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测卵泡黄素化基础体温左1.7/l.5右l.2/1.l体温37。是怎么回事

前天测卵泡1.4/1.3今天去测没有了,医生说排了,可卵泡那么小怎么会排了?有懂得的吗_育儿问答_宝宝树
前天测卵泡1.4/1.3今天去测没有了,医生说排了,可卵泡那么小怎么会排了?有懂得的吗
当时年龄:
来自:网页;
刚当妈妈的我们,肯定什么都不懂,后来是宝宝树的晨晨医师帮我解决的孕期跟哺乳期的任何问题,给你他的扣,56535 l 后面697 你去找他问下,赶紧解决你的问题吧
其实,宝妈你也可以,这些知识里面都有哦!
最佳回答者:
不会是萎缩了吧!
应该属于卵泡发育不好,正常卵泡在1.8-2.5。我备孕第三个月,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做监测卵泡发育不好,第三月月经干净后去那了中药调,还好有长2.0*2.0现在就在等是否好孕,自己快疯了想近早知道是否好孕。当前位置: >>
专升本 生理学 第5、6、7章 呼吸、消化、代谢体温
冯向功2014.3
第五章呼吸生理教研室 冯向功 往年考点一、名词解释 6个2006、肺泡通气量 2007、血氧饱和度 2008、内呼吸 2009、氧解离曲线 2010、血氧含量 2011、用力呼气量 第五章二、填空往年考点共22个空
2002、肺通气/血流比值减少表示_;比值增大表示_ 。 2004、肺通气直接动力____,原动力是_____。 2005、氧解离曲线是表示___与___关系的曲线。 2005、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____作用。 2005、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包括__、__和惯性阻力。 2007、二氧化碳主要通过_,其次通过_反应的引起呼吸 中枢_。 2009、吸气初,肺内压_大气压,胸内压_大气压。 2010、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包括_和_两个环节。 2011、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__、它对细胞外液的__敏感 第五章三、简答题往年考点共5 道2002、胸内压是如何行成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003、当吸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 加时,对呼吸有什么影响?机制如何? 2006、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及生理意义。 2010、何谓氧解离曲线?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呼 吸呼吸过程的三环节: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呼吸)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正常12-18次/分 5 本章必须分清的10对名词肺通气与肺换气 呼吸原动力与直接动力, 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与非弹性阻力 余气量与功能余气量 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 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氧容量与氧含量 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 第一节(一)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肺通气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1、呼吸运动吸 气平静 呼吸吸气肌收缩,胸廓各径增大呼 气吸气肌舒张,胸廓各径减小(主动)小(被动)呼气肌收缩, 胸廓各径进一步减吸气肌,吸辅肌收缩, 胸廓各 用力
径进一步增大(主动) 呼吸(主动)8 2.肺内压概念:肺泡内的压力。吸气时: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时: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临床意义:人工呼吸 ①人工呼吸机 ②口对口呼吸 胸膜腔内压(胸内负压)A.形成条件:胸膜腔是密闭的腔; B.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C.生理意义:a. 保持肺的扩张状态。 b.促进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 10 胸内压是如何行成的?生理意义是什么?①形成机制: A.形成条件:胸膜腔是密闭的腔; B.因为: 肺内压使肺泡扩张。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所以: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又因为:在吸气末和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又所以: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再因为:习惯上把大气压设为零,其公式为: 再所以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结论:胸膜腔内压主要有肺回缩力形成②生理意义: a. 保持肺的扩张状态。b.促进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
12 (二)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占70%;非弹性阻力,占30%) 1、弹性阻力包括(1)肺回缩力 肺弹性纤维的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 (2/3)(2)胸廓弹性回缩力2、非弹性阻力 包括气道阻力、粘滞阻力和惯性阻力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占80-90%。大气道是气道阻力主要部位,气管切开,气道阻力减小 小气道是呼吸疾病好发部位,平滑肌痉挛,气道阻力增大 14 什么物质能 降低 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来源:肺泡Ⅱ型细胞 2、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3、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4、生理意义 a:减小吸气祖力;利于肺泡扩张,防止肺萎缩; b:阻止肺血管内液体渗入肺泡内,防止肺水肿; c: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相对稳定;防止肺不张。 15 二、基本肺容积与肺容量(一)基本肺容积指不重叠,相加后等于肺内气体总量的指标。 1.潮气量:成人约0.4―0.6L。 平均约0.5L。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成人约1.5―2.0L。 3.补呼气量:成人约0.9―1.2L。 4.残气量(余气量)成人约1―1.5L。 最大呼气末肺内的剩余气体量。 (二)肺容量:指肺容积指标中2项或2项以上之联合气量.1.功能残气量:成人约2.5L。平静呼气末肺内的剩余气体量(残气量+补呼气量)。2.肺活量:成人男:约3.5L,女约2.5L。 一次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一次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前3秒末所呼出 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为83%,96%,99%。 其中第一秒末意义最大。 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1.肺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气体的总量 = 潮气量×呼吸频率/分500ml×(12-18次/分)2.肺泡通气量(有效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500ml-150ml)×(12-18次/分) 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正常为150ml 正常为0无效腔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从鼻到终末 细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 通道,不进行气体交换。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20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对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影响被测者 呼吸频率 (次 /分 ) 16 8 32 潮气量 (毫升) 500
肺通气量 (毫升/分) 00 肺泡通气量 (毫升/分) 00正常安静深慢呼吸 浅快呼吸结论: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深而慢的呼 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21 1.肺通气是指 A.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气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O2入肺的过程 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活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运动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3.平静呼气末胸内压 A.高于大气压 B.等于大气压 C.低于大气压 D.比吸气中期负压绝对值大 4.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呼气全程 B.吸气末和呼气末 C.呼气末和吸气初 D.吸气全程 5.胸膜腔内压的数值是 A.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B.大气压-弹性阻力 C.大气压-肺表面张力 D.大气压-肺回缩力 6.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胸廓扩张 B.呼气肌收缩 C.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D.胸膜腔密闭 7.肺通气所遇到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 A.胸廓 B.肺的弹性纤维 C.肺组织和胸廓 D.肺泡表面张力 8.肺弹性阻力减少见于 A.肺充血 B.肺组织纤维化 C.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D.肺气肿 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肺顺应性增加 A.肺弹性阻力增加 B.肺弹性阻力减小 C.气道阻力增加 D.气道阻力减小 10.肺气肿患者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哪项气体量增加 A.功能余气量 B.潮气量 C.肺活量 D.用力肺活量 11.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A.气流速度 B.气流形式 C.呼吸道长度 D.呼吸道口径 1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13.评价呼吸效率较好的指标是 A.无效腔 B.肺活量 C.肺泡通气量 D.每分通气量 14.潮气量为600ml,呼吸频率为15次/min,无效腔气量为 150ml,则肺泡通气量为每分钟: A.9L B. 5L C.24L D.6.7L 15.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泡气量 D.闭合气量 16.设某人潮气量为500ml,无效腔容量为150ml,呼吸频 率为12次/min,心输出量为5L/分,其通气/血流比值为 A.1.2 B.0.6 C.0.84 D.1.8 17.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A.每分通气量 B.最大通气量 C.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18.最大吸气末的肺容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总容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19.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至24次/min, 潮气量从500ml减 少至250ml,则 A.每分通气量减少 B.每分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泡通气量减少 20、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是 A、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D、余气量*呼吸频率 21.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是 A.肺活量 B.肺通气量 B.时间肺活量 D.潮气量 22.能使肺回缩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的是 A.肺纤维化 B.肺充血 C.肺水肿 D.肺气肿 23、时间肺活量的第一秒末应为 A、55% B、76% C、83% D、96% 24.关于胸膜腔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B.通常较大气压低 C.吸气时负值减小,呼气时负值增大 D.胸膜腔负压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25.男,65岁,有45年吸烟史,主诉气促,尤其呼气困难。 诊断为肺气肿。患者肺部出现下列何种情况 A.功能余气量减少 B.肺顺应性增加 C.胸廓顺应性降低 D.余气减少 26.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内哪种细胞合成分泌的 A.肺泡Ⅰ型上皮细胞 B.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C.气道上皮细胞 D.肺成纤维细胞 27.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D.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第二节肺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组织气体扩散动力:交换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O2O2CO2CO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29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扩散动力:交换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大气 肺泡气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PO2 PCO2159102-10497-10040300.34040465030 (一)气体交换过程1、肺换气静脉血→动脉血32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2、组织换气动脉血→静脉血33 (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 呼吸膜的面积(70m2)与厚度(&1um)正常成人的肺约有3亿个 肺泡,总扩散面积约70m2。 安静状态下,呼吸膜的扩 散面积为40m2,故有相当 大的储备面积。 问题:为什么肺气肿、 肺不张、肺萎缩及肺炎、 肺水肿、肺纤维化、胸腔 积液等病人常伴有呼吸困 难? 34 2、通气/血流比值正常值 4.2L/5.0L=0.84通气(肺泡通气量)/血流(心输出量)通气/血流比值↑ (>0.84 ),气多血少导致气体交换减少 相当出现肺泡无效腔 (如心衰、肺动脉栓塞)通气/血流比值↓ (< 0.84),气少血多导致气体交换减少 相当出现A-V短路 (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36 1.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扩大 B.肺动脉栓塞时,比值增大 C.安静时正常值为1.84 D.直立时,肺上部比值较肺部下部小 2.当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时提示 A.解剖无效腔增大 B. 肺血流量增多 C.功能性 A-V短路 D. 肺通气量减小 3. 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表明肺内可能出现 A.解剖无效腔增大 B.肺泡无效腔增大 C.解剖动-静脉短路 D.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占1.5% 占98.5%(一)O2的运输1.物理溶解 2.化学结合(HbO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物理溶解:占5%左右 2.化学结合:占95%左右 ①碳酸氢盐形式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88% 占7%38 O2与 CO2的运输O2的运输物理 运 溶解 输 形 化学 式 结合 1.5%CO2的运输5%98.5% HbO2的形 式88%7%碳酸氢盐的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发绀每L血液中去氧Hb含量>50g,口唇、甲床、粘膜等浅表毛细血管丰富的 部位,可呈紫蓝色,称为发绀。多提示缺氧。问题:1、缺氧都发绀吗? 2、发绀都缺氧吗? 43 严重贫血者缺氧很严重但不发绀Hb&50g/L,缺氧,不发绀 而RBC增多症 Hb&50g/L,不缺氧,发绀CO中毒者缺氧很严重但不发绀CO 中毒 CO与Hb 接和HbCO, HbCO 丧失运氧能力导 致机体缺氧, HbCO 呈樱红色,故患者缺氧但不 发绀 CO与Hb亲和力是O2的200倍,高原地区的人到平原 发绀但是不缺氧 44 (三)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每 1L 血液的血红蛋白所可能结合的 最大O2量。氧含量:每1L血液的实际含O2量。 血氧饱和度 =(氧含量/氧容量)×100% 氧解离曲线 表示PO2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氧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 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1)pH和PCO2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2,3二磷酸甘油酸 Pco2↑PH↓T↑2,3-二磷酸甘油酸↑ 氧离曲线右移 Hb与O2亲和力↓, HbO2 释放氧↑ 。有利组织供氧 Pco2 ↓ PH ↑T ↓ 2,3-二磷酸甘油酸↓ 氧离曲线左移 Hb与O2亲和力↑, HbO2 释放氧↓ 不利组织供氧 1.下列哪种形式是CO2或O2进出血液的必经形式 A.物理溶解 B.氧合血红蛋白 C.碳酸氢钠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2.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3.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形成碳酸氢盐 C.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与血浆蛋白结合 4. Hb氧饱和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血液中的 A.PO2 B.PCO2 C.血液中的PH D. Hb含量 5.氧离曲线是表示: A.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含量关系的曲线 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关系的曲线 C.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关系的曲线 D.血氧容量与氧分压关系的曲线 6.下列哪项变化不引起氧离曲线移位 A.pH值 B.PCO2 C.PO2 D.温度 7.可引起氧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右移的是 A.CO2 分压升高 B.2,3-DPG浓度降低 C.pH升高 D.温度降低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基本中枢:延髓 共同维持正常呼吸调整中枢:脑桥 大脑皮层:呼吸运动随意调节52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肺机械感受反射1、肺牵张反射 包括:1)肺扩张反射:是吸气或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2)肺缩小反射:是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感受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 传入神经: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膈、肋间神经; 效应器:膈肌、肋间外肌。 (二)化学感受性反射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CO2和H+浓度改变时反射性的改变呼吸运动。意义:维持内环境中Po2、Pco2、H+的相对稳定 外周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55 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置中枢化学 感受器外周化学 感受器化学 物质延髓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O2 CO2 H+56 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置中枢化学 感受器感受细胞神经细胞感受刺激[H+]↑ (pH↓) PCO2↑ pH↓ PCO2↑ PO2↓59延髓外周化学 感受器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Ⅰ型细胞 1、 PCO2理刺激剂 机制: PCO2对呼吸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吸入气中CO2适当增加,对呼吸有刺激作用,是正常呼吸的生呼吸中枢(+)(++) 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 这两条途径中,后一条途径是主要的。★血中一定量的CO2 使呼吸中枢保持兴奋性 ★严重 PCO 过高时,呼吸中枢抑制、麻痹。 2 60 当吸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 加时,对呼吸有什么影响?机制如何?影响: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1% → 肺通气量增加 吸入气CO2增加 4% → 肺通气量增加1倍 7% → CO2麻醉(呼吸抑制)机制:PCO2 ↑→外周化学感受器(20%) 中枢化学感受器(80%) → 呼吸中枢兴奋 → 呼吸加深加快 2、Po2降低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PO2降低 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呼吸变浅变慢这两条途径中,前一条途径是主要的。★轻、中度缺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大于对呼 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 ★严重缺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不足以克服缺O2对 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62 3、+ H 对呼吸的调节机制: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 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这两条途径中,前一条途径是主要的。 63 小结血CO2、O2、 H+对呼吸运动的影响1.血CO2浓度增高 ――中枢(主)和外周化学感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2.轻度缺氧――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 3.血H+浓度增高 ――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64 1.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A.频率加快,幅度减小 B.频率加快,幅度增大 C.频率减慢,幅度增大 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 2.血液中使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因素是 A.O2分压降低 B.CO2分压升高 C.乳酸增多 D.以上都是 3.关于H+对呼吸的调节,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脉血H+ 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B.动脉血H+ 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 C.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加强呼吸 D.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4.下列缺O2对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 C.直接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 D.轻度缺O2时呼吸加深加快 5.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是 A.血液中的H+ B.血液中的CO2 C.脑脊液中的CO2 D.脑脊液中的H+ 6.在脑桥和延髓之间切断脑干,对呼吸的影响是 A.对呼吸无影响 B.呼吸暂停 C.将出现长吸呼吸 D.出现喘式呼吸 7.切断动物的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将 A.变浅变快 B.变浅变慢 C.变深变慢 D.变深变快 8.感受血氧分压降低引起肺通气增强最主要感受器 A.颈动脉体 B.颈动脉窦 C.主动脉体 D.主动脉弓 9.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O2↑可使呼吸 A.变深变慢 B.变浅变慢 C.变深变快 D.变浅变快 10.人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其主要原因是 A.呼吸肌过度疲劳 B.血中O2分压升高 C.血中CO2分压降低 D.脑血流量减少 11.动脉血PCO2增高对呼吸的兴奋主要通过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12.血中H+ 增高兴奋呼吸,主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实现, 理由是 A.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不敏感 B.H+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C.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有抑制作用 D.血液中H+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13.低O2对呼吸的兴奋是通过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C.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直接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14.慢性肺心病患者常有长时间CO2潴留,若吸入纯 氧可致呼吸暂停,因为这病人呼吸中枢性的维持 主要靠 A.高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高C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往年考点一、名词解释 无 第六章二、填空 共20个空往年考点2002、胃的自身保护作用主要有__、__和_三方面。 2003、注射阿托品,可使消化道平滑肌的活动____, 消化液分泌____。 2003、深度麻醉及昏迷病易将食物或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 入气管是因为__反射障碍,此反射中枢位于___。 2003、糖类物质被吸收的形式是___, 蛋白质被吸收的主要形式是____。 2003、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量大、_、__。 2004、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_____,其中所含的某 些物质可以帮助___的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二、填空往年考点共20个空2005、胃的特有运动形式是______。 2005、食物对胃的扩张和化学刺激可__胃排空 食物对十二指肠的扩张和化学刺激可___胃的排空。 2006、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胃肠运动___,括约肌_ __,大多数消化腺分泌_____。 2008、迷走神经可通过释放_直接刺激胃液分泌,也可以 通过引起_的释放间接刺激胃液分泌 2010、胃运动的形式有_、_、和蠕动。 2011、胆汁是 不断分泌的消化液,对___的消化和 吸收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往年考点三、简答题 共5道2002、胃酸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2009、写出胃液的主要成分,并简述胃为何不会 自身消化。(6分) 第一节 概 述 1、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I)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将食物 磨碎、 混合、推进 (2)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 酶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2、吸收 被分解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肠粘膜进入血 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自动节律性:自律性低且不稳定、收缩缓慢。 (2)伸展性:伸展性大,利于容纳食物。 (3)兴奋性:兴奋性较骨骼肌低且变异性大。 (4)有紧张性收缩: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 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目的是保持消化器管一定 形状、位置及消化管的基础压力。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即对牵拉、温度和化 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电刺激等不敏感。 (二)消化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50-60mV, K+外流。 (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起于纵行肌,是在 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局部电位(3)动作电位:慢波电位到阈电位时产生去极化为Ca2+内流,复极化为K+外流。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收缩。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有 A.具有展长性 B.对化学刺激不敏感 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具有自律性活动 2.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除极相形成的离子基础是 A.Na+内流 B.Ca2+内流 C.K+内流 D.K+外流 3.将离体小肠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良好 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表明小肠平滑肌 A.传导性好 B.有自律性 C.伸展性好 D.收缩性强 4.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发生在 A.静息膜电位之上 B.慢波的去极化波上 C.自发的复极化波上 D.节律性的复极化波上 二、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1.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释放递质 胃肠运动 消化腺分泌 NA 抑制 减少副交感神经ACh 兴奋 增多2.内在神经系统 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既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也包括中间神经元,能完成局部 反射。 三、胃肠激素1、胃肠激素: 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激素的统称。胃肠内分泌细胞40多种,超过体内内分泌腺细胞总和胃肠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2、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及其激素分布部位胰岛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细胞名称A细胞 B细胞 D细胞 G细胞 I细胞 K细胞 S细胞 M细胞 N细胞 PP细胞分泌激素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促胃液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促胰液素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小肠 回肠 胰腺、胃、小肠、大肠 3、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抑胃肽可以刺激胰岛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指有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如胃 泌素能刺激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脑-肠肽: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双重分布的多肽类物质,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生长抑素 等多肽。 三大胃肠激素分泌 细胞 主要 刺激物功 能促进胃肠运动 促进腺体分泌消化液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促胃液素 (胃泌素) 促胰液素 (胰泌素) 缩胆囊素 (CCK)G S迷走神经蛋白质 盐酸蛋白质 脂肪酸 蛋白质I脂肪酸盐酸 脂肪促进胆囊收缩 促进胃肠运动 促进腺体分泌消化液 1.关于胃肠激素生理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A.调节消化腺分泌 B.调节其它胃肠激素的释放 C.营养消化道组织 D.调节小肠内营养物的吸收量 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A.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强 B.胆道口括约肌收缩增强 C.回盲括约肌收缩增强 D.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增强 3.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谷氨酸 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多、粘蛋白多的唾液 B.量少、粘蛋白多的唾 C.量多、粘蛋白少的唾液 D.量少、粘蛋白少的唾液 5.刺激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组胺 D.促 胰液素 6.胃泌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刺激胃酸分泌 B.促进胃运动 C.刺激胰酶分泌 D.促进唾液分泌 7.促使胆囊收缩素释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A.蛋白质分解产物 B.脂肪 C.碳酸钠 D.糖类 8.分泌生长抑素的是 A.胃肠D细胞 B.胃肠G细胞 C.小肠的S细胞 D.小肠的I细胞 9.萎缩性胃炎患者壁细胞大量减少,胃酸缺乏,但胃泌素 水平增高,该患者胃泌素分泌增多的原因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促胰激素分泌减少 D.胃酸对G细胞的抑制减少 10.支配胃肠道的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11.消化器官不具备下列哪一功能 A.消化 B.内分泌 C.水平衡 D.吸收 12.下列哪种细胞分泌胃泌素 A.胃腺的主细胞 B.胃腺的壁细胞 C.胃腺的粘液细胞 D.胃粘膜内的G细胞 13.关于内因子的正确叙述是 A.胃腺的主细胞分泌 B.属肽类激素 C.促进胃酸分泌 D.促进VitB12的吸收 14.下列哪类食物成分是胃泌素释放的强刺激物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15.胃肠道内下列哪种物质对胃液分泌有促进作用 A.盐酸 B.脂肪及消化产物 C.蛋白质消化产物 D.糖及消化产物 第二节 消化管的消化 唾液及其作用1、唾液的成分 1~1.5 L/日 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2、作用:(润、化、洁、杀、泄)1)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2)消化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3)清洁冲洗口腔, 4)溶菌酶杀菌 5)排泄(碘化钾、铅、汞)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的 3、唾液 分泌的调节交感神经 释放递质 唾液分泌量唾液性状副交感神经 (主要为迷走神经) ACh 增加稀薄 水含量多,有机物少NA 增加粘稠 酶及粘蛋白较多 二、胃内消化(一)胃的运动1.胃的运动形式(小结)1)容受性舒张(独有) 2)紧张性收缩(消化管共有) 3)蠕动(消化管共有) 蠕动由胃的中部 开始,到达幽门需1分钟;3次/分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胃的排空及其控制(1)胃排空: (进食5分钟后开始)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动力:胃运动及胃与十二直肠之间的压力差 (3)排空速度 流体>固体 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排空时间为4―6小时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促进胃排空因素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食物因素激素因素胃内食物对胃的 扩张胃泌素十二指肠内食物容量 及性质(酸、脂肪)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 胃肽,胆囊收缩素)神经因素壁内神经丛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肠-胃反射肠-胃反射:胃排空时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及扩张刺激十二指肠感受器,反射 性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二、胃内消化胃的外分泌腺:1.贲门腺―黏液 2.泌酸腺―盐酸、内因子 胃蛋白酶原、黏液 3.幽门腺―碱性黏液粘液细 胞胃的内分泌细胞壁细胞―胃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 G细胞―促胃液素 D细胞―生长抑素壁细 胞 G 细胞 主细 胞 (一)胃液性质、成分及作用纯净胃液pH0.9-1.5, 无色,正常人1.5-2.5L/天,成分主要包括1.胃酸(盐酸)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及碳酸氢盐 4.内因子酸酶汤子 1.胃酸的生理作用由壁细胞产生,作用:激、变、杀、促、吸(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最适 pH(2)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2 )杀菌 (3)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4)促进铁和钙在小肠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分泌: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HCl(最适pH 1.8)胃蛋白酶蛋白质月示作用:胨 3.内因子分泌: 壁细胞 成分:糖蛋白 作用:促进 vit B12的吸收。 机制:内因子有两个结合部位,一个与vit B12结合, 保护vit B12不被消化酶破坏 一个与回肠粘膜上皮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 vit B12的吸收临床联系内因子↓→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粘液与碳酸氢盐胃粘液屏障 胃粘膜屏障胃蛋白酶保护胃粘膜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酸分泌体液因子: 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织胺及盐酸。2.抑制胃酸分泌体液因子: 盐酸、脂肪、高渗溶液。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酸分泌具有共性的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壁细胞M受体→胃酸分泌↑ (M受体阻断剂:异丙阿托品)(2)胃泌素: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壁细胞→胃酸分泌↑ (胃泌素受体阻断剂:哌仑西平)(3)组胺:肥大细胞→组胺→壁细胞H2受体→胃酸分泌↑ (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2.胃液分泌抑制性调节1.胃酸的负反馈: 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窦G细胞;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2.十二指肠内pH2.5以下,抑制胃酸分泌3.脂肪及其消化产物:促进小肠产生肠抑胃素,抑制胃酸分泌4.小肠内的高张溶液5.前列腺素(PG) 抑制胃酸分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的特点与调节:1.头期:刺激来自头部感受器(假饲) 兴奋迷走神经和 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引起胃酸分泌,量大(30%)酸度高和胃蛋白酶含量多,与食欲有关2.胃期:刺激来自胃部感受器,扩张刺激引起 迷走-迷走反射和G细胞分泌胃泌素引起胃酸分泌, 量大(60%) 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少 3.肠期:刺激来自小肠感受器,量少(10%) 胃蛋白酶含量很少。 三、小肠内消化(一)小肠的运动 1.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保持小肠形状、位置及肠腔内压力,也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2)分节运动: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环形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 意义: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食糜的化学性消化 ②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利于食糜的吸收。(3)蠕动:纵形\环形肌共同运动。把食糜向前推进。
(二)小肠液及其作用1.十二指肠腺(波氏腺 )分泌富含粘液和水的碱性液体2.小肠腺(李氏腺) 主分泌小肠液碱性, pH7.6 1~3L/日消化酶:肠致活酶(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小结1.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蠕动2.各消化道特有的运动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2)小肠的分节运动 125 (三)胰液的主要成分与作用消化酶最多、消化能力最强、是最重要的消化液三个之最1.胰液成分和性质 无色、无味、pH为7.8―8.4 1-2L/日, 等渗 无机物:Na+、 K+、HCO3-、 Cl消化酶: 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胰脂肪酶、羧基肽酶、核糖核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2.胰液的主要成分与作用(1)碳酸氢盐: 1)中和胃酸,保护小肠粘膜2)为胰酶提供最适pH 环境。 (2)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3)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为多肽、氨基酸(5)核酸酶:包括DNA酶和RNA酶,分别消化DNA和RNA。胰液缺乏引起蛋白、脂肪吸收障碍 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肠激酶+ 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月示蛋白质 多肽和氨基酸胨 3.胰液分泌的调节:空腹时胰液基本不分泌,进食后大量分泌。①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重要。酶少的胰液。促胰液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含水和HCO3-丰富、含蛋白质降解产物刺激→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含水、含酶都丰富的胰液。 胆囊收缩素→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含酶丰富、含水和HCO3-少的胰液。②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含 酶丰富,含水和HCO3-少的胰液。 (四)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1.成分:800-1000 ml/日, pH 7.4无机物有水、Na+、K+、Cl-、HCO3-;有机物有胆汁酸、胆色素、磷酯、胆固醇和卵磷脂。胆汁酸与甘氨酸结合形成胆盐。1)胆汁不含消化酶2)主要成分是胆盐,2.作用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3)利胆作用 四、大肠内消化1. 大肠的运动 特有的运动:集团蠕动.是一种收缩力强、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 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2.大肠液性质 3.大肠液作用大肠液pH约8.4。 富含粘液和HCO3,含二肽酶、淀粉酶。①吸收水和电解质,保护粘膜、润滑大便; ②排泄重金属; ③肠道内细菌可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 (四)排便反射大便潴留排便反射 反射弧受损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传入神经 排便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盆神经(+) 阴部神经(-) 盆神经、腹下神经大便失禁初级排便中枢 和大脑皮层失 去联系大脑皮层、脊髓骶段里急后重炎症分泌液刺 激直肠压力感 受器结、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舒张排便 单选题(49道题)1.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 A.1~2小时 B.2~3小时 C.4~6小时 D.6~8小时 2.下列哪项运动形式是胃特有的 A.蠕动 B.紧张性收缩 C.容受性舒张 D.分节运动 3.肠胃反射可 A.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B.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C.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D.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4.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 序排列是 A.糖、脂肪、蛋白质 B.脂肪、糖、蛋白质 C.蛋白质、脂肪、糖 D.糖、蛋白质、脂肪 5.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 B.紧张性收缩 C.分节运动 D.容受性舒张 6.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转运直接依靠 A.肠腔中钾的浓度 B.肠腔中钠的浓度 C.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 D.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7.大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蠕动 B.紧张性收 C.分节运动 D.袋状往返运动8.人唾液中含有的酶是 A.脂肪酶和蛋白酶 B.脂肪酶和肽酶 C.淀粉酶和溶菌酶 D.淀粉酶和寡糖酶 9.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 A.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适宜PH环境 B.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C.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10.胃大部分切除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因为少了 A.HCl B.内因子 C.粘液 D.HCO3- 11.分泌胃液中H+的细胞 A.胃壁细胞 B.胃主细胞 C.小肠上部S细胞 D.胃肠粘液细胞 1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是 A.盐酸 B.组胺 C.胃泌素 D.乙酰胆碱 13.胃的粘膜-碳酸氢盐屏障作用是指: A.防止H+ 由胃腔侵入粘膜 B.防止胃蛋白酶消化胃粘膜本身 C.防止Na+ 从粘膜向胃腔扩散 D.防止CI-由胃腔侵入粘膜 14.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铁和钙吸收的是 A.粘液 B.HCL C.内因子 D.H2CO3 15.将蛋白质类食物通过胃瘘直接放入胃内,引起 的胃液分泌特点是 A.量大,酸度低,消化力强 B.量大,酸度高,消化力强 C.量大,酸度高,消化力弱 D.量少,酸度高,消化力强 16.胃液能消化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糖+脂肪 17.胃泌素不具有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 C.促进胃黏液分泌 D.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18.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是 A.盐酸 B.脂肪 C.乙酰胆碱 D.高张溶液 19.对胃液中盐酸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最适宜的pH环境 C.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D.进入小肠后抑制胰液的分泌 20.参与构成胃粘膜保护屏障的主要离子是 A.Na+ B.ClC.H+ D.HCO321.使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Na+ B.ClC.K+ D.HCl 22.下列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B.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D.幽门腺分泌黏液 23.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因素是 A.蛋白质 B.脂肪 C.低张溶液 D.促胰酶素 24.对胃黏膜屏障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胃黏膜屏障可防止侵入黏膜Na+ B.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很快,小损伤及时弥补 C.酒精、胆盐、阿司匹林等可破坏屏障作用 D.进入黏膜的H+,可引起组织胺释放,加重黏 膜损伤 25.胃粘膜处高酸和胃蛋白酶中,不被消化,由于 A.粘液屏障 B.碳酸氢盐屏障 C.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D.粘液细胞保护 26.胰液的消化酶不包括 A.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B.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C.羧基肽酶 D.二肽酶 27.关于胆汁生理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B.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C.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D.乳化脂肪,增强胰脂酶的消化作用 28.胆结石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胆汁中 A.胆固醇过多 B.胆盐过多 C.胆红素过多 D.胆绿质过多 29. 有关胃排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胃排空速度取决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 B.胃的运动是胃排空的动力 C.受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调控 D.排空速度依次为糖&脂肪&蛋白质 30.下列哪种形式的小肠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 A.紧张性收缩 B.分节运动 C.蠕动 D.蠕动冲 31.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 A.葡萄糖 B.氨基酸 C.脂肪酸 D.水 32.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脑桥 C.延髓 D.脊髓腰骶部 33.消化腺所分泌的大量消化液不具备下列哪一项 A.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 B.保护消化道粘膜 C.稀释食物 D.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和盐 34.关于胰液中碳酸氢盐的错误叙述是 A.由胰腺内小导管细胞分泌 B.是胰液无机物成分中含量最低者 C.中和进入十二脂肠的胃酸 D.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最适pH环境 35.胰液中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酶是 A.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脂肪酶 D.胆固醇酯酶 36.关于胆汁生理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A.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表面张力 B.中和十二指肠的一部分胃酸 C.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负反馈抑制胆汁自身的分泌 37.胰液能消化 A.糖 B.脂肪 C.糖+脂肪 D.糖+脂肪+蛋白 38.迷走神经兴奋能促进胰腺分泌 A.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B.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很少 C.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少 D.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39.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盐酸 B.组织液 C.肠激酶 D. 糜蛋白酶 40.胰泌素引起胰腺分泌的特点是 A.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少 B.少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多 C.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多 D.少量的水,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多 41.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 A. 唾液 B. 胃液 C. 胆汁 D. 胰液 42.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HCl B.肠致活酶 C.胰蛋白酶 D.糜蛋白酶 43.某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胆汁分泌比 正常人少数倍,这是由于下列哪项减少 A.合成胆盐的原料 B.胆盐的肠肝循环 C.胃泌素 D.促胰液素 44.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45.下列哪项不属于胆汁的成分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脂肪酶 46.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消化液是 A.唾液 B.胰液 C.胃液 D.小肠液 47.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关系密切的成分是 A.胆固醇 B.卵磷脂 C.胆色素 D.胆盐 48.下列哪项为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49.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 A.胆固醇 B.胆汁酸 C.胆盐 D.胆色素 第三节 吸 收消化后的营养小分子通过肠粘膜上 皮细胞进入血液与 淋巴的过程. 一.吸收的部位 和机制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 其消化后的产物,被分解 的小分子通过肠粘膜进入 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吸收机制: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胞饮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 (94% )回肠末端 重吸收 再分泌 胆汁门静脉肝 细胞?每餐2~3次循环,每次循环损失5%。 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 被分解的小分子通过肠粘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循环的过程为什么小肠是主要的吸 收部位?大、富、小、长1、吸收面积大:环形皱襞,绒毛,微绒毛 2、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3、食物已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4、食物停留时间长:3-8小时,小肠长(4m) 小肠断面 ―― 皱襞 ―― 绒毛模式图 二.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糖:几百克/日; 脂肪:&100g; 氨基酸:50-100g; 无机离子:50-100g; 体液:8L/日 (一)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物质 吸收形式 吸收方式 (机制) 继发性 主动转运 继发性 主动转运 吸收途径糖葡萄糖血液蛋白质 氨基酸脂肪血液血液脂肪酸 单纯扩散 甘油三酯淋巴管 (二)无机盐的吸收:单价碱性盐(钾、钠、铵盐)较多价碱性盐吸收快。1.钠的吸收:95-99%的钠被吸收。吸收方式:主动转运。钠泵(Na+-K+依赖性ATP酶) 吸收途径:进入血液 ? 2.铁的吸收: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Fe2+)。HCl、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3.钙的吸收:钙的吸收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 ①机体对钙的需求;②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③肠腔内的酸度; ④ HCl、胆汁酸促进钙的吸收; ⑤磷酸盐阻碍钙的吸收。 (三)水的吸收: 8L/日。1.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要动力来源于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 生的渗透压梯度。2.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旁细胞途径。 (四)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与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吸收入血液,? 水溶性维生素(B、C)依赖Na+的同向转运体。 ? 维生素B12 依赖内因子帮助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需要胆盐的帮助主要小肠上段吸收入淋巴液。依赖混合微胶粒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三者共同构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 1.下列关于大肠的机能错误的是: A.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B.大肠液有保护粘膜、润滑粪便的作用 C.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 D.大肠液中的消化酶对消化起重要作用 2.三大营养物质消化产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和空肠 B.回肠 C.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 D.空肠和回肠 3.胆盐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4.维生素B12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5.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上段 6.铁被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C.空肠下段 D.回肠 7.水分及营养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 A.食管及胃 B.胃 C.小肠 D.十二指肠 8.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与其哪项特点有关 A.长度长 B.壁厚 C.面积大 D.通透性大 12.支配胃肠道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谷氨酸 9.营养物质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A.食管 B.胃 C.小肠 D.口腔 10.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但胃泌素水平增高原因 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促胰激素分泌减少D.胃酸对G细胞抑制减少11.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强 B.胆道口括约肌收缩增强 C.回盲括约肌收缩增强 D.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增强 12.关于钙吸收的正确叙述是 A.食物中的钙大部分被吸收 B.肠内容物酸度对钙吸收无影响 C.胆汁对钙吸收有促进作用 D.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 13.盐酸可促进小肠吸收 A.NaCl B.铁和钙 C.维生素B12 D.葡萄糖 14.淀粉在小肠内被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A.麦芽糖 B.果糖 C.葡萄糖 D.蔗糖 15.切断支配小肠的迷走神经,可以导致小肠 A.紧张性消失,蠕动减弱 B.紧张性减弱,蠕动消失 C.紧张性消失,蠕动消失 D.紧张性和蠕动性均减弱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冯向功 往年考点一、名词解释2005、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2007、基础代谢 2010、基础代谢 往年考点二、填空 共10个空2003、环境温明显低于体温,机体主要通过_方式散热。 2003、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 2004、高热病人酒精擦浴降温是____散热的原理。 2008、小汗腺受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纤维 2009、安静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_,运动时则为_。 2010、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能量主要来自_的分解。 2010、按照分部位置不同,温度感受器分为_和_两类。2011、皮肤的散热方式主要有_、_、_和_。 往年考点三、简答题 共1道2007、夏季雷雨前为什么感到特别闷热? 一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 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 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三种能源物质的比较物质 主要 功能 占供能 供能 特点 储备 糖 脂肪 蛋白质 构成细胞成 分及某些生 物活性物质 很少 长期饥饿脂 肪耗竭时供 能 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 储存能量 需能量 供给能量 70% 有氧氧化 (主要,尤其是脑) 无氧氧化(骨骼肌) 较少,仅150g &30% 短期饥饿 时成为主 要供能物 占体重20% 机体能量的去路50% 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RQ=CO2产生量/耗O2量 能源物质食物热价(KJ/g) 物理热价 生理热价糖脂肪蛋白质耗氧量(L/g)产CO2量(L/g) 呼吸商(RQ)17.25 17.25 0.83 0.83 1.039.75 39.75 2.03 1.43 0.7123.43 17.99 0.95 0.76 0.8混和食物的呼吸商一般在0.85左右。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2、精神活动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环境温度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绪激动等)时, 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增加10 %,糖和脂肪增加4~6%。 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环境温度超30℃, 能量代谢率增加。 (二)基础代谢率1、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3、基础状态①清晨、平卧,放松: 排除肌肉活动。 ③清醒、安定、免除思虑: 排除精神因素 ②空腹:禁食12~14h,排除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④室温20-25℃: 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4、BMR正常值:= ±15% 以内>±20%→可能是病态5、BMR的生理意义:甲亢: BMR升高+25%~+80%; 甲低: BMR降低-20%~-40% 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左右. 1.人体所需要能量的70%主要来自 A.核酸的分解 B.糖蛋白的分解 C.糖的氧化 D.脂肪的氧化 2.脑组织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A.氨基酸 B.胆固醇 C.蛋白质 D.葡萄糖 3.关于脂肪供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体所需的能量约30%~40%来自脂肪 B.脂肪酸在肝内可生成酮体 C.内源性脂肪由糖和氨基酸转变而来 D.饥饿时脑组织不能利用酮体 4.长期不能进食或能量消耗过大时,维持必要的生理活 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甘油三酯 D.蛋白质 5.机体内既能贮存能量又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磷酸肌酸 B.ADP C.ATP D.环磷酸腺苷 6.测定呼吸商接近1.0,提示体内氧化物质主要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7.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混合食物,其呼吸商通常为 A.1.00 B.0.85 C.0.80 D.0.71 8.能量代谢量稳定的环境温度是 A.5~10℃ B.10~15℃ C.15~20℃ D.20~30℃ 9.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强的食物是 A.蛋白质 B.糖 C.脂肪 D.矿物质 10.关于基础代谢率测定条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清晨、空腹 B.清醒、静卧 C.肌肉放松 D.环境温度在10~15℃ 11.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的化学能,约有 用于维持体温 A.20% B. 40% C.50% D 60% 13.下列哪个因素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显著 A.肌肉活动 B.精神活动 C.食物的品种 D.食物的量 14. 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女子的基础代谢率高于男人 B.成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高于儿童 C.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D.身高相同的人,基础代谢率基本相等 15.环境温度低时,代谢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体内化学反应加快 B.肌肉紧张度增强 C.肌肉松驰 D.皮肤血管舒张以上 16.基础代谢率,其正常变动范围是 A.0~±5% B.±5%~±10% C.±10%~±15% D.20%~±25% 17.测定某人的基础代谢率相对值为+60%,你认为 该患者可能患有下列哪种疾病 A.垂体功能低下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D.阿狄森氏病 18.当人体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 将升高 A.13% B.18% C.20% D.30% 二、 体 温体温:指身体深部或内部的 平均温度。 体温相对恒定意义:机体维持新陈代谢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 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如:T T T T T< = < > >25℃→心跳停止 27℃→低温麻醉。 34℃→意识丧失 41℃→永久性脑损伤 43℃→酶变性而死亡 体温:机体深部或内部的平均温度(一)体温正常值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正常为36.7~37.7℃。 3.腋温:正常为36.0~37.4℃。问题1、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是 2、临床最常用的测定方法是 3、谁都可以应用的测定方法是。原因? 。原因? 。原因?206 (二)体温的生理变异 1.昼夜节律变化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 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 昼夜节律。 一般是 清晨2~6h时最低, 下午1~6h最高,一天的体温波动<1℃ 2.性别差异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排卵日最低(1℃),黄体期(分泌期)最高。208 3、年龄差异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 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体温约降低0.05℃。 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 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 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 温暂时升高 1 ~ 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 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5.其他因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全 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 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三、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 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主要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 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 3.产热活动的调节⑴寒冷刺激时 ↓ 交感-肾上腺髓质 ↓ NA、AD↑ ↓ 产热量↑ 特点: 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短。 ⑵ 机体在寒冷环境几周后 ↓ 甲状腺 ↓ T 3、T 4 ↑ ↓ BMR↑(增加20%~40%) ↓ 产热量↑ 特点: 作用缓慢, 维持时间长。 (二)散 热主:皮肤1.散热部位: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次:肺、尿、粪2.散热方式:(1)当气温<体温时 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途径散热 (2)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①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蒸发。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 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 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 (皮肤约占2/3,肺占1/3)。临床联系给病人补液时必须考虑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②可感蒸发:即 发汗。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 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 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 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临床联系1、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2、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的,若 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 3、汗腺缺乏(如烧伤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碍者,在热环 境中就可导致体温升高危及生命。 小 结①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传导散热) 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 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 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四、体温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许多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生理 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而实现的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基础、行为性体温调节是补充)自主性体温调节是自动控制系统 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分布类型 感受 刺激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较多) 皮温≈30℃时→冷觉感受器+→冷觉 皮温≈35℃时→温觉感受器+→温觉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热敏神经元(较多)和冷敏神经元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2)体温调节中枢: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PO/AH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3)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学说: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兴奋阈值,正常人一 般为37℃左右,这个温度就是维持体温稳定的调定点。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机 体的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当中枢的局部温度稍高于调定点的水平时,产热活动降低,散 热活动加强;反之,当中枢的基本温度稍低于调定点水平时,产热活动就增强,散热活动 降低,直到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调定点”所规定的温度值决定着体温的高低。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设定了一个规定的 体温值,即37℃。? 体温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按照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来 调节体温的高低 1.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机体的 A.直肠温度 B.深部平均温度C.腋窝温度D.口腔温度 2.正常人腋温,口温和直温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A.口温,直肠温,腋温 B.腋温,口温,直肠温 C.腋温,直肠温,口温 D.口温,腋温,直肠温 3.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可能与哪种激素有关 A.雌激素 B.孕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4.在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 A.皮肤温 B.环境温 C.环境湿度 D.皮肤和环境温度差 5.下列叙述哪个正确 A.大量发汗而造成的脱水,属低渗性脱水 B.环境湿度越高,汗液越易蒸发 C.人体的发汗通常是不可意识的 D.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呼吸道粘膜 6.在寒冷环境中下列哪项对体温的调节不起作用 A.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 B.能量代谢率增加 C.出现寒战 D.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减低 7.机体活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脑 B.肾 C.骨骼肌 D.肝 8.机体安静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脑 B.肾 C.骨骼肌 D. 内脏 9.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何种方式来增加产热 A.穿衣 B.皮肤血管收缩 C.寒战 D.提高代谢率 10.人在冷环境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汗液分泌减少 D.皮肤血管舒张 11.机体的散热器官不包括 A.肺及呼吸道 B. 肝 C.消化道 D.皮肤 12.皮肤的散热方式不包括 A.辐射 B.传导 C. 对流 D.加温吸入气 13.安静时散发热量最多的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 C. 对流 D. 蒸发 14.给高热病人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5.关于传导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直接传导的方式散热 B.与接触物的热导率有关 C.与皮肤温度有关 D.脂肪的热导率很高 16.关于辐射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热射线的形式散热 B.与有效散热面积有关 C.与风速有关 D.与皮肤和气候的温差有关 17.关于蒸发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蒸发水分的形式散热 B.与发汗有关 C.与不感蒸发有关 D.与气温、湿度无关 18.关于对流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皮肤温度无关 B.将热量传给气体 C.风速越大,散热越多 D.穿衣越少,散热越多 19.气温高于皮肤温时散热的方式是 A.蒸发散热 B.辐射散热 C.传导散热 D.对流散热 20.支配小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甘氨酸 21.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不会出现下列哪项反应 A.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B.皮肤小动脉收缩 C.皮肤血流量降低 D.皮下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增多 2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23.有关调定点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的 A.其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发热时,调定点数值不变 C.属于体温调节系统的一部分 D.发热是体温调节机能无障碍,只是调定点上移 24.调节体温的中枢整合机构中心部位是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的PO/AH 25.循环系统对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改变下列哪一因素实现 A.皮肤血流量 B.血液温度 C.心输出量 D.血流速度
2002年-2010年专升本 生理卷 总结 冯向功_工作总结...基础代谢 201080.基础代谢 第八章 2004、肾糖阈 ...但并不一定使体温升高 C、每氧化 1g 某物质后所...2002年-2010年专升本 生理卷 总结 冯向功_工作总结...基础代谢 201080.基础代谢 第八章 2004、肾糖阈 ...但并不一定使体温升高 C、每氧化 1g 某物质后所...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卵泡期体温波动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