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跟易语言联系qq代码有何联系

护士语言与心理护理的关系--《华夏医学》1996年S1期
护士语言与心理护理的关系
【摘要】:护士语言与心理护理的关系王敏香(广西金秀县人民医院金秀县545700)关键词护士;语言;心理护士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护患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的桥梁和纽带。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正确运用语言是十分重要及必要的。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71【正文快照】:
护士语言与心理护理的关系王敏香(广西金秀县人民医院金秀县545700)关键词护士;语言;心理护士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护患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的桥梁和纽带。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正确运用语言是十分重要及必要的。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晓莲,马均华,高山;[J];实用护理杂志;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淑贞;[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10期
王东耀,肖海汀,刘慧,贺晓慧,李庆,唐春莉;[J];中华护理杂志;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杏娟;[J];重庆医学;1980年01期
黄恩赐;[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0年02期
赵惠霖;[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0年03期
周礼;[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0年05期
滕瑞亭;;[J];中华护理杂志;1980年06期
钟燕;;[J];西藏医药杂志;1980年01期
;[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1年03期
魏文贞;[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1年01期
卢世博;[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1年02期
臧美萍;[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晶旭;张雁南;;[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周春梅;;[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乐瑜文;王栋;;[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樊建荣;;[A];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董汉芳;;[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宋琳娜;;[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郭华玉;黄燕临;;[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张丽华;周淑杰;;[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奚春芬;;[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都春;;[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莲芳;[N];安徽经济报;2000年
李霄峰;[N];北京日报;2000年
李金才;[N];中国妇女报;2000年
乾坤;[N];中国工商报;2000年
齐馨;[N];财经时报;2000年
林根;[N];中国旅游报;2000年
周曦;[N];重庆商报;2000年
唐均;[N];中国人口报;2000年
罗成;[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N];福建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德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徐燕;[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红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鄢启军;[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秦洁;[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孟令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周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刘喜文;[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王翠丽;[D];山东大学;2005年
任建华;[D];四川大学;2005年
陈梅芳;[D];浙江大学;2006年
金燕;[D];浙江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是思维的前提吗?没有语言是否就不会思维?思维是如何进行的?是必须要依赖语言的吗?哪怕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一种“思维语言”?不会语言的人类是否不能思维?没有语言的动物是否不能思维?中国人是否就是用中文思维?英国人是否就是用英文思维?思维是使用当地方言还是标准语?
按时间排序
1,部分思维借助语言逻辑展开认知活动。1,语言可表达思维内容。
补充一个:语言人类学家所提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大意:语言不仅是用来表现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更是关于人类使用者如何去组织进行这种表达,语言即思维。附,互动百科
思维与语言是一对爱恨交缠的情侣。题主说的是默读的语言,它只会肢解思维,让思维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相信每个人都有顿悟的经验,一瞬间,就突然明白了以前苦苦思索的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你完全没有默念出你的思维。而你下意识地默读这思维,就让思维变慢了。思维是一种大脑内语言,也许与潜意识有关。而显意识负责提问,接收潜意思带来的答案,这都是闪念,不需要语言。当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沟通交流。没有语言,我们怎能交流我们之间的思维或者说思想?就酱
我认为,没有语言的时候,是无法进行逻辑思维的。因为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而抽象是语言提供的能力。没有语言对事物的抽象,你的大脑会被各种无关信息打扰,根本无法做出任何结论。
刚学完语言这一章,所以极其想要写一个回答,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正如Andy Lee说的这个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很多人反对把这个归纳到心理学中,认为属于语言学,很多问题其实并不能简单的归纳到哪个学科中,像最初的时候心理学自然科学伦理学都归属于哲学是一样的。先分享一下书上的观点,摘自邵志芳老师的《认知心理学》第十一章言语:(PS:注意在这里言语和语言是两个概念,语言是指一套沟通使用人为编写的符号体系。而言语是个体用语言规则表达个人思想)11.4认知(思维)与言语的关系:a.思维不必依靠言语:
符兹堡学派作为代表,他们在研究被试在马尔比判断研究,瓦特联想研究中发现被试做出反应以前脑子是空的,没有内容,表象和言语。但是他们的实验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的实验被认为没有引起思维活动。(在这里我想说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明确,这不是一个清晰的命题,这句话既可以表示所有的思维都不必依靠语言也可以表示有的思维不必依靠语言,所以要反驳这个观点自然很困难,所以一直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b.思维决定言语:
亚里士多德提过,心理学中以皮亚杰为代表支持这种观点,皮亚杰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发现,语言虽然是很重要的,是人们交往时运用的工具,但它本身并不会使思维的逻辑性有所提高。在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已经学会运用语言,但他们的思考仍然是无系统、不合逻辑的。儿童的逻辑由动作产生,即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有了逻辑以后,语言才具有逻辑性,故是思维决定言语。(在这里皮亚杰又加入逻辑来验证其观点,但是没有逻辑的言语并不是说就不是言语了,只能说他的语言系统并没有足够成熟。)前两个理论观点都是认为思维决定言语的,支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是心理学家,很有意思的是支持言语决定思维的大多都是语言学家:像沃尔夫和索绪尔,对于这一个观点有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如下图:大家应该都能看懂就不解释了。最后呢还有一种和稀泥的理论认为c.思维和言语是相互作用的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语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对言语有影响表达的作用,推动言语发展的作用等等等等…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十分容易接受和稀泥这样的理论,觉得它很好的解决了争论,让真理一下浮现在我们眼前,但正如维特根斯坦言真理并不是一个概念,布罗德认为有三种“真理理论”即判断一个理论是真理往往看它与是不是是不是符合的,这是符合论;或者看它是不是融贯的,即与其他事实是融贯的;或者它是实用的,即是能起到作用的。将符合这理论之一的当作真理看上去好像有些荒谬,但就像很多词语它在各学科和在日常生活中总有多种用法一样(如“自我”,“气质”),这些理论的存在也有着它的意义。要排除决定论是很容易的,用极端情况就可以考虑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当然因果关系在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极难验证的,甚至原因永远只是一个假设。
说说我的看法,由于在成都并且学习心理学所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没有办法避开拉康的影响。拉康有一句名言就是“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构成的”。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就是你的闹钟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它们是混沌的,你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们,但这些东西还没有进入意识,大概处于一个前意识的阶段,因此当我们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准不准确都不必要,无意识我会借助这样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
其实在讨论这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在于他们本身的范畴,即思维是否包含了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思维,言语是否包含了许多不能称之为符号系统的言语。
可以看出两者确实有很明显的关系,不借助言语,很多思维的内容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同样许多言语也会不通过意识直接影响我们的无意识部分,所以社会文化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这样直接影响我们的无意识。
这两者没有谁决定谁的部分,因为楼主的题目是语言,所以我相信没有语言还会有别的东西替代语言系统称为沟通的工具。比起语言,或是言语我更认为是生存的需要让思维出现,而言语也是为了适应生存而出现的,因为我们只有作为一个群体才能繁衍生存,沟通便成为了必须。关于语言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有一个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实验发现他们的语言有二十种雪的词汇,其实这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对雪有这么多的分类。所以对于思维方式的看法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人生下来就被动的要进行社会化,当然也有社会化没有完成的个体,像精神病人,我们就无法懂得他们的言语。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无意识中就在形成这样对语言结构,当然我不是说无意识等同于语言而是无意识只能通过语言意识化。总的而言我认为语言是言语的一个表达方式,一个社会化完成的人拥有着他文化中的语言结构,这也存在于他的思维中,因为无意识也存在思维,只是我们意识不到。比起两者间谁决定谁我更认为他们是平行存在的,我们借由语言表达思维,这语言同样引起思维的改变(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我个人的理解。以下提到的语言均为广义的语言,即不限于字面意义的语言。言语式(姑且这么叫吧)思维以广义概念的“语言”为其全部表现形式(几乎可说思维和这种意义上的语言是等价的),所谓广义概念是指这两个字不止包括说出来的话语,也包括纸张上静态的文字,肢体语言,数学符号和手语等(表情尚不知)。以上提到的“语言”,不论是表现为何种形式,也不论起源于哪个人类国度,都有一个意义本质,那就是不易捕捉且看似平淡微妙的思维(人脑在进化中获得的高级活动功能)(其他动物也有但人的最高级)如果你压制自己不说话,不阅读文字也不进行其他一切能造成思考的大脑活动,大脑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即思维活动是可控的,压制着不进行就可以令其不发生,想让其停止就可以令其停止),但是思维活动又是自由的,因为思维活动和我是同根的,思维活动就是我,而我是自由的,所以思维也是天马行空般自由的,只是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加以了限制才使得自己思考的轨迹看似是一条岔路不多的大路,才看上去不是发散式的,但尽管有时成为了发散式,思维也绝非凭空跳跃到别的路上,而是有迹可循的(有迹可循是我的直觉)。思维和我的控制力从来都是平权(理解后决定用这个词)的,如果你说我要控制自己的思维给他做规划,这是可笑的,因为当你这么想时,你就已经在思维了。从你开始使用语言(包括但不限于非得把话说出来或者用话)的那个瞬间起,你才开始了思考,不用语言时,你就根本没有思考,更无法思考。语言用来记录思维语言还是思维的唯一载体但语言和思维又不同,只有从语言里解读出对方的思维,才会在大脑中产生“思维传达到了”这种“我理解了”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读学术文章每个词都懂了可意思就是不理解但读多了后就豁然开朗的原因(豁然开朗是因为你终于从语言中解读出了作者的思维),这也是为什么数学老师常说“别光抄,先听懂了理清思路回家后自己都能推出来”的原因 。简而言之:1.思维这一大脑活动对于用语言来思考的我们是微妙的,甚至很难觉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反映,但思维和语言又不是同一事物。2.思维的形式是语言,语言的本质是思维3.思维速度快的人,语言速度一定快。思维的速度决定了语言的速度。(不考虑手语熟练度等)
请参考《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第一章第二节。晚点上课堂ppt,简单的框架,可以一目明了。
心理学上对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这样认定的: 区别:第一,思维是一种心理表象,而语言是心理表达。第二,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有必然联系的,而语言和客观现实,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思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概念,语言构成单位是词,概念和词不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表示,一个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第四,思维有全人类性,语言有民族性的地域性。联系:思维活动借助语言实现,语言的表达离不开思维。二者相互依存。
首先 发出信号者的思维层次和 接收信号者的思维层次 基本在同一水平 这样无论英式中式思维都可有互动反馈其次 有些不用思维也可以有语言 但是语言的如何进行表述应该是建立在有思维的基础上 相通的不同事物的思维 语言表述方式都不一样 所以针对这些来说 看是否放大看 还是缩小看这话题
基本你针对大部分话题的回答 我都看了 对于你对事物看法各方面不能赞同更多。其实我觉得人本身就是 需要思维来维持生命意义的物种 语言同时不可或缺 而且我们经常也会问些莫名其妙以至于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何的问题 不知道这些可否有用 呵呵
把这个问题划为 心理学问题 ,不太合适吧?咱眼里,这纯粹就是一工科问题。(吐槽而已,莫当真)如果连“语言”本身都没搞清楚,恐怕无法了解它和思维的“关系”。=======语言=======语言:一种有损压缩算法。用途:传递信息。传递速率:“大约每秒1至10比特。”【1】使用者:人类(备注:在人类的认知领域内)。效率:压缩比极高。2个字节的词,甚至可包含数万倍的信息。实现原理:这种压缩算法是传递信息用的,不是储存用的。它只是双方数据库的映射。如果对方没有相应数据,就葛屁了。效率急剧降低到原始速度。举例:我的缅语老师向我解释番石榴(guava),我至今无法理解这玩意吃起来啥味。【2】题外话:后来人类在语言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工具,用来长时间存储语言的一种符号系统,他们称为“文字”。=======思维=======思维:信息的加工过程。加工方式:分别、判断、推理、想象……=======好了,个体分析的差不多了,可以答题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思维是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内循环的。语言是将这些内循环的结果输出用的工具。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木匠打家具,设计家具是思维。锤斧锯这些精细工具是语言。但只有石头甚至徒手,照样可以盖个窝棚。语言只是输出的工具之一。叫喊、动作,也可以输出信息(思维),只是传递速率远低于语言。=======回答完了,以下子问题随便聊聊=======语言是思维的前提吗?搞反了。语言是工具,工具是基于需求而产生。是先有思维,然后有了 输出的需求,语言这工具才能被发明。没有语言是否就不会思维?不是。人类这动物太TM傲慢了,有了好工具,家具造的漂亮点就看不起鸟窝了。就以真的鸟窝举例。你觉得鸟捡起树枝、羽毛、甚至垃圾造窝,这么复杂的过程能没有分别判断?它怎么不用石头去编织?思维是如何进行的?这个问题最难,最后聊。是必须要依赖语言的吗?当然不是,语言是工具,属于精加工。好工具用多了产生依赖感很正常。但你让木匠徒手搭个鸟窝他也能做出来,只是未必有鸟做的精巧。(站在鸟的思维角度:)哪怕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一种“思维语言”?没看懂。如果是想了解“思维是靠什么进行下去的?”,这个也很难回答,最后聊。如果是为什么人思维时,常常借助于语言,上面的小题回答了原因。其实除了借助于语言,你还常常借助于图像。不会语言的人类是否不能思维?能!从小失聪的聋哑人,即使智商有点低,没学手语,你觉得他们没思维吗?没有语言的动物是否不能思维?傲慢的人类。中国人是否就是用中文思维?英国人是否就是用英文思维?“中文”是中国人的语言数据库。存储的是中国人常见的事物。比如中国人先发明了锯子,自然会影响家具加工方式。也会影响最终式样(习俗、文化)。“中文”这个工具,确实会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但这种不同,也许更多是当地事物导致的,而不是语言。语言不是因,也只是果而已。英文思维同上。思维是使用当地方言还是标准语?同上。对了,有一次我和一个喜欢道家的老外聊汉语,我说,有些词太细微了,仅仅是感情上的强弱,没法翻译。方言恐怕才是真正的母语,普通话很多情绪上的表达,不及方言。尤其是骂人时。这大概就是方言这种输出工具更精细的一种现象吧。=======现在聊聊最难的子问题=======我现在没有能力回答,只能从一般人很少接触的视角,提供点信息碎片。思维是如何进行的?佛学角度上看,思维的“因”,应该是五蕴的“想蕴”和“行蕴”。动物同样有五蕴、同样有善根。只是没有语言这工具,难以输出而已。我们的喜怒哀乐,它们同样都有。有时候在知乎,看到关于小动物的回答,除了有趣,难道没有震惊的感觉吗?如果不是靠语言,“思维是靠什么进行下去的”?佛学角度,是“心”与“心所”的相互作用。。坦白说,我看不懂。:)也许只能靠修行直接体悟。因为“概念”都是“想蕴”创造的。而修行体悟,是没有想蕴的。“色即是空,……受想(蕴)行识,亦复如是。”为什么要从佛学角度看?如果多思考几步:工具因为需求而产生,那需求基于什么而产生?“欲望。”那欲望又基于什么呢?=======聊了这么多,我提一个问题吧=======如果我们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概念,是否还能够理解?比如:怎样让盲人理解颜色?【1】引用自大刘的《乡村教师》,比特的描述改成字节更精确,但是不要在意这种细节。【2】目前为止,这东西在我的数据库里的是:绿皮,红瓤,很甜。不是西瓜。(对,红瓤。)
觉得『Sapir-Whorf Hypothesis』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这个理论。一家之言。:)
答主,,咳咳兼题主,,其实已经回答地挺详尽了,说一下下自己的一丢丢理解和看法:若把题中的“思维”改成“认知”的话,不认为“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不认为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认知”。但我认同“符号”是“认知”的前提,没有“符号”就不能进行“认知”。因为一方面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而感知是认知的前提,因此符号是认知的前提。尽管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但符号系统并不仅仅包括语言,还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例如数学符号、图像等等),而语言虽然是所有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但也只是后者的子项,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SO,语言不是认知的唯一前提,不会语言的人也能认知。至于动物,,,额,虽然大家都觉得它们木有抽象的能力,但不敢妄加揣测它们究竟具不具有认知能力,因为,,,再见,谢谢你们的鱼~
准备认真写一个答案了。再挖个坑。首先这个问题,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个人感觉问题定向可以定向到语言学而非心理学。最先我们先解决下第一个问题。语言会决定思维吗?
比较早提出来语言决定论(也就是说你所说的母语会决定你的思维方式)的人,是一位名叫萨丕尔(Edward Sapir,)的美国语言学家,他提出了'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后来经过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的发展,沃尔夫完全接受了他师傅的人的思维由语言决定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了后来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个假说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第二部分是语言相对论,也就是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形成的对世界的感观是不一样的,而这感观是随着使用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的。
不幸的是,这个假说一出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各种质疑。举个栗子,如果语言决定思维,那不说话的哑巴是不是就没有思维?很明显这是错的。如果思维会随着语言的使用的变化而变化,那精通双语的人会在换了种语言使用就改变自己的思维吗?。。未完待续
=_= 不明白这问题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当然必须要有语言才能思维啦。没有语言之前。你只存在认知。无法在脑内将看到的东西进行抽象加工。也就只能停留在“哦,那有个东西”这种层面。不对,你甚至产生不了这种思维语句。只能停留在感受上。(也许我大概基础心理学没学好)从反面来想,你无法思考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为什么?没错,因为他不存在。语言就是人类思考的第一道边界。我则么说是因为并不是说没有可能会方法突破,可能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from《围城》其实心理学书上好像看到过一句: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感觉很有道理。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1)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2)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思维是月亮,语言是手。手可以指出月亮在哪里,但是没有手,月亮还是在那里。
这些问题都很大。我简述/翻译一个研究,希望题主看完可以对自己的问题有进一步的想法  研究的参与者是4名外观18~55岁的男性。这个部落中关于数字的语言,只有:代表“1或者少量”,代表"2",baagi或aibai代表“很多(many)”。研究参与者只懂自己部落的语言,研究是由一个说英语的研究者、两个懂得该部落语言和英语的语言学家一同进行的  在其中的一个任务里,他们会有1秒时间看到一定数量的石头(范围1~9),1秒后这些石头会被遮起来。之后他们需要选出和之前看到的石头数量相同的竹简,结果如下:  石头数量为1和2时,正确率100%;从3开始,正确率低于100%,并大致上与石头数量呈负相关。再看一看参与者摆放竹简数量的均数(Mean)和标准差(SD)。发现均数和正确的数量相差较少,而SD大致与石头数量呈正相关参考:Gordon, P. (2004). Numerical cognition without words: Evidence from Amazonia. Science, 306(5695), 496-499.
事事无绝对,尤其是谈及某事像某事的时候,因为往往这时,本身的主题很可能偏向辩论了,举例论证,引申,而结果呢,收获的往往不是结果,因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能了解更多,结果,就在最后时候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了。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在这里提供的答案也不全是我自己的原创想法,但要我列清楚所有的引文出处和参考文献又太累了,所以这些都略去。回答一个问题总是要从界定这个问题开始,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弄清楚“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时。“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包括英语、汉语、日语等自然语言,数学、逻辑等人工语言。但人工语言已经略微超出了语言的原始含义,狭义的语言仅仅指有声音、文字的可以供人类交流的符号体系,甚至不包括手语。不过有一种语言起源的说法,认为有声语言起源于手语,因为手语可以有语法结构而其使用又不依赖于复杂的发声器官,文字则是最晚才出现。有声语言可能在7万~10万年前出现,文字在5千年前出现,而手语则有一个慢慢复杂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简单的手势语可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万年前,人属出现时就有了。目前智人,也就是我们,是唯一的人属生物。动物有语言吗?如果语言被定义为一种“沟通工具”,那动物显然是可以进行跨个体的沟通的。比如用吼叫声为同类预警,一些动物还可以利用信息素、动作、超声波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但这种交流方式或者“沟通工具”的复杂和系统程度远远低于人类的语言,这里就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动物没有语言。目前有针对黑猩猩学习人类手语的研究,但结论还有争议,现在不能断定非人生物能够学会人类语言。我也倾向于认为非人生物无法学会人类语言,这是因为人类语言的演化条件很苛刻,要求有发达的大脑新皮层和发声器官以及优秀的听力和视力。所以,这里区分三种意义的“语言”,狭义的语言仅仅指人类自然语言,广义的语言再包括人工语言,泛义的语言指任何沟通工具,还要包括人类的肢体语言、“动物语言”。“思维”是什么?“思维”是一个日常语境下常用的词,正是因为其常用,所以它的含义就很模糊,无法精确化的定义。不过也让我们从日常用法出发,看看“思维”这个概念的含义。先让我们看看“思维”在哪些人类活动有涉及。人在睡觉时在思维吗?做梦算是思维吗?看电影算是思维吗?写影评算是思维吗?笔算数学题是在思维吗?用计算器算数学题是在思维吗?游泳算是思维吗?学习骑自行车算是思维吗?我们似乎认为,体育运动是不涉及思维的,因为我们打篮球运球、传球、跳投的时候,动作非常熟练快速,根本来不及思维。但有人会认为,篮球运动中的“战术”是需要思维的,比如传球给谁?如何突破对方防守?时间快没了,该采用何种策略以反超对手?有人会认为,篮球运动员在运球、跑位以及场下和教练切切私语时,就完成了这些“战术思维”。游泳这种习惯性的动作被认为是不涉及思维的,但刚刚学自行车时,如何掌握平衡、控制方向盘,甚至学会上下自行车的方法,又被认为是涉及思维的。笔算数学题,几乎毫无疑问地会被认为是在思维。但笔算其实是一个相对机械化的作为,计算机也能完成计算数学题的任务,我们会认为计算机也是在思维吗?不太会。我们用计算器算出数学题的过程涉及思维吗?有人认为“计算”那部分交给机器完成了,所以不算思维。但在解决这个数学题时,我们还是有思维过程的,比如我们选择使用计算器而不是其他方法来解决数学题这个当下遇到的任务,就涉及思维了。这就假定人类在解决数学题时,好像事先有一个“方法评估”和“策略选择”的过程。但人类真的有“1.列出不同的策略,2.评估每个策略的成本和收益,3.选择最佳策略。”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吗?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动物能够思维吗?蚂蚁和蜜蜂能通过分工合作筑成复杂的巢穴,警犬能用鼻子找到人类找不到的东西,马戏团里的动物能完成一系列精彩的表演,连鹦鹉都能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会认为这些动物能够思维吗?人类总是有一种奇怪的自尊心,要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长,好像其他动物全都是机器,只是复杂程度有差别。而人类则与众不同,是“理性”的动物。但现代科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人类也只是复杂的机器,所有的生物都共享同一个祖先,经过数十亿年进化至今。人类确实与众不同,但每个物种都与众不同。人类小孩能够思维吗?我们有时候认为可以,有时候认为不可以。但当我们发现,黑猩猩或者猴子能完成许多人类小孩还不能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体育任务),我们会认为这些灵长类动物能够思维吗?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一些“思维”的日常用法。人们通常认为,思维是需要花时间的,在解决复杂任务时会用到的,有一定程序性和系统性的,常常是外显而不是内隐的,最重要的是,思维过程被认为是可以用语言(狭义)表述的。但“思维”有时候又在一个相当广的含义上使用,任何涉及大脑的过程都被看作是思维,我们甚至还有“无意识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图像思维”等等概念。动物有时候被认为是可以思维,有时候被认为不可以思维。正是因为“思维”一词太过模糊,学术界已经不太用这个词了。转而使用的是“认知”这个概念,认知科学还是一个成立还不久的跨领域的学科,其包括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领域。近期还有一项比较火的“具身认知运动”,自称能掀起一场认知科学第二次革命。在对“思维”和“语言”这两个概念作出初步的界定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思维”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学术界不太用,而“语言”这个概念相对清晰很多,但也有模糊的地方。不过让我们先止于此,接下来就探究一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思维是依赖于语言的,一种观点则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让我们分开阐述一下。认为思维依赖语言的人,就会认为动物没有思维,而那些不懂语言的人可能也没有思维。但研究发现可不是这样,一些没有学会语言的先天聋哑人,在学会手语之后告诉其他人,他在学会语言之前一样有记忆、思考。但这些人会认为,这种人其实有一套“思维语言”,他们虽然不会任何一套外显的自然语言,但他们可以用“思维语言”来思考。这样说来,思维还是依赖语言的,只是从依赖自然语言变成了依赖“思维语言”。他们也可能认为人类有一个先天的语言器官(左脑颞叶?),使得人类能够以“思维语言”进行思考,哪怕一些人因为偶然因素没有学会自然语言。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思考不依赖语言。语言只是人类众多功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作为思维工具。狭义的语言并不包括数学,但广义的思维甚至包含“图型匹配”和“联想”。我们常常以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思维。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认为思维独立于语言。动物和人类幼儿都会思维,但是不会语言。我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不依赖于语言,独立于语言。语言能帮助人类思维,但不是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语言”这个概念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会认为人类的思维就是以一种“默读”的形式进行,但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思维的含义很广,“默读”仅仅是阅读的子项,而阅读也才是思维的很小一部分。一个会英语也会普通话的湖南人在思维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湖南话?英语?普通话?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好问题,它暗示了思维依赖于语言,但这个暗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细化一下这个问题,那它就好回答得多。这样的人在为英语演讲比赛进行准备时,在台下默读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英语。这个人在和父母的电话交谈时用的是什么语言?湖南话。和朋友的学术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普通话。但这种交谈算是“思维”吗?算也不算。因为我不建议用“思维”这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可以换成“认知”这个概念。人类交流是需要认知的,和父母的交流涉及语言的理解,记忆的提取,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同时还会有一些情绪反应在其中。我们在语言的表达之前并无有意识的策略评估过程,以选择用湖南话还是普通话和父母交流,语言的表达是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过程。所以不太能算“思维”,但涉及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双信息处理系统的区分。系统1是快速、无意识、直觉、情感性的,系统2是慢速、有意识、反思、理性的。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是由系统2处理,比如74+53,简单的数学题是系统1处理,比如2-2。我写文章前的构思是由系统2处理,写文章时的键盘敲击是由系统1处理。很多时候两个系统都在运作,系统1更省力,更快,所以影响更大。但人类的科学研究则是建立在系统2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应该防备自己的惰性,时常把系统2请出来完成任务,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任务就可以交由系统1快速完成了,因为系统1能利用先前的经验。系统2有点像日常语言中的“思维”,它是理性、严谨、慢速的。但又有很多不同,这个“系统2思维”或许应该叫做“反思”而不是“思维”。系统2似乎确实是人类独有的。系统1有时候也被算进“思维”,有时候则叫它“直觉”。系统2也不仅仅利用语言(狭义),还利用数学计算、图表等工具。不过我猜想,系统2确实是人类会使用语言之后才具备的技能。最后梳理一下:1.思维不依赖于语言,语言更多是一种沟通工具而不是思维工具。但人工语言(数学、逻辑)可能是例外,其发明最初就是被当作思维工具而不是沟通工具来使用的。自然语言更适合用“发生”而不是“发明”作为谓述。“思维语言”这个概念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将“默读”等同于“思维语言”也是错误的。2.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认知能力(这里不建议用“思维”这个词),但只有人类有语言,而这确实给人类的认知能力带来的巨大的优势(系统2为人类带来了反思能力)。这个优势加上文字的发明对知识的积累作用,使得人类有一种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 错觉。这个错觉在科学的出现之后愈发明显,人类甚至不屑于被归于万物之一,而要接近自己想象中的“神”了。3.简单点说,语言是处理沟通任务的交流工具,思维则是人类处理行为任务的心理过程,语言属于思维,前者是后者子项。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hp与c语言有什么联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