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桃林中学新添中学魏刚刚

会宁县一家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 学费难倒一家人--中国甘肃网
  位置提示:&&&&正文
会宁县一家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 学费难倒一家人
  面对三份刚刚接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孙伟刚一家人既欢喜又惆怅。这个居住在会宁县的贫困人家今年考出了三个大学生,然而巨额学费却让三个即将踏入象牙塔的学子望而却步。尽管父母东拼西凑筹了1000多元,但这些钱还不够一个孩子的学费。
  西部商报实习记者 马宁贞 为您报道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孙伟刚的家在会宁县四房乡蔺湾村,父母靠务农和打工供在会宁县一中的三个儿子上学。今年的高考中,孙伟刚兄弟三人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老大孙伟刚以512分的成绩考上了天水师范学院。老二孙伟强考上了辽宁工业大学。老三孙伟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545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哈尔滨理工大金属材料工程大学。
  东拼西凑只筹来1000元
  三兄弟平均每人至少需要7000元的学费,孙伟刚家实在无力承担。为了让孩子们上大学,老两口向亲戚朋友借遍了钱,却只筹来1000多元,这还不够一个孩子的学费。为了让三兄弟都能圆大学梦,父母使出浑身解数想办法借钱,但整个暑期的奔波却是一无所获。
  三兄弟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三兄弟为谁去上学互相推让着。“老三,你开学早,你去上学,我和你二哥去打工……”“不行,我上大学哥哥们怎么办?大哥一定让你念上大学……”听到这些话,父亲愁眉不展,母亲默默垂泪。
  尽管兄弟三人因为学费而相互推让着,但他们内心都想上大学。8月11日,他们找到了记者,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孙伟刚告诉记者,为了能让最小的弟弟上大学,他和老二一起在邻居家做农活,两人每天共收入60元,父亲也外出打工了。
  孙伟刚告诉记者,在村里他们家是贫困户。父亲平时除了种地,还在农闲时去附近做临时工,补贴家用,母亲身体也不好。兄弟三人特别争气,平时学习很用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们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希望得到帮助 圆大学梦
  巨额学费对于除了种地再无其他经济收入的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庞大的数字,它使得孙伟刚兄弟和父母心中的喜悦一点点消失。三兄弟在念高中时,花完了家里所有积蓄,现在,他们渴望有人能帮帮他们,让他们兄弟三人圆了自己的大学
[编辑:魏奇峰]
 ※看看相关新闻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相关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
评论内容:(最多300个字符)
 ※分类信息
24小时新闻排行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最新】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点击祖厉河畔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会宁本土文化,同城活动,吃喝玩乐,资讯八卦,商家优惠等诸多优质内容,会宁最接地气、重服务的本地微信平台!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全县辖28个乡镇,58万人口,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会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境内有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址50余处。《禹贡》属雍州之域,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西汉于会宁境内置祖厉县,属安定郡(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西巡至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时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社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魏晋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后改凉川县。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会宁县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此地宋时称“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此。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清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截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民国25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日,会宁解放,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新中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全县共有5个区,81个乡,到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全县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成立城关镇,到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日,白银市恢复建制,会宁县改属白银市。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元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截止2010年,全县共辖6个镇、22个乡。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孕育和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参与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开展。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普查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5类323项。其中会宁剪纸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宁皮影戏、会宁民歌、曹氏中医正骨法已列入甘肃省第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宁刺绣等21项被列为市级名录;河畔太平鼓等36项被列为县级名录。这是会宁人民的文化之魂,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更是人类的精神之根。为了充分挖掘、整理和展示会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举办了本次展览,共分八个部分,力求全面而准确地诠释会宁文化的来龙去脉;同时,又择其要、遴其精,重点突出以会宁剪纸、会宁皮影、会宁刺绣等列入国家、省、市非遗保护名录的优秀代表作。因此,这既是一次文化资源宣传、推介、展示的活动,也是一次交流、共享、提高的过程。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挂一漏万的缺憾在所难免。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才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县,守护精神家园。《非遗一线》第一单元 亲切关怀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怀。省、市、县领导多次检查和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第二单元 非遗现场2006年以来,会宁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普查保护工作队,在全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走访民间老艺人、组织社火表演、考察庙会、节庆活动;田间地头、作坊院落。笔记、照片、录像;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一段记忆,一种技艺;濒危、延续、保护、传承。《农耕记忆》河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代文明的发源大都与河流联系在一起。祖厉河南北横贯会宁全境,逐水而居,自古以来就是会宁先民在同自然抗争中的生存选择。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祖厉河流域,就是会宁文明的发祥地。从石斧、石刀,到陶制工具,到铁器时代,和所有的文明一样,生存在祖厉河流域的会宁先民,在潮涨潮落,月圆月缺,风云雷电、春华秋实的轮回中,原始的农耕文明,由恐惧走向崇拜,出现在了会宁彩陶的图案里。而农耕文明的发展,在解决了食物的同时,也解放了思想,催生了新的文明——一部与农耕文明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文明——历法出现了。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记载,最迟在夏朝,就有了历法。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意义要远远大于四大发明。历法是人类第一次对时间的认知,对自然规律的尊崇。汉代开始,历法中出现了二十四节气,这是农耕文明走向辉煌的转折点。从刀耕火种到二牛抬杠,仅从祖厉河东岸台地沿靖天公路延续将近20公里的汉墓群,就可以推知,农耕文明在汉代会宁的灿烂和繁荣。也就是在汉代,二牛抬杠成为农耕文明的标志,延续到今天,已经两千多年的时间了。汉祖历县城在会宁县境内有两处,一为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的西汉安定祖历县城,一为郭城驿镇大羊营村西,即祖历河与关川河交汇之处的东汉祖历县城。此外,还有位于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南河东岸的窝铺汉城。另一处汉代古城位于柴家门二十铺村何家崖边,旧县志称“会宁古城”。农耕文明在会宁大地上,如同祖厉河水一样,从未停滞,浩浩汤汤,从亘古而来,一直流向遥远的未来。《会宁人家》从山顶洞人的穴居,到大地湾原始民居,到今天的楼堂馆舍。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居住史。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层,既适宜农业生产,也适宜人类居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会宁农村,窑洞是最普遍的住所。直接依山开挖和用黄土坯箍砌的窑洞,盛满谷物和农具。三眼大箍窑,一座篱笆门,围起来就是一户殷实的人家。箍窑的历史今天已经不可考,但从出土的砖砌汉墓可以推断,至少在汉代,就已经不是新技术了。用黄土夯筑好窑基,制作好土坯子,用黄土和麦草和成泥,箍窑师傅就像一个魔术师,在窑基上用土坯画着一道又一道的弧线,就这样,一眼冬暖夏凉的窑洞,就出现在了某个院落。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大门上贴春联、请门神。窑洞的窗户上,贴上花花绿绿的窗花。热热的炕头上,邻间妯娌,拉家常、比女红。窑洞的另一头,打磨得泛光的红浆泥灶台上,锅碗瓢盆整齐地码放在灶板上,外面罩着灯熏的灶板牙子,防尘、防蚊蝇又好看。《会宁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戏源于汉代,《汉书》中记载汉武帝与爱妃李夫人的爱情故事中,最早提到皮影戏,是目前已知关于皮影戏最早的渊源。隋唐时,皮影戏兴盛,到宋代进入极盛时代,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载:“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有多处皮影戏演出的情景。明清时期,会宁皮影戏非常盛行。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明中叶,皮影戏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明代文言小说《剪灯新话》中有“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的记载。会宁地属陇中,东临陕西,受秦腔影响较大,在音乐体系中属“徵”调系音乐。独特的地理位置,昌盛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会宁独具特色的皮影戏。其唱腔中的灯影腔、秦腔、眉户剧,就是当地民间小曲和秦腔糅合的产物。明清以降,出现了以牛进山为代表的皮影大师。民国至解放初期,会宁皮影戏缓慢发展,文革期间被迫停演,1977年又恢复演出; 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扶持、举办皮影戏调演,出现了牛俊魁、刘具江等一些演技较高的皮影艺人,使会宁皮影戏得以薪火相传,延续至今。2009年,会宁皮影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宁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皮影人物造型逼真,雕绘精致,分为浮雕和透雕两种。制作工序步骤多,周期长,分选皮、泡皮、刮皮、裁皮、过图、雕刻、涂彩等。一般是一具线子(身体四肢)配有多个头梢(头饰),因此有“头多身少”之说。演唱器乐主要有大鼓、干鼓、牙子、梆子、锣、钹、磬、二胡、板胡、中弦、三弦、唢呐、笛呐、笛子等,主要道具为影窗(俗称“亮子”)及油灯,还配有景物造型以及其它砌末道具以配合表演。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反映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半碗灯星辰日月,一张纸社稷山川。皮影戏不仅是会宁民间戏曲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民间传统道德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会宁人民精神世界最直接的写照,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会宁剪纸》剪纸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发现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而真正意义上符合今天概念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团花、菊花团花、八角形团花。唐宋时期,剪纸艺术基本普及,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南宋时,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会宁剪纸是会宁广大农村群众世代相传的古老的一种艺术形态,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技法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会宁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现,也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感情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外在表现,是长期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等世俗民间活动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以纸为主要加工对象,以情感世界,生存状态,艺术追求,民俗风情为主要反映对象,进行艺术创造的民间传统美术。有传承谱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一直延续传承至今。自清以来,经过几代剪纸艺人的创新和发展,剪纸艺术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多次举办民间剪纸艺术展览,有力地推动了会宁剪纸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剪纸作品,涌现出了曹秀英、王维国、刘水兰、张晓霞等剪纸艺人。20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成立了民间剪纸协会。1995年,会宁县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 2007年,会宁剪纸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甘沟驿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会宁剪纸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争奇斗艳的牡丹,傲霜怒放的菊花,气质高洁的苍松,含苞欲放的桃杏;孔雀、老虎、俊马、雄鸡、游鱼、小鼠、飞鸟;松鹤延年、十二生肖、龙凤双喜;醉酒的罗汉图、端庄的孔子像、葬花的黛玉、出塞的昭君。从自然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到民俗节庆、历史文学,在剪纸艺人的丰富想象和艺术思维中,被大胆想象和摹拟,随心所欲又约定俗成。一茎花木、一个片段、一个符号、一种记忆。既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观念,又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大胆想象。有着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挚爱和关注,有着精神寄托和艺术追求,有民俗,有生活,有文化,有传承。家居装饰,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深刻而不艰涩,活泼而不张扬。逢年过节,忙里偷闲,是女红,是家务,也是原始的艺术创作。可直接贴到墙上,也可以贴到窗格子里,还可以贴在门楣上或是橱柜上。一剪一世界,剪裁人生的悲欢离合,剪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抒写黄土地的风物人情,抒发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会宁刺绣》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刺绣的针法主要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用途主要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会宁刺绣艺术是会宁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绣花针、丝线和绷圈为工具,以绢、丝织品和布为主要加工对象,以情感世界、生存状态、艺术追求、民俗风情为主要反映对象,进行艺术创造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自明清以来,特别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几代刺绣艺人的创新和发展,会宁刺绣达到了艺术巅峰。会宁地区有记载的郭城驿镇刺绣艺人张氏,生于1870年,距今约130年。最早的刺绣作品《状元出行图》就是以会宁当地历史传说为蓝图,经刺绣艺人加工而成。整个图案构图紧密,图案饱满,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现藏于长征胜利纪念馆。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多次举办民间刺绣艺术展览,并组织刺绣作品参加了甘肃省首届文博会、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会宁红色旅游节等展览展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会宁刺绣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刺绣作品,涌现出了郭琴英、杨俊英、孙占娟、苏俊兰等一批优秀的刺绣艺人。会宁刺绣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以传统喜庆寓意为主的民俗风情的体现和表达,是至今仍存活着的民俗文化载体。是生产生活、装饰家居、传情表意、馈赠亲友的日常用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研究会宁当地民俗民风、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杨俊英为代表的红色刺绣系列作品,进一步拓宽了创作范围,把革命题材引入到刺绣创作中,体现了会宁刺绣艺人对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独具匠心的诠释。2007年,会宁刺绣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华民族从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特别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大背景,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在物质文明日益盛大的今天,与之相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逝或者走出人们的视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一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未来,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激活其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因子,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体现民族独特风格和优秀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近文化遗产,热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遗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灵魂,是一切创造力的智慧和结晶!文化没有最终的归宿,它永远是一个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守住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最新活动发送 “ 电子竞技 ” 参加首届会宁电子竞技联赛;目前比赛项目:DOTA2
QQ飞车今日微社区热点① 会宁车爵士免费洗车啦!② 西雁小区地暖这个冬天有点冷!③ 儿童电影《黄河少年》在会宁开机 总投资1000万元预计将在年底杀青。④ 兰太客运专线途径会宁 会宁也有高铁啦!↓↓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微社区热点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