,自然有很多归的问题。然而在很多该归的还没归完的时候,她却归程未尽先归土。三毛之归的原因是个多面镜,接近三毛的人,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还有研究者们,已经展示了很多面。然而仍有一些面处在背影里,得转个角度才能看到。我就是从她写给贾平凹的信里看到了这样一个面。 那封信是1991年元旦凌晨写的,而三毛元月四日就自尽了。信1月15日到了贾平凹的手里。我反复读了信,觉得那些文字像是一层浮萍,下面遮着深深的水。三毛的信中说,看了贾的小说,“内心里积压着一种苦闷”,“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而此信未引起当时关注三毛之归的人们的重视,让我这个不相关的人胸口闷了很久。如果不从这封信去理解三毛之归,我总觉得我们欠着三毛什么。 我没见过三毛和贾平凹,他们对我就像小说里的人物,我就权当是在读一个小说。用时髦点的西式读法,就有心理分析法,可以说三毛的潜意识中有太多的情,太多的爱,又有归属感和“我是谁”的问题。一个故事,有有意识的部分,也有潜意识的部分。1929年施蜇存写了《梅雨之夕》,说有个人下雨的时候喜欢打着伞走回家而不去坐公共汽车。有一天碰到一个没伞的年轻女子,便送了她一程。那个人于是糊涂了起来:我为什么一直以来不坐公共汽车?我为什么当时买了个够两个人用的大伞?后来雨明明停了,我为什么还打着伞跟她走?原来潜意识中我一直在等待着这个她的出现。1958年茹志鹃写了《百合花》,表面上看是一个革命英雄主义故事,然而里面却隐藏了一个爱情故事。“我”和小媳妇都在潜意识中爱上了这个通信员。我在课堂上说了这个观点,下课就有一个学生找我辩论,说这里只存在姐姐对弟弟式的爱,不存在爱情。爱情是像他理解的那么简单吗?有意识的爱情是那树干树枝,潜意识的爱情是那树根。有时地面上的树不存在了,但地下的树还旺盛地活着,找个机会发出新芽。要考察树根,得用另一套方法和设备。 三毛这封信中没有一句我爱你,但如果用了考察上面两个故事的方法,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三毛在信中给了贾平凹超乎寻常的评价,把他看作是曹雪芹、张爱玲之后她最喜爱的作家,且表示读贾比读前两者更加“对位”。她说“我没有走眼”,“今年开笔的第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喜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特殊时刻,若有所思举步艰 继续看下去,就会觉得这些话不是一些单纯的赞颂或崇拜,而是带着浓厚的个人感情。三毛如是说: “四月(一九九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着一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去,尔后我走了,若有所思的一种举步。” 在这几句短短的话中,一切都被屏蔽了,茫茫广场上空空烟雾里只飘着贾平凹三个字。1990年的贾平凹,名气尚有限。况且,在贾当时那么多优秀作品中,三毛只看了《天狗》与《浮躁》两个故事(“反反复复看了二十多遍”)。看来真正的知己话不必多,“高山流水”四个字足以让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生死之交。三毛又说“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刻,借了西方学者从词语和形象研究人物的方法,便发现这“宝爱”二字寓意深长。如果“藕断丝连”象征着“偶断思连”,这里的“宝爱”为何不能是“饱含着爱”?三毛在信中两次提到《天狗》。我就把这个故事又看了一遍。它说的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难道与三毛和王洛宾、贾平凹两人之间的故事是巧合?文学中总是有太多的巧合,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不幸的是,故事中那个病炕上的男人的自缢身亡,又与病床上的三毛的自缢身亡成就了另一个悲剧的巧合。这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91年元旦早晨两点,那开始构思或提笔写的时候或许是刚过十二点,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按西方的习惯,在新年到来那一刻人们是要在心里默默地许下一个新年愿望的。三毛把这新年中最宝贵的时刻用来给贾平凹写信,这是否又是一个巧合。 放下心理分析法,来看看历史,又会发现有太多为所爱所敬或知己者而死的例子。春秋时伍子胥逃难,有渔人用船载了他过河,认出了他就是自己敬仰的伍子胥,子胥叮嘱渔人替他保密,那渔人竟当场自溺身亡以证明自己是忠实的朋友;《红楼梦》里尤三姐为柳公子自刎身亡,更不用说钟子期为俞伯牙而亡的故事。当然我不敢说三毛只是为贾平凹而死。三毛有太多的情,太多的爱。1990年,被王洛宾新疆民歌征服的她由敬生爱,勇敢地去了新疆,跟王洛宾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在那西域的城里扬起一阵尘土。然而当时在她心中还有另一个崇拜者,那就是贾平凹。事实上,上面那段机场的情景就发生在她第一次见王洛宾后从乌鲁木齐归来的路上。随着与王洛宾的浪漫情感以失败而告终,贾平凹就成了她潜意识中的另一个所爱,所以不久以后的那封信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当然三毛应当清楚,如果她有意识地去爱贾平凹,等待她的将是又一个没有结果的单相思或双相思。 归宿何期,“灵魂之友”相烛照 从潜意识中浮出来进行表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面对王洛宾的时候三毛是勇敢的,但失败的心理代价也是高昂的。如今面对着另一个用艺术征服了她的贾平凹,躺在病床上的她再也无力去坐贾平凹的自行车在商州山中旅行了。如果说三毛对王洛宾的感情像一个女人对她并不了解的长者的不现实的感情,那么此刻面对着贾平凹,她要冷静得多,把他当作一个灵魂之友。 三毛的个人感情也是一个多面镜。深爱她的也许大有人在,她或许对他们中的一位或几位也有一些爱意,但三毛却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真爱。三毛走了,那些爱过她的和她爱过的,都被媒体请到前台来分析三毛,理解三毛。他们是三毛生前的亲朋好友,包括王洛宾,还包括一两位崇拜或深爱过她的男士。我在台上却唯独没见贾平凹。他坐在台下的黑角落里静静地观看。我想,如果三毛此刻重新回到台子上的话,她一定会向那个角落投去深情的目光。 三毛1943年生于重庆,六岁去了台湾,后来周游了很多地方。1989年4月第一次回祖国大陆,日路过乌鲁木齐第一次见到王洛宾,几天后路过西安时在机场抽了一支烟想着贾平凹。8月23日第二次去了乌鲁木齐,在王洛宾家里生活了两周,9月7日因不能适应而离开。12月11日给王洛宾写了最后一封信,日给贾平凹写了唯一的一封信,1月4日踏上不归之路。三毛与真正的故乡接触了不到两年时间,却在这儿产生了两次感情的火花,一次有意识的,一次潜伏的。当然她与这个故乡在灵魂深处的接触远不止两年,她与王洛宾与贾平凹也已经早就在灵魂深处相见。 如今三毛已归,王洛宾已归,贾平凹还在他的村子里忙着。关心三毛的人对她的死因似乎也早有定论。数学是一门摈弃了具体的干扰而研究纯粹的学科,如果我们把抑郁症等其他原因先扫到一边,从纯精神的角度来理解三毛,就会发现她是为知音而死的。这里的知音是个复杂的概念,就像爱是个复杂的概念一样。三毛的知音包括一长串,贾平凹后面有王洛宾,还有那些为她默默付出的挚友们,有天狗们,有那些歌曲,有橄榄树,有门前飞翔的小鸟,还有那远方的故乡。 此时,我不得不提晚明才女冯小青于幽闭中读《牡丹亭》而亡的故事。才女三毛与小青的情形何其相似。冯小青留下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三毛给贾平凹写信的时候,正是冷雨幽窗。在三毛之归的很多原因中,这封信,和其他类似的信(如果有的话),替三毛诉说着:我爱你,知音,让死亡来证明;人间还有痴三毛,伤心不独是小青。 信的最后,三毛仿佛已经把贾平凹的故乡认作是她的归宿:“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冥冥中,我看到三毛的梦魂来到商州。贾平凹对她说:不会问你从哪里来,这里就是你的故乡。 摘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中篇小说 远处的雷声__杨少衡(选自《芒种》2016年第6期)秋风渡__海 飞(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6期)我姐__李金波(选自《江南》2016年第3期)零度忍耐__秋 尘(选自《》2016年第3期) 短篇小说 短暂停留__胡学文(选自《时代文学》2016年第5期)回来__红 日(选自《花城》2016年第3期)看电影的人__女 真(选自《北京文学》2016年第6期)火星一号__朱 个(选自《十月》2016年第3期) 开放叙事 厨师课__乔 叶(选自《长江文艺》2016年第6期)我的消化不良(创作谈)__乔 叶 封二专题 作家现在时:赵兰振 《小说月报》2016年第7期,日出刊,总第439期
中篇小说专号 香鼻头__薛 舒(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5期)天仙宫__尹学芸(选自《江南》2016年第2期)出京记__荆永鸣(选自《十月》2016年第2期)东山宴__孙 频(选自《花城》2016年第2期)三岔口__黄昱宁(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亲爱的小熊__蓝 石(选自《作家》2016年第5期)我在夜里说话__马 平(选自《四川文学》2016年第6期)新年__旧海棠(选自《西湖》2016年第6期)隐居__小 岸(选自《山西文学》2016年第6期)__侯 磊(选自《青年文学》2016年第6期) 《小说月报》2016年增刊3期中篇小说专号,2016年7月出刊
2016 小说月报有您更精彩 创刊于1980年的《小说月报》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进步皆得益于广大读者的关爱。为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精美的形式服务读者,诚邀读者对本刊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点,您对刊物有何意见与建议,欢迎联系编辑部邮箱或通过小说月报微信平台留言。期待您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说月报》邮发代号6-38,每月1日出刊,定价10元;《小说月报》增刊邮发代号6-139,每年4期,定价15元。 《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订阅可咨询所在地邮局(所),网上订阅可至邮政报刊订阅网()、杂志铺网店()、当当网()或百花文艺出版社淘宝店()。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小说月报微信小说,就是小声地说小说月报微信 刊物最新动态,作品精彩文字,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随时随地向您报告。
微信号:xiaoshuoyuebaozz您好, []|
荷西三毛的爱情:愿意为你少吃点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得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西:“说来说去还是想嫁个有钱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也有例外。”“那你要是嫁给我呢?”荷西问道。三毛叹了口气:“要是你的话,只要有够吃饭的钱就够了。”“那你吃得多吗?”荷西问。“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我真的很喜欢这段对话,却并非如很多人想的那样为这份深情所感动。恰恰相反,我觉得三毛在很理性地讲一个道理。首先,姑娘都想找个有钱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那才有问题。生活需要有种向上的力量,想要好的东西没有什么可让你觉得羞耻的。如果反反复复去强调不爱物质不爱钱,才会让人怀疑“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么,姑娘都会找个有钱人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重点是不选看起来更好的是需要理由的。甜蜜、温暖、安稳,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可是,很多人不禁要问: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姑娘明里暗里非要找个有钱人?唉,说句不够温暖不够积极不够正面的实话,有钱人、穷小子都可能会有背叛、有缺点,那为何不索性找个有钱人?如同大S讲的:“帅哥丑男都会出轨,为什么不找个好看的?”不过确实,有些话哪怕大家都心知肚明,说出来也难免伤感情,还不如彼此执手相看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死生契阔来得美好。但你走在路上,总要有一个方向,具体到两个人的关系,总要有你“想要的东西”:求感情的得到缠绵悱恻,求安稳的得到岁月静好,求富足的得到衣食无忧,这都叫求仁得仁,无可厚非。最可怕的不在于你“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毕竟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而是很多人想要的太多。说是求仁得仁,可偏偏要求“仁义礼智信”,最后哪怕得到了一个“仁”,大概还是心有不甘,到底意难平吧?有句谚语说得好:“你想要什么尽管伸手去拿,不过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聪明如三毛,字里行间早就说得明白:“我非不爱钱财,但现在却可以连吃饭都节制,那是因为要有‘你’来换。”
【心理探寻】当我们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她是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样子,自信、优雅、时髦、幽默、善解人意;我们爱上了那个人,才发现她的悲伤她的软弱她的无理取闹…让你觉得你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人?你无法忍受的地方,她却暴露在你的面前。我们会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你能看到这些是因为她也爱着你
推荐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haos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日,顶级内衣维多利亚的秘密2013年度新品发布。
时尚视频高清大片
情感服饰美容口碑榜
115180条评论
212732条评论
311662条评论
410252条评论
59889条评论
67668条评论
77268条评论
86390条评论
96259条评论
105888条评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图文】魅力三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小:2.6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本铁路主题由
BBS Auto Examine System 自动审核通过。
查看: 5171|回复: 1
三毛旅居沙漠时期所著散文的审美价值
内容提要:三毛旅居沙漠时期所著散文深入人心,人们从那里感受到异域的风情,感受到三毛式清新的文笔,感受到人性的高尚,感受三毛的开朗热情。本文从两大方面来写三毛此时期散文的审美价值:一、作品风格;二、人格魅力。其中作品风格分六个方面来写,人格魅力部分分三大方面写。
关键词:语言风趣&&善于联想&&用字精准&&文画合一&&意象运用&&异域风情&&
善良的性情&&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婚姻观
《美学》上说:“美,就是事物的审美正价值。”这也就是说,美的事物,对于人有应当肯定的正面的审美价值,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它出版后的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连续再版四次,不能不说这本书在瞬间就成为了广大读者的“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不能不说是一美的事物。很多人认识并爱上三毛,其实就是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的。
三毛于1973年4月来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七月与西班牙藉男朋友荷西完婚,此后六年多时间里一直住在大沙漠,直到日其丈夫荷西于潜水中意外死亡。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的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结集出版。其散文作品主要集中于《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两本书中。三毛旅居撒哈拉沙漠期间所著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深入人心,人们从那里感受到异域的风情,感受到三毛式清新的文笔,感受到人性的高尚,感受三毛的开朗热情。那么三毛此时期的散文为何能够博得大家如此喜爱,又有哪些价值与审美价值?下面,我就从三毛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魅力进行浅要分析。
一、& & & & 该时期的作品风格
“其实,当初坚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来长期留了下来,又是为了荷西,不是为了我。”(《白手起家》)可以说,三毛的浪漫爱情生活是从沙漠开始的,三毛之所以成为众所周知的“三毛”并走上成熟的文学道路,也是从“沙漠”开始的。“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白手起家》)也许这就是一份冥中注定的情缘,三毛,这朵“沙漠奇葩”(彭歌语)在这里绽放了最美丽的光彩。
“也许西非旷野的沙、石和荆棘正含有一种异样的启示,使她从感伤的‘水仙花’,变为快乐的小妇人。”(舒凡语)沙漠是三毛迅速成长并成熟的地方,之前少女时期作品文字的苍弱、迷惘甚至让人窒息的惶惑感没有了,戏剧性地给人以清新、开朗、自信、坚韧之感,一如勃哈多海湾,兼之有柔美的碧海蓝天,坚如钢骨的岩石悬崖,迎面吹来的清新的含着点点腥味的海风。
三毛的散文有别于其他作家,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虽都是在讲述生活琐事,却能够把琐事写得细腻、柔美、风趣、惟妙惟肖。她同刘墉(台湾作家)作品那种寓哲理于散文的风格不同,与余秋雨散文作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异。三毛的作品看似感性十足,实已把理性思考融于其中,把人性的光辉面寓于了文字中。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浅要分析三毛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
1、诙谐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
这一特点是每个初读三毛“沙漠故事”的人最早获得也是印象最深的感受。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会时时让人有喷笑之感。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一只小山也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如鞋盒一般大的冰箱”中,这是怎样一个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的对比!“骆驼没有冰进来,但是拉布母亲的脸绷了快一个月”,其中只说了一句“你拒绝了我,伤害了我的骄傲”。沙哈拉威人的无礼与三毛的无辜在这几个诙谐的句子里逼真展现,甚而也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理感受,为三毛报不平。同样在《芳邻》中,那个受过文明洗礼的医院男助手拒绝跟家人一同用手吃饭,因此每天吃饭时,他儿子必来借刀叉,而开场白必然是:“我爸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这哪里是“借”,倒仿佛三毛理所应当要把刀叉拿出来似的。虽说有借有还,三毛还是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干脆买了套刀叉送给他,没想到过了两天,孩子又借,因为“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受过文明洗礼和理直气壮地借刀叉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俊不禁,替三毛哭笑不得。
在三毛的沙漠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人物——三毛的丈夫荷西,夫妻间的对话也是异常幽默精彩的。在《搭车客》中,夫妻二人终于有了一辆车后,他们都管车就“白马”,其中有两句精彩的对话:“荷西,今天上班去,它跑得好吗?”“好极了,叫他东它就不去西,喂它吃草,它也很客气,只吃一点点。”在《沙漠的饭店》,三毛诙谐地把粉丝称作“雨”,“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不容易买到哦!”再来看看荷西的表情:“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地看着我,又去看看盘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这一连串准确而又幽默的描写把三毛的机灵、可爱,荷西的大智若愚及其夫妻间的亲密之情写得跃然纸上。在《天梯》中,“我”一天到晚开着车子跑,警察居然从不知“我”是无证驾车;“我”冠冕堂皇开着车去报名考驾照,考场考官帮“我”一同作弊;考取驾照时那两名警察伺机抓“我”而“我”又机智逃脱罚款。整个写来如行云流水,风趣盎然。可以说,诙谐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三毛沙漠作品的生命线。
2、善于联想,描述逼真
三毛散文的内容是朴实平常的,要想使得其吸引人,必然要在词句语言上下功夫。可喜三毛恰是一个用心读生活的人,加之丰厚的阅历,使得一件平凡的事,一个平凡的景,都会让其产生不凡的触动,像章鱼无数的触角,三毛的每根神经都布满了敏感的吸盘,观察、思考、吸收、融合,最后释放让读者意外的美言与意境。
三毛是富于联想的,联想是心的放飞。我们来看三毛在《收魂记》中对大漠的描写:如梦如幻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如非有特殊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常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充满联想,描述精准的美文的。那一句“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呼唤嘶叫的其实是看风景的这个人吧,“说不清的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这个令三毛午夜梦回的大漠如今真真实实在眼前了,狂喜、欣慰、释怀,想对着长空高歌一曲吧,“冻住了的长空”,其实何尝不是希望时空就此冻住。
三毛之于沙漠,就像鱼儿之于水,是用心去热爱的。“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种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体,好似还带着轻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动着。”(《搭车客》)在这一段文字中,如果仅是如前一句单纯的描述,那沙漠也就仅于此,留给读者的也仅就是脑中一望无际的宁静的黄沙而已。而正因为有了后一句补充式的联想,突然就给每个人以丰富的再创造了,“巨大的沉睡的女人”,“带着轻微的呼吸”,“安详沉静而深厚”,是妻子?是母亲?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句想象里找到符合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我们的心似乎也因这一句而感动起来,疼痛起来,热爱起“她”来。一句联想,把静寂的沙漠写活了。
三毛是极会运用比喻的。比喻其实也是联想的一个部分,若没有丰富的联想,是无法运用比喻的。三毛写路,“像一条发光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写贝壳化石,“像一把美丽的小摺扇一样打开着”;(《搭车客》)写大地,“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荒山之夜》);最恐怖的比喻是那一句“这一道一道白墙,流着血,向我们扑过来,一句一句阴森森的控诉,在烈日下使人冷汗如浆。这好似一个正在安稳睡大觉的人,醒来突然发觉被人用刺刀逼着似的惊慌失措”(《哭泣的骆驼》);最优雅得近乎于高贵的比喻莫过于“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白手起家》)。每一个贴切的比喻,每一个生动的联想,无不让读者准确地在脑中浮现逼真的形象,而这些被联想被比喻的景或物或事在常人眼里却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甚而让常人认为无需描述,三毛却把他们写活了,鲜活得触目惊心。
3、用字精准
三毛文风的清新,让人百读不厌,与三毛行文用字的准确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古有贾岛为“推、敲”二字深夜不眠,王安石几度易字,最终定下“春风又绿江南岸”,三毛也很注重在字上的推敲。用字的精准使得有时就是“一字一风景”,“一字一心境”。如《哭泣的骆驼》中“我拍拍葛柏站了起来,心里竟似小时候被人欺负了又不知怎么才好地委屈着,腾去驾雾似的晃了出来”。一个“晃”字写出了自己的心力不支,以往做过那么多的善事,帮助了无数生病的,穷困落后的沙哈拉威人,可是愚昧无知的邻人却把对阶级的仇恨错误地强加在了三毛、荷西这些无辜的平头百姓的头上,这是何其的不公平。心中的委屈无从解释、发泄,像当头一蒙棍,作者不知该何去何从,这就是“晃”字带给人的深切的心理感受。再如“宽袍轻轻地脱下来,五件游击队土黄色的制服,突然像火似的,烫痛了我的眼睛”(《哭泣的骆驼》),游击队到处制造恐怖袭击,枪杀西班牙人,作者感觉鲁阿骗了自己,那种惊惧、愕然与上当受骗的复杂情感,瞬间袭来,所以是“突然像火似的”,“烫”痛了我的眼睛,也“烫”痛了作者的心。《沙漠观浴记》中“我才将自己丢进车内,车子就如炮弹似的弹了出去”,一个“丢”字,一个“弹”字写出了夫妇二人偷看别人洗澡而被发现追赶时如何迅速地逃离了现场的紧张情形;《搭车客》中“他(荷西)独自开车上下班时,一样也会把路上的人捡上车去”,人怎么能“捡”?三毛就敢于大胆运用这样的字眼幽默地表现出夫妇二人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的善良之心。
4、融绘画于文字,文画合一
三毛曾在初二辍学后,专门研习过绘画,对绘画艺术有相当深厚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而在三毛的文字里,“画”总蕴于其中。“那是一个清朗的夜,月光照着像大海似的一座一座沙丘,它总使我联想起‘超现实画派’那一幅幅如梦魅似神秘的画面。”(《搭车客》)即便我们没见过“超现实画派”画的特点,那么,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样一个画面:墨蓝深邃的夜空,衬托一轮明月,清辉冷冷地照着无垠的大漠,一座座的沙丘如同起伏的海浪。“每隔一会儿,就有一个类似卷发绿眼红嘴的女人要搭车。”“卷发绿眼红嘴”,简约的六个字就传神地描绘出路边妓女的特征,又暗隐作者鄙夷的心情。“沉静的夜,居然突然像泼了浓浓的色彩一般俗艳地活泼起来。”像浓妆重彩的油画,三毛运用手里笔画出了这个月夜里掩藏的诡谲。再如,“脸上的笑容像草莓冰淇淋一样在阳光下溶化着”,笑容像草莓冰淇淋一样,粉粉的,甜甜的,多有意思的画面。“蓝色的海水平静地流进一个半圆的海湾里,湾内沙滩上搭了无数白色的帐篷”(《沙漠观浴记》),蓝色海水,金色沙滩,白色帐篷,这又是一幅让所有人心动的画面。一个深黯绘画艺术的人,三毛把她绘画的技艺融进了文字,使白纸黑字也有色彩,一幅幅美若山水、人物画,不是泼墨,而在工笔。
5、意象的运用,突显心境
综观三毛的沙漠散文,发现有三个意象经常在字里行间出现,即“大海”、“鬼”、“死亡”。我们可从这些意象分析三毛的心境。
关于“海”:如《搭车客》中,“在那么浩瀚无际的沙海里,没有一条小船,如何乘风破浪地航出镇外的世界去”——把沙漠形容成海,把汽车想象成船;“他的长袍被大风吹得好似一片鼓满了风的帆一样使他进退不得”——把长袍形容成使船前进的“帆”;“车子像在狂风暴雨的海里乱动着,四周震耳欲聋的飞沙走石像雨似的凶暴地打在车身上”。海与撒哈拉沙漠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的特点,它们广阔无垠,任人邀游,但它们也同样潜藏着杀机,一旦狂风来临,无论是沙漠还是海洋,渺小的生命总是显得脆弱,不堪一击,而作者却执意要在这沙海里闯荡,拼搏,彰显着她广阔的胸襟,伟岸的魄力,坚韧的意志,内心的暗涌激流。
关于“鬼”和“死亡”:同样如《搭车客》中,“那个小男孩的身影,却像鬼也似地迷住了我的心。”“看见路边站的竟是一个衣着鲜明艳丽的红发女人,真比看见了鬼还要震惊。”“我吓得马上丢下她走了,这个女鬼在挑人做替身呀。”《沙漠中的饭店》中“不巧我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我在想——也许——也许是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了。”(《死果》)三毛从小就异常敏感孤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游历世界其实是她孤独的一种表现,尽管身边的人爱她,她也一度想要好好活着以报答大家,在骨子里的寂寞始终挥之不去的,三毛最后以自缢为终其实就是精神的支柱已经无法承受压力的结果,这个结果实在是一点不让人意外。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不死鸟》一文中,三毛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三毛的通透人生是把生与死看淡,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界精彩与否,把它看淡,一切都是空的,那么,这样一个人又何所惧把“鬼”与“死”放在嘴边呢?鬼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死,也不是什么可怕东西,这就是三毛的生死观。
6、浓郁的异域风情,展现世界的缤纷色彩
三毛的作品被众多人喜爱,还在于其浓郁的异国情调。像《沙漠观浴记》描写了骇人听闻的清洗内脏的情形;《娃娃新娘》中异域的婚嫁奇观;《死果》里诡谲邪恶的诅咒;《收魂记》中大漠深处的撒哈拉威人的落后无知;《沙巴军曹》的悲壮;而最揪人心结的要数《哭泣的骆驼》中巴西里与沙伊达这一对恋人的遭遇。在风云突变的时刻,西属撒哈拉正酝酿着一场大风暴。沙哈拉威人要求西班牙人滚回去,而摩洛哥又虎视眈眈。沙哈拉威游击队领袖巴西里的悲剧不仅在于他三面受敌,还在于他与妻子沙伊达之间的关系,他信奉回教,沙伊达却信奉天主教,这是被沙哈拉威人视作异端的,为怕西班牙人捕捉,沙伊达居于镇中,不敢与丈夫相认,坚贞相爱的巴西里与沙伊达最终以悲剧收场,巴西里死于自己人手上,沙伊达被当作出卖巴西里的异教徒备受凌辱。异域的风云交织着一对恋人的传奇,写出了三毛对沙哈拉威人的爱与哀悯。
阅读文艺作品之所以成为人类主要的精神活动之一,较切近的原因是从中开拓真实的生活经验。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苦心,背井离乡,远到万里之外的荒漠中去居家谋生,以血汗为代价,执着地换取特殊的生活经验,这种经过真实体验的题材之于写作,在先决条件上已经成功了,甚至连表现技巧上的强弱,都无法增减故乡人们去阅读她作品的高昂兴趣。
二、该时期作品里彰显的人格魅力
1、充满爱心,善良、豁达、悲天悯人的性情
三毛之于沙漠,是热爱的,之于沙漠中的人,同样怀着慈悲、善良,终结为爱。她说过:“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喜欢旅游的人,因为很累,我不爱‘景’,我爱‘人’,这是真的。”(引自桂文亚《异乡的赌徒》)我们在三毛一系列的沙漠散文中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这种豁达的爱。在《哑奴》一文里,三毛和荷西忍受四周的冷眼,对哑奴以朋友相待;《搭车客》里,三毛在酷热里掉头再回沙漠,为的是那个不肯放弃自行车的男孩;《哭泣的骆驼》中在邻家女子的谩骂声中坦然与沙伊达为友并为她的惨遇悲痛万分;《一个陌生人的死》里三毛与荷西照顾残废的加里老人那拳拳之心;《爱的寻求》里对沙仑的热心帮助;《芳邻》中忍耐无礼邻居的好脾气;《悬壶济世》里想尽各种怪招医治生病的沙哈拉威人和畜。我们从这些篇章里读出了一个聪明、善良得近乎于天使般的三毛,这是人性的光辉面,在人心浮躁、以利当先的当今社会也是有教化作用的。
2、积极的人生态度
“沙漠散文”里还展现出一个不怕危险,苦中作乐的乐观、热情、热爱生命,甚至坚毅、强韧、倔强的阳光形象。彭歌这样赞赏她:“我喜欢的是她那种爽朗的性格,好像很柔弱,其实却很刚强。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的确,我们看到了三毛用包装棺材的木板钉桌子,做沙发,用废旧轮胎做坐垫,把汽水瓶漆上印地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大水瓶里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把一个破旧的房子建成了“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三毛说这是“痛苦的诗意”,我说这是给予我们青年一代最好的身教: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颗战胜困难的勇敢的心。
沙漠上的生活除了“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增加点诗意外,生活是严峻的。为了摆脱失业的阴影,荷西每天努力工作十六个小时,还遭老板克扣薪水,三毛忍气吞声入厨做饭还被老板挑剔。辛酸没有使三毛屈服,没有磨灭她坚韧的意志,反而更加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向奸诈的老板追讨欠薪(《五月花》),她也会智慧摆脱三个色狼的追逐,救出被困沼泽的荷西(《荒山之夜》),“三毛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自然环境纵然恶劣,她却悠然开着自己的小黄花”(引自贝丝《关于三毛》)。
三毛不是沙漠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她也需要钱,为了增加收入,三毛与荷西想打鱼赚点钱,好不容易赚到一点,却在国家旅馆的餐厅晨以十二倍的价钱吃掉自己刚刚卖出去的鱼,还争着为上司付账(《素人渔夫》)。这些趣事,正是凡人的趣事,正如三毛所说:“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尽管生活是苦涩的,需要实际的应付,可是何妨苦中作乐,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3、正确的婚姻观
“当我把我的名字写在那张结婚同意书上的时候,是个最慎重的形式了。那不是仪式,而是承诺。”(引自陈怡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男人与朋友相处的快乐,即使在婚后,也不应该剥削掉他的。谁说一个丈夫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时才可以快乐?”(《大胡子与我》)这是三毛最豁达最贤淑的婚姻观了。作为妻子,三毛也非常的自主,“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大胡子与我》)。尽管结婚多年,荷西对三毛宠爱有加,但夫妻之间并非卿卿我我,罗曼蒂克。三毛尊重荷西独特的性格,并不认为荷西爱看电视侦探片就是肤浅,不强迫荷西去了解文学艺术,因为她知道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夫妻,也不应强求一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正确的婚姻观,三毛和荷西的生活过得既朴素,也有情趣。融洽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三毛写作的成功。一是有心情写,二是有时间写,关键在三,有内容写。比如《荒山之夜》,《素人渔夫》,《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等等,描写的都是夫妻间的趣事,真真切切写出了情趣。可以说,爱情生活的和谐甜美在三毛创作上是起着积极的作用的。正像三毛在《爱情》一诗中所写:“爱情不是必需/少了它心中却也荒凉/……爱情有如甘霖/没有了它/干裂的心田/即使撒下再多的种子/终是不可能滋发萌芽的生机”
三毛散文作品中所彰显的这三个特质对青年一代是起着积极影响的,是青年一代良好的精神食粮。三毛的“沙漠散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教导意义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毛是个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奇女子,有广博的文学知识,有道家积极入世精神,更有佛家看透事理、喜怒、生死的豁达,正是这各种思想的巧妙融合,才造就了独特的三毛,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三毛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之所以写作,只是有感而发。我的文章,也就是我的生活。”这是一个不为写作而写作的人,在生活的间隙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真挚地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这是真正生活的歌者。
很多人游历过世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同三毛一样留下生活的印迹,他们的生活也许更精彩,也许更潦倒,但我们无从得知,三毛用她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她生命的足迹,让我们在感受来自遥远的异国风情时,亦感叹文字的神奇与美丽,让我们不得不爱上三毛的这支笔。
参考书目:
《三毛全集》: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4月第1版
《三毛在哪里——三毛怀念集》: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9月第1版
《美学》: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讲义,安师大中文系,汪裕雄、王明居1990年2月编写
10:31, Processed in 1.083234 second(s), 31 queries.
Copyright &
www.rail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毛流浪记结局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