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和巴基斯坦坦粮食之一

首都新德里
语言印度语,英语
人口数量(百万)
面积(km2)3167000
电话代码+91
测量单位metric
Bougainvillea
  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慈恩传二曰:“印特伽国,谓印度也。”是月之名与Indu混也。
  【国名】印度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India)
  【国名释义】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颜色,舍身为国的英雄们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绿色表示信心,代表人类生命所依存的生产力。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对于印度人而言,它是神圣之轮、真理之轮、向着进步转动之轮,永远轮回苍穹之轮。
  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圆形台基上站立着四三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守兽之间雕有法轮。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出自古代印度圣书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荷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
  关于种族的划分,历来聚讼纷纭。目前,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中国人、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欧人(the Nordics)。
  经过通婚与往来,不同的种族血统多有混合。尼格罗人走向边缘,近乎灭绝。原始澳大利亚人散布在印度南部、西部和中部的部落之中。蒙古人与其他人种融合最少,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和喜马拉雅山山麓。地中海人是辉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在这一文明衰亡之后,他们向东迁徙并分散在恒河流域。来自阿尔卑斯山的种族渗透到恒河流域之时,不同种族血统的融合开始大量出现。地中海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上游,阿尔卑斯山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下游。在印度南方,则以达罗毗荼人和前达罗毗荼人为主。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新德里和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德里门(the India Gate),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老德里。 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占地 1485平方公里。新德里是印度的心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整个国家运行的脉搏。老德里、新德里紧紧相联,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当选总统;印度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拜龙·辛格·谢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当选;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职;2009年5月连任。印度议会人民院首位女议长梅拉·库马尔,2009年6月出任;印度国大党主席。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全境分为德干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马拉雅山区等三个自然地理区。
  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差异很大,大致毫米不等。最冷的1月份,北方平均气温为15℃,南部平均气温则高达 27℃,气候干燥,为印度最佳旅游季节。夏季从3月份开始,雨水较少,天气干燥闷热,大部分地区气温可高达40℃以上,西南沿海平原在29℃-32℃之间。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
  日中印建交。1959年西藏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1988年、1992年、1993年、1994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总统文卡塔拉曼、总理拉奥、副总统纳拉亚南先后访华。1991 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李鹏总理、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乔石委员长、江泽民主席分别访问了印度。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使中印关系严重受挫。
  2000年,5月28日- 6月3日,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2年,中国同印度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1月13-18日 应印总理瓦杰帕伊邀请,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先后访问了阿格拉、德里、孟买和班加罗尔。6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阿拉木图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期间,会见了与会的印总理瓦杰帕伊。中印之间关于锡金的地位的异议还没完全解决。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印在金砖四国机制下开始了经济政治合作。
  印度90年代以来经济腾飞,争取国际大国地位的努力日益明显,开始威胁到安理会五常;印度、日本、德国联合成一个小集团频频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中国的态度是安理会需要改革,但不明确支持这三个国家。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西线边界:克什米尔东半部(含拉达克地区),7世纪时东半部开始属于吐蕃(今天中国西藏)版图,1242年吐蕃全境并入中国元朝(蒙古大汗国)版图,元朝在此驻军,为宣政院辖地。
  中线边界:锡金、不丹自8世纪即为吐蕃(西藏)领土,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
  东线边界: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统一了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锡金、不丹和阿萨姆邦地区等从来不是印度的一部分,不丹也与印度基本上没有联系,印度东部从来就没有和中国交界。锡金、不丹自7世纪开始即为吐蕃(西藏)领土,元朝统一西藏后,成为中国的领土,不丹到清朝时才分裂出去,但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锡金大部分仍然是中国领土,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属于中国的领土。1890年中英在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主要内容为:清廷承认锡金割给英国保护;划定中国和锡金的边界;由此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因为不丹和印度在1949年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内容主要是不丹内政和外交要接受印度的指导,印度在不丹驻军,印度开始干预不丹,却导致了中国与这个曾经是中国领土和藩属国的国家一直无法建交。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2008年1月,辛格总理在访问中国后不久,就到包括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视察,抛出推动印度东北边境地区开发的一揽子计划。11月8日,印度外长慕克吉又在中国达旺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访问时老调重弹,再次宣称印度对达旺拥有主权。
  不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不具有法律依据,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承认。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北京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规定,中印两国重新开放自中印边境战争以后一直封闭的一个锡金边界口岸,另外还准备在中印边境再开放一个口岸。在中印边界协定中,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
  印度在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鉴于印度的强硬立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日24时,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日全部后撤到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
  印度与前苏联于1947年建交。1955年后,苏联开始向印提供巨额经济、军事援助。1971年,两国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极为密切的双边关系。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印大力开展与俄罗斯和其他各独立国家的接触交往。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两国签订了“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印俄防务合作协定”和“印俄贸易合作议定书”等九项协定。2000年,印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2001年,印俄关系继续稳步发展。2002年,印俄关系继续得到巩固,双方进一步深化军贸和军技合作。
  50年代~60年代,两国关系密切。1971年印与前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发动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美关系严重受挫。80年代后期关系有所恢复,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
  2000年,印度积极拓展同美国关系。2001年,印度继续巩固印美关系发展的势头。2002年,印积极推动同美国关系,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
  2000年,印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与欧盟建立类似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占印外贸的近30%。
  2002年,印与欧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
  印度同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历史关系,但因印年间外交上推行亲苏政策及双方在柬埔寨问题上存在分歧,印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关系一般。九十年代,印积极推行东向政策,重视加强同东盟各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1996年印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加入东盟地区论坛。1997年参加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2000年11月与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共同成立湄公河-恒河合作计划。
  2002年,印度和东盟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建立印度--东盟10+1对话机制,标志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年起,印成为日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2006年12月,印总理辛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2008年10月辛格总理访日,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2009年12月,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对印度进行访问。日印两国于2007年初启动经济合作协定谈判。这是日本迄今签署的第12个经济合作协定。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后始终不睦,并于1948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发全面战争。1971年12月断交,1976年7月复交。1998 年,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展开核军备竞赛,两国关系急剧紧张。1999年2月,印总理瓦杰帕伊与巴总理谢里夫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双边一度缓和。但4月印巴试射导弹,5月两国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卡吉尔发生激烈冲突,印巴关系再次由缓和趋向恶化。12月,一架印民航班被劫持,印外长指责巴与此事有牵连。
  2000年,印巴关系处于僵持状态,年底气氛有所缓和。2001年,印巴关系以“9·11”事件为界线呈前缓后紧之势。2002年,印巴关系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
  印度与南亚邻国各方面联系较多,但也存在许多矛盾。1997年,印对邻国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推行“多予少取”的“古杰拉尔主义”政策,与各国关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1998年,印度核试引发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导致南亚局势急剧紧张,南亚其他国家对此仅作谨慎表态。199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卡吉尔冲突,南亚局势恶化,南亚其他国家均对此表示关注,呼吁印巴两国保持克制和冷静。
  印度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一种斗争形式。印度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印度军事思想在原英国殖民当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将近50年的实践与发展,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有些观点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的经验。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后,印度为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将继续推行其依托南亚、深入印度洋的军事战略;防务政策将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和对付地区冲突;军队建设将进一步贯彻精兵原则;作战思想将突出强调打高技术战争和做好打地区核战争的准备。20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在实现其经济大国目标的同时,将全力实现其现代化军事强国的目标。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上将(Deepak Kapoor),空军参谋长法里?霍米?梅杰上将(Fali Homi Major),海军参谋长阿琼?普拉卡什上将(Arun Prakash)。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财年,印度国防预算高达9600亿卢比,约300亿美元。一直以来印度把扩充军事实力当成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标志。印度始终致力于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是印度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印度当局深信,军事实力是取得大国地位的必要基础,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军事必须以外交为补充,军事力量不仅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战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机构、军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支持,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直截了当地宣称:“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军事上必须强大”。
  印度财政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财政年度,印度军费预算将增加24%,达1.42万亿卢比,约500亿美元。将为印度的123万军队的现代化计划提供资金。除了军费预算,慕克吉还批准了为准军事部门增加1.43亿美元。他还说,在本财政年度将为加强所谓的边境安全增加4.56亿美元。印度是新兴经济体当中购买武器最多的国家,自2000年以来,印度进口的军事装备价值280亿美元。未来几年,印度计划进一步签署价值估计达300亿美元的合同。
  为实现“直接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印度高度重视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到2015年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陆军: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 以此建立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军队”。为适应军队的现代化转型,军费支出结构也作了极大调整,被称为“首要花费项目”的武器采购费用达到了3340亿卢比,比上一财年1690亿卢比的实际采购费增加了近1倍。
  从俄罗斯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从英国购买价值17亿美元66架“鹰”式高级教练机,以及从以色列购买3架11亿美元的“费尔康”空中预警机。凭借“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舰载“米格-29K”战机,印度海军届时可在一天内控制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国防部目前的重要采办项目包括:空军计划从美国采购126架多用途中程战斗机、先进无人机和运输直升机,采购额高达90亿美元;陆军计划采购 155毫米自行火炮、防空系统和网络中心战装备;海军计划购买先进潜艇、海上监视飞机、一颗人造卫星和3艘航空母舰。
  印度海军目前拥有1艘航母、8艘导弹驱逐舰、约40艘护卫舰、16艘潜艇以及大量辅助战舰。据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潜艇。
  印度将与俄罗斯联合研发代号为PAK-FA的第5代先进战斗机。俄印联合研发第5代战斗机项目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将成为俄印两国政府在军事领域内数额最大的一个联合研发项目。目前印度从俄罗斯引进的最新战斗机为苏-30MKI战斗机。印度空军主要将领已经证实印度空军目前已确定了印度第5代战斗机的技术性能指标。据称,印度空军希望用5年的时间研发第5代战斗机。据悉,第5代战斗机PAK-FA具备隐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进行超音速巡航,机上将安装主动式电子扫描阵列(AESA)机载雷达以及可增强机动性的推力矢量喷管。
  进入21世纪,印度陆军已经向俄罗斯购买了310辆T-90主战坦克。 印度陆军高级军官则表示,陆军用1781辆主战坦克替换老旧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将通过引进1657辆俄制T-90S和订购的124辆阿琼坦克得到满足。俄印签署协议引进310辆俄制T-90S坦克,根据双方又达成协议,印度再进口347辆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车辆制造厂已经开始根据俄方许可证生产另外1000辆T-90S坦克。
  目前,印度已宣布在未来十年里要建立一支航母舰队和核潜艇的计划。最近,印度还进行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其射程可覆盖中国的主要城市。而在临近中国的边境地区,它也正在重新开启空军基地。 为鼓励印度制衡中国,俄罗斯逐步加强与印度军队紧密合作。
印度的人口估计有12.1亿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 的人生活在超过 55 万个村庄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个城镇和城市中。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达罗毗荼人。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又对印度全国的人口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达到12.1亿,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印度人口2008年估计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印度的识字率为61%(男: 73.4%;女: 47.8%),性别比是1.064 男/女,预期寿命68.59 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 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
“印度”一名来自印度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河,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汉张骞通西域的时候,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来称为天竺、贤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后在其著作中始称印度,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但在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约公元前14世纪,来自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地区征服了当地土著,于公元前一千纪初期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隶制国家,从而形成高度发达的文明。婆罗门教形成于这一时期,以神的名义制定的种姓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
  公元前6世纪之后,印度进入了十六大国时期,内战频繁,并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统治地位的沙门思潮,佛教、耆那教随之兴起。内部的纷争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希腊人相继攻入印度。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伟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并大力推广佛教。孔雀王朝于公元前185年灭亡,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直到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兴起,带来了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在笈多时期,从古老的婆罗门教演化出来的印度教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印度文化达到了颠峰。
  从公元8世纪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断侵入南亚次大陆,同时也将伊斯兰教传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成为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佛教与耆那教日渐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贵族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使这里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19世纪末期开始,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其中以甘地为首的不合作运动为民族主义事业赢得群众支持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印度终于独立。之后经过两次印巴战争,南亚次大陆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度地扩大规模。
  当前印度(2001年普查数据),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总人口的80.5%,穆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站1.9%,其它教派占1.8%,情况不明的为0.1%.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的有势力。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的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编辑本段政体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接任总统,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于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三分之一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印度现任总统为普拉蒂巴·帕蒂尔。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①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国大党(英)是印度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1885年12月成立,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
  ②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
  ③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组成。近年来发展较快,党员增至70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现任总书记哈·辛·苏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于1920年。有党员54万。1964年分裂,以党主席什·阿·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称。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与党内发生分歧而被开除出党,该党再次分裂。现任总书记A·B·巴尔丹(A·B·Bardan)。
  ⑤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党。近年来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选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政党。在安得拉邦执政,党主席、邦首席部长钱·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du)以重视信息技术著称。
  普拉蒂巴·帕蒂尔(~),联邦总统、律师、政治家,国大党成员,曾任拉贾斯坦邦邦长,现任印度总统,出生于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检察官家庭。早年毕业于孟买的政府法律学院,获法律学士和艺术学硕士学位。2004年,她出任印度拉贾斯坦邦邦长,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邦长。
  日,帕蒂尔被印度团结进步联盟推举为印度总统候选人。7月21日当选为印度首位女总统。
  帕蒂尔的丈夫谢卡瓦特是一名教育家,也曾担任过议员和市长的职务,有一双儿女。 
  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总理、外交部长,资深政治家,国大党元老,日被总统任命为新总理,并在任命国务院成员时兼职外交部长,22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4年5月印度国大党意外赢得印度第14届议会选举后,就在人们普遍看好国大党主席索妮娅·甘地即将出任印度新总理之时,索妮娅·甘地于日表示拒绝出任,推荐前财政部长辛格出任。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但是,印度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开发利用不高。据统计为15-30%左右。(主要是煤炭,铁矿)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297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印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印于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年至 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年至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1999年起实行第二阶段经济改革。2001 年,出台“十五”计划(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
  “十五”计划期间,GDP分别增长3.8%、8.5%、7.5%、9.4%、9.6%,年均增长7.8%,高于“九五”计划的5.5%。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国民收入、财政收支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改善。但农业增长缓慢,通膨压力加大。财年经济增幅从此前高于9%的增速下滑到6.7%。财年(截至日)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
  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8月,东盟与印度在曼谷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协议规定,从2013年到2016年,东盟成员国和印度之间将实现对80%以上的交易产品取消进口关税。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卢比=100派士。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债务累积占GDP的80%。印度2007年侨汇收入世界第一。
  【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商品为:制成品主要包括纺织品、珠宝、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皮革、手工艺品等;初级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石油类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电子产品,金银,机械,化工产品。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德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英国、瑞士、法国、伊朗、日本、香港等。
  据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2007年3月公布的统计结果,全国有2.4亿贫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于6.78美元,农村居民低于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婴儿死亡率5.7‰。人均寿命为63.2岁(2001年至2005年)。医院和诊所共3.2156万家(2006年1月),各类郊区、基础和社区卫生中心17.1567万家(2006年3月),医生66.0801万人(2005年),护士148.127万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电话(包括移动电话)2.7288亿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镇60.04%,农村7.9%。
  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886 年从英国引入的所得税制成为了印度税收制度的雏形。1947年独立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步自由化,印度开始对税制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开征了遗产税(1953年)、赠与税和财富税(1958年)和超额利润税(1964年),并在1986年实施了有限度增值税。1991年,印度政府对税制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目前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体制。印度的税制相对简单,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富税、农业税、利息税、赠与税、消费税、销售税、有限度增值税、关税等10个税种,下面将备税种划分为所得税类、流转税类以及其他税类分别介绍。
  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印度谋求成为“技术制造业中心”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近年来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印度选出本国七大历史奇迹 印度拉贾斯坦风情。
  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水运方面,主要港口有12个,包括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原名马德拉斯)、科钦、果阿等,承担3/4货运量。孟买为最大港口,1/5海运和1/2集装箱运输经此港。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空运方面,经营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飞机334架。专营非定期航班的空运企业65家,飞机201架。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国际机场5个,分别位于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和特里凡特琅。国内机场92个。
01.印度奇景
02.加尔各答
03.钦奈(Chennai)
04.印度教斯瓦米纳拉扬神庙 (Swaminarayan Akshardham)
05.卡帕里斯瓦拉庙 (Kapaleeswarar Temple)
06.马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
07.菩提伽耶(BODH GAYA)
08.拘尸那迦(KUSINAGAR)
09.中华寺(CHINESE TEMPLE)
10.鹿野苑(SARNATH)
11.印度金庙(VISHWANATH TEMPLE OR GOLDEN TEMPLE)
12.恒河渡口(DASAWAMADH GHAT)
13.瓦拉纳西(VARANASI)
14.孟买电影城
15.西印度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Prince of Wales Museum of Western India)
16.孟买 (Mumbai, 原称Bombay)
17.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
18.班加罗尔 (Bangalore)
19.琥珀堡 (Amber Fort)
20.风宫 (Wind Palace)
21.皇宫 (City Palace)
22.斋浦尔 (Jaipur)
23.阿格拉城堡 (Agra Fort)
24.泰姬陵(Taj Mahal)
25.古特伯高塔(Qutab Minar)
26.莲花庙 (Bahai or Lotus Temple)
27.圣雄甘地墓 (Raj Ghat)
28.红堡 (Red Fort)
29.胡马雍陵 (Mausoleum of Humayun)
30.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31.印度门 (India Gate)
32.印度总统府(Rashtrapati Bhavan)
泰姬陵是全印度乃至世界最有名的陵墓,被世人称为人间建筑的奇迹。它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近郊亚穆纳河南岸,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火车3小时可到达。
莫卧儿王朝皇帝沙杰汗的爱妃蒙泰吉·马哈尔娇艳美丽,才华过人,在随同沙杰汗出巡的途中不幸去世,时年39岁。为纪念与之形影不离的爱妃,沙杰汗征调2万多名民工建造了这座陵墓。
泰姬陵始建于1632年,到1653年才完工,工期长达22年之久。陵区南北长580米,宽305米,中间是一个美丽的正方形花园。花园中间是一个大理石水池,水池尽头是陵墓。陵墓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在清澈的水池中形成无比圣洁的倒影。
陵墓的平台是红砂石,与白色大理石陵墓形成鲜明的色调对比。陵墓中央覆盖着一个直径达17米的穹窿,高耸而又饱满,以天空为背景,构成壮美净洁的轮廓。陵墓四角各有一座高达41米的尖塔。陵墓两侧的配套建筑为清真寺,式样完全相同。墓穴为地下穹形宫殿,白色大理石墙上镶嵌着宝石。
泰姬陵宏伟瑰丽。凌晨或傍晚是观赏泰姬陵的最佳时刻,此时的泰姬陵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纯洁、静穆和优美。
  马哈巴利普兰城又称为“七寺城”,是印度东南泰米尔纳德邦的旅游胜地,濒临孟加拉湾,早在七世纪就成为印度教的活动中心。这里有许多5-8世纪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是马哈巴利普兰浮雕。马哈巴利普兰浮雕凿刻在海边两块高达60米的巨岩上,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100多幅。此外,与巨型浮雕相距不远的海岸庙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
  在锡克教的活动中心阿姆利则市,可以看到锡克教的最大寺庙——大金庙(因这座寺庙的顶和门户镏金而得此名)。阿姆利则市是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边境城市,同巴基斯坦接壤。大金庙是15世纪由锡克教第五代宗师阿尔琼创建,后遭洗劫毁废,几经重建修复。1830年重修时,用了100公斤黄金。锡克教信奉一神,但不为神画像,也不为神塑身;锡克教不设专职神职人员,凡成年人,不分男女都可以主持礼拜。锡克教的寺庙一般有四个门,分别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意味着锡克教的大门向来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敞开。无论白天黑夜,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大金庙参观,而且从不收费。
耆那教巨型石雕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位于印度南方的卡纳塔克邦,是一尊高达17米的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大雄的石雕像。这座巨型石雕像是印度雕刻家、耆那教第 22代祖阿利湿塔米内的杰作。雕刻于10世纪统治南印度的恒加王朝时期。从下面到达大雄雕像脚下,需要攀登600余级石阶。耆那教是与印度教、佛教同时兴起的古老宗教,教徒虽然不多,影响却很大。耆那教的经典以和平主义为基础,反对伤害众生,主张苦行主义。耆那教徒每12年在大雄雕像前举行一次大典,下一次大典将在2005年举行。
印度的“敦煌”
  哈勒比德和贝鲁尔是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两个村镇。12世纪初,哈勒比德还是曷萨拉王朝的都城。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是印度文明的瑰宝,寺庙里的墙上全是壁画,但是哈勒比德寺庙的壁画就有1万多幅,被前来参观的西方人称为“印度的巴罗克”。哈勒比德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洗劫而逐渐衰落,贝鲁尔的寺庙保存得较为完好。
顾特卜塔高耸在距新德里15公里的梅特乌里村,建于1193年。顾特卜是印度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的得力将军,在穆罕默德遇刺身亡后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顾特卜塔有红色大理石和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73米,底层直径为15米,到顶部逐渐缩小为2.5米,是世界上最美的石塔之一。在顾特卜塔附近还有一些印度穆斯林的古迹。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是印度教的寺庙,位于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科纳拉克村,濒临孟加拉湾。神庙建于13世纪,外形是别致的太阳神苏利耶的战车,有12对巨大的石雕车轮和7匹拉着战车的石马。寺庙内的雕饰精美细腻,造型生动。
耶奥拉石窟
  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的耶奥拉村距阿旃陀石窟数十公里,建于9世纪至11世纪期间,是一片开凿于峭壁上的庙宇,主要是耆那教、湿婆教和印度教的庙宇,也有几尊雕像是佛教。耶奥拉石窟中最宝贵的是凯拉萨寺庙,即第16号石窟,属湿婆教,石窟高达33米,长50米,开凿于拉喜特拉库塔王朝时期。
卡杰拉霍寺庙群
卡杰拉霍寺庙群位于印度东北部,占地21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大片,寺庙总数85座,先后建于公元950-1050年。在这个历史时期,卡杰拉霍一带是印度佛教中米教一派的活动中心。也许这里偏远而免遭征服者的蹂躏,所以寺庙群中有20多座寺庙至今仍保存得相当完好。
  卡杰拉霍寺庙群中,绝大多数都是用坚硬的河底砂岩建成,庙内有大量精美的雕刻,数百幅表现性爱的浮雕,是根据8世纪《爱经》的内容雕刻制成的,浮雕涉及的人物有天神、国君、士兵、乐师、舞者及众多平民,造型栩栩如生,是印度文明的奇葩。
--------------------------------------------------------------------------------
加尔各答是印度东部最重要的城市,是东部大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它占地568.8平方公里,人口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加尔各答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恒河三角洲,濒临孟加拉湾,是印度东海岸最大的港口。在飞机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后,加尔各答又修建了巨大的国际机场,因而成为连结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海上和空中的重要交通枢纽。
1698年,东印度公司在此落脚,建成了货场、商馆、教堂、剧院和军营。1716年,英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硕大无比的城堡,命名为“威廉堡”,后来成为其征服整个印度的指挥部。在1757年著名的普拉西战役之后,加尔各答成为英国殖民者坐镇南亚的大本营。1858年后,英国殖民者的铁蹄基本上征服了整个印度,加尔各答于是就成为“英属印度”的首都。在1911年后,英属印度迁都德里,但加尔各答仍是印度东部地区最有影响的城市。
主要景点有:麦丹广场、维多利亚纪念馆、威廉堡、圣彼得教堂、比尔拉天文馆、伊登花园、邦府大楼、议会大厦以及高165英尺的萨希德柱、乔灵奇大街、尼达吉·苏巴斯大道、伽利女神庙。
加尔各答是印度的文化城,城中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书一千万多册。世界闻名的大文豪泰戈尔的故居坐落在城中的北部。
钦奈(Chennai)
--------------------------------------------------------------------------------
钦奈原名马德拉斯(Madras),是印度第四大城市,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它东临孟加拉湾,是印度最大的人工港,海、空、 铁路和公路交通均很方便,被称为印度南部的门户。它还是泰米尔纳 杜邦的首府。
钦奈过去是印纺织中心之一。印独立后,建筑工程、机械、汽车、炼 油、原子能等工业逐渐发展起来。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参观了这里的火车车厢制造厂。
钦奈是南印度的一个旅游中心。MARINA海滩被称为世界第二个最长的海滩。钦奈南面59公里的马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被称为“七寺城”,以海边的岩石庙著名。在1200年前曾是南印帕那瓦(PANAVA)王朝的主要海港和海军基地。钦奈西南92公里的康契普拉姆(KANCHIPURAM)是帕那瓦王朝的故都,为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该城号称“千庙金城”,至今仍有120多座庙宇,是南印印度教圣地,崇拜“破坏神”湿婆和“保护神”毗湿奴。钦奈还是泰米尔语电影中心。
印度教斯瓦米纳拉扬神庙 (Swaminarayan Akshardham)
--------------------------------------------------------------------------------
  位于亚穆那河畔,占地100公顷。该庙由11,000名工匠耗时五年建造,于2005年11月落成。全部工程耗资20亿卢比。整个建筑由赭红砂石和白色大理石构成。主殿长113米,宽96米,高29米,有9个穹顶和239根装饰柱。主殿结构坐落于148只全尺寸大象雕像上。殿中有3米高纳拉扬镀金神像一座及2000多座印度教其它神像。主殿四周为二层柱廊环绕,柱廊内刻有印度史诗故事。神庙内绿茵遍地,布满莲花状水池。该庙大量采用高清电影、电动机械及声光效果等现代技术。游客还可观看介绍纳拉扬的影片和乘小船浏览印度文化展。该寺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神庙。
甘地讷格尔市是古吉拉特邦的首府,这里的阿克沙德汗姆寺院内有着一座10层楼高,用6000吨沙岩,没有用一点的钢筋水泥砌成的主庙,名为斯瓦米纳拉扬神庙,它是印度教的宗教与文化中心,已在风雨中耸立了整整1000年。它里面供奉着被奉为印度教守护神转世的18世纪僧侣斯瓦米纳拉扬,其金身塑像每年受到大约200万人的膜拜。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1年4月访问印度时也到此一游。神庙门庭若市,每天早晚都有成百上千的信徒聚集在那里做祈祷。
卡帕里斯瓦拉庙 (Kapaleeswarar Temple)
--------------------------------------------------------------------------------
卡帕里斯瓦拉庙是钦奈市内最大的庙宇,位于市中心,距今已有350年历史。主要供奉湿婆神(Lord Shiva)。庙宇的碑铭可追溯至公元 13世纪。37米高塔门饰有精致雕刻,描绘的是印度教神话故事,堪称印度南部寺庙建筑中的精品。庙宇内有表现印度教神话的雕塑和63尊印度教圣人的青铜雕像。庙宇西边建有一个风光优美的大型水池。该庙是达罗毗荼(Dravidian)建筑和雕塑风格的代表。
马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
--------------------------------------------------------------------------------
马哈巴利普拉姆城又称为“七寺城”,是泰米尔纳杜邦的旅游胜地,濒临孟加拉湾,早在七世纪就成为印度教的活动中心。198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该城过去曾是海港,曾发现过中国、波斯和罗马的古币。马哈巴利普拉姆建筑是7至8世纪期间,帕那瓦国王们沿着科罗曼德尔海岸开辟岩石而建的。其中特别著名的有战车形式的庙宇,名为“恒河的起源”的巨大露天浮雕和里瓦治寺院。马哈巴利普拉姆浮雕凿刻在海边两块高达60米的巨岩上,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100多幅。建筑物上数以千计的雕刻表现信徒们对湿婆神的崇拜。沿海岸线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鹅卵石,形成了奇特的鹅卵石风景线。
菩提伽耶(BODH GAYA)
--------------------------------------------------------------------------------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悟道之处菩提伽耶、第一次五比丘讲说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盘之地拘尸那迦,合称为四大佛教圣地。菩提伽耶位于印度巴特那(PATNA)城南约15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的成佛处,位于该地的大菩提寺相传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称为阿育王所建,寺庙主体为方台形,上建圆锥形尖顶,高170英尺。寺前拱门上有狮、鹿、牛、象等动物雕刻。寺中靠西墙的祭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寺外院中有很多高僧的舍利塔。大菩提寺中的毕钵罗树虽已不是当年佛祖修成正觉所靠的那棵树,但仍深为教徒所崇拜。该地区还有一些佛教国家教徒出资新建的寺庙,已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拘尸那迦(KUSINAGAR)
--------------------------------------------------------------------------------
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为释加牟尼圆寂地,位于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佛教徒尊该地为佛陀涅盘地。主要名胜古迹有:涅盘寺、大涅盘塔、圣者殿、安加罗塔、双林寺。
中华寺(CHINESE TEMPLE)
--------------------------------------------------------------------------------
印度的中国佛学寺院,位于鹿野苑。建于1936年。中国佛教风格,共有20余间房屋。
鹿野苑(SARNATH)
--------------------------------------------------------------------------------
印度佛教遗址,古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第一次五比丘讲说佛法之地。位于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地区,距瓦拉纳西城约十公里。主要名胜古迹有:昙麦克塔(DHAMEK STUPA)、牟拉甘陀库底寺(MULAGANDHAKUTI TEMPLE)等。
印度金庙(VISHWANATH TEMPLE OR GOLDEN TEMPLE)
--------------------------------------------------------------------------------
位于恒河浴场以北的街上,建于1776年。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内。该庙供奉印度教湿婆神。
恒河渡口(DASAWAMADH GHAT)
--------------------------------------------------------------------------------
恒河岸边均有渡口100多处,供印度教徒在恒河边净身或祷告,其中最著名的是恒河渡口。恒河北岸有一火葬场(Manikarnika Ghat),死去的印度教徒尸体在这里火葬,骨灰撒入恒河水中。
瓦拉纳西(VARANASI)
--------------------------------------------------------------------------------
1957年以前叫贝拿勒斯(Benares),位于印度北方邦恒河中游的瓦拉纳和阿西两河之间,是印度教的圣地,现有人口100万。该市有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主要名胜古迹有:恒河浴场、印度金庙、杜尔迦庙、印度之母庙、拉玛王庙、贝拿勒斯印度大学、新印度金庙、林讷格尔堡。河岸附近的街头巷尾,到处树立着象征湿婆的神柱(被称为“林加”,即男性生殖器),为印度教徒所顶礼膜拜。此外,释加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就在瓦拉纳西附近,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诞生在附近,故该市已成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圣地。
孟买电影城
--------------------------------------------------------------------------------
  孟买电影城的全称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电影、戏剧暨文化发展公司”,成立于1977年9月,位于孟买市西北郊,占地面积500英亩,是马邦政府为支持电影业发展而成立的一家大型国有公司。电影城主要为电影制片商提供外景地。城内有森林、绿地、山丘、河流、湖泊等多种自然风景,亦有一些可以改造成多种外观的永久性建筑、摄影时搭建足以以假乱真的临时布景。电影城有15座摄影棚,城内提供各种租赁服务以及拍片所需的摄影、录音、拼音复制、剪辑、灯光、洗印、化装、影院等设备,此外,还可以提供保安、客房等服务。
  孟买电影业的规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号称“宝莱坞(Bollywood)”,每年制作一千多部电影。
西印度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Prince of Wales Museum of Western India)
--------------------------------------------------------------------------------
始建于1909年,1921年正式开馆。该馆系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欧洲风格的三层穹顶式建筑。环境优美,位于一座花园中,且面积较大。馆藏较丰富,主要为印度雕刻、绘画、铜器、武器、纺织;欧洲绘画、装饰艺术;东亚艺术;尼泊尔与西藏艺术;考古文物及自然科学等十数个展室。
孟买 (Mumbai, 原称Bombay)
--------------------------------------------------------------------------------
  孟买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全国工商、金融中心,西部铁路、航空枢纽,面积603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位于印度西部,濒临阿拉伯海,是个天然良港,被称为印度的“西部门户”,也是印海军的重要基地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
  “孟买”一词,一说来源于当地渔民的保护女神“MUMBADEVI”或“MUMBAI”;一说来自葡萄牙语“BOMBAHIA”(意为好港口)。16世纪初,古吉拉特苏丹把此地割让给葡萄牙殖民者。1911年,它又被作为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送给了英国。孟买原为7个岛屿,英国人接管后大兴工程,使之连成一个半岛,并建立了城堡和商港。
  著名的“印度门户”(GATE OF INDIA)是为纪念英王乔治五世1911年访印在此登陆而建。由此可乘船到海湾内的象岛,那里有公元7世纪时的石窟庙宇,供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
  孟买还是印电影制作业中心之一,被称为“电影城”的外景基地亦颇负盛名。
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
--------------------------------------------------------------------------------
距市区21公里,占地68英亩。该园构想于1992年,由卡邦工业区发展委员会和新加坡国际财团合资建设,总投资4亿美元,其中新加坡占 47%,印度塔塔集团占47%,卡纳塔克邦政府占6%。第一期工程占地5英亩,已经竣工。该园集办公、生产、居住和娱乐于一体,较好地满足国际高科技公司如信息技术、电子电讯、生化技术、金融服务等进驻的需要。投入使用后,已有90家公司入驻,其中包括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班加罗尔 (Bangalore)
--------------------------------------------------------------------------------
印度第七大城市,面积174.7平方公里,人口520万,是卡纳塔克邦的首府,也是南印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很多军工厂都建在这里。这座繁荣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有印度的“硅谷”、“花园城市”之誉。
班加罗尔意为“煮豆”,建于16世纪。自1831年起, 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直到1947年英军才撤离该市。1958年,德克萨斯公司在班加罗尔建立了一个设计中心,为其它跨国信息技术公司来此设点开辟了道路。六十年代,中央政府把重点国防和通讯研究机构,如科学研究所、国家航空研究所、雷达电子发展公司等设在该市,使该市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它已经变成印度的科学和技术中心。
班加罗尔也是印政府工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之一。有印度主要的飞机制造厂,电器、通讯设备、机床、汽车制造、制药等工厂。
琥珀堡 (Amber Fort)
--------------------------------------------------------------------------------
位于斋浦尔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 建于1592年。游客可骑大象上山参观。由于城堡由奶白、浅黄、玫瑰红及纯白石料建成,远看犹如琥珀,故称之为琥珀堡。城堡内面积较大,有数座独立建筑物。堡内有一座设计独特的镜宫,曾是土王的寝宫。宫殿用玻璃嵌壁,在阳光的反射下,整个宫殿熠熠生辉。琥珀堡建筑宏伟,装饰华丽,让人流连忘返。
风宫 (Wind Palace)
--------------------------------------------------------------------------------
建于18世纪,位于皇宫后方。风宫的墙壁上开了很多窗户,使得宫殿内任何地方都有风吹入。如果有狂风来袭,只要把窗户都打开,大风就会吹过前后窗户而不会把宫殿吹倒。风宫据说含有屹立不倒的意思,它是印度建筑史上的杰作。
皇宫 (City Palace)
--------------------------------------------------------------------------------
斋浦尔市内,有一个全部用粉红色砖建筑的城,城里所有建筑物也以粉红色为主。故该城亦称为粉红城。皇宫建于1728年,位于粉红城的中心,是当地历代土王起居的宫殿。宫内有很多奇花异树和10余座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楼台亭阁。印度独立后,这里改为王宫博物馆。
斋浦尔 (Jaipur)
--------------------------------------------------------------------------------
  拉贾斯坦邦首府,印度古城,在新德里西南250公里处,人口62万,为印度北方重镇,也是珠宝贸易中心。由于旧市街的建筑多采用浅红砂岩建造,故也称为“粉红之城”。1727年,由当时的统治者贾伊·辛格大君策划建设,全城以长方形为主,分为六区。1782年,他下令建设一座天象观测所,成为印度保存最大的古代天象观测所。斋浦尔现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多为古旧建筑物,亦是粉红城所在地,新城则为火车、巴士运输站及大酒店等新式楼房所在地。它和德里及阿格拉被称为印度旅游的“金三角”。
阿格拉城堡 (Agra Fort)
--------------------------------------------------------------------------------
该城堡位于朱穆拿河西岸,是一组占地面积很大的建筑群。最初由莫卧儿皇帝阿克巴于16世纪末修建。阿克巴的孙子沙杰罕称帝后,开始大规模营建该城堡,作为皇宫所在地。17世纪中叶,沙杰罕又迁都德里,不久他的儿子奥朗则布篡位。奥朗则布将其父囚禁于阿格拉城堡达8年之久。现在城堡内仍保存有珍珠清真寺、公众大厅、太子殿、葡萄花园等16处遗迹。
古特伯高塔(Qutab Minar)
--------------------------------------------------------------------------------
该塔被称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1193年由奴隶王朝第一个国王古特伯·乌德·丁开始修建,后由其继承人在14世纪中叶最后完工。塔高 75.56米,底层高达29米。塔呈赭红色,由红砂石建成。塔身上镌刻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和各种花纹图案。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由此直登塔顶悬台。高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融合的建筑物。
莲花庙 (Bahai or Lotus Temple)
--------------------------------------------------------------------------------
是世界大同教的教堂,建于1986年。世界大同教由波斯人创立于公元19世纪,其教义侧重强调世界的平等、博爱。整个建筑呈莲花状,外层用白色大理石贴面。莲花的每层有九个花瓣,外围有九个圆形水池。该庙堪称建筑杰作。
圣雄甘地墓 (Raj Ghat)
--------------------------------------------------------------------------------
位于老德里的朱穆拿河畔,是用黑色大理石筑成的一个四方形平台,标志着圣雄甘地1948年被刺后火化的地点。平台正中是一长明火炬,象征甘地精神永存。墓地出口处有一石碑,刻有摘自甘地1925年所著《年轻的印度》一书中所列的“七大社会罪恶” :
搞政治而不讲原则( 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s );
积累财富而不付出劳动 ( Wealth without work )
追求享乐而不关心他人( Pleasure without conscience )
拥有知识而没有品德( Knowledge without character )
经商而不讲道德( 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 )
研究科学而不讲人性( Science without humanity )
膜拜神灵而不做奉献 ( Worship without sacrifice )
在甘地火葬台北面还有印度独立后已故四位总理尼赫鲁、夏斯特里、英·甘地和拉·甘地的火葬台。
红堡 (Red Fort)
--------------------------------------------------------------------------------
坐落于老德里朱穆纳河西岸。相传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设计所建,耗时10年,于1647年建成,为印度最大的王宫。红堡用赭红砂石建成,呈不规则八角形。城堡上有亭阁、阳台和大理石窗户。堡内有枢密宫、国王寝宫、祈祷室、谈话室等。此外堡内还有白色大理石喷水池和珍珠清真寺等建筑。红堡的正门称拉合尔门,因其朝向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而得名。拉合尔门气势雄伟,成为印度的象征之一。现在每逢8月15日印在此处举行独立日纪念活动。
胡马雍陵 (Mausoleum of Humayun)
--------------------------------------------------------------------------------
为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帝王胡马雍及其王妃的陵墓,于1572年建成,陵墓全部用红砂岩建造,外观宏丽壮观。陵墓设计融合了印度和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著名的伊斯兰教古建筑。
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
建于1949年,馆内藏有公元前三世纪至今的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各种珍贵历史文物,包括古代印度铜器、陶器、雕刻等艺术品。同时还藏有部分珍贵的外国文物,其中有我国的甘肃敦煌绘画、西藏宗教器物等。馆藏文物总数为二十万件。馆内设有20多个展厅、图书馆、电影厅和文物仿制品商店等。星期一休息。
印度门 (India Gate)
--------------------------------------------------------------------------------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印度军人而建,后也纪念印巴武装冲突和中印边界冲突中阵亡的印军。印度门高48 .7米, 宽21.3米,拱门高 42米。顶端有一个圆石盆,是一盏大油灯。每到重大节日,盆内盛满灯油,夜间燃起1米多高的火焰。印度门建筑墙壁上刻着印度和英国官兵名字约9万多个。
印度总统府(Rashtrapati Bhavan)
--------------------------------------------------------------------------------
原为英国殖民时代的总督府,印度1947年独立后改为总统府。面积约2万平方米,内有340个宫室、227根画柱、35个凉亭、37个喷泉、3000多米长的长廊。此外,还有一个长400米、宽180米的莫卧儿式样的庭院。每年1月庭院对外开放。
-------------------------------------------------------------------------------
印度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枢纽。
新德里位于恒河支流朱穆纳河畔,由新、老德里组成。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次年3月)、热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凉季平均气温在14度 左右,热季平均气温38 度 左右。
德里相传有近三千年的历史。12世纪末,征服印度的外来穆斯林开始在此建都。17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皇帝沙杰罕迁都至此后,德里的地位才日趋显著。19世纪中叶,英帝国主义者占领印度,将首都迁到加尔各答。1857年印度爆发大起义,反对外来统治,德里成为起义的中心之一。1911年德里再次成为印度的首都。随后在德里西南开始兴建新城,即新德里。印度独立后定都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联邦政府和议会所在地。街道整齐,环境优美,自独立以来,发展很快。不但传统的小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而且陆续建起一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工业,如纺织、化工、机械、电器和电子工业等。新德里文教事业较发达,有一些著名的图书馆、博物馆和高等学府。
  宾德拉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男子10米气步枪(60发)金牌,这是印度自1920年来参加奥运会获得的首枚个人金牌。
  有分析人士指出,宾德拉夺冠让印度人第一次真切地品尝到了奥运金牌的滋味,从而也体会到奥运的快乐所在。人们从心理上第一次开始参与奥运会,相信在这种普遍性的心理参与下,印度的体育事业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印度的奥运金牌也将一块接一块,现在,很多印度人就开始做起在奥运金牌榜赶超中国的梦了。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以后的一千年间雅利安人遍布整个印度,创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
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等。
  印度城镇还有穷人,还有贫民窟。但随着印度的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信息企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GDP增长率仅次于中国。
  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种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印度的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2007年底,共有96种文字的报刊35595种,总发行量9900万份,居世界第2位。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印度(15张)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
  (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
  (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
  (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度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
  (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播音。对外使用27言广播。 全印电视台于1959播,1976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年3,全国共有56视台,23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86.9%。
  四大传统仪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生礼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 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著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著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产1200套电影),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旧称Bombay)为基地的印度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度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茹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诗丽黛玮·阿雅潘等。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全国现有350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印度人口识字率达到75%,但成人文盲仍高达3亿,居世界之首。印正在全国600个行政区中的589个推广扫盲计划,力争在&十一五&结束时识字率达到85%。年,印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全国平均小学辍学率高达31%。
印度的高等教育在亚洲享有极高的声誉,因为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建立了灵活多样的教育制度。采用全英文授课平台。
印度现有226所大学级机构,包括39所&被认可的大学&。其中155所是传统大学,34所农业大学,(包括渔业和牲畜医学,园艺学和奶品技术),17 所工程技术大学,包括6所技术学院,14所医药科学技术大学,一所国家法律大学,人口科学院,印度统计学院,印度科学院,一所新闻大学,一所 Ayurveda大学,5所女子大学,6所梵语大学,7所开放式大学,7所音乐和美术大学,一所美术史,环保和博物馆学大学。
高等教育体系和专业化学院是印度高等教育的核心。研究课题和教学科目涵盖甚广,从诗歌研究到计算机工程到太空探究都有涉及。大多数大学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是独立经营的。相当数量的大学是由附属学院和专业院系组成的联合结构。大体来说,附属学院教授本科课程,而专业院系负责引导研究生的学习和进行高级研究。由大学决定进入学院学习的标准并且组织本科阶段的初级学位考试及学位的授予。一些其他类型的大学在其一般的课程及专业技术的课程中都设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这些学校没有附属学院。
还有第三类大学和学院,这类学校教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技术课程,诸如印度技术学院、博拉技术学院、印度医药科学院、印度森林研究院、印度动物医学研究院。有的学员只提供研究生课程和研究课题,如印度农业研究院和医学研究生院。
印度高等教育以其独有的特色、灵活性和高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到印度的大学学习。相对于美国、西欧国家或是澳大利亚提供的昂贵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仍旧是由政府高度资助的,因此是人们可以承担的。此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在这里可以感受更强的归属感和自信心的分享,因为他们和印度有许多共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
  过去印度的科技成功仅限于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孟买、新德里和钦奈等少数城市。这些城市又以班加罗尔最为引人注目。班加罗尔在印度新兴的知识经济中一直担任主角。印度科学院、塔塔基础研究所的国家生物科学中心和瓦哈拉尔&尼赫鲁先进科学研究中心都位于班加罗尔。
  除班加罗尔外,海德拉巴、孟买、新德里和钦奈等城市也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研发中心。海德拉巴有大量IT培训机构和重要的政府研究机构,如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DNA指纹与诊断研究中心和印度化学技术研究所。新德里是印度一流教育机构的集中地,这里有131所学院、4所大学、7所认证大学和5个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实验室。通过外包的信息技术服务和客户服务中心,新德里的卫星城一直在迅速发展,并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到那里去从事研发。钦奈的几个软件园和两个生物技术园区汇集着大量跨国研发中心以及印度汽车制造业的大部分,并且拥有一个理工学院和几个政府实验室。新兴的研发中心包括普纳、艾哈迈达巴德、加尔各答等。其中普纳是一个科研机构的集中地,它被称为&东方的牛津&,而且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商务最具发展前景地区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像普纳等&第二阵营城市&的出现对原有的研发中心构成了重大挑战。
  印度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印度凭借人才优势,通过为发达国家提供服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信息技术产业对印度GDP的贡献已从年度的1.2%增长到年度估计的4.8%。印度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在过去五年间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8%。信息技术的成功彻底改变了欧洲和美国对印度的评价和印象。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印度对自身潜力的看法,正在培植着印度的科学自信。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对于吸引跨国研发中心和外籍印度人在印度投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印度确立了新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其中又以生物技术为重点。过去10年,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投资已经从年度的9600万美元增加到了年度的3.58亿美元,其中,资金增加的部分重点支持的是生物制药,而非农业生物技术。
  年,印度的生物技术收入增加了37%,达到了11亿美元。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制定了2010年将这一数字提高到50亿美元的目标。2005年3月,印度科学部长称赞生物技术是印度队的&最佳击球手&,并且认为生物技术可以成为有助于提供人们支付得起的卫生保健并减轻贫困的印度&下一个大获成功的实例&。2004年生物技术部发布了一项计划,要将印度变成&生物信息学的全球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 &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近年来,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首个绕月探测器按计划于2008年发射。
Sexy Beijing: Country Loving
云南大理旅游
台湾观光全球广告
24 Hours in... New York City
骑单车游瑞士
最受欢迎文章
宾馆酒店公司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巴基斯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