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为什么去台湾被称为寡言君子

他是清华任期最长的校长,但却很少被提及_教育频道
山西人事考试网 简单可依赖的山西省人事招聘信息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列为清华百年校史的哲人。他出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驱逐校长的事件此起彼伏。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学生们最拥护的校长梅贻琦先生。
  清华的学潮也曾激烈过
  1928年后,学潮纷拥,在1928年到1931年,短短几载,温应星、罗家伦、吴南轩等几任清华校长走马灯似的更换。31年6月的一天,接替罗家伦班底的万乔选准备分光上任,没想到清华学生在校门口竖起了“拒绝万乔选”的大旗,阻止其进校上任。你想想看,这是多么没有颜面的事情啊。可惜没有其他法子,万乔选最终签下来“永不任清华校长”的承诺仓惶离开了。
  接着,清华出现长达10个月无校长治学局面,他们既渴望又担心新的校长来临。国民政府就在这种情势下选择了在清华任教务长的梅贻琦担任校长。此后
  梅校长开始长达17年之久的连任之旅,平息了一波波的历史激流,引领清华学术事业前行。
  梅贻琦追随“庚子赔款”漂泊
  1948年后,国内新的格局又开始了,西南联大解体,清华重新搬回北京香山脚下,学校重新恢复新的生机。梅贻琦有新的使命,看着自己苦心经营20载的学校和旧日里师生们的音容笑貌,忍痛割爱般离开了帝都飞往南京。
  因为“庚子赔款”,他不得不离开。因为这份赔款需要三个人签字才能使用,如果他不签字,这份数额不小的赔款永远就要消失。所以61岁的梅贻琦几经辗转,1950年飞赴纽约管理清华基金会,每月工资仅为300美元生活可见有多么捉襟见肘。
  1955年,梅贻琦决定回台湾,在新竹创建清华大学,任校长之职,因工作过繁忙,积劳成疾,1960年确诊罹患癌症。但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离开了人们。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后世在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
  “寡言君子”的人格魅力与恋情
  梅贻琦生性淡定,不爱说话,人们称他为“寡言君子”。据当年同梅贻琦同批录取的留美学徐佩璜回忆说:“我记得我在看榜的时候,看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也在那里看榜,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已考取。后来在船上碰见了,经彼此介绍,原来就是现在的梅先生。梅先生不喜说话,但谈话时却和蔼可亲,人称之为Gentleman of few words。”
  学成归国后,梅贻琦为报乡土知遇之恩,进入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服务。期间吸引了同在此处服务的女青年韩永华小姐的眼球,两人邂逅升温,师友们的撮合下确立了搞对象关系。
  在订婚前,韩永华的同学跑去告诉她说:“梅贻琦可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你可想清楚了。”韩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韩后来感叹地说:“就这样,我和沉默寡言的梅贻琦共同生活了43年。”
  梅贻琦给人的这种印象,总会让人模棱两可。有人做“顺口溜”戏谑道“大概也许可能是,不过仿佛不见得;可是学校总以为,但是我们不敢说。”然而陈寅恪先生却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严谨,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贻琦,虽然不甚爱说话,但绝不是无话可讲,更不是思想贫瘠,而是“嘴里不说,心里自有分寸”。非要让梅贻琦讲话时,他总能妙语连珠,甚有魅力和哲理。“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梅贻琦在就职校长时给清华教育的一剂定心丸,从此清华才渐渐摆脱了“华而不实的留学第三方”说辞,世界强校的地位逐年攀升。
  他的教育思想能与蔡元培等人比肩,中国教育史史很少提及
  比起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张伯苓等,梅贻琦只是一个晚辈,但他恰恰是前辈们开拓出新大学制度的深化者。蔡先生是博大的,梅先生则是精深的;张先生是传统的,梅先生则是现代的。
  梅贻琦的性格决定自己一生不能“暴得大名”,风采卓卓。但他一生中成就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不过,历史自有其可玩味之处,“诸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独有梅贻琦在身后赢得“翕然称之”、“胥无异词”。
  梅贻琦首先提出“通才教育”的深远思想。他认为大学阶段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他针对当时教育部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针锋相对,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格”,做到知、情、志的补益。
  针对教师,梅贻琦认为,教师不单要能“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其中的一段话至今多为人们所征引:“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此则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相关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 本网转载的文章在于传递信息,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需删除请及时联系。
(三) 招聘单位无权收取任何费用,请求职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警惕虚假招聘,避免上当受骗。当前位置:
> “终身校长”梅贻琦 阅读答案
“终身校长”梅贻琦 阅读答案
终身校长梅贻琦梅贻琦,字月涵,幼年熟读经史,在南开受新式教育,喜读科学,在美初习电机工程,任教清华后专研物理。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却又重温中国经史典籍,于中西文化密切接触体会中,融合中西学问之精华。1915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回到天津,去见恩师张伯苓,表示对教书没有什么兴趣,想换一个工作。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没有兴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书!他的夫人韩咏华感慨地说:月涵照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回到北京,继续在清华任教。这可倒好,这一忍耐,一辈子下来了。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梅贻琦早年的学生浦薛凤回忆说:本人于民国三年夏考入清华后,梅师曾授予数学一课,讲话特别缓慢,解释非常明白,联系认真,而态度和蔼,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犹历历如昨日事。后曾执教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施嘉炀回忆说:我于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高等科二年级学习时,梅贻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学老师。现在回忆起来,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他经常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并且总是以诲人不倦的态度为学生解释课本上和实验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并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如春风华雨,润物无声。梅贻琦就是这样,熏陶了一大批清华学子。他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家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派来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梅贻琦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晚年回忆说:民国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时月涵正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我电其同意后,于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民国廿年起,他继续任清华校长达卅一年之久,是中国国立大学任职最久的校长。他对清华尽力甚多,贡献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满意的并不多;我为清华选择了这位校长,却是我最满意的一件事。大师论是梅贻琦将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梅贻琦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进步。梅贻琦是国际学术界有名的寡言君子。他倡导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他认为学校造就了人才是为了实用,否则将是极悲惨的事。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有了他的这些主张,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从1931年至梅贻琦逝世,他被称为清华终身校长(晚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他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像胡适那样有名气,为何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长期治校而无反对者、驱逐者,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幽默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这正好印证了霍宝树对梅贻琦的印象:先生处理公务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其个人志趣高尚,严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这三问便概括了梅贻琦校长终其一生的坚持与执着。他的一生和清华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风度。(选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②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梅贻琦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埋头苦干的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好评。B.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是中国近现代仅有的通才学者。C.梅贻琦在清华久无正式校长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因其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志趣高尚、严峻自持,而得到大家的认可。D.梅贻琦是国际学样界有名的寡言君子,倡导多干事少说话,他平日不苟言笑,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E.梅贻琦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了基础。又因晚年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2)在清华执教和担任校长期间,梅贻琦身上体现了哪些人格魅力。(6分)
(3)文中有许多引用的文字,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6分)
(4)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请联系选文和现实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2.(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B.仅有的通才学者于文无据且不正确。中国近现代有不少通才学者,梅贻琦是其中之一。A.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与文本不符,原文第2段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对教书没有兴趣,想换一个工作。E.因果关系分析错误。梅贻琦被称为终身校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清华任校长时间很长,且尽力很多,贡献很大。)(2)①埋头苦干的坚持与执着精神;②志趣高尚,严峻自持,严谨治学;③对学生态度和蔼,关心备至,诲人不倦;④不苟言笑,静默做事;⑤处理公务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谦诚恳切,和蔼可亲;⑥对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诱引。 (3)①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如文中引用梅贻琦自己的话,对他的幽默性格有一个形象的展示。②间接显示传主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如文中引用两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展示梅贻琦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③真实生动、内容充实,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读性、可信性。如引用潘光旦的评价,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④丰富文章情节内容。如引用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的晚年回忆,让我们明白了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过程及推荐者对梅贻琦的评价。(答出三点给6分)(4)我认为梅贻琦倡导的文与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沉思。在中国的近现代,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就是因为梅贻琦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文可谓扎实,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理可谓精通,他们是文理皆通、学贯中西的一代,加之当时较为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所以大师云集,清华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重视精和专,这当然有利于人才教育的专业化和方向性,但同时也导致受教育者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局限,学习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沦丧。因此,再很难诞生像那个时代那样的通才和大师。因此,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观点明确,并能联系社会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上一篇::
相关的阅读答案
最热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最新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王开林《“寡言君子”梅贻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 -
&&         
&&>&&>&&>&&>&正文
王开林《“寡言君子”梅贻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作者:飘零书生604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王开林《“寡言君子”梅贻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①&一个人一辈子若能做成一件大事,留下一句哲言,就可算功德圆满。梅贻琦大半辈子服务于清华,将它提升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这绝对是办成了一件大事。他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绝对是一句哲言。&梅贻琦主张“行胜于言”,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学者、外交家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梅贻琦,深得要领。
②梅贻琦的 “慢”不是傲慢,不是怠慢,不是缓慢,也不是梅贻琦不惜时,不守时,而是指他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在多事之秋,梅贻琦寡言,但并不寡谋,更不寡断,他的“慢”既表现为丰沛的静气,也表现为充足的勇气。
③抗战前夕,北京高校学生的抗日激情空前高涨,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对学生运动警惕性相当高,但他明令部下:巡查清华园,不许动粗。学生对军人入校抱有敌意,竟做出过激之举,不仅缴下士兵的枪械,扣留领队的团长,还掀翻军用车辆。这样一来,事态迅速升级。当天晚上,军队荷枪实弹,进驻清华园。为了应付岌岌危局,清华校务会议的几位成员齐聚梅贻琦家,商量万全之策。每个人都说了话,提了建议,唯独梅贻琦向隅静默,未发一言。最后,大家停下来,等他表态。足足有两三分钟的时间,梅贻琦抽着烟,仍旧默无一词。文学院长冯友兰说话有些结巴,他问梅贻琦:“校长,你……你……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没表态,叶公超忍不住了,用催促的语气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方案而不说话?”这时候,每隔一秒钟,都仿佛隔了半个月。面对几位同仁焦急的目光,梅贻琦从容作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此人曾是宋哲元的重要幕僚,请他出面说服宋哲元撤退军警。秦纯德应承下来。不久,宋哲元果然下令撤退了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
④梅贻琦说:“文明人类之生活,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则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梅贻琦的这番话恰当地阐释了他的“稳字诀”。他寡言,但并非寡人。事实上,没有哪个刚愎自用的孤家寡人能够使群众心悦诚服,得到大家持久的拥戴和尊敬,即使手中掌握强大的军队也不行。谁若在群体中以鹤立鸡群的高姿态突显自己,势必会招致强烈的反感和敌意,一只鹤唯有在一群鹤中表现出领导才能,方可确立权威,稳居其位。梅贻琦被人誉为“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待人和蔼之极。开会议事时,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梅贻琦总是耐心地倾听,最后他提出意见,众人莫不折服。
⑤有人说,梅贻琦寡言而慎,无欲则刚,这当然不错。他寡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敢讲真话,不敢讲刺痛国民党政府中枢神经的狠话。在“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纪念会上,他就公开抨击过国民党政府放弃东北的不抵抗政策,“以拥有重兵的国家,坐视敌人侵入,毫不抵抗,诚然勇于内战,怯于对敌,何等令人失望!”
⑥梅贻琦外圆内方,不该通融的事情,他决不会徇私情,开绿灯。抗战前,清华大学总务长某某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海归,办事干练,举重若轻,梅贻琦很倚重他,两人由同事发展为朋友。有一天,这位总务长忽发奇想,请求梅贻琦给他发放教授聘书,以重身价和视听。这个顺水人情,梅贻琦若肯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他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职司各异,不可混同,一旦开启方便之门,日后其他人必定以此为口实,也伸出手来谋个学衔充充门面,规矩一坏,方圆难成。梅贻琦不肯通融,那位总务长感觉丢了面子,伤了感情,于是拂袖而去。
⑦梅贻琦曾告诫黉门学子:“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这个世界如此奇妙,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持之以恒,终身不懈,就绝对不会平凡,甚至能够名垂青史。
选自《随笔》2011年3期,有删改。
12.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两段画线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 每隔一秒钟,都仿佛隔了半个月。
(2) 一只鹤唯有在一群鹤中表现出领导才能,方可确立权威,稳居其位。
13.这篇文章塑造了梅贻琦怎样的形象?(5分)
14.文章结尾引用了梅贻琦的一句话:“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结合本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2.(1)夸张。(1分)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当时气氛的凝重,也为后文表现梅贻琦的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做铺垫。(1分)
(2)比喻。(1分)作者将一只鹤比作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把鹤群比作支持他的群众,这句话也写出了梅贻琦领导才能,既有主见,又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1分)或拟人,(1分)鹤本身没有领导才能,此处用鹤的领导才能暗示梅贻琦对领导和群众关系的明智处理。(1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回答出修辞手法,第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第二句使用了比喻或拟人。在回答表达效果时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每隔一秒钟,都仿佛隔了半个月。”前文内容写时局紧张,大家纷纷发言,商量对策,而梅贻琦抽着烟,仍旧默无一词;后文写梅贻琦从容作答。运用夸张的手法为后文表现梅贻琦的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做铺垫。“一只鹤唯有在一群鹤中表现出领导才能,方可确立权威,稳居其位。”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将一只鹤比作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把鹤群比作支持他的群众,这句话也写出了梅贻琦领导才能,既有主见,又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1)不喜多言,主张“行胜于言”。(2)遇事胸有成竹,处事从容不迫,张弛有度,有丰沛的静气和充足的勇气。(3)待人和蔼可亲,善于倾听,有领导才能,从而得到众人的拥戴。(4)敢于讲真话,有民族气节。(5)不徇私情,办事有原则。(每点1分,答出任何四点都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第①段梅贻琦主张“行胜于言”,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第②段写梅贻琦处事从容不迫,张弛有度,有丰沛的静气和充足的勇气。第④段待人和蔼可亲,善于倾听,有领导才能,从而得到众人的拥戴。第⑤段写敢于讲真话,有民族气节。第⑥段写不徇私情,办事有原则。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1)梅贻琦的意思并非要人们平庸甚至无所作为,而是要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能够在平凡的位置坚持不懈,就能够成为不平凡的人。这种平凡与不平凡的辩证关系,梅贻琦讲的很透彻。(2分)(2)当今社会,人们多少有些浮躁心理,一心想当大官发大财,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不愿意从小事做起。(2分)(3)做一个平凡的人就意味着与众不同,这是需要勇气的。(2分)(结合本文,2分。结合社会现实,2分。围绕“平凡”和“勇气”分析,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理解“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这句话,结合后文内容“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持之以恒,终身不懈,就绝对不会平凡,甚至能够名垂青史”,就可以知道梅贻琦的意思并非要人们平庸甚至无所作为。联系社会实际,指出当前一些人存在的浮躁心理,如何才能消除这种浮躁的心理,如何才能做一个平凡的人,围绕“平凡”和“勇气”分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P[1]&&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
本文关注度:清华校长梅贻琦轶闻:一语九鼎的“寡言君子”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吴斯特理工学院,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从1931年到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在1938年到1946年期间,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一起出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西南联大不设校长),因蒋梦麟和张伯苓在重庆另有职务,西南联大的校务工作实际是由梅贻琦负责。梅贻琦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时,由于业绩突出,深得教师和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直到现在海内外清华学子中一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轶事。
  一语九鼎的“寡言君子”
  梅贻琦有一个显著而广为人知的特点:沉默寡言。他工作中话少,与朋友相处话少,即使对家人、子女同样也是话很少。他在任何公众场合都是听得多说得少,就是在不得不发言时,也是把话说得很慢,但逻辑非常清晰,也很少有断然的结论,但他往往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一语九鼎,做出断然的决定。清华人评价“他开会很少说话,但报告或讨论,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在许多人争辩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纷。”又说他“平时不苟言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国学大师陈寅恪则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梅贻琦慎于发言,遇到问题时,也总是先征求对方意见“你看怎么样?”当得到同意的回答,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会语气和缓地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得好,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他谦虚平和的待人态度,即使有不同意见者,内心也会有受到尊重的满足,不会产生怨懑。有学者认为,西南联大三校在抗战时期纷繁复杂、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能够求同存异、同舟相济,共创教育史上的辉煌,应该说与梅贻琦的领导风格和个人修养是不无关系的。
  梅贻琦说话少而严谨,写东西同样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他批示的许多报告就是两字“照办”。据他的夫人韩咏华回忆,当年梅贻琦求婚的“情书”也是特别简单,切中主题。梅贻琦回国到清华任教后,提亲的人就络绎不绝,因要赡养父母,供给弟妹们求学的费用,他全部回绝。直到近三十岁,才经严修从中介绍,与在南开幼儿园任教师的韩咏华见面。当时,由韩咏华的表哥出面请男女双方吃了顿饭,算正式认识。隔日,梅贻琦写信给韩咏华,以示求婚。韩咏华将信拿给她的父亲看,韩父看到措辞平淡,寥寥数语的“情书”,便说“不理他”。韩咏华遵父命没有写回信。梅贻琦等不到回信,又写信,责怪道:“写了信没有回音,不知是不愿意,不可能,还是不屑于……”,韩咏华接到信后又拿去给父亲看,没料想,韩咏华的父亲读过信后接连说道:“好!好!文章写得不错。”同意了女儿与梅贻琦的交往。数月后,两人订婚。韩咏华的一位同学听到消息后,急忙跑来韩家告诫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以一种凛然赴难的语气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贻琦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