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哪部鲁迅作品中出现的食物结核病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从鲁迅先生之死谈老年肺结核
下载积分:650
内容提示:从鲁迅先生之死谈老年肺结核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0|
上传日期: 08:40: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从鲁迅先生之死谈老年肺结核
官方公共微信你知道么?1,世界上每3个人中就有一名是结核杆菌携带者,2,中国有5.5亿结核杆菌携带者,3,结核杆菌更偏爱文艺青年(鲁迅、林徽因、林黛玉……)想了解更多结核病?请看大片《功夫结核》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文学与疾病,爱得没完没了。疾病的别致美好,只会在文学作品中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疾病的折磨是让人害怕的。▼如果遇到“咳,咳,咳”的人我们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当然不包括在拥挤的地铁之中。如果女友不幸得了白血病,我们不会觉得她那纯白的脸、柔弱的身体有多么小鸟依人。如果心脏突然停跳了几秒,我们脑海中不会有一闪一闪的回忆重现,而是周围人吵嚷着“快打120”。在文学作品中,这些疾病让我们将视线从死亡的痛苦上转移,回归到对角色本身的关注,对人物命运、世事沧桑的感受,文字变得兴味盎然,这就是阅读和现实的分别,也正是阅读的魅力。当然,对于疾病的选择,作家们是有所偏爱的。▼▼▼文学书中的结核病患者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中的拉尔夫·杜歇。哈莉叶特·比彻·斯托《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中的小伊娃。托马斯·曼《魔山》(1924)中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和他在疗养院的病友。正如你所看到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肺结核在文学作品中极度高发,此外瘫痪中风、瘟疫疟疾也是常出现的疾病。文学书中的瘫痪中风、瘟疫患者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1914)中第一篇短篇小说《姐妹们》中的牧师,他得了中风,进而瘫痪。瘫痪麻痹的状态逐渐成为乔伊斯的一大主题,贯穿整部《都柏林人》。阿尔贝·加缪不光在作品中描写瘟疫,还直接给小说取名为“鼠疫”(1947)。对于作者来说,最有效的疾病经常是自己编造的。比如发烧,发烧可以代表命运无常,人生冷酷。狄更斯常用性质不明的发烧除掉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一些神秘病,作者也说不清。神秘病患者埃德加·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描写了一种神秘的病,可能是肺结核或别的疾病的代号,它和真实的疾病不同,而这正是作者想要的效果。真实的疾病总有局限,这些局限在小说中可能会派上用场,也可能需要克服。但现代医学高度发达,读者对各种疾病也有了些许了解,于是现代作家再也不能借重于泛泛的“发烧”和神秘的疾病。当文学成为时代的代名,并不是说流行什么病就写什么病,那么疾病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跻身文学殿堂呢??疾病并非生而平等在20世纪的现代卫生和封闭供水系统出现之前,霍乱几乎与结核病(俗称痨病)同样普遍,但来势要凶猛得多,带来的灾难也更深重,可霍乱在文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肺结核。为什么?主要在于形象。1831年,23岁的威尼斯女子,感染霍乱前后霍乱名声不佳,恐怕世上最出色的公关公司也难以提升它的形象。它丑陋可怕,得了霍乱的人会死得很难看,痛苦难当、气味难闻、样子可怖。(前方高能,密集恐惧症患者慎看!)▼▼▼梅毒疹(表示一期梅毒已转为二期)图片来自http://wunderkammer.ki.se在同一时代的19世纪末,梅毒和淋病泛滥成灾,其规模已接近传染病,但是除了亨利克·易卜生和某些后期的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性病在文学版图上几乎没有留下踪迹。当然,梅毒明显是婚外性关系和道德败坏的证据(想必只有嫖娼才会染上这样的病),因此是禁忌。?病,要别有风情&肺结核图片来自http://wunderkammer.ki.se怎么,你以为一副病容就没有风情吗?想想肺痨吧。当然啦,要是突然爆发一阵剧烈的咳嗽,肺都快咳出来了,那感觉会很难受。但是患肺痨的人经常会有种奇异的病态美。患者皮肤白净剔透,眼窝发暗,呈现出中世纪绘画中殉道者般的超凡脱俗的美。?病因,应有神秘感济慈和勃朗特三姐妹死得很神秘痨病在此又大获全胜,至少在维多利亚时代如此。这种可怕的疾病有时会将全家人一网打尽,在照顾垂死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时,看护者每天要长时间接触受感染的唾沫、痰和血液。但在那个世纪,很多人还不清楚疾病传播的方式。约翰·济慈一定不知道照顾弟弟汤姆会断送自己的性命;同样,勃朗特姐妹也不清楚自己因何而英年早逝。爱心与体贴换来的竟是久治不愈的绝症,怎一个讽刺了得!到19世纪中叶,科学发现霍乱与饮水不洁密不可分,因而已无神秘可言。而梅毒,病因是再清楚不过了。?病,应富含象征或隐喻(前方高能,密集恐惧症患者看完一个再看一个吧!)▼▼▼天花图片来自http://wunderkammer.ki.se<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178, 178, 178); font-size: 12 font-family: BauRegular, Helvetica, Arial, san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给张爱玲画像给她画像难。生前照片多,架势足,依葫芦画瓢,适得其反。自画像。自画像之二。张爱玲手绘人物插电影《一路惊喜》从爱情、亲情、友情等不同角度讲述了普通人在除夕夜团圆路上发生的一连串奇遇。影片中众主文|贾平凹我出门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人一稠,只有安静地听,能笑的也笑,能恼的也恼,或者不动声色。《图说家庭小菜园》索取号:S63/122:2,馆藏地点:外借室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学校里的课程父母插不上手,那么,辅导孩子写作业就非常关键了。但是,辅导孩子作业并不是坐在一边盯着孩子写完作业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文学与疾病,爱得没完没了。疾病的别致美好,只会在文学作品中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疾病的折磨是让人害怕的。▼如索取号:I712.4/631,馆藏地点:外借二室,西苑分馆,新坝分馆《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我是女王
电影简介:艺人Annie(宋慧乔饰)多年的恋情走到了尽头,幸好,还有Candy(陈乔恩饰)、内向的你是不是每次聚会聊天,因为不知道要说什么而总是一言不发?渐渐的你开始对社交活动产生恐惧,无法融入大家的1《向前一步》索取号:B848/1586=2,馆藏地点:外借室内容简介|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Face《我的晃荡的青春》索书号:I313.4/1037 馆藏地点:外借二室、边检分馆更衣室里有太多秘密by 东野圭各位真爱泥萌壕,前段时间熊猫君经不住女编辑再三引诱,入坑读完了《浮生梦》,看完之后,久久不能从那种爱到疯魔的最近,《火影忍者》剧场版的最后一部《博人传》上映。凭着作者岸本齐史的认真制作和影迷们的怀旧心情,这部电影的评《碎前故事》索取号:I247.7/1575,馆藏地点:外借二室 (2015年度排行榜专架)奇幻短篇集《碎前故兰姆曾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为大家兔子先生说:最美的时间,在最美的地点,邂逅最美的你!好多人都是旅游发烧友,旅游的狂热分子,祖国那么多大好河山2015年,哪些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一年中,大家都喜欢读什么书?2015年我国出版图书品种接近4转自(连云港发布)  【连云港发布】(记者 杨烈夫)或许,是时候该放下你的手机,读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了。带着这文|安妮宝贝我对奈良持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式的牵挂。雨后初晴的午后,流连于它平实而幽僻的旧巷子里,每每觉得仿佛回歌德电子书借阅机3月新书上架啦,欢迎大家到图书馆大厅门口扫码下载!No.1
忧伤的情欲作者:周国平出版社:《台湾念真情》索取号 I267/1644,馆藏地点:核电一村内容简介:记录的小人物故事,印证了“台湾最美的风这个教程还是要出的。前几天发了自己用瓦楞纸板做的相机,没想到大家都觉得不错,好多人和我要教程,因为是自己即兴初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当人们还在纠结穿什么衣服时,一些野菜早就不声不响的从土里冒出来享受春天的气息。目测,下《苍梧讲坛》 2016年第10讲主
题:桌面上的超级计算(视频讲座)主讲嘉宾:奚自立二十年前的超级计算文/李开复新的一年总有新的愿景与目标,也就是「年度计划」(New Year Resolution)。近期,脸咪咕阅读英爱,因爱,始终相信有温度的美食,是可以吃下去的爱。英爱,因爱,始终认为为最爱的做一顿顿饭,是最最幸索书号: G613.2/137
馆藏地点:外借室本书介绍了孩子3岁以前、3岁、4-5岁、5-6岁、一年级、《黄帝内经》 索书号:R221/91,馆藏地点:外借室《黄帝内经》说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新年的热闹过去了,每日读书吃饭睡觉,和父母聊天,不做别的事,只是待着。待着也是待着,这几日开始翻拣房间里的旧作家史铁生如今的年轻人不会再像六庄那样,渴慕的仅仅是一件军装,一条米黄色的哔叽裤子。如今的年轻人要的是名牌,新疆,这个神秘而可爱的地方,这个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的地方,这个被称作“家”的地方。旅人啊,看看你眼前的这文|李敖我觉得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可以训练自己的大脑,在大脑里面装东西,使大脑有思考的能力,使谈吐有高度《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 分类号:I267.1/955
馆藏地点: 外借二室文摘自《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
明天就是情人节了,想好怎么“面对”你的情人了吗?一个好的妆容可是一场完美约会的开始。就算没人陪,也要漂漂亮亮爱读书的小朋友们问呼呼,说想读跟春节有关的绘本,那么今天,呼呼就向大家推荐几本温暖快乐的春节绘本,呼呼自己看说到猴子,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灵敏可爱、善解人意,虽然有时恶作剧,夺人东西,但也总令人忍俊不禁。猴子被人喻为聪明主
题:春风送暖入屠苏:--唐诗中的除岁迎新(视频讲座)主讲嘉宾:陈引驰除夕和元日,是标志着旧年结束、《有味》 分类号:I267/1401,馆藏地点:外借二室作者
木华和汪涵有过一次关于读书的交谈。汪涵说他每lyglibrary即时掌握图书动态和馆内读者活动热门文章最新文章lyglibrary即时掌握图书动态和馆内读者活动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20:42:56从优雅的“文人病”到绝望的社会心理――浅析肺结核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含义周君凤
中文系汉语言【摘要】结核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在发明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之前,曾经因其不可治疗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神秘感和精神恐慌,因此很多作家都对其有过描写,并且附会上了很多超越疾病之外的想象和象征意义,同时这种隐喻又是随着结核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而变化的。本文通过分析几部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简要地谈谈在不同的时期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特殊的隐喻含义。【关键词】肺结核;文学作品;隐喻;疫苗前言: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疾病、抗争疾病的历史,所以,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早或迟,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苏珊&#8226;桑塔格患癌之后的深刻内省,也代表了大多数文学家面对疾病的生命感悟。因此,疾病不仅是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和关怀之一。在各种疾病中,被视为“文人病”的肺结核与文学的联系尤其紧密,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肺结核的描写,而且很多作家他们自己就是肺病患者。在19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中,特别是在西方,肺结核一般被描绘为一种使死亡变得“优雅”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疾病”,是贵族社会的象征;19世纪末,随着结核杆菌的发现,结核病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起,但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尚未找到,这时,肺结核病代表的那种病态美和颓废美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压……(新文秘网省略117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所说,“痨病是一种偏爱像你我一样妙笔生花的人的病”。
这种对肺结核偏爱,在文学作品中有广泛的体现。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肺结核病有大量可见的症状,如发热,伴着颜面潮红、易激惹、心悸等,还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因此,肺结核常常被看做欲望的象征,大多数的创作家们把结核病看作是一种能使患者变得性感起来的疾病。正如格罗德克所认为的:结核病是对寂灭的渴念。因此,患有结核病的交际花这一想象反复出现在19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在这里,结核病被情感化的加以看待,被浪漫化的加以处理。小仲马的《茶花女》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在小仲马笔下,茶花女玛格丽特&#8226;戈蒂虽然沦落风尘,但却依然保持着纯洁的灵魂,有着一颗高贵而善良的心。她虽为上流社会所不齿,但她向往真正的爱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之心也从未泯灭。美丽的茶花女散发着异常的光彩和神秘的气息:“不知是仅仅出于天性,还是一时的激动,这女人的眼睛里不时闪过一丝欲望的光芒,让人觉得被她爱上的人,一定会在她那里寻到爱情的天堂”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对结核病的典型描写之一。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有人把审美形式划分为呈金字塔形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面为“艳俗”,如老百姓喜欢的大花布;第二个层次为“含蓄”,如诗歌的意境;第三个层面为“矫情”;最高一个层面的审美则为“病态的美”,如高雅文人们喜欢的梅花,被扭曲了的盆景等等。 而“痨病”引起的柔弱,病态的美也更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其中最为典型的角色要数曹雪芹笔下那形如扶风弱柳,动则双眼含泪、娇喘微微的林黛玉了。尽管导致她柔弱的因素是一种疾病,但一旦与美结合在一起,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它变成了一种罗曼蒂克的病,它带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痛苦,还不如说是一种感伤。林黛玉等主人公的美净化了肺结核,而结核病则净化了主人公的灵魂,使其更为超凡脱俗,甚至美化了她的死亡。可见,在19世纪及以前,肺结核虽然是一种无药可救的不治之症,却带给了艺术家们无尽的艺术灵感,在作家的笔下,肺结核是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象征,往往带有美化死亡的效果。这一方面归功于当时“崇尚”肺结核的社会风气,一方面更是和肺结核它自身特殊的病症表现分不开的。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黑暗、绝望、现代意义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结核病的病理原因大白于天下,19世纪及以前对肺结核的美化和各种浪漫诗意的联想也逐渐隐去了,文学作品中的结核病有了新的隐喻,这在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显著。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体现了肺结核的病态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体现了一种颓废美,那么,至少在她们那里,肺结核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生理学的病症,与社会文化的隐喻含义较少关联。然而,到了20世纪中国现代作家那里,肺结核的这种病态美和颓废美已经荡然无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强烈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更加凸显了这种病的压抑、绝望和死亡气息与社会现实的隐喻观照。 纵观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主人公都是肺病患者,如鲁迅《药》中的华小栓、《在酒楼上》的魏连殳,茅盾《追求》中的史循,巴金《灭亡》中的杜大心、《家》中的钱梅芬、蕙以及《寒夜》中的汪文宣,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黄省三,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曾平亚、红云,张恨水《春明外史》中的杨杏园,郁达夫笔下的于质夫,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沙菲,沈从文《三三》中的来乡下养病的年轻人,萧红《小城三月》中的翠姨,王蒙《青春万岁》中的苏君,等等。在这些中国作家的笔下,肺结核患者大都带有相当明显的恐惧感、绝望感和死亡气息。作家详细描写了肺结核患者的咳嗽、咳痰、咯血的病理过程,特别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忧郁、恐惧、压抑、敏感、孱弱、偏执和焦虑,实际上这种相对自然主义的描写仍然是一种隐喻化的过程,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得了肺结核实际上就是宣布了死亡,恰恰是在中国作家笔下,呈现了当时人们患结核病的真实图景。例如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中,华小栓患了肺痨,文中前后五次写到了小栓的咳嗽:“‘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那屋子里面,正在OO@@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 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小栓的这几次咳嗽,读来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像肺在胸膛里撕裂了一般,相当压抑。在被誉为巴金最伟大的小说《寒夜》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后的肺病患者”――汪文宣――一个善良、胆小、软弱,在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之际满怀怨愤而死的小公务员 。肺结核病使原本卑微得如同草芥的小人物汪文宣表现得更加猥琐甚至恐怖,“他的脸带一种不干净的淡黄色”,像涂上了一层蜡,又“像一张涂满尘垢的糊窗的皮纸”;“手又黄又瘦像鸡爪;两颊陷入很深,呼吸声重而急促”。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大地张开嘴,用力咻着。他的眼睛翻白。他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五根手指都长着长指甲,它们在他的喉咙上划了几条血痕。” 在这里,巴金以真实的病痛伦理体验,倾听、描绘病人身体与灵魂破碎的声音,将哀伤、绝望的悲剧氛围推向极致。从病理学的角度而言,肺结核主要是由于生活不卫生、营养不良所致,但是,超越这种单纯的病理学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更为深刻的社会病因和精神畸态。柄谷行人说“作为事实的结核本身是值得解读的社会、文化症状” ,那么,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中出现大量的肺结核患者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病理学现象,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症状。鲁迅的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而他的目的则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疾病在他的小说中被用来说明人性的失衡,隐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而疗病则是对人性的救治,对整个民族精神的救治。华小栓的肺痨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愚昧、麻木和冷漠。在间歇性的窒息和不断的咳血中,民族的生命力已奄奄一息。同样,肺病在巴金 ……(未完,全文共6260字,当前仅显示329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的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