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排与秃*排和秃鹰区别别?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data/files/gyy/.html
daminggong.32
Powered by Tengine枪模qq号_枪模qq号→商业用品←
来源:{pinyin}
【客服QQ:】本公司致力于提供最先进国产、原装、进口货。以诚实、高效的经营,为用户创造价值。热诚欢迎大家购买,诚信第一客户至上。
原标题:北京医生坐诊燕郊 医院手术量翻五倍2月5日,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莉在谈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合作后的变化。2月5日一早,从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卢长林在手术间隙吃着早饭。11月18日,燕达医院,来自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张玉梅在为患者诊治。  这里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去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研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燕郊地区的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填补京东地区医疗水平较弱的情况。  一年过去,曾经硬件齐全到成为电视剧取景地,却缺少名医,门诊量、住院量均较低的燕达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选择来此就医,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和老年养护中心风生水起。  对于北京来说,将集中的医疗资源向外疏解,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医疗资源会随着产业、人口疏解进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医疗合作项目,也会逐步增加。  “家门口”有专家 80岁老人燕郊养老  11月18日,虚岁80的刘东(化名)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了燕达医院门诊部,打算借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办医一周年义诊之际,看看自己的脑神经问题。  从她目前居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到这里很近,“推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自从去年在市区一家医院做完手术,她在这个养护中心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这里进行癌症康复”,刘东原本居住在北三环的安贞医院附近,手术后,市内的医院和养护中心不适合康复,医生建议她到燕达医院来。  刘东化疗时伤及了神经细胞,导致手脚行动不便。而在燕达医院,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出诊。  这是刘东术后康复计划的初试,“其他的事情慢慢来”,她说,80岁的人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决了癌症康复问题,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刘东不担心看病的问题。她所在的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同属于燕达国际健康城,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试点单位,燕达医院通过与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也是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  同时,养护中心也满足了众多北京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为京籍的老人,“可以说,为缓解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是燕达医院的任务之一。因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其中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  北京医生来后 燕达门诊量同比增244%  为刘东义诊的,是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张玉梅。从日开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间奔波了整整一年。  “医教研全部由我们负责”,张玉梅一到燕达医院,就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每周一、三、四,她在燕达医院出诊,周五全天查房,其间穿插着专家讲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报告,而是看片子”,张玉梅做讲座时要求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她开设了天坛医院周末专家门诊。  一年过去,张玉梅所在的神经内科从只有6个医生发展到组建起了一个13人的团队。  而随着北京部分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河北燕达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总量显著增加。从去年5月份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上年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这个‘庙’”,张玉梅说,增长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区居民口口相传带来的。2015年8月份,燕达医院门诊人次比7月份增长2476人,增长率20%;8月份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6129人,增长率68%,其中来自北京和燕郊地区的患者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达医院已经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均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涉及妇产科、脑科以及养老等方面。  除了与天坛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联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已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双方还建立了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  李海玲说,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转诊患者,在燕达医院接受MRI检查,有效缓解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报销难 医保互认待打通  尽管北京医生已经为燕达医院带来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医保报销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实现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的关键点之一。  “多亏了护士热心帮我跑手续,不然报销太费劲了”,11月18日,住在燕达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营地区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开始在朝阳医院就诊,治疗房颤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颤引发血栓,在朝阳医院医生推荐下来到燕达医院接受手术,便遇到了异地报销问题。  据心脏中心护士长吴女士介绍,尹先生作为北京城镇医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单位办理异地安置申请表,再选择异地定点医院盖章并到当地社保所备案盖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备案盖章,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而由于尹先生情况特殊,需要妻子陪护,这些手续都是护士帮忙跑下来的。  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达医院就医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玲介绍,燕郊地区内近7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已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是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达三四个月,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  同时,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吴女士介绍,已经出现了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流失离院的情况。  李海玲建议,建立北京和燕郊两地医保互认互通模式,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此种方案较难实现,李海玲认为,也可以通过指定补偿模式,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单独制定医保补偿政策。“例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额”,她说,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呼和浩特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报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  ■ 对话  北京正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  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医疗服务的转移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在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市民“看病难”等问题的另一面,是北京并不逊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数字——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总量达到2.3亿人次,人均期望寿命81.81岁……  然而,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却导致了门诊压力大、床位紧张,乃至衍生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  天坛医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新京报:北京部分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关负责人:这其实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增长。  而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也能疏解北京市区内过分集中的医疗资源,缓解“大城市病”。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疏解的整体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天坛医院、朝阳医院等已经与燕郊的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达医院就医。  另外,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已于2015年5月封顶,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取得机构设置批复。  三地医疗技术可互相取长补短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医疗资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关负责人:分析数据,我们看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有32.6%来自外地,其中又有19%来自河北,总数大约为1400多万人次。  于是我们思考,能否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北京市卫生部门带来了一些契机,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具体而言,需要三地卫生部门承担哪些角色?  相关负责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医疗资源疏解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新京报:除了北京市内的疏解,北京与津冀医疗方面的合作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比如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两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除了积水潭医院支持崇礼县人民医院发展,我们还会推动北京各大医院与张家口地区的医疗合作。  新京报:今后北京在疏解医疗资源方面,还会有何举措?  相关负责人:目前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所以医疗服务要和产业疏解联动,产业和人口都疏解了,医疗服务也应随之转移。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黄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编辑:SN123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关键词阅读:
{pinyin} 09:41:30&&0回复原标题:北京医生坐诊燕郊 医院手术量翻五倍2月5日,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莉在谈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合作后的变化。2月5日一早,从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卢长林在手术间隙吃着早饭。11月18日,燕达医院,来自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张玉梅在为患者诊治。  这里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去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研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燕郊地区的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填补京东地区医疗水平较弱的情况。  一年过去,曾经硬件齐全到成为电视剧取景地,却缺少名医,门诊量、住院量均较低的燕达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选择来此就医,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和老年养护中心风生水起。  对于北京来说,将集中的医疗资源向外疏解,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医疗资源会随着产业、人口疏解进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医疗合作项目,也会逐步增加。  “家门口”有专家 80岁老人燕郊养老  11月18日,虚岁80的刘东(化名)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了燕达医院门诊部,打算借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办医一周年义诊之际,看看自己的脑神经问题。  从她目前居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到这里很近,“推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自从去年在市区一家医院做完手术,她在这个养护中心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这里进行癌症康复”,刘东原本居住在北三环的安贞医院附近,手术后,市内的医院和养护中心不适合康复,医生建议她到燕达医院来。  刘东化疗时伤及了神经细胞,导致手脚行动不便。而在燕达医院,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出诊。  这是刘东术后康复计划的初试,“其他的事情慢慢来”,她说,80岁的人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决了癌症康复问题,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刘东不担心看病的问题。她所在的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同属于燕达国际健康城,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试点单位,燕达医院通过与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也是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  同时,养护中心也满足了众多北京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为京籍的老人,“可以说,为缓解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是燕达医院的任务之一。因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其中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  北京医生来后 燕达门诊量同比增244%  为刘东义诊的,是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张玉梅。从日开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间奔波了整整一年。  “医教研全部由我们负责”,张玉梅一到燕达医院,就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每周一、三、四,她在燕达医院出诊,周五全天查房,其间穿插着专家讲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报告,而是看片子”,张玉梅做讲座时要求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她开设了天坛医院周末专家门诊。  一年过去,张玉梅所在的神经内科从只有6个医生发展到组建起了一个13人的团队。  而随着北京部分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河北燕达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总量显著增加。从去年5月份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上年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这个‘庙’”,张玉梅说,增长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区居民口口相传带来的。2015年8月份,燕达医院门诊人次比7月份增长2476人,增长率20%;8月份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6129人,增长率68%,其中来自北京和燕郊地区的患者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达医院已经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均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涉及妇产科、脑科以及养老等方面。  除了与天坛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联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已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双方还建立了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  李海玲说,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转诊患者,在燕达医院接受MRI检查,有效缓解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报销难 医保互认待打通  尽管北京医生已经为燕达医院带来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医保报销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实现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的关键点之一。  “多亏了护士热心帮我跑手续,不然报销太费劲了”,11月18日,住在燕达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营地区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开始在朝阳医院就诊,治疗房颤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颤引发血栓,在朝阳医院医生推荐下来到燕达医院接受手术,便遇到了异地报销问题。  据心脏中心护士长吴女士介绍,尹先生作为北京城镇医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单位办理异地安置申请表,再选择异地定点医院盖章并到当地社保所备案盖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备案盖章,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而由于尹先生情况特殊,需要妻子陪护,这些手续都是护士帮忙跑下来的。  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达医院就医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玲介绍,燕郊地区内近7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已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是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达三四个月,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  同时,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吴女士介绍,已经出现了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流失离院的情况。  李海玲建议,建立北京和燕郊两地医保互认互通模式,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此种方案较难实现,李海玲认为,也可以通过指定补偿模式,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单独制定医保补偿政策。“例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额”,她说,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呼和浩特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报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  ■ 对话  北京正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  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医疗服务的转移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在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市民“看病难”等问题的另一面,是北京并不逊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数字——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总量达到2.3亿人次,人均期望寿命81.81岁……  然而,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却导致了门诊压力大、床位紧张,乃至衍生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  天坛医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新京报:北京部分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关负责人:这其实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增长。  而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也能疏解北京市区内过分集中的医疗资源,缓解“大城市病”。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疏解的整体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天坛医院、朝阳医院等已经与燕郊的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达医院就医。  另外,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已于2015年5月封顶,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取得机构设置批复。  三地医疗技术可互相取长补短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医疗资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关负责人:分析数据,我们看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有32.6%来自外地,其中又有19%来自河北,总数大约为1400多万人次。  于是我们思考,能否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北京市卫生部门带来了一些契机,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具体而言,需要三地卫生部门承担哪些角色?  相关负责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医疗资源疏解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新京报:除了北京市内的疏解,北京与津冀医疗方面的合作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比如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两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除了积水潭医院支持崇礼县人民医院发展,我们还会推动北京各大医院与张家口地区的医疗合作。  新京报:今后北京在疏解医疗资源方面,还会有何举措?  相关负责人:目前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所以医疗服务要和产业疏解联动,产业和人口都疏解了,医疗服务也应随之转移。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黄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编辑:SN123...
请在此输入您要回复的内容
你可以填上昵称之后,在此输入您的评价;也可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享受更多服务。
安卓App已经上线,让阅读随时随地
精选最具价值要闻,每周二发送&&&&
原标题:北京医生坐诊燕郊 医院手术量翻五倍2月5日,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莉在谈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合作后的变化。2月5日一早,从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卢长林在手术间隙吃着早饭。11月18日,燕达医院,来自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张玉梅在为患者诊治。  这里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去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研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燕郊地区的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填补京东地区医疗水平较弱的情况。  一年过去,曾经硬件齐全到成为电视剧取景地,却缺少名医,门诊量、住院量均较低的燕达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选择来此就医,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和老年养护中心风生水起。  对于北京来说,将集中的医疗资源向外疏解,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医疗资源会随着产业、人口疏解进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医疗合作项目,也会逐步增加。  “家门口”有专家 80岁老人燕郊养老  11月18日,虚岁80的刘东(化名)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了燕达医院门诊部,打算借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办医一周年义诊之际,看看自己的脑神经问题。  从她目前居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到这里很近,“推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自从去年在市区一家医院做完手术,她在这个养护中心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这里进行癌症康复”,刘东原本居住在北三环的安贞医院附近,手术后,市内的医院和养护中心不适合康复,医生建议她到燕达医院来。  刘东化疗时伤及了神经细胞,导致手脚行动不便。而在燕达医院,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出诊。  这是刘东术后康复计划的初试,“其他的事情慢慢来”,她说,80岁的人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决了癌症康复问题,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刘东不担心看病的问题。她所在的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同属于燕达国际健康城,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试点单位,燕达医院通过与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也是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  同时,养护中心也满足了众多北京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为京籍的老人,“可以说,为缓解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是燕达医院的任务之一。因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其中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  北京医生来后 燕达门诊量同比增244%  为刘东义诊的,是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张玉梅。从日开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间奔波了整整一年。  “医教研全部由我们负责”,张玉梅一到燕达医院,就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每周一、三、四,她在燕达医院出诊,周五全天查房,其间穿插着专家讲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报告,而是看片子”,张玉梅做讲座时要求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她开设了天坛医院周末专家门诊。  一年过去,张玉梅所在的神经内科从只有6个医生发展到组建起了一个13人的团队。  而随着北京部分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河北燕达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总量显著增加。从去年5月份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上年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这个‘庙’”,张玉梅说,增长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区居民口口相传带来的。2015年8月份,燕达医院门诊人次比7月份增长2476人,增长率20%;8月份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6129人,增长率68%,其中来自北京和燕郊地区的患者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达医院已经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均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涉及妇产科、脑科以及养老等方面。  除了与天坛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联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已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双方还建立了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  李海玲说,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转诊患者,在燕达医院接受MRI检查,有效缓解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报销难 医保互认待打通  尽管北京医生已经为燕达医院带来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医保报销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实现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的关键点之一。  “多亏了护士热心帮我跑手续,不然报销太费劲了”,11月18日,住在燕达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营地区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开始在朝阳医院就诊,治疗房颤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颤引发血栓,在朝阳医院医生推荐下来到燕达医院接受手术,便遇到了异地报销问题。  据心脏中心护士长吴女士介绍,尹先生作为北京城镇医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单位办理异地安置申请表,再选择异地定点医院盖章并到当地社保所备案盖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备案盖章,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而由于尹先生情况特殊,需要妻子陪护,这些手续都是护士帮忙跑下来的。  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达医院就医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玲介绍,燕郊地区内近7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已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是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达三四个月,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  同时,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吴女士介绍,已经出现了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流失离院的情况。  李海玲建议,建立北京和燕郊两地医保互认互通模式,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此种方案较难实现,李海玲认为,也可以通过指定补偿模式,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单独制定医保补偿政策。“例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额”,她说,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呼和浩特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报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  ■ 对话  北京正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  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医疗服务的转移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在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市民“看病难”等问题的另一面,是北京并不逊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数字——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总量达到2.3亿人次,人均期望寿命81.81岁……  然而,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却导致了门诊压力大、床位紧张,乃至衍生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  天坛医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新京报:北京部分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关负责人:这其实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增长。  而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也能疏解北京市区内过分集中的医疗资源,缓解“大城市病”。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疏解的整体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天坛医院、朝阳医院等已经与燕郊的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达医院就医。  另外,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已于2015年5月封顶,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取得机构设置批复。  三地医疗技术可互相取长补短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医疗资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关负责人:分析数据,我们看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有32.6%来自外地,其中又有19%来自河北,总数大约为1400多万人次。  于是我们思考,能否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北京市卫生部门带来了一些契机,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具体而言,需要三地卫生部门承担哪些角色?  相关负责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医疗资源疏解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新京报:除了北京市内的疏解,北京与津冀医疗方面的合作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比如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两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除了积水潭医院支持崇礼县人民医院发展,我们还会推动北京各大医院与张家口地区的医疗合作。  新京报:今后北京在疏解医疗资源方面,还会有何举措?  相关负责人:目前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所以医疗服务要和产业疏解联动,产业和人口都疏解了,医疗服务也应随之转移。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黄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编辑:SN123
原标题:北京医生坐诊燕郊 医院手术量翻五倍2月5日,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莉在谈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合作后的变化。2月5日一早,从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卢长林在手术间隙吃着早饭。11月18日,燕达医院,来自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张玉梅在为患者诊治。  这里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去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研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燕郊地区的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填补京东地区医疗水平较弱的情况。  一年过去,曾经硬件齐全到成为电视剧取景地,却缺少名医,门诊量、住院量均较低的燕达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选择来此就医,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和老年养护中心风生水起。  对于北京来说,将集中的医疗资源向外疏解,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医疗资源会随着产业、人口疏解进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医疗合作项目,也会逐步增加。  “家门口”有专家 80岁老人燕郊养老  11月18日,虚岁80的刘东(化名)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了燕达医院门诊部,打算借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办医一周年义诊之际,看看自己的脑神经问题。  从她目前居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到这里很近,“推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自从去年在市区一家医院做完手术,她在这个养护中心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这里进行癌症康复”,刘东原本居住在北三环的安贞医院附近,手术后,市内的医院和养护中心不适合康复,医生建议她到燕达医院来。  刘东化疗时伤及了神经细胞,导致手脚行动不便。而在燕达医院,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出诊。  这是刘东术后康复计划的初试,“其他的事情慢慢来”,她说,80岁的人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决了癌症康复问题,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刘东不担心看病的问题。她所在的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同属于燕达国际健康城,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试点单位,燕达医院通过与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也是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  同时,养护中心也满足了众多北京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为京籍的老人,“可以说,为缓解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是燕达医院的任务之一。因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其中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  北京医生来后 燕达门诊量同比增244%  为刘东义诊的,是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张玉梅。从日开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间奔波了整整一年。  “医教研全部由我们负责”,张玉梅一到燕达医院,就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每周一、三、四,她在燕达医院出诊,周五全天查房,其间穿插着专家讲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报告,而是看片子”,张玉梅做讲座时要求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她开设了天坛医院周末专家门诊。  一年过去,张玉梅所在的神经内科从只有6个医生发展到组建起了一个13人的团队。  而随着北京部分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河北燕达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总量显著增加。从去年5月份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上年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这个‘庙’”,张玉梅说,增长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区居民口口相传带来的。2015年8月份,燕达医院门诊人次比7月份增长2476人,增长率20%;8月份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6129人,增长率68%,其中来自北京和燕郊地区的患者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达医院已经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均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涉及妇产科、脑科以及养老等方面。  除了与天坛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联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已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双方还建立了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  李海玲说,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转诊患者,在燕达医院接受MRI检查,有效缓解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报销难 医保互认待打通  尽管北京医生已经为燕达医院带来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医保报销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实现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的关键点之一。  “多亏了护士热心帮我跑手续,不然报销太费劲了”,11月18日,住在燕达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营地区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开始在朝阳医院就诊,治疗房颤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颤引发血栓,在朝阳医院医生推荐下来到燕达医院接受手术,便遇到了异地报销问题。  据心脏中心护士长吴女士介绍,尹先生作为北京城镇医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单位办理异地安置申请表,再选择异地定点医院盖章并到当地社保所备案盖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备案盖章,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而由于尹先生情况特殊,需要妻子陪护,这些手续都是护士帮忙跑下来的。  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达医院就医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玲介绍,燕郊地区内近7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已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是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达三四个月,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  同时,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吴女士介绍,已经出现了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流失离院的情况。  李海玲建议,建立北京和燕郊两地医保互认互通模式,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此种方案较难实现,李海玲认为,也可以通过指定补偿模式,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单独制定医保补偿政策。“例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额”,她说,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呼和浩特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报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  ■ 对话  北京正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  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医疗服务的转移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在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市民“看病难”等问题的另一面,是北京并不逊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数字——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总量达到2.3亿人次,人均期望寿命81.81岁……  然而,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却导致了门诊压力大、床位紧张,乃至衍生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  天坛医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新京报:北京部分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关负责人:这其实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增长。  而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也能疏解北京市区内过分集中的医疗资源,缓解“大城市病”。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疏解的整体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天坛医院、朝阳医院等已经与燕郊的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达医院就医。  另外,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已于2015年5月封顶,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取得机构设置批复。  三地医疗技术可互相取长补短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医疗资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关负责人:分析数据,我们看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有32.6%来自外地,其中又有19%来自河北,总数大约为1400多万人次。  于是我们思考,能否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北京市卫生部门带来了一些契机,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具体而言,需要三地卫生部门承担哪些角色?  相关负责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医疗资源疏解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新京报:除了北京市内的疏解,北京与津冀医疗方面的合作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比如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两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除了积水潭医院支持崇礼县人民医院发展,我们还会推动北京各大医院与张家口地区的医疗合作。  新京报:今后北京在疏解医疗资源方面,还会有何举措?  相关负责人:目前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所以医疗服务要和产业疏解联动,产业和人口都疏解了,医疗服务也应随之转移。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黄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编辑:SN123。
原标题:北京医生坐诊燕郊 医院手术量翻五倍2月5日,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莉在谈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合作后的变化。2月5日一早,从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卢长林在手术间隙吃着早饭。11月18日,燕达医院,来自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张玉梅在为患者诊治。  这里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去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研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燕郊地区的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填补京东地区医疗水平较弱的情况。  一年过去,曾经硬件齐全到成为电视剧取景地,却缺少名医,门诊量、住院量均较低的燕达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选择来此就医,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和老年养护中心风生水起。  对于北京来说,将集中的医疗资源向外疏解,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医疗资源会随着产业、人口疏解进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医疗合作项目,也会逐步增加。  “家门口”有专家 80岁老人燕郊养老  11月18日,虚岁80的刘东(化名)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了燕达医院门诊部,打算借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办医一周年义诊之际,看看自己的脑神经问题。  从她目前居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到这里很近,“推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自从去年在市区一家医院做完手术,她在这个养护中心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这里进行癌症康复”,刘东原本居住在北三环的安贞医院附近,手术后,市内的医院和养护中心不适合康复,医生建议她到燕达医院来。  刘东化疗时伤及了神经细胞,导致手脚行动不便。而在燕达医院,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出诊。  这是刘东术后康复计划的初试,“其他的事情慢慢来”,她说,80岁的人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决了癌症康复问题,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刘东不担心看病的问题。她所在的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同属于燕达国际健康城,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试点单位,燕达医院通过与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也是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  同时,养护中心也满足了众多北京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为京籍的老人,“可以说,为缓解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是燕达医院的任务之一。因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其中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  北京医生来后 燕达门诊量同比增244%  为刘东义诊的,是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张玉梅。从日开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间奔波了整整一年。  “医教研全部由我们负责”,张玉梅一到燕达医院,就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每周一、三、四,她在燕达医院出诊,周五全天查房,其间穿插着专家讲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报告,而是看片子”,张玉梅做讲座时要求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她开设了天坛医院周末专家门诊。  一年过去,张玉梅所在的神经内科从只有6个医生发展到组建起了一个13人的团队。  而随着北京部分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河北燕达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总量显著增加。从去年5月份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上年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这个‘庙’”,张玉梅说,增长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区居民口口相传带来的。2015年8月份,燕达医院门诊人次比7月份增长2476人,增长率20%;8月份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6129人,增长率68%,其中来自北京和燕郊地区的患者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达医院已经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均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涉及妇产科、脑科以及养老等方面。  除了与天坛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联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已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双方还建立了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  李海玲说,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转诊患者,在燕达医院接受MRI检查,有效缓解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报销难 医保互认待打通  尽管北京医生已经为燕达医院带来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医保报销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实现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的关键点之一。  “多亏了护士热心帮我跑手续,不然报销太费劲了”,11月18日,住在燕达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营地区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开始在朝阳医院就诊,治疗房颤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颤引发血栓,在朝阳医院医生推荐下来到燕达医院接受手术,便遇到了异地报销问题。  据心脏中心护士长吴女士介绍,尹先生作为北京城镇医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单位办理异地安置申请表,再选择异地定点医院盖章并到当地社保所备案盖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备案盖章,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而由于尹先生情况特殊,需要妻子陪护,这些手续都是护士帮忙跑下来的。  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达医院就医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玲介绍,燕郊地区内近7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已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是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达三四个月,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  同时,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吴女士介绍,已经出现了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流失离院的情况。  李海玲建议,建立北京和燕郊两地医保互认互通模式,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此种方案较难实现,李海玲认为,也可以通过指定补偿模式,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单独制定医保补偿政策。“例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额”,她说,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呼和浩特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报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  ■ 对话  北京正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  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医疗服务的转移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在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市民“看病难”等问题的另一面,是北京并不逊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数字——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总量达到2.3亿人次,人均期望寿命81.81岁……  然而,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却导致了门诊压力大、床位紧张,乃至衍生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  天坛医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新京报:北京部分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关负责人:这其实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增长。  而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也能疏解北京市区内过分集中的医疗资源,缓解“大城市病”。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疏解的整体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天坛医院、朝阳医院等已经与燕郊的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达医院就医。  另外,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已于2015年5月封顶,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取得机构设置批复。  三地医疗技术可互相取长补短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医疗资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关负责人:分析数据,我们看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有32.6%来自外地,其中又有19%来自河北,总数大约为1400多万人次。  于是我们思考,能否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北京市卫生部门带来了一些契机,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具体而言,需要三地卫生部门承担哪些角色?  相关负责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医疗资源疏解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新京报:除了北京市内的疏解,北京与津冀医疗方面的合作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比如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两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除了积水潭医院支持崇礼县人民医院发展,我们还会推动北京各大医院与张家口地区的医疗合作。  新京报:今后北京在疏解医疗资源方面,还会有何举措?  相关负责人:目前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所以医疗服务要和产业疏解联动,产业和人口都疏解了,医疗服务也应随之转移。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黄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编辑:SN123
原标题:北京医生坐诊燕郊 医院手术量翻五倍2月5日,燕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晓莉在谈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合作后的变化。2月5日一早,从朝阳医院派驻燕达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卢长林在手术间隙吃着早饭。11月18日,燕达医院,来自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张玉梅在为患者诊治。  这里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去年在京冀两地卫生部门推动下,天坛医院、朝阳医院、首都儿研所以及北京中医医院等,陆续与燕郊地区的河北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北京核心区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填补京东地区医疗水平较弱的情况。  一年过去,曾经硬件齐全到成为电视剧取景地,却缺少名医,门诊量、住院量均较低的燕达医院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选择来此就医,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和老年养护中心风生水起。  对于北京来说,将集中的医疗资源向外疏解,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医疗资源会随着产业、人口疏解进行,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医疗合作项目,也会逐步增加。  “家门口”有专家 80岁老人燕郊养老  11月18日,虚岁80的刘东(化名)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了燕达医院门诊部,打算借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办医一周年义诊之际,看看自己的脑神经问题。  从她目前居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到这里很近,“推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自从去年在市区一家医院做完手术,她在这个养护中心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要在这里进行癌症康复”,刘东原本居住在北三环的安贞医院附近,手术后,市内的医院和养护中心不适合康复,医生建议她到燕达医院来。  刘东化疗时伤及了神经细胞,导致手脚行动不便。而在燕达医院,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的医生出诊。  这是刘东术后康复计划的初试,“其他的事情慢慢来”,她说,80岁的人不可能一点毛病都没有,解决了癌症康复问题,其他的小病可以慢慢看。  刘东不担心看病的问题。她所在的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同属于燕达国际健康城,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试点单位,燕达医院通过与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也是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  同时,养护中心也满足了众多北京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为京籍的老人,“可以说,为缓解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际上,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是燕达医院的任务之一。因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其中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  北京医生来后 燕达门诊量同比增244%  为刘东义诊的,是一位来自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张玉梅。从日开始,她已在北京、燕郊之间奔波了整整一年。  “医教研全部由我们负责”,张玉梅一到燕达医院,就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每周一、三、四,她在燕达医院出诊,周五全天查房,其间穿插着专家讲座,“我要求大夫不要看报告,而是看片子”,张玉梅做讲座时要求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此外,她开设了天坛医院周末专家门诊。  一年过去,张玉梅所在的神经内科从只有6个医生发展到组建起了一个13人的团队。  而随着北京部分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河北燕达医院的管理和临床诊疗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总量显著增加。从去年5月份开展合作以来,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上年增长244.73%,住院人数同比增664.7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482.8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病人不是看病,也看这个‘庙’”,张玉梅说,增长的病人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燕郊地区居民口口相传带来的。2015年8月份,燕达医院门诊人次比7月份增长2476人,增长率20%;8月份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6129人,增长率68%,其中来自北京和燕郊地区的患者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据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达医院已经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均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涉及妇产科、脑科以及养老等方面。  除了与天坛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联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已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双方还建立了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  李海玲说,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医院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  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转诊患者,在燕达医院接受MRI检查,有效缓解了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  北京患者报销难 医保互认待打通  尽管北京医生已经为燕达医院带来了大量病人,但受限于医保报销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实现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的关键点之一。  “多亏了护士热心帮我跑手续,不然报销太费劲了”,11月18日,住在燕达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尹先生,是北京常营地区的本地人。2010年,他就开始在朝阳医院就诊,治疗房颤的问题,但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根治。  今年,尹先生房颤引发血栓,在朝阳医院医生推荐下来到燕达医院接受手术,便遇到了异地报销问题。  据心脏中心护士长吴女士介绍,尹先生作为北京城镇医保患者,需要先到自己单位办理异地安置申请表,再选择异地定点医院盖章并到当地社保所备案盖章,再回到原地社保所备案盖章,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月,而由于尹先生情况特殊,需要妻子陪护,这些手续都是护士帮忙跑下来的。  这也是目前北京患者前往燕达医院就医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玲介绍,燕郊地区内近7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超过30万人拥有北京医保。  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已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是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达三四个月,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  同时,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吴女士介绍,已经出现了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流失离院的情况。  李海玲建议,建立北京和燕郊两地医保互认互通模式,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可以指定河北燕达医院为域外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参照就医地区的医保目录及医疗保险补偿政策执行。“避开各区域的不统筹、医保目录不一致的问题。”  如果此种方案较难实现,李海玲认为,也可以通过指定补偿模式,针对域外试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人群,单独制定医保补偿政策。“例如起付线、报销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额”,她说,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呼和浩特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建立了跨省出院即报模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  ■ 对话  北京正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  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医疗服务的转移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在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市民“看病难”等问题的另一面,是北京并不逊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数字——每千人拥有4.1位医生、4.9位护士、5张病床(床位)。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总量达到2.3亿人次,人均期望寿命81.81岁……  然而,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中心城区,却导致了门诊压力大、床位紧张,乃至衍生出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大疏解前路如何?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  天坛医院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  新京报:北京部分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目前成效如何?  相关负责人:这其实是北京市医疗资源向外疏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已开始引导多家大医院同天津、河北对接,以此来分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燕达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等都有了较大增长。  而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将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并释放到需要的地区,快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也能疏解北京市区内过分集中的医疗资源,缓解“大城市病”。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疏解的整体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天坛医院、朝阳医院等已经与燕郊的燕达医院合作共建部分科室,希望能吸引部分通州居民前往燕达医院就医。  另外,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已于2015年5月封顶,预计2017年基本完成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取得机构设置批复。  三地医疗技术可互相取长补短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北京医疗资源疏解有何作用?  相关负责人:分析数据,我们看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有32.6%来自外地,其中又有19%来自河北,总数大约为1400多万人次。  于是我们思考,能否让这1400多万人次的河北来京求诊患者,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与北京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能否破解无序求诊的医疗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北京市卫生部门带来了一些契机,有助于让我们看到在单个行政区域内无法解决的一些医改难题,如果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在一个更大空间去考察人群的疾病谱和老龄化趋势,考察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会有日渐清晰的答案和路径。  新京报:具体而言,需要三地卫生部门承担哪些角色?  相关负责人:京津冀三地人口加在一起,有1亿人左右,而且人群疾病谱和老龄化程度相似,三地的医疗技术之长,重点发展的临床医学服务门类,有条件、也有需求,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三地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的推动作用,是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推动京津冀之间的医学人才交流、医生跨区域多点执业的自由流动;在专家会诊、托管、共建之外,拓宽更多医疗机构的合作路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合作,每一类疾病的医疗服务团队之间,也可以合作。  医疗资源疏解将与产业疏解联动  新京报:除了北京市内的疏解,北京与津冀医疗方面的合作情况如何?  相关负责人:比如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地区,两地卫生计生委签署了京曹(妃甸)对口合作协议,把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共建、共管等合作形式,输送到新的功能社区与周边居民社区。  北京与河北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除了积水潭医院支持崇礼县人民医院发展,我们还会推动北京各大医院与张家口地区的医疗合作。  新京报:今后北京在疏解医疗资源方面,还会有何举措?  相关负责人:目前医疗机构疏解工作小组已经成立,正在制定卫生资源疏解方案。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升级。  所以医疗服务要和产业疏解联动,产业和人口都疏解了,医疗服务也应随之转移。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黄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编辑:SN1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秃子和排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