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疗站老龄工作人员个人总结人员将怎么安置

福建老龄网
&&&&&&邮箱登陆&用户名:
& 当前位置:
&&成员单位
漳州市农村养老服务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漳州市农村养老服务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漳州市老龄办& 漳州市老年学学会
闽南师范大学老年学研究所
执笔:黄耀明、余瑞萍、黎春娴
对于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11年《中国人口年鉴》显示,从1982年至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4.9%上升至8.9%,这意味着我国自2000年开始,便进入了老年化社会。面对这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和未富先老的老龄局势,我国的社会保障面临着严峻挑战。此外,在近1.44亿的庞大老年人口中,近六成来自农村。在社会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用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也正努力探索建立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民政部早在1986年就开始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这被称为旧农保。2009年后,国家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部署试点,2012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达1.38亿人。此外,农村还有“自然灾宅救济”、“五保户供养”、“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制度上,尽管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和农村养老的资金投入,但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农村养老依然面临社会公共服务薄弱、家庭功能弱化、农村空村化、社区保障功能衰退、农村养老服务滞后等问题。就福建省来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2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42%。到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3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16%。其中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数量是城市的2倍,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寿命延长增加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农村老年人控制土地等财产的能力下降,农村家庭人口小型化及公共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年轻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迁移等多元因素加剧了福建省农村养老问题的严重性。为深入了解福建农村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厘清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农村养老服务的经验,福建省老年学学会开展了福建省农村养老服务专题调研,漳州市老年学学会为落实此项通知,于2014年4月起在云霄和芗城区展开问卷调查,并于8月组织调研团队赴芗城区、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开展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活动,收集有关老年养老服务的资料。本报告正是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成文。
一、调研方法说明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毗邻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辖一市两区八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根据《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480.99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46.887万人,占51.33%;女性人口为234.111万人,占48.67%。年龄结构上0~14岁人口为80.761万人,占16.79%;15~64岁人口为35.924万人,占74.69%;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083人,占12.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96万人,占8.52%。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明显。本次调研在漳州市老年学会的组织与安排下,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收集资料。问卷调查于2014年4月起开展,选择了云霄和芗城区作为县级问卷调查点。每个县选择10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选择行政村时大致按照近郊、远郊和边远的标准进行选择,各个行政村又按照经济情况好、中、差的情况共收集20家庭户的资料,调查共收回400份问卷。调查委托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县老年学会的调查人员认真完成。每个调查点的名称及问卷串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1:芗城、云霄调查点的数据收集点
表2: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汇总
漳州市老年学学会调研组还于8月中旬赴芗城区、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方式包括典型调查与座谈会。典型调查选取在农村养老方面有代表性的村(居)或养老机构,此次调研组走访了东山县铜体村、东山县陈城白埕村、诏安南诏东门社区、诏安南诏梅峰村、云霄霞美浦下村、云霄云陵镇城元社区、平和县南胜镇敬老院、平和县榜眼府老红军调解室、华安县仙都镇上苑村、芗城区浦南镇浦南村等地,并召开现场座谈会,对象为村(居)和乡镇干部、有关部门(民政、财政、人社、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机构负责人和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收集相关部门对农村老年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次农村养老服务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漳州市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一)漳州市农村养老服务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通知》(漳政综[2007]26号)、《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漳政综[2010]6号)、《全市2011年新建和完善百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施办法》(漳政民[2011]54号)、《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漳政办[号)、《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漳政综[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漳政综(号)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养老服务工作,加强老年服务的机构建设工作和志愿者建设工作,并多方面筹措资金组织关爱老人的各种活动,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本次调研了解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有一定保障,村集体经济、老年协会、庙宇等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根据漳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39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2%。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新农保、低保、失地农民补贴和村财补贴及时足额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村老人的经济需求。2013年年末共有117135人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224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2009年实施以来,惠及了广大农村老人。截止2013年10月底,漳州市对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计51.1555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万元,做到了应发尽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县(市、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基础养老金:诏安县、平和县60元,芗城区、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南靖县、华安县、长泰县65元,龙文区、常山开发区80元)。2007年1月起漳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的家庭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提高保障标准后,全市农村低保补助标准调整为:五保户年人均l200元,人均月补100元;其他低保对象年人均620元,人均月补51.67元。2014年漳州市政府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提高至80元每月。在座谈中,参会的老人和老年工作相关人员多次提到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能够及时且足额的交到老人手上,保障老人的经济需求。根据问卷统计的资料,有66人次的老年人把退休金、122人次把劳动收入、272人次把子女供养和76人次把低保收入作为了收入的主要来源(见表3)。会谈中有老人感恩的说道:“政府的养老金比儿子好,给的及时!”。除了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对于失地的农村老人来说,每月还有130元的失地补助。此外,城镇化进程中,被拆迁村庄若有将拆迁赔偿款留一部分作为本村老人养老基金,该村老人也会获得村财补贴。典型的例子是漳州市芗城区巷口街道塔后社区,该社区是漳州市较早一批村改居社区,村委会留950万拆迁赔偿款和店面若干间作为村集体经济,并将这笔钱存为定期,每年30多万利息,加之店面租金100多万,村集体收入每年总共130多万元。有了这笔钱,塔后社区每月补贴本社区老人250元,女性老人自55岁开始便可领取村财补助。因此,在该社区老人每月能拿到基础养老金、村财补贴和失地补贴共450元。芗城区芝山镇谢溪头村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取210元的养老金。
对于未被城镇化的农村社区,除了基础养老金,村集体经济也成了老人经济补助的一部分。以华安县为例,自2000年来,农村老龄人口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13年底全县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3298人,占人口总数的14.1%,这使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城的农村养老福利事业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该县通过社会多方面的渠道,增加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安县不少乡村发动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创办了集体产业,如农村水电、林场等。农村体制改革以后,有些村的集体产业依然保留下来,现在成为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全县农村出现水电养老、林业养老的可喜现象。仙都镇上苑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275人。村里拥有一个水电厂,集体经济收入年近百万元。十几年来,村里坚持为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20元,还为老人支付医保费。每到老年节,村里还给所有老人发过节费,春节还给8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每人200元,90岁以上的每人400元。仙都镇中圳村60周岁以上老人441人,村集体产业有水电厂、林场,村财每年固定收入上百万元。村里除了给全村老人每月每人20元生活补贴,支付医保费外,每年还给老人每人电费补贴36元,还坚持每年为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目。沙建镇岱山村也有一个农村小水电,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近十年来,村里坚持每季度给全村老人发放生活补助每人100元。新圩镇新圩村没有水电厂,却又集体林场,面积2700多亩。每年林场收入上百万元。原计划每年林木砍伐林价款返还的金额,作为过去村里群众上山参与林场建设投工投劳的劳动报酬。2000年,村两委会经集体研究,将这笔每年林价款用于全村老人生活补贴。村里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每人发放35元,70岁以上的40元,还支付老人医保费用。
表3: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此题为多选,所以总数超过400。频次指的是在所有选择人次中,选择该项的总人次数)
2、农村养老服务与民间信仰、宗族观念紧密结合
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宗族观念成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闽南民间信仰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它存在于闽南地区的大多数农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闽南农村的养老服务业多与民间信仰结合,如将老年活动中心安置于庙宇中,或在庙宇门口留置一块公共用地,供老年活动休闲,或将庙宇中的香油钱划拨一部分作为老人大型活动基金。以芗城区浦南镇浦南村为例,该村村民集资修建了三座庙宇。在庙宇前的大片空地是老人平时活动的场所,白天聚集榕树下聊天,晚上跳广场舞,为老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每逢节日的祭拜、每日旁晚农村老年女性庙前的念经诵读,成了该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该村还有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傩队,作为古代祈求上天保佑村民远离瘟疫,告别灾难的表演形式,现在成了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古傩队成员多由本村男性村民组成,其中老年男性推动该项文化的传承,培育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因此,可以说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作为农村老人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精神慰藉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该村没有保留集体经济,所有老人们除了基础养老金外,并无多余的经济补贴,老年协会也没有公共基金,因此每逢老人节、中秋节等节日,村中为老人举办的大型活动,其经费多来源于庙宇的香油钱。云霄莆美镇保城(音)社区的老人协会也把本村的庙宇收的香油钱管理起来,重阳节给老人发补助,还替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交垃圾费(100元/年)。农村老人的活动场所除了庙宇前的空地之外,祠堂比较宽敞的空间也成为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有些本宗的较为富裕的热心人士还为老年人活动场所捐资捐物,开展活动出谋划策。云霄浦美扬下社区过年过节时村里的热心人士还给老人活动中心捐献茶叶。从芗城区莆美镇双溪村走出去的福建四通物流公司的老总还给双溪村的幸福园进行了装修。可以说,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不仅从一定程度上为老人提供了一定物质帮助,还给了老人很大的精神支持。
3、农村老人活动场所、居住保障房建设大力推进,活动形式多元化
近年来,政府加大农村社区运动场地的建设、器械的投入和广场舞等娱乐健身活动的推广,实现老有所乐。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包括经济保障和各项社会服务的完善。在满足老有所乐,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方面,政府加大了投入和管理。根据2013年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漳州市行政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97.5%。如平和县南胜镇马濑休闲广场、云后村休闲公园、康厝村休闲公园、义路村休闲公园、糖厂社区老年娱乐中心等活动场,组织广场舞、老年妇女腰鼓舞、老年人太极拳、老年人民间“九九器乐队”等活动。今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次,参训人次达500多人次,各种文娱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南胜迅速发展。去年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举办“贯彻老年法,造福老年人”庆重阳文艺晚会,整场晚会由村民自编自演,以独唱、民族舞蹈、歌舞伴、快板、合唱表演等元素表达了人们对老年朋友的祝福。华安县仙都镇中圳村不断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老年人活动。目前,该村已建立了占地37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备电视机、麻将桌、乒乓球桌、象棋、报刊、杂志及室外配有健身器材等;建立红瓦祝屋,三脚正等老年活动场所,山后老年人健身场所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内可以完成;中圳村龙尾溪休闲步道工程已招标完成正在施工,预计九月份完工,建成后将极大的方便群众、老年人进行休闲健身活动。就华安县来说,全县农村村村做到有固定的活动娱乐场所,基本做到以村(居)为单位,把老人吸引并聚集到一个地方,使老人能够在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聊天,让广大老年人走出来享受活动产所的各项服务。下棋、打牌、跳舞等,通过各种活动,许多农村老人克服了生活孤单的心理障碍,心情愉快,把村里活动场所当成“温暖”的家。芗城区启动“农民健身工程”,计划在芗城的农村社区建70个篮球场,并在每个篮球场的路径配套体育设施。区体协、区农协还积极做好文体活动的培训和支持工作。天宝的每个村都有大鼓凉伞队。目前,全区仅广场舞就有300多支队伍。芗城区还实行社区团队“串联”,合理有效的使用有限的活动场所等资源。
在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漳州市政府也是积极凑集资金进行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根据漳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311个,床位16845张,收养各类人员1450人。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65个,社区服务站41个。敬老院和幸福园的建成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的老有所居。乡镇敬老院由乡镇政府兴办及管理,接受县级民政部门业务指导,是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服务机构。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有关规定,新建敬老院占地面积将达到5~10亩,地点在乡镇所在地或周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新建或改扩建的敬老院每所建筑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床位不少于40张。另外,新建敬老院的双人间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7平方米,单人间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2平方米,并将设置室内卫生间。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漳州市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农村敬老院71家。在此基础上,2007年,新建5所,扩建9所农村敬老院;2008年新建11所扩建6所农村敬老院;2009年新建14所扩建2所农村敬老院;2010年新建14所农村敬老院,2011年14所农村敬老院。漳州农村幸福园主要根据各地农村五保户和低保住房困难户分布情况,充分利用村级闲置固定资产,选择在方便生活、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建设。建设资金由市、县(市、区)、乡(镇)和村共同筹措解决,市、县两级政府对每所农村幸福园建设各补助20万元。漳州市对每一所农村幸福园的建都有明确要求:占地面积必须不少于1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50平方米,住户不少于15户,每户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采用“一户一室一厨一卫”的房屋格局,设置起居、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功能区,自来水、供电、道路等全部给予配套,确保居住群众能够独立生活起居。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6000万元,建成农村幸福园150所,增加床位数4500张。如平和县南胜镇于2010年建成1所敬老院,床位40张,现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0人,上级补助供养金每人每月360元,补助办公、护理经费每年2万。2008年在法华村建成1所村级幸福园,集中供养五保老人7人,上级补助供养金每人每月240元。华安县现拥有敬老院9座340床、幸福园15座450床,县福利中心1座162床,社会福利机构床位合计952床。芗城区浦南镇现有1所敬老院,幸福园2所。其中敬老院床位数40张,现供养五保户、孤寡老人2人,五保供养每月标准487元;幸福园床位62张,房间31间,现有孤寡老人、五保户25人入住。在保障住房条件的基础上,漳州市各县还对入住幸福园、敬老院的老年人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制度。如诏安农村集中供养的老人5760元/年,分散供养的老人4800元/年。
此外,在危房改造上,也尽量向农村倾斜。为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市农办研究制定《漳州市2013年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确定指标任务分解原则:向幸福园项目、地灾点、少数民族村、库区移民村、特困危房户倾斜,做到今年新建农村幸福园入住“五保户”应补尽补;今年地质灾害点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为:(1)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国家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以及其他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居住在条件恶劣偏远自然村贫困农户的搬迁建房;(3)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的搬迁建房;(4)因遭受自然灾害房屋倒塌和损毁农户的修缮或重建;(5)居住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需搬迁农户的建房。补助标准为:(1)异地搬迁和原址新建的,按每人3000元补助。计生户、少数民族、贫困残疾人等对象享受政策叠加,即计生户每户追加补助2500元、少数民族户每人追加补助600元、贫困残疾人按家庭人口每人增加l000元补助;(2)对危房进行修缮加固的,按每户10000元给予补助;(3)五保户无论新建或修缮,按照每户(人)15000元补助。
4、农村新医保、新农合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
漳州市采取“政府组织领导、农民自愿参加,多方筹集资金,大病统筹为主,县为单位统筹,基金封闭运行”的方式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合人数383.3806万人,参合率99.99%,位居全省第一。在凑资水平上,每人每年不低于390元,其中政府补助标准不低于32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70元。此外,为切实解决农村居民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13年,漳州市在全省率先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年度内累计保险金额为人民币25万元/人?年。加上基本医疗报销最高封顶额10万,参合农村居民年度内报销最高封顶额达35万元。此外,漳州市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报销,农村居民不用住院也可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新农合报销政策,普通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70%。开展跨县即时结报,在全市启动新农合跨县(市、区)异地住院费用即时补偿服务。2013年开展“医疗卫生事业三年行动计划暨2013年建设年”活动,2013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11个,其中医院68个,乡镇卫生院1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90个,村卫生室3553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6819张,其中医院12214张,乡镇卫生院3548张。根据漳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2345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63490人次;资助36865人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187875人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3年,漳州市共落实强农惠农补贴资金26.836017亿元,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7.7684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2.701297亿元,农村低保补助1.2749亿元。
除了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和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水平之外,各县还在积极的进行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将老年疾病纳入医疗保障和新农合特殊病种的范围,并落实残疾人、低保人员、三无人员的特殊医疗救助政策。此外,还提高乡镇敬老院的养老护理员的技能水平,到2015年,乡镇敬老院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力争达85%以上。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漳州市卫生局在全市推行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常驻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就可免费享受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可免费健康体检1次,体检项目包括全身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查。此外,老年人可进行健康咨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会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动态跟踪随访。如芗城区共1.6万老年人口,建立的健康档案的老年人就有1.5万人。
总之,随着农村新医保、新农合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包括农村老年人看病贵、就医难的困境将得到逐步的缓和。
(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特别是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比例的提高,产生了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再加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空巢家庭、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多、老年人养老观念的改变,也进一步拉动了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多。概括来说,漳州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经济承受力有限
图1& 农村老年人每月能承受的养老服务支出目前政府保障的老年群众,主要是一些优抚对象中的孤老、“三无“老人、五保户、低保户以及残疾人,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为重点,他们完全需要社会给予照料。除高龄(80岁以上)、三无、特困及残疾等老人有政府的五保、低保供养和尊老金补助外,其他老人,除基础养老金外,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救助还很少。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农村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甚至是自己的劳动收入。而如果其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还能做农活或者从事一些商业性活动获得收入,那么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收入就很低。老人的整体经济收入明显偏低,尤其是边远山区更是如此,所以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经济支付能力有限。他们对社区提供的有偿养老服务根本不敢接受或者只能接受~些价格低廉的养老服务(见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40%多一点的农村老年人每月能支付的养老服务在200元以下,仅有3.5%的农村老年人每月能负担得起1000元以上的养老服务支出。从表4我们还可以看出,年龄越小的老年人,承担1000元以上的养老服务支出的比例越大(6.1%),90岁以上的老年人60%以上能承担200~500元的养老服务支出。
&&&&&&&&&&&&&&&&&&&&&&&&&&&&&&&&&&&&&&&&&&表4:年龄和每月养老服务能承受的支出的交叉分析
年龄*每月养老服务能承受的支出Crosstabulation
2、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区这一平台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对于老年人生活需要、社交需要、文化需要的满足相对家庭而言,显得更为有利。加上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因此,老年人对各类社区服务表现出很大的需求,其中最看重的就是饮食、家政、陪护等生活服务,这将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见表5)。此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在社区寻求更高层面需求的满足,如精神慰藉、文化娱乐、运动保健等。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多,156人次选择了需要家政服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高龄老人由于年事己高,行动不便等原因,希望得到养老服务机构或者组织提供的生活照料、供餐采买等服务。有不少独居空巢老人认为生活照料及吃饭是问题,希望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办的助餐点、老年餐桌为其服务。此外,对于一些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老人,被褥拆洗、生活场所的卫生、个人卫生等也亟需得到他人的照顾。
表5:老年人最需要的生活照料类服务
(数据说明:此题为多选,所以总数超过400。频次指的是在所有选择人次中,选择该题目的总人次数)
3、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
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服务需求之后,社区医疗服务是老年人备受关注的服务需求。社区卫生站(所)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最愿意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一种方式。在调查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站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分为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建立健康档案、陪诊、患病护理和其它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对定期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的需求最高,其次为陪同看病和上门巡诊
服务(见表6)。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
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表6: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类服务
(数据说明:此题为多选,所以总数超过400。频次指的是在所有选择人次中,
选择该题目的总人次数)
4、农村老年人文体服务需求
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农村老年人有着不同的精神文化类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文体娱乐活动的组织、文体活动场所设需求、聊天谈心需求等等。目前在漳州农村,广场舞已经成为了―种喜闻乐见的娱牙形式。但是在活动形式上,不少老年人还表示,希望能有更丰富内容的活动。
表7: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文体类服务
(数据说明:此题为多选,所以总数超过400。频次指的是在所有选择人次中,选择该题目的总人次数)
三、漳州市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
1、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敬老院和幸福园入住率低,管理方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现有养老机构均为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功能是满足“三无”、“五保”老人等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在配套设施以及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与老年人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致使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从现有的数据上看,敬老院与幸福园的入住率低,以平和县南胜镇敬老院为例,40张床位,目前仅仅入住10人,只有25%的入住率。南胜镇敬老院各项硬件设施晚上,房间配有床、桌子、独立卫生间,入住的老人表示这里的住宿环境很好。但敬老院的管理人员表示,多数五保老人表示因为要远离自己熟悉的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选择不集中供养。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接受本村企业家捐赠50万,建成村级幸福园,并将民政部给予的40配套基金作为装修经费将幸福园归置得整齐漂亮,但目前入住仅本村三本在生活上能够自理的五保老人。华安县仙都镇敬老院建在乡村,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但三层楼的敬老院仅一楼入住3位生活能自理的五保老人。除了五保老人入住率低,敬老院和幸福园还存在管理形式单一的问题。在走访的几家敬老院和幸福园中,我们发现因为经费短缺,每个敬老院或者幸福园仅有一位管理员,管理员负责日常事务诸如安全、环境卫生等的管理。五保老人在敬老院或幸福园的厨房里各自煮饭,管理员会安排老人轮流打扫公共环境卫生。除了日常生活的安排,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除了聊天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娱乐生活:华安仙都镇敬老院将一片空地开垦出来,供老人种植蔬菜。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既能满足日常饮食要求,又能愉悦身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养老院和幸福园管理形式单一,五保老人生活单调。
2、农村医疗资源缺乏,重病老人就医不便,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护投入几乎空白。
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顾与护理一直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难题。此次调研发现,县养老院、镇级敬老院和村级幸福园作为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招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但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老人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并不高,而失能、半失能老人有入住意愿,养老机构却因却医护资源不愿接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失能、半失能老人给家庭来带了经济和生活照顾方面的压力,这也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空白。
3、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单一,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
自2009年实行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实行,农村老人便拥有属于自己的退休金,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每月80元的退休金,对于没有其他任何收入的老人来说,也只能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对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如果单靠政府的投入来解决,目前还是杯水车薪,如何实现多元化的资金募集用于农村社区老人的养老是一个关键课题。调研发现,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就向本村出走去的企业家募集了50万元资金修建幸福园。华安县仙都镇上苑村的水电养老、新圩镇新圩村的林业养老等都是养老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体现。但目前就漳州的大多数农村社区而言,还是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
4、养老服务体系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缺乏标准化建设,平时工作带有随意性,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如何去做,才能见成效,才能让广大老年人满意,让老年人开心,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调研发现,就敬老院和幸福园等养老机构而言,因为缺乏制度化规范,缺乏评估政府养老服务的标准,所以多数只保障老有所居,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医务室、娱乐室、图书室等,管理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5、缺乏良好的专业服务队伍。
由于经费难于落实,各村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无法建立起来。目前各村只靠村老年协会会长一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其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势单力薄”的现象,许多有关农村养老服务业务工作难以开展。此外,在养老机构服务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就近招收的农民,他们基本没有接受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培训,只能对老年人进行最基本的生活照料,难于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高素质的老年人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而那些入住幸福园的老年人,因为都是属于能自理的老年人,所以就根本没有服务人员。
四、政策建议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的提出,从政策上强化了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视。但是农村养老服务相比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许多差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医是广大老人的心愿,增进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将大大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通过调研,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为推动农村养老体系的完善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政府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老年人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这项工作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按照“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要求,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三无”“五保”等老人的供养标准,更好地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一般老年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此外,还应出台一些为老服务的政策,在为老服务行业设立“老人优先”的窗口,如银行、医院、车站等等,并做好宣传落实工作。
2、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漳州的各区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长寿之乡诏安,旅游之城漳浦,厦门后花园长泰等等。因此针对镇级敬老院和村级幸福园入住率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当地的住宿条件,为老人服务事业创收。以华安县仙都镇为例,该镇上清水秀,风景秀丽,以茶叶种植和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柱。若是能将茶文化与乡村生态游相结合,吸引游客到此度假,或者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候鸟老人到此养老,居住在敬老院或幸福园。这样既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创收,服务于本地老人。
3、培养社区领袖,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
一个组织有力富有个人魅力的社区领袖,是一个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社区寻找有能力有魄力有干劲的领导人,一方面团结在乡的老年人积极实现互助式养老,另一方面挖掘资源,盘活社区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为老年人服务事业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4、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建议各级政府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准入制度,支持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闲置土地、场所、设施等,开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同时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符合相关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按民用收费标准执行;安装电话、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等实行价格优惠;对新建的养老服务设施,酌情减免公用设施配套费。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机和活力。
在养老机构的专业人员配备上,应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退休医护人员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可大力发展集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医疗、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型的养老护理院,为高龄,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全护理或介护,进一步提高这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文体活动场所建设虽然在这几年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活动场所不方便,如有的社区把老年人活动场所设置在三楼以上,老年人腿脚不方便的就只能望“楼”兴叹。还有些农村社区的场所的设施都是适合年轻人锻炼,适合老年人锻炼的设施较少。因此需要加快市、区(县)及乡、村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老年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形成档次不同、面积不等、配套事宜的梯次排列格局。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晚年。
6、培养社区互助养老氛围
远亲不如近邻。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非常注意细节问题,特别注重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即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于是,他们针对性地提出了分级补偿模型(the hierarchical―compensatory model)和分任务理论(the task-specific theory)(Messeri,Verstein & Litwak,1993;Si lverstein,Bengtson,& Litwak,2003)两个理论。简单地讲,就是当老年人有照料服务需求,哪些需要配偶提供,哪些服务需要亲属提供,哪些服务需要朋友、邻里提供,哪些是需要正式照料机构提供。分级补偿模型是指老年人有照料需求时,他们按照与提供照料者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依次寻求照料支持。首先寻求配偶支持,如果丧偶,则转向寻求其他亲属支持,依次是朋友、邻里,最后寻找正式机构支持。那么在中国的农村,存在着“空心村”、“空巢家庭”的情况,子女经常不在身边,朋友、邻里的互相帮助就尤其显得重要了。因此,培育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年轻的老年人帮助年老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帮助身体不太健康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互助式的循环体系,可望缓解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版权所有:福建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你是第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63号 电话:8/ 传真:1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