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热的表虚内热

您的当前位置:
阴虚内热能否汗蒸,专家给个建议?
年龄:54岁
病情描述:
嘴苦快两个月了,中药吃了20付,西药也吃了都没有多大改善,大夫说是阴虚内热,请问阴虚内热,肝火大能汗蒸吗?给我个建议。
职称:医师
中医综合科 已帮助用户:333&&&&&&&&评价:0
问题分析:你这样应注意合理的多运动一下,晚上尽量的少吃,可以汗蒸,可以多调养心情,合理的多休息
意见建议:嘴苦查一下肝胆有无异常,可以用舒肝和胃丸,疏肝健胃丸等药物比较好的,应注意按时睡眠
职称:医师
中医综合科 已帮助用户:6938&&&&&&&&评价:0
问题分析: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两腿无力,眩晕耳鸣,脱发齿松,盗汗,失眠,梦呓磨牙,口干,尿黄,大便干燥,男子阳强易举或阳痿、早泄、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意见建议:建议您,在医生导致服用金肾丸调理肾阴虚阳虚气虚肾亏肾气丸气血不足
更多想知道的
中医科,中医肛肠科
中医科,中医心内科
东直门医院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中医肛肠科
邵逸夫医院
最受关注的问题
二级医院综合
三级甲等综合
三级医院综合
二级甲等综合
一级医院综合
三级甲等综合
二级医院综合
三级医院综合
二级医院综合
免费向万名专家医生提问
请输入您的问题,专业医生在线解答……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对该回答的感言:
谢谢您的回答!
*评论内容:
内容不少于20字自汗_百度百科
[zì hàn]
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多因、热炽阳明、暑伤气阴、等引起,可见于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①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②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其临床表现,,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头眩呕逆,胸满吐痰;,恍惚;自汗,口苦;自汗,潮热咳嗽;,倦怠少食(《证治汇补》卷三)。又肺虚、伤寒、、、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详见阳虚自汗、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
自汗虚证自汗
临床表现为汗出,或恶风,动则加重,或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是由弱,不能固表,泄,营阴不守,外泄引起。多见于表虚之人或表虚之人微受风寒。
临床表现为自汗,汗出清冷,,或形寒恶风,乏力,易于感冒,多见于久病或吐泻后的患者。阳虚自汗既有乏力等的表现,又有怕冷等阳虚的症状。《伤寒论》提出了的证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主之”。阳虚漏汗亦属于阳虚自汗。
(3)、自汗
、气息微弱为气衰自汗,为气虚甚所致,进一步发展可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多见于阳气暴脱、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久病重病阳气过耗不能敛阴、卫外不固所致。治疗应采用固表法。
(4)、气阴大伤之脱汗
临床见汗出如油,气喘不休,体温骤降,四肢厥冷,,两目无神,脉微细欲绝等症状。多见于外感的后期,患者气阴大伤,气不摄津,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
妇女产后,或大出血的患者,若见汗出,动则加重,恶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脉弱等临床表现,是因产伤血或大出血,气随血脱,卫阳不固,腠理不实而致自汗。
(6)、自汗
患者多久咳不愈,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脉虚数,每于咳甚则气喘自汗。
(7)、湿郁自汗
无外邪入侵,素体气虚,湿邪不化,阻于而见汗出,患者多腹胀、胸闷,食后腹胀加重。由气虚所致的湿郁所致,当用益气化湿法治疗。
自汗实证自汗
(1)、自汗
临床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半身出汗,或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等。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泄而汗出。
(2)、风热自汗
临床见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额有小汗,咽红而干,干咳无痰等症状。多属温邪袭表,卫气郁阻,腠理开合失常,故无汗或少汗不畅。
(3)、风湿自汗
临床见汗出身重,恶风发热,身肿酸楚,,苔薄腻,脉浮缓等症状为风湿自汗。风为阳邪使腠理开泄而汗出,湿为阴邪滞着而阻碍,风湿相合侵袭人体,可致周身关节肿胀酸痛。若临床见自汗,恶风,声音重浊,身重体倦,口淡无味,腰酸腿软无力,无,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濡等症状是,是湿邪阻遏,阻于,脾胃受湿所致。
(4)、湿温自汗
临床表现为阵阵外出,出汗以头面为多,,身体困重,口腻作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湿热蕴郁,无处宣泄,故阵阵热汗外出,初期湿热在,故出汗以头面为多。
(5)、暑热暑湿自汗
暑季见遍体汗出,身热,心烦口渴,头晕胀痛等症状,是因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致汗出而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湿浊中阻,暑热郁伏于内,热蒸湿动。热郁于内,暑热上蒸而遍体汗出。
(6)、内热自汗
临床见汗出而,面赤烘热;或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为胃肠有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伤寒论》的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可见自汗出;阳明经证大汗出,阳明腑证手足戢然汗出。如《伤寒论》的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若见汗出,面赤,心烦,口干,便秘,是由于内热熏蒸、阳盛阴虚、营阴不守、卫外不固,引起的阳盛阴虚自汗。若阵阵汗出,多见于头面、胸前或上身,汗出后自觉烦热,多因夹湿引起。若自汗出,心烦,失眠,为心经有火,熏蒸而致。
(7)、瘀热自汗
临床见汗出,局部发热,或午后或夜间发热,,舌有或等症状,是因内阻、郁而化热导致。
(8)、瘀阻自汗
临床症见自汗,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症状,为痰阻自汗,是因痰浊内阻、阳气不通而致。
自汗发病原因
自汗之病多主虚,有、之别、主要病机为,腠理不固,而致外泄。素体虚弱,久病全虚之人,正气不足,稍事劳累多见自汗;咳喘日盛之人,肺气不足,气虚日久,肌表疏松,卫表不固,泄可致自汗。暑热伤阳,或湿热内郁,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以致,卫外失司,可致自汗。
自汗疾病辨析
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怕热、、、眼突而者,多为瘿气。
★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或持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等。
★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者,多为饥厥。
★ 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性外感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亦常有自汗表现。
★妇妇产后,自汗或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对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O”、、、T3、T4、基础代谢率等,以助确立诊断。
自汗治疗方法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加减:汗出多者,加、、牡蛎;甚者,加党参、;舌红、,加、。
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生津。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
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身痛困重,加防己、。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固脱。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单方及成药:
★10g,牡蛎、浮小麦各20g,水煎服。
★黄芪、浮小麦各15g,大枣5枚,水煎服。
★,每次1丸,每日2次。
自汗体针疗法
(颈3-5)、、为主穴,配阴郄、、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等,可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自汗食疗方法
1.黑大豆15克,浮麦30克,乌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参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麦麦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连服数天,适用于病后自汗。
4.沙参兔肉汤:本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汤。
5.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婴儿自汗中医食疗法
1.生鱼汤:本汤健脾益气,收敛固液,用于、及。
黄芪10~15克、茯苓10~15克、红萝卜60~100克、生鱼200克(微煎),煲汤。
2.糯根乌豆汤:本汤固表养血,用于自汗。
糯稻根60克(洗净)、黑豆30克、煲水代茶。
自汗自我养护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6)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7)节制房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虚内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