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用来经商哲学有什么帮助

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李嘉诚50年经商哲学》中文有声书摘
博客思听有声书摘。音频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博客思听有声书摘。音频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00:00/27:21
赞该声音的人(1)如果哲学家经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果哲学家经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学习哲学有没有用?有什么用?为什么?
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当然这个想法有点功利性,可是我还想知道,经过对哲学系统的学习,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思维方式的完善?批判精神?理性精神????那位学哲学的大拿帮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感激不尽。
按投票排序
PhD,即Doctor of Philosop,直译过来是哲学博士,但实际上是指学术型博士学位的统称。为什么不是哲学专业的多数博士学位也都叫PhD呢,因为哲学是每个专业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所有学科的研究方法都来源于哲学,包括大学本身,虽然其实你并不知道你自己在学哲学。哲学修养是学习所有知识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点,如果没有哲学修养,你就不具备提问题的能力。同样,在生活中,你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属于哲学范畴。虽然也许你还没弄清你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但你已经按照它的指示在行动了。当你去思想你的思想,也就是去探究知道自己做决定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么你的哲学就又往前跨了一步。
我仅仅是一个哲学爱好者,说几点理解1事物普遍联系。不会有任何的媒介让你知道事情的全部,也不存在绝对的真相。读哲学最明显的是可以使你摆脱谈资信息依赖。2自信。不读历史和哲学的年轻人在步入社会会很焦虑。这句话是一个我很敬重的人说的。因为作为人的特质几千年没变3我个人更喜欢生活在“真理”中。在哲学的指引下我能更快的学习我的专业。某种精神的指引下能降低不会选择的时间成本。当然这种精神得靠你自己去寻找。李安在少年派的访谈中曾经说过:选择定位于16岁的少年,因为16岁的孩子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人不是各种知识聚会的机器,是有某种精神的。4找到自己是谁。我们都在学习大脑里本来就有的东西。你不可能让一个对“慧”毫无理解的人学习中医,不可能让一个没有空间感的人学习逻辑或者物理。早点知道这些对自己对职业规划也有帮助。个人浅见。
一次,欧几里德的学生问他,学会几何学有什么好处?欧几里德不耐烦的給了他三个钱币,说:“快滚吧,像你这样只想从学习中获利的人不配学几何。”如果所谓的用处是指金钱的话,那么哲学就像数学,没有多大用处,一般没有人可以从中获利、赚钱。大多数人觉得他很无聊 ,但也有少数人对他很好奇。如果真的要说哲学的用处的话,就像罗素说的那样“从无用的知识之中可以得到那么多的乐趣。”,我只能说他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在精神上感到愉悦。
摘抄过一些句子,供您参考。来源很杂已无法确认。大概是《哲学是什么》,或是某本哲学书的序言吧,抱歉。1、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2、一个人如果有哲学思考的习惯,就不易有无聊空虚的时候,生活变得充实。3、人受之教育,并且培养文化素质都是为了要从世界上有形的一切,看到背后无形可见的精神力量。4、一般人往往是借由短暂的目的架构出对生命的理解,而这显然是不太理想的。人生最好能有一个终极目的,亦即这一生最后的目的。如此一来才能够掌握到完整的生命方向。5、人的伟大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思想。动物则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认真的对待和重视自己的思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善待自己的思想。只有那些珍惜自己思想的人才会注意汲取思想的养料,仔细地培植,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随时在自己的思想园地中检讨种种思想问题。
对于那些重视自己思想的人而言,幸福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他们能够得到幸福,知道他们的幸福源自何处。他们能够得到幸福,也是因为他们能够将痛苦转化为幸福,知道如何摆脱痛苦,铲除痛苦的根源。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是能获得真正自由的人。个人认为:1、每个人都是自己秉承之哲学的实践者,只是大多不清晰明确深入,导致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总不能分清轻重,无法取舍;或无法始终如一的坚持,有被生活事件撕扯,身不由己的感觉;或跳不出固有的思考模式一错再错却不自知。学哲学能厘清自己的思想从而有所倚仗,活得更坚定。2、很多非实证的问题,是源于出发点的不同。(即使实证/经验主义本身亦是出发点需要怀疑)学哲学能使分析具体问题时更深入,能明白究竟其出发点是什么,与其他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看的更清晰。这个问题本身的问法也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问的,认为有用才是真理。但本文和其他回答,试图说服你的理由中, 既有实用主义又有其他,你分清了吗?它们与您的出发点相同吗?
现在开始答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在各种快餐文化席卷全球的浮躁氛围中,哲学像堂吉诃德一样显得滑稽可笑。感性化和短平快的求知方式,使得一切复杂的问题都变得简单化、单面化了,所有高深的哲理似乎都可以通过几个学术明星在电视上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来加以言说,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事物抽象本质的哲学当然就成为一种“屠龙之术”了。生活在一个哲学凋敝或者“戏说”哲学的时代,或许是一种不幸;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幸运,因为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是一个轻松的时代,一个使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快乐而不是崇高,是舒适而不是深刻。在这样的时代里,哲学遭到冷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与三十多年前的人都像着了魔似地学哲学、用哲学的那个疯狂时代相比,这种哲学的冷寂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无论人们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是褒还是贬,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必须承认的,那就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首先都要问:“学它有什么用?”比如年轻人上大学,父母为他们选择专业,都会考虑学这个专业将来毕业以后有什么用。正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人愿意学哲学。大家都明白,在我们这个时代,学哲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如果有人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处?我往往会反问他:你说的这个“用处”到底是指什么?如果是指用途、功利意义上的用处,也就是说,学哲学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那么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你,学哲学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 假如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对你们说,大家学好了哲学,将来就一定会经好商、当好官,会在实际工作方面高人一筹。我认为,这位老师如果不是在欺骗别人,就一定是在骗他自己。在我看来,学哲学与经好商、当好官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因果联系,哲学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可以让一个人在商场上财源亨通,在官场上飞黄腾达。美国20 世纪的一位哲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哲学不能烤面包!”他的意思就是说,哲学并不能给人带来什么实际利益。这一点,其实早在哲学产生之初就已经被注定了。
一、从哲学产生的原因看哲学的用处
哲学的用处与哲学产生的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哲学最初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古希腊时就有人考虑了。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就曾经分析过哲学产生的原因。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哲学产生的前提问题,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会有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别的学科都是
与某种实际用途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研究物理学,是因为我们要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我们研究逻辑学,是因为我们要进行合乎理性的思考;我们研究语言学和修辞学,是因为我们要把语言变得更加有力和优美,这些当然都是非常实际的用处。但是哲学产生的情况却不同,它完全超越了实际用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惊异,就是当我们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往往会对世间的万千气象产生一种惊奇之感。惊异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非常好的素质,动物很少会有惊异感,动物只有恐惧、警觉之类的感受,它们不会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自觉地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惊异感。只有人才会在面对不解现象时产生惊异,才会在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提出各种问题。这种由于惊异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构成了哲学思维的开端,正是由于惊异,才产生了最初的哲学思维。
但是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光有惊异是不够的,人还必须有闲暇,才能使哲学产生。闲暇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干。众所周知,古希腊社会是一个奴隶制社会,有一批吃饱了饭没事做、衣食无忧的人,这种闲暇使得他们可以去思考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闲暇,每天要为五斗米而忙碌,那么他肯定不可能去思考哲学问题。在西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习哲学通常都是有闲阶层的事情,他们不需要为生计而操劳,不需要为稻粱谋。在这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去进行哲学思考。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希腊是一门“爱智”之学,是一门纯粹思辨的学问,或者说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越特点。人们对于哲学通常都是抱着一种敬仰的态度,将其看作一门属于精神贵族的学问。在希腊社会,从奴隶中是不可能产生出哲学的,因为奴隶们顾不上思考哲学问题,他们要为生计而奔波。
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来看,今天,当我们要求哲学必须与谋生、求职、经商、升官等活动联系起来时,当我们以为学习哲学可以在这些实际方面有所用处时,我们已经不配谈论哲学了。亚里士多德一定会认为,我们对待哲学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恰恰表明我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上,而奴隶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哲学思维的,他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的生计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产生的原因时,曾经明确地表示,别的学问都是为了要掌握一技之长,以用于生活中的某个实际目的,只有哲学是超越实用目的的。所以,如果你问亚里士多德,学哲学有什么用处?他一定会告诉你,哲学是一门“没有用”的学问,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学习哲学、掌握智慧,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曾经有一批哲学家,叫做智者,这些智者教人们一套辩论的技巧,以及思考的智慧。大家应该知道,哲学一词的英文是philosophy,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原意就是“爱智慧”,sophia 就是智慧。而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掌握和传授智慧的人,因此他们自称为“sophist”,就是“有智慧的人”或者“智者”。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出来智者们很狂妄。智者认为,智慧是一种可以用来赚钱的东西,我教你们智慧,你们掌握了智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打官司、搞政治辩论等等,从而给你们带来实际上的好处。智者们教人辩论术是要收钱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教人们一种可以赚钱的智慧。正因为这一点,与智者同时代的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非常轻蔑智者,把他们称为“批发和零售灵魂粮食的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对待智者的态度上都是一脉相的,他们都看不起智者。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而这种教人一套诡辩的技巧并以此来赚钱的做法,恰恰违背了哲学的本意。
可见,在古希腊哲学中,至少是在主流哲学家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也就是说,学习哲学,只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从中体验到一种快乐,把握到一种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这种观点出发,关于学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当然就成为一个假问题。因为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目的本身还会有什么用呢?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当他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的时候,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哲学之大用了,它让人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如果有人要进一步追问: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又有什么用?那么我只能反问他:听一曲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用?它能让你填饱肚子吗?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吗?如果人们所理解的用处仅仅只是指物质方面或者肉体方面的用处,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学习哲学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精神追求的生灵,那么哲学所带来的智慧本身就足以使精神怡然自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追问哲学有什么用,岂不是贬低它了吗?所以,在西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哲学家们就已经表达了一种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学以致知的态度——学习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致用。
二、“学以致知”与“学以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位已经谢世的著名哲学家苗力田老师,他一辈子研究西方哲学,晚年又参悟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在他80 多岁高龄的时候,在西南师范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经有过一个总结性的发言。苗老师说:我毕生几十年学习西方哲学,后来又研究中国哲学,最后得出了一个比较性的结论,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种哲学。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则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与中国哲学相比,西方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专注于纯粹思辨,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在乎功用。这就是苗先生一辈子研究中西哲学所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作为个人非常推崇这个观点,我认为,苗力田老师对于中西哲学的真谛及其根本差异,可谓是一语道破。中国哲学也讲大道,也讲一种内在超越,但是实际上更多的却是注重人生关怀和现世伦常,所以我们在中国哲学中看的东西往往都与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一门学问如果无助于道德教化,无助于建功立业,那么这门学问就是没有用处的,也就是所谓的“屠龙之术”。
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哲学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就是一种学而无用的“屠龙之术”了。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讲究实利、讲究功用的时代,所以哲学这种“无用之学”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令人厌烦,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以至于学哲学的人在外面与别人聊天,别人问你是学什么的,当然只能说自己是研究哲学的,但是总要加上一句:不是搞政治的,而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说明呢?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哲学总是与政治意识形态分不开的,一个哲学家往往就是一个满嘴大道理的政治说教者,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无用之人。
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一门“屠龙之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由于是在中国文化的精神氛围中长大的,这种文化传统本身就具有“学以致用”的巨大惯性,再加上我们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特点,所以哲学成为一门冷僻之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最可怕的事情还不在于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哲学,而在于硬要让哲学这种“无用之学”派生出各种实际的用场来,这样就更加糟糕了。以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来处理哲学,可能会导致两种正好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就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由于哲学没有用,所以大家都不去学它;还有另一种倾向,现在的年轻人们没有亲身体验过,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时的情形,那时候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哲学的热潮,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学哲学、讲哲学,种田里面有哲学,炼钢里面也有哲学,什么事情都与哲学挂上了钩。哪怕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也
敢大言不惭地谈论哲学。今天回想起来,这种哲学的狂热恰恰是哲学的耻辱,如果把哲学变成一种“学了就要用”、“立竿见影”式的东西,认为学了哲学就可以多产粮食、多炼钢铁,这难道不是对哲学的一种亵渎吗?这种态度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热捧哲学,实际上却是在戕害哲学,把哲学变成了一种功利之学和势利之学,抽掉了哲学的高贵的精神特质,把它变成了一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因此,哲学的狂热甚至比哲学的冷漠更多地表现了哲学的悲哀,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大谈哲学,这一定是一个疯狂的社会。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学问,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哲学感兴趣。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始终都是超越于实用层面之上的,它永远也不可能“学了就要用”。所以,如果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不断地对学生们说,学好了哲学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左右逢源、心想事成,大家可千万不要当真,只当是一句玩笑话,笑一笑而已。
三、改变环境与改变自身
所以说,不要指望学习哲学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实际用处,哲学通常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但是同时也要说明一点,所谓“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实用或者功利意义的“用”,就是直接给你们带来物质利益方面的好处。比如说,你学习法律、学习经济管理,它们能给你带来实际上的好处,使你成为一个律
师、一个总裁,从而干大事、赚大钱。学计算机、学习生物工程等专业,情况也是如此,它们可以给你带来实际的好处。那套知识你学会了以后,在日后的工作中再把它转卖给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从而可以换得钱财、地位、名誉等等,你就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从而改变你的生活环境。因此,这种意义上的“用”,说到底就是改变环境之用。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切实用性的学问或知识,如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等,它们的主要用处就是改善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但是,当你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最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时,你是否意识到这种满足感或幸福感是绕了一大圈才实现的?你首先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金钱和地位,然后再用它们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最后才能从自己的享受和别人的羡慕中感受到满足和幸福。但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除了要面对环境之外,同样也必须面对自身。我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既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自身可能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只能活在自身之中,环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感受到。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有什么样的眼光,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改变你的眼光,你实际上就改变了世界。在有些人看来,这个观点或许有唯心主义之嫌,但是它确实揭示了一个真理。这里再次强调,学哲学的最大用处就在于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改变了、提高了,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肯定就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看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刻的奥秘。这就是“用”的第二种意义,即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用处。这种用处可以使你在精神上保持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使你不用绕圈子就能够直接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事实上,当我们赚了钱去买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衣服等等,然后再用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与我们去欣赏一场美妙动听的音乐会、阅读一段优美感人的散文诗和进行一次启迪智慧的哲学思辨,从而直接从中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二者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由此哲学的用处恰恰就在于使我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满足与幸福。当别人由于环境的限制而苦恼时,你却会因为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达和愉悦。虽然你并没有改变环境本身,但是你却把自身改变了,从而也就改变了你眼中的环境和世界。世界是什么?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无非就是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你思想中所思考的世界。离开了你的感觉、你的思维,世界本身的所谓客观性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固然不能像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那样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存在的意义是离不开我们的感受的。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你的感受中、在你的思维中,才是有意义的。一块石头,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呀?但是对于一个地质学家来说,就有意义了。这不是因为石头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人不一样了,主体不一样了。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比那个所谓的客观存在本身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更大。因为我们是活在自己的感受之中,而不是活在纯粹客观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正因为它太简单了,乃至于我们大家都看不到。就像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一样(或者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为它离我们的眼睛太近了。我们的眼睛往往看不到离自己最近的东西,同样,一些最深奥的道理之所以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只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太简单、太朴素了。
由此可见,哲学的用处就在于帮助一个人调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它是一门改变人自身、而不是改变人的客观环境的学问。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可谓是无用之大用。如果一个人有了这样一种深厚的哲学教养,他就不会去随波逐流,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他就会像但丁所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这时,他就能体会到心灵的自由,以及与这种自由相伴随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只有当一个人达到了这种精神境界,他才明白了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总而言之,哲学使人学会了换位思维,学会了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不断地在认识过程中“转向”或者“回头”,从而逐渐摆脱偏执而走向超脱,摆脱流俗而走向明智。正因为达到了一种超然豁达的精神境界,所以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是长寿的,一种心旷神怡的精神境界往往能够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这或许也是哲学的另一个意外用途吧!
概括而言,哲学与其他实用性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都被用来改变环境,哲学的智慧却被用来改善自身。这种改善自身的功能是通过哲学所培育的怀疑精神而实现的,这是一种“有教养的怀疑”,即对所怀疑的对象有着深刻认识的怀疑,它使人对于一切自称为绝对真理的理论观点都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批判。正是这种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才是哲学的灵魂所在,才是哲学永远不折的精神脊梁!而那种一味阿谀溢美、趋炎附势的哲学,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丧失了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从而丧失了阳刚之气和“爱智”之魂的伪哲学而已。
哲学就是一场崇高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悲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个人要想一辈子不经历悲剧,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人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只要你生活了,你就会遇到悲剧,一种没有经历过悲剧的人生才是真正悲惨的人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悲剧,而在于如何对待悲剧。一个人如果仅仅把悲剧当作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他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很可悲的人了。但是他如果有一种哲学的素养,有一种超脱的精神和深邃的睿智,从而把悲剧看作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些必然性插曲,那么这些插曲就会具有几分崇高的色彩,就会带给他一些深刻的启示。这样,他就会对人生的悲剧采取一种一笑置之的态度。这种态度,从贬义上来说,可以叫做“阿Q 精神”;从褒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极高的哲学素养,也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大量引用)
自由主义也好,唯心形上学也好,基督教也好,若有人一定要问这有什么用处,就让他先想想自己活着有什么用处。
显而易见的是,人的存在毫无价值,怎样活几十年都要面对死亡那永久的虚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应当放弃人的位格。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若一块被掷出的石头有自我意识,它会认为是自己选择了飞翔。不难看出,石头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作为石头而存在,而人类对于宇宙而言难道不是这样吗?
只不过人类能够看穿存在的反面,虚无。
社会主义运动为何必定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把人类福祉作为纲领的他们根本不知何为幸福。一个工具化的、机械化的社会,是对幸福的南辕北辙。
所以,我眼中真正的哲学,就是教会我如何作为自由的个体、认知的主体、上帝的造物而存活的学问。
看评论觉得有必要在抬头说明一下:以下都是哲学业内吐槽,意在同行相惜,外行参考。至于为此断言我“根本不了解哲学”的请省省。---------原文------谢邀,我只想答学哲学的坏处。1.说话像写论文,大词+从句。吵架的时候常处于下风,因为你说的话对方都没有反应。2.丧失立场,只有一麻袋理论,哪个好用用哪个。3. 把逻辑严密程度作为交友指标,导致没朋友没对象。4.(这个大概是欧美哲学生特有)永恒的在跟天朝子民解释唯物不过是信仰,人生没有意义。
学哲学不一定是研究哲学,普通人而言,学哲学和阅读文学作品差不多,思想理论即是哲学的文本。有些人读侦探小说,享受推理的过程,我们也喜欢享受一个哲学体系的建立过程,没有兴趣的人,自然不会懂得侦探小说或建立体系的乐趣。读哲学也有点象读历史,沿着一个古希腊所种下的种子,从古发展至今,一切都是联系在一起,没有谁凭空提出理论而加入整个哲学史中,你会发现哲学就是哲学史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喜欢读历史的人,也不会喜欢读哲学史,不喜欢读哲学史的人,很难进入哲学的语境,或者说话语体系。如果说学哲学是想超越阅读他人思想体系,而达到思考或“发现”自有的自为的内心世界,这么一种内在力量的话,阅读只是你学哲学的很小一部分内容,自己对生活的体悟更重要,让自己变的敏感,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具有黏着性,在那个所谓的“洞穴”留下自己的一些痕迹,最后可能发现,你并不是第一个到达洞穴某处的人,但这难道不像是一场精神的探险运动吗?不管哲学怎么发展,总都是立足于生活现象的考察的,生活现象不仅因视角与方法论的变化而变化,境域本身也在变化,没有谁能说将来就是分析哲学的天下(也差不多了)。哲学在我看来永远都不会是一门学科,或者说一门工具学科,人们发现不是为了使用,但使用总是需要发现,哲学就是在发现,数学也是,也许将来会有类似应用数学的“应用哲学”来代替实用主义建立更加广泛的群众应用基础,但目前来说,还没有。我最近特别喜欢一句话:“人们学习哲学是为了超越,而不是为了给这个世界的庸俗辩护。”如此煽情,令我不得不嫌弃物理主义。
别学,了解就行。通常大部分人以为的学哲学其实只是看点哲学上的科普读物而已,你去啃啃原著试试?要看德文原著哦~~翻译的肯定有错误,别跟我说名家翻译的,几百万字他能校对几遍?能保证没错?你要问学哲学有没有用,冯友兰说过:哲学不是为了解决任何问题。最危险的,是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没懂,然后就脑洞大开,走火入魔。思而不学则殆。你问问哲学系毕业的学生怎么就业?惨的很。了解哲学有助于丰富大脑,拓展思路。仅此而已。
哲学这个东西。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它本身涉及的形而上问题。也是个十分抽象的东西。你得接触它。领悟它才能感觉到它是什么。而归根究底。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
而学习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哲学是关于精神层面和思想上的东西。如何你想利用它来谋利或者是功利性的目的。无疑是无用的。哲学。如果你进去了。改变的不止是你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理性思维。批判辩证精神。这都是其中哲学所包含的一小部分。哲学家的最终目的是对终极意义的解答。而这些是只是因人而异的解答方式
而且个人认为如果要学习哲学。起步入门是十分关键。你选择的书籍将很大程度决定了你一开始的视野方向。所以要慎重。切莫选择一些打着哲学旗号的心灵鸡汤。
哲学不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是源于生活的超越。
希望你能以兴趣爱好的方式对待它。而不是说对你物质实现上的帮助为目的。哲学讲求心灵实现。一切都是在内在完成。
说多无益。真正的感受。个人各不相同。你只有打开这扇门你才知道什么.
最后借用傅佩荣先生的话:哲学更多目的是点燃他人的爱智之火。
1.哲学本身就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现实功利效用的学问,它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负责提出问题的。更不要指望用哲学来指导人生或者社会政治:生活必须由有哲学头脑或者没有哲学头脑的人自己来经历、体验、观察、思考和抉择;将一种哲学或类似哲学的抽象思想作为社会政治的最高指导原理(难道不熟悉吗?),其结果注定是灾难性的。2.哲学本来就不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学的大众化的学问,无怪乎某位答主业内吐槽学哲学的诸多不良后果。有热爱和/或有天赋的话,自然可以终身投入,但哪怕是大学哲学系里的学生,出来大部分也不过是奇奇怪怪罢了。3.但是哲学无疑对启发智慧是很有帮助的。4.“哲学”、“哲学系”一类的东西,本非东方文明所有,哲学这个词都是舶来品。有必要始终牢记,哲学这一概念、哲学中的系统化研究和种种理论,带着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思维传统的印记。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他说得太对了,因为哲学本来就是西方世界的特产(也许还要加上伊斯兰教神学)。中国的大家,也许应当有勇气说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不是第一科学或者任何意义上的终极思想,而始终只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博大精深、引人入胜的形式,和其他的形式一样,它也根植于人的历史(我不是指社会历史),又有超出历史的内涵。起码对我来说,它的地位并不高于文学艺术或社会政治,更不要说我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生命、生存和存在本身。5.哲学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欣赏哲学应当像欣赏艺术一般。而对那种痴迷热爱一种哲学(不论这哲学是否是他自己的创造)或艺术并为之耗尽心力的人,我打心底里尊敬和畏惧,并且也不排斥之。6.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以自己的鲜活的生活体验为核心;如果是做一项事业,那就要以尊重人的价值为原则。哲学,只是一个途径、一条道路、一种方法、一片领域。
借用朋友的一句话:“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才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的无知,才去追求真理。认识到人的漂泊和一瞬,才寄托于信仰和永恒。于漂泊、短暂中创造稳定和永恒恰是人的尊严之所在。”思考源于觉醒,最终是为了从混沌走向清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求清晰的认知和把握,也不是谁都希望宁静与永恒。答案在路上
我不知道为什么排名第二的答案能得到这么多票数,哲学真的伤害了你的生活吗?不同意。1.哲学使人有逻辑,能像论文一样出口成章在许多严肃问题的思考上不是一件晒智商的事情吗?2.哲学让人有立场,学习哲学之后,能让人更清晰的把握这个世界,更清晰的定位自身和他人,更加明白事物的差异,怎么会变的没有立场,变的糊涂呢。3.哲学让人智慧,拥有更多友谊。择友的标准如果能被一个学科所左右,或许是因为世界观不成熟?4.哲学包括但是不限于唯物主义哲学。首先,哲学的全貌,并不仅仅是高中政治课本的样子。可能你厌恶马哲那套,可能你厌恶灌输的教育方式。可是如果是因为一叶障目,如果用一种事物传达的形式来评价这个事物的本质,那么讨论话题就变的不再客观了。其次,仅仅从学习马哲出发,也是使人受益无穷的。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都能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科学!学习了哲学,你对事物和事件得思维将会得到很大得拓展,从一维到二维到多维。学习了哲学,你会养成归纳和总结经验规律的习惯,这种经验规律的收集,能像哲学本身一样使之后的工作提升效率。哲学是解释世界运行规律的智慧,功利得说,哲学是这个世界的说明书!
这本说明书,需要我们用生活体验读,用书本读,一遍一遍地读,绚烂多彩,回味无穷。能提前阅读这本说明书,就等于比别人更快找到了捷径。骚年,还不快走捷径。
哲学使人智慧。(智慧跟聪明不是一回事)
哲学,是心的体现,不同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哲学的实质就是唯心独尊。只是个人看法。
学了哲学就可以让人不会俗到每个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这种功利的问题,有用性只是事物的工具属性,是价值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应该不会有人蠢到去问“人类的存在有什么用?”“宇宙的存在有什么用?”之类的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so,我学哲学从来都是为了改变世界。牛逼吹的有点大,匿了。
我看过不少学科的入门书籍,在一开始作者大多会强调这么一句话:希望通过本书,你不仅能学到XX学的知识,更能学会像XX学家一样思考。哲学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除非你靠这个吃饭。然而在学习优秀哲学家的理论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思维品质的光华。逻辑,严谨,不偏颇,不虚华。如果你能将这些品质慢慢融合到你自己的思维方式中,你看问题的高度将会有一个飞跃。再说一下LZ提出的问题。对于哲学来说,要说有什么用,似乎真说不出来。但很多事情是不能这么来看的。有人喜欢养花鸟,有人喜欢听音乐,有人喜欢坐着发呆。这些似乎也没什么用,但对于其嗜好者来说,却是极其珍贵的。你享受其中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美好本质。所以,不要一直想着有用没用什么的(不仅学哲学,对待其他事情也是一样)。你喜欢它就学呗。
有段时间蛮喜欢看哲学的,当时居然看完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当时还做了很多笔记,每次看的时候都特别惊讶。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冯友兰给的答案是不错的,具体不记得了,大致是,哲学让人之所以为人。我的理解是,哲学是一种学习观察本质的学科。当我们学习哲学时,总是有一个问题,尝试观察它的本质,比如,人的本质,思考的本质等。哲学作为学科,跟其他的学科其实类似的,我是个外行,不过如果要我做研究我还真的知道该怎么进行。首先我接触过一些基础的东西,比如哲学史,还有一些类似的读物,比如周国平关于尼采的论文。其次,我本身是研究生,虽然是理科的,不过学习过程中也发现了研究做起来都大同小异。然后,系统的学习,其实就是由浅入深,按照自然规律的学习,学习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积累去收集某个论题的资料,根据资料和自身的经验,就可以做研究啦!哲学有什么用?首先,思维方式吧。说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也可很具体。其实跟其他学科对思维方式的作用是一样的。不一定是辩证,不一定是深度,而是一种根植于态度的习惯。哲学只是对世界的某个方式的认识,跟自然科学的作用类似。其次,哲学就对人生观有帮助?有,也可能没有。哲学可以分析问题,数学也可以,那你说数学对人生观有帮助吗?哲学能提升认识的深度吗?其实提升深度的是不是哲学本身,而是勤劳滴自己。哲学是个认识世界滴工具,也是提升深度滴工具。最后,我是个外行滴爱好者。有错希望讨论。
个人认为 哲学可以给人认识事物的多一种途径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入门级】我可以感受到哲学对我生活的影响我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事物并且感觉自己思维【脑洞】扩大了不少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海经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