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病理性乳腺增生症状分析是高度变异性增生

52例胃良性病变的病理分析--《泰山医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52例胃良性病变的病理分析
【摘要】:收集52例胃良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标本,分别切取胃各部位共14块组织,常规切片,光镜观察,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规定指标,将胃的良性病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结果是上述良性病变均以胃窦小弯区为重,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高达96%,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为7.6%,重度肠化为3.8%。三种病变的发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我省胃癌的高发是否与这些良性病变的普遍存在,持久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值得引起注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胃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就全国范围来说,我省属高发区,对它的研究已作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早期胃癌,尤其是胃的一些良性病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及防洽有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研究报导国内、外已有不少r’一“’。木文收集了北镇、,枣庄.泰安三地区一些医院52例胃的良性病变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运彪;肖树东;江绍基;汤雪明;;[J];上海医学;1979年02期
韩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24期
赵宪村,荆梦杰,李君曼,袁孟彪,葛方英,赵幼安,王美岭,高曼玲,蔡生业,张国联;[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3期
尹春华;张万岱;彭志红;;[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1999年01期
於健;唐剑敏;朱东胜;祝鋆;王路明;;[J];上海医学;2008年06期
陈在忠;彭长青;;[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1期
张亚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年10期
冯懿正;周杏仁;马芳华;郁金声;朱圣田;;[J];肿瘤学杂志;1982年00期
王安,庞永才,韩乔治,刘武英,王连珏,王瑞林;[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2年S1期
赵双罗;张波壮;张志清;李其云;邢国章;;[J];天津医药;199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明亮;谢家泰;严悦卿;;[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宋鑫;陈洁;陈惠新;胡品津;陈旻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宋颖;何洁;;[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李伏娥;叶红军;王俊萍;李坚;钟李杰;;[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吕农华;谢勇;王崇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刘可轩;张明亮;咸洪震;严悦卿;;[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巩艳春;赵丽丹;;[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周涛;高艳景;李延青;;[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方向明;田霞;胡继军;韩峥;朱庆曦;龙焱华;;[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邓万银;何利平;彭孝纬;;[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发明;[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李学彦;[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薛文成;[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王芬;[D];中南大学;2011年
于莲珍;[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程书榜;[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魏玥;[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启强;[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苏静玉;[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高琦;[D];郑州大学;2005年
罗微;[D];吉林大学;2009年
龙孝斌;[D];南华大学;2008年
张恩颖;[D];吉林大学;2007年
董秋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李进;[D];南昌大学;2007年
李进;[D];南昌大学;2007年
房志学;[D];中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 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 要:目的 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年间胃镜下胃息肉进行重新分型并对息肉本身的急、慢性炎症、癌前改变、癌变以及不同类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
【题 名】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 者】何晋德 廖晓云 刘玉兰 倪鹏艳
【机 构】[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44
【刊 名】《中国内镜杂志》 2004年第10卷第1期,8-10页
【关键词】胃镜检查 胃息肉 病理学 幽门螺杆菌
【文 摘】目的 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年间胃镜下胃息肉进行重新分型并对息肉本身的急、慢性炎症、癌前改变、癌变以及不同类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胃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为3.0%(250/8319),男性1.6%(71/4448),女性4.6%(179/3871);单发和多发息肉分别占66.8%和33.2%,平均(2.2±2.9)枚;236例进入病理分析,胃底腺、增生性、腺瘤及炎性纤维性息肉分别占28.0%,25.0%,0.8%和0.4%,有45.3%镜下息肉病理检查无息肉组织发现(组织学阴性息肉);胃底腺(3.8±4.8)较增生性(1.7±1.4)和组织学阴性息肉(1.4±1.0)多发;胃底腺、增生性和组织学阴性息肉本身中度以上慢性炎症分别占0,61.0%和54.2%,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分别为0%、40.7%和31.8%,萎缩分别占0,8.5%和12.1%,肠化生分别为1.5%,37.3%和17.8%.不典型增生分别占1.5%,8.5%和3.7%,胃窦粘膜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7.6%,20.3%和33.6%,未发现癌变改变;胃底腺息肉全部分布在底、体部,增生性息肉分布于全胃,组织学阴性息肉分布于全胃但以胃窦多见。结论 胃息肉的检出率较低,女性多见,单发多见;以胃底腺、增生性和组织学阴性息肉多见,其它类型少见;胃底腺息肉分布于底、体部,增生性息肉分布于全胃,急性炎症、明显的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H.pylori感染多见于增生性而极少见于胃底腺息肉。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胃镜检查,胃息肉,病理学,幽门螺杆菌
上一篇:暂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增生病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