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暖酒暖暖主页传统日式和服啥意思

与汗出如油相关的词条_医学百科
与汗出如油相关的词条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5:47:04)[共53字]摘要:汗出如油证名。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见《伤寒发微论》。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黏汗条。......&&&
相关词条: 汗出如油 证名。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见《伤寒发微论》。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黏汗条。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47:04 (GMT+08:00)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故有“汗为心之液”……此五液所出也。”汗与血是同源异流。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汗盗汗》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治宜十全大补汤倍用人参、黄芪加制附子等。
汗证指汗出异常的症候。见《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
参见汗出如油:汗出如油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如中风病脱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甚或直视、肉脱、面赤如妆等。参见中风脱证条。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26:05 (GMT+08:00)济总录》卷六:“急风,其证筋脉紧急,身背强直,面黑鼻干,口噤不语,须臾风入五藏,与清气相引,则通身壮热,汗出如油,直视唇青,痰涎结聚,咽溢壅塞,如拽锯声。”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44:49 (GMT+08:00)亡阴证为证候名。指津液大量耗损,阴精欲竭,以身热面赤,汗出如油,烦躁不宁,口渴饮冷,目眶内陷,甚则昏迷谵语,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若服参芪大剂,汗多不止,及头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不治。”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是真阳已衰之象,方内宜加附子、牡蛎粉等回阳救点汗疱症诊断较易。斑贴试验通常不能帮助诊断,但对某些物质阳性(如镍、秘鲁香膏)则口服激发试验常能激惹皮损增剧。
中医病机及辨证
中医认为汗疱症为脾胃湿热或湿邪浸渍局部所致。
汗疱症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汗疱性手足癣
汗疱点汗疱症诊断较易。斑贴试验通常不能帮助诊断,但对某些物质阳性(如镍、秘鲁香膏)则口服激发试验常能激惹皮损增剧。
中医病机及辨证
中医认为汗疱症为脾胃湿热或湿邪浸渍局部所致。
汗疱症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汗疱性手足癣
汗疱上薄层干燥淀粉。
(2)3~5min后,正常皮肤部位淀粉处出现蓝色小点或小片,表示出汗正常。
(3)如果皮损处汗腺破坏或泌汗神经破坏,泌汗功能障碍,则碘无法与淀粉发生作用,不出现蓝点或蓝色小片。
(1)皮内注射毛果芸香碱3次。重者3-5日见效。
四般恶证不可治:第一、头目青黑色;第二、额上汗珠不流;第三、眼小目瞪;第四、身上汗出如油。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13:33:17 (GMT+08:00) 汗 ①指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②出汗。《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治宜荆芥汤。 ②因热毒郁结所致之痧证。《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耘,趋炎奔起,或怒劳郁勃,或醉饱迎凉,皆能成痧。”证见头痛、眩运、恶心、腹痛、面赤、目红,甚则护心噤口,汗出如油。四 汗家 指平素多汗、易出汗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寒,与禹余粮丸。”汗为津液所化,汗家久汗必耗伤阴气,如误用汗法,则犯虚虚之过,使病证加重。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4.。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参考资料内,小管盘曲成团,是汗腺的分泌部。自分泌部向上延伸至表皮部分称为导管。导管进入表皮后即无管壁,成螺旋形孔道最后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汗孔。汗腺分泌汗液,其中水分在皮肤表面的蒸发能散发体热。出汗是哺乳动物调节体温的重要方式。汗液的成分与尿液相似, 汗出偏沮 病证名。指汗液只在身体的半边排出。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参见偏枯条。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47:04 (GMT+08:00)驴、骡几乎全身都出汗;除趾球以外的汗腺都属于顶浆分泌腺;在人类,仅限于腋窝部位有顶浆分泌腺,其他全是外分泌汗腺。动物足跖的出汗,认为在捕捉猎物时可防止滑脱,是生活上的适应现象。汗腺的分泌神经是交感神经,是胆碱能神经纤维。出汗中枢随动物而异,半身汗出为症状名。又称汗出偏沮[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指仅身体的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多汗的表现[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汗[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指汗液黏腻如油的表现[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汗出如油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氏医通·脱》:“上脱者,皆是思虑伤神,其人多汗,面如渥丹,妄见妄闻,如有神灵,闭目转盼,觉身非己有,恍若离魂者然。”脱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证候[参考资料]
凡遇刀伤,药到血止,用软帛系之;如疮久,用口噙浆水洗净,软帛拭干上药;破伤风,热酒调1钱服,出汗,如无汗,再加半钱,直至汗出为妙;蜘蛛咬伤,用津唾调涂;头风,酒调1盏服,出汗为度;肿疖,水调毛扫;疔疮,新水调涂纸贴,热酒调箔为衣。
治急中风,身背强直,口噤失音,筋脉拘急,鼻干面黑,遍身壮热,汗出如油,目瞪唇青,心神迷闷,形体如醉,痰涎壅塞,胸膈、喉中如拽锯声。
每服一圆,以新汲水化灌之,扶坐使药行化。良久,续以薄荷自然汁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伤寒明理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有因脾胃湿热内蒸而旁达四肢所致者;有因脾胃气虚日久,脾阳虚衰,不能温煦于外而致者;有因脾胃阴虚,热自概述
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病 灌汗 证名。指汗多如灌水之状。《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类经》卷六:“汗出如水,故云灌汗。”《脉经》作漏汗。参见漏汗条。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47:51 (GMT+08:00) 额汗 证名。指头额部汗出较多。《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称之为“额上汗出”。一证有虚实之别,实证者湿热居多,虚证者多为亡阳虚脱之候。《类证治裁·汗症》:“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利之。”“额汗如雨,喘促 汗血 病证名。又称血汗。即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诸病源候论·汗血候》:“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言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腠而出也。”参见肌衄条。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47:03 (GMT+08:00) 血汗 证名。汗出色淡红如血。见《奇效良方·诸血门》。又名红汗、汗血、肌衄。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学入门》日:“汗,针合谷,入二分,带补,行九九之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方行泻法。汗止身温方可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汗法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 漏汗 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后人据此称之为漏汗。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证。亦称为灌汗。多因发汗太过所致。《脉经》卷六:“肺脉,……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盗汗,日间自汗,多属阴阳两虚[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疾病危重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者,为绝汗;额上汗出如珠,兼见喘促,为亡阳之汗,乃阳气将脱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治宜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大陷胸汤等方。汗出只汗煎
生姜1两(拍碎),葱白(连须)7根,茶叶1撮,黑糖3钱。
伤寒感冒。
水煎3碗,热服。盖被出汗,即愈。如无汗,以葱汤催之,然亦不可太过。
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7:54: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衊症,则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详绝汗条。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一 13:31:58 (GMT+08:00)关系,如黑人大汗腺分泌旺盛,发病率较高。少见的臭汗症可在精神或神经系统损害时产生,如偏执和精神分裂症等。足臭亦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小汗腺分泌旺盛,若塑胶底鞋、靴,汗液不易挥发,足部湿热易滋生真菌、细菌、被分解后产生不饱和的脂肪酸,发出臭味,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有发汗太过而致大汗亡阳者[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 。《景岳全书·杂证谟》:“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一 14:16:3全书·汗证》:“阴汗者,冷汗也……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 。黄汗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揩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一 19:49:3全书·汗证》:“阴汗者,冷汗也……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点汗疱症诊断较易。斑贴试验通常不能帮助诊断,但对某些物质阳性(如镍、秘鲁香膏)则口服激发试验常能激惹皮损增剧。
中医病机及辨证
中医认为汗疱症为脾胃湿热或湿邪浸渍局部所致。
汗疱症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汗疱性手足癣
汗疱。亦称自汗出[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自然汗出
自汗指指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应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转移癌等鉴别。治疗要点:应广泛切除,切除不彻底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如发生转移,则需行外科根治手术。症状体征此癌系典型汗腺癌,生长快,高度转移。病理生理同一瘤内除见实质性、导管、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团块外,主要为腺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导读: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
 药名:益母草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
  别名:益母、茺蔚、益明、大札、臭秽、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土质汗、红花益母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四棱草、铁麻干、红梗玉米膏、地母草、夏枯草、野、火炊、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蒿、地落艾、陀螺艾。
  性味:味辛;苦;性微进。
  归经:归肝经;肾经;心包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胎漏难产;胞衣不上;产后血晕;瘀血腹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水肿;头号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药材基源: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全草。
  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采收储藏:全草在每株开花2/3时收获,选取晴天齐地割下,应即摊放,晒干后打成捆。
  功效作用
  1、《独行方》记载:益母草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
  2、《本经》记载:益母草主瘾疹痒。
  3、《本草拾遗》记载:益母草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4、 (孙恩越)记载:益母草治马咬:益母草细切济口醋炒,封之。
  5、《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记载:益母草治肾炎水肿:益母草一两。水煎服。
  6、《卫生易简方》记载:益母草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腕,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
  7、《现代实用中药》记载:益母草治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L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8、《本草正义》记载: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蛮生不测,更可虑也。
  9、《圣惠万》记载:益母草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续取汁,每服一/卜盏,人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
  10、《阎东本草》记载:益母草治瘀血块结:益母草一两,水、酒各半煎服。
  11、《本草衍义》记载:益母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12、《本经逢原》记载: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诺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憋试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13、《名近效方》记载:益母草治折伤内损有疯血,每天阴则疼痛,
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擦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缝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溉去草,以e帛源取消汁,放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扬。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一两服即窿。其药兼疗风益力。无所忌。
  14、《纲目》记载: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撅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竞蔚于为良。若治肿毒店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请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15、《圣惠方》记载:益母草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看捣烂用之。
  16、《圣惠方》记载:益母草治疗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含服之,即内消。
  17、《阎东本草》记载:益母草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婉服,连服一周。
  18、《本草正》记载: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疯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19、《阎东本草》记载:益母草治痛经:益母草五钱,元胡索二钱。水煎服。
  20、《斗门方》记载:益母草治帘子已破:益母捣敷疮。
  21、《食医CA镜》记载:益母草治小儿洛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钦之亦妙。
  22、《子母秘录》记载:益母草治产后血运/公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
  23、《纲目》记载:益母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24、《本草求真》记载: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疯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疗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李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疯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25、《本草蒙筌》记载:益母草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
  26、《本草求原》记载:益母草清热,凉血,解毒。
  27、《唐本草》记载:益母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耳;中虺蛇毒,敷之。
  28、《名独行方》记载:益母草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29、《外台秘要方》记载:益母草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
  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益母草鸡蛋汤
  材料:益母草30克,黑豆50克,鸡蛋3个,蜜枣3颗。
  制法:
  1、益母草、黑豆洗净,浸泡;蜜枣、鸡蛋洗净。
  2、将清水1200毫升与以上原料一同放入瓦煲内,待鸡蛋煮熟后,取出去壳,再放回煲内,文火煲1小时即可。
  功效:补肝养血,活血养颜。
  主治:肝肾不足,湿阴瘀滞,腰膝无力,面部粉刺,黑斑;或妇女痛经等。
  冰糖益母草
  材料:鸡蛋100克,当归20克,益母草30克
  做法:
  1、将当归和益母草加水煎成药汁;
  2、用清水将鸡蛋煮熟;
  3、取出鸡蛋后剥去壳,在表面用针扎数个孔;
  4、将蛋放入药汁中煮3~5分钟即可。
  用法:温热服食。
  功效:养血益肾,调经止痛,安胎;治女性痛经,适用于月经失调,行经腹痛,子宫内膜异位,不排卵或输卵管阻塞等症;也适合乳腺癌患者食用。
  来源:民间药膳。
  鲜益母草粥
  材料:益母草60克(干品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益母草煎汁去渣,然后与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通经。适用于气血瘀滞型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止。
  来源:民间方
  山楂益母草汤
  组成:山楂6~9克 益母草 当归各6克 川芎 陈皮(去白)各3克 香附(酒炒)1.8克 干姜(炒黑)0.9克
  用法:上药水煎,加酒、童便各100毫升和服。
  功效:主治妇人产后儿枕血痛。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五。
  用药禁忌
  1、孕妇禁用益母草,无瘀滞及阴虚血少者忌用益母草。
  2、《经效产宝》记载:益母草忌铁器。
  3、《本草正》记载: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用益母草;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用益母草。
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分享给我的小伙伴:这是什么草?_百度知道
这是什么草?
三个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9条回答
小菠萝草 非洲菊 猪耳朵棵
前面两个不对!
第一个就是这边普遍的野菊,后边的是油麦菜,
第一个像是 土大黄
第一个叫土大黄,也叫羊蹄第二个叫大蓟第三个是车前子
牛耳大黄 苦麻菜 车前草
诚意杏林那们仁兄说的对
大蓟 车前草
三个都是可食用的野菜
第一个叫羊蹄 第二个是蒲公英的叶子 第三个是车前子
第一个叫土大黄,也叫羊蹄第二个叫大蓟第三个叫车前子
第二个像是蒲公英,第三个像是车前草
左1. 土大黄
土大黄大蓟车前草(车前子)
第一个叫 皱叶羊蹄(俗名:野菠菜)第二个叫 大蓟(俗名:大刺儿菜)第三个叫 车前草(俗名:车轮菜)这三种是很常见的草,前两种农村有的人家采来鲜嫩部分喂猪车前草听说可入药,但农村很少有人采它
这3中草 我农村老家遍地是啊,没注意过 不过第一种我方言知道,普通话学名叫不出来 尴尬
没错啦,俄们农村到处都是,土大黄大蓟
貌似是蒲公英。车前草
真受不了 这种你都不知道
从小到大看的太多了
第二个是太阳花
属什么科别名叫什么自己百度百科吧
黏贴过来显得我是植物学家了 ⊙﹏⊙b汗
第三个是车前草
第一个也看的超多
一时想不起来
过几天我去帮你看看啊
老家的叫法牛偕血、大蓟、车前子。
第一个叫土大黄,也叫羊蹄第二个叫大蓟第三个是 猪耳朵棵
第二个像蒲公英....
马齿苋 猪殃殃 野苋菜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迹暖暖优雅的和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