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患上了农村重大疾病救助怎样才能获得社会救助!

大病患者极端案例频发 谁来救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病患者极端案例频发 谁来救助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本期推荐新闻
秦楚网()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社 
编辑部: 广告部: 技术部:&
推荐显示设置:1024像素*768像素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靠募捐,大病救助能走多远?
  中国象山港  
图为微信红包接力救助重病儿童。
&&& 老百姓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得什么别得病&。一场大病下来,患者和家人不光饱受精神上的煎熬,经济上也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高昂的医疗费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而当前的医保水平,又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募捐就成了贫困患者筹集&救命钱&的方式。为贫困患者发起&众筹&、微信&红包接力&、爱心义卖等募捐方式几乎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这样的救助方式能走多远?
一场大病陷入贫困
&&& &小康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尽管有新农合可以报销,但在重大疾病面前,许多老百姓还是不堪一击,大病可以瞬间击垮一个家庭。
&&& 7年前,丹西街道吴某的丈夫患肝癌去世,女儿出嫁后,家中只剩她一个人,由于经济非常困难,无处栖身,她暂住在村委会提供的一处旧房子里,靠政府发放的每月300元低保金维持生活。独自苦度光阴本已不幸,2009年,苦上加苦,吴某患上了直肠癌,需要大笔医疗费。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援助下,好不容易凑足了医疗费,经过手术,吴某保住了性命,但要常年吃药。2013年,不幸再次光临,吴某体内的癌细胞转移到了骨盆腔,又是好心人援助,筹得医疗费,多次上医院化疗,但效果并不明显。2014年5月起,吴某病情一天天加重,想再次住院治疗,奈何身无分文,寸步难行。丹西街道慈善分会资助2000元,邻居们又凑了6000元,吴某怀揣这些钱来到医院,医生告知:区区8000元根本不够,光手术费就需要几万元,还有后续用药开支。
&&& 定塘小伙子赵某父母都是农民,由于15年前母亲被查出患了红斑狼疮,母亲的医药费开支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欠下了一些债务。今年3月5日,新婚才40天的赵某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赵某及其家人陷入极度悲伤中。医生说,根据赵某的病情,必须马上化疗。第一个疗程就花费了12万元,一下子花光了家人好不容易筹措来的救命钱。接下来,是筹措50万元钱,把其父的骨髓移植给他。为了骨髓移植,按照医生的要求,父亲不得不撇下十余亩地静养。为了给儿子治病,母亲也顾不得自己身患红斑狼疮需要吃药和保养,她舍不得给自己买药,还拼命劳动。家中一贫如洗,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过了,再要50万元的医疗费,还有后续的治疗费用,这笔巨额的费用,上哪里去筹?
&&& 其实,类似吴某、赵某这样的事例,因为罹患大病而导致生活陷入贫困的现象,每天都在各地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重大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但重大疾病的治疗却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赢得最后胜利,而重大疾病诊疗费用的高涨需要强有力的经济作保障。在现有医保体系下,大部分重大疾病治疗需要进口药物、非医保内材料,诊疗费用需患者自行承担的比例较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此外,一旦不幸罹患重大疾病,个人工作和收入肯定会大打折扣,家里人肯定也要分出一定精力照顾患者,继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相帮,患难相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贫困病患发起的爱心接力活动,也几乎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 本报曾刊登过定塘小伙赵某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界爱心人士纷纷献爱心。有300多名爱心人士与赵某的妻子加为微信好友,为赵某一家加油鼓劲。爱心市民戴先生、江先生等在微信群里进行红包接龙,大家纷纷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助力赵某,并把此事在各自的朋友圈里扩散,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发红包的行列,他们献爱心不愿留名,用&定塘好心人&的&统称&共筹集了46600元爱心款。与此同时,手拉手爱心义工队迅速筹集爱心款15828.75元,&定塘中学88届&同学群共筹款近3000元。白血病患者袁某也捐款2000元。袁某说,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自己得了白血病才更加知道健康的可贵,自己得了病无钱医治才更能理解赵某一家的无奈和辛酸,希望彼此同病相怜,一起积极面对,早日恢复健康。象山博纳文化传媒策划机构、神马战队、绿丝带公益志愿者协会、雄鹰应急救援队等还共同为赵某举办了两场大型义卖义演活动,共筹集爱心款30757元。
&&& 大徐镇周女士5岁的女儿患肾膜细胞癌,需要三四十万元的治疗费,2岁的儿子又被诊断为漏斗胸,需要手术费十余万元。正当周女士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的朋友们纷纷解囊相助,你一百我一百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大家还把周女士的困境发到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力量帮助周女士筹款。&走过路过的朋友们,请加一下周女士的微信,给她发个红包吧,不在于钱多钱少,在于一份关心和鼓励。&&请大家奉献爱心,动一动手指,转发也是爱!&&请看在孩子的份上,动一动恻隐之心,一分也是爱!&当人们看到这些触动内心的语句,一时之间,爱心涌动,相识的、不相识的,都纷纷添加周女士的微信,给她发微信红包,并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爱心转发。通过微信红包接力,周女士在短短几天内就筹到了数万元爱心款。
&&& &天无绝人之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众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能救命的众筹模式,蕴含着人类最朴素的善念,爱心大接力中,凸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仅靠募捐能走多远?
&&&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组织和参与捐款活动也可以实现爱心教育,涤荡心灵。即便在医疗保障已经很健全的西方国家,公益力量,仍是大病救助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假如每一个贫困患者都用募捐方式来筹集救命钱,隔三差五就让大众来一次爱心捐款,这样的做法能走多远?
&&& 市民李先生是一位热心人,他热衷于公益事业,经常在周末做义工。李先生的工资不高,但每逢贫困病患需要医疗费,他都会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可他现在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当下,微信里为白血病人筹款、为癌症患者筹款、为残疾人筹款等活动几乎天天都有,而且都是真人真事,人家确实陷入困境。李先生每次都要&助力&,起初,他每次 &助力&200元,渐渐的,他吃不消了,就渐减为100元、50元。现在,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捐款标准:20元。&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不捐一点于心不忍,如果每次捐太多,自己的生活就无法过了。&
&&& 市民陈小姐对于捐款也是深有感触的。一开始,陈小姐一看到捐款的消息就会积极转发并奉献爱心,渐渐的,她就不那么热心了。&全社会有那么多的贫困患者,我们普通老百姓,就这么点工资,能帮得过来吗?帮了这一个白血病患者,其他的患者怎么办?假如是我自己患了重病,又该怎么办?&陈小姐无奈地说。
&&& 募捐虽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绝非治本的办法。如何从救助个案中,找出救助一个特定困难群体的办法?那些因病致贫、走投无路的家庭应该如何编织属于自己的&保障网&呢?如何让志愿者自发救助与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共同发挥作用呢?记者把这几个问题发到微信朋友圈,征集到以下一些留言。
 && &虽然一些慈善基金有专门针对大病的资助,总数额也不小,但分到每位患者手里就显得杯水车薪了,对于如此日益普遍的病症,还需政府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不能依赖于社会救济。&
&&& &在关于贫困患者的报道中,捐款献爱心往往会占很大篇幅。这对于旁观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但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可靠的保障方式,过剩的正能量代替不了医药费。出台相关政策,将各种慈善、爱心捐款纳入其中,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 &每次有人身患大病,就号召社会力量捐款不是长久之道,完善社会医疗系统,让人人看得起大病才能治本。&
  & &爱心救助的力量不可小觑,爱心捐款让重症患者摆脱救治困境,但这样的典型毕竟是少数,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有需要的患者都能得到捐助?应看到,这些年在急症的救助上,很多都是媒体率先捅出来的,且大多循着&患者求助&&媒体呼吁&&公众捐款&&医院救人&的轨道发展。尽管借助社会的力量、依托拳拳的爱心能救急,但公益救助毕竟力量有限,保证每个患者的治疗权利与生命权利,更得靠政府力量跟进、医保体系兜底。&
 &&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全民医保社会,医改也在全面推广中,但一旦患上重大疾病而望医兴叹的,仍不在少数。更可叹的是,不少人患病后,首先想到的不是申请医疗救助基金,而是靠&求关注&来救命,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救助模式,也恰恰说明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需要改进。&
&&& &事实上,每一份自发凝聚起的社会爱心,也是对政府公共责任的呼唤。如果说参与公益事业是公民道德实践的土壤,那么政府医保兜底就堪称阳光雨露,缺一不可。只有当医疗救助与慈善发展各行其道时,公众的保障才更加可靠。&
■ 记者手记
&&& 当记者的8年多来,因为联系县抗癌康复协会,我平常与癌症患者打交道较多,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贫困。尽管有各种保险和慈善救助,可跟实际上的住院治疗开支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最最发愁的,就是因病而欠下的巨债。
&&& 抗癌协会有一位会员,家住石浦,曾给我打电话,请求我帮助联系上海的医生,说自己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到上海去看病。我就帮他联系了上海的一位医生。可是,这位患者竟然&身无分文&就去了上海,不要说治病,就是回象山的车票,都是医生给他买的。他无奈地说:我是农民,我没有治病的钱,但我想活下去。
&&& 记得一次接到新桥一个白血病患者家属的求助,强烈要求我到他们家中采访。一进门,患者的母亲就哭着给我下跪,请我无论如何要帮忙筹钱救他的儿子。我请她先起来,坐下来说话,她不肯,长久跪在地上诉说他们一家的不幸遭遇,说巨额医疗费不堪重负,走投无路,只能通过媒体请求全社会给予援助。
&&& 县抗癌协会会长陈绍雷、石浦分会长洪耿夫、丹东分会长张永远等人,不光常年在协会做义工,没拿过一分报酬,还经常自掏腰包慰问贫困的癌症患者。而他们自己,也是身患癌症、花了巨额医疗费的,他们自己也需要钱保养。我知道,不是他们钱多,是他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贫困&癌友&的艰难,宁愿从自己的牙缝里省钱去资助别人。他们从不为自己谋福利,却经常为了帮助&癌友&而求助媒体。&这几个会员确实很困难,如果报纸能报道出来,我们去帮他筹款可信度就会高一些,贫困的人那么多,要筹款真不容易啊!&他们经常这样对我说。
&&& 每一次来到贫困重症患者的家中,看到他们为巨额医疗费发愁,被他们紧紧攥住双手请求媒体帮助,我都深表同情。我自己,也曾多次掏钱资助过他们。可是,我真真切切觉得,自己资助的那点钱,对于患者来说,微不足道。我也曾多次在报上呼吁为贫困的重病患者捐款,社会上也确实有很多的好心人,他们每次看到这类稿子,都会踊跃捐款。因为有了好心人的支持,每次刊出这一类&求助&稿子,总能为患者筹到一笔&救命钱&。
&&& 可这一类稿子写多了,我自己也经常想:社会上有那么多的贫困患者,被记者写到的那少数几个,能募集到一笔爱心款解燃眉之急,可是,还有很多没有被报道的贫困患者,他们的医疗费又从哪里来?给每一位贫困患者都写一篇稿子,给他们每人都筹集一笔善款,这显然不可能。这样看来,要想扛起大病救助的大旗,仅仅靠捐款,难!
(记者 郑丽敏)
&&&&【】&【】 稿源:
 &&&&&&编辑:
扫一扫 下载“中国象山”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 关注象山新闻中心官方微信
&&&&&&&&&&&&
新闻总站: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大疾病救助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