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集团王世森简历大学的鞠杨的简历

鲜学福 院士
鲜学福,矿山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煤层瓦斯(煤层气)的研究和防治,煤层瓦斯基础研究的开拓者。他提出了潜在(带)预测的力学方法;建立了开采保护层时双层和多层系统固气耦合的越流渗流计算方法,解决了邻近层有效保护范围的划分问题;导出了煤层瓦斯量的计算式;最早领导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放技术。他开发的煤层气变压吸附分离纯化技术,为煤层气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鲜学福[1]( -) ,男,矿山安全技术专家,重庆大学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省人,汉族,中共党员。
  年 天津(今)采矿工程专业学习。
  年 (今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研究生班学习。
  年 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副博士。
  年 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留学。
1964年,毕业于莫斯科矿业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年 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任讲师。
  年 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所长。
  1978- 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
  1999年,当选为。[2]
  现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所长。
  鲜学福院士长期从事矿井煤层气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
的研究,先后完成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区域预测、矿井深部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治理方案、矿井采区煤层瓦斯涌出规律与通风调节控制和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方案、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利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域的预测方法及提高瓦斯抽放率的技术,率先将煤层保护层开采与瓦斯抽放相结合,解决了保护层开采及抽放瓦斯等技术难题;所创立的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理论及其方法应用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多个高瓦斯突出矿井,较有效地防治了复杂条件下深部开采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现象发生;解决了国际上有争议的瓦斯吸附键问题,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整地建立了包含地电场、地应力场、地温场的煤层瓦斯渗流理论,为煤层开采时瓦斯运移、富集、涌出的预测及抽放技术的改进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和技术,解决了多个煤矿的煤层气开采工程问题及生产难题,安全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子项“岩盐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盐矿水溶开采工艺与技术的革新,并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
  鲜学福院士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已为国家培养了31名博士和18名硕士,这些人现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其中有8人被破格提为教授,20人提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人成为博士生导师,2人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采矿工程学科于81年和86年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授权点,并于99年被评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92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鲜学福院士先后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9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技术报告26份、专译著8部。
  完成的“用力学方法研究南桐矿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从力学角度创立了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理论及方法,其应用避免了重大瓦斯灾害事故发生;
  完成的“煤矿开采深部瓦斯涌出
预测的方法及区域治理”,将地应力场、地温场、煤质及煤对甲烷的吸附与煤层瓦斯渗流特性等相结合,提出了有效的煤矿深部开采瓦斯涌出预测新方法和区域治理措施;
  合作完成的“水射流辅助PDC刀具切割破碎硬岩的研究”,提出了新型刀具结构及参数优化方法,使刀具受力减少30%-50%,寿命提高3.1倍;
  完成的“水力压裂理论与工程应用”和“岩盐水溶开采工艺参数的监测与控制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布井和选择最佳压裂参数的新方法,实现了盐矿水溶开采工艺与技术革新。
  培养博士生40名,这些人已成为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其中有8人被破格提为教授,20人提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人成为博士生导师,2人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 
  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0年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
  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3]
  鲜学福所研究的一级学科是矿业工程,二级学科就是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方向是矿山安全技术,研究的
专长则是煤层气(瓦斯)开采理论。自从煤田矿发生世界上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以来,至今已近170年。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认识到瓦斯是煤矿生产中一种严重的工程地质灾害,各产煤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但至今仍未完全弄清。
治理煤与瓦斯突出获突破
  中的煤与瓦斯突出特别复杂,在1948年前没有公认理论,仅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假说。解放后至60年代初,中国在治理煤与瓦斯突出时,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经验。他说,前苏联的斯可琴斯基,曾提出最有效的手段是在有突出危险煤层的上(或下)部先开采保护层来保护突出层。当用层间距60m上保护层和层间距10m的下保护层开采危险层时,整个开采阶段都将受到保护,同时指出,由於开采保护层将造成邻近卸压层向保护层涌出大量瓦斯,为此要进行打钻预排瓦斯,并加以利用。
  鲜学福1964年回国后,在重庆大学采矿系里负责科研工作,重庆的南桐、中梁山煤矿都面临层间距只有7-8m的保护层开采问题。可否突破的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开采保护层及抽放瓦斯项目科研小组进驻重庆南桐矿务局。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试验,他和其科研小组成功完成了近距离开采保护层抽放瓦斯这一具相当风险的课题。
几十年科研获无数奖项
  在这一实践的基础上,他和学生建立了开采保护层双层和多层系统固气藕合的越流渗流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了邻近层有效保护范围的划分。这个后来於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因此获和四川省科技大会奖状和奖章。类似的实例在他几十年科研生涯中可谓不胜枚举。
  20世纪70年代,他便提出煤与瓦斯突出除煤结构、煤层中的瓦斯等必要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突出的地应力条件;煤层中的瓦斯不仅是致灾因素也是一种洁净能源和资源的学术观点,并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
  进入80年代后,煤矿瓦斯安全工作的重点逐渐由治理措施转为防治结合,他以煤岩―瓦斯体系中潜能转化观点,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带)预测的力学方法,并系统地建立了此方法的理论基础,最早领导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放技术。
  90年代中后期,为把瓦斯作为一种洁净能源和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对瓦斯吸附(解吸)规律进行了研究:证实了煤层中煤与瓦斯间的吸附为物理吸附过程;建立了考虑地电场修正的Langmuir方程;建立了瓦斯解吸量的计算式;并认为煤的吸附(解吸)量是由不同孔隙吸附(解吸)量的加和。
  从1979年在重庆大学招收第一个的硕士研究生,198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到现在(2009年),鲜院士已培养硕士10余名,博士30多名。在长达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先后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门译著8部,撰写技术报告26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市级优秀论文及优秀图书奖13项。
他所领导采矿工程学科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於1999年被批准设立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2003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
  鲜学福院士研究的主要项目,是重庆地区煤气层富集理论及开发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有机固体废物厌氧成气的优化控制有岩土体塌滑与三峡库区边坡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
少小立志 技术报国
  鲜学福20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6岁半入私塾。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其父送他到地下党办的重庆私立蜀都中学读高中。1950年,觉得新中国建设需大批技术人才,他於是放弃自初中时期就很喜爱的数学而改学工科,重新报考大学,并同时被重庆大学矿冶系和在天津成立的中国矿业学院录取,最后他选择了去天津。当时,国家建设需要苏联援助,各校都抽调一些学生学习俄语,他也被矿院抽中。听取苏联专家克利亚奇夫讲授采煤方法,他开始对采煤技术有了些认识。经过几次,特别是在黑龙江鸡西煤矿的生产实习,跟著工人师傅学习实际操作后,他开始喜欢采矿这门学科。
经历坎坷 矢志不渝
  1956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庆大学采矿系当。1958年,国家又开始选拔留苏学生,他被学校推荐参加考试并被录取,随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培训俄语,直到1960年终成行,在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系师从鲁诺克学习水力采煤技术。1964年5月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从1964年回国到1966年期间,他在采矿系主持科研工作,曾负责领导开采保护层及抽放瓦斯项目的科研工作。文革命开始后,由於出身不好,他被关进牛棚,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但他在下放到四川渡口(现攀枝花市)修铁路时,仍是书不离身。
  9.13事件,以后,政治形势有了一些变化,对他的看管也有所放松,他就选择到资料室工作,一边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一边为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做些矿业学科俄文文摘的翻译工作,这期间,他翻译了全苏联关於瓦斯问题的数十篇研究文章,还参阅了国内出版的有关文献,这对他后来的科研起到很大作用。直到后来成立采煤专业委员会,他担任主任,才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发表了的讲话,他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样,开始了学术生涯中的黄金时期。
好金庸小说 重侠肝义胆
  在一般人眼里,都是枯燥乏味的,研究者更是清心寡欲。
  他业余喜欢旅游和游泳,更喜欢读一些金庸武侠。他说,读小说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可以欣赏正义之士的侠肝义胆,更能感受惩恶扬善的畅快淋漓。
  鲜学福有一个大学生家庭,其妻,1950年保送药学系学习,54年参加工作,文革中受冲击患精神分裂症,85年在重庆大学退休。大女儿在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中心任工程师。小女儿为重庆大学讲师,自动控制专业攻读博士。
不以恩怨毁誉,不以亲疏定事非
被 见习斑竹 删除于: 11:41:13
发表于:12-05-28 19:38
谢和平 院士(校长)
谢和平,著名力学科学家,(时年45岁),现任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国家首席科学家,获首届“”,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谢和平院士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出生日期:
毕业院校: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1998任职:
1998年任校长
1998兼任:
1998年兼校长
2003任职:
2003年任校长
  谢和平[1],男,校长。
谢和平 院士(校长)
  研究生学历,工学,教授、,。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
  1975.09――1978.09,高中毕业回乡务农。
  1978.09――1982.07,数学与力学系力学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2.09――1987.07,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与力学系矿山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6.10,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07――1992.03,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2.03――1993.02,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1993.02――1995.03,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1995.03――1997.10,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其间:97.07, 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
谢和平 院士(校长)
1997.10――1998.08,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1998.08――2003.06,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其间:01.01, 在中央党校中青班(16期)学习)。
  期间,200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06――,四川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
  2007年12月,当选第七届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现任: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谢和平 院士(校长)
  委员[2]。
  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委员会委员。
  副理事长。
  副理事长。
  副会长。
  副会长。
  主席。
  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
  副主任委员(第二届)。
  《》、《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1985年,提前一年拿下硕士学位的谢和平,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也确立了自己
谢和平 院士(校长)
的研究―――岩石力学。岩石力学中关于岩石断裂理论的研究,是采矿、石油、地质等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采矿工程的顶板垮落、冲击来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一系列的事故与岩石损伤断裂过程有密切联系。为了寻找一种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突破这一岩石力学中的古老难题,谢和平劳心焦思,废寝忘食。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中外资料;他经常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六七天,做上百次测定,观察岩石断裂中的分形维数……
  谢和平争分夺秒地进行研究,52岁的慈母猝然去世、考上大学的不幸瘫痪、心爱的女儿因病永远离去……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打击没有让他停步,谢和平默默地努力着。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7年,在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谢和平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1988年,专注于理论研究的谢和平,在缺少资金支持将要“断粮”的时候,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的资助。“虽然只有3万元,对我来说却十分宝贵,它让我的研究可以不间断地进行下去”。
  在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谢和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分量的科研成果陆续问世。首先问世的中文专著《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被誉为一个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作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邀请撰写的研究丛书唯一的中国作者,英文专著《FRACTAL IN ROCK MECHANCS》被国内外专家评为第三代分形研究领域的代表作。
  洋专家们魂牵梦绕渴求的岩石损伤,终于由中国自己培养的“土博士”创造出来了。谢和平被世界岩石力学的同行誉为“国际知名权威和尖端科学家”。美国犹他大学、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纷纷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多次邀请他前去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4年,正在国外讲学的谢和平听说国家设立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回了材料。“没想到很快通过专家评审,成为首批资助对象。”回国后的谢和平,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迅速建立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组建研究团队,展开了新的研究。
  作为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嫁接者,谢和平的目标很明确,要把理论成果应用到采矿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他应用损伤力学和分形概念推导出了分维与能量释放大小的负指数相关关系,为矿山事故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根据分形和能量耗散理论,谢和平建立了岩体破碎块度分维与能耗之间定量关系,为岩体破碎块度控制提供了理论方法,并由此设计出一套“顶煤弱化预爆破技术方案”,保证了顶煤放落的块度要求,提高了回收率。该项技术方案在大同矿务局的实施使吨煤成本平均下降5.53元,1997年到1999年新增产值4.5亿元,节支1854万元。
  运用损伤力学、分形几何、、材料物理等理论,。谢和平系统研究了裂隙岩体的几何形态、定量描述方法、断裂机制、统计强度、本构关系以及断层节理力学行为,建立了非连续裂隙岩体力学研究的新理论体系,
谢和平 院士(校长)
他将理论成果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煤矿开采中的技术难题,提出和设计了一套“顶煤弱化预爆破技术方案”,突破了国际采矿界公认的坚硬厚煤层不能采用放顶开采的技术瓶颈,提高了回收率,他首次应用分形方法得到了岩体断层滑移、沉陷量与节理空间分布、粗糙度的定量关系,提出用局部有限样本进行分形插值获得矿山深部断层表面形态的方法,成果在河南鹤壁矿务局应用后取得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
  作为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的嫁接者,他的成果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矿山岩体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科学家”;作为大学校长,他带领四川大学初步进入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行列。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率四川大学师生员工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为支援灾区作出重要贡献。
  地震发生后,谢和平在第一时间就动员组织全校员工和学校华西医院等四所附属医院深入灾区一线抢救伤员、提供各方面的志愿服务,动员组织专业救援队、爆破和建筑等专家突击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共1365支近3万人次前往重灾区参加救灾。当时,在余震不断、传言四起、师生和市民极度恐慌的复杂情况下,他坚持科学判断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在确保师生职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力排众议,敢于负责,力主以四川大学恢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实际行动,消除社会恐慌情绪,带头维护成都这个抗震救灾大后方的社会稳定。
  谢和平认为,成都是救灾、的运转枢纽,是整个重灾区严重伤员的抢救基地,如果谣言四起、心情恐慌,就不利于成都市的安定,就会直接影响抗震救灾。当时他特别强调,稳定川大师生、维持正常秩序,就是对一线抗震救灾的最大支持。在他的主持下,四川大学于去年5月15日率先在成都高校中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
  为了消除师生恐慌情绪,复课后,谢和平白天带头到最高楼层和教师与同学一起听课,晚上则到最高楼层的学生宿舍,利用自己的专业,向同学们讲解科学防震和科学判断震情的知识,消除大家的恐慌情绪。实践证明,四川大学率先复课这一举措,对成都地区高校乃至四川的人心稳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从废墟救出来一个女孩的,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她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考大学,报四川大学有没有希望?”为此,谢和平于第二天就主持制定了《地震灾区受灾考生关爱计划》,之前还主持制定了《四川大学地震灾区受灾学生救助计划》,并向全社会公布。这两个计划的实施,使受灾学生和灾区考生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特殊关爱。
  地震发生后5天,谢和平就在学校提出全面、全力、全程参与和支援重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与灾后重建的要求和具体思路,并在震后14天内,相继主持制订并实施了《四川大学师生参加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鼓励计划》等一系列支援重灾区灾区重建计划,并亲自前往什邡、绵竹等重灾区签订了四川大学全面支持其灾后重建的协议。
谢和平 院士(校长)
  谢和平充分发挥四川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优势及自己在海外高校的影响力,引进了美国加州大学及劳伦斯国家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技术、人才等资源与四川大学共同形成了支援灾区重建的国际合力。目前,已吸引了境外灾后重建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灾后重建技术40多项,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向来自灾区的52名大学生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前夕,“危机传播与中国经验”高峰论坛5月9日在四川大学举行。四川大学校长、四川省谢和平院士在致辞中饱含深情地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学校本着振兴民族、奉献社会的这样一种大学传统、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第一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华西四个附属医院所有人员,在灾区抢救伤员,提供多方面服务,组织救援队、爆破、建筑等专业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共3万余人次,华西医院是接收最危险、救治最难的救治基地……
  正是在谢和平的倡导和带领下,四川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坚持“心系人民,仰副国家”的价值追求,牢记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区的稳定和支援灾区各项任务的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 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谢和平 院士(校长)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中国力量》
  谢和平院士主编《――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实力快速跃升的国
谢和平 院士(校长)
家,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日益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课题。赶在国外诸多智囊团行动之前,全面总结,系统分析中国的制度优劣,文化长短,精神强弱,无疑具有知己知彼,继往开来的迫切现实意义。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条便捷的路径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要穷尽案例材料,全面、翔实、客观地利用真实数据,在案例的信度和效度上做足文章,一方面要将案例的深刻意义,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继而推衍出个体正确下的普适定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由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主编的《中国力量――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一书,截取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这一短暂时间片段,通过比较、分析、反思,追踪中国的力量源泉所在,不愧为近年来,由焦点案例而中国道路,由中国道路而中国制度、文化和精神研究的重量级学术作品。事实上,谢和平校长的《中国的力量》一书,是川大学人关于中国灾害应急管理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系统反思和总结。它不但集合了四川大学政治、管理、历史、文学、外语、新闻、艺术、经济和法学等不同学科顶尖学者智慧,而且最大限度发挥了四川大学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视角新、方法新、材料新、形式新、结论新、立意新、标准高、强度高、效率高、质量高等诸多突出特点。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字里行间,在浓郁的学术意味之中,不时透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悲天悯人、服务苍生的崇高人文情怀。正如谢和平校长在序言中所说,“尽管世界各国国度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但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是相同的,对快乐与痛苦、爱与恨的感悟是一致的,那么,面对同一物理量级的地震灾难,两国人民承受的痛苦、创伤,两国人民的依靠感、安全感为何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不能不使我去深刻体会中国制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力量。”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中国力量》一书的最大亮点在于,通过比较汶川和海地地震后两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不同反应,为中国的成败与得失找到了一面警醒、惕励自己的镜子,使我们透过日常生活中的牢骚,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和珍视我们自身制度与文化中那些宝贵的东西,也即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繁荣稳定的经济力量和秉承数千年文化底蕴、富有爱心而又勇于奉献的全国人民。多难兴邦。相信每一位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由衷信服,在中国力量的巨大感召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刚刚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地震灾难,从容面对未来更多未知的挑战和危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前行。
谢和平 院士(校长)
  “感恩与回报之心已经成为我们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我们时时刻刻以它来激励自己用奋斗、探索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来回报党和国家的培养。”
  “也许中国青年科技奖对所有获奖者来说不算是最高的奖项、也不算是份量最重的奖项。但是,中国青年科技奖作为我们科学探索起点上的奖励,饱含了党和国家对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
成长的厚望和重托,它的启迪与激励作用在我们一生中都是最重要的、都是分量最重的。”
  “科学无,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国家,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更要增强党的观念、国家的观念。”
  “因为我觉得川大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的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之材,这是川大的特殊任务。因为她不是一般的大学。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她应该是西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库。所以我觉得,我来以后要不辜负上级组织、四川大学承担的地位和独特作用,我觉得压力很大。”
  “我想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一种管理运行机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来创造条件。我经常在大会小会都讲,我们一个大学就是“大师”、“大楼”、“大爱”。“大师”就是要有学术大师、名师,“大楼”就是一个校园的建设,一个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一个“大爱”就是要有爱心,关爱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关爱学生。”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觉得都是在川大改革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因为川大是一个老校,这几年加快了发展,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改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下一步要重视学生提的这些意见。在现阶段我一直跟教师、学生干部讲,现在学生三个不容易:一个是考上大学不容易,现在高考这样激烈,必须要一个高水平的比较高的分数才能考上川大,考上川大不容易;第二个就是上学交费不容易,特别是我们学校处于西部,好多孩子来自农村,交费不容易;现在就是学了四年以后,毕业找工作也不容易。我们要进一步地关爱学生,使学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地得到提高。”
  “我觉得一个人追求的事业,无论是当校长,也是一个事业,搞学术也是一个事业。但是我认为当校长是种更重要的责任。上我继续要做好,实现自己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也要做好,我尽量把它都做好。”
谢和平 院士(校长)
  在人生的道路上,谢和平以近乎执拗的秉性、山里人特有的质朴,一次次叩开科学的迷宫,在王国里品尝着奋斗者的甘与苦,成功的喜悦和不停探索的快乐……
  1987年,就在谢和平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建立了岩石微观断裂的穿晶与沿晶和穿晶相偶合的分形模型以及裂纹分叉的分形模型,对一些物理现象给予了定量定性的解释;利用分形几何进行了岩爆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解释了地震学中未有解释的低b值对应大地震产生的物理理论。他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对于一个探索者来说,不断的追求才是真谛之所在。作为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嫁接者――谢和平的成功,不仅是在理论研究上有重要突破,还在于他将自己的理论成果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他结合自己多年积累、收集到的矿山岩爆大量数据,应用损伤力学和分形概念推导出了分维与能量释放大小的负指数相关关系,为矿山事故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谢和平书法作品
  谢和平的成果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引起了轰动,、、、德等10多个国家的许多科学家曾专门来函索取他的英文、资料,许多国家邀请他前往讲学。日,谢和平走上了美国犹他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讲坛。此刻,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教授,用英语向在座的专家学者讲授他创建的新的学科――分形岩石力学。
  他是受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杂志编委、国际岩石力学专家帕瑞森教授邀请,作为赴美国犹他大学讲学的。谢和平为该校博士生开的“分形岩石力学”和“损伤力学”两门课,被正式纳入该校的教学计划。谢和平的讲演倾倒了异国的专家、学者。地球科学院院长麦喀特教授、国际岩石力学专家帕瑞森教授快步走向讲台,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称道:“very
good!”太精彩了!谢和平也激动不已:给碧眼金发的洋博士讲学,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怎么能不自豪呢!
  两个学期的讲学结束了。他魂系祖国,谢绝诱人的,优厚的条件,外国同行的百般挽留,毅然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1990年又受国际岩石力学协会邀请写作“岩石力学中的分形”一书,作为“地质力学研究丛书”系列出版,他是这套丛书中的唯一中国作者并被誉为“该领域的尖端科学家和国际公认权威”。最近他又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基金资助,将应邀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研究。谢和平富有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科研道德。自1989年以来多次受到全国性的表彰,1991年又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和获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谢和平草书
  1992年谢和平获奖时,还只是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今天,他已经当选中国工程院的,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他的科学研究从一个设想,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新领域,并进一步扩展到了一个大的学科,在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界处于领先地位。
  在人生和事业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现成的路。当不愿沉默、渴求前进的人迈开大步向前走时,路就出来了 ――它便是我们身后的脚印。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和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道路崎岖坎坷,但他凭着一颗对国家、对事业无限的爱心,靠着不可动摇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从80年代末期就站在中国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的科学前沿,对那些曾让中外科学家久攻不破、百思不得其解的梦幻般的神奇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做出了独有的奉献。
谢和平 院士(校长)
  近期,谢和平在香港将筹资近3亿元与共建“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这是国内首个集灾后重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基地,将在灾后重建和灾区美好家园建设、康复治疗、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提供长期和可持续的支援。目前,学院正在顺利筹建过程之中。
  应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Z P Bazant教授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四川大学进行了为期1周的访问,在此期间,Bazant教授举办了3场学术讲座,并与谢和平院士就项目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Bazant教授对谢和平院士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年初,谢和平又进一步把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学校今后5至10年的总体发展战略行动规划,形成了四川大学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和思路,并正在积极推进。
  可以说,在谢和平的倡导、带领下,四川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为支援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向国家、向人民、向社会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四川大学医疗救护队的同志,温家宝总理和李长春、刘延东等同志来到川大,勉励广大师生在抗震救灾中、在重建家园中、在振兴四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和平 院士(校长)
  已发表论文:
  [1]易成 张亮 陈忠辉 谢和平.一种新的描述粗糙表面形貌尺度分维Rd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75~
  [2]赵忠虎 谢和平 刘志宝.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恢复力特性研究状况[J].工业建筑,):62~
  [3]段庆全 刘彩平 谢和平.混凝土亚临界裂纹扩展的分形效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70~
  [4]王怀文 周宏伟 左建平 王志国 谢和平.光测方法在岩层移动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78~
  [5]易成 张亮 谢和平.轴向受压两体力学模型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571~
  [6]鞠杨 李业学 谢和平 宋振铎 田鹭璐.节理岩石的应力波动与能量耗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426~
  [7]易成 张亮 陈忠辉 谢和平.基于两体相互作用问题的粗糙表面形貌描述指标系统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481~
  [8]张茹 谢和平 刘建锋 邓建辉 彭琦.单轴多级加载岩石破坏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584~
  [9]夏昌敬 谢和平 鞠杨.孔隙岩石的SHPB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896~
  [10]夏昌敬 谢和平 鞠杨 .冲击载荷下孔隙岩石能量耗散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1~
  [11]夏昌敬 鞠杨 谢和平.爆炸载荷下岩石损伤与能量耗散的数值分析[J].弹道学报,):1~
  [12]段庆全 刘彩平 鞠杨 谢和平.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混凝土亚临界裂纹扩展的分形效应[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190~
  [13]王怀文 谢和平.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195~
谢和平 院士(校长)
  [14]周宏伟 谢和平 左建平.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91~
  [15]陈忠辉 谢和平 李全生.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J].煤炭学报,):172~
  [16]彭瑞东 谢和平 鞠杨 周宏伟.试验机弹性储能对岩石力学性能测试的影响[J].力学与实践,):51~
  [17]谢和平 鞠杨 黎立云.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3003~
  [18]张亚衡 周宏伟 谢和平.粗糙表面分形维数估算的改进立方体覆盖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3192~
  [19]何满潮 谢和平 姜耀东.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803~
  [20]彭苏萍 谢和平 何满潮 张慎河.沉积相变岩体声波速度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831~
  共127 篇文章
  已发表专著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6本中英文专著
不以恩怨毁誉,不以亲疏定事非
发表于:12-05-28 19:40
陈清泉 院士
陈清泉:著名画家,现副院长、中国书画院山水画艺委会主任等,作品被、等收藏,事迹被全国上百家媒体进行报道。作品多参加全国艺术品拍卖活动,成就录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等辞书。另有陈清泉:亚洲电动车之父,世界电动车三大权威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兼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等职务。
出生于印尼(原籍:福建)
出生日期:
世界著名电机及电力驱动专家
毕业院校:
主要成就:
世界电动车三大权威之一
学术荣誉:
(世界多国工程院)
学术影响:
亚洲电动车之父
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
2002任职:
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2010任职:
信电学院院长
陈清泉 院士
  陈清泉[1],男,现任荣誉教授、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香港第一位);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
  丘吉尔学院院士。
  陈清泉院士原籍福建省市,1937年1月出生于的马吉朗市,是著名的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及轮值主席,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Global
View》杂志称赞其为“亚洲电动车之父”。
  陈清泉(-)男,福建省漳州人,生于印尼中爪哇马吉朗市。汉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动机学专家。
  1957年毕业于(今),1953年回国就读于北京矿业学院, 于1957年以优秀成续毕业。毕业后留校教书,
并于1957年至1959年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为研究生。1960年被评选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之后曾在煤炭工业部从事提升机自动化的技术革新, 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矿用防爆干式变压器和低频发电机系列,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1970年代在上海主持研制了我国首期直线电机并形成系列产品。1976年任职于香港电灯公司为研究工程师。1976年至1980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1981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该校电机系。
2010年任职中国矿大信电学院院长
  1983年获德DAAD学术奖, 于德国(T.U. Berlin)及布朗斯威克工业大学(T.U. Braunschweig)从事特种电机研究。1984年获法国外交部学术交流奖,
于法国克罗诺贝尔理工大学(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Grenoble)讲学。1986年赴东京大学任。1987年获美国能源部及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支持,
创办国际电动车研究中心, 并于该年获美国IEEE优秀论文奖。1988年获加拿大阿尔干优秀科学奖(Alcan Award for Technical Excellence),
并获加拿大麦克麻斯德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聘为虎克杰出访问教授(Hooker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1989年应邀任美国加州柏格来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客座教授。于1992年被甄选为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IEEE
Fellow), 以表彰其在电力拖动及电动车研究之杰出成就。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大学(Odessa Polytechnic University)荣誉科学技术博士(Honorary
Doctor of Science Degree), 以表彰他在现代电机控制及电动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1995年应邀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任客座教授。
  1996年获匈牙利电工技术学会优秀成就奖, 并获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英国电机工程国际杰出学术演讲奖。200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2002年创办国际高等研究院并任院长。
  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科研及工业经验。他现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讲座教授及主任, 国际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本田讲座教授,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技顾问, 韩国三星公司高级科技顾问,
中国长江动力集团高级科技顾问,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术技术委员会主席,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 主席等职, 并兼任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多间著名大学名誉教授。持有英国及香港的电机专业特许工程师资格(Chartered
Engineer, 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 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英国电机工师学会及香港工程师学会的资深会员(IEEE
Fellow, IEE Fellow, HKIE Fellow)。并获选为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杰出演讲家(IEEE Distinguished Speaker)及印度法拉第纪念杰出演讲者。
2010年任职中国矿大信电学院院长
  多年来对电动车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开发创新,提出了电动车的工程哲学,揭示了电动车的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规律,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的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研制了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并多次获得国际性的奖项,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250余篇,著书10部,获英国专利9项。其主要发明有高性能电机,
特种电机, 电动车系统优化, 电动车电力驱动系统, 智能标测系统, 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能源智能管理系统, 电机磁场分析优化等。他撰写的专著《现代电动汽车技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使现代电动车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是1990年第十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总主席,
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曾任主席, 被誉为世界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对推动香港和内地之间及中国和国际之间的科技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早在七十年代已推动多项交流工作。他先后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的名誉教授或顾问教授。他于一九八七年积极参与筹组中国电工技术协会电动车辆研究会并任顾问至今,
他也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及其它学会的理事。
  在工业界, 他担任中国兵器总公司国营惠丰机械厂、中国长江动力集团等的高级科技顾问。他和内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工厂有长期科技合作协议, 开发先进电机驱动系统及先进电动车,
其中项目获国际奖项并在日本、美国、德国得到应用。为鼓励青年学者为我国科技发展而勤奋钻研, 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及合肥工业大学等设立陈清泉教授奖学金。他每年为促进中国及国际间的科技交流穿梭于中国内地和美、欧、亚各国之间。他在香港及美国培养的中国博士生现已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地担任要职并成为科技事业和国际交流上的骨干。
陈清泉 院士
,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一个企业家的家庭, 从小即受多国文化熏陶。
  从小学习英文、德文、日文,其家庭教师为德国人,陈院士原籍福建省漳州市。
  1953年,毕业于一间著名的华侨中学 ─“巴城中学”。
  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88年更名中国矿业大学),以优秀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年,在被北京矿业学院保送到进修研究生。
  1976年,任职于香港电灯公司为研究工程师。
  1976年至1980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
  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任教。
  1984年,法国克罗诺贝尔理工大学(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Grenoble)讲学。
  1986年,赴东京大学任访问教授。
  1987年,获美国能源部及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支持,创办国际电动车研究中心。
  1992年,升任香港大学讲座教授。
  1992年,被甄选为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IEEE Fellow), 以表彰其在电力拖动及电动车研究之杰出成就。
陈清泉 院士
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
   年,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
  1997年,陈清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
  2001年,获选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被《亚洲新闻》评为最佳技术创新者。
  2002年,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2003年,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日,受聘担任临沂大学名誉校长。[2] 
  日,受聘担任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3]。
  现任: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临沂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多所大学名誉教授。
  第十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总主席(1990年);
陈清泉 院士
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曾任主席;
  被誉为世界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国际电动车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本田讲座教授;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技顾问;
  韩国三星公司高级科技顾问;
  中国长江动力集团高级科技顾问;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术技术委员会主席;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
  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
  亚太电动车协会主席等职;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
  1988年,获加拿大麦克麻斯德大(McMaster University)聘为虎克杰出访问教授(Hooker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1989年应邀任美国加州柏格来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客座教授;
  1990年任第十?国际电动车会议总主席,并在世界电动车巨头的拥护下创立世界电动车协会,因此陈教授被誉为世界电动车三大权威之一;
  1995年,应邀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任客座教授;
  1999年,任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
陈清泉 院士
200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2002年,创办国际高等研究院并任院长;
  陈教授持有英国及香港的电机专业特许工程师资格(Chartered Engineer, Registered Professional Engineer);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
  英国电机工师学会及香港工程师学会的资深会员(IEEE Fellow, IEE Fellow, HKIE Fellow);
  陈清泉院士是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及轮值主席,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
陈清泉 院士
提出的电动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使现代电动车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多年来,他对电动车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开发创新,提出了电动车的工程哲学,揭示了电动车的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规律,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的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研制了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并多次获得国际性的奖项,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
  其主要发明有高性能电机,特种电机,电动车系统优化,电动车电力驱动系统,智能标测系统,电池智能管理系统,能源智能管理系统,电机磁场分析优化等。
  他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250余篇,著书10部,获英国专利9项。
  撰写的专著《现代电动汽车技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使现代电动车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陈清泉院士积累了廿九年教学科研经验及十一年工业经验。
  多次获得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
陈清泉 院士
1960年,被评选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3年,获德DAAD学术奖,并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 Berlin)及布朗斯威克工业大学(T.U. Braunschweig)从事特种电机研究。
  1984年,获法国外交部学术交流奖。
  1987年,获美国IEEE优秀论文奖。
  1988年,获加拿大阿尔干优秀科学奖(Alcan Award for Technical Excellence)。
  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大(Odessa Polytechnic University)荣誉科学技术博士(Honorary Doctor of Science
Degree),以表彰他在现代电机控制及电动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1996年,获匈牙利电工技术学会优秀成就奖, 并获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1997年,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
  之后曾被煤炭工业部借用, 从事于提升机自动化的技术革新, 主持设计及推广用于提升机自动化的低频发电机系列。
  2000年,获英国电机工程国际杰出学术演讲奖,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杰出演讲家(IEEE
  Distinguished Speaker)及印度法拉第纪念杰出演讲者。
  2010年5月,当选“2009年度人物”[4]。
不以恩怨毁誉,不以亲疏定事非
发表于:12-05-28 19:44
宋振骑 院士
宋振骐,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现)。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RM)成员,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
湖北。武汉
出生日期: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毕业院校: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用矿压理论开拓者和奠基人
采矿界第一位院士
采矿界唯一一位科学院院士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日,出生于。
  1953年9月-1957年7月,在北京矿业学院(现)采矿系地下开采专业学习。
  1957年7月-1967年3月,任采矿系助教。
  1967年3月-1978年5月,任(现山东科技大学)采矿系助教。
  1978年5月-1979年8月,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矿系讲师。
1979年5月-1987年3月,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及矿压研究所(系主任兼所长)。
  1987年3月-1993年3月,任山东矿业学院矿压研究所教授、所长。
  1991年,当选为(学部委员)。
  1993年3月至今,任矿压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1],山东科技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职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
  宋振骐教授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山东省第四届常务委员。
第五届副理事长。
  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组成员。
  ,长期从事矿山压力研究,根据他提出
的岩层运动理论,是防范煤矿顶板冒落、以及冲击地压、底板突出等重大矿井事故。他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
  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
  是我国的
  ,在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当前,我国已探明的达
  吨,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相对贫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全、经济、洁净地开采煤炭成为煤炭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事业。煤炭地下开采是在数百米乃至近千米的地下进行的,摸清矿山压力的分布进而提出矿山压力的控制措施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是防范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冲击地压、底板突出等重大矿井事故的基础理论。由于采场的不断推进,矿山压力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长期以来,用于针对这一工程特点的矿山压力理论尚不够完善。宋振骐院士针对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的工程特点,正确指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由岩层运动决定的,从而提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理论应以
研究上覆岩层运动为中心,把深入揭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放在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现场实测研究、实验室相似材料及计算机模拟研究以及理论分析,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揭示了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随采场推进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广泛实践,提出了“两个应力场”的理论。该理论为在生产现场通过观测支承压力显现发展变化规律、预测预报采场顶板运动(来压),推断支承压力分布以及正确建立采场矿压控制设计结构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仪表是科技人员的眼睛,宋振骐在长期井下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深切地体会到,没有矿压仪表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岩层的运动规律。
  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矿井(开滦范各庄矿)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进行了10个钻孔长达4年的观测,对于所取得的10万个岩层运动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用于解释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规律的深入研究,是由宋振骐带领毕业生做的,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我国国外引进和国产的综采设备装备的两个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活动和矿压规律的研究,以及它们与普采工作面的对比也是他带领毕业生做的。
  1976年,第一对矿井(南屯煤矿)投产后,多次发生一次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宋振骐带领学生和现场同志一起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经历了近百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摸清了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从此排除了相应的顶板事故。
  70年代末,我国矿压仪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钱却无处买仪器。“没有就自己造!”宋振骐怀着“动员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壮志豪情,动员了一大批物理、机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日夜奋战,先后研制了CH-50型压力合、KY-82型岩层动态仪、DCC-1型遥测仪、DK-Ⅱ支柱质量监测仪、SY-50、SY-60型支柱测力计。
80年代以来,主持了包括“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等10多个重大项目。
  1980年,松树镇矿迫于坚硬顶板威胁而采用“刀柱式”开采法,引起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和大量瓦斯积聚,造成近百人伤亡的重大瓦斯事故。宋振骐通过实测研究分析,摸清了顶板活动规律及相应的参数,大胆改用长壁垮落法控顶,从此避免了底板鼓起,底煤破坏、瓦斯涌出等强烈矿山压力显现,从此排除了该矿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
  1984年,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5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每年用数万立方米坑木控制顶板,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宋振骐和研究所的同志带领毕业生应邀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80年代中期,宋振骐领导的仪器工厂生产了全国近75%的矿压仪器。 
  到90年代初,随着支架的大面积推广,自动监测支架工况已成为煤矿现代管理的标志之一,因此,他带领仪表研究人员开发了综采支架工况监测系统,并在十多个局矿进行了推广。
  1991年11月,以发展采矿工程学科理论及应用于工程实践上的“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到1999年,矿压仪表产业依然是矿压研究所的经济支柱之一,矿压仪表为矿压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0多年来,在培养了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及管理优秀人才的同时,宋振骐和他的同事带领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涉及全国几十个局矿,正是长期的深入实践使他比较深刻的认识了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煤层地质多变、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不断变化等工程特点,从而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建立融合矿山压力和岩层运动预测预报(摸清敌情)、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监控)为一体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把生产现场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定量决策的阶段。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奖情况:
  国煤炭一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0多项奖励。
  宋振骐院士是我国煤矿采场传递岩梁矿压理论的创立者,实
用矿压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采矿工程界第一位院士,也是至今为止采矿界唯一一位科学院院士。
  日,出生在汉阳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
  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工厂也内迁。
  宋振骐从记事起就为生活所迫,拾柴、捡炭,从大食堂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什么样的苦都吃过。
  1946年,家搬到,父母为了让他读书,认了小学教师做“干爹”,从此随了干爹的姓,改名宋振骐。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的煤炭事业的向往考入,开始了大学生活,由于当时井下条件比较艰苦,喜欢这个专业的人很少,但吴子牧院长的讲话“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激励着他。
  他和同学自编自演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的大学和中学,还受到了总理的表扬。
  宋振骐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意愿。他如饥似渴地学好每一门课,特别是数学、力学。他很爱读的书,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及有关军事战略部分。在学校除了学习,他还是文体科学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院民乐队长、系篮球队长。
  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参加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担任了院首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这些活动锻炼了宋振骐的身体、意志,培养了他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和组织工作能力,也强迫他改进了学习方法,争取到各门功课全五分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出席北京市“三好学生”代表大会。为了响应毛主席“三好”号召,1956年他所在班还自编自演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一二.九”运动演出后,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一直到现在,老同学们相见,都以此为自豪。
  1957年8月,宋振骐以优秀毕业生的称号留校,走上人民教师的舞台。回忆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使他感到自慰的是,他始终把同学们看成是科学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1958年至1962年,在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他和同学们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羊渠河一矿)的试生产,在淮南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在隆隆的煤水声中,经历了煤层和顶板垮塌、煤流冲击的险境。
  1963 年,他开始带领同学们不顾煤壁片塌、顶板冒落的危险,研制试验了装煤犁、安全支柱的装备,煤炭工业部张霖芝部长亲临参观,并在全国煤展会上展出。
  40多年,来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深入煤炭生产第一线从事采矿工程基础理论--"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的研究,为建立和发展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及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特别是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开采经济效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举办培训班
  成就及荣誉近10年来,宋振骐领导矿压研究所在全国举办培训班,大力推进“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的现场应用,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了从人测到的矿压监测仪表,为降低我国的顶板伤亡事故作出了贡献。
  山东省优秀教师。
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
  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
  享受获得者(1990年起)。
  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11月)。 
  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不以恩怨毁誉,不以亲疏定事非
发表于:12-05-28 19:46
这几位是本在矿大读书的院士,不包含其他情况哦。
不以恩怨毁誉,不以亲疏定事非
发表于:12-05-28 23:49
不止这些,看来楼主知道得不多。
发表于:12-05-29 08:38
矿大、矿大
发表于:12-05-29 09:44
知名度都不如芙蓉姐姐
&&&&&&&&我很窒息
&&&&&&&&因为到处吹着肮脏的风
&&&&&&&&官风,民风,乃至国风
&&&&&&&&我渴望一阵持久的清扬的大风
&&&&&&&&吹散这眼前的浊物!
发表于:12-05-29 12:03
回复 第6楼 的 燃灯道长:
我知道不止这几位,你看清楚了再说,我是说本科教育在矿大读书的是这几位。像陈清如是唐山交通后并入矿大,周士宁是先在复旦大学后转入矿大的,钱鸣高本科是在东北那个大学读书的,等等,很多吧
不以恩怨毁誉,不以亲疏定事非
发表于:12-06-15 11:03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部矿业集团领导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