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件教案书下册在南乐哪可以买到这本书?

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2》教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河南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次
资料类型:教案
文档大小:342.5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参见(一)
【教学要点】
重点: “灿型杂交水稻 ” 的培育; 863 计划。
难点:简要地讲清一些科技原理。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升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瞩目,一个重要原因是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技成就,同学们一定想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果。
【新课探究】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1、提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
培育: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xiān)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请学生朗读第 113 页最后一段小字:了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的艰辛,阅读 114页小字,列举出多项荣誉,感受成功者的荣耀。
2、学生讨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有哪些优点?
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病毒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3、推广:1975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多点种植示范。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
3、探究意义: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4、最新科研成果
超级稻计划又叫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成为国内外农业专家们梦寐以求、力图攻克的世界难题。近20多年来,这一研究在全世界进展不大。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国超级稻计划始于1996年,起步虽晚却进展迅速。
由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并经国内育种专家广泛讨论,确定我国超级稻育种的一、二、三期目标。
第一期育种目标到2000年亩产达到700公斤;第二期育种目标到2005年亩产达到800公斤;第三期育种目标到2010年亩产达到900公斤。
通过国内水稻育种和栽培专家的共同努力,第一、二期育种目标已如期实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他有信心在2010年实现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确保粮食安全实现超级稻一季亩产900公斤,早稻亩产650公斤,晚稻亩产700公斤。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
2008年为科研攻关协同建立的三个百亩片试验基地均设在湖南,分别位于邵阳隆回、郴州汝城和怀化溆浦。日,隆回召开的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第三期攻关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现场会,取得初步成功,隆回县率先实现袁隆平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目标,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尚属首次。
这意味我国超级杂交水稻攻陷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第三级难关已现曙光。
四、“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阅读教材,了解背景:世界高科技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2、明确制定的过程,了解 863计划的由来和内容。
(1)时间:1986年3月(“863”)。
(2)倡导者:王大珩(héng)、王淦(gàn)昌、杨嘉墀(chí)、陈芳允。
(3)“863”计划的内容: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纲要。
3、指导学生看教材第 115页上图,议论一下,近几年中国在高技术领域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4、总结“ 863 ”计划顺利实施的意义:对中国的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
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199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2000年,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2、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
A 明确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在当代社会的重在性。
计算机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继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而且还是一个服务系统,能够提供形式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为用户服务,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
B 图文结合明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分不开的。
C 利用网络查找信息资料,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总结巩固】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事军事、生物技术、农业、网络技术等方面来说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取得成就的重要意义。我国各领域科技的进步和成功的取得,是中国进步的表现。但相对于世界前沿科技来讲,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认识任重道远。
【真题训练】
1、被誉为“两弹元勋”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分别是(
A、袁隆平、邓稼先
B、邓稼先、袁隆平
C、王进喜、袁隆平
D、王淦昌、袁隆平
2、我国提出的“863”计划是指(
A、研究863项科技创新计划
B、关于基因组工程的科研计划
C、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计划
D、加快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计划
3、2000年,中国的第一大产业是(
A、钢铁工业
B、信息产业
C、汽车制造业
D、房地产业
4、下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的是(
A、计算机网络
B、书籍报刊
C、无线电广播
D、有线电视
5、古老的汉字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时代主要得益于(
A、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B、能源技术的发展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航天技术的发展
6、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而靠袁隆平。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 A )
A、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研制“两弹一星”获得成功
C、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
7、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制定计划。我国发展高新技术的计划是(
A、“星球大战”计划
B、“尤里卡计划”
C、“2000年科学技术综合纲要”
D、“863”计划
8、下列成就是在《863计划纲要》制定之后取得的是( D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9、2005年,载人航天飞船经过5天的太空飞行,成功返回地面,本次的英雄宇航员是
A、“神舟”六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1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两段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 年,中国制定《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提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政的大力支持;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11、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你能结合实际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教学实践与反思】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您当前所在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摘要】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草原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草 原教材分析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4. 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间 2课时单元学情分析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 单元导读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二.揭题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1)分组读,正音理解渲染 勾勒: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2.理清文脉(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 人)(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3)分小节朗读。(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分句读)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1)读句子(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7.情感提升(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9.背诵课文。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第二课时一.复习背诵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二、 理清文脉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三.质疑问难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2.“迂回”是什么意思?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四.骑马远迎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2.读远迎的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1)个别读(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重点品味(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个别读――齐读)。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四.把洒联欢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引读第三自然段。1.了解民族风情。过渡: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三、 总结全文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四、 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五、 课外作业: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板书设计:草原 老舍远迎(骑马远迎)相见风光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人情美  款待 (把酒联欢)联欢【总结】草原教案就为大家整理到这儿了,希望小编整理的教案对老师和同学们都有帮助,祝大家在精品学习网学习愉快。小编推荐: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5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这个单元是以“走进信息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材料。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以后的又一次集课内外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的存在及其价值,了解古今的主要信息传递方式,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自主策划学习活动并开展活动。本次综合性学习因为要涉及现代计算机网络,所以本单元学习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孩子因受家庭条件限制,对于现代的媒体接触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条件来开展,必要的时候可让孩子们在计算机室进行。与普通的单元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任务较重,往往需要多个学生共同承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整个计划,所以还要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任务分解,同时要将这些任务进行明确分工。目标:1.了解从古到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学习并掌握调查、记录、分析信息的方法。&&& 3.了解现代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合理地选择有益信息,并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 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并能根据现代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教学难点:学会合理地选择信息,并就现代生活中如何获取有益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课文预习;&&& 2.搜集有关信息传递改变我们生活的例子。&&& 3.布置学生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教具准备: 课件一个教学时间:7课时(其中一课时进行调查,一课时学生撰写辩论稿)单元学情分析
基本操作程序&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二、活动过程:(一)明确主题,激发兴趣1.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上学期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的经历。(1)回忆在上次综合性学习中开展过哪些活动?并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难忘的事。(2)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有关事项。2.明确本次学习主题。教师:今天,我们又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书课题)(1)教师:你对“信息世界”有哪些了解呢?(指名学生交流)(2)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你希望能开展哪些活动?(教师要认真倾听,并能尽量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活动。) (二)浏览教材,初谈感受 1.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浏览整组教材,对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了解一下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2.交流浏览后的感受。(1)浏览了本单元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有哪些困惑或疑问?(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1、&自由阅读,把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作上记号。2.交流:阅读了这些材料,你有哪些收获呢?3.自由组合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老师可适当进行一下调整)4.分组讨论并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1)分组讨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你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怎样开展这些活动?(2)组内成员基本达成共识后,完成活动计划表。大致如下:&&&&&&& ______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 成员:___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形式& 活动分工&成果展示&& & & & &&& & & & &&& & & & &&& & & & &(四)交流计划,完善计划 1.分组交流活动计划。2.根据各组交流的计划,逐组引导其他组的学生提出问题。3.根据各组交流的内容,结合同学们的提问,各组修改计划。4.公布活动计划,可以把完善后的计划进行张贴。&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阅读阅读材料1-4,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二、学习过程(一)谈话激趣,明确任务1、&播放录象:奥运火炬传递的实况。(2分钟左右)(1)师:看了这一段录象后,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2)学生交流。(3)师:从刚才的录象中我们获取了很多的信息。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究竟有哪些,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内容。(二)阅读材料,感受变化1.创设情境:古时候,张三经过发愤学习,终于中了头名状元,他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家里人,他该怎么办呢?2.学生讨论:预设:A、驿差(补充回忆张籍写的《秋思》)B、飞鸽传书等。3.补充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1)过渡: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很多,大家可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进行了解。(2)默读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足?A、讨论交流第一个问题的时候,随机板书:烽火传信&& 人力传信&& 瓶子传信B、讨论交流问题二:体会古代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如,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传递对象不准确,传递的信息有误等。4.体会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1)如果张三在现代社会,他可以用什么方式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家人呢?(2)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2.3.4, 思考: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A、&传递速度快。  如: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B、&可利用各种多媒体功能,如教唱歌、录音、发电子邮件等。C、&不受地域阻隔,方便又及时。5.了解从古到今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并尝试填写表格 信息传递方式&种&& 类&特& 点&你的发现古& 代& & && 近 代&& && 现 代&&&当 代&&&&&&&&&&&& 讨论交流,体会从古到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说说在生活中你所了解到的还有哪些信息传递的方式?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举例说一说。&& (四)作业:利用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如哥伦布的故事,贝尔的故事等。&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能正确把握自己。二、学习过程(一)阅读材料,感受影响1.默读1-4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2.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军队的信心。”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思考:苏珊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呼救的?桑恩又是怎样施救的?2.学生交流。(从中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整个过程。)3.猜想: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4.谈感受: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援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5.教师小结:这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随着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改变,这一切如今都已经成为可能。这其实都应该感谢现代科学技术!((三)结合实际,深入感受&&& 1.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信息传递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作用,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吗?2.交流信息对人们生活产生积极作用的例子。如:发邮件,网上购物,QQ聊天,计算机方便查找资料,远程教育等;(在学生交流中,教师随机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3.交流信息对人们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例子。A、&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传播对青少年思想上的毒害;B、&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习、身体,甚至造成自杀。C、&QQ聊天让人沉迷于虚幻的世界中,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4.引导学生阅读《把握自己》A、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B、课堂讨论:怎么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C、小结: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有效地利用就能获得成功,但相反,如果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影响你正常的生活,重则甚至发生悲剧。所以,面对网络我们该怎样“把握自己”呢?D、学生讨论后教师再作简单小结。&&& (四)作业布置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作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2.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表,并展开调查,完成调查表。表:家庭成员信息调查表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的信息的渠道爸爸& & & & & & 妈妈& & & & & & 我& & & & & & &
第四课时一、学习目标: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并对记录进行分析。二、学习过程:(一)回顾调查过程教师:你是怎么开展调查的?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如:有的用访谈法,有的家长填写,学生汇总等。(二)交流调查结果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调查结果。2.推荐组内“最感兴趣的信息”。3.交流。(三)分析调查结果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结果,如: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的信息的渠道爸爸&奥运圣火传递至宁波&网络&太原市公安局开通了公安局局长热线。&网络&四川大地震有关情况&电视妈妈&四川大地震死亡人数&广播&天气预报:明天有雨&短信&85岁的老太太长出了新牙&报刊我&映秀肥猪在废墟下被埋49天&报刊&中国国家队参加世界杯赛决赛阶段比赛名单公布&报刊&马刺险胜小牛迎来最终战&电视调查后的分析:(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到的信息,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如爸爸喜欢了解国家大事,妈妈比较关心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我爱好比较广泛,特别喜欢体育。但这段时间四川大地震都是我们全家关注的内容。(3)我们家的信息来源广泛,主要来自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 2.引导学生对自己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1)尝试写好书面“调查结果分析”。(2)小组内交流 “调查结果分析”。3.综合分析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4.全班交流调查分析结果,了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四)作业:结合自己实际谈谈网络的优劣,并准备辩论内容。(具体辩论题目见下)&
第五课时一、学习目标: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二、学习过程:(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1.教师:今天我们要举行一场辩论会,辩论会有它的规则,首先要确定辩论的双方,即正方和反方。所以一开始,我们要根据辩论的题目选择好自己的立场。2.出示辨题:(1)正方:小学生看电视好处多。反方:小学生应少看电视。(2)正方:网络好处多多 。& 反方:网络害处大。(3)正方:上网聊天好处多 。 反方:上网聊天害处大。(4)学生选择辩题和立场,组成三组对阵。(二)小组讨论,辩前准备1.先把持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组,然后各组讨论人员分工。2.组内开展讨论。主要讨论:(1)主题观点的陈述。(2)支持自己观点的事实依据。(3)反对对方观点的依据。(4)对自己观点的总结陈述。(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1.学生根据先前所分的小组,逐个进行辩论。辩前教师提出要求:1)&根据本次辩论的情况,评选出最佳口才奖。(最佳口才奖要求语言表达流利,观点表达清楚,所述事实依据充分。)2)&要求学生:要善于倾听,并能根据各组所陈述的观点可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2.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3.出最佳口才奖。(四)作业:根据本节课的辩论情况,习作:“记一场&&& 的辩论赛”。&
教学反思&&&&&&&&&&&&&&&&&&&&&&&&&&&&&&&&&&&&&&&&&&&&&&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分析:“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个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报告”是一次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活动,是对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这项活动建议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能力教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个体活动。《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这个材料阅读的重点是记录表和张伯伯的话。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研究者从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有调查访问、 书籍报刊,也有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1.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2.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3.在活动中,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并能统筹安排并落实计划的有效实施。4.初步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5.学会与人交流,体验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快乐。教学重点:通过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以及写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难点:& 1.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2.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能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3.能对已经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提炼出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准备:1.同一课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2.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学课时:共6课时,其中课堂教学4课时,另外2课时作为课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研究报告的特点;2.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二、活动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1.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想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注意搜集信息,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就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本次学习要求。请大家阅读课文,想想本次学习的要求是什么?(学生阅读后交流,主要把握住如下要求: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2)可通过报刊、上网等各种途径去获取资料;3)对于搜集的资料要进行删选,针对自己所需逐步形成自己观点?4)阅读并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二)了解报告特点1.两篇阅读材料,思考:(1)&这两篇研究报告研究的问题各是什么?(爸爸咳嗽的病因;李姓的历史和现状。)(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各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先记录信息,再分析信息,然后请教别人,得出结论;通过调查、访问、记录、查阅书刊、上网浏览等方法了解李姓的历史和现状。)(3)&研究的结果怎样?(爸爸咳嗽的病因跟东南风有关;李姓的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4)&学了这两篇研究报告,你知道研究报告有什么特点吗?(找出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独特。如:文章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语言比较简练、条理性很强等。他们都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调查、访问、记录、查阅书刊、上网浏览等方法掌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确定研究主题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如:(出示参考话题)A)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的调查和分析B)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C)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D)校园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E)我家成员搜集信息的渠道&&& F)马路及公共场所广告牌的类型及意义    ……如果让你确定一个内容进行研究,你最想研究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说说你选择这个研究内容的理由,并说说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2.学生组内进行交流3.学生选择研究的主题后,把研究内容相同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四)制定研究计划师:为了对我们选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法,调查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有效的研究方法。调查之前我们要明确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要如实进行记录,最后还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所以,为了确保活动有效开展,事先我们还要制定周密详尽的计划。该如何制定计划呢?以“本班同学压岁钱的使用情况”为例,讨论和设计活动方案。&&&&&&&& 关于本班同学压岁钱的研究计划研究课题&本班同学压岁钱的使用情况研究方法或内容、过程&1.发调查表了解同学们一年使用压岁钱的情况,并分类2.调查同学们平时怎样使用压岁钱3.访问同学们怎样使用压岁钱才更有意义研究人员(分工)&调查统计:**观察记录:**访问同学:***执笔:***研究时间&信息搜集完成时间&5月20日完成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完成时间&5月25日完成信息整理&研究报告完成时间&5月28日完成研究报告(1)出示计划的范例想一想:计划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根据已定的研究主题,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法或内容、过程、研究人员分工以及研究的时间安排。(3)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4)交流各组研究计划,重点指导“研究方法或内容、过程”这一块内容。(5)根据指导要求修改研究计划。&
&&&&&&&&&&&&&&&&&&&&&&&&&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二、课前准备:1.了解信息及信息收集的渠道&&& 消息、新闻、报道、资料等都是一种信息。&&& 信息收集的渠道是多样的,有广播、电脑、报刊、杂志等。2.指导信息搜集的方法&& (1)选择相应的报纸杂志。如《儿童文学》发表文学作品,《中国少年报》报道各种新闻,《我们爱科学》刊载科学方面的知识。&& (2)阅读杂志,首先要翻到目录,看看哪些栏目会有你需要的文章,如找到感兴趣的文章就仔细阅读,并用摘记、复印等方式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3)阅读报纸,首先根据自己需要的信息,快速浏览文章的大标题,快速找到适当的版面。如找到了与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关的文章就得仔细阅读,详细了解有关信息,也可用摘记、剪贴方式及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 (4)网上搜集,可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站去查找,查找时通过对信息的浏览,然后把需要的信息及时进行保存。 二、学习过程:(一)组内交流信息五、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地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六、组内汇总搜集到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2)课堂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要分类,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搜集到的信息要筛选,把不需要的进行删除。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2)阅读搜集到的资料并分类(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4)明确筛选的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三)形成初步观点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2.如果不足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四)补充搜集资料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哪些资料。2.分头继续搜集(五)课外活动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 通过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2 能对已经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提炼出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二、学习过程:(一)再次浏览,领悟写法1.师:同学们已经学了两篇研究报告,迅速浏览一下,发现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相同点:都有明确的结论。    &&&&&&&&&&&& 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不同点:《奇怪的东南风》是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为寻求答案而进行资料搜集,所以写作思路为: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解决问题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以得出自己观点,所以写作思路为: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3.小结:因为写作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写作的思路方法不一。所以我们要明确,我们究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作出分析,要依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写作的方法。(二)呈现选题,组合小组1.呈现本组课文学习前出现的一些选题:A)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的调查和分析B)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C)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D)校园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E)我家成员搜集信息的渠道&&&&&&&&&& F)马路及公共场所广告牌的类型及意义 2.组合小组师:请选择相同选题的同学按照老师所插的小红旗上的序号坐到一起。(学生按选题自主组队,围坐到同一小组。)倘若你的选题黑板上没有,请你自己找找学习伙伴,或者独立来完成任务。(三)初定框架,填表确定基本写作思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报告的标题&研究的结论&采用的写作思路&&&
(四)资料共享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己前阶段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号,放到桌子中央,按序轮流阅读组员的资料,搜集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在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卡上写上学习伙伴资料的序号。附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报告的标题&研究的结论&采用的写作思路&要用到的学习伙伴的资料序号&还需要的后续资料补充&(五)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表格的同学,按自己的观点独立来写研究报告。(六)同组成员审核研究报告,初步修改同一小组的成员由于写的研究报告内容相近,可以相互交换读读,读完后,针对同伴提出的建议和自己的感悟来修改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将选题相同、结论相同的研究报告进行整合,变成一篇研究报告。&&&&&&&&&&&&&&&&&&&&&&&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组内讨论修改、完成研究报告一、&赏析范文,复习学习写法(1)&学习范文《小学生骑车上学的调查》(2)&要学会提炼主题。调查报告的主题就是调查报告要讲的中心思想,这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主题的要求是:“正确、深刻、集中、明确”八个字。我们要从写作小型调查报告做起。(3)&针对所选材料,检查调查报告所用的材料是否能深刻说明问题的本质。(4)&检查语言是否准确、简洁,用词要恰如其分,注意分寸,通俗易懂。二、&交流汇报研究报告1.小组内交流研究报告:(1)、研究的主题(2)、调查研究的过程(3)、研究的结论。2.同一小组的成员根据要求对汇报的研究报告进行补充或修正。3.其他同学提出疑问,进行解答。三、&评价研究成果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进行评价。2.教师综合评价。四、畅谈综合性学习的体会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教学反思:
&&&&&&&&&&&&&&&&&&&&&&&&&&&&&&&&&&&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材简析:本片断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作者通过小嘎子和胖墩儿动作、语言的描写,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顽皮、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孩童形象。教学目标:1.通过动作演示、联系上下文及阅读注释等方法,理解“虎势儿、公鸡e架、精神抖擞、破绽、合了裆、一叉一搂”等词的意思。2.通过动作品读、揣摩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并试着仿写。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在比较、想象及反复朗读等方法的帮助下,感悟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并尝试仿写。学情分析教学基本程序& &&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武松……这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人物描写一组1.从课题看,你发现什么?跟平时学的课题不一样,这篇课文有三个片断组合,是一组课文。2.揭示第一篇课题。(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片断。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请生读题,说说从课题中能知道什么?预设:①课文讲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事。(师点评:你从课题中了解了文章所写的事。)②课文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小嘎子,另一个是胖墩儿。(师点评:你从课题中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请生再读课题。(2)师:两个人摔跤,我们既可以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题,也可以用《胖墩儿和小嘎子比赛摔跤》为题,或者就干脆用《比赛摔跤》、《摔跤》为题,可是这儿却用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题,你们觉得这样取题有什么用意吗?预设:小嘎子是本文中的主人公。二、读通课文,直面主人公1.师过渡:本文选自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小兵张嘎》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既是小说,便定是以塑造活生生的人物为其重要的特点的。那么本文又是怎样塑造小嘎子的呢?请学生自读课文:(1)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并找一找描写小嘎子的语句。(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正音。把最难读的句子读流利。 (3)课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学生初谈感受。2.这几段文字,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小嘎子的,谁来读一读?预设:(1)动作:①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e架似的对起阵来。(用动作表演公鸡e架似的对起阵来)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③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④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⑤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2)心理: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3)语言:“要不――摔跤。”4.师过渡: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表现小嘎子,采用的最主要的描写方法就是――(动作)。师过渡:摔跤自然少不了你推我挡的动作!5.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主动地采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如果让你们用单个的字来概括的话,你会用哪几个字呢?他先是干什么?然后干什么?预设:①站  ②蹦(圈、绕) ③钩板书:(其中“推拉拽顶”“扳”“摔”等,因为不是主动采用的动作,不必写,当学生提及,可以作下说明。)师小结:是呀,文章就是抓住了小嘎子“站”“蹦”“钩”这三个摔跤环节把小嘎子的动作有顺序地写清楚了,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小嘎子。6.师:然而摔跤更少不了策略!可文章中却没有写清楚小嘎子当时的想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文章第三自然段,在小嘎子的动作旁,作下批注,写一写他当时的想法。交流。(借助想法,分别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把三个环节的动作描写读好,读出味道来,读出对小嘎子的理解来,教师点评。)预设:①站:勇猛、好胜、谨慎等(可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神情,理解虎势儿,读出气势。)②蹦:机智、聪明、自信等(可引导带过关于胖墩儿的外貌描写。)③钩:机智、好胜、浮躁等(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几句中嘎子的劣势的描写。)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师小结:文中对小嘎子心理的描写不着痕迹,可是却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一个――(勇猛、好胜、谨慎、自信、浮躁)的小嘎子。只可惜,这次他遇到了一个摔跤的惯手,最后摔了个――仰面朝天。三、仿写再摔跤1.师过渡:可是这么个好胜的嘎小子,岂肯就此认输,在小说里讲到,他和胖墩儿又进行了一轮摔跤比赛。这次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联系小嘎子的个性,试着来写一写。交流。2.出示原文比较,说说这可真是一个怎样的小嘎子。附:“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倒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又三盘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三盘就三盘!”小胖墩儿挺挺胳膊,乘着一股盛气,又骑马式当中一站。满头燥热的小嘎子,等不得他站稳,奇袭似地窜上去就是一腿,把小胖墩儿扫了个趔趄(liè qie),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又一扑,搂住脖子就按。不料小胖墩儿一哈腰,抓住了他的两肋。小嘎子按了两下没按动,忽觉下半身发起飘来。急撒开脖子去救肋下,却只落得揪住了对方的胳膊,脚下接连又打了两个悬空。“手枪啊手枪!”险险乎就要不保!小嘎子这回真急了。他两眼一转,照对方肩膀上就咬了一口,只听“哎哟”一声,就在小胖墩儿一闪身的工夫,小嘎子顺水推舟,一个绊子把他扔倒了。四、总结教学师总结: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走进《人物描写一组》,去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小说人物。五、板书设计:&①站:勇猛、好胜、谨慎
②蹦:机智、聪明、自信
③钩:机智、好胜、浮躁&教学反思: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材解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3.阅读《格朗台的死》比较两位著名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异同,体悟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一、谈话导入1.大家看过这本书吗?教师揭示《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2.引入严监生,正音“监”,齐读,解释“监生”,&“监生”并非主人公的名字,而是古时候读书人的一种称谓,在当时的社会实际上还表示一种尊敬。严监生人称“严二老官”,二、了解文本背景提问: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三、初读文本这是一篇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严监生在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你了解到了哪些词?①郎中:古代医生的说法;②已后:与现代白话文通用;③穿梭:来回跑,给严监生抓药;④一日重似一日: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四、梳理课文(隐去结尾的)句子一:“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4.于是家人就要猜测了,你想他们的亲人是怎么猜的,划出有关句子。五、第一次写话写前提示,1.在他们的身边只有这三个人吗?从哪个词中你读到了这一点:“诸亲六眷”。什么是诸亲六眷?你们猜想,还有谁也来了?(老婆、孩子、丫鬟、管家、……)2.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人物,你想他会怎么走到严监生跟前,又会怎么猜?&3.写话时引导注意称呼(孩子他爸、相公)六、体悟表达1.严监生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出示隐去的结尾)2.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想的是两茎灯芯。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什么?(亲人,故友……)3.是呀,一个分明就要咽气的人,痛苦尚且顾不过来,莫说灯盏里多点了一茎灯草,就是多点了十茎甚或更多,恐怕也不过问了。这个严监生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么拿出笔来,划出表现严监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念念不忘灯芯的句子。&4.体悟表达特点句子一: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句子二: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句子三:他把两眼睁的滴溜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句子四: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1)为什么他还念念不忘那两根灯芯啊?(他想的是有两根灯芯的油灯非常浪费。)(2)补充第五回节选: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你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3)再读文中语句,从这些动作中,你知道严监生心情是怎样的?你能试着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2)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严监生的心声通过语言刻画出来呢?(板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角度)(3)再读读这些语句,你发现了吗?这些语句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部位展开?(板书:抓住特点表现,集中笔墨刻画)(4)都是抓住了手指、眼神,那么在这几次描写上你发现这些神态、动作有什么变化?(板书:注意细节变化,反映人物心理)(5)师生引读,感受写法精妙七、第二次写话&1.刚才大家试着从管家、丫鬟等角度对严监生的举止写出了不同的猜测,如果严监生看到你们的表现,又会有怎么样的表现?&& 请大家接着你们的猜测,继续写下去 ,& 2.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上几个要点,请几个同学再回读3.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通过家人的猜测来刻画严监生这一形象?(鲜明的对比)八、迁移表达1.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就把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列出了四位极为吝啬的人,称为四大吝啬鬼,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个来自外国的吝啬鬼的形象,也是写他在临死之前的片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个片段。2.这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描写了主人公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你觉得在它与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抓住了人物描写的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3.师:再让我们来看看四大吝啬鬼们的经典语言吧。出示:夏洛克:不还我钱,我就割你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我找不到我的钱了,跟着我就把自己吊死。――莫里哀,《悭吝人》 老葛朗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为了拾一些钉子,我累弯了腰。――果戈理,《死魂灵》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相关链接吴敬梓 (),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儒林外史》以写实方法讥讽世态人心,虽然行文不乏对比、夸张甚至荒诞,而情节的展开又是冷静、平实,极具分寸感的,不时穿插若干谐趣戏笔,从中引发的却是酸涩与悲凉。周进受辱、范进中举、马二先生痴迷举业的刻画莫不如此。吴敬梓在讽刺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典型。这也是《儒林外史》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这个集中了人类弱点同时又浸透了民族劣性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典型,完全能够与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比肩。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