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我们的舌头说不出来的不舒服,就像一个灵敏的味道检测器"7

当前位置:
常吃快餐可能&味觉异常& 缺锌降低味觉灵敏度
常吃快餐可能&味觉异常& 缺锌降低味觉灵敏度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夏季汗多,导致锌的流失;素食、少食,导致锌摄入不足。锌持续缺乏,会让人食欲不振,甚至味觉异常,甚至品尝不到舌尖上的美味,同时还...
  夏季汗多,导致锌的流失;素食、少食,导致锌摄入不足。锌持续缺乏,会让人食欲不振,甚至味觉异常,甚至品尝不到舌尖上的美味,同时还会降低免疫力!  1快餐饮食让锌摄入不足  个案:一位大三女生最近发现自己不易区分酸味与苦味了,到医院就诊,发现酸觉和苦觉高度异常。  近些年,随着快餐饮食方式的普及,我国的味觉异常者日趋增多。其症状是不知道吃的食物原本的味道,不管什么食物都只感觉甜味,什么食物也不吃时口中也发苦,舌头还有一股火辣的感觉。  如果了解一下这种患者的饮食方式,他们几乎都有偏食,或过多地食用快餐或方便面的经历,因此被命名为“快餐综合征”。  个案那位大三女生在学习之余还担任家庭教师,其生活节奏十分紧张。每次授课前因无充裕时间用餐,只得吃汉堡包和炸土豆片、饮咖啡来充饥,天长日久味觉就失常了。  为什么过多摄取快餐食品会引起味觉异常?这是因为快餐食品普遍存在“锌供给量不足、锌吸收不良”的问题。  通常成人每天需要的锌,男性为5毫克,女性是.5毫克,如果饮食合理,营养平衡,则不用担心锌的不足。若搭配不合理,就可导致锌的供给不足。  以鸡肉汉堡为例,每100克汉堡中锌含量仅为0.52毫克,而100克薯片中则为1.74毫克,能从汉堡加薯片中摄取的锌非常有限。  有的快餐食品还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如在香肠、干酪、罐头、调味汁、冰淇淋、清凉饮料等食品中,常含有食品添加剂——聚偏磷酸钠,还有甲基纤维素等。这些食品添加剂由十二指肠吸收进入人体后,会造成体内锌元素的丢失,从而引起体内缺锌。  2缺锌降低了味觉灵敏度  缺锌为何会导致味觉异常?  我们每一个人的味觉,都来自于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味蕾”,所以目前将美食美味喻作“舌尖”上的美食。  舌面上的味蕾,能感受到口腔内各种化学刺激,当食物中的呈味物质与味蕾接触,味蕾里的细胞纤毛就把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皮质中枢,于是便产生了味觉。  舌头上的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得借助一种叫做味觉素的含锌的唾液蛋白。味觉素也是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营养因子,缺锌时,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结构与代谢产生异常,出现上皮增生和角化不全,容易脱落,结果掩盖和阻塞了味蕾小孔,造成味觉不灵敏。  此外,缺锌还会影响与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多种含锌酶的活性,对味蕾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味觉灵敏度。  因饮食引起的味觉异常,不是很快就表现出来的,而是在本人没有察觉之中慢慢出现的,所以,一般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待到觉察时仍不以为然,往往错过了早期治疗的大好时机,最后留下终生的残疾。个案中的大三女生幸好出现症状的时间还不算长,及时纠正饮食方式,味觉便恢复了。  3老人孩子是缺锌高危人群  经常听老人念叨,“上了岁数吃啥都不香”,这其实与老人味觉减退有关。  老人为何会是味觉异常的高危人群?  一则年岁大了,会引起生理上的味觉减退。  女性45岁、男性50岁以后,约有2/的味蕾会逐渐萎缩,而且年龄越大,味觉功能减退越严重。  味蕾萎缩后,便难以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有的会对饮食失去兴趣,导致营养不良,其中包括锌摄入的不足。  再则,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较差,也是造成缺锌的原因。  国内一项对600余名老年人的锌营养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的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青年人,锌摄入量也未能达到推荐的供给量标准(每天15毫克)。  孩子呢?  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孩子,对于锌的需求量较大,如果膳食无法满足需求,且又未额外补充,小小的身体供不应求,极易出现锌的缺乏。  4素食者锌摄入量往往不足  个案:28岁的肖小姐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唯一的遗憾就是身材有点胖。从夏天开始,她下决心减肥,每天只吃素食,现在食欲越来越差。  个案:有位小年青说,我姥姥常年食素,食欲不振,吃啥都不香,怎么办呢?  食欲不振,味觉减退,和缺锌有关。而研究发现,素食者锌的摄入量比非素食者低,为何会如此?  因为锌的主要来源,为肉类、肝脏、蛋、海产等。  素食,主要由植物性食品组成,植物性食品不仅含锌量低,且含有大量植酸、膳食纤维和草酸,可抑制肠道对锌的吸收。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缺锌的情况比城市老年人严重,这与农村老年人的膳食长期以谷物及蔬菜为主,动物性食品吃得很少有关。  有的老年人出现食欲不振,味觉减退时,补锌往往可使这些症状得到改善,也反证了“食欲减退和锌有关”。  5诸多疾病会导致锌的缺乏  个案:有位肝硬化患者,经常感到“嘴没味”,“吃嘛嘛不香”。  糖尿病、尿毒症透析、胃酸缺乏或过少、肝病、胃肠道切除、慢性失血、肠道综合征、胰液分泌不足等,均会降低膳食锌的吸收率。  肾脏疾病伴有大量蛋白尿时,可使锌的丢失增加。  烧伤、手术、高烧、严重感染等会增加机体的分解代谢,使锌的消耗增加及尿中锌的排泄增加。  另外,在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或昏迷、患有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的病人,因机体状态差而不能进食或进食量降低,都会导致锌在体内的耗竭,引起锌缺乏。  6炎热夏季加剧了锌的缺乏  在炎炎高温季节,人体会排出大量的汗,大量的锌随汗液排出体外。  据报道,人体夏季每天从汗液中丢失的锌要占每天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57%~70%。  孩子活泼好动,更易出汗,据测定儿童一天随汗丢失的锌可高达4毫克;婴儿大汗每天可丢失锌1.3毫克。  加上盛夏季节,口渴中枢的兴奋性高于摄食中枢,人们喜欢喝水、喝汤,饮食清淡,尤其不太愿意吃动物性食品,使得从食物中摄取的锌减少,汗液中丢失的锌也很难补回,加剧了体内锌的缺乏。  同时,这个季节,让人更易患腹泻等消化道疾病,也会造成体内锌元素的流失。  7持续缺锌会降低免疫力  锌缺失,对人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  人体内100多种酶都含有锌,称之为“含锌酶”。含锌酶是人体代谢的重要物质,因此锌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关——  含锌酶是氨基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物质,缺锌后可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从而影响细胞分裂增殖;  锌与细胞膜蛋白结合使细胞膜稳定,缺锌后体内细胞膜遭受体内氧自由基攻击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起细胞膜稳定性下降和细胞损毁增加;  锌具有抗氧化效能,能保护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锌的减少,让其缺少了一种保护。  再则,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所有微量元素中最大的。缺锌可致血液淋巴细胞减少,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减退,而补充锌则可增强免疫功能。  特别是,锌能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少年和青年至关重要。  8动物性食物含锌较丰富  锌元素主要存在于海产品和动物内脏中。猪肉、牛肉、羊肉、家禽等,还有蛋类、奶制品等食物中的锌元素含量也较多,且也容易被人体吸收。  吃素者,可从未精制的五谷杂粮类、南瓜子、小麦胚芽中来获得锌。  老年人可能因为味觉不敏感而缺乏食欲,则可利用一些烹调的技巧,让食物看起来依旧美味可口,藉由视觉或嗅觉的享受,模糊老人对食物味道的依赖,享受美食而补锌。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补锌的吸收率很低,见效通常比较慢,如果缺锌严重,则需进行积极治疗,按医嘱及时服用药物,如葡萄糖酸锌片等。如果是疾病导致的,则应积极主动治病。  补锌也要适量,不可把锌当成营养药长期服用,原因是,锌和铁、铜在被肠道吸收时有相互阻碍的现象,锌补充得多,铁、铜的吸收就会下降。  再则,请尽量少吃快餐食品。  采访专家:南京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副教授 莫宝庆(扬子晚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东之窗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东之窗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新闻纠错:
本月点击排行
总编信箱:
法律支持: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 刘云海律师 粤ICP备号
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养生:麻辣烫里的危害 &大姨妈&绵绵不绝
  原标题:麻辣烫里的危害 专家:让“大姨妈”绵绵不绝
  麻辣烫和烧烤是流行大江南北的小吃,几乎每一个人都吃过。既然有人吃麻辣烫吃出了问题,那么大家就应当引以为戒。虽然很难做到全国戒除麻辣烫和烧烤食品,但是我们至少应当了解吃麻辣烫等垃圾食品有什么危害,平常吃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才不会引起大问题。
  新闻背景:
  19岁女孩佳妮目前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大学生,人见人爱的她最近总被一件事烦恼。因为她舌头上的一个破口,总也不愈合。每次吃饭、喝水、说话,甚至打呵欠的时候,都会感觉到疼痛。而且像这样的疼痛,一直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专家从她的舌头上取下一小块标本进行检测,被确诊为舌癌中晚期。
  南京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徐明耀主任,他告诉记者,起初在接诊佳妮时得知,佳妮平时最喜欢吃麻辣烫、油炸食物和烧烤等。烧烤是通过烟熏,高温烤制而成,致癌物不用赘述。麻辣烫也是一样的,不仅进口时是高温,而且又麻又辣,口味很重。这对舌头的影响很大。
  相信很多朋友看了这条新闻后,都会被吓一跳,因为麻辣烫和烧烤是流行大江南北的小吃,几乎每一个人都吃过。既然有人吃麻辣烫吃出了问题,那么大家就应当引以为戒。虽然很难做到全国戒除麻辣烫和烧烤食品,但是我们至少应当了解吃麻辣烫等垃圾食品有什么危害,平常吃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才不会引起大问题。
  原标题:麻辣烫里的危害 专家:让“大姨妈”绵绵不绝
  我们来看看专家们的意见:
  中国保健养生协会科普教育分会会长吴大真:
  如今,一些姐妹们吃火锅、涮羊肉、麻辣烫似乎已经不分季节。街头麻辣烫以其独特的风味占据了许多城市的街头巷尾。因其口味够“劲”,能让嘴巴过足瘾,备受街头MM的青睐。殊不知,过多的热辣饮食无疑是给身体添了把“火”。很多MM在来月经的时候,会发现“大姨妈”“绵绵不绝”。
  营养师赵寒:
  麻辣烫里隐藏的危害
  一、食材不够新鲜卫生。
  很多小摊上都是已经煮好的摆在那里,来到摊前,涮涮那些东西,就可以吃了,因为是已经熟了的东西,但你并不知道它在这个汤里泡了多久?它之前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无从得知。而且,很多蔬菜清洗的不彻底,蔬菜已经枯萎了还是继续卖给你吃的,这都隐藏很多危险因素。
  二、千滚汤底危害更多。
  小贩的麻辣烫的汤底一般做好后,是不会轻易更换的,有的汤底要用多种汤料熬制很久才能得到香味,有的则直接是香料添加剂熬制的,味道淡了,就再加些香料添加剂。反复使用的汤底里,由于长时间涮肉丸和蔬菜等食物,会产生很多的亚硝酸盐、草酸以及蘑菇中的嘌呤,浓度还在不断的上升,长期食用对身体危害很大。还有些不法商贩在汤底里放罂粟,让你越吃越想吃,危害真是不言而喻。
  三、辛辣咸香是掩盖危害的保护伞。
  浓郁的辛辣味可以掩盖食材的不良的味道,同时,刺激食欲胃口大开,多吃的同时也会对胃肠产生更多的刺激,随着辣度的增加,刺激也在增加,长期下去早晚可能出现胃肠的问题,如胃炎和胃溃疡等等。所以,还是少吃为好。在说说那美味的麻酱,不知道是用哪几种酱勾兑的,廉价的酱汁里,脂肪是不会少的,要不哪来的那么浓郁的香味啊,所以,如果漂亮的妹子,你还认为这个吃法能减肥,你可真是错了,因为这麻辣烫里的油脂一点也不少,增肥还是可以的。调味料过咸,盐摄入超标,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四、生熟一锅,就易惹祸。
  麻辣烫锅里没有烧开的、刚下锅的、煮熟的、都在那一个锅里,病菌和寄生虫卵也在那一起传来传去,吃了很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和肠胃炎。
  原标题:麻辣烫里的危害 专家:让“大姨妈”绵绵不绝
  此外街头麻辣烫还有这些危害:
  细菌感染
  街头小吃是各种细菌以及病菌的集聚地,麻辣烫的食材杂、清洗难,通常都夹杂着比较多的泥土、杂质,卫生安全隐患最多。麻辣烫经常满满的一锅,如果没有煮开或者是煮烫的话,其中的细菌、寄生虫卵就不会彻底杀死,长期食用很容易诱发消化道疾病。
  原标题:麻辣烫里的危害 专家:让“大姨妈”绵绵不绝
  回收锅底
  有不少麻辣烫、火锅店,包括少数知名火锅品牌,仍在使用回收锅底,一锅料煮了一天后,第二天仍继续用,有的甚至新料、旧料混起来用上好几天。麻辣烫的水都是“千滚水”,长时间沸腾,煮了一遍又一遍,水中积累的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千滚水”会干扰人的胃肠功能,导致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过量摄入亚硝酸盐,还有致畸、致癌、致甲状腺肿等危险。
  非法添加
  一些商家受利益驱动,会在麻辣烫中非法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成分,如工业碱、福尔马林等用于食物保鲜。工业碱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杂质,而福尔马林就是40%浓度的甲醛溶液,毒性很大,经常食用很容易出现咽部、口腔、食管、胃肠道不适,损伤肝脏,甚至诱发癌变。
  如果真的很喜欢很喜欢吃麻辣烫,那该怎么吃才能让麻辣烫对身体的伤害小一点呢?
  原标题:麻辣烫里的危害 专家:让“大姨妈”绵绵不绝
  营养师刘璐:
  麻辣烫怎么吃不伤身
  如何搭配健康麻辣烫?
  要说营养,麻辣烫的食物多样是一大亮点,无论是肉、豆、菌、菜样样俱全,但是最终决定的还是你碗里有什么?所以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就一定要在选择上面多下工夫:
  肉:肉类不建议大家选择腌肉、腊肉还有各种海鲜丸子,尤其是麻辣串的地方,5角钱一串的三个丸子我想你也不会天真到相信那是真肉做的吧。在量上也不要选择过多,2-3串的肉制品也就够了。
  蔬菜:选择蔬菜我们是建议选择深色的蔬菜,营养素会更加丰富,但是要注意菜的新鲜程度,过蔫、变黄的蔬菜就不建议选择,因为放置时间过久营养素也同样会有一些损失。数量上女士5串以下,男士7串以下比较适合。
  当然除了肉和菜,菌类和豆制品每类也至少要添加一串,不过选择豆制品的时候一定要靠颜色和气味判断一下是否变质,因为豆制品蛋白质含量较高容易变质,变质后会导致食物中毒。
  选择地点也很重要
  当然地点也要用心挑选,建议不要选择小摊、推车,可以选择店面整洁、地面干净、餐具磨损小的店。如果连面上都不能做到洁净那你又怎么保证他会洗干净菜,汤料更换及时呢?
  说来说去在外面吃麻辣烫的要求苛刻,隐患过多,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在家里自制,煮的方法低温又能达到食物多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健康的食物还是来自自家厨房!(环球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分享来自知乎网站上一个前辈关于气味与味道的相关理解和答案,对于杯测有很多参考价值
是否存在气味遥闻近却无的现象?如何解释? &(我们是如何闻到味道。以及影响)
抱怨一下先:
问问题的时候能不能不要搞得这么文艺……
好吧,如果我理解的没有错的话,题主是想知道:
“有嗅感的物质对人产生的嗅觉刺激会随着人自身同气味来源之间距离缩短而降低”这一命题的真伪,并且想得到一个解释。
如果我们想理解这个命题,我希望把那一个三十余字的问题拆分一下:
首先,我们至少要能略微了解下面这个更基础的问题:
人是怎么闻到气味的。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人与气味来源之间的距离会对人嗅觉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 我们是怎么闻到气味的?
现有的理论在生理层面上大致将嗅感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分为这么几步:
将有嗅感的分子通过呼吸送入鼻腔;
嗅感分子进入鼻腔后部分溶解到鼻腔黏膜上皮组织分泌出的黏液中;
溶解在黏液中的嗅感分子会有一部分同黏膜上皮组织中嗅觉纤毛细胞上的的受体蛋白相作用;
因嗅感分子在尺寸、形状、分子骨架刚柔性、电子云密度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受体蛋白也会产生不同的构型/构象上的变化,进而向更深层的嗅觉泡发出不同的生理信号。
这一系列生理信号会经由帽状细胞传入脑部嗅觉皮质,人脑神经系统得以开始处理这一系列信号。
二、距离为什么会影响嗅觉?
在了解嗅感分子让我们产生嗅觉的机理之后,有基础理化常识的人应该都已经猜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字了——“浓度”。
更确切地说,嗅感的强度和嗅感分子的浓度直接相关。
换言之,在这个问题中“距离”其实对嗅觉没有直接的影响。
影响我们所闻到气味强弱的因素理论上应该是嗅感分子浓度在空间中的变化。
对于“嗅感分子浓度在空间中的变化”这一问题,我想大家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直觉上的猜想:
我们距离“气味来源”越近,嗅感分子的浓度理应越强。
当然,这个在绝大部分场合下是合理的。但未必一定是真实的。
请允许我举一个例子代替理论推理:
在调香师训练中,时常会遇到对复杂香氛体系中每一个组分的精细判定。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闻出几十种香料的混合物中到底有哪些成分。
对于这种难题,一个有经验的测试员会讲高浓度的原始试样稀释成很多份。然后将样品放置在一个空旷的房间中,随着时间流逝多次嗅辨样品的气味。
该过程原理的关键在于,一个混合物中每一种成分挥发进入空气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去闻,闻到的应该是不同物质所具有的味道。更确切的说,我们闻到的是当时那一时刻挥发最快的物质的味道。而在那一时刻之前挥发出来的气味,其实已经随着分子扩散远离“气味来源”了。
相应地,我们如果由远及近走向气味来源,我们所感知的味道理论上是不同的——最先闻到的气味浓度在距离气味来源近的位置反而没有后挥发出来的物质在同一点上的浓度高。
要是我们简化一下模型,用水和某种香料的二元体系来代替,
在香料挥发一定时间后,其实空气中香料浓度最高的点未必就是离水距离最近的点。
(这里我应该附上一组纯扩散条件下挥发物质浓度随着时间/距离而变化的图。不过时间有限,等有空的时候再补吧)
如果我们还要考虑刮风等加速分子扩散的因素,问题自然会变得更复杂,嗅感分子浓度分布也很可能会呈现出反直觉的特征。时间有限,恕我往下不细谈。
三、仅仅是浓度而已?
让我们回到全文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再回忆一下闻到气味的全过程吧:
吸入嗅感分子;
嗅感分子溶解;
溶解的嗅感分子和受体蛋白相作用;
分子识别,产生不同信号。
大脑处理信号。
在这五个重要步骤中,和嗅感分子本身相关的其实只是这么几个过程:
吸入嗅感分子;
嗅感分子溶解;
溶解的嗅感分子和受体蛋白相作用。
无可否认,嗅感分子在空气中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到吸入嗅感分子的量。 +1
嗅感分子在气相上的分压越高,其溶解进入鼻腔组织黏液的过程越容易进行。 +1
溶解的嗅感分子越多,嗅感分子与受体蛋白的作用概率相应升高。 +1
这不是明明就直接和浓度相关么?!
好吧,答案应该不会那么简单。嗯!
嗅感分子浓度变化对人嗅觉识别过程产生的影响远不止是“浓度越高,嗅感越强”这么简单。因为“嗅感分子溶解”以及“嗅感分子与受体蛋白相互作用”这两个过程是有极限的。
最直接的问题是,嗅感分子本身在黏液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一旦嗅感分子在黏液中达到饱和,它空气中的浓度无论升高到多少对于我们识别气味而言都没有意义。
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大脑感知信号的方式十分有趣:如果外界给予的刺激强度不变,大脑对于同等刺激给与的反应会递减。(做个不甚严密的类比,吸毒的剂量是要不断提高的。)
嗅感分子饱和的黏液对大脑放出的信号始终无法增强,可大脑对这个信号的应激性不断降低,自然就使得我们“感觉上”认为气味强度越来越淡了。
退一步讲,即便是嗅感分子再黏液中的浓度一再切实上升,我们依旧不能保证嗅感的强度保持正相关。
受体蛋白与嗅感分子直接的作用,通常意义上讲,满足一个平衡:
嗅感分子 + 受体蛋白 &===& [受体蛋白·嗅感分子]复合体
在这个动态平衡中,形成并维持“[受体蛋白·嗅感分子]复合体”的过程会向大脑产生一个嗅感信号,仿佛是山口山里面刷怪以后领到一份经验;复合体分解的过程则仿佛是山口山里面野怪重新刷新出来,大家可以继续去虐它。
当刷怪的人太多时,野怪一刷出来就没了;嗅感分子浓度太高时,受体蛋白一旦解离就又被嗅感分子占据。
请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鼻腔里面可以感受气味的细胞是有限的,受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有限的受体蛋白可以产生的信号强度峰值因而也就是有限的。当鼻腔向大脑传递的信号强度达到并稳定在峰值时,我们就回到了与上一个问题类似的窘境:
嗅感分子对大脑放出的信号始终无法增强,可大脑对这个信号的应激性不断降低,自然就使得我们“感觉上”认为气味强度越来越淡了。
最后,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状况——受体蛋白会不会死呢?
在化工厂里最“有趣的”毒气泄漏应该是硫化氢了。
这肯定有一大堆人要跳出来,说我扯淡:
“氯气比硫化氢危险不知道多少倍,凭什么你这里偏偏挑硫化氢说事?”
额,那些玩意危险,人死的也快,通常情况下来不及有什么嗅觉反应的……
而且那玩意味道太刺激,鼻子压根就分不出个所以然来。
并且氯气那梦幻一般的黄绿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会让人迅速逃跑。至于跑不跑得脱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硫化氢不一样,它毒性没那么强。人在一开始会闻到它特征气味——臭鸡蛋味。
通常情况下,没有经验的工人还会试图寻找泄露点把它堵上。
与此同时,硫化氢分子紧密咬合在受体蛋白上,使之变性失活,丧失传递嗅感的能力。此时他的嗅觉正慢慢衰弱,但人还没死。
随着那个可怜的工人越来越接近泄露点,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越来越大,他鼻子里的受体蛋白数量越来越少。
往往在他最接近泄露点的时候,BINGO,他鼻子的嗅觉彻底报废了。
此刻他再也闻不到臭鸡蛋的味道,“TMD,怎么没了?”
再茫然一回而,他死了。
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时候,我奶奶跟我说,所有悲伤地故事都有教育意义。
这一个也不例外。
当我们鼻腔的嗅觉受体受嗅感分子戕害,数目越来越少时,嗅感分子浓度增加也完全不能让我们闻到更浓的气味啊!
气味可以被描述么?
我们怎么描述气味啊……
这可真是一个史诗性的宏大命题呢!
一、单一物质/简单混合物是怎么被描述的?
首先我们看几条专业评香师对气味的描述【1】?
1. 7-Methyl-3,4-dihydro-2H-benzodioxepin-3-one, a fragrance
ingredient having a fresh 'oceanic', floral odour, which is also
diffusive with watermelon note.
(7-甲基-3,4-2H-苯并二氧麻黄-3-酮是一种有清新的“海洋”香味,花香族,也常常被认为是西瓜调。)
2. Tetrahydro-3-pentyl-2H-pyran-4-yl acetate (Jasmine
acetate&) has an oily, plant-like, herbaceous lavender, slightly
mushroom odour, with floral tea-like jasmine note.
(四氢-3-戊基-2H-4-吡喃乙酯,乙酰茉莉酯&,有油状的,类似植物的,草本的,薰衣草型的,略带蘑菇气味的,类似茶叶的茉莉味道,花香组。)
3. 2-Methylfuran-3-thiol, which occurs in meat and coffee, has
a sulphurous, coffee- and meat-like odour and flavour on extreme
(2-甲基-3-呋喃硫醇在肉和咖啡中存在。在极低浓度下有硫磺的,类似咖啡的,类似肉类的气味与味道。)
4. DPMI possesses a woody-ambery and leathery odour with
powdery, vanilla-type, velvet nuance that has only a very faint
musk-like tonalty.
(DPMI有一种木头、琥珀与皮革相合的味道,还具有粉状,香草型(云呢拿型),丝绒感的特征。只有很稀薄的类似麝香的调值。)
5. Indole has erogenic-floral, animalic, cheese odour and
flavour, which becomes slightly faecal on dilution.
(吲哚,花香调。有厌氧感的、动物性的奶酪味。稀释后呈现出粪便味。)
6. Skatole has a putrid, sickening,
&mothballs, decayed, on extreme
dilution it has a jasmine-like odour.
3-甲基吲哚有一种腐烂的,恶心的,樟脑球的,朽坏的,粪便的气味。极度稀释后则有类似茉莉的气味
现在就这几个例子略微总结一下吧。
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物质,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个物质表现出来的到底是“气味”还是“味道”。
这个问题事关嗅觉,因此我们只关注“气味”这一个大方向。
其次评香师的工作就是界定这种分子的气味属于哪一个大类。比如上述几个例子中“floral”(花香调),“herbaceous”(草本的),“sulphurous”(硫磺味)和“woody”(木香调)这几个词【2】。
随后应该是对一个味道进行类比描述,就像上述例子里面出现过的“watermelon
note”(西瓜味),“plant-like”(类似植物的),“slightly
mushroom”(略带蘑菇的),“meat-like”(类似肉类的),“vanulla-type”(香草型/云呢拿型)以及“velvet
nuance”(丝绒感)。此时通常会带有“slightly”(轻微), "strong"(强),
"faint"(稀薄的)等一系列修饰感觉强弱的词来界定。
因为一种确定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的浓度下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嗅感,所以有必要用文字或者数值来界定描述出得嗅感所对应的物质浓度。如“on
extreme dilution”,抑或“3 ppm”,“9 ng/L air”等。
哎呀,好简单是不是?
我已经听见有同学说“轻轻闻一下然后就可以随着自己的想法乱写~”之类多么文艺而不靠谱的话了啦!
事实上呢,由于类比描述中无法避免主观判断的存在【3】,我们需要用到传说中的radar organoleptic
description(嗅感雷达图)。或者说,我们借用“统计平均进而减小实验误差”的理念来更精确地描述物质嗅感。
举个例子的话呢,就拿这个例子吧!【4】
样品如果是,3,5-二甲基-2-异丁基吡嗪和3,6-二甲基-2-异丁基吡嗪的混合物。
首先一组若干名评香师分别独立地根据自己的感受用一系列的词语描述这一个样品中他们各自闻到的气味。
随后,通过统计所有评香师在描述样品时所有词汇的出现频率,我们就可以绘制出这么一份词频雷达图。
我们最开始看到的一系列例子其实都是对那些香料的嗅感雷达图所进行的文字描述。
二、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是怎样被描述的?
深感自己挖了大坑而无法自拔ing……
如果我们把一个混合物样品放置在空气中,我们闻到的气味理论上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
易挥发的物质会先从固态/液态的样品中跑到空气中进而被我们闻到;难挥发的物质随后挥发成气态被闻到。
这也就是香水理论中“前调”、“中调”、“后调”的物理原因。
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依照时间变化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辨识。
设计一个实验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
拿调香纸蘸取样品,随即扇闻,记录特征气味。此时记录时间为T
然后分别在T+1分钟,T+5分钟,T+10分钟,T+20分钟,T+30分钟,T+45分钟,T+1小时,T+2小时,T+4小时,T+7小时,T+12小时,T+24小时的时候均扇闻并记录同一样品的特征气味。
以此,圈定一个样品在0-30分钟,半小时到四小时,四小时到更长这三段时间中嗅觉上的主要特征。
三、对于更复杂的混合物有没有更客观精确的方法?
嗯,确实是有的!
这个应该是大杀器了: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ry(色谱质谱嗅辨联用)搭配Solide Phase
Microextraction(固相微萃取)
通过Ch-MS-OL技术,我们可以几乎圈定样品中所有成分的化学成分的物质结构以及其嗅感雷达图。
通过SPM技术,我们可以几乎量化、进而绘制出样品中所有组分挥发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因为边际条件唯一确定,即初始浓度和无穷远时间浓度都是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挥发速度-时间函数积分得到各个组分的气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
两个技术连用,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样品在给定的任意时刻所可能具有的味道了。
问题是……
色谱质谱嗅辨联用加固相微萃取的仪器价格足够买两辆法拉利了……
这还没算各种分析用的高纯试剂、色谱柱的使用以及熟练分析技师的人工呢!
据我所知,全世界可以完整完成这一系列测试的实验室不超过十个。
楼主,您梦想实现的概率怕是有点低……
【1】 引自 J. Rowe. D., (2005)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lavour
and Fragrances, CRC Press, Blackwell
Publishing,&
【2】 大类分类通常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推测:&
1. & & The floral(花香)
2. & & The fruit(果香)
3. & & The woody(木香)
4. & & The
herbaceous(草香)
5. & & The
spicy(香料/辛香)
6. & & The soft(软香)
7. & & The
animalic(动物香)
8. & & The oceanic(海洋)
9. & & The mineral(矿物)
& 引自 Ellena.J-C. (2009) Histoire(s) de nez: LE
PARFUM. Presses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p 43 -
【3】 来自 @谢摸摸 的回答&
【4】 引自 Zviely.M., Abushkara, E. and Hodrien,D. (2003) Chocarom
Pyrazine, A Pyrazine for Flavours and Fragrances. Perfumer &
Flavorist, 28. 26
通常理解味觉只有酸 甜 苦 咸 鲜 。除此之外我们吃到嘴里或者喝到嘴里的其他味道应该算是气味么?
& &(本人的提问了,原谅我的表述不清楚吧)
谢题主邀请
首先要提醒一下题主,味觉里面是没有“辣”的。
可以就这个题目做一下参考:
/question/
接下来……
接下来就真心复杂了啊。
“味道”是什么?
娘亲啊,为啥每次答题都是会从这种巨复杂巨哲学意义的地方开始呢?
简单说,“味道”可以被理解为人体外源化学感受器提供给大脑的刺激信号。
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外源”呢?
内源的化学感受器,个人现在觉得,传递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嗑药的感觉= =
啊,大麻啊大麻,LSD啊LSD
还是切入正题吧。
每一次谈到这一系列问题时我都会有点尴尬,因为事实上“味觉”、“嗅觉”、“味道”等等都不能算是大家可以完全分辨清楚的概念。恰巧自己事实上文字功底也相当薄弱,难以厘清这些词语定义上的差别。
鉴于个人还认为,“玩弄含义不能唯一确认的词语就是耍流氓”。我决定,还是换一些简单粗暴的问题来作答吧!
人有哪些常见器官可以感受到外源化学物质的刺激呢?
这一个新问题简单~
嘴里可以,尝得到酸甜
鼻子里可以,嗅得出香臭
眼睛可以,熏得出眼泪
这些基本上都集中在脸上。
当然,据住我楼上切完辣椒不洗手直接上厕所的阿人小哥说,好像刺激不只是集中在脸上。
阿弥陀佛。
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时候,我奶奶跟我说,所有悲伤地故事都有教育意义。
这一个也不例外。
人体的外源性化学感受器主要集中在人体粘膜上皮组织中。
不过啊,第一个问题好像也没那么简单。
你看啊,为什么都是粘膜上皮组织,阿人小哥的故事里就没有酸甜苦咸鲜香臭,只有热辣辣地疼呢?
那是因为,武断地讲,化学感受器传递出的信号大致分两种:
和触感神经同步传递,比如说刺痛、冷、热以及收敛(俗话里的“涩”);
特有的神经组织传递,比如说舌头尝出来的“五味”(酸甜苦咸鲜)和鼻子闻出来的花花世界(参见/question/)
我们的鼻腔口腔中所有的化学感受器全部存在,因此在品尝食物时我们感受到“味道”几乎始终都是所有化学感受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舌头和鼻子可以勉强分清楚那些奇形怪状的分子们激发的到底是哪几种感受。
言及至此,理论上讲题主的疑问已经得到解决了:
通常理解味觉只有酸 甜 苦 咸 鲜 辣。
如果我们把“味觉”定义为只有舌头可以分辨出的感觉,您所说的“通常理解”恐怕很难讲是正确的。&
只有舌头可以感知的感觉仅有五种:酸甜苦咸鲜。
除此之外我们吃到嘴里或者喝到嘴里的其他味道应该算是气味么?
我们吃到嘴里的其他“味道”分为两种:
食物激发出口腔内部的“触觉”;
嗅感物质通过不同途径(前方,即鼻孔;后方,即咽喉)进入鼻腔,进而引发“嗅觉”。
&转载自知乎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头说不出来的不舒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