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方法分类

常用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_百度知道
常用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逻辑分析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体育科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适用课程:&小球项目(网球)(02080)【访问量:23405】
体育科研方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1.& 科学的概念:
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划分:
以研究对象不同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等。
以其职能和地位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发展科学等。
科学学——把科学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的学科等。
二 、科学研究: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体现形式。
&&&& 是人类在实践中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未知事物并通过理论思维正确反映其本质或理论,发展有关知识的认识活动。
&自然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未知领域中物质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探索性、持续性、创造性
科学研究的任务:
生产知识&&& a. 创造知识(未知→已知)
b. 加工知识(已知→系统化)
c. 应用知识(转化知识形态)
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 &a.& 边缘学科增多
b. 综合科学的出现
c. 横向科学的出现
d.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渗透
计量化:数学方法进入各种研究领域——数字化、公理化
三、 科学技术
1.& 概念: 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一种行为手段。
自然科学的技术:根据自然科学的原理和生产实践形成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操作技能即为技术。
2. 科技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 &科技
定义&&&&&&&&&&&&&&&& 知识体系&&&&&&&&&&&&&&&&&&&&&& 行为手段
主要任务&&&&&&&&&&&& 是什么、为什么&&&&&&&&&&&&&&&& 做什么、怎么做
活动的本质&&&&&&&&&&&&&& 知&&&&&&&&&&&&&&&&&&&&&&&&&&&& 行
课题来源&&&&&&&&&&&& 从科学发展逻辑中寻找&&&&&&&&&& 来自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
存在形式&&&&&&&&&&&& 知识、精神财富&&&&&&&&&&&&&&& &可直接变为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
存在范畴&&&&&&&&&&&& 无国界、不具保密性&&&&&&&&&&&& 一定时期具保密性,可申请专利
3.& 科技与科学的联系:
科学促进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推动科学的进步。
四、 科研方法:
1.& 方法:是完成某项研究(或任务)必须遵循或使用的程序、技术、途径、手段、操作、观点或规则。
专门方法 (专业技术层次)
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般方法 (逻辑层次)
普通方法 (哲学层次)
2.& 科学方法: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比较系统、客观、精确的程序、途径、操作、观点和规则。
科学方法论: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3.& 科研方法学:
&& &探讨在科研方面,如何提出问题,通过何种手段或程序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研的学科。
&& 科研方法的任务——是科学认识过程的手段与工具。
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
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
使科学认识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
第二节 &运动人体科学科研的特点和类型
一、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特殊:运动的人
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既有一般生理活动,又有复杂的精神活动
既有客观因素和影响,又有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
研究内容复杂,交叉渗透多
主要研究运动过程中人体内的变化规律、与健康的关系,建立促进运动能力提高、促进健康的有效办法。
3、 研究方法困难:
大多采取间接研究方法、常用动物模拟实验
个体差异大,可重复性小
继承和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
施加因素的差异(人为因素大)
根据研究性质不同:
1、基础研究&&
阐明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机制,运动、疾病、健康及其相互转化的作用与机理,不直接考虑应用目标。
成果:主要是新的科学发现,建立与发展某种新理论。
成果形式: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等
基础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对广泛的科学领域均会有重大影响。
特点:未知因素多、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高。
2) 应用研究
&& &&为解决体育领域某种实际问题或为某种特定的应用目而开展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某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如某运动补剂的研究。
&& 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桥梁,亦是科研与产品的桥梁。
& &成果形式:新方法、新技术、新饮料配方、新器材等。
& &特点:应用研究的本质是技术发明创造,有较强的保密性; 应用研究具有专门性,对科学领域的影响有限。&
3) 开发研究
&&将基础或应用成果扩大到生产中,进行工业性小试、中试、产品定型到小批量试生产等。
第三节 &科研的基本程序
一、 主题(选题):
1.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科研前的重要步骤,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检索、阅读文献&&&&&&&&&&&&&&&&&&&&&&&&&&&&&&&& &&&&&&&&&&&&&&&&&&&&&&&&&&&&&&&&&&&&&&&&&&&&&&&&&&&&&&&&
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寻找自己开展科研的起点、目标和意义,避免低水平重复。
建立假说,确立课题
假说是根据已有知识对某一现象进行理论思维后提出的,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原因、性质或规律的推测性的说明方式。
科研设计的三方面:
1、专业理论的设计:科研的创新就在于专业理论设计,包括:
研究内容、施加因素、对象、观测指标等。
观测指标:相对特异性、相对稳定性、易测可行性、直接、间接等。
专业技术的设计:
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与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统计学设计:
样本量、误差控制、对照和分组,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实践、收集感性资料;获得第一手客观事实材料后进行理论思维。
常用的科研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不同的方法,其实施内容与过程也不同。
四、 整理:对原始资料或数据进行科学加工
分类: 图、表、照片等
统计处理: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判断结果差异的意义,揭示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科学认识的高级阶段
运用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等理性认识方法,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概念,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成果报告、论文
&&&&&&&&&&&&&&&&&&&&
第四节& 学习科研方法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二、有助于知识渗透、拓宽视野,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从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三、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第二章&& 科研的基本方法
科学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感性阶段(做)、理性阶段(想)、实践证明(证)。
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要素:实践观察、理论思维。
实践层次的基本方法
观察: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是科研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可获得第一手原始信息。
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不对人体施加任何因素。
不改变人体的内外环境的自然条件
可直观感觉和使用各种观察工具以及检验技术
整体观察(空间)
动态观察(时间)
观察必须客观、全面,包括广度与深度,时间的连续性,各种资料间的关系等。
临床观察是医学科研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需注意的问题:
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观察,不可主观武断,先入为主。
注意仪器的完好性与灵敏性,以及操作方法的前后一致性。
观察内容进行准确无误的记录
&& 应事先设计记录方案,实事求是记录,必要时可摄影、摄像。
注意事先未预见的现象,联系对比,通过观察与思维同步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意对典型现象的观察
是从人为地创造了一定实验条件下的现象中探索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发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有的可自然观察到,有的则不能。需要通过实验,人为地创造出便于观察的条件,或使现象暴露出来,或简化或纯化这些现象。
对事物的自然过程进行干涉
人为地改变一些条件,控制一些因素,施加一些因素。
变换或组合一些条件——简化或纯化
基本要素:
实验的主体及其科学活动
进行实验的手段:实验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等。
研究的客体:人或动物
分类:&&&&&&&&&&&&& &
绝对性&&&&&&&&&&&&&&&&&&&&&&
1)按实验目的分为:&&& 相对性
2)按实验步骤分为:&&& 断决实验
3)按对象不同分为:&& 人体实验——临床&&&&&
&&&&&&&&&&&&&&&&&&&&& 动物实验——模型
需注意的问题:
要先进行预实验:小量,小范围
实验操作规范化:准确性、精确性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仪器型号、试剂批次、测试时间
实事求是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及时记录、准确
预先设计好表格
填写实验日志
衡量实验成功的标准是实验结果可重复
可用于疾病人群现象,未明的病因,流行的规律、疾病防治的效果等。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了解的途径,收集并获得有关研究对象事实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类:根据时序和性质分:
横剖面调查(现状调查)&
如体质、寿命、血型
回顾性调查:
现象发生之后,调查其结果,由果推因。如:足球运动员损伤调查。
前瞻性调查
预先设立施加因素组与未施加因素组在一定时间内调查某些指标,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由因到果。
需注意的问题:
调查方法与内容前后保持一致。
调查人员保持稳定,进行培训。
问卷与询问调查时,出现“无应答”的处理。
&&理论层次的基本方法
认识过程的理性阶段就是思考(思维)阶段,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而明确概念、作出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 归纳与演绎
是从许多因素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的方法
前提:数量多,样本量大
个别的特殊的判断&& 推 出&&& 普遍的判断&&&&&& 探寻因果关系
已考察的事物&&&&&&&&& 未考查的事物&&&&& 探寻普遍规律
归纳是将个别归纳为一般,而人们永远无法究尽所有个别。因此,归纳得出的关于同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就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完全可靠的。
2.& 演绎法
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特殊的个别现象的推理方法。
普遍或一般性原理——个别现象
形式:常用三段论式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公认的成熟的
小前提:所研究的个别事物与大前提有联系
结论:由已知的判断推出的对个别事物的新判断。演绎是一种必然性推理,结论具有必然性。
可用演绎推理来证明或推翻某个命题,有助于解决科学中的争端。
为实践提供预见
在大前提不很明确的情况下,演绎就不十分可靠
3. 两者的关系
演绎的出发点是归纳,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的推理应得到验证后才能去演绎。
二、比较与类推
1.比较法:
是将各种对象或对某一对象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区分出来而确定其异同的逻辑思维方法。
需注意的问题:
相互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在实际中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或某种共同之处。如性别
两个以上的对象比较,必须在同一角度即同一属性或同一指标上进行。如身高与体重不好比。
比较时,应选取并抓住对象的主要本质属性。
两个以上对象的比较,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包括时间与空间,以及相互比较对象本身的条件。
2.类推法: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它是由一批属性相类似的两个对象中推出其它属性也能类似的结论。
类比推理时,必须注意相比较事物或现象间的可比性。
三、分析与综合
将认识对象从整体分解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属性并分别加以考察。
将认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
3.两者的关系
分析是基础,综合是前提
抽象与概括
抽象:将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或必然联系抽取出来,抛开其余的非本质属性或偶然联系。
科学抽象是体育科研中理论思维的主要任务。
概括:将若干个别现象共同本质属性或必然联系推及同类对象的逻辑方法。
即从抽象的结果中推断出这结果多大程度可推广应用到其它同条件的对象身上。
对已知事实作出科学解释
对运动人体规律的探索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观察,而要求进一步了解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机理或可能造成的各种后果,从而作出进一步的科学解释。
通过对已知事实的解释,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把握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又可进一步对未知事实作出预见。
对未知事实作出科学预测
人们依据科学定理或定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作用,就能推导出未知事实,如果对客观的因果性没有认识,或者对特定场合的条件缺乏估计,就不可能作出科学预见。认识越深刻,预见就越准确越长远。
如: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状况、运动成绩的预测、营养状况的评估等等
第三章& 科研选题与申报
第一节 课题的种类
根据研究目的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分类
观察性或调查性研究
资料分析性研究
根据课题来源分类
指令性课题
指导性课题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与方法
从自身实践中选题,是基本源泉和动力
工作和临床实践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需要去解决、去研究,以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可从自身工作实践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从学术交流与争鸣中选题(他人实践)
从中根据某些事实和理由或矛盾之处,抓住问题,发现问题。
从文献记载中选题
有待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中找空白&&
&&&&&&&&&&&&&&&&& 有各种假说
从项目指南中选题
包括:指标课题,协作课题等
从学科交叉点或新兴学科中选题
如医学与社会学,心理行为科学的交叉。
从研究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再造新课题。
七、选题需注意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兴趣,选自己熟悉的
紧扣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要盲目追热
选题时,借鉴与移植是重要的方法。——知识面要广
借鉴应用于某一学科专业的新成果、新思维、新的技术方法,有效地移植到另一学科专业。
大量阅读文献是前提——平时积累
选题范围越小,目标越具体越好,越容易出成果。
善于捕捉和把握灵感
灵感——是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探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而顿时醒悟,突然形成一种具有创新性内容的观念。
灵感的特征:①诱发灵感的因素是偶然的
②灵感是一种思维现象,是脑正常机能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灵感必须以足够的知识准备为前提
④灵感的产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三节& 选题的要求
一、 科学性
要符合人体生命现象及其病变形式的基本规律。
选题要客观,有理有据,能揭示规律,解释说明并总结利用。
二 、新颖性,即创新性
创新多指学术思想,即从来未研究过的。
三 、先进性
创新必然先进,先进则表示创新的程度,如:国际,国内,省内
先进性多指技术,方法而言。
四 、可行性
指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是否能满足
科研人员的水平
受试者的配合
五 、需要性(实用性)
人类生活实际的需要&&&&&&& 经济效益
科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效益
医学科研选题应以人的防病治病,保持身体健康需要出发。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应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大众健康的需要出发。
第四节& 选题的一般程序
一 、选题步骤
初选: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科研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调查研究:了解历史与现状——查阅文献资料
3.课题具体化
确立题目,写出可立题说明或申请书,明确研究目标与方向。
假说——根据已知科学事实与结论对未知事物规律所作的一种假定性猜测。
科研构思中的创新点,实际上都是属于假说以及证明假说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就是一个提出假说,证实或证伪假说,然后使假说上升成为科学理论的过程。
1)假说的两个明显特征:
合理性&&&&&&&& 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
不确定性&&&&&& 必须通过实践去验证的
2)提出假说的方法:
科学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思维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认识在科学实践中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要方法:归纳,类比,移植,演绎等,文献对提出假说提供有益的启示。
5.科研构思、设计:
选择研究方法,建立最佳技术路线。
6.预试验&
摸索条件,熟悉方法,了解假说研究的可能性并可及时调整。
7.确定课题,构思题目——完成课题方案
题目要求:
1)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一般不超过25个字,可有副标题。
题目不宜过大
文字结构,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施加因素,效果反应
8.专家论证
二 、课题申报
第四章&& 查阅文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每一次发明创造都需要借鉴前人或他人的经验。如果你不了解当前人们在科学实践方面的活动情况及其认识水平,找不到需要进一步思维和探索的起点,研究工作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 &概述
一 、文献: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斗争,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
医学科技文献:是医学科技发展的记录和总结,也是医学知识积累与世代传递的工具和手段。用一定的符号、文字、图象等记录在特定的载体上保存下来。
文献三要素:知识、文字、图象。
二 、情报、信息、知识和文献的关系
信息——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及其运动规律和特点
知识——系统化了的信息,是人类通过信息感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和运动规律的反复认识。通过大脑,重新组合形成的序列化信息。
情报——知识中特定需要的部分
文献——知识、情报、信息通过文字符号、编码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称为文献。
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二节& 医学文献的种类
一、文献的加工类型
一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公布学术活动成果的文献
包括: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
特点:含有前所未有的发现,发明,创造,来自实验临床与现场的原始资料,以及科研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或新数据。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按照一定规则编排的,是知识体系的组成形式,是一次文献的传播工具和检索工具。
包括:目录、题录、文摘、索引。
3.三次文献:在充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检索出大量的一次文献,经过系统地阅读、分析、研究,概括出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产生、发展、研究的现状。
包括:综述、评论、述评、进展、动态、指南等。
4.零次文献:非正式文献
包括:私人信件、个人笔记、口头交流、原始手段、实验操作记录等。
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往往反映最新发现和最新遇到的问题,可启迪思维,产生新思维。
二、文献的出版类型
1.外在的物质形态类型:
2)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摄影的方法把文献缩小在感光材料上,借助阅读机阅读。
3)视听型:录像带、录音带、幻灯、投影片、电影片
4)机读型:磁盘、光盘。
2.& 按出版形式划分的类型:
1) 图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凡49页(不包括书皮和扉页)以上的非连续出版物为书,5-48页为小册子。
2)期刊:又称杂志。是连续出版物,多为定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刊是以同样固定的名称,定期或不定期出版下去的一种出版物。每年出版1期以上,其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综合性的情报和专业性课题等。
特点:内容新,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信息量大。
3)会议录:各种会议宣读或交流过的论文、报告、会议领要等。
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和动向。
4)科技报告:对某项目的调整、实验、研究所出版的正式报告后阶段性进展情况的书面报告。
特点:单篇或册,有编号。
由封面、目录、摘要、序言、正文、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是主体,包括:方法,设备,材料,成效,结果,对比,结论与建议等。附录包括照片,图表,数据,引证等。
5)学位论文:博士或硕士毕业论文
6)标准文献:为产品、工程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如检验手册。
7)政府出版物:&&&&& 行政性文件
&&&&&&&&&&&&&&&&& 科技性文件
技术档案:保密性很高,图书馆不易收藏。
产品资料:样本、说明书等。
10)专利文献
第三节 检索工具和检索语言
一、检索工具
是用以报道存贮和检索文献线索的工具,即将一定范围大量分散的无组织的文献按一定逻辑次序排列组织起来,供人们查阅文献的工具。
手工检索工具:各种目录、文摘、索引等。
机械检索工具:机检穿孔卡片、光电检索系统、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等。
存贮:把有关文献的特征著录下来,成为一条条文献线索,并将它们系统排列:
一次&&&&&& 二次
分散&&&&&&& 集中
无组织&&&&&&& 系统化
检索工具:
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从中检索出所需的文献线索。
详细而又完整地记录所著文献的线索
如文献篇名,著者,来源出处等。
标有可供检索的各种标识——以供用户利用。
分类号,主题词,文献序号等
提供必要的检索手段
如分类索引,主题索引,作者索引,号码索引等。
1)按外在形式分:
a)书本式:
期刊式——定期连续刊出的检索工具,文摘等。
单卷式——以一定专题为内容,报道若干年内有关文献。
附录式——不单独出版,常附在图书或文章之后。
b)卡片式:如主题目录,分类目录,著者,书名目录,了随时抽排,不断更新充实。
c)& COM式:计算机输出缩微品。
d) 机读式:将文献著录按一定代码,格式记录在磁盘磁带和光盘上,供计算机阅读。
2)按收录文献的对象和揭示方式不同
&a)目录:又叫书目和文献目录
专题文献目录
b)索引:将图书、期刊等文献中所刊载的论文题目,作者以及所涉及的主题,人名,地名等,根据需要分析摘录出来作为排检标识。注明出处,并按一定原则和方式排列。
篇目索引:揭示期刊、报纸等的文章,按分类或主题、作者等排列。
内容索引:按图书、论文中所包含的事物、人名、地名等摘录排列。
c)文摘:既揭示文献外部特征,又通过摘录文献要点报道文献内容的检索工具。
其情报功能强于题录,是检索工具的核心。
d)文献指南和书目之书目
文献指南——工具书
书目之书目——检索工具的检索工具
5. 选择原则
检索工具与待查文献专业对口
根据研究需要,不同阶段可选择不同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质量要高
收录文献范围明确、全面
报道文献量大
摘录质量高
检索途径多
二、检索语言
定义:是根据文献检索的需要而创造的人工语言。是在文献标引, 检索工作中用来描述
文献外部特征或主题特征及检索提问的一种专门语言。
存贮文献:标引人员对各种文献进行主题分析&& 概念&&& 用检索语言标识&& 纳入检索工具
检索文献:对课题进行主题分析&&&& 明确检索范围&&& 形成概念&&&& 转换成检索语言的标识&&&& 查找
简明:专指表达文献及检索课题的主题概念
易将概念进行系统排列
便于标引用语和检索系统进行相符性比较
语词与概念一一对应
能显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词汇:指登录在分类表,词表,代码表中的全部标识。
语法:如何创造和运用那些标识来正确表达文献内容和情报需要,以有效地实现文献情报检索的一整套规划。
4. 基本功能
对文献的情报内容加以标引
对内容相同及相关的情报加以集中或揭示其相关性
对大量情报进行系统化或组织化
便于将标引用语和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
1)分类检索语言:用分类号来表达各种概念,将各种概念按学科进行分类和系统排列的检& 索语言,如: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单元词检索语言
从文献中抽取出来经过规范化的,能表达文献主题的最小和最基本的词汇单位。所有经过规范化的能表达文献主题的单元词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单元词索引语言。
关键词检索语言:直接从文献的题目、正文或文献中抽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词,未经规范化。
编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检索速度快,不需查主题词表,适于计算机自动编排与检索。
标题词(主题词)检索语言
经过规范化
第四节 &文献检索原理与方法
根据检索者具体的课题要求,将检查提问的标识与存储在检索工具(书目、索引)等中的文献特征标识进行比较,将检索工具中符合检索提问要求的文献提取出来,以便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1. 常用法:又称工具法&
顺查法:以检索课题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查找文献的方法。——逐&&&&& 年、逐卷、逐期。
特点:查全率、查准率高。漏检、误检较少,但耗时费力。适用于研究时间较久,较大课题的文献需要。
&倒查法:由近及远、逆时间顺序,一般只需倒查10年左右。
特点:节省时间,效率较高。
适用于新开题或有新内容的老课题,注意近段时间的研究水平和动向。
&抽查法:针对某专业或研究方向发展的特点,抽出发展迅速,发表文献较多的一段&&&&&&&&&&&&&&&&&&&&&&&& 时间进行检索。
特点:事先一定要掌握研究特点,有针对性。
2. &追溯法:滚雪球法——传统方法
根据已知文献后附录的“参考文献”进行追踪查找,以此类推,不断扩大文献线索。大多利用综述、述评,专著等。
特点:漏检,误检较多,有的文献不一定有参考价值。
3.& 分段法,又称循环法或交替法——常用法和追溯法交替。
先用检索工具查出一部分文献,再利用附后的“参考文献”追溯,连续追踪,直到满足检索要求。
1.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要求:
确定检索范围&&& 明确目的&&&& 搞清所要提问的真正含义&&& 决定采用何种检索方法&& 准确灵活运用标引语言和检索途径
2 . 选择适当的检索工具和方法
1)遵守选择原则
2)了解各检索工具的收录文献类型、时间、学科范围、语种、可提供内容深度等
3)几种检索工具相配合
3. 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识
一般检索工具都有分类目次、著者、主题词等检索标识。必要时还有辅助索引:如地区、属种、专利、化学物质、分子式等。
一般的选择:把主题途径或分类途径作为检索主要途径,再综合利用其他途径进行互补。
查找文献检索
将准确表达课题的检索词与检索工具中的文献标识进行比较决定文献的取舍过程——得到的是读者需要的文献线索。
索取原始文献
根据文献出处&&& 利用馆藏目录或联合目录&&& 查到文献收藏单位&&& 借阅或索取
从文献的外表特征检索文献的途径
著者:检索工具的著者索引一律以姓在前、名在后的次序排列。
题名或书名& 如书名目录索引,刊名目录索引
文献号码:利用文献的代码,数字编制的索引。
从文献内容特征检索文献的途径
关键词途径
第五节 &几种中英文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国内文献:
1)《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单月刊,题录或报道,每期4000条左右
2)《中国医学文摘》有16个分册,各分册每年1卷,报道时差3-6个月,还有内外科英本2个分册。采用文摘,提要,题录和综述4种形式。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39个分册
收录英、法、德、俄、日五个文种的医学期刊500余种。全年收编译成中文的题录6万余条。由全国41个医学图书情报单位500余名科技人员翻译供稿。
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as IM)
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出版
2.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 BA)
3.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 Medica EM)
4.《科学引文索引》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由美国科学情报社编辑出版
&用来检索某一著者多少篇文献被哪些人引用过,评价著者的学术水平。
用来检索哪些国家、城市、单位和科室的哪些人最近发表了哪些文章——为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信息。
通过论文题目的关键词可检索到著者,然后通过“来源索引”检索到论文题目,合作者,刊登杂志名称,发表的年、卷、期、页以及单位、地址。
第六节& 文献的阅读
文献检索是一种信息获取手段。
文献阅读是一种知识积累方式。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注意平时积累
学会读原始文献
第七节 &文献综述的撰写
是在收集某方面大量的情报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后写成的一种专题性学术论文。
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一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发现、新技术,
有助于确定课题,形成科学思维,文献综述与研究工作紧密相关。
对初学者,是提高整理、归纳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
对研究生,培养考察的有效途径。
综:作者经过综合分析,消化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逻辑。
述: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方面的问题。
基础:文献。准确选择文献,大量占有&& 有序
特点(关键):要有自己的观点
是对某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议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背景等贯穿作者自己观点写出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科学论文。
三 、形成过程
&&&&&&&&&&&&&&&&&&& 收集&&&&&&&&&&&& 二次文献&&&&&&&&&&&&&&&&&&&&&&
一级(一次)文献&& &整理&&&&&&&&&&&& 对比&&&&&&&& 综合 &&&&&&形成
加工&&&&&&&&&&&& 主题分析&&&& 分析
四 、撰写步骤
1.选定题目:简单明了,引人注意,与内容贴切,可大可小,不可空泛、烦琐、文不切题
2.查阅收集文献:&& 越全越好& 学会阅读
3. 加工整理——决定质量高低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 拟定提纲
5. 成文:用自己的观点把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充实提纲后,反复修改。
五 、结构:多样,一般包括四部分
写作目的,有关定义,规定综述的范围等
主题:可按问题发展历史顺序写
&&&&&&&& 也可按问题不同方面、角度写
应反映主题的理论发展阶段,多引用创造性工作。
比较各家学说与论据,阐明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结:概括主题,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著录内容:作者姓名,题目,书名或刊名,卷,期,页,出版社,年代。
著录顺序:①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
②按文献出现先后顺序
③按文献出版年代顺序
④按主题分类排列
作用:表明出处,为读者深入探讨提供线索
文章中引用文献的地方用脚码的顺序数字注明,文末的参考文献也要写上相应序数。
六 、写作时需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的引证
都应是作者直接查阅的——一次文献。不可根据摘要,不可间接引用。
引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专题全貌的。
尤其是近三五年的。文末的文献序号一定要与正文中的相符。
通过参考文献可分析综述的概貌及水平。
根据目的、内容、文献来源多少而定。提倡简明扼要。
大:几万字,发表在专集或以小册子刊出。
中:几千字——最常见
小:几百字
要充分体现特点
前瞻性(灵敏性)——热点
可靠性——对文献的选择
写好读书笔记,最好制成卡片
训练、表达思想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随时记录出处,以便写时方便
第五章&& 设计方法
第一节& 实验设计
一、基本要素
研究对象——动物或人
选择对象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敏感性:对施加因素较敏感,易显示实验效应。
特异性:对施加因素有教强的特异性,便于排除非施加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稳定性:对施加因素的反应有较好的稳定性,以便有效地控制实验误差。
另外还需注意:
如为病人:应明确诊断标准,要有较好的依从性,还应考虑病情,病期,有无并发症等
如为健康人:应考虑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心理状态等。
如为动物:应明确名称,性别,年龄,品系,体重,营养状况等。
研究对象尽可能标准化,不要随意更改。
处理因素(施加、干预)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给研究对象施加各种处理内容,以观察所产生的效应。
单因素设计:便于分析比较
多因素设计:考虑了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计算复杂,效率高。
确定处理因素时需注意:
明确处理因素:控制非处理因素——尽量一致
确定处理因素的性质
物理:温度,湿度,噪音,氧含量,机械刺激等
化学:药物,营养物质等
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确定处理因素的数量和水平
如:温度的高低,药物剂量,激素含量,运动负荷大小。
不要在同一实验中施加太多的处理因素。
处理因素必须标准化
规定处理因素的性质,强度,施加方法等,要保持不变。
3. 实验效应
指处理因素作用于对象而产生的各种反应。
实验效应必须通过指标来体现:
&&& 定性指标:痛觉,颜色,血尿等
&&& 定量指标:某物质含量、酶活性、心率、
选定的指标应准确,灵敏地反映处理因素的效应。
实验效应指标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的重要条件。
选择指标时应注意:
相关性与特异性
相关性:与研究的所有本质的联系,并能确切反映。
&&&&&&&&& 处理因素的效应,即指标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特异性:指标对某一实验效应唯一有效。
客观性与稳定性
客观性:尽量定量,减少人为因素、主观意识的影响
稳定性: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灵敏性与准确性
指标的多少应视研究目的和效应表现来定
过多:分散研究目的,加重工作量
过少:不能说明问题,一旦出差错则失败。
二 、基本原则
1. 对照原则
有无对照及设置对照是否合理是衡量科研设计是否科学严密的重要标志。
作用:使非处理因素保持一致,有效地消除或减少误差,正确判断实验效应。
方法:设立对照组,一个或多个。
对照的分类
a)空白对照(正常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 如&& 安静组
&&&&&&&&&&&&&&&&&& &&&&&&&&&&&&&&&&&&&&&&&&&&&&&&&&&&&&&运动组&&&
临床实验中,空白组往往给予安慰剂,其外形,大小,色泽,气味等特征应与药物相同
b)标准对照:对照但使用分队的标准方法处理,如药物
c)相互对照:几种处理因素互为对照
如将高血压者分为三组,分别用三种不同药物治疗
d)复合处理对照
给予实验组一种处理因素,对照组除接受该因素外,再施加另一种因素
如:A组:运动
B组:运动+中药
e)自身对照:在同一实验对象身上进行
可节省样本例数,避免个体差异
同时自身对照——不同部位 &&如左右眼
处理前后自身对照——普遍使用
处理前后的各种条件要相同或相近,如运动前、后
交叉对照:同一受试对象先后接受二种处理因素
如:力量训练95%& 三周后 75%
需注意的问题:
a) 组间一致:具有可比性,除处理因素外,其它条件都应一致。
非处理&&&& 对象的基本自然条件(动物、人)&&&& 保持一致
因素&&&& 实验条件(环境,仪器,方法等)
各组例数一致:可以不等,但应接近
避免不合理对照:& 对照不足
历史对照:文献
2.& 随机原则
使样本很好地代表总体,非处理因素一致,抵消干扰。
随机抽样:指总体中的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选入样本。
随机分配:实验设计中的总体不是泛指的无限总体
即根据研究的要求规定了纳入标准的实验对象,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
3)方法:摸球法
&随机数字表法
3. 重复原则
指各处理组和对照组要有足够的例数
实验次数越多,可信度越好,但成本也越大
确定适当的例数,可使结果准确可信,又避免浪费。
4. 均衡原则:也称异同原则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非处理因素应该均衡一致
如甲乙两医院分别取50例高血压病人接受一种药物治疗
另取50例高血压病人接受另一种药物治疗
交叉均衡:交叉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分层均衡:用分层方法消除各比较组的混杂因素。
三、步骤与内容
1. 建立研究假说,目的
2. 明确研究范围
明确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和实验效应,包括样本含量的估计
3. 确立处理因素
4. 明确观察指标(效应的具体体现)
5. 控制误差
6. 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对象
(具体)&&&&&&&&&&& 施加因素&&&&& 运动
&&&&&&&&&&&&&&&&&&&&&&&&&&&&&&&&& 药物
&&&&&&&&&&&&&&&&&&& &&&&&&&&&&&&&&内容
&&&&&&&&&&&&&&&&&&&& 观测指标&&&& 测试方法
&&&&&&&&&&&&&&&&&&& 统计方法
四 、实验误差及其控制
实验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误差,使处理因素的效果能真正体现出来。
误差:是指实验中原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可分为两类:
非随机误差
a.) 系统误差
一般上有规律的,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掌握的应尽可能设法预见并消除。
如仪器不准,标准试剂未经校正,操作不统一,可使观察结果倾向性地偏大或偏小。
B). 非系统误差
研究者由于偶然失误造成,如读数,抄写,又称过失误差,应通过检查核对予以控制。
是一类随机,不恒定的,变化的误差,如抽样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间的差异,是由个体差异造成的。
随机误差不可避免。
但应尽量避免,注意&& &样本具代表性
&&&&&&&&&&&&& &&&&&&&&&&&&足够的样本量
&&& &&&&&&&&&&&&&&&&&&&&&&随机化原则
误差的来源
生物差异所致
)个体差异:无法控制
)非均匀差异:受试对象的内部构成不一致
如:甲乙两地人群的构成,可用分层抽样减少这种误差
实验条件所致
a.) 条件误差
组间条件,每次实验条件,如:季节,温度,仪器,试剂,动物饲养等
可用随机化法安排实验
b.) 顺序误差
按实验时总按一个固定顺序进行而引起的误差
c.) 实验者所致的误差
感官误差:视、听等——生物差异的一种表现
操作误差:一个实验由不同人进行操作
估计误差:主观评价 &如X片
误差的控制
随机化和对照原则
随机化是指全部受试对象有等同的机率的总体中,被抽出并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
保持组间平衡
除处理因素外,其它条件各组应完全一致。
重复和平行实验
加大测量次数,多次反复,消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交叉实验——达到均衡化目的
两人操作甲乙组实验,应各负责甲乙组的一半。
盲法:避免受试者的心理,情绪因素和研究者的暗示
单盲:对象不知道
双盲:受试者和研究者不知道
三盲:受试者和研究者及统计分析法
适当的样本含量
样本大,抽样误差小,但困难多
样本小,抽样误差大
五、确定样本含量
六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1.& 单组比较设计
同一个体上进行,又称自身对照设计。
对每个对象进行两次或以上的研究
第一次不处理,第二次处理------(不同水平),几次结果的差值为实验结果。
第一次A处理 ,第二次 B处理, 以次类推,几次实验结果的差值为实验结果
特点:节省样本& 易控制条件
要求:时间不宜过长,两种处理能很快区分开。
2.& 组间比较设计 : 最常用 , 可二组或多组
单因素设计(完全随机统计)
只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以有几个研究水平(所组)
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进行观察
如将40名大学生分成4组,给予不同强度的运动,分别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进行对比观察。
特点:对比鲜明,设计简单,分组方便
统计方法较简单
个别实验对象发生意外,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但组间均衡性较差。
要降低误差,样本量需较大。
两个因素或两个以上因素:析因设计(交叉分组设计)
2个或2个以上因素的各种水平结合起来实验,用以探讨不同因素间,同一因素不同水平间及其交互作用的效果。
如:12例贫血病人,分4组
A:一般疗法&&&&&&&&&&&&&&&&&&&&&&&&&
B:一般疗法+甲药&&&&&&&&&&&&&&&&&&&&
C:一般疗法+乙药&&&&&&&&&&&&&&&&&&&&
D:一般疗法+甲药+乙药
特点:可比较经济地获得各因素的效果
&&& 可检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 组合较大,设计较复杂
3.& 配对设计
将受试者按某些条件或特征配对然后随即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所得数据按配对分析的统计方法处理。
处理前后的自身对比
身体结构对称性的对比,如左右手&&&&& 一侧处理
&&&&&&&&&&&&&&&&&&&&&&&&&&&&&&&&&&& &一侧不处理
配对设计的特点:增强处理组间的均衡性,可比性
减少了抽样误差
可减少样本含量,提高统计效率
由于条件限制相对难度较大
自身配对可能会混杂影响实验效应
一 、调查研究的特点:
研究过程中没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而是客观地记录某些现象的现状和相关特征。
与实验研究的主要区别: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平衡或消除非研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二 、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1.& 明确调查目的——最核心的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对象:调查总体的同质范围
观察单位:每个个体
3. 确定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 最常用,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确定样本含量
确定观察指标:是调查目的的具体体现。设计时,要将调查目的转化为调查指标。
确定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
以设置许多问题要求调查对象回答的问卷表形式。
特点:较难避免对象和调查者的主观因素干扰。
直接观察法
到现场对对象进行直接检查,测量或计数。
特点:真实可靠,需人力,财力较多
直接采访法
口头询问——需拟访谈提纲
特点:易于调查对象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准确性,应答率较高,成本也较高。
4)间接采访法:
通讯或电话的方式——调查质量较差
7. 调查的组织计划——调查研究社会性很强
包括: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时间进度,地域划分,调查员培训,分工协调,经费预算,调查表格准备,调查资料的检查(原始资料的完整、准确),整理等。
8. 资料的整理分析——去粗取精,解释本质与规律。
录入与清理:批录、核对。
资料的分组与分析表的设计:
分组:要抓住影响研究对象的最主要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组,把组内的共性和组间的差异显示出来。
按类型分组:如性别,文化程度&&&&&&&&&&& 可结合使用
按数量分组:如年龄,体重,血压高低
分析表是陈述结果的主要形式
统计分析计划
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预计做哪些统计描述和推断
拟作哪些探索性分析
采用什么统计方法控制混杂因素
三 、调查表和问卷的设计
1.& 一般结构
说明部分:说明目的,以取得合作
包括:研究目的,重要性,回答问题的必要性,内容保密等。
填写说明:提示对象如何理解与回答问题
可在适当位置统一给出,也可穿插在相应位置。
核查项目:与调查对象无关,是质量控制项目。
如:调查员姓名,日期,复核结果,未调查原因等。
调查项目:
背景资料:姓名,住址,单位,电话
人口学项目:年龄,性别,民族,婚否,文化,职业等
研究项目:核心
&根据目的和指标,所确定的调查内容
2.& 问题的形式&
开放式: 对答案不加任何限制
适于调查者不清楚答案或答案很多
优点:有利于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较丰富信息
缺点:易离题,被拒绝,花时多,不易整理分析。
封闭式:提出两个或多个固定答案供选填。常用“是或否”或多项选择。
优点:答案标准化,易回答,省时,拒答率低,汇总方便,可定量分析。
缺点:易丧失准确性
注意:各选答案应包括所有可能的答案,可加“其它”
&&&&& 各选答案不能有重迭情况,即相互不包含有几个答案可选时,可要求选最佳或排序。
封闭式只能得到分类资料或等级资料
如您的年龄:①小于15岁
&&&&&&&&&&&&&&& ②15-20岁&&&&&&&&&&&&&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开放式 可得到数值变量资料
如您的年龄是&&&&& 岁
3. 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
尽量避免术语:就低不就高
避免混淆:对语义含糊的语词应给出定义或标准
如:是否经常锻炼& &①极少(每半年一次)& ②------
避免双重问题
如:您抽烟喝酒吗?
避免诱导或强制
即有意或无意引导调查对象向某一方向回答
如:您不抽烟,是吗?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您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
问题应适合全部调查对象并符合逻辑
如:您的孩子几岁了?
一般应按逻辑顺序分别设置问题,并采用指导语。
如:你年有没有孩子?1.是& 2.否
(若回答 1.请继续回答 —— 2.若回答2,请继续回答——)
敏感问题的处理
包括国家政策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态度,经济收入,个人隐私等
对象转移法
调查项目的安排顺序
一般问题在前,难题在后
易答在前,难题在后
敏感问题,一般在最后
四 、调查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 科研论文的撰写
撰写目的:
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书面总结,艺术创作。
1. 科学积累,繁荣事业
2. 学术交流,推广成果
3. 检验成绩
4.促进科研
医学论文的分类
&按研究内容分:
临床观察:不施加因素
资料分析,用既往的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后分析
经验体会&&&&&&&&&&&&& 病例报告(个案)
病例分析(一组相同疾病的临床观察)
临床病例(病理)讨论
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
思想性:遵守法令, 执行保密和技术专利有关规定
运用辨证观点、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取材确凿可靠,客观真实。
实验设计合理:样本合理性,数量,抽样与分组
&&&&&&& 对照合理性
&&&&&&&& 指标合理性
&&&&&&&&&&&&&& 实验方法先进正确:处理因素的质和量是否标准化
统计学的合理性
实验结果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不弄虚作假
讨论内容不夸大,不失实
再现性(可重复性)结论有充分的证据,可被证实。经得住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用相同条件重复。
准确性:数据,引文,用词,内容论点。
逻辑性: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
公正性: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避免主观偏见
创新——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 即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新——指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
如是模仿和重复已有的,要仿中有创,推陈出新。
实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推广应用,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题明确,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观点鲜明。
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文字简练,规范,表达准确
科研论文的一般格式
署名,单位,地区编码
合作者按贡献大小排列
3.提要与关键词
提要:是对正文的一个扼要而连贯的重述而不是结论,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关键词:3-10个
4.引言:(前言):交代此项研究的来龙去脉
简要说明:起源与背景,性质和意义,动机和目的,主要理论依据及其基本原理,同时指出相关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知识空白,以表明此研究的连续性和必需性。
文字一般占整篇幅的5-10%
5. 方法(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情况,选择方法
详细阐明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注明参考文献
实验步骤&&&& 统计方法&&&&&
结果:整个文章的主干
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过的数据资料
按逻辑顺序通过文字、表、图表现
图中数据不需要在文字中重复,只需强调些重要的。
讨论:进行理性思维和认识的部分,将所得的结果系统化,理论化,作出科学的解释与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将自己的结果与有关文献加以比较和联系,说明异同与自己的看法,着重讨论新的发现或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结论:追求的目标。暂未获结论可用“小结”。
其它:感谢,附录等
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有关统计原则和常见问题
明确受试对象
讲明对象,并应符合实验条件
讲明对象是总体还是样本
样本获得的方法
样本量的大小
对照组的设立
对照组的选择
采用何种对照形式
对照组的样本量
是否采用盲法,何种
资料的收集方法:临床采集,统计报表,病历等
资料的处理方法:人工,计算机
统计推断方法:F,X2----
适当的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统计描述的重要方法,是对比、分析事物的重要工具。
常用统计表
统计表——将统计资料及其指标以表格列出。可代替文字,表达清楚,对比鲜明。
a)列表的原则
重点突出,简单明了, 一般表达一个中心内容
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符合逻辑&&
列出的原则
标题& 概括表的内容,写在表的上方
标目 横纵向标目分别说明主语和谓语, 文字简明,层次清楚
线条& 三条线
不列备注& 必要说明标“*”号,于表下方
常用统计图
统计图——将统计资料的几何图形形象化的表述
常以点的位置、线段的升降、直条的长短、面积的大小等直观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制图的基本要求
标题:说明内容,位于下方
纵横轴注名标目单位,自左而右,自下而上,分别由小而大& 长宽比一般7:5
可以“//”符号折断
可用不同颜色或线条说明不同的事物,并常于右上角附图说明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条件和要求
条图:用等宽长条的高度表示按质量分组的资料
圆图: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
如:调查&&&& % 认为-----
线图:以不同的线段升降来表示连续性资料变化
直方图:表示连续变量频数分布的面积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