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 周小平的教育理念和与扫地的观点有何区别

龙应台说:对大陆而言台湾的民主实践比欧美更有关切
龙应台说:对大陆而言台湾的民主实践比欧美更有关切
( 08:48:11)
转载▼
龙应台说:对大陆而言
台湾的民主实践比欧美更有关切
作者:李宗陶
吴越按:您见过大陆的官员这样随便的“答记者问”吗?那可都是千篇一律的官话、套话、空话,言不由衷,也没个性,甚至不着边际,换给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一样适用。龙应台的话,那就是龙应台的,绝不是是张应台、李应台的!
我主张专业部门应该由专业人员来管,这才能“搔着痒处”。由龙应台这样的文化人,先当文化局局长,再当文化部部长,是最好的做法。我常常感叹中国的政府官员,今天当文化局长,明天去当水利局长;今天当档案局长,明天调去管计划生育。这样调动的理由,据说是:一、一个官员不能长期呆在一个部门;二、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造成的”,只要掌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列主义或毛泽东思想,就什么工作都能做。由不懂业务的人来当某个专业部门的官,学非所用,是不是搞不好业务的原因之一呢?水利局内部有那么多的专家,就不能培养一个、提拔一个,非得从别的局调一个外行的人来领导内行?真叫怪了!
&&&&&&&&&&&&&&&&&&&&
听到浙江口音的老妇哀号,“多管闲事”起来(图/本刊记者梁辰)
9月18日,民进党立委柯建铭等43人提交“倒阁案”。5天后,表决未通过(图/本刊记者梁辰)
“我们过去都把民主这个东西简化了,认为只要把一个威权政府拔掉,民主的果实就能摘到手上,但其实民主是个不断发展、需要持续演习的过程。以‘权’逼人的威权政府拔掉了,有商业财团用钱来垄断;商业财团的问题若解决了,你发现媒体本身的‘正义’很有问题;媒体的问题若解决了,你发现公民团体本身非常霸道,民粹主义横行……民主其实就在于实践,实践在于细节,细节使你无所遁逃。我们需要走过这个艰难过程。”
用“立”把“破”做出来
人物周刊:听说你此次出任部长,挣扎得很厉害。
龙应台:几乎所有台湾人都知道,现在所谓当官是一件可怕的事。我这次出来,所有的朋友都很惊讶。但我现在不能去想这个问题,否则就没法进办公室了。
人物周刊:听说你在香港跟安德烈吃告别餐,眼泪滴在牛排上。
龙应台:人生有些决定就在一霎那,本来一咬牙一闭眼,心想,“妈的,就去做吧。”这次完全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儿子听到时,都呆了。我原以为他是担心我,担心我受折磨被伤害,没想到完全不是。这家伙的反应是:“你把整个房子留给我来善后啊?所有的活都得我来干?”我笑坏了。紧接着又想,母子俩在一个屋顶下的共同生活就要中止──在沙湾径25号,我们共度了7年的光阴,他已经26岁,这种缘份恐怕不会再有了。这一想不得了,眼泪就下来了。这两个儿子一冷一热,安德烈是表面冷的那一个,虽然平时他也不理我,各忙各的,但有时晚上在阳台上看海,端杯酒,会说说话。这方面,我不是很放得下。
人物周刊:不少人在问:龙应台真的那么想当官吗?
龙应台:在台湾,当官几乎是受难的同义词了。那一刹那的念头其实也很简单:今年刚好60岁,如果再晚4年来找我,我肯定干不了。也就是说,如果人生还要再用一次大力气,这是最后一次。
人物周刊:你是不是有儒家那种士或君子的观念?
龙应台:台湾70年代的大学生都有吧,包括马英九。不管价值怎么颠倒,士的那种气质和信仰是磨不掉的。不然,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撑得下去?
人物周刊:你说换了位子就需要换脑袋,不怕被人抓小辫子么?
龙应台:如果要少惹点麻烦,我确实不该说,但这就是事实。难道现在我还能以作家的风格来处理政务么?
人物周刊:我理解,这个换脑袋是指思维方式要变,价值理念是不变的,对吗?
龙应台:对,中心价值不该变,但是你的一言一行都不能和从前一样了。换了位子,表示责任不同,责任不同,表示做事的风格、处人的态度,都必须符合那份责任之重。
人物周刊:你认领的那套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份自信你有吗?
龙应台:80年代在写《野火集》时,整部党政机器都在告诉我,你错了。我不言语,但我知道自己是对的。开放、自由、平等、个人的尊严、庶民的权利等等,我相信不论在哪种形态的社会里都是适用的核心价值,只是落实这些价值的路线图或许不同而已。
人物周刊:在野批评,在朝做官,破和立之间,怎样统一?
龙应台:最大的考验在于,当初你在野时大力喊“破”,现在你要在权力的构架里头用“立”的方式把当初的“破”给做出来。你得实践,证明你的信仰是真诚的,证明你的理想并非空头支票,证明你有实践的能力。光有“破”的理念绝对不够。官僚体制有它特定的逻辑,你得顺着那个逻辑走,才能做事。把握权力的分际是另一个挑战,很多堕落都从无法把握这一分际开始。做官的人要慎权,对手上的权力必须有如履薄冰、如芒在背的自觉。
人物周刊:怎样处理个人性情的部分?比方讲,文人常有的那种灵感和兴之所致?
龙应台:个人不得不缩小,性情不得不收敛,这又回到“不同的位子需要不同的脑袋”。当文化局长的时候,有一次我去视察一个剧院工程,刚好看到黄昏的阳光透过横七竖八的鹰架,斜斜洒在一面颓墙上,那是一排被拆一半的楼房的一部分,正要上油漆。那投影美极了,我都看呆了,回过神来马上说,不要上油漆了,快请艺术家把阳光下鹰架的影子画在墙上。我的高阶部属官员说,马上办。过了4个星期,我发现还没办,于是把承办人找来,板着脸问“为什么”。那是个大学刚毕业、十分腼腆、讲话娇滴滴的科员,她轻声说:“局长,不是您自己教我们的吗?‘公共艺术’的‘公共’,必须来自艺术家的创作,而艺术家的创作还要经过一个和市民互动,得到市民响应、接受的过程。您不是说,过程比艺术品本身还重要。那面墙,尽管只是画上一点影子,也是公共艺术的范畴,就应该经过那个创作和互动的过程。局长说画什么,就画什么上去,可能违背了公共艺术的基本精神,我觉得不太妥。”她说得那么好,我的“文人的灵感和兴之所致”马上停。现在我也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权力的分际。
人物周刊:这对个人来说要求蛮高的,会不会很痛苦?
龙应台:蛮简单的,因为背后那个价值、原则是一致的。只是检验原先你说的、写的,和现在你做的。
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能成仕(士)
人物周刊:从文化局到文化部,人员从一百多到两千多,这部机器你拖得动吗?还有政党轮替带来的弊端。我留意到你说“要知道地雷在哪里”,这摸雷排雷,是不是很难?
龙应台:难度不在于机器的大跟小,而在于它的新跟旧。13年前草创台北文化局时,我是从零开始,它很新。第一天上班只有我一个人,我自己扫地。然后我找第一个人进来,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慢慢才有136人。但现在创建的文化部,是把4个早就存在多年的老部会拼起来。这些部会的人有多年形成的工作习惯和理念,很可能跟一个新的文化部的核心理念有蛮大差距,所以我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内部的共识建立──这是件不容易的工程。目前的文化部,像个庞大的博士班,每天在研读、讨论、辩论、磋切。
至于“地雷”,是个蛮大的压力,我也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政治思维、筹谋算计,本不是我擅长的。但政治里有许多是属于沟通、平衡的艺术,是不得不去做的。你必须完成那些协调、算计,才能争取到一点做事的空间。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能成仕(士),因为要穿过满地荆棘,在地雷阵中跳芭蕾舞,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耐心和甘心吧。
人物周刊:以我对官场有限的了解,一个人的上下常会带动一批人的上下,每位官员背后都有一队他的人。你现在有用旧部吗?
龙应台:官场自有一套规则,它有一个节节上升的谱系。跟对了一个人,也许一群人就腾达了。我当然是例外,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不是来升官的,说好当一任,就是一任。我没有仕途,所以愿意跟我的人,大概不是为了升官而来。这回有4位当年文化局的老同志归队,跟我进了文化部。他们是跟我同进退的机要,如果明天我不干了,他们明天也就打包回家。
人物周刊:他们为什么愿意追随你?
龙应台:除了理念,没有别的东西。
人物周刊:而且在文化部工作薪水也不高。听说你的收入是在大学教书的五分之一?
龙应台:四分之一。原来除了在大学教书,还有版税、稿费之类。
人物周刊:现在你处于封笔状态,是特意为之么?
龙应台:是。因为我觉得球员不宜兼裁判。
人物周刊:从政和写文章,哪个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龙应台:写书是细水长流,从政是剑及履及。香港的社会运动家来告诉我:他之所以会参与社会运动,是因为读了我的书。也有人告诉我:他当了港府的官,在努力推动古迹保存,是因为读了我的书。小小文章,可以带出两个实践者,力量不能说不大。但从政的效果是直接的。如果我是一个艺术评论家,写一百篇文章呼吁台湾成立一个艺术银行以开拓年轻艺术家的国际市场,可能无人理睬。身为部长,只要批一个“可”字,艺术银行就成真的了。
人物周刊:写字的人都体会过那种苦中有乐。推动一件事做成,或者令社会向前走了小小一步,有相似的快乐吗?
龙应台:不一样。文字写成之后,像《目送》像《大江大海》,它们永远是我的。但从政就要做好准备被彻底遗忘。13年前我在台北做的事情,譬如将很多废弃颓倒的古迹修复成原状,然后转化成美术馆、画廊、音乐厅、艺术电影院──有谁会记得?那些大小成绩,不属于我,最后总是Gone
with the wind。
人物周刊:这4年你到底能做什么,心里有谱吗?
龙应台:有啊,我很清楚。但现在还不能说。许多事,可做,不可说。
不是民主错了,是知识分子的想象太浪漫
人物周刊:我们看台湾的民主,基本上是习自西方,它真的适用于台湾吗?
龙应台:民主本来就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西方的民主之间,差距也非常大。在对伊拉克、对中东的问题上,美国总统嘴里说出的话,在欧洲的知识分子听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任何地方的民主,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它的土壤。鸟衔来种子,落在不同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必然不同。
人物周刊:南橘北枳。
龙应台:对。所以,那个“民主本来应该怎样,这一个怎么跟那一个不同”的假设,我觉得是错的。台湾的泥土跟大陆相近,所以台湾的民主实践──它做得好的,或者还比较糟糕的部分,对大陆而言,都比欧美的民主更有关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民主政治鼓励自下而上的力量,鼓励参与,而不是相反。比方城市中心有一块很大的废地,如果没有民主政治,那么长官说派什么用场它就派什么用场。在民主政治里头,比较可能发生的是,由城市里的人、草根,经过讨论辩论来决定这块地的用途,那会比较符合人的情感和共同记忆。在参与型的政治体制里,历史教科书里的内容也不是长官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会定于一尊;想把“二二八”从民众记忆里抹去,这不行。我们付了这么多代价,就是因为民主制度有这些好处。
人物周刊:如果大陆人总在电视里看到台湾“立法院”里上演的闹剧,漫骂、丢鞋子、打架,还有大选前的子弹,也许会说:请用文明说服我,民主真的是可以陪我们走一段的“最不坏的制度”。
龙应台:台湾现在是有一个危险,民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在降低。2000年政党轮替,人民是抱有较高的期待,以为民主会带来一个不同的台湾,然后陈水扁让大家失望。到了2008年,民众又有一个期待。到现在,大家对政治好像淡漠了、心灰意冷了。回想台湾自80年代走过的路,我觉得不是民主错了,而是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对于民主的认知理解太浪漫太简单,有一种期待错置。我们都把民主当成一个现成的果实,以为摘下来就能尝到甜美,没想到是酸的。我们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民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过程。
而且民主确实有用,比如说“立法院”的存在。虽然它给了我们行政部门极大的压力,我常常觉得虚耗的时间太多──花7分的时间去耗,只为赚到3分的时间安静处理政务。但我仍要说:如果没有“立法院”的监督,行政部门的滥权或怠惰是一定的。今天公务员对编写预算都战战兢兢,每一分钱的去处都要交待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有“立法院”这个“找碴部队”在虎视眈眈。(附记:我也亲见一位市民手执家用摄像机,在车站广场拦下交通部长,站在他的对面讲述自己被造路拆房的遭遇,同时对着部长拍摄。交通部长站着听了5分钟,大致听完,交待秘书处理。)
美国现在对它自己的民主制度也有非常多的检讨。我们常常会搞混,检讨跟否定它、不要它,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所遭遇的挫折,是这个制度不好,还是人没做好或者做得不够好?
人物周刊:最近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专访,你讲到美国民主做得比台湾好,好在哪里?
龙应台:他们毕竟有两百年的经验。他们的选民比我们的成熟,尤其是他们的媒体比我们的稳重。
人物周刊:你有一段“剥洋葱”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开始,以为集权体制就是问题核心所在,把这最外层剥掉以后,看到里头还有一层:行政体系的颟顸、贪腐、无效;把这一层剥掉,发现里头还有东西:一个社会少了政治的控制,会变成由商业、由金钱利益来控制;把这层再剥掉,又会发现,从前义正辞严的反对党、抗议政府的英雄们,都变成了可怕的动物。你打倒了一个“敌人”,马上就出现一个新的“敌人”。到最后,如果反省能力够强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洋葱的一部分。我猜,你是想说,身在其中,个人其实无能为力。
龙应台: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我想,我们过去都把民主这个东西简化了,认为只要把一个威权政府拔掉,民主的果实就能摘到手上,但其实民主是个不断发展、需要持续演习的过程。以“权”逼人的威权政府拔掉了,有商业财团用钱来垄断;商业财团的问题若解决了,你发现媒体本身的“正义”很有问题;媒体的问题若解决了,你发现公民团体本身非常霸道,民粹主义横行……民主其实就在于实践,实践在于细节,细节使你无所遁逃。我们需要走过这个艰难过程。
但民主制度成本很高,也会带来流弊,比如说鼓励短线操作。那还有什么可供选择?最理想是开明专制,就是有一个英明得不得了的政策制定者带领大家前进,一做15年、20年,能做一些扎根的、长远的规划。这看起来很理想,可是万一这个决策者做了坏的计划,如何收拾?没办法,退而求其次。
人物周刊:你怎么处理长线和短线的问题?
龙应台:长线的,多半是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说,我现在手上有许多大工程──表演厅、大剧院、音乐厅等等,有建到一半的,也有地方政府正在极力申请的。这些是看得见的。但我比较关切的是:建一个5000席位的剧院,请问欣赏人口的培养怎么做?小学的基础艺术教育做到什么程度?将来的营运是什么模式,什么队伍?表演团队的深耕培养有什么具体计划?这些看不见的长期耕耘,才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但专业的、长期的考虑跟县市地方势力的诉求、政绩之间存在矛盾,这是我面临的压力之一。我尽量维持专业的、长期的思维,虽然在民主体制里,这极不容易。
人物周刊:这样吧,做一些长期的、播种子的工作,做一些形象工程。
龙应台:避免我过早“阵亡”是吧?在政治里头,是需要适当放些烟花,以便换取到一点时间和空间,去做下水道的工程。烟花后面也一定要有深谋远虑,它不是昙花一现。
人物周刊:说说身在官场的苦恼。
龙应台:常常需要面对琐碎的对个人的误解、诋毁和诬蔑。一方面,重大问题等着你每时每刻去思考、去谨慎决策;另一方面,“立委会”指责你穿球鞋进“立法院”,报上会登你吃盒饭、坐电梯之类的事情,很多还是假的。这有点荒诞。
人物周刊:你会留恋它吗?
龙应台:应该说,我经过一次测验了。13年前我交出官印、离开文化局以后,再也没有进过台北市政府。记得最后一天清晨,司机照常来接我上班,我请他把一辆折叠脚踏车放在后备厢里带去。移交完官印,告别完同事,我已不是官,所以不用座车和司机,骑着脚踏车离开市政府,没想到十几位同仁也骑着脚踏车来送我,一路送我到宿舍。3个月之后,交出官舍。好朋友南方朔曾经很温情地警告我说,应台,通常握有权力的人从位子上下来都会不适应,许多人还会大病一场,你要小心。我哈哈大笑,心想这绝对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后来证明,辞官对我而言,是人生大快之事。
我还在这里,表明我还在努力
人物周刊:但人们也好奇,80年代龙应台批评国民党,90年代批评李登辉,新千年批评陈水扁,独独没有批评过马英九。这里面是否有诸葛亮对的一份人情在?
龙应台:应该不是人情。主要是,我曾经与他并肩作战过,如果我利用曾经跟他同一个团队所得到特别多的别人没有的知识和资讯来扮演批评家,我觉得有失公平,甚至不很道德。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铁的原则,如果有一天他的作为超过了某个度,跟我另一个更高的原则相抵触,那我可能会放下犹豫。
人物周刊:大陆有位很棒的作家查建英,为《纽约客》写过中国前文化部长王蒙,写他身在体制中的矛盾和纠结,题目是《国家公仆》。你会从文化出发,最后却被政治绑架吗?
龙应台:台湾的体制和大陆的体制有根本的差别。在台湾,社会、文化界,以及我自己,给文化部的基本定义就是,它是最高的文化决策机构,独立行使职权,它不为政治服务,而对全民负责。如果你有留意,马英九在今年5月21日为文化部揭牌致词时,亲口说,“文化不为政治服务,让政治为文化服务。”在那个时刻由他亲口说出那句话,是经过深思的,是一个一锤定音的基础。
人物周刊:套用您书里的一段话:人应该去看、去观察自己身处的那个大的集体的走向,是不是你要的方向。想一想自己是否变成这个大集体之中一个盲目的东西(牺牲品),进而思考个人的位置。你对你现在所处的这个集体怎么看?
龙应台:我还在这里,表明我还在努力。我身体里有儒家的东西,所以在这个位子上一天就会尽一天的职份,扮演一个“肝脑涂地”的苦工。可我骨子里还是文人,我身体里同时存在虚无和怀疑。舞台上,镁光灯下,我再怎样微笑、活跃、进退,我心里有个东西是冷到极点、空到极点的。
人物周刊:在安德烈那本书里,你写道:只有经受了权力考验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当权力在手,腐蚀你的机会多不多?
龙应台:呵,不多吧。腐蚀我的机会很少,催我走的机会比较多。你如果熟悉我的作品,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我绝对不会腐败,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空”。
人物周刊:卸任之后会做什么?在北大演讲,被问梦想,你说找个情人去旅行。
龙应台:会去旅行,只是还没找到旅行的伴。
人物周刊:两个儿子长得那么英俊,跟他们走在一起什么感觉?
龙应台:就觉得上天待你很厚。他们爱你,虽然爱的方式很不一样。生下菲利普的时候我38岁,是高龄妈妈,有一天在医院里被召集去开体重超过4000克新生儿的会,到那里一看,天哪,我像祖母一样!那里都是二十多岁的妈妈。我哺乳整整两年。我觉得,和民主一样,爱也在于实践,在于生活的细节。因为曾经做过蓬头垢面、把屎把尿的妈妈,所以现在说爱,爱母亲也好,爱孩子、爱朋友、爱台湾也好,我是有底气的,扎实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今天想讲的是: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第一,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但没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整个儒家思想,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欢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时间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群体“相濡以沫”。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计里。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在你们医学院四年或七年的学习过程中,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大学课程不容许学生有时间进行个人修身的“独思”。试想,一个不懂得“观察、欣赏、沉思、体会”的人,可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医生?或者说,会是一个第几流的医生?“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大学教了你吗?美国纽约市市长布伦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今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能打拼。如果你比办公室里所有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365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典范:“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7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道,不太敢置信,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老天,他真是这么说的,而且极其严肃。我想,如果你是以纽约市市长这种哲学来培养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要有所理解。第二,教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科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加缪的小说《鼠疫》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而封城的整个过程。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做。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做出正确的决定?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本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忱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加缪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你的,不可能写在教科书里。多少人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是的,文学,是心灵的X光。它照得到“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文| Joy Liu  我听自己的咨询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考博士的时候,她非常的焦虑—担人生过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人生随其然,生活何其烦,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有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爱发火。
他们发火的时候声音顶得高高的,不考虑修饰措辞,什么难听说什么,什么解恨说什么,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全然一副豁出去、过了今天没明天、不出这口气誓不罢休的嘴脸。人的一生,喜忧参半,就像老天的脸,说变就变,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下雨,或是天晴。
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世界。最好的一刻,就是抓住现在你能抓住的。
如果一个人,面临了已经到来的人生低谷,我想我们也应欣然的接受。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龙成风,活得开心快乐。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家长费劲心力争上游,最大能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成长环境。因而,我们会要求孩子懂礼貌、爱学习、勤思考、乐相处、性秉直等等。然而费尽心力,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现很多严重的叛逆行为。“我这都是为了你”就是家长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转眼间不知不觉岁月已经在我的时光年轮上刻下了四十多道痕迹,并庄严地向我宣布:你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善经营让自己好好享受这不惑时光。那究竟怎么样做,才是经营好了自己的不惑之年?不惑的四十岁开始做的9件事,看看自己做了几条:时光如流水,再不会倒流,把握机会,人生没有回头之路!
  1、建设家庭,从孩子教育抓起。
  40岁,孩子大多已经上了初中,正是人生奠基的节骨眼儿上。不顾一切地抓好孩子的学业和教育,如果孩子没教育好,只能说明你将度过一个郁闷的不惑之年。
  2、注重健康,从锻炼身体抓起。
  40岁,无论如何,你的身体都将走下坡路,骨骼开始老化,皮肤开始松弛,肌肉开始松软,此时,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炎等很多病症找上门来。锻炼吧,再不锻炼就将晚矣。
  进入冬季,吃什么食物才能达到御寒作用?身体哪些部位是不能受凉受冻的?下面是一位中医专家为大家提供的一些冬季防冻御寒的小妙招。高考改革后,高中与大学课程如何衔接?高招怎样提高区分度?优秀学生如何脱颖而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在慕课平台上推出数门先修课,学习特别优异的高中生,有望直通自主招生渠道或者享受录取优待。休闲这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悄悄地,不事声张地,休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进步,没这两个字,谈不上小康。过去不讲休闲这个概念,讲休息。休息是两个工作日之间的间歇,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休闲时光在人生中的比例提高,是社会人性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不但是“劳动力”、“人力资料”,还是生活的享有者,人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有权利享受生活,而且越来越多地享受生活,这就是休闲的意义。用自己的认知评论事物,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挑人过错,自己也有不完美;责人短处,自身也有缺陷。一味步步紧逼人,不会让别人走上绝路,而会让自己无路可退;眼睛总盯人是非,不会让人颜面尽失,而会让自己颜面扫地。第一:粥类食谱
材料:大米、栗子、食盐
1、将栗子去皮之后洗干净,然后切碎备用;
2、大米淘洗干净之后备用;
3、将大米和栗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进行熬煮,煮熟之后加入少量的食盐就可以起锅服用了。
山药安神粥
材料:山药、莲子、红枣、枸杞、黑糯米、白糯米、桂圆肉、米酒、冰糖
1、将莲子清洗干净并且放入清水之中浸泡;红枣去除果核清洗干净、糯米清洗干净,并且放入清水之中浸泡四个小时;山药去皮之后清洗干净,切小块备用;
2、将所有的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烧开之后改成小火熬煮两个小40岁,对男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对女人来说,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辛苦工作成了生活常态。但忙碌之余,他们可能都忽略 了自己的健康。到了40岁,近3/4的英国人开始为健康发愁,并后悔年轻时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国庆长假劲刷信用卡痛快消费之后,节后还款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次遇到了件怪事,刷卡时提示交易成功,刷完后才发现超过信用额度,出账单后竟发现多了100元,银行说是”超限费“。”说到节日刷卡,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忍不住吐槽了。千引导、万引导,在孩子面前做榜样是最好的引导。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好的行为会对孩子起着好的作用,父母的不良行为更容易让孩子学坏,这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1.迁移法
  有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例如电脑、游戏、电视、乒乓等。家长要善于了解孩子兴趣的中心点,做作业之前从这个兴趣点出发,让孩子先做一会儿最喜欢的、最得意的活动,接着开始投入作业之中。也就是先让其情绪活跃起来,然后迁移到作业之中来。这种方法,对于常被责备的孩子是容易见效的,因为他得到了一份自尊、自由和主权,会产生兴奋感,从而乐意去做作业。也有孩子不信这一套。中秋祝福语大全,短信送亲朋,送好友,送客户……第一大法宝:爱
父母、长辈、师长与孩子之间,爱是最大法宝。有彼此之间的爱作为联系纽带,一切矛盾均较易化解;反之,即会徒增矛盾。只有当孩子体会到父母、长辈和师长的爱时,他们才会真正信任他们,也才愿意听从他们的教诲。如果没有爱,教育就缺少了最基本的基础,也就很难教好孩子了!
  所以,无论是父母、长辈、师长,请给予您的孩子或学生足够的爱,当你爱他们时,他们回报给你的一定会让你吃惊。子曰:有教无类,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坏孩子,从来没有不能教的孩子,只有被误导或荒废的孩子。爱,是进行一切良好教育的基础。漫画家静茹的作品《回忆我的70年代》被称为史上最全70后回忆绘本,汇集了70后的美好回忆,点点滴滴,感人至深,温馨得让人流泪。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因时代的关系,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中秋节已上升为民俗大节。中秋节虽然晚出,但它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年人如何创业?朱镕基总理曾经这样夸赞一个人说:你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然而这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确不是想大多是人一样年轻时就开始创业,而是到了40多岁接近中年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开始创业并且成就了不菲的历史功绩!一起和小编分享这位47岁才起步创业却成就亿万富翁的名人创业故事吧!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可以活两次,不是很可笑吗?其实不是。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48岁那年,突然异想天开,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一共建造了53座教堂与座堂,单单以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对于这位传奇投资家,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这只是侥幸成功。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现实与愿望之间总有太多的相悖,社会永远无法按固定的模式去发展,说到底,还是人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人。互联网技术没有让天下大同。在拉近了人与人距离的同时,确在制造着更多的彼此超越的可能,马化腾也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他不敢离开中国去硅谷考察,担心其间的几个月公司就可能没有了,扎克伯格非常想让Facebook进中国,因为他发现美国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几乎不再用它,这距离他将Myspace挤下神坛的2008年紧紧过去了不到7年。如今创业路上胜出的概率在大大的降低,并且胜出之后保持领先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生活中我常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困扰:衣服的领口怎样才能洗得干干净净呢?如何煎鱼才能不粘锅?旧的照片如何才能变新?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下面就给大家支招,告诉大家一些万能的生活小常识吧!人生路不同,何必都求同,没有一件事在大家口里,永远是对的,人生错于对在于,对人不对事,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了衡量,去做决定,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又如何放下,时间也教会我们,沉湎于过去,已于事无补,已回不到当初,更不可能改写,所以,潇洒地与过去挥手,才会走进明天的幸福,花开一季总会凋谢,人活一世总会遗忘,心能放空,是对自己最好的答案,心能放宽,得出世之真味,茶与水的滋味,是沁入心脾的芬芬,观云卷云舒的悠然,是走过流年的感悟,尘风摇曳,飘散了多少爱恨情仇,潮涨潮落,离去了多少是非高斯破解数学难题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我今天想讲的是: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尘世中的城市,夏日天乌蒙蒙的,耳朵听不到细雨的诉说,只留车驶过水面的吱嗤,周围的楼厦又被雨洗的分外古典起来,我就这般静静的发呆。有两株小草同时生长在一棵大柳树下,有了大树的遮风避雨,它们过的相当安逸,可是没过多久,其中一株越来越枯萎,直至最后的死亡,而另一株则越发茁壮,开出了一簇簇夺目的花朵。殊不知,树下的阴凉并不是适合所有生命的。春风一过遍地绿,蝉鸣蝶飞是夏天。8月31日,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的通知》。通知要求,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30%降低至20%。现实生活往往比戏剧还要精彩。昨日的A股又堪称大奇迹日。继周二暴跌之后,昨日沪指上午一度跳水大跌超5%,但不久回升来了个漂亮的逆袭,收盘涨1.23%报3794点。大悲大喜,股市人生实在是太刺激了。不过,股民们更关心的是,市场已经走稳了吗?国学,到底包含多少内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谈到国学都是在各说各的,说来说去,也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白开水 要刚好烫嘴的温度,但是不会真的烫到人。微微感受到滚过嗓子的温度。最好是用力喝到满口,让烫嘴的开水轻轻你比小时候弱多了那时候你有许多梦想,并且做了很多努力你想考一个好学校你想拥有一群朋友甚至还曾偷偷的喜欢过什么  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爱是病中的一杯热茶,爱是冷时的一件外套,爱是累时的一个拥抱,爱是无助时的一个依靠。没有一辈子的浪漫,只有一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的确,善于沟通的人,往往令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这是5个图形,你按最喜欢的依次排列出来顺序,第一喜欢哪个,第2、第3、第4、第5?请按直觉来排,且不要更改。一粒种子落进泥土只是受到风的传送一个生命来到人间也并未经过事先同意种子破土而出时很痛苦新生命降临也从哭泣开始jdzx97这是一个让同学们相互了解、沟通、共赢与发展的平台,寻找并维系飞翔在天涯海角,但内心扔珍藏着当年那份青春记忆的九七人的平台,这也将是每一个九七人回收往昔、相携未来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宗旨是:分享、互助、合作与进步!热门文章最新文章jdzx97这是一个让同学们相互了解、沟通、共赢与发展的平台,寻找并维系飞翔在天涯海角,但内心扔珍藏着当年那份青春记忆的九七人的平台,这也将是每一个九七人回收往昔、相携未来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宗旨是:分享、互助、合作与进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应台 周小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