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是原文

《葡萄是酸的》课文原文
    您的位置:
葡萄是酸的
作者:佚名
  [沪教版第五册课文]
           32 葡萄是酸的
             (一)①
  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还是酸的。”
             (二)②
  狐狸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它在想怎么才能吃到它们。
  它跳了半天,但总没有能吃到葡萄。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说:“葡萄是酸的。”
             (三)③
  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园的墙头,看到了丰盛的成串成串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么也挨不近抓不住。眼睛看见,牙齿可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它只好走了。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虽然看上去挺好,实际上却都没有成熟!没有一颗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咯咯咯地发响呢?”
  【注释】
     ①本文选自《伊索寓言》。②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③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克雷洛夫。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生存还是死亡 的原文是什么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m this is the question?请给我一个英语原文的链接 谢谢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To die:N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That flesh is heir to,'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d.To die,To sleep:perchance to dream:ay,there'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Must give us pause:there's the respectThat makes cala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The oppressor's wrong,the proud man's contumely,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the law's delay,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With a bare bodkin?who would fardels bear,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No traveller returns,puzzles the will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Thus conscience does ma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Soft you now!The fair Ophelia!Nymph,in thy orisonsBe all my sins remember'd.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扫描下载二维码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原文
编辑点评: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点击查看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似是一篇普通的文章,赞美了德国人的雍容大度与愿意分享,实则是给国人上了一堂深刻的哲学课,告诉我们要懂得分享、不要吝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在我们分享时会获得更多而不是失去。
最新201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信息由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姐姐,这是那个故事的原文
今天,朋友问我个问题,晚上的时候你关机吗?不关机,那你是为谁呢?我一向不关机,但是为了什么呢?我不知道,后来我看了一篇文章,我有点明白了,只为了那丝牵挂。我把它拿出来大家看看,
深夜,你的手机为谁开?&
那天和朋友吃饭,她给我讲起看过的一个关于手机的故事:女孩每天临睡会先关掉手机,然后把它放在写字台自己的相架前,这个习惯从买了手机的时候就这样保持着。女孩有个很要好的男朋友,两个人不见面的时候,就打打电话或发发短信,大家都喜欢这样的联络方式。有一天夜里,男孩很想念女孩子,打了过去却关机,因为女孩子已经睡下了。
第二天,男孩对女孩子说:“以后晚上不要关机,好么?我想你的时候找不到你,心会不安。”
从那以后,女孩开始另一种习惯--整夜都不关机。因为害怕他打来自己会因睡死而听不到,女孩夜夜都很警醒,人便日日消瘦。然而,慢慢地,两个人之间还是有了裂痕。
  女孩很想挽回即临分手的局面,便在一个深夜里给男孩打电话,回答她的是很好听的女声:sorry,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于是女孩知道,她的爱情已经关机。
          &
很久以后,女孩有了另一场爱情。即使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也很好,但女孩怎么也不肯嫁。女孩的心里还是会想起那个男孩的话和那个关机的夜。女孩还是保持着整夜不关机的习惯,只是不再期待它会想起。
   一天夜里,女孩身染急症,慌乱之中把本想拨给父母的电话拨到了男孩那里。男孩早已睡下,但手机还开着。后来女孩问男孩:“为什么深夜还不关机?”男孩说:“我怕你夜里有事情找不到我,会心慌。”女孩最终嫁给了男孩。
夜深了,你的手机关机吗?    
& 我的手机还是没有关过,你的手机开过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于翻译造成对原文的误解?正解又是什么?
德语原文:Was vernünftig ist , das ist wirklich , und was wirklich ist , das ist vernünftig .
按投票排序
严格说来,wirklich是“实在的”(real,actual)而不是存在(sein)。所以这里的前后两小句,实际上对wirklich有一个转义。一种即是作为既成事实的现实(real),另一种则是作为对既成事实有影响力的,但需要行动才能实现出来的现实(actuality)。事实上,wirklich来自wirken,而wirken即"活动"、"从事"(act)。
这两个小句,第一个取的是后一种意思,是说合理的东西已经作为一种具有现实性的东西存在——虽然也许它还尚未实现,而第二个(所谓“存在即合理”)则是取的前一种,即按上述方式实在起来了的实在,是合理的——它可以被看成是前一句的自然后果。
就是说,和一般的解释不同(比如罗素),这里的关键是,首先是合理的东西是实在的东西,然后才是实在的东西是合理的:后者应该被看成是前者的结果,而不是像一般解释那样,用一个让步从句“虽然(已经)存在的是合理的,但是也要这东西是合理的东西才能存在”来进行理解。通常解释的问题,是它明显地在现实和理性、是与应当,事实与规范之间给出了一种断裂:这是典型的休谟哲学。德国观念论的传统,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与此可以说正相反对。
我觉得对非哲学专业也不是黑格尔爱好者的朋友来说只要知道这句话是个误解就够了,正解是什么意义不大,可以说在没有哲学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我觉得我来纠正误解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人们忘记这句话、抛弃这句话,不要再用了,因为大多数人用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既不符合黑格尔的原意,也不合逻辑。如果再有人按照「这种现象既然能存在,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这类意思使用这句话,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驳斥。 首先可以说这句话是被普遍误解的一句话,根本不是黑格尔的原意。接着可以反问他如果夜深人静的时候邻居大声吵闹,你睡不着,你会不会说只要存在了就是合理的,所以不会去干涉,让他「合理地」吵得你睡不着。通过类似这样的例子,证明我们可以纠正某些行为,而不是因为它存在就完全认同它。
合理在这里的意思是不清楚的。「合理」既可以表示有原因,情有可原之类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无需纠正、理应如此的意思。很多人把这两个意思弄混了。往往前者是可以认同的,你可以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但认同有原因不等于认同理应如此、不可纠正。偷东西有原因不等于理应偷盗、不可纠正。
- 接下来是对这句话本义的一些尽可能通俗的解释。这个问题下有两个专业答案(颜逸 和 陆丁 的答案),在此推荐一下。只不过我觉得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答案并不容易看懂。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对应的那句完整的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Hegel,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Frankfurt am Main 1972, S. 11)参见德文维基(我不懂德语)英译是:What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Hegel, 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Preface. Translated by S W Dyde, 1896)完整中译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虽然原文是现实而不是存在,但大家可能也没觉得这两个词有多大的区别,误会并不是出在这里。真正的误会是,你看着黑格尔写的是「现实」「理性」或者「存在」,其实他用这些词和一般人理解的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对于不了解这些术语的读者来说,你们看到的应该是「圈圈是叉叉」或者「凡是叉叉的东西都是合乎圈圈的」……换句话说,我认为理解这句话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句话在说什么,而不是凭自己对日常语言的理解想当然地理解它。那么黑格尔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黑格尔在他自己的著作里定义了什么叫「现实的」(wirklich),具体的定义我也不清楚 [1],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个「现实的」并不等于日常所说的现实存在的、现存的、与「虚构的」相对的那个意思。要对这个概念有所理解,除了啃原文之外,相对容易的方法是简单介绍一下哲学史背景。我选择要介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哲学的大框架。[1] 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清楚还要来答这个题,因为我第一次答这个题的时候其他答案太离谱,所以我最开始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只说了我的「圈圈」「叉叉」比喻,起初只想强调大家不要再字面理解了。后来因为有朋友在评论里追问我才勉强写了解释。再后来又重新修订过。尽管我没读过黑格尔的原文,但现在我写出来的这个解释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对于柏拉图来说,他认为(人们日常所说的那个)现实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不是这把椅子、那把椅子,最真实的是「椅子的理念」,是那个最完美的椅子。换句话说,个体(殊相)是虚假的,共相才是真实的。(殊相和共相可以理解为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也就是说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了现实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最真实最完美的,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分有和模仿,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拙劣的。 柏拉图做了这个区分之后,后世的西方哲学家至少有一半都抬高理念世界,贬低现实世界。他们认为理念世界才是那个完美的、属于哲学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把平常人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称为「现实的」「实在的」,我们所谓现实的只是变化无常的「现象」和「意见」,理念世界才是「实在的」、是「真」的。 对于黑格尔来说,他倒是关心(日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按照抽象的理念世界的运动逻辑来完成的。黑格尔就像上帝一样观看、解释整个世界的发展,他提出的「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Mind/Spirit/Geist),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我们每个人的「理性」理解为一个更原始的、更独立的、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世界,或者说是处于「上帝」那种地位的东西。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变化发展演化生成的。「绝对精神」就相当于世界的源泉、世界的规律、世界的本来面貌。说到这里,你应该就知道他说的「合乎理性」和你最开始理解的那个「合乎理性」差得很远了。 至于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它指的是符合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那个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运动的逻辑)。「现实的」就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也就是「合乎理性」的东西(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理性和辩证逻辑是一致的)。但日常意义上现实的、现存的事物不一定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甚至有可能是按照辩证逻辑必然被淘汰的事物,所以黑格尔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在为现存事物辩护,甚至其中还有改变旧事物、有革命的逻辑在里面。但是黑格尔本人的哲学总体上还是保守的,这又与他关心类似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世界而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里的革命的、破旧立新的逻辑,马恩的看法是黑格尔本人虽然有一个革命的辩证法但却得出了非常保守的结论。到这句话来说,这句话并不是一个保守的结论,但是这句话即使在母语环境也被很多人理解成为现实辩护的意思,因为他们没有从黑格尔定义的「现实」来理解。- 第一次回答 重新修订 最后修改 未免误解,把第二段「如果再有人引用这句话」改成了「如果再有人按照『这种现象既然能存在,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这类意思使用这句话」
私以为既然这句话打着黑格尔的招牌,要去理解它,首先要做的是把它带到黑格尔的语境和体系中去理解。在理解之后,才能对其是否合乎事实进行评价。原句在黑格尔著作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1820 ,即《法哲学原理》(《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与国家学纲要》,序言,第11页,1979年,商务印书馆,范扬/张企泰 译)的序言部分: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后来他又在
中详解,引述如下:§6……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只是就对于世界的经验的观察来看,也已足能辩别在广大的外在和内心存在的世界中,什么东西只是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什么东西是本身真实够得上冠以现实的名义。对于这个同一内容的意识,哲学与别的认识方式,既然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我的《法哲学》的序言里,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两句简单的话,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诧异和反对,甚至有些认为没有哲学,特别是没有宗教的修养为耻辱的人,也对此说持异议。这里,我们无须引用宗教来作例证,因为宗教上关于神圣的世界宰治的学说,实在太确定地道出我这两句话的意旨了。就此说的哲学意义而言,稍有教养的人,应该知道上帝不仅是现实的,是最现实的,是唯一真正地现实的,而且从逻辑的观点看来,就定在一般说来,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都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当我提到“现实”时,我希望读者能够注意我用这个名词的意义,因为我曾经在一部系统的《逻辑学》里,详细讨论过现实的性质,我不仅把现实与偶然的事物加以区别,而,“实存”以及其他范畴,也加以准确的区别。认为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这种说法颇与一般的观念相违反。因为一般的表象,一方面大都认理念和理想为幻想,认为哲学不过是脑中虚构的幻想体系而已;另一方面,又认理念与理想为太高尚纯洁,没有现实性,或太软弱无力,不易实现其自身。但惯于运用理智的人特别喜欢把理念与现实分离开,他们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真实可靠,以命令式的“应当”自夸,并且尤其喜欢在政治领域中去规定“应当”。这个世界好象是在静候他们的睿智,以便向他们学习什么是应当的,但又是这个世界所未曾达到的。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已经达到了“应当如此”的程度,哪里还有他们表现其老成深虑的余地呢?如果将理智所提出的“应当”,用来反对外表的琐屑的变幻事物、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等等,那么在某一时期,在特殊范围内,倒还可以有相当大的重要性,甚至还可以是正确的。而且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不难发现许多不正当不合理想的现状。因为谁没有一些聪明去发现在他们周围的事物中,有许多东西事实上没有达到应该如此的地步呢?但是,如果把能够指出周围琐屑事物的不满处与应当处的这一点聪明,便当成在讨论哲学这门科学上的问题,那就错了。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而前面所说的那些事物、社会状况、典章制度等等,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黑格尔首先强调的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绝对理性要先于现实性,而且会表现出其必然性;其次才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性是绝对理性的发展是必然性。两个命题的顺序不能颠倒。看了正经的原文和正经的翻译后你会发现无论是作者和译者都没有赋予这句话任何曲解的空间,但是这句话还是常常被上半身高位截肢后广泛误传误解,并被当做颇有来历的谚语警句讹传于大众话语圈。通常的表述形式有:存在即合理甚至干脆就是 凡是存在的都是正当的/正确的。What is,is right.在这些荒谬的论断中,「现实」被偷换成「现存」,「合乎理性」则被等同于「合理/应该/正当」,对此罗素说道「(黑格尔)将现实的与合理的相等同,必不可免地会导致某种与「凡是存在的都是正当的」这种信念分不开的欣然自足的心境」(罗素《西方哲学史》)。过去人们曲解它是为旧的制度辩护(他们认定这个命题「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现在它降格为一般人的口头禅之后,则往往沦落为偷懒/逃避/不作为/瞎作为的借口。========至于正解嘛,说在没有哲学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本着求教的态度,和不懂的多说两遍也许就懂了的精神,还是想勉为其难说两句。有不当处,盼指正。首先,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显然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在黑格尔的体系里,「现实」和「存在」并不是等同关系。他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他「用(现实)这个名词的意义」,注意他对「现实」和「存在」所做的确切的区别,因为并非一切「存在」都是「现实」的。「现实」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发展了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黑格尔所谓「现实」并非指「经验主义者」通常所说的东西(存在的事实);至于「合乎理性」,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指的是「绝对精神」其次,黑格尔的这个公式并不只是纯粹的哲学玄思,在其时有革命性的的现实意义的。对保守主义者是保守的言论,而只有最激进的头脑才能读懂其真实的含义,或者说才敢解读出真实的含义。其前半句,新生事物比旧事物更「合乎理性」,于是具有必然的现实性,这不就是在说「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战胜的」吗?至于后半句稍做变换就成了「凡是不合乎理性的都是不现实的东西」。恩格斯简单明了地戳穿道「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啧啧,两句话加在一起螺旋上升,要革命的节奏呀。黑格尔本人是完全清楚他自己的这个命题的革命意义的,有事实为证:海涅在1844年所写的《论述德国的书信》中说过「我有一天对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感到不高兴时,他(指黑格尔)怪笑了一笑,然后对我说「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他连忙转过身来看看,马上也就放心了,因为只有亨利希o贝尔听到了这句话。只是在稍后我才懂得他这套话的意思。」(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61页)以上。
在本回答中,我将尝试以黑格尔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句Was vernünftig ist , das ist wirklich , und was wirklich ist , das ist vernünftig由于
等人的工作,原文出处的考据,我不再重复。我集中精力用来说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声明:黑格尔哲学非常复杂,这个答案与其是说让全无基础的人明白意义,不如说是让已有基础已经明白的人再理解一次罢了,或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黑格尔哲学的特殊性,该答案不可能是‘正确的’,它只是阶段性的。1,什么是理性?根据调查,理性一般被大家理解为一种无精神的客观法则或一种外在反思的直接法则。这两种理解都停留在精神运动的前端,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两句话显现时的阶段。所以两者皆可以说是被错误理解的解释。理性是对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意识。理性是精神第一次意识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的阶段。在精神现象学中的理性阶段为止,理性的这种意识只是初步抽象的,随着辩证作用,理性将逐渐加深这种统一性,最终抵达精神。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达到理性阶段的精神意识到客体的要素(要素是非术语的,粗指在各阶段中的确定性,根据,本质等的相关物)都是主体性的,而且还会意识到,客体的要素不仅被主体性所规定,还是主体理性反思运动的成果;但同时也要留意,客体的要素并不是外在于这种运动反思,仿佛它真的单纯是一个成果而已。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2,什么是现实性?现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但仍然可以粗略的加以理解。除非有人要求,否则我不用《大逻辑》里的定义来说明,而只用《小逻辑》(《哲学百科全书》)里的定义来说明。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本质不是无精神的客观事物的内在法则,本质是范畴性的,是思想对事物的规定性。其次,虽然不‘正确’,但可以把实存理解为客观事物。说一个事物是现实的,唯有这个客观事物与它的本质是统一的,同时它的本质也是与它的显现是统一的。在黑格尔那里,事物外在所表现的东西就是这个东西的本质,把事物的本质与其显现区别开来只是阶段性的意识。3,理性都是现实的?理性既然已经意识到一切客体无非是主体,所有事物无非是主体反思运动的结果以及反思运动本身,那么所有的属主体的都必然要在客体那里显现出来,即内在性必与外在性所统一,本质必与存在所统一,即现实性。在法哲学原理中,这句话暗示着:所有在社会思想上经由辩证法所确定的,必然会在社会存在中出现,这是精神的必然性所要求的。这意味着社会存在会按照精神一步一步从低到高形成。4,现实的都是理性?首先,现实性本身就是精神反思运动的结果,反思即是现实性的内在性。在这个意义上,现实性彻彻底底就是理性的。但这个恐怕不是黑格尔强调的涵义,因为它太强,以至于在绝对的运动中,不存在不现实的事物。那么,黑格尔强调的,我想,应该是非运动,静止时的抽象说法,即在实际运动中,事物虽然也被理性现实地理解,但还停留在现实性的环节-偶然性上的阶段,即事物的根据是在它物之中,事物在一个它物中才有其真正的反思。按照现实性的偶然性来理解的话,黑格尔给出的例子就明白了。当理性错把事物的偶然性理解为现实性中的更高阶段时。理性不是理性,而现实性也不是现实性。一个事物,它虽然是主体的反思所规定,也是它的结果,但理性却把该事物的本质与它物的现象统一在一起,或把它与它物的本质统一在一起,那么就可说是不理性的,而又因为事物内与外的不统一,也就意味着它也是不现实的。
曾经在另外一个地方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现在把那个回答搬运过来(当然还是加入了新的内容。虽然我本人不是专业搞黑格尔的,但作为一个黑格尔业余爱好者。但也来试着解释一下这句话。此段的德语原文如下,,Was vernünftig ist,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HW 7: 24) 但是因为黑格尔是一个体系式的哲学家,光凭这一句话是分析不出什么来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文献支持。黑格尔在之后的章节里则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说明: ,,[…] wer w?re nicht so klug, um in seiner Umgebung vieles zu sehen, was in der Tat nicht so ist, wie es sein soll?“ (HW 8: 49). 这句话不太好翻译,意思大概是难道有不是其应该是的东西吗?另外在1821/22 哲学讲演录里黑格尔更是进一步说明: ,,Man muss das Unausgebildete und das ?berreife nur nicht wirklich nennen.“ (PR ). 这个界定很重要,老黑直接把未成型的和过熟的事物命名为非现实的。也就是说,黑格尔所指的现实不是日常人们所说那个现实。另外,在黑格尔的语境里,Existenz和Wirklichkeit差异巨大,具体差异如下。
,,Existenz“ (=das Erscheinende, unter dem Aspekt betrachtet, dass es aus einem Grund hervorgegangen, d.h. bedingt ist)
,,Wirklichkeit“ (=konkrete wesentliche Existenz, die das M?gliche in sich enth?lt)也就是说,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鼻子能闻到的等等,统统不属于Wirklichkeit,而算是Existenz另外,关于理性Vernünft,黑格尔指的也不是我们常说的理性。在1817/18演讲录里有这么一句话,,Was vernünftig ist, muss geschehen.“ (VL 17/18: 192) 凡是理性的,都必须发生再回忆一下黑格尔在《逻辑学》里经典的“有无变”的存在论开篇。可以看出,黑格尔的理性是一种形态发生意义上的理性,它不断发生,不断改变形态,那么它怎么个发生法呢?即现实化(verwirklichen),所以现实就是理性的现实化。因此黑格尔最早的表述是这样的,,Was vernünftig ist, wird wirklich und das Wirkliche wird vernünftig“ (PR 1819/20) 凡是理性的,都将会成为现实。现实的将成为理性后来他将wird改成了ist就有了标准版本的“存在即合理”。两句话的区别是,wird强调理性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生的一面,ist强调的是理性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理性已经发生完成的一面。所以关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理性永远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最本质的存在(现实),而一个时代最本质的存(现实)在就是理性”。就跟水=H2O一样,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表述方式而已。当然仅为个人观点。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其完整句是“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首先要明白,黑格尔这句话中的“现实”不等于“现存”也不等于“实存”理解这里的“现实”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现实”包含着必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对,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现实”包含着自我否定,即包含着一个扬弃的过程,它并非是永恒不变的。
三、只有当现实丧失了其必然性,那么在这个时候它才会变成现存,即我们所理解的能被我们感知到的物质实体,而现存一定会走向灭亡。
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是特殊与普遍、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它不是我们所能直接把握的现存或者实存。我们可以认为那些包含着现象与本质,并处在不停变化、扬弃过程中的“现实”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它们并不是现存着的能被现存着的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质实体。所以在理解这句话的过程中要避免陷入“存在着的所有都有其合理性”这样一个误区。另外,我看到有回答重在强调这句话中的“理”字,即认为存在的就是符合“天地之理”。其实我不大赞同这种将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中“天地万物之本皆在于理”的“理”与黑格尔所说的合理的“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黑格尔这句话的背景是强调其法哲学二重性格调:保守性与激进性。在保守性方面,颂扬普鲁士国家制度;在激进性方面,追求君主立宪制。黑格尔本身有着对统一国家向往的民族心理,并且他本人认为国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所以我们也许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代着保留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强调了国家存在的必然性,(即颂扬普鲁士国家制度)但同时应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追求君主立宪制)这也是一个自我扬弃的过程,即应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否则当国家的必然性丧失后,现实变为现存,国家必将不复存在。二者结合,即是黑格尔保守性与激进性的两方面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代表着黑格尔本身的政治诉求,即保留普鲁士国家的统一与完整,追求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以上。
看了一堆哲学解释,头已晕德文,英文解释,上面几位大牛已经拔得很清楚了。我就来说说个人对纯粹的中文含义的“存在即合理”的理解吧。首先是“存在”,什么是存在呢?(1)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2)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即物质。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从这个解释来看,“存在”说的是客观的事物,基本上和我们平常理解一样。既然是可以客观的事或者物为依据,那么“存在”就是一个真伪判据,要么“存在”为真,要么“不存在”为伪,所以这也是一个客观判据。然后是“合理”,什么是合理呢? 合乎道理或事理。依然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从这个解释来看,“合理”说的是主观的判断,带有主观性质,既然是以主观感受为依据,那么“合理”就是一个对错判据,要么”合理“为对,要么”不合理“为错,所以这是一个主观判据。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存在即合理“,其实说的就是用客观的真伪判据来判断主观的对错与好坏。显然,这么干是不对的,难道客观的东西一定合理么?你觉得合理我还觉得不合理呢!所以这句话,被人拿出来用的时候,本身就转化为一种主观的判断了,只不过披上了一层客观的外衣而已。真伪这种客观判据,用来判断主观好坏、对错是不对的。同样,好坏、对错这种主观判据,用来判断客观上的存在与否也是不对的。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领域,超出这个领域往往会产生谬误。用数学去计算生命的价值,会导致功利主义的道德困局。用道德哲学去研究客观世界,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科学成就了。不是说这种跨出领域的运用不对,而是说,既然决定这么玩了,就要做好接受谬误产生的心理准备。上面的话都是个人浅显的理解,如有谬误请见谅、轻喷!
可以举例,比如:佛:存在即有佛性。道:存在合乎道德。儒:存在即是天理。这三句话里,“存在合乎道德”最容易误解,很容易让人觉得犯罪行为也是合乎道德的,是不应该受到惩罚的。这里的道德,是道家《道德经》的道德,而不是世俗意义的道德。“存在即合理。”合理的意思是:合乎“绝对精神”引申出来的逻辑规律。不是“合乎数学逻辑”,或者“合乎人情世故之类”的“理”。个人理解:一切存在,都由“绝对精神”演化而生,故此,一切存在也都合乎“绝对精神”演化出来的逻辑规律。古典哲学涉及神学,需要换一种思维形态才能融入语境。
黑格尔愿意已经有人讨论了,本人不是哲学专业,也对此没研究。只是觉得太多人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运用得实在是没半分道理。参杂了道德、情感上的判断。这个【理】字,我更相信是理由而非合理
其它几位答主的回答已经很完全了,不过我不太喜欢这种我注六经式的答案。我来给一个可能不够精确,但足够简单的答案。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指的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和世界本身,通通是绝对理念的道成肉身。换句话说,(绝对)理念和现实世界是本质和表现、原理与具象的关系。在黑格尔眼中,人类并不是从现象界中归纳出概念并构建理性,而是超验的理性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式构建物质现象。然而这一理性,实际上就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归纳出的基本法则。换句话说,从动机来看,黑格尔的主要意思其实并不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而是“合理的即是存在的”。而所谓合理的,就是他说的。
这句话黑格尔原文如下: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中的这句话说的是Vernünftig和Wirklich之间的关系,理解这句话,重要的是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英语的翻译通常有以下两种:What i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或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从字面上都不太能算是完全体现德文原意的译文。中译通常将Vernünftig译作“合乎理性的”,对应黑格尔著作别处的Vernünftigkeit(合理性)一词;Wirklich译作“现实的”,对应Wirklichkeit(实在性)。这两个词在黑格尔语境中都不能做字面理解,目前中文黑格尔研究著作中,对这句话比较详尽的解释是张世英主编的《黑格尔辞典》。其中关于 理性的(合理的)——实在的(现实的) Vernünftig-Wirklich 条目解释如下:“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1820年)中第一次提出的(法.11)。在《哲学全书》第二版(1827年)中,他又将这一原理增补进去(小逻.43)。在这一原理及其论述中,黑格尔按照他关于理性是世界灵魂和实体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性、理念、概念是内在于一切事物中的核心和本质,是创造一切事物的伟大力量,它能够把自己实现为实在的东西,而一切实在的东西就是理性,理念,概念的创造物,因而是符合理性,理念、概念的(小逻.45、296,法.39)。因此,理性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小逻.43)的关系,这两方面本来是一致的、同一的。黑格尔这里讲的实在的东西,并不是泛指一切现存的东西。在他看来,那些飘忽即逝的现象、“偶然的存在”并不配享有“实在”的美名(小逻.44,参见史二.248)。只有那些具有必然性的存在,才是实在的,真实的。“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法.280,参见小逻.300)。凡是合理的,合乎概念的,就是真实的、必然的;凡是真实的、必然的,也就是合理的,合乎概念的。例如,一件坏的艺术品或非真实的艺术品,就是一件不符合艺术品的概念的东西;而所谓真正的,实在的艺术品就是指那些同艺术品的概念相符合的东西(小逻.86,354—355,399)。单单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固然不配称作“实在的”,但是,“实在”并不排斥它们,而毋宁是将它们统摄到自身的存在之中的。这样,黑格尔也把“实在”规定为“本质与实存(属于现象)或内和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
(小逻.295)。当然,这里根本的东西仍然是作为本质的概念、理念。虽然黑格尔把概念、理念绝对化了,但是,对于作为内外统一的具体的“实在的东西”,黑格尔并不把它们的本质加以绝对化,而认为它们跟现象一样终归是要被扬弃的。他说,现实性的本质性这一“内在方面作为单纯可能性,也注定了要被扬弃。这种被扬弃了的可能性即是一种新的现实性的兴起”,
“这样,完全另外一个形态的事物就产生了”。这就是“现实性矛盾发展的过程”(小逻.304)。在上述黑格尔关于“理性的——实在的”原理的唯心主义论述中,包含有关于旧东西必然被新东西所代替的辩证发展的思想。但是,当黑格尔把这一原理同他关于国家的学说直接联系起来并公然声明他的哲学“纯粹是为国家(按指普鲁士王国)服务”的时候,黑格尔对上述原理的解释就明显地表现出了保守的、妥协的倾向。他说:“在现在的十字架中去认识作为蔷薇的理性,并对现在感到乐观,这种理性的洞察,会使我们跟现实调和”,“与现实保持更为温暖的和平”(法.13)。需要说明的是,引文中最后两句话,编者的评价应该主要是出于我国官方对黑格尔的统一口径的政治正确。我个人认同 答案中海涅回忆的说法,更适合理解为在当时普鲁士政治形势下,黑格尔出于政治需要的言论,而非其晚年思想出现了根本变化。
简言之,误解在“理”字上,存在即是符合理性。通俗地说:世上存在的东西都是符合天地之理的,但是不一定符合人伦之理。关键是“合”的什么“理”,且不能简写。一简写就成了“合情合理”。很多事情合乎“天理”,但是不符合“人理”。例如:钱包被偷了,面包被老鼠啃了。这些都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不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抓住小偷不送衙门,看见老鼠不喊打。我说的“天理”也不是“天理难容”的“天理”。这个成语中的“天理”实际上是“人理”,包含人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借了天的名义而已。《道德经》里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才不会为你伸张正义,惩罚小偷和老鼠呢。天地对万物都像对待用来祭祀的草扎狗一样。道家的圣人无为,不掺和百姓的事。这就是“天理”,不是“人理”。所以针对流俗的误解要用通俗的翻译:存在即是符合天地之理。还要注上:不一定符合人伦之理。----原来在此答案前面的部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出自其《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译是:What i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懂这些外语的人士立即可以看出,这说的根本就不是一般人以为的那个意思!重点在"vernünftig"这个词上,"vernünftig"和"Vernuft"(理性)有关,英文翻译成"reasonable"或"rational"都不是中文“合理”的意思。因为中文说“合理”,例如“收费'合理'”,指的是某个事物是必要的、恰当的、可以被允许的。“合理”是“合乎情理道义”,所以说“合情合理”。和中文“合理”最接近的英文词是"right"。可惜,我翻遍词典, "reasonable" 和 "rational" 都被翻译成“合理”。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wirklich)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无数现象符合某种“理”(reasonable),有其出现的reason,但并不一定是“合情合理(right)”的,例如犯罪。
恩格斯的解说: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166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 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 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 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 必然性 ,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 在发展过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就是说, 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 ;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 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168但是,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 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 )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 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 绝对真理 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 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 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正如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界市场在实践中推翻了一切稳固的、历来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 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 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都人云亦云的说“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并用此来为不合理、不正确的事做辩解。如果真的存在即合理,那么世上就没有不合理的事了,现实是这样吗?“存在即合理”这种想法和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应该把它改成任何事物都有它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但不是所有事都是正确与合理的,不是所有已存在的事物都应该继续存在下去。在必要、可行、且相关收益大于相关成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去改变或消除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
存在就是指本相。合理就是指本相的真·法则 。其实就是个屁话,事物的本相要符合事物本相的真·法则。也证明了黑格尔确实闲的蛋疼。
我记得谁谁曾经论证过:黑格尔的原意是存在的皆能自证其存在。但是存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合适的。即没有价值判断特别是道德判断在内。
在所有哲学家名言中,「存在即合理」应该算是最具有狡辩和混淆是非的功用。这是一句非常扯淡的话,它在为现存任何不合理的制度、法则、手段在辩护,但又被冠以黑格尔的大名,既然是合理的,那就不要反对它嘛。首先,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确实说过这么一句:“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而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其次,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现实”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实”和“现存”是否是一个意思?“现实”这个词在德语里面是“Wirklichkeit”,它有一种能动性的意思,这个词的词根“Wirken”的意思就是工作、活动、生产,就是做事情,变成形容词就是“Wirklich”。所以“现实”从它的词根来看实际上就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现存的很有可能不是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摒弃、所否定」。不过“Wirklichkeit”这个词也确实包含现存的意思在里面,只不过它是指现存的东西里面「含有的积极性和变革性」的那部分。现存的事物中有些东西是过时的,那些东西已经不现实了,但是还有些东西是要往前推进的,是要进步的,而这些内容才是合理的。这些东西之所以起作用,是按照理性的规律在起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并不神秘,也就是说,「凡是合乎理性规律的东西都是要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过程是合理的,是有规律的,尽管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要靠某位英雄人物、某个偶然事件,这些东西的实现都要受到条件具备或不具备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次不实现,就会准备着下次有更大的实现。所以“现实”这个词,其实就是“实现”,作为一个动词或动名词来翻译。而那句话,就可以翻译成:“凡是合理的都是在按照规律实现着的”。黑格尔从来都没有讲过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更是后人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也可能是黑格尔有意的,他当时作为“官方哲学家”这样一讲,普鲁士国王就很高兴了,以为凡是我颁布的法律都是合理的,你们都不得反对。据说有一次海涅跑到他家里去和他聊天,就谈到这句话。海涅问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黑格尔笑了起来,说:其实这句话是说“一切合理的东西都应当实现出来”。说完之后,黑格尔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惊慌地环顾左右,发现周围没有别人,才平静下来,说这话你不要告诉别人。恩格斯后来在谈到这句话的时候认为黑格尔其实话中有话,里面埋藏着一种革命的锋芒,就是说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必然要起变化的。恩格斯因此将这个命题又往前推了一步,得出了另外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注定要灭亡的”。这句话从今天来看也非常对,它可以解释互联网热闹背后的很多现象,但同时这句话也成了革命者的战斗口号,这当然也是黑格尔所惧怕的。
我的理解是“凡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凡事都有其发生之缘由,由于这个缘由的存在,所以这件事的发生是合理的,是合乎逻辑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对我人生观影响甚大的结论,那就是“never judge”因为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缘由,所以它的发生是合理的,我没有必要惊讶或者去评判是非。
以前看到过的一个翻译和解释: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首先应该理解现实与理性两个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真理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指的是存在,是经过辨证发展的理性的实现,所以,现实一定是合乎理性的,因为不合乎理性的东西是不容于绝对精神的。另一方面,理性也只有通过现实才能实现自己,非现实的理性是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合乎理性的。就个人来看,犯罪是不合乎理性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犯罪是合乎理性的。
存在的就是有原因的,不要理解成存在的就是对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