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碍的病因学中生物学因素有哪些

当前位置: >
导致精神病的三大原因都是哪些呢
编辑:moment
导致的三大原因都是哪些呢?和曾经比较起来如今咱们每个人的日子压力都显着增大,精神病患者也随之增多,最常见的即是分裂症患者,这对整个家庭都是一个很大的担负,很多人以为这种疾病是我们承受力小形成的,其实该病的病因有必定的遗传性,下面咱们请教授为我们做一下具体的介绍。
一、遗传因素
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癫与某些精神发育迟滞,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二、素质及心理因素
素质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在遗传基础上受内外环境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个体特征(个体素质)。它表现在个体的反应潜力,同时也是决定个体行为方式的生物学基础,简言之,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讲,凡是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的心理过程都可称之为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本身虽不是致病因素,但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是否呈现精神障碍则与其心理素质的优、劣密切相关。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家庭状况、角色适应和转换、社会制度、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可以看出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其朝夕相处的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有关密切的关系。
导致精神病的三大原因都是哪些呢?上述讲到的三点首要介绍的即是精力病的首要病因,信任您对这一疾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这种疾病对患者是一种精力摧残,医治进程需求必定的时刻,因而患者必定要有耐性。
精神病相关文章
精神病专家推荐
精神病会给患者造成什么样的障碍...【访问量:30399】
Psychiatry
生理、生化、神经生理、神经解剖、人体解剖学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为目的一门科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掌握精神病学的基础理论、精神疾病症状学、精神检查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并能掌握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和预防措施,使医学生具有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识别常见的精神疾病,给予恰当地处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课堂的讲授效果,理论联系实际讲清精神病学的基础知识,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措施。要结合临床病例讨论,应用模型、电影、投影及幻灯进行直观教学,并适当介绍国内外现代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
教学方法采取直观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及要求
一、掌握精神病学与精神障碍的基本概念,熟悉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了解生物学基础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三、了解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动态。
一、精神病学与精神障碍的基本概念。
二、精神病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脑结构、脑神经生化及脑可塑性等与精神活动的相互关系。
四、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
五、遗传因素、感染以及应激和人格特征等在精神障碍发病中的地位。
六、精神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动态。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掌握常见感知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
二、掌握常见思维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
三、掌握常见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
四、掌握常见意志行为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
五、掌握常见智能障碍、记忆障碍及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
六、掌握自知力的含义。
七、理解精神症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八、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常见的精神症状,因为准确识别精神症状是诊断精神疾病的基础。
一、精神症状的概念、正常及异常精神活动的判别方法。
二、精神活动按心理学可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
三、常见精神症状,并举例说明:
1. 认知活动障碍:
(1) 感觉障碍;
(2)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3) 思维障碍: 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4) 注意障碍;
(5) 记忆障碍;
(6) 智能障碍;
(7) 定向力障碍;
(8) 自知力障碍。
2. 情感活动障碍:
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焦虑、恐惧、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脆弱、病理性激情。
3. 意志行为障碍:
(1) 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
(2) 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抑制,违拗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作态。
(3) 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状态。
4. 穿插讲解容易混淆的症状之间的区别,如:内感性不适与内脏幻觉,错觉与幻觉,错觉与感知综合障碍,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思维破裂与思维奔逸,痴呆与精神发育迟带,假性痴呆与真性痴呆,情绪低落与情感淡漠,协调性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等。
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
一、掌握病史采集应包括的内容。
二、掌握精神状况检查的内容。
三、熟悉面谈检查的技巧。
一、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面谈检查的技巧、面谈检查的步骤。
二、病史采集内容。
三、精神状况检查、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及精神科诊断过程。
四、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
五、精神科病历书写。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掌握常见脑器质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掌握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原则。
一、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概念。
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 脑变性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颅内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
三、急性脑器质性综合症(谵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处理。
四、痴呆综合症和遗忘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处理。
五、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则。
1.区分是 “功能性” 精神障碍还是“器质性”精神障碍。
2.区分是急性器质性脑病还是慢性器质性脑病 。
3.区别是弥漫脑损害与局恨性脑损害。
第五章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一、掌握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和处理原则。
二、熟悉与躯体疾病相关的常见精神症状群的识别。
三、了解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一、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定义、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的共同特征。
三、常见的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处理。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一、掌握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及原因。
三、掌握阿片类药物、酒精戒断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四、了解苯丙胺类药物、大麻等相关障碍的诊断与处理。
五、了解防止复吸、社会心理干预的手段。
一、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戒断等基本概念。
二、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病因及分类。
三、 阿片类药物、酒精戒断表现及处理。
四、苯丙胺类药物、大麻等相关障碍的诊断与处理。
五、防止复吸、社会干预的手段。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一、掌握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型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熟悉精神分裂症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预后的影响因素。
一、概述: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国内外患病率流调。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果异常。
3.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
多巴胺假说,5-羟色胺假说,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4.子宫内感染与产伤。
5.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
6. 社会心理因素。
四、临床表现:
1. 特征性症状 :
(1) 联想障碍:思维松弛,思维破裂,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
(2) 妄想: 原发性妄想。
(3) 情感障碍: 情感倒错。
(4)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减退或缺乏,意向倒错。
(5) 感知障碍: 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思维鸣响。
(6) 被动现象: 思维被广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中断,被控制感,被洞悉感。
2. 其它常见症状: 思维缺乏,自言自语,自笑,内向性,幻触,幻味,幻嗅,人格解体,各种妄想,紧张症状群等。
3. 临床类型:
(1) 目前临床分型主要有: 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偏执型,及其他类型 (残留型,分裂症后抑郁,未分型等)。
(2) 介绍 Crow1980 提出的 I 、II 型综合症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3) 发病、病程与预后:起病形式,好发年龄,病程经过及预后的有关因素。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讲解精神分裂症的最新诊断标准。
2. 讲解与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等相关精神疾病进行鉴别。
3. 重点讲解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的鉴别。
六、精神分裂症的一般治疗原则。
第二节 妄想性障碍
熟悉妄想性障碍的概念及其临床特点。
一、妄想性障碍的概念及其临床特点。
二、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
第三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熟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第九章 心境障碍
一、掌握心境障碍的概念及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诊治原则。
二、了解心境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心境障碍的病程和预后。
四、要求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及时识别心境障碍,并能提供正确的治疗措施,尤其要对抑郁症的消极意念及消极行为有充分的认识。
一、概述:简单介绍情感(心境)障碍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简单介绍国内外患病率流调。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改变 5-羟色胺假说,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多巴胺假说γ-氨基丁酸假说;
3.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4.脑电生理变化;
5.神经影像变化;
6.心理社会因素。
四、临床表现
1.躁狂发作
躁狂三联症。
2.抑郁发作
抑郁三联症。
3.混合发作、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障碍临床特点。
五、情感(心境)障碍的临床分型,病程及预后。
六、情感(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及与其他有关精神障碍(如应激相关障碍)的鉴别。
七、情感(心境)障碍的一般治疗原则。
第十章 神经症及癔症
一、 掌握神经症的共性、分类。
二、熟悉常见神经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神经症的概念及共性。
二、神经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精神应激因素、素质因素。
2.发病的心理学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森田理论
三、神经症的分类与流行病学特点。
四、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五、癔症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目的及要求
一、熟悉心理因素相关障碍的概念。
二、熟悉常见进食障碍三种主要的临床类型。
三、熟悉常见睡眠障碍、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四、了解常见性功能障碍常见形式和治疗原则。
五、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常见的进食障碍、常见的睡眠障碍能正确识别并能提供合理的处理措施。对常见的性功能障碍能识别并能提出处理建议。
一、进食障碍:较详细讲解神经性厌食、简单讲解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
三、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萎、阴冷、早泄、性乐高涨障碍、阴道痉挛等。
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
一、 掌握应激与应激源的概念。
二、掌握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三、掌握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与诊疗原则。
四、熟悉社会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中介机制。
五、要求学生懂得应激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处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一、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二、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一、掌握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概念。
二、掌握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诊断标准。
三、熟悉常见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了解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五、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一、人格障碍: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性心理障碍: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及诊断治疗。
三、性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性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四章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一. 了解自杀、危机干预的概念。
二. 了解危机干预的主要措施。
一、自杀的概念、危险因素、危险性评估、预防。
二、危机与危机干预方式。
第十五章 儿童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一、掌握心理发育障碍的定义。
二、掌握精神发育迟滞的定义、等级的划分标准。
三、掌握儿童孤独症的定义及其典型临床表现。
四、了解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
五、了解精神发育迟滞的鉴别诊断及其预后。
六、了解儿童孤独症的鉴别要点。
七、了解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
简单介绍儿童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的概念。
二、精神发育迟滞
1.详细介绍精神发育迟滞的概念、等级的划分标准。
2.简单介绍与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孤独症的鉴别诊断。
3.简单介绍精神发育迟滞的预后。
三、儿童孤独症
1.详细介绍儿童孤独症的概念及典型临床表现(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2.一般介绍与精神发育迟滞的鉴别诊断。
3.简单介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及预后。
第十六章 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
一、掌握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品行障碍和抽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二、掌握多动症、品行障碍的诊断要点。
三、掌握中枢兴奋剂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使用方法。
四、熟悉常见三种儿童情绪障碍(分离性焦虑、恐惧症及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五、了解品行障碍和抽动障碍的治疗。
六、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原则。
七、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儿童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能正确识别并能提出防治措施。
一、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二、品行障碍主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治疗。
三、抽动障碍主要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治疗。
四、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第十七章 药物治疗
一、掌握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焦虑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及常见副作用的识别与处理。
二、掌握电抽搐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三、了解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四、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及抗焦虑药,并能正确识别与处理这些药物所致的副作用。
一、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及药物治疗概述。
二、抗精神病药物:
1. 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原则、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其处理方法。
2. 简单介绍精神病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 简单介绍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意义。
三、抗抑郁药物:
1.常用抗抑郁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常用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其处理方法。
3.常用抗抑郁药的治疗剂量、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的使用原则。
4.抗抑郁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各类的代表药物。
四、心境稳定剂:
1.碳酸锂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其处理方法。
2.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盐作为心境稳定剂时的使用方法。
五、抗焦虑药物的种类及应用。
六、电抽搐治疗。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
一、了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
二、了解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
三、了解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四、了解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
五、了解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治疗过程。
教学内容:
一、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关系。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
三、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
四、心理治疗的分类、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五、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治疗过程。
精神疾病和法律相关问题
一、了解评定精神疾病患者的责任能力的原则。
二、了解评定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能力的原则。
三、了解对精神疾病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目的。
[1] 精神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沈渔邨主编,2002
[2] 精神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郝伟主编,2004
[3] 实用精神病学(第十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希林译,2002
[4] 精神病理学:精神症状的分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许又新主编,1998
[5]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吴文源,季建林主编,2001
[6] 器质性精神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玲玲,左成业主编,1993
[7] 情感性精神障碍,湖南科技出版社,姚芳传主编,1998
[8] 神经症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张亚林主编,2000
[9] 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翟书涛,杨德森主编,1998
[10] 孤独症诊疗学,中南大学出版社,李雪荣主编,2004
[11] 现代儿童精神病学,湖南科技出版社,李雪荣主编,1994
[12] 儿童多动症,人民军医出版社,苏林雁主编,2004
[13] 临床精神药理学,湖南科技出版社,颜文伟主编,1996【图文】12~13第一学期精神护理学专科(1,2,3,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2~13第一学期精神护理学专科(1,2,3,4)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873.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精神障碍
1精神障碍病因
精神障碍病因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是遗传因素,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生物学因素  (内因)  1.遗传: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中枢神经感染与外伤  心理、社会因素  (外因)  1.人格: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  2.应激: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急性应激障碍)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心理学角度:  意识论:精神分析  认知论:认知分析  行为论:行为分析  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侮默氏症,是一种综合征。65岁以后发病。起病虽缓慢,但病变却在悄悄地不停地进行,表现为智力机能低下,病人不如以前那样灵活,记忆力明显减退,进入医学上所谓的&遗忘期&(老年性痴呆的第一阶段),遇事多遗忘,常常借助于笔记,刚刚办完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继则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定向力大受影响,词汇变得非常贫乏,难以想起恰当的用语(原先不是这样),进入医学上所谓的&混乱期&(老年性痴呆的第二阶段),出现严重的定向障碍,分不清夫妻和父母,出现明显的焦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妄想、幻觉日趋明显。气脑造影可见脑室扩大。  目前认为,引起老年性痴呆的原因很多,其中很主要的一条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大脑皮层的萎缩。  导致精神障碍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精神病的早期常出现性格改变为主的症状,而且不大被人们注意,以致耽误早期医治的机会。  精神病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发展过程的,只要周围的人详细观察是能够识别的,容易诱发精神病的不良性格主要有这几方面。  1.暴发性格:又称为“性格缺陷”。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2.偏执性格:性格固执、脾气倔犟,敏感多疑,喜欢嫉妒或责备他人,心胸狭窄,过分挑剔,急躁易怒,常与人发生摩擦,在工作中和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他人意见,这种性格多见于男性青年,容易患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3.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怪癖,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喜欢独处,不爱交际,工作上自行其是,思维奇特,遇事喜欢钻牛角尖,说话颠三倒四,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待人冷淡,这种性格可能是早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信号。  4.循环性格:其特点是有时情绪非常高涨,对人特别热情,对工作格外主动,对身边的事物极感兴趣,乐观活跃,擅长社交,并富于幻想;有时情绪一落千丈,热情与兴趣均烟消云散,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精神不支,体力匮乏,对生活前途悲观,只有冷漠、乏味、孤独。迥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特点交替出现,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的“预备队员”。  5.癔病性格:也称为戏剧化性格,多见于女性中青年,感情易波动,情绪极不稳定,一日常数变,说话深浅不分,想什么就说什么,做事马虎,装腔作势,酷爱幻想,暗示性高,依赖性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情感肤浅,表面化、不真诚,难以与周围保持正常的社会联系,往往把想像当成现实。这种性格的人一旦遇到精神创伤,极容易患癔病。  6.抑郁性格:这类人的情感常容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对不愉快情境和生活矛盾不易摆脱,他们的思维、意志行为常受到抑制,精力不足,体力下降,生活缺乏乐趣和活力,自我评价过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常有空虚感和孤独感,兴趣索然,生活单调乏味,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充满灰暗忧伤的情感,遇事倾向消极与悲观,这类性格是一种心理缺陷,严重的可成为。
本段由""编辑
2精神障碍常见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常见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可出现一些认知功能损害。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自知力是指患者对他自身的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精神病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的病人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并拒绝治疗。  [常见临床类型]  1)单纯型: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早期常不易发现,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易疲劳、软弱无力、、读书成绩下降、孤僻、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有时会误认为患者思想不开朗或性格问题。  2)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情感喜怒无常、行为幼稚、愚蠢、冲动,性欲、食欲亢进等。  3)偏执型:多发病于青壮年或中年,起病较缓慢,最初表现为敏感多疑,如感到周围有人议论自己、排斥自己,以后会逐步坚信不移自己的想法形成妄想,其行为和情感活动也会受幻觉、妄想的支配。  4)紧张型:目前很少见,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较快,以木僵状态多见,病人言语运动抑制、不饮不食、肌肉紧张固定于某一姿势、对环境无反应,甚至会出现突然起床,无目的地伤人毁物,然后又突然躺下。  5)混合型(未分化型):难以归类为上述4型的其他精神分裂症患者,此型目前最多见,约占60%左右。  [临床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临床,至今仍未发现有确诊意义的生物学指标,实验室的检查只能是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因。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需要病程至少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缺乏现实检验能力(自知力丧失——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另外,在精神症状表现上至少有下述二项肯定存在:  1)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思维,如讲话缺乏中心内容,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不易理解,将无关的几个词并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他人吐痰是指自己痰迷心窍等。  2)妄想:原发性妄想或内容荒谬离奇,如认为自己的大脑受无线电波控制,房间里装上窃听器,被人跟踪,周围人都用异样眼光看着自己等等。  3)情感障碍:不协调,淡漠或倒错,如自言自语,痴笑,喜怒无常等。  4)幻听:听到有人评论自己的声音或命令、争论性幻听,感到自己的思维被大声地讲出来等。  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木僵),或怪异的愚蠢行为。  6)意志减退:孤独、退缩、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数日不理发、不洗澡等。  7)被动体检:被控制感,思维被洞悉,思维被插入、被撤走或中断等。  [[治疗与预防]  一般主张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维思通、氟哌啶醇、舒必利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坚持服药治疗,辅助一定的心理社会训练。  狂想障碍  妄想: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不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医学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  关系妄想,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是与他本人有关系。例如,患者认为电视里在演他和他家里的事情,因而关闭电视机。认为报纸上的内容是影射他和他们家,因而气愤地把报纸放在一边不看。认为马路上陌生人之间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咳嗽吐痰是针对他的,是蔑视他,因而拒绝走出家门。  被害妄想,就是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陷害他,甚至认为他们会在他的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受这种妄想的支配患者会拒绝进食、控告别人、躲避或伤人、伤自己。  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我在读大学时就曾经亲身接待过这样一个患者,那时我是在我们学校心理教育中心的咨询室作助理时,有一个学生过来咨询,他说他是江泽民的侄子,因为怕被别人知道所以来改名换姓来我们学校读书。咨询期间就说他有多少财富,然后又说他拥有很多枪支和炮弹,每一把枪能值多少钱,所有这些财富都是江泽民给予他的。还说如果我们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去找他帮忙,他肯定能够帮我们的。等等一些明显是夸大的事情。  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患者歪曲的信念,这个就叫做疑病妄想。严重的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已经全部腐烂了”、“本人已经不存在解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躯体的空壳了”,这个又称虚无妄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全是他想出来的。  幻觉:是指没有对象性的知觉。也就是说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而是患者无中生有。换一种说法,就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但是患者就是认为它是存在的,而且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根据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味等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其次是幻视。  幻听是指患者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而事实上那些声音是根本不存在的。幻听又可以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例如精神分裂症病人会听到有人对他发布命令,叫他去跟踪一个人,或是做一件事情。也有的病人对讲总是有人在他身边讨论许多事情,弄的他很烦。但是他又摆脱不了这种议论。  幻视是指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也就是说患者所能看到的东西都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电影《美丽心灵》里面讲的就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大学数学教授因为患了精神分裂症,而在精神分裂症的前期他是否认自己有精神病的,他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话,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人。这些其实都是他虚构出来的人物,也就是说这些都是这位教授的幻觉。他认为这些虚构出来的人是美国军方最高的统帅,要求他去做情报收集工作。所以他的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各种报纸杂志的剪纸。而当教授的分裂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认为有人要杀害他,要求妻子和他一起逃走。最后没办法,他的妻子只有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在精神病院里,教授还是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在电影的最后,这位教授才意识到了自己是真的患上了心理疾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他这个时候开始吃治精神分裂症的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虚构的人还是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只有努力的忽略他们的存在。在影片的最后,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但是,一直到影片结束,这位教授都没有摆脱幻觉的存在。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病情会反复加重或恶化,只有部分人可以保持痊愈,或达到一种基本痊愈状态,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达不到痊愈的状态。  这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确有其人的。天才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很年轻时就作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奠定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数学基础,开始具有国际声誉。但3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的感情生活也并不单纯,包括一次因为在男洗手间的不适宜的暴露自己被逮捕,并在婚外有了孩子。他在自己的天才与狂乱中历经痛苦。他的那个美丽的头脑,不仅有过人智力更有过人勇气,使他终不至于沉入深渊。这是长而痛苦的旅程,然而疾病逐渐恢复,他更是因为关于博弈论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电影。“它不是通过事实,而是通过想象来试图赞美一个生命的精神,并达到一些真理。”    恐惧是指面临不利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和逃避行为。多见于恐怖症、、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临床特点]  1)恐惧轻者则称疑惧,指经常提心吊胆,总认为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危险境地。  2)恐惧重者则称恐怖,指极度的紧张骇怕伴狂奔呼喊等行为紊乱。  3)恐惧时除精神极度紧张外,均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气急、尿意频频、四肢颤抖、汗流不止等。  4)部分患者的恐惧内容相对稳定,只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紧张、焦虑,如动物恐怖、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等。  5)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精神症状支配下产生的恐惧情感也可称之惊恐,不过属精神病性症状。极度的惊恐可使患者呆若木鸡,使之处于木僵壮态。  [临床意义]  1)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是恐怖症的主要症状。如广场恐怖、社交恐怖、昆虫恐怖等。患者一旦进入特定的环境,即会如临大敌,焦虑、紧张、恐惧相继产生,有时明明知道不应恐惧,但又无法控制情绪。  2)恐惧常可由幻觉、错觉及妄想引起。在幻觉、错觉的支配下,常可有惊恐发作。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有精神障碍,并带有意识障碍的谵妄患者,常可见惊恐发作。脑外伤伴有精神障碍患者,也由于错觉导致惊恐发作。  3)焦虑症急性发作时,伴有强烈的恐惧,且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一般无相应的诱因,每次持续约30分钟。  4)正常人患有躯体疾病,如、脑溢血、癌症或手术前患者,时有恐惧心理,适当疏导劝慰即可以缓解。  强迫动作  强迫动作是指明知不必要却又难以克制的重复动作。常见于神经症的,或精神分裂症的早期。  [临床特点]  1) 患者知道,此动作没有必要去做,但他又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重复。  2) 如果限制去重复,或禁止其重复,患者将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  3) 一旦让患者重复,他常常有满足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片刻后患者还会为新的重复所困扰。  4) 强迫动作,强迫行为,常常有强迫观念、强迫意念所引起。  5) 强迫动作在大庭广众或有陌生人时,可控制约一定的时间,一旦环境允许,会变本加厉地重复以补偿。  [临床意义]  1)常见强迫症,如患者因害怕传染上疾病而强迫性洗手,反复洗手,甚至手被洗得发白脱皮,但他也不在乎;患者行走时需数电线杆,一旦计算有可能误差,他则要重复去数。  2)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可有强迫动作、强迫行为,多为怪异思维所引起。部分患者有精神自动症,但没有被强迫痛苦的体验,大部分患者没有要摆脱这些症状的强烈愿望。  失眠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降低,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多见。最常见的症状为入睡困难(上床后至少半小时以上仍未入睡)、早醒(指凌晨3~4点钟便醒来,且再入睡困难)、或眠浅多梦。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递增,成人的睡眠时间逐步减少,青年人一般为每昼夜7~8小时,中年人为6~7小时,老年人为4~6小时,倘若在这个时间范围,一般不考虑失眠,当然,也有例外,个别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临床上有二种情况需注意鉴别,即青年人“晚上不要睡,早晨起不来”和老年人“晚上很早睡,凌晨便醒来”,这些不属于失眠,因为总的睡眠时间并未减少,而是睡眠习惯和睡眠周期的改变,即青年人睡眠周期推延,老年人睡眠周期提前。因此不提倡用安眠药治疗,而是调整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即可。  失眠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环境改变、生理疾病、情绪变化和饮食、药物等多方面。如饮酒、喝咖啡、浓茶、吸烟、噪声等都会导致失眠,因此需明确失眠的原因,然后再治疗失眠。  睡眠如同吃饭、饮水一样,是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偶尔有1-2天失眠,一般不需要治疗,因为它会在第2~3天的睡眠中自动补偿,以弥补过去的睡眠缺乏。实际上一个人不可能会连续3天(72小时)彻夜不眠,就象一个人连续3天滴水未进一样不现实,但为什么会有许多病人主诉连续几个月未睡觉了呢?这主要是睡眠的主观感觉缺失或未睡深(未进入深睡期),使得清晨醒来主观感觉是一夜未眠,但家属可能会供史病人睡得很好。  当然,失眠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发生的早期症状,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对这些患者而言,应该积极地治疗原发疾病和处理失眠,避免疾病复发。常用的治疗失眠药物有许多,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随意服用,因为绝大多数镇静安眠药长期使用后会有成瘾或依赖性,一旦停用往往出现戒断综合征,失眠反而会加重。  失眠的临床意义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 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每星期至少2~3次,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醒、梦多、早醒、醒来不适等,可考虑为失眠症。  2)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由于精神运动性兴奋,常伴有失眠,前者常由于幻觉、妄想所致。而躁狂症则为睡眠需要减少,可整夜不眠而保持旺盛的精力。  3) 大多数神经症患者,如焦虑症常会有失眠,多数为入睡困难和主观性失眠。患者除失眠外尚有情绪不稳,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  4) 躯体疾病造成的痛苦和不适,如等均会引起失眠,但采取止痛、治疗原发疾病和辅以小剂量安眠药即可缓解。  5)
抑郁症患者常有失眠,但早醒为主要特点,常半夜或凌晨醒来再也难以入睡,睁眼待天明。由于抑郁症病人的精神症状有晨重夜轻的特点,患者清晨或凌晨醒来感到如此痛苦而欲自杀的危险性非常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抑郁症的失眠。  阿尔茨海默症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阿尔茨海默症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以痴呆为主要表现。记忆障碍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许诺的事情,言语啰嗦重复等。随着症状加重,病人的智能衰退日益加重,可以进食不知饥饱,外出后不能回家,叫不出家人姓名,甚至不能回答自己的年龄、姓名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发病于老年期者从起病到死亡,一般病程为5年。  行为意志障碍  一、意志增强 (hyperdulia)  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狂躁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的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做事有始无终,结果是一事无成。而有被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导出控告等行为。  二、意志缺乏 (adulia)  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短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严重时患者甚至自卫、摄食及性本能都丧失。  意志缺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可以见于痴呆患者。  三、意志减退 (hypobulia)  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常见于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是抑郁状态患者,此类患者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但受情感低落的影响,总感到自己做不了事。或是由于愉快感缺失,对周围的一切兴趣索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以致意志消沉,使患者的学习、工作或家务劳动成绩受到明显影响。抑郁状态患者对自身的这些精神障碍变化,一般来说还是能够意识到的,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另一种情况是意志减退,可见于上述的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这的提出的是,虽然上述两类患者的意志活动,较他们正常时都有明显减少,这是两者的相同点。但是这两类患者的内心情感体验不同,疾病诊断有别,治疗方案各异,应加以分辨才是。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psycomotor excitement)  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两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得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时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作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psycomotor inhibition)  ⑴ 木僵 (stupor)  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安全的抑制状态。由于吞咽反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侧头时候顺着口角外流。如果患者的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明显减少,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消失的地步,则称之为亚木僵状态。木僵对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称之为:
紧张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除紧张性木僵外,临床上还可见到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心因性木僵,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木僵,这四种情况虽然都表现为木僵状态,但病因、治疗、预后各不相同,应该重视加以鉴别。  ⑵违拗 (negativism)  患者对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为主动性违拗。如果患者对别人的要求不做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⑶蜡样屈曲(waxy flexibility)  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适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如果将患者的头部抬高,做出好似枕头枕着的姿势,患者也可以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动,称之为空气枕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行紧张型。  ⑷缄默 (mutest)  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以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别人进行交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患者。  ⑸被动性服从 (passive obedience)  患者被动地服从医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患者是完成别人所要求的动作对他不利,会使他难受,患者也绝对服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⑹刻板动作 (stereotyped act)  指患者机械刻板地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⑺模仿动作 (echopraxia)  指患者无目的的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的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以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有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语言、刻板动作、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精神症状种的几个症状,就构成紧张型木僵症候群,是紧张症性综合征的一部分。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单独或交替出现,就构成紧张症性综合征的全部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也可以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其它精神障碍。  ⑻意向倒错 (parabulia)  指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被他人所理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⑼作态 (mannerism)  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态、动作、步态、表情。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⑽强迫动作 (compulsion)  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多见于强迫症,也可作为强迫状态的一部分见于精神分裂症。  产后精神障碍  生完宝宝后,有些妈妈由于压力过大等原因,会出现精神障碍。如果不多加注意,甚至会威胁新妈的生命安全,给家庭带来不幸。  怀孕和生产是女人一生当中的重大改变,也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在这阶段中,女性在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经过十月漫长的怀胎过程和产房的挣扎痛苦、体力消耗外,接着是自己身心复原的需求及承受角色转变、生活调适及呵护无助新生命的哺育之责。  然而,因其导致之身心障碍,如未被重视,则将带给产妇及家属极大的困扰。一般将产后精神疾患依严重度大略分为:1、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2、产后忧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3、产妇忧郁(maternity blues)。  产后精神病通常发生在产后第三天至第十四天。一开始可能会有失眠、自我感丧失、坐立不安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接下来很快出现明显的幻听、妄想(包括被害妄想或觉婴儿有畸形或死亡的妄想)及意识混乱的谵妄状态,思考过程障碍、无法照顾孩子、甚至伤害自己或新生儿。在整个病程中,症状非常快速、并在数周至两三个月内会缓解,约九成是以情感性疾患为主要症状表现、此经治疗其预后尚不错,但不幸的是,仍有百分之五的病人会自杀,约百分之四的病人会因症状影响而杀死自己的婴儿。非精神病性的产后忧郁症,其特征包括注意力无法集中、健忘、心情不精神障碍治疗平静、时常哭泣或掉泪、依赖、焦虑、疲倦、伤心、易怒暴躁、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考方式等等,发生期间一般在产后第一天至第六周之间,以产后第一天到第十天为危机期,其严重度一般是中度至重度,偶症状会持续至六到九个月之久。产后忧郁又称婴儿忧郁(baby
blues),其典型症状是突然哭泣、激动、情绪变化快速、甚至会有欣快感、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在产后第三天以后开始出现,约一周内自动消失。此最轻微且不会造成心理社会功能障碍、因此通常不被视为一种疾病。  造成产后精神疾患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1、生理因素:与体内荷尔蒙突然下降有关,包括雌性素、黄体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等。2、心理因素:学者指出患有产后忧郁症的妇女、通常有焦虑及强迫特质或出现过度自我控制和顺从、对母亲角色易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故无法克服母育工作的压力。另有学者认为怀孕期情绪压力和高度焦虑易于发生产后精神异常。3、社会因素:包括面临经济及孩子照顾的问题,支持系统的缺乏或对孩子性别期望所带来的压力等等。  据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造成产后妇女压力源的四个主要因素有──1、母育角色所引发之压力感:产妇会“担心婴儿溢奶”、“担心婴儿的衣物穿得过多或过少”、“担心婴儿生病”、“婴儿洗澡时担心抓不稳、让婴儿滑入水中”、“喂奶时担心婴儿呛到”等等有关母育工作与责任所引起之困扰。2、支持系统缺乏所引发之压力感:内容项目为“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先生不能接受新生儿”、“公婆及家人对新生儿不能接受”、“先生关怀陪伴的时间不够多”、“家人对照顾婴儿的看法太多”、“婴儿性别没有符合期望”等等之困扰。3、面临抉择所引发之压力感:由于家中多一新成员,故生活面临重新调整,以致许多事务须做抉择,项目有“必须将婴儿交给他人带”、“必须辞掉工作”、“寻找保姆不容易”、“婴儿命名不够完美”、“不知道选用哪种奶粉厂牌”、“喂母奶或牛奶很难下决定”等等之困扰。4.身体心像改变所引发之压力感:因怀孕、生产后造成身体结构、身体功能、身体感觉和社会功能四方面改变所引起之困扰,例如“体重控制不能达到理想”、“身材没有恢复”、“腹部肌肉松弛”、“饮食摄取过多”、“生活感觉不自在”、“担心性生活后会再怀孕”等之困扰。  因此,对于忧郁之防治,做以下的建议:两性培养“平等”、“中性”的特质,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其差异性。重建两性平权的社会价值观。强化彼此间的沟通(包括与丈夫、家人或其它成员等),多一点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本段由""编辑
3精神障碍治疗方法
精神障碍治疗方法
  基本方法  1.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精神治疗。  2.保持心理平衡,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预防各种反应性精神障碍。  药物治疗  1.根据临床症状选用舒眠解郁组合阶梯式疗法  2.也可选用延长生理睡眠的药物 3.中药治疗。  其他治疗  1.对反应性抑郁及偏执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用电抽搐或胰岛素昏迷治疗。  2.针灸治疗。
本段由""编辑
4精神障碍护理常识
精神障碍护理常识
  一、主要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由于精神障碍引起。表现整日沉溺于饮酒渴望中,不修边幅,衣着不整,蓬头垢面,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  2.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对他人。(酒精或药物中毒;酒精或药物中毒继发兴奋;受幻觉、妄想支配所致或恶劣情绪有关,表现常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愤怒。)  3.有摔伤的危险:(与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有关。表现走路不稳,四肢震颤,发生跌伤坠床。)  4.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与长期饮酒,以酒代饭,造成严重营养失调。表现消瘦、脱水、严重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5.有自杀、自伤的危险:(与病人的恶劣情绪有关,表现为抑郁、焦虑。)  6.睡眠形态紊乱:(与中枢神经系统长期损害有关,表现。)  7.社会功能障碍:  8.营养缺乏:(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拒食、厌食有关;以酒或药物取代食物;慢性酒、药滥用所致吸收不良。)  9.觅取行为:(与神经系统适应性改变有关)。  10.急性意识障碍。(与酒瘾、药瘾、个体严重中毒和极度兴奋有关。)  11.躁狂发作:(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  12.焦虑(与调试机构发生严重功能障碍有关;与需要未满足有关;戒断症状所致;感受到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对自身的伤害时,更加重焦虑。)  13.幻觉妄想:  14.社交障碍:(病生理方面:由于戒断反应所致震颤性谵妄、幻想、定向力障碍;行为不被接受,价值观不被社会接受;依赖及社交退缩;精神活性滥用行为使个体与周围人疏远且增加个体的隔离感,低自尊。)  15.认知、感知改变:(酒精或药物严重中毒所致;震颤谵妄而知觉改变;中枢系统兴奋造成过度敏感。)  16.自我概念紊乱:低自尊(自我发展迟缓;家庭系统功能不良;缺乏正向反馈,常感到失败。)  17.知识缺乏:缺乏学习的兴趣;低自尊;否认对信息的需要;否认对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所隐含的的危险性;不良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护理评估:  1.一般人应评估:精神状态,如恶劣情绪(抑郁、焦虑、愤怒等)、自杀、自伤、冲动行为,躯体症状,无力满足基本需要、无力解决问题、使用防卫机制不当的情况;要求自理的动机和坚持程度,家庭和社会支持、饮酒史或药物滥用史。  2.如为急性中毒应向知情人详细询问:  ⑴发病前后情况,若需紧急处理应先急救。评估中毒发生的时间、过程、起病急缓;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瞳孔、肢体运动,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⑵评估相关因素和最近的应激源(数量、类型、持续时间等)及其影响,如病理生理因素、心理损伤因素、年龄因素、情景因素如社会角色改变、应激情景、支持系统、各种治疗。  ⑶评估相关症状和相关护理诊断,如有误吸的危险;有损伤的危险、有冲动的危险、有营养不足的危险、有感染的危险、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电解质紊乱、孤僻、懒散等。  3.对生活自理缺陷者评估相关因素,应注意精神症状或精神残疾;躯体、躯体残疾;老年人衰弱或家庭过度照顾。如有明显的觅取行为应评估觅取行为的不同表现。  采用正确科学的护理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让疾病得到更好的治愈,护理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让精神障碍得到更好的治愈。相对西医而言,中医药治疗精神障碍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养脏益智止动汤在临床上的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果您持续被精神障碍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此药可以让您快速恢复健康,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
本段由""编辑
5精神障碍常见临床类型
精神障碍常见临床类型
  1)单纯型: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早期常不易发现,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易疲劳、软弱无力、、读书成绩下降、孤僻、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有时会误认为患者思想不开朗或性格问题。  2)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情感喜怒无常、行为幼稚、愚蠢、冲动,性欲、食欲亢进等。  3)偏执型:多发病于青壮年或中年,起病较缓慢,最初表现为敏感多疑,如感到周围有人议论自己、排斥自己,以后会逐步坚信不移自己的想法形成妄想,其行为和情感活动也会受幻觉、妄想的支配。  4)紧张型:目前很少见,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较快,以木僵状态多见,病人言语运动抑制、不饮不食、肌肉紧张固定于某一姿势、对环境无反应,甚至会出现突然起床,无目的地伤人毁物,然后又突然躺下。  5)混合型(未分化型):难以归类为上述4型的其他患者,此型目前最多见,约占60%左右。
本段由""编辑
6精神障碍临床诊断
精神障碍临床诊断
  的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临床,至今仍未发现有确诊意义的生物学指标,实验室的检查只能是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因。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需要病程至少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缺乏现实检验能力(自知力丧失——否认自己有精神病),另外,在精神症状表现上至少有下述二项肯定存在:  1)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思维,如讲话缺乏中心内容,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不易理解,将无关的几个词并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他人吐痰是指自己痰迷心窍等。  2)妄想:原发性妄想或内容荒谬离奇,如认为自己的大脑受无线电波控制,房间里装上窃听器,被人跟踪,周围人都用异样眼光看着自己等等。  3)情感障碍:不协调,淡漠或倒错,如自言自语,痴笑,喜怒无常等。  4)幻听:听到有人评论自己的声音或命令、争论性幻听,感到自己的思维被大声地讲出来等。  5)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木僵),或怪异的愚蠢行为。  6)意志减退:孤独、退缩、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数日不理发、不洗澡等。  7)被动体检:被控制感,思维被洞悉,思维被插入、被撤走或中断等。  [[治疗与预防]  一般主张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维思通、氟哌啶醇、舒必利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坚持服药治疗,辅助一定的心理社会训练。
本段由""编辑
7精神障碍三级预防
精神障碍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1.增进精神健康的工作,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服务,提高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自我保健,是减少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2.加强,防止近亲结婚,减少精神障碍发生率;  3.对一些具有易患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包括具有特殊心理素质者和从事高心理压力职业者,应采取特殊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心理宣泄的途径,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出现;  4.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的发生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和分布情况,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订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提供依据。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由于许多精神障碍具有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特征性等特点,往往失去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二级预防是精神障碍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早期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尽早发现精神异常者。同时,要改善人们对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及时就医,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2.对确认或可疑的精神障碍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进行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燃和复发。  3.在综合内设立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做好会诊-联络和咨询及培训工作,帮助非精神科医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精神障碍患者。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的要点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  1.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神疾患的重视和支持,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构成精神障碍防治康复体系,为减少精神残疾、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提供帮助。  2.对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让患者正确认识疾患,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和矛盾。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恶化、努力减少残疾,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心理和社会功能。  3.建立各种工娱治疗站、作业站、娱乐站,对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咨询,使患者早日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功能。  4.做好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调整出院患者的生活环境,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订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关心和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合理要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对疾病预后、复发的影响。想方设法,妥善解决精神障碍患者以及精神残疾者恢复工作或重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状态与投身于社会大环境接受锻炼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段由""编辑
8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关系
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的关系
  精神病(psychosis)特指具有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最典型的、偏执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症和。因此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小部分。  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异常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的总称。泛指一切的因精神问题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精神障碍是一个更宽的范畴。  心理变态这是一个老百姓的术语而不是一个专业术语,泛指一切反常的令常人不能接受的心理现象或者外在的行为现象。  精神卫生是指没有躯体的疾病,精神愉快、精神饱满,同时能够适应良好的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每一个人所要追求的状态。
本段由""编辑
9精神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
精神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
  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心理专业的老师,所以很多老师见到我,都会跟我开玩笑的说:桂花,我心理有病哦,总感觉好压抑。怎么办?其实我明白,她想表达的是她患了了。她是真的得了抑郁症了吗?抑郁症是怎么来判断的呢?也就是说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的症状呢?  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是指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心理。抑郁症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和双相障碍。  躁狂症发作特点是指患者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症发作特点是指患者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双相障碍发作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替发作.一般的心境障碍大多是双相交替发作的.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情绪周期示意图来认识一下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的情况.b也就是躁狂与抑郁时的情绪波动情况。  A线条所代表的就是我们正常人的情绪波动周期.  B线条所代表的是有心境障碍的人的情绪波动周期.  上下两条虚线是指正常情绪波动的一个范围,超出上面那条虚线的就是情绪高涨,低于下面那条虚线的就是情绪低落.  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A线条是在正常情绪波动的范围内,而红色的B线条它既超出了最上面的那条虚线,时而也低于下面的那条虚线.超出上面的虚线就是躁狂症的一种表现,而低于下面的那条虚线的话就是抑郁症的表现。双相心境障碍就是指的就是这种躁狂与抑郁现象的交替出现。  现在,你还认为你得了抑郁症了吗?
本段由""编辑
10精神障碍生物学因素
精神障碍生物学因素
  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这些致病因素将在以后的各个疾病章节里详述,这里仅列举遗传、环境、感染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人们早就认识到基因是影响人类和动物正常与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症、儿童多动症、惊恐障碍等)进行了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从了解这些障碍的遗传方式、遗传度到基因扫描等,共同的结论是: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  我们知道,像Huntington病等属于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突变的基因使疾病代代相传;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精神障碍都不能用单基因遗传来解释,而是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使危险性增加,加上环境因素的参与,产生了疾病。从这一意义上说,基因的相互作用增加疾病的危险性,但每一单个基因所起作用有限,这给我们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带来很大困难。不过,发现与疾病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素似乎较容易,因此,改变导致疾病的环境因素,将会是当前预防精神障碍的重点。  目前,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疾病或行为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例如研究发现,低单胺氧化酶A活性的个体在童年期受到严重虐待较易出现反社会行为。5-羟色胺转运体s/s基因型个体,在遭受生活事件后,较易发生。  人类基因组计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多年的努力,我们将最终找到致病基因。其意义在于,找到了基因,就有可能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例如,如果找到了增加精神分裂症发生危险性的基因,我们就可以了解在脑发育过程中,何时此基因被激活,哪些脑内细胞或通路出了问题,这就为我们的干预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另外,遗传学的研究将为我们研究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提供帮助。 b  早在20世纪的早期,我们就已知道感染因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障碍。例如通过性传播的螺旋体首先引起系统症状,在多年的潜伏后,进入脑内,导致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神经梅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表现为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Ⅳ)也能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早期表现为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淡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更为广泛的损害,如缄默症、大小便失禁、等。大约15%~44%的HⅣ感染者出现痴呆样表现。HⅣ不是直接感染了神经元,而是感染了免疫细胞--巨嗜噬细胞,巨嗜噬细胞死亡后,释放毒素,损伤了周围的神经元。
本段由""编辑
11精神障碍重度精神障碍危害
精神障碍重度精神障碍危害
  1.明显的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病人能够听到有人命令他去自杀,或觉得周围的人要陷害他而没有出路,只能自杀等;  2.同时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  3.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精神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  4.病人缺乏照护或照护不够,容易出现自杀等意外;  5.伴有慢性躯体,导致身心的疲惫;  6.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精神病的问题和未来可能遭受的歧视与恐惧。
本段由""编辑
12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的特点
  虽然现在和以前相比,人们对于精神障碍的了解更多了一些,但是总体来说,对精神障碍的了解还是比较匮乏的。例如产褥期精神障碍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特征可能了解的人就并不是很多。专家表示,了解产褥期精神障碍对产妇和婴儿都会有好处。  产褥期精神障碍症状特点介绍:  本病大多起病急骤,开始时可有,抑郁,精神不愉快,容易疲劳等先期症状,进而出现精神活动失常的表现。由于其症状表现多样,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忧郁淡漠型:这种类型最多见,且多发生在产后一周。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紧张,有自卑感,无故悲伤落泪,失眠,或可出现语言迟缓,不爱说话,懒于活动,嗜睡等。  狂躁兴奋型:本型比较少见,多表现为烦躁易怒,情绪高昂,言行增多,思维错乱,与人争吵,甚至打人毁物等。  神经症状型:主要表现为失眠,或者是入睡困难,甚至几个小时才能入睡;或者是睡后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因而出现疲乏无力、头痛如裹、眩晕、食欲不振、等症状。  幻觉妄想型:表现思想紊乱,违反逻辑,常有幻觉(主要是幻听),妄想(多数为疑病妄想或夸大妄想),行为孤僻,严重的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本段由""编辑
““精神障碍””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精神障碍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30
最新编辑时间:
精神障碍合作编辑
精神障碍咨询
南昌二七医院
南昌二七医院
精神障碍症状
精神障碍治疗
精神障碍诊断
精神障碍病因
精神障碍问答
精神障碍相关百科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生育中生物学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