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0字

读书笔记-上帝的语言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266991字,被103人关注,获得了310个喜欢
读书笔记-上帝的语言
上帝的语言
作者: 弗兰西斯·柯林斯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译者: 杨新平 / 黄艳 / 姚磊出版年: 2010-5页数: 194ISBN: 1
本书作者柯林斯是一位生物学家,1993年接替沃森就任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开始领导并参与了全世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此计划最终在2003年宣布完成。
柯林斯同时还是一名基督教徒,本书中,他描述了自己是如何从无神论者转变为信徒的。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认为进化论无法解释道德律:人类中存在无私之爱,或无私利他主义,进化论无法解释;二是作者早年行医时一些虔诚的信徒对待病痛与死亡的态度给作者很大触动。  作者承认,科学的工具无法认知神的存在,关于上帝是否存在,最终的判断是建立在信仰而非证据之上。  作为一名信徒兼科学家,作者试图在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采取一种调和的态度,提倡一种“有神论的进化”,还创造了一个词Biologos(生命之道)来表示有神论的进化。  在我看来,作者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进化论是一个科学理论,不是宗教,不可能也无必要去解释所有现象。因为进化论无法解释道德律就引入上帝,作者所谓“有神论的上帝”就难免被认为是一种“填补空缺的上帝”了。  总之作者在本书中只是表达个人的宗教情感,在信徒中可能引起共鸣,对无神论者则没有说服力。作者谈到无神论本身是一种盲目的信仰时,多少显得逻辑混乱了。  当然,本书还是颇有看点的。作者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负责人,本书对于进化论、基因组计划是不错的科普,对智能设计论的驳斥也很有力,附录中还讨论了生命伦理学,都很有营养。
以下是推特读书笔记:
不可知论者agnostic这个词是赫胥黎创造的。作者评论不可知论者为willfull blindness(本书译为“故作愚昧”,我以为不如“刻意忽视”)。
现代进化论者几乎一致认为,选择是作用于个体而非种群层次。无私之爱,或无私利他主义,给进化论者提出了一个重大难题。它不能用自私的基因保存自身的动机来解释。
从古代的日食到中世纪的行星运行,再到今天的生命起源,诉诸“增补空隙的上帝”带来的常常是对宗教的伤害。用上帝来填补自然知识的缺口,这种做法只会带来危机,如果以后的科学进展恰好填补了这些缺口的话。
关于共同祖先,吸引人的证据来自对一种叫做原始重复序列(ARE)的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充斥着ARE,人类基因组中约有45%的部分由这种支离破碎的基因所组成。把人和小鼠基因组的片段进行对比,通常能发现ARE出现在两个基因组中大致相当的位置。说明人和小鼠有共同祖先
人类有23对染色体,而黑猩猩有24对。这一差别是由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为一条2号染色体。考察2号染色体可能发生融合的位置发现,那一位置的序列出现在所有灵长类染色体的顶端。在人类中,这种序列通常不出现于其他地方,正好出现在2号染色体的中间。
共同祖先的另一个证据来自对假基因的研究。假基因具有一个功能DNA所应具有的全部特性,但由于一个或几个突变而失活。例如人类的Caspase12基因,有几个导致失活的突变。黑猩猩的相应位置上也有Caspase12基因,功能正常。
如果人是超自然干预后的特殊创造,上帝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在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插入一个没有功能的基因呢?
编码下颌肌蛋白质(MYH16)的基因,在人类中似乎因突变而成为假基因。该基因对其他灵长类下颌肌的发育及力量维系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可能下颌肌的萎缩带来另一重效应:允许人类的头骨扩大,容纳更大的大脑。
对英格兰一个有严重语言障碍的家族的研究发现,该家族病人的7号染色体上的FOXP2基因中,DNA序列上有一处错误,是致病原因。单个基因中的一个微小错误竟然造成如此重大的缺陷,除此之外倒无大碍,实在令人惊奇。
更令人惊奇的是,FOXP2基因的序列在几乎所有哺乳动物中都相当稳定,在人类中却是一个显著的例外。约10万年前,该基因的编码区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因此,FOXP2的改变可能促成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智能设计论(ID)不是一种合格的科学理论。一种可行的科学理论总能预测其他发现,并且还要为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提供指导。这一点上ID存在致命缺陷。ID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生物体的复杂体系,在科学上它只能是一条死胡同。
人眼的设计并非完美,感光的锥-杆细胞位于视网膜的底部,光线要穿过神经和血管才能到达那里。同样的不完善还见于人体脊柱(并非呈最佳设计的垂直支柱)、智齿以及阑尾的奇特存在。这些现象令解剖学家否认在人体构造中存在智能设计。
当能够用无意识的自然因来做解释时,人们就不会引用智慧因。就此而言,奥卡姆剃刀将一举终结智能设计。
反思生物技术与医学应用给人类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学科被称作生命伦理学。
一个干细胞有发育成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潜能。例如,一个骨髓干细胞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骨细胞,甚至心肌细胞。胚胎干细胞持续复制以及转变为其他细胞的能力要超过成体干细胞。
克隆羊多利所用的方法在哺乳动物中史无前例,在自然界中绝不会出现。技术上称为体细胞移植(SCNT)。先从成熟绵羊的乳腺中取得一个体细胞,取出其细胞核,植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中,再将此卵细胞植入另一只羊的子宫,诞生出多利。
人类诸多行为特征不可避免地存在遗传成分。不过遗传并不是先天性地决定了一切。环境,尤其是孩提时的经历,以及个人自由意志的重要作用对我们都有深远影响。科学家将不断揭示塑造我们个性的遗传因子的分子机理,但我们不应该高估它们的贡献。
作者强调,科学无法回答诸如“为什么宇宙会形成?”、“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而宗教可以。(问题在于,宗教给了个答案,却不给出证据。所以罗素要说:“没有证据,上帝,没有证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最有思想,最深刻,最有价值,最有腔调。尽在《有意思的文章》!
随便看篇好文试试:/c...
· 73890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当前位置: >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时间: 20:00:40来源:跟谁学
原标题: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犹太人爱书。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读书是很好但是这么坚持读书呢
  以色列有图书馆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好,但是想读书
  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的却很少,想读书又坚持下来的人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更少,坚持每周读完一本书,一个
  月就是4本书,一年就是48本书呀
  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
  这对中国人来说已经hi非常大的量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了,犹太人怎么做到一年读64本书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的呢?感觉这个太难了,每天抽出
  2个小时读书,中午办个小时,下
  在德国的大街上,腋下夹着一本书,目光祥和,举止优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发老者,又有高挑美女,还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
  午1个小时,网上1个小时,谁骗的
  德国的产品让世界服气,产品来自科技,科技来自读书。
  我碎片时间读书的效率很低,读了
  就忘记了,根本记不住,也不知道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自己读了什么,这样完全是没有意
  只要付出一顿饭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以的,所以每次读完书都要做章节
  所以,多看书,多读书。
  笔记,每本书读完画思维导图,巩
  记忆,和沈洋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吧。
  让他了一起来读,互相交流。
  送你一座图书馆
  300本电子书免费送
  思维与哲学
气质与心灵
大数据与互联网
  书单详情截图
关注公众号,回复 300 获取
  长按二维码,关注跟谁学
回复 300领取电子书
  资源仅用于学习、参考和购买决策,请大家购买相关书籍或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是问题读书,读书是和作者的一次对话,打开书本前你希望书能解答你什么问题,读完后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否被解答?首先阅读书的目录,了解书的大致架构,对于书的内容有一个自己的预期。阅读序言了解作者自己的想法。阅读每个章节时,带着问题去读,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说的有无道理,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在作者揭晓他的想法前,你先在脑海中快速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一个章节读完,花30秒思考作者说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总结自己的观点,将内容在最少语言的情况下表达清楚。对于实操指导性很强的书,要最每章的读书笔记,将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模块化。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总结,在不看书本的情况下绘出思维导图,好的书籍值得看完后再次的回味。
本文相关推荐
Copyright ©
All Right Reserved. 今日热点新闻网所有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读书笔记大全100字_读书笔记_第一范文网
&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我的长生果》100字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这个故事讲了:&童年的叶文铃喜欢读书,他如饥似渴的读,终于在初中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小说。&他读书痴迷到高尔基的一句话:&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读了这篇课文,我要学习她的勤学苦练。争取以后也象她这么棒,这么勤学苦练。  《再塑生命》100字读书笔记  读完《再塑生命》,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是它使我第一次认识 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让我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谛与它潜在力
量,更是它叫我懂得了只有爱存在了,世界才能存在。 海伦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她以自己的坚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将才》100字读书笔记  有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才》这本书,其实就是写给那些想当将军的士兵的。
整篇书来说,基本是基于心态的养成,思维逻辑的培养,学习的方法,基本的职场进取智慧来展开来说的。
在职场&阴谋&书充斥的今天,这本书无疑是个&阳谋&。是太阳底下的真经,那到哪里都可以用。  《红旗谱》100字读书笔记  《红旗谱》是本既精彩又优秀的革命故事书。  这本书说的是朱老巩保护古钟,不让冯兰池把四十八村的公产独吞的故事。因为古钟对整个村非常重要,它关系整个村的村存亡,冯兰池就想罢占整个村。通过朱老巩的英勇坚持古钟没被冯兰池损坏。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只要坚持不屑,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完成。  《皇帝的新衣》100字读书笔记  《皇帝的新衣》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很喜欢穿新衣服,打扮自己。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自己能织出最美丽的布做出最漂亮的衣服。不过,漂亮的衣服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愚蠢的人是看不见的。皇帝生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就假装说看见衣服,还穿在了自己的身上。最后,皇帝光着身子上街炫耀,还觉得自己很漂亮,其实出了大丑。  骗子利用了人的虚荣心,皇帝要是能实事求是,就不会上当了。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相关内容:
一、《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说当中其实也是充斥着日本小说当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通读整篇作品,整个的情感其实就是压抑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读书笔记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对书中的精彩内容、自己的联想、迸发的灵感的记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翻看笔记,快速的回忆起以前的读书收获。
《巧克力味的暑假》:毕业考好过关,但毕业时心理这道坎却难过关对于小学毕业生项心仪来说,这个暑假她尝到了毕业的独特滋味。曾亲密相处了六年的四个好朋友,在毕业之后劳燕分飞,心中那无限的孤独和无奈,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昆虫记》读书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读书笔记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单纯的阅读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是你随时把阅读时的想法记录下来。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眼、脑、手同时并用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
翻开此书题目为一种引动社会震荡的文化现象的绪论立即吸引了我。从文化现象入手揭示舞蹈的存在与发展隐含了舞蹈艺术同其他姐妹兄弟艺术一样共生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根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着社会文化现象;从引动社会震荡角度看此书把...
查看更多>>《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00字_读书笔记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00字
【读书笔记】 学习啦编辑:宁静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哈姆雷特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先简单描绘一下剧情。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莎士比亚的复仇剧在众多的改编中推陈出新,成为戏剧史的一大奇观。剧本开始是丹麦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新国王克劳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王后,并企图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克劳狄斯是一个自私阴险的家伙,许多人从恶如流,王后禁不住情欲的诱惑委身于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为新国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变得圆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由原来是&快乐王子&变成&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击败了他昔日的梦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亲灵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凶就是他的叔父,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但由于他的犹豫不决和骨子里的软弱,使得复仇计划一再拖延。最后,终于在比剑的时候手刃仇人,而自己也倒了下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1601年完成的作品,当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初,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关注&人&这一大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出这样一部剧本,表现出理想与现实背后的隐患,《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参照,正是这样,一个艺术人物开始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这些观点和众多学者是一致的,我以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哈姆雷特不具备一个王子,未来国王的气度和胆略。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比如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气质所害,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是一个偏激和悲观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后来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的责任和重新夺取王位的社会责任。在现实的压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杀&早早脱身而去&,&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有不得安宁,他在心头又升起对死亡的恐惧。在这样的想法下人就显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满了悲观的情绪。
  哈姆雷特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从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这种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这种心理使得复仇成为泡影。这种矛盾心理让他犹豫和悲观,在一次次机会面前,读者比他还着急。
  虽然是以悲剧结尾,但我以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可以走了。在最后克劳狄斯设下诡计,企图通过比剑杀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却杀死了和他比剑之人,并在其临死之前得知剑上有毒,拿起剑来结束了恶魔的生命。这一次,他没有忧郁,没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亲眼看到了仇敌的死亡。我以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犹豫,悲观和偏激,而在临死的时候,他却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揣着一个真正王子的梦去了。
  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四百年来任人评说。莎士比亚通过内心冲突个剧情冲突把一个人物推上世界文学舞台,一直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言之不尽。在世界文学史上,哈姆雷特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里,已经不朽了。
  篇二:
  一杯毒酒,一把毒剑。结局被鲜血浸染。
  哈姆雷特最终被众人抬放于高台,在沉重的葬礼进行曲中,无愧于礼炮的轰鸣。
  王子复仇成功了,但同时哈姆雷特复仇者的身躯也壮烈倒地,悲剧随之落幕。可怜的雷尔提,沦为克劳地的杀人木偶,被其控制了复仇欲望,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克劳地、葛簇特,也算是罪有应得,让死亡超度他们罪孽的灵魂。
  哈姆雷特是封建制度的陪葬,悲剧真的处于必然么?不见得。哈姆雷特的悲剧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阿姆雷特孤身作战,为父血洗仇恨的欲望迫使他站立于风尖浪口。在他的周围,尽是无尽的黑暗。杀害父亲的叔父盗取了皇冠,拥有无限的权利,他的左右还有唯利是图,攀炎附势的诺诺小人组成的&名流之辈&。即便有赫瑞修的支持,他的力量也仅仅是沧海一粟。孤军奋战的人文主义者身单力薄,在那个浑浊的时代是少有曙光的。当然还有主观原因,这点直接导致了哈姆雷特最后结局的悲剧。虽然哈姆雷特善于思索,但是优柔寡断,虽然他热爱人民,但是无法亲近人民。虽然他有令人钦佩的才能,却被终日郁郁寡欢,愁云惨淡的不良情绪淹没。他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他畏惧整个封建集团的权威,所以在行动中畏首畏脑。比如当国王跪地祷告之时,哈姆雷特拥有充分的把握在片刻间结果国王的性命抽刀一击,但是他没有。迟疑不决后选择了放弃。不管是不是因为相信人在临死前祷告会直接升入天堂,哈姆雷特从现实方面讲都是错失了机会,对对手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的道理他还不懂。还有因为欧菲莉亚无法接受哈姆雷特冷淡的态度,加之家父的阻挠精神紊乱失足落水溺亡,虽然有政治成分参与,但是如果哈姆雷特能够不把对于母亲理想的破灭,强加于欧菲莉亚,欧菲莉亚就可以完全避免最后还不能用唱诗来举行葬礼的悲惨命运。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远远不及福丁布拉的英勇果敢。
  哈姆雷特是可悲的,他是封建时代的异类,人文主义的光芒还不足以驱散整个时代的阴霾。父皇被叔父秘密毒害,父皇的生命、地位、权利,甚至自己的母亲都被阴险狡诈的叔父全盘剥夺。母亲被叔父勾引乱伦。自己不能与爱人完璧。这一切犹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山,压抑在心头无法喘息。在他的身上有人生的思考,人性的剖析,却苦于对手的强大,他揭开了封建社会妖娆虚伪的面纱,看清了血肉模糊的时代面目,深刻地批判现实的黑暗,却无力改变现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造就了他的忧郁苦闷、失望怅惘。
  哈姆雷特一方面在追求人性的解放,但是面对现实的矛盾理想不能实现而精神扭曲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个人遭受排挤无法诉诸正义内心摧残。旧思想和新思想同时存在,使得他行为过于谨慎举止不定。又因为特殊身份的限制,他还要对国民对国家负责,这些都是哈姆雷特一个人担负不起的。
  作者莎士比亚身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正是戏剧中丹麦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创作者与被创作者,心连一系。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00字]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95人看了觉得好
738人看了觉得好
899人看了觉得好
【读书笔记】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笔记4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