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题目!&#128221c;

阅读理解。
Welcome to LCF Language Clubs and Music & Gym Clubs
● Learn with songs, stories and games in Fun French or Spanish Clubs
● Affordable after-school care
● Fun music & gym clubs for young children
● Learn with stories, games, movement and rhymes in Jazz-Mataz
These can be taught online, at a school club or at a local LCF center. You can do it after school or lunchtime. There are also chances to teach in-school. Many schools now need LCF teachers because they know LCF provides excellent training and supplies LCF teachers with the best resources (资源).
Come on and try it yourself at our local club near your home!
1. We can ________
in Fun French or Spanish Clubs.
A. have a party B. play chess C. make friends D. watch movies
2. In LCF clubs, children can ________.
A. join fun painting and gym clubs B. get education at school clubs only C. learn with songs, games and cooking D. learn with stories, games and movement
3. Jazz-Mataz is for children who can speak ________.
A. Spanish B. English C. Chinese D. French
4. If you want to join an LCF club, you"d better NOT ________.
A. post a letter B. send an email C. go to the local club D. make a phone call
5. From the passage above, we can know ________.
A. LCF is a language and science school in Canada B. LCF has language clubs and music & gym clubs C. LCF music & gym clubs can be found just online D. LCF provides excellent training, teachers and doctors
I find _____.
A. not easy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B. not easy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C. it not easy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D. it not easy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_____ is not eas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 think _______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master at least one foreign language.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中国好课堂的个人资料 - 大家论坛
中国好课堂(UID: 8662360)
空间访问量191
邮箱状态已验证
视频认证未认证
管理组&& 用户组&&
注册时间 10:59
最后访问 10:21
上次活动时间 10:21上次发表时间 09:22所在时区使用系统默认
已用空间188 KB
积分121经验121 点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山东省济南市小学数学2班简报(5期)
孙志勇() 发表于
课程简报(课程名称)班级: 山东济南0227&班&&& 日期:班主任:孙志勇&&&& &指导教师:马刚&&&& 曲文弘主编: 孙志勇&&&&& 责编:孙志勇
我们带着渴求来,带着丰收去!但愿她成为永远连接我们的纽带!
关于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仅就国家《课程标准》的称谓、主要服务对象以及课程目标的上限、下限等问题,陈述一些个人的想法,供大家研究参考。同时,希望能对教学指导性文件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助益。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称谓
&&&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一概改称“课程标准”。本来,将名称视为一种符号,怎么改都非实质性的改革。尽管新的《课程标准》,从体例到内容,确实比原来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改观。这些实质性的改进,就是仍沿用“教学大纲”的称谓,也未尝不可。
&&& 如果一定要问“中小学教学大纲为何改成课程标准”,非要“阐述个中缘由”,那么,从历史的角度看,似乎主要是学习外国的对象变换使然。从1912年由蔡元培任总长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止,前后40年间都是沿用“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只是最初的《课程标准》,还兼有学科设置即教学计划的功能。在此期间,中国的教育,先是学习日本,然后是学习美国。从1952年起,由于全面学习苏联,原先采用的“课程标准”改成了“教学大纲”。到如今,苏联解体了,对俄罗斯与独联体的教育不但已经很少关注了,而且还有一部分学者急于摆脱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外国教育我们借鉴最多的,似乎又回到了美国和日本身上。于是,“教学大纲”又改成了“课程标准”。
&&& 这是一种巧合吗?至少建国初将“课程标准”改成“教学大纲”是学习苏联的缘故,谁也不会有疑义。现在又改回来,好像很难说是学习谁的。因为美国称“课程标准”,日本叫“学习指导纲要”,其他国家也有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就是在国内,早在1988年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就已经将“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也许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当时学习苏联的片面性,而且再也不能让明显留有该时期烙印的名词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的称谓了。
&&& 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各种历史情结,仅就“标准”与“大纲”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来看,情况又会怎样呢?
&&& 所谓“标准”,《辞海》的解释是:“衡量事物的准则”。说到标准,很自然会联想到标准化工作,联想到企业的技术标准,制造业的国家标准。我国在GB 39.5.1《标准技术基本术语》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显然,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规定,它是工业化的产物。
&&& 比较而言,“大纲”作为一种“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或者说旨在“纲举目张”的纲要、纲领性指导文本,其含义比“标准”要显得更为宽容、民主,可供发挥的空间更大。
&&& 由此,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新课改高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大旗,弘扬个性发展,力图改变无视人的灵性,像工业化流水线那样按照统一规格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课改的指导性文件,却变“大纲”为“标准”。
二、《课程标准》主要为“谁”服务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这与1986年,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学大纲四个作用的界定“教学的依据,考试的依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以及修订教材的依据”基本相同。区别只是“四个依据”的排序不同。
&&& 过去,把为教学提供依据放在首位。事实上,学习教学大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确实成了教师备课时一项必做的功课,是钻研教材的必要步骤。当时的教学大纲,除了前言(主要阐述学科性质、学习意义)、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之外,其主要的篇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数学学科的《教学大纲》为例,小学分年级列出内容要点与要求,中学按知识体系分项目(多数情况下相当于单元或章)列出内容要点与要求。这正好顺应了教师的需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多以学年为单位,比如某教师今年教二年级,明年是否跟班教上去,常常是不确定的,所以教师对学年或单元(章)的教学要求比较重视。学生升级考试的试卷,特别是统一考试的试卷,严格按大纲的要求命题,无论是命题者还是其他教师,对试题要求是否“超纲”,都很敏感。这说明《教学大纲》分年级或分单元(章)列出的教学要求,比较容易被教师所掌握。
&&& 现在,将教材编写依据提到了首位。可以认为这是依照课程开发、实施的操作顺序排定的。即编写教材在先,开展教学其次,然后才是评估和考试命题。但由于《课程标准》较多地考虑了编写不同风格教材的需要,特别是将年级或项目的教学要求改为学段教学目标,客观上在加大教材编写自由度的同时,降低了《课程标准》作为日常教学依据的作用,以致一些地区的教研部门,不得不组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细化问题。由此可以认为,现在的《课程标准》,事实上是将为编写教材提供依据放到了首位。
&&&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开始走向“一纲多本”(即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样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虽说目前的教材,针对不同条件的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明确定位少,雷同的多,由大城市的教师编给大城市的学生使用的多,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但《课程标准》至少是在理论上,还是应该给编写不同风格的教材留有余地。
&&&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笔者十多年前参加了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修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起草,近年来又参加《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和试行稿的修改,从上述过程中多次调研的情况看,广大教师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各种意见中,一直保持不变的一条意见是:希望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尤其是对于过去的能力培养要求,对现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总是一致要求细化,并能分解到各年级和各部分内容中去。尽管不少教师自身也清楚,这在技术上有点困难。
&&& 看来,我们面对着一个两难问题。站在《课程标准》制订者的立场上,认为“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然而,这种“创造空间”和“弹性”,理所当然受到教材编写者的欢迎,却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道理很简单,将年级要求改为二至三年的学段目标,使编排教材内容时调整、改动的空间成倍扩大;相反,将二年,甚至三年的学段目标科学地加以细化,恰如其分地落实到各学年、各学期的教学中,毕竟是一种费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于是,多数教师只能把目光转向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依据参考书,而不是依据《课程标准》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 这里,有两个问题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首先,《课程标准》的主要服务对象究竟是教材编写者,还是一线教师。如果从人数讲,在全国范围内,前者可以数以百计、千计,后者却以百万、千万计;从人员素质与创新能力讲,对比同样十分悬殊。如果我们回避这个问题,简单地肯定《课程标准》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相同的“创造空间”和“弹性”,这合理吗?其次,教学目标的细化、分解工作,难度也是非同小可,把它留给基层学校的教师,可行吗?
&&&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种选择。要么恢复年级目标;要么维持学段目标,同时责成教材编写组完成教学目标细化工作,即给教师提供一个以学期为单位的、具体明确的三维目标体系。
&&&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不该由《课程标准》制订者或教材编者来解决。因为新一轮课改就是要解放教师,就是要留出空间,放手让教师创造性地工作。这一主观愿望当然是美好的。问题是教师的现有状态与改革的期望状态差距有多大?我们能否在几年内通过现有的和能够开发、实施的培训,缩小这一差距?对此展开讨论,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围。这里只是粗略地指出两点。其一,前几次课改的前期调研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教师现状的调研及今后若干年内发展水平的预测。由此估计教师对课改的承受能力。每个教师都明白,要达成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多么重要。类似地,要实现课改目标,深入了解教师,准确把握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同样必不可少。其二,课改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前沿性的研究,与课改的决策、实施,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片面追求课改理念、文本的先进性,就会加大课改决策的风险与实施的难度。类似地,课改实验成果的推广,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毕竟实验阶段有许多因素、许多条件,推广时会发生变化或不再起作用。
三、课程的“最低标准”与“最高标准”
&&& 笔者在1986年参加起草《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工作时提出:既然承认60分及格,能否在大纲列出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中,指出那些属于“60分”及格范畴的内容、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大面积提高及格率,常对一部分基础较差、发展较迟缓的学生,重新划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范围,突出重点,放弃一些难点内容。实践表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因材施教措施。记得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教学大纲》为国家标准,是绝大多数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能够掌握的内容,能够达到的要求,不宜再从中划定“及格”范围。按笔者的理解,《大纲》规定的是学习的一般水平、平均程度(从实际情况看,整体上属于学生的中等偏上水平)。
&&& 在当时的《教学大纲》中,既列出教学内容,又描述教学要求,看似有点重复,实际是有分工的。前者规定学习的基本内容(范围),后者提出学习的一般要求(程度),即描述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或将达到的行为状态。
&&& 这次的《课程标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不再列出知识点系列,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由学段教学目标描述。还有利于放宽对教学先后顺序和教材编排体系的规定。然而问题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究竟是学习的最低标准(下限),还是最高标准(上限),或者平均水平?似乎并不明确。《数学课程标准》中相关的陈述是:“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显然,“基本水平”不可能是最高标准。那么是不是最低标准呢?事实是,有些“具体目标”本身就有相当难度。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这在过去初中教学时,一直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又有些“具体目标”,本身看不出深浅,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但从《数学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 十&&&& 的结果比1大吗?”可以看出,诸如此类的估算,在众多地区的一般学校中,不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的。由此可以认为,《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的实际水平与原《教学大纲》相似,其整体仍然属于一般水平,准确地说属于中等至中等偏上水平。
&&&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确定为最低标准或最高标准,各有利弊。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概括地讲,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取最低标准,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个性发挥,有利于抑制过重的学习负担,利多弊少。
&&& 本来,教学目标不可能也不应该设置上限,因为没有哪个教师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既然如此,这里讨论《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不是最高标准,岂非笑话?不。
&&&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不超纲”来限制考试题的深度与广度。这说明至少在潜意识里,大家已经将《教学大纲》的要求视为一种上限。这一思维定势,在新课改中的延续,将演变为要求试题“不超标”。理由有二:其一,《课程标准》依然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其二,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其中规定了不少不可逾越的上限。例如,第一学段中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限定“分母小于10”。第二学段中四则混合运算,限定“不超过三步”。第三学段数与代数部分,“不要求”“不超过”的限制就更多了。这十分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并未摆脱上述思维定势。
&&& 这种上限式的限定,付出了牺牲“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的代价,却并不就能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约束力。有命题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不转变评价理念,那么无论怎样限制,都有办法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开拓性地“深挖洞”或创造性地设计“变式”,编出令师生意想不到的难题。
&&& 还有必要指出,有些上限式的限定,明显缺乏论证。比如,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恰恰在《数学课程标准》自身提供的案例中,就有至少四步运算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二学段的案例:
&&& “例4&&& 李阿姨想买2袋米(每袋35.4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 算出总价(单位元)
&&& 35.4×2+14.8+6.7+12.8就已经四步运算了。如果说,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步列式,因而不存在混合运算超过三步的问题,那么,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具有列出三步综合算式的能力,行吗?请看《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案例:
&&& “例10& 某书定价8元,如果购买10本以上,超过10本的部分打八折。试分析并表达出购书数量与付款金额之间的关系。”
&&& 设购书数量为X本,付款金额为y元,则
&&& y=8×10+(X一10)×8×80%,(X≥10)学生需要掌握列出五步混合运算式的技能,才能写出上面的关系式。显而易见,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不仅会给第二学段的数学应用带来障碍,对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习也有影响。
&&&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界定“具体目标”为“基本水平”的含义,并对部分目标作出适当的修改。
专题三作业---是不是一定需要“情景图”?刘爽 [322035],发布于
23:27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是不是一定需要“情景图”?  看了今天学习的视频和老师们的文章后,许多专家和老师都认为,在解答应用题时,利用情景图,可以有助于学生对题意的分析。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解决问题”中的“情景图”的看法。  是不是有了“情景图”就使“应用题”披上了“应用”的外衣?  视频中,专家们指出,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许多解决问题的题目中设计了情景图,可以让学生在情景图中分析题意。但是,我认为新教材中,加入的大量情景图,并没有真正起到,辅助理解题意、体会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作用。如,六年级一个数除以分数例3:“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得快些?"教材在呈现此题时,设计了小明和小红走路的情景,这样的图,对学生分析题意有什么作用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吗?(像这样图在五、六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又如,一年级学习加法的解决问题时,有的老师这样讲到“同学们在看图列式时,小鸟的头向着这群鸟时,用加法;头朝外时用减法。”听了这样的讲法,我感到很可笑,可是教材上的图就是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因此老师也因“图”而变讲法。  我很欣赏视频中澳大利亚和美国出的应用题,这种灵活性强、生活性强、综合性强、叙述简洁的题目非常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去年第一次教新教材,看着满书里色彩鲜艳的图,我的第一感觉是很乱,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是欣赏图片,而忽略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因此,对学生审题、分析题意上造成了障碍。  但是,有时为了训练学生对图中提供的信息的筛选,我们也应运用情景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情景图,让情景图对学生能力的形成起到辅助的作用;同时,不用图时,我们也要坚定的摈弃教材提供的图,给学生简便叙述的文字,不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摒弃了情景图时,教师也要适时增加辅助理解题意的线段图、面积图,真正让学生体会图形结合。
09:37 马 刚 [322976]真心话,真见解!
专题三作业 给解决问题出个点子朱玉霞 [321759],发布于
00:52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在应用题教学中,有一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确实很有帮助。如学生在做加减法应用题时,特别是不爱动脑子的后进生会见多就加,见少就减。我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尝试,还比较有效。我的作法是:拿过题,让学生看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应用题中就三个数,大数,小数,还有差。学生一般会通过读关键句,判断出哪是大数,哪是小数。再看条件中是知道了大数还是小数,知道了大数肯定求小数,用大数减去差;知道小数肯定求大数,用小数加差。学生利用这种分析方法,出错率降低了。
&&&& 这种教学策略对高年级教学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如在六年级“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学生直接归纳为知道了大数和差求小数,知道了小数和差求大数的应用题。
&&&& 例2.公路上噪音为80分贝,由于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求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 学生分析80*1/8是原噪音与现噪音分贝的差,原噪音80分贝是大数,知道大数与差,求小数用大数减差。列式为80-80*1/8或者80*(1-1/8),很少有学生列为80*1/8,因为学生通过分析明确了80*1/8只是表示两数的差。
&&&& 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着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大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是多少次?
&&&& 学生分析75*4/5是婴儿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差,75是小数,求大数用小数+差,列式为75+75*4/5或者75*(1+4/5),明白了75*4/5是两个数的差,不是大数,学生再做类似的题就不会出差错了。两节课下来,全班没有一个列错算式的。我认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很有效。
&&&& 学完以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后,再出下面一道应用题与前面两种类型加以区分。一项工程,计划投资18万元,实际投资比计划减少1/10,实际比计划减少投资多少万元?引导学生分析,此题是求两个数的差,用18*1/10。此题不是求小数,18*(1-1/10)错误的。
12:24 马 刚 [322976]努力在整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之间寻找或建立一条贯穿的线索,也就大致抓到了思维训练的线索。很值得做下去。
专题三: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张博 [322044],发布于
10:11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抓好应用题教学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抓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创新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情境重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拉近数学问题与学生现实的距离,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创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
一、&&&&&&& 表演应用题
&&&&& 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我就让学生根据应用题中所描述的不同的人物、动作的变化,进行角色扮演、实际操作、做游戏,使学生在“玩与乐”的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 如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合作扮演“售货员”:将13个苹果,买出一些,还剩9个。学生们在实际操作和交流中,探究出“买出的”是一个部分数,“还剩的”也是一个部分数,用13个苹果去掉“剩下的”,就是“买出的”。表演应用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联结社会大课堂,还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二、&&&&&&& 想象应用题
&&&&& 想象是人的天赋。低年级学生爱奇思妙想,我利用这种心理特性,让学生结合经验和感悟,在自己的头脑中充分展开各种想象,使以静态形式呈现应用题的情境,在脑海里形成活生生的动态画面,从中领悟题意。
&&&&& 如:相遇应用题“小强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明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家相距多少米?”出题后,我让学生根据题中描述的情境,在脑海里模拟想象出人物活动的场面,然后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巡视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画的线段图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还用两只小手比划着小强和小明行程的情况。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想象,以至明晰了小强家、小明家、学校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增加了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
&&&&& 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道题,闭眼边听边想象题目中所描述的画面,问:“这道题中哪句话最关键?”“由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再第二次读,再继续想象。然后,请一人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讲给大家听。最后,画一画线段图,加深印象。
三、&&&&&&& 说应用题
&&&&& 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这种差异性认知建构是一种宝贵的课程学习资源。既可以提高认知水平,又能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说中促思,思说共进,以加深理解题意。
&&&&& 如:修一条1000米长的路,平均每天修200米,已修600米,剩下要修几天完成?我让学生自读题后,谈谈从中想到了什么?
生1:1000米和200米,通过它们,可以知道共用5天。
生2:1000米和600米,通过它们,可以知道还剩400米没修。
生3:600米和200米也有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已修了3天。
&&&&& 这样,这道题就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探讨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建立学生的自信。
四、&&&&&&& 变换应用题
&&&&& 我采用变换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在比较、探究、验证中获得新的知识,进一步把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规律。
如:“用5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本题答案唯一,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把“5个”改为“12个”,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因为这将有三种拼法和三个不同的答案。通过变题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创造性。我们不能错过发展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
&&&&& 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而且每种方法又不是孤立的,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灵活采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2:31 马 刚 [322976]这些方法很有效,还要通过扎实训练,让学生掌握。什么叫掌握?我想,就是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能把这些方法想出来,并进行重组,改进以解答新问题。
专题三作业(一)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张荣明 [322034],发布于
11:32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解决问题的价值: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更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更注重数学思考,更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 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处理问题情景中的信息,学会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使“用数学的方法和策略思考问题”逐步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更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的培养。
第二点:继承与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解决问题”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都应围绕上述教学目标,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应该被继承:
一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
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常见的训练形式有: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思条件。经常进行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与“分析”的能力。然而,在时下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数量关系的训练被有意或无意地抛弃了。“有意者”认为:那是机械训练,与新课改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无意者”认为:现在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是从生活或从创设的情境中引入,课前安排这样的训练不协调,而课中又挤不出训练的时间。
二是重视解题的训练。
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但必要的练习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而眼下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由于过度创设情境,过于讲究自主探索,过于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一堂课往往只能做一两道题。如此,学生何以能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说,传统应用题教学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的经验,应该被解决问题教学所继承。
第三点:教学的创新策略。
由于“解决问题”的内容与形式都超越了传统应用题,因此,必须创新和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就现状而言,新的教学策略已进入课堂,但存在着浮于表面、陷于热闹、不得要领的现象。如很多课看上去似乎很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但由于没有抓住教学策略的实质,往往中看不中用,实际效果欠佳。那么,新的教学策略: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这一策略的核心是要处理好“观察”与“收集”的关系:收集信息是观察的目的,且信息的内容要跟数学有关。这一环节常见的问题是:教师的提问过于开放,不注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处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摘录条件和问题。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将原来的纯文字形式出现的应用题以现实的生活情景、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并没有清晰的告诉学生,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并指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简洁形式记下来,这样通过信息的摘录,使学生能清晰的知道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问题,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好准备。
3、数形结合。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画图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会用一定的符号,如画线段图、示意图等表述对题意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4、直观操作。根据问题的特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在操作活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较抽象和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开展活的问题情景模拟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如“相遇问题”的解决,就可以通过学生模拟活动情景,帮助学生来理解“同时”、“相向”、“相对”、“向背”、“相遇”等关键词的意义,为解决这类问题扫除障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尝试、找规律等多种策略。同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没有抓住教学策略的实质和要领有关,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准确地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质,是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必须从领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入手,重视继承传统经验,准确地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质
&专题三第一讲作业:应用题教学审题四步走乔娜 [321754],发布于
09:23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一读,二划,三复述,四表示&&&&&&&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的审题的方法尤为重要。应用题审题的方法我简单总结为“一读,二划,三复述,四表示”。一读就是读题,初步感知题意。二划就是在题目上面划符号,找出重点词句,理出脉络,使题目简单明了。三复述就是复述题意,使题目变得详细,题意清晰。四表示就是画一张图表示题意,使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 指的是认真读题。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读题时,不要匆忙,要让学生反复地仔细地默读几遍。
&&&&&& 一年级开始的时候,主要由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教师要慢慢地读,一字一句地读清楚。以后,让学生把生字注上汉语拼音,让学生慢慢试读,要求读得准确,不要漏字、加字。
&&&&&&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读,以后要求连贯地读,进而要求带有表情地读,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
&&&&&& 指的是细划符号。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了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边每个词语的含义,可以指导学生划划点点,划上各种符号。一般用‖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开,用横线――把已知条件断开,用着号“? ”表示关键词语。如:
买苹果和梨共用了6元2角,苹果值3元,一斤梨的价格是8角,
|买了多少斤梨?
这样划一划,分一分,点一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 指的是复述题意。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当中,用复述课文大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个经验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用得意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意。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目,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
&&&&&&& 如:买苹果和梨共用了6元2角,苹果值3元,一斤梨的价格是8角,买了多少斤梨?
&&&&&&& 引导学生可以这样复述题意:妈妈买苹果和梨一共用去6元2角,其中买苹果用去3元,又知道一斤梨的价格是8角,求买了多少斤梨?学生如果能这样复述的话,说明他对题意已弄懂了。
&&&&&& 复述题意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是先按教师的提问复述,再由学生独立复述。如上题可以这样问:
1、& 题目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讲买水果的事)
2、& 买了哪些水果?(苹果和梨)
3、& 一共付了多少钱?(一共付了6元2角)
4、& 买苹果用了多少钱?(买苹果用了3元)
5、& 一斤梨多少钱?(一斤梨8角)
6、& 问题求的是什么?(求买了多少斤梨)
&&&&&&&& 这样按问题部分复述后,然后再要求学生连起来完整地复述。复述前,教师可让学生低声说一遍,或默想一遍。并要唤起他们的想象,闭上眼睛,清楚地想象一下题目里边说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除了要求学生一般复述题意外,还要对关键词句重点复述。教师可提问:这道题目里哪几句词语最重要,你能说一说吗?
&&&&&&& 对学生进行复述题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题目的意思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尽量画一张图来表示题意,这张图不一定要求用标准的线段图,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任何图,只要能表示出基本的题意即可。
&&&&&&& 以上是自己在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感觉比较实用,只是在一开始时比较费时,但当学生熟练运用之后,不但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专题三作业:厚积而勃发,欲速则不达王莹 [322042],发布于
16:38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厚积而勃发,欲速则不达
&&&&&&&&&&&&&&&&&&&&&&&&&&&&&&&&&&&&&&&&&&&&&&&&&&&&&&&&&&&&&& ――关于教学两步计算问题的几点想法
&&&&&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有些学生在二年级学习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时开始出现空前的混乱。会出现如: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做成一步;将题中的信息没有道理的搭配组合;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方法乱用……面对这种情况,最初我采用了这样的应对方法:我针对一种类型的题,专门讲解,同时让学生专门练习这种类型的题,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掌握好了,再专门练习另外一种类型。当一种一种的时候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各种类型混在一起学生就容易混淆。我反思自己的方法,这样学生会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形成定势思维,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之所以出现混乱,有这样两个原因:1.在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时,就不清晰,就存在“套用格式”的现象,如看见“一共”就“加”,看见“还剩”就“减”,看见“每”就“乘”,看见“平均”就“除”……所以在两步计算的问题中如果即出现“还剩”又出现“平均”学生就束手无措了。2.对两步计算问题的实质,也就是其中的数量关系不能提取出来。就是不能透过复杂的情境、事件等的描述分析出实际需要就解决的问题。
&&&&& 可以看出其实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时学习两步计算的问题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教师应该在解决一步问题这里做“实”,把一步问题弄透,厚积而勃发。
&&&&& 首先,学生学习完“加、减、乘、除” 四种运算方法以后,对用“加、减、乘、除” 四种运算方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明确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要求两部分的和是多少,必须知道两部分各是多少。可以借鉴旧教材中“提问题”,“填条件”这样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
&&&&& 其次,不要急于出现两不计算的问题,由一步的问题入手。 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从条件入手,找出间接条件;二是从问题入手,找出缺少的条件。都可以由一步的问题入手。如:先出现一步计算的问题“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25人。一共多少人?”让学生解答。去掉其中的一个条件,变成“一班有男生30人。一共多少人?”,问学生能否解答,找出缺少的条件“女生的人数”,然后再给出这样的条件“女生比男生少5人”,再让学生综合的看这个题目,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知道“男生人数”、“女生的人数”,题中没有告诉我们“女生人数”,所以要先算“女生人数”。然后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从问题入手――想解决该问题要具备的条件――解决题中不具备的条件――解决最终的问题。
专题三作业(1):学来的一个方法李钦锦 [322017],发布于
13:41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16:26 李萌 [321762]让孩子写出来,画出来不失为训练的一种好方法。
16:26 郝海霞 [322046]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然后再列式计算。总觉得有的学生仍然存在问题,看来光说还不够,应该试一试写一写。
15:59 朱立莉 [322049]我想对多步计算应用题的解决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一试
15:34 楼洪江 [322012]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专门出过思路的练习,比如:要求(&&& ),先求(&&& )。
14:04 马 刚 [322976]看能不能再加一条,想清楚思路,然后再按这个路子走?
专题三& 用“倒推”和“顺理”解决问题王晶 [322038],发布于
10:26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12:41 马宁 [322050]运用合适的策略,与学生一起把解题的思路理清,方法最重要。
12:19 李娜 [321749]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好!倒推就是分析法,顺理就是综合法。
11:47 苏宝林 [322037]同意周爱军老师观点.这些有条理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11:39 王敏 [321741]用老教材的分析思路解决问题,取其精华。也是好办法!
11:26 殳倩 [322039]解决的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入手和从"已知"入手.也就是王老师说的"倒推"和"顺理"吧.
10:54 李& 云 [316732]不错
10:46 郑菊芬- [313919]你说的是常用教学法。
10:40 周爱军 [315932]倒推与顺理其实就是应用题中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10:29 赵春梅 [321760]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自然而然的就会解决问题了。
专题三作业:应对--低年级应用题小错误骆双 [322043],发布于
10:19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17:06 王莹 [322042]在“如2”的问题中,学生往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列式,用原来的减去开走的得到还剩的。其实在列方程时不就是用这样的思路码?不要在低年级太遏制这种思维。
15:28 牛红霞 [322019]我今年也教低年级,感到你的方法很好。看来我们的这些孩子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老师多交流啊。
11:54 王敏 [321741]我的想法是: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求总数,与求部分数的的区别。
11:27 王桂利 [322227]值得借鉴.
10:33 马宁 [322050]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这样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还不太明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在黑板上给学生用图来表示、还用实际的教具让孩子们操作,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0:31 李艳 [321750]很不错的方法。学生一定能明白。
10:27 赵春梅 [321760]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培养,因此教师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帮助学生思维的发展。
10:23 宋英磊 [309173]这种出错的现象在我所教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专题三: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张博 [322044],发布于
10:11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15:44 马强 [321752]看了你的几种方法很受启发,下一步一定要试试。
12:31 马 刚 [322976]这些方法很有效,还要通过扎实训练,让学生掌握。什么叫掌握?我想,就是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能把这些方法想出来,并进行重组,改进以解答新问题。
12:00 姚发雷 [322040]很有收获
11:49 孙桂清 [322016]其实张老师的这几种做法就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11:42 王敏 [321741]各种活动最后归根结底是不是还要归结到数量关系的分析?
11:04 李冉 [322025]说、想象、表演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果能够坚持下去,相信应用题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头痛。
10:27 马宁 [322050]非常同意张老师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需要竭尽所能的想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吸收知识。
10:14 张永霞 [322057]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张教师的几种方法都很适合低段孩子的特点,尤其赞同一和三.
专题作业三(1):讲解效果差的时候,不如给学生好的习惯苗雷 [322023],发布于
09:40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17:38 王学美 [308753]单位一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难,因为教材中的例题单位一都未发生变化.
15:25 牛红霞 [32201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解题策略啊。
15:05 吕红艳 [306798]应用题教学,让学生掌握好方法非常重要。特别是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12:41 李晓晶 [321751]学生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我认为让学生画线段是一种分析题意,理清思路的良好方法。作为老师一定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这种良好习惯。
12:23 李娜 [321749]好习惯重在培养。刚开始时要训练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养成的。有一些也不是容易实施的,比如让学生审题审三遍,在实际生活中,有几个学生能做到?
11:48 王敏 [321741]好的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示范作用很明显。我在上课时,为了节约时间省略答句,很快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也不写答句。现在,我在板书的时候,认真地写答句,学生的答句也写得很好乐。
11:48 姚发雷 [322040]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11:34 殳倩 [322039]那五步很有实效性,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到高年级题目很复杂时不能一下找到数量关系.这时对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一步步走,寻找突破口也不施为一种好的方法.
11:14 李冉 [322025]在教学中也有同感,不仅是在应用题中,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10:56 许倩倩 [322021]其实小学教学知识很简单,我们主要就是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10:46 马强 [321752]我教了好几年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确实让人头疼。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
10:33 李艳 [321750]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
10:31 王晶 [322038]画线段图能很好的帮助理解。看单位也是很好的办法
10:10 孙玉杰 [322014]的确,我也教过六年级,习惯培养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给学生审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习惯。比如:看到图形题,要先看单位是否一样,问题求得是什么?有甚多学生问题没有读懂就做题,单位也不看,只是出错比较多。另外还要交给学生学会检查的方法。
09:58 崔俊扬 [322031]是啊,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尤其是线段图的掌握。
09:54 乔娜 [321754]是啊,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都是会让学生们受益终生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要为了分数而教,要多给孩子传授“法”,一法握手,四处奔走。
专题三作业 给解决问题出个点子朱玉霞 [321759],发布于
00:52分类: 班级作业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12:24 马 刚 [322976]努力在整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之间寻找或建立一条贯穿的线索,也就大致抓到了思维训练的线索。很值得做下去。
11:24 孙玉杰 [322014]这些方法是很管用,但是不太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忽略了应用题的教育价值。但是在现在这个以分数论能力的社会,又不得不迫使老师像这样的办法。苦呀。
11:16 孙桂清 [322016]朱老师的方法很有效,不能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这不是从数量关系中入手,而是只看表面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0:31 展娟 [322029]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确实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深思。
09:20 孙丽娜 [321937]关键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重要,我现在就让学生在做题,读题时寻找关键句。效果很明显!
09:13 李娟 [321753]朱老师很善于总结归纳。
08:49 郝海霞 [322046]像朱老师这样教给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路训练。
盼望着!盼望着!杨莉 [321763],发布于
20:57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又要见面了,在分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又相遇在远程教育的交流平台上。思念我的朋友了,思念那一段激情的奔放时光,思念在这平台上畅所欲言的畅快感觉!
&&&&& 在这段时间,我们都迎来了新的课程,新的学生,新的心情。面对新教材有更直接的感触,那就快点吧!把您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 盼望着!盼望着!
再回首许倩倩 [322021],发布于
13:11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告别了四天面对面的集中培训,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交流。回首以往,我还是不得不感叹,不得不怀念老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马老师曲老师面对面地点评与指导,想念有班主任“管”的日子,想念我们四天充实的学习生活。因为那样更有学习氛围,更能迸出研究的火花,更有融入集体的感觉。期待下次相聚的日子!
缘分天空马宁 [322050],发布于
10:22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远程培训一架无形的桥梁搭起了你我交流的平台;&远程培训一架沟通的桥梁,交流你我教学的感受;&远程培训共建你我心中友情的花朵,&在每一天绽放 ,我已等不到每月的第三周, 学习的天空依旧葱郁和美丽。
用“心”体验成功,用“爱”享受快乐王真 [322055],发布于
15:11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刚刚休完产假上班,一切既陌生又熟悉。以前的轻车熟路,现在感觉非常不进状态,可能是半年的远离,让自己一切做起来都那么费劲。每次我也想多学点,多记点,可是思路老是被一些琐碎事打乱。我知道自己这种不好的状态,要及时调整。9月初在教学《减法的认识》这一课时,好像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内心里充满了激动,有一种大干一场的感觉。于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非常的用心,课前从网上下载图片,自己制作课件,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准备非常的充分,为了能上好这节课,并且贯穿新课程的精神,正确合理的运用各种有效教学策略,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贯穿始终,晚上我等孩子入睡之后,回到书桌旁,仔细的准备着教案,反复捉摸着每个环节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渗透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第二天走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之后有高兴之处,又有许多的感触。当与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进行眼神的交流时,我的内心真是既紧张又激动,为了他们,我想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去找寻以往上课的那种感觉。在《减法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策略,为学生们创设了国庆节马上要到了,公园里的花都开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随后的课件的播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而且他们个个被生动形象的画面内容所吸引,借助于卡通形象小蝴蝶开始了对减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感知――模仿――内化――应用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引――扶――放――收――评的学法指导。为学生创设了安全开放的学习心理环境,以生动的情境引入,力求体现“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交流、在体验中创新”的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减法的意义,学生理解、概括到位,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算式的理解。新课标中曾提到: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交流、反思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发展能力。我知道玩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于是充分的利用了课件的辅助和各种游戏活动的贯穿,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成功。但高兴之余,我又为自己的一些小问题而伤脑筋,在创设的奖励学生铅笔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列算式,出现了问题较多,原因在于我把铅笔发给学生之后,手中就剩下3枝铅笔。没有再为学生提供原有4枝铅笔的情景,4的回归没有注意到,使学生写成了3-1=2。今后在备课时要精读教材,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生挂钩,哪是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整节课看出弱化了一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的进行渗透提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上的一条线:条件-问题-列式―计算。对于评价也应多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兴趣等方面去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我记得诗人海涅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而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只要我们用爱去“感悟”,用心去“拨动”这根琴弦,我想一定会给学生和自己带来惊喜!用心去教学,用心去爱我们的孩子们吧!只有这样你才会体验到成功,享受到快乐!
工作着、学习着、快乐着朱明慧 [322056],发布于
21:15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教学之源:爱心、信心、耐心、匠心&&&&&&&&&&&&
&&&&&&&&&&&&&&&& 奉学生以爱心
&&&&&&&&&&&&&&&& 植学生以信心
&&&&&&&&&&&&&&&& 待学生以耐心
&&&&&&&&&&&&&&&& 授学生以匠心
&&&&&&& 教学之感:踏踏实实、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 尝试孕育着机会
&&&&&&&&&&&&&&&&&&&& 坚持意味着成功
&&&&&&&&&&&&&&&&&&&& 学习证实着进取&&&
最近的曲线朱玉霞 [321759],发布于
01:00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虽说,教学的路没有直线,都是曲线。但专家、教研员的指导,学员教学思想的碰撞、交流,却使我们的教学在这些曲线中找到了一条最近的路,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少摔几跤。虽然很累,工作之余,还要学习,但我们却乐此不疲。&
真诚想邀乔紫梦 [321935],发布于
11:57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为了教育有空常回来看看,感觉同学们的话题特别亲切,也希望大家能把好的经验介绍给我们,
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好!
又要见面了郝海霞 [322046],发布于
20:41分类: 班级交流 小学数学 0227班 山东济南(2)地址: &&&&& 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信大家的工作都比较繁忙,可是一想到我们又要相聚在一起(只见其字不见其人),心中又有了一些期待----希望能够从各位老师那里学到更多!
&技不惊人誓不休──记特级教师黄爱华
&&&&&& “老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上得生动、形象、扎实,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这是1995年4月黄爱华代表广东省参加在海口市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二届观摩研讨会”时,到会专家对他的参赛课的评价。黄老师以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在国家级的教学评比活动中再次摘取一等奖的桂冠。
33岁的黄爱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一宽广的领域中,已辛勤耕耘十五个春秋。从教伊始,他就得到名师的指点。多次求教,耳濡目染,他被名师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坚定了其毕生从教、当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的信念。
成功源于勤奋。为了掌握教学规律,接受新思想,寻求新突破,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教材,翻阅资料。他学习数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掌握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研究国内外不同教法的特点,搜集教改动态,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探索儿童认知的最佳建构过程。书籍,为他展现了一个迷人的世界,他如蜜蜂采蜜一样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的琼浆玉液。几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刊,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上好每一节课”是黄老师的奋斗目标,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从不马虎。近年来,他上对外公开课近百次,每次都虚心听取意见,写教学后记,重新整理教学设计,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为此,他曾在江苏省、淮阴市多次获得数学优质课竞赛、优秀数学课评选、优秀论文评选的一、二等奖。1994年4月在深圳市小学数学新颖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同年9月获深圳市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他还代表深圳市在全国计划单列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研讨会上获优秀课例奖。
1994年7月,他应邀在南宁市举行的全国第七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上公开教学“数的整除”,应邀在重庆市举行的全国第六届小学数学学术年会上公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应邀在深圳市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圆的认识”,这些公开课均受到与会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听过黄爱华讲课的老师都说:“听他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黄爱华老师的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情感因素,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他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先给学生听一段“猴王分饼”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哪只猴子分得的多?”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得出结果后,再让学生说出故事中猴王的想法,要求学生帮猴王想办法,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当学生聪明地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猴王想出办法时,黄老师就会给一句“你比猴王还聪明”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他曾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教学“循环小数”,用学生的学号数来教学“质数和合数”。他的“趣”“实”“活”的教学风格已经形成。他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不断把学生带入新的境界。
黄老师的数学教学效率高,所教的学生作业少、成绩好,真正做到了轻负担、高质量。他可以令对数学兴趣不大的孩子也能迷上数学。培养尖子生,黄老师也有一套高招。1993年,不到半年时间,他辅导六年级数学奥林匹克班的学生参加中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比赛、全国“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宋庆龄儿童基金会”数学邀请赛,结果获得9个全国大奖,其中有3名获奖者以优秀成绩考入深圳中学的“超常班”。1994年又有10名黄老师辅导的学生获得全国数学竞赛的金、银、铜牌,其中有3名获奖者又以优秀成绩考入深圳中学的“超常班”。
黄老师在教书之余,还坚持写文章,著书立说。近年来,《小学生报》《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月刊》《小学生学习指导》等报刊上刊登了他为小学生写的30多篇文章。《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福建教育》《江苏教育》《上海教育》《广东教育》等十多家省市级以上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教育教学论文60余篇。他的《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例说》系列文章在《河北教育》杂志上连载之后,在小学数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他的《质数和合数新授课练习设计》,在《上海教育》举办的全国征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他的《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一文获《江苏教育》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他还获得全国第七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他参加编写由中国少儿出版社等出版的少儿读物共计有12册,约50万字,还参加编写多种教学参考用书,约60万字。与人合著的《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一书,被指定为小学数学师资培训教材。他担任副主编的《引探教学法教例精选》,由海天出版社出版。1993年,黄爱华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1994年9月他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995年9月他又被评为“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
黄爱华是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正式成员。他参与中央电教馆立项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课题组,将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率先研制开发出一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两年前,深圳市福田区“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课题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黄爱华被区教育局和学校确定为课题组成员。想到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将会借助科学高效的教具来帮助突破,他就劲头十足,决心大干一场。
为了提高软件脚本的编制水平,黄爱华找来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书籍,悉心攻读,经过深入探索,终于摸索出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脚本编写的结构流程模式,各知识点的分层菜单的拟定办法,各帧面页画面流向信息以及画面符号出现方式、出现顺序说明的策略等。为软件制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一个课件的制作,他要翻阅大量教学参考资料,搜集最先进的教学设计,掌握不同教法特点,然后优化于脚本之中,为了保证软件如期试用和维护,他与同伴连续40天加班到深夜。不到两年的时间,脚本编写组已拿出了小学数学全套教材的脚本编创设计。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兴趣的火花,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符合义务教育精神,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的现代化教育举措,将会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这套软件的成功运用,将会引起教学法的一场革命。专家的评价与期待,将鞭策黄爱华老师和他的同仁们,加倍努力,不断开拓创新,为特区教育的明天,开辟新的天地。
【作者简介】黄爱华,广东省特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荣获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8221c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