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双岐是食品类网站还是药物类

我胃不好金双岐与乳酸菌素片用哪个好_百度知道
我胃不好金双岐与乳酸菌素片用哪个好
提问者采纳
你好,多吃水果蔬菜,配合一些消炎利胆片之类的中成药。金双岐与乳酸菌素片对于胆囊炎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的,有消化不良的情况下两种药物都可以使用,当然也有单纯的胆囊炎:有感染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建议,胆囊炎通常是慢性的:病情分析,尤其是胆石胆囊炎应该考虑作手术治疗的,要注意平时的饮食,这与慢性的感染有关,
指导意见,反复发作的胆囊炎,一般情况下都伴有胆结石,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金双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
笔者身患糖尿病多年,其家族也被此病捆扰折磨着,由于佛教对饮食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从中体会到素食的好处从而发心推广;由其因饮食而造成的疾病更要注意比如:糖尿病,内分泌类等疾病,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等等。。。
中医药的中心是求人体平衡而治病,人体有病产生,源于身体内部或与外部环境之间阴阳失调,使用药物可以促成平衡而达到治病目的。中医讲药食同源,因此使用寻常食物也可以促进这一平衡的产生,谓之食
疗。平日悉心观察身体状况,顺乎自然而注意饮食调节,可以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中国传统认为世界有两种状态,为阴阳,五种元素构成,为木火土金水,每种元素各有不同属性,
五种属性不断变化,造成世界的变化,为阴阳五行,平衡即好,不平衡时坏。人体也分为五个系统,肝心脾
肺肾,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系统不平衡或出问题就会出毛病,食物的味道也同样有木火土金水的
属性,即苦辣甜辛咸。我们食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身体情况以饮食调整平衡。此处建议家长看看相关书进
行学习,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没有基础,先学会辨别寒热湿燥即可。一般情况下,小儿寒热并不明显,所
以用普通中性的食疗即可,但小儿为纯阳之躯,多数容易偏热,喜寒不喜热,因此要经常斟酌用清热食品
而不能过热。食疗注意以下原则:
1、 小儿身体成长中,有些问题不用太过调整,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食疗方案,不可乱补乱吃,造成身体
自然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身体不平衡;
2、 小儿身体至纯,一点味道、一点药性即可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不要用重食,用药一定轻灵,尤其药
偏性强的食物不可重用,不可长用,如薏米等每次一汤勺就可以,金银花之类也是3、4颗够了;
3、 有些药物和食物有偏性,如果使用反了,如寒症用了寒药,热症用热药,反而导致情况严重,一般能
辨别寒热,就能避免;
4、 食物在不同状态会有不同性质,如炒过后性即偏热,水果蔬菜生长不同阶段也有区别,如红桔皮消积
,青桔皮则舒肝。
配合食疗还有几个让宝宝身体健康的建议:衣三分寒,食七分饱、赤身裸体、冷水洗面、早纳五谷、多见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
  那么,我们怎么谨慎地对待医和药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毒性,那个药有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它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所以,中医无论采取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font COLOR="#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养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有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可以长寿。(这里的五是多的意思)
历代医学家都强调“药食同源”。如绿豆(解毒)、芹菜(降血压)、葱、姜、蒜、冬瓜都可以入药。东汉名医张仲景,人称“医圣”,他最擅长用“药食同源”给病人治病。“药食同源”实际上是最早的中医药。
“药食同源”发展到现在,成了一门学科:“营养学”,它又细分为“营养免疫学”和“临床营养学”。
“营养免疫学”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健康观念;“临床营养学”侧重治疗疾病。
老百姓也注意到,现在关于营养的广告越来越多,补维生素,补钙,补锌的广告满天飞,但就是不明白营养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与现代疾病的种类发生变化密切相关。以前是“风寒湿热”、急性病和传染病多,需要西药或者中药紧急处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暖气都有,这些病很少了,大家面临的主要是亚健康(慢性病)的危险,也就是营养失衡(不该多的多了,不该少的少了)造成的。打个比方说,人体的营养库存就像一桶水,容量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长期缺某种营养,人就很容易得病。
营养失衡就像“温水煮青蛙”,无声无息的蚕食人的健康基础,最典型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日,卫生部副部长王珑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强调:“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不可能彻底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而通过健康干预,反而有可能使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逆转”。&
王部长说的其实是“临床营养学”。通过“营养调节”,结合适量的运动,很多慢性病人恢复了健康
举个例子:在湖南娄底,心脑血管专家胡卫民给病人开两张方子:一张是每个月仅仅10块钱的药方;另一张是健康知识处方,上面写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防治知识,他告诉病人,每个月在营养上花不到200元就能治好病。有11万人次得到了他的帮助,但他捅破了一个事实:心脑血管用药很简单,主要是靠营养来恢复。但是其它同事只开药方,每个月最少在200元以上。他因此得罪了同事和医院,被人踢伤了命根子,老婆没有学“秋菊打官司”,而是很现实的选择了离婚。全国主要媒体大都报道了这件有关医疗体制的事。
佛教法眼禅师问:“虎项金铃,何人解得?”众皆无语,法灯大师答曰“系者解得”。实际上,“解铃还需系铃人”,“营养学”与中医相结合,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希望,也是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扬光大。
膳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90年代美国心脏健康会议提出了预防心脏病的4项原则——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并将合理膳食列于首位。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赵霖认为,关注食疗,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卫生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20年来职工工资提高了10倍至20倍,但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到了100至200倍,未富先病,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不堪重负。”赵霖列出的一串数字触目惊心。
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多年致力于传播“民以食为天”理念的赵霖说,坚持中医食疗和现代营养学的平衡膳食,能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目标。
  中华民族“寓医于食”的理论同当今世界营养界的科学结论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赵霖举例说,中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消积、通便定痛,是治疗虚劳内伤,消渴水肿,温热伤寒等病的佳药。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大豆上体现的最为集中。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将大豆列为“已确认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温故而知新,历代先贤对传统食物的认识和升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最典型的莫过于阿胶。
  万病皆由气血生
  将相不和非敌攻
  一盏阿胶常左右
  扶元固本享太平
  这是明朝何良俊的《思生》。阿胶是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古代先人智慧的发明创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药。阿胶从4000年前至今,一直就是老百姓日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物品。
  阿胶食先于药,它是在特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来的。柳长华解释说,我们知道,熬制阿胶的传统工艺要有几十道工序,讲究用东阿的济水、乌驴皮,桑木柴,金锅银铲制作。先人选择能入肾经的黑色驴皮,以及至阴的东阿县地下伏流,配以桑柴之火,用金锅银铲熬制出的水火至剂,是思想的产物,更是伟大的创作,是与鲁西南自古有至中和的理念分不开的。
  赵霖的观点是,中医传统科学理念坚信药食同源,药品食品密不可分,天然药物或食物的治疗或食疗机制是其整体功能的全面体现。任何一种食物的食疗作用就是有关营养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正是中华民族食疗方法精华所在。
  赵霖讲了一个故事,他认识一位大龄产妇,怀孕后出现了贫血的症状,一位西方传销公司的销售员知道以后来到她家,动员她补充各种营养保健品,在这位推销员的指导下,这位孕妇每天将28种不同的保健品药片磨成粉吃下去,吃了两个月以后,感觉已经没有食欲了,身体也很不舒服,才不得不停止。
  他说,怀孕的前三个月是胎儿形成的重要阶段,不正常的饮食不仅没有纠正她的贫血症状,反而给婴儿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但仍存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表现。因此怀孕以后,如果发现有贫血的症状,一定要从食物入手进行调理,千万不要乱吃药和其他化学合成营养素。因为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他介绍了几个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大枣不仅富含各种营养素,而且含铁丰富,每天煮粥时多放几个枣,坚持服用,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贫血。孕妇还可吃醪糟(即酒酿)、红糖炖大枣以及枸杞小米粥等,在民间流行的“四红”也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即将红小豆、带红衣的花生仁、红枣按1&#58;1的比例混合,然后加适量枸杞子,用红糖调味后,在砂锅中一起炖烂,每天早上空腹趁热吃一小碗。
  此外市场上出售的、用东阿阿胶与核桃、黑芝麻做成的食品,以及用东阿阿胶做的阿胶枣也是对贫血的孕妇很适用的保健食品。
  阿胶可补阴血,益冲任,故可养胎、安胎,调治妊娠病。对常见胎元不固,胎动不安,甚至流产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肖承悰教授说,阿胶是女人一生滋阴养血的最好选择,女人在不同年龄都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服用阿胶,那么就不仅可以因血滋养顺利地度过不同的生理阶段,而且对保持容颜、身心健康都有一定裨益。
  全唐诗《宫词补遗》有诗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说的就是杨贵妃“暗服阿胶”“为君容”的故事。
  柳长华更愿意用“养”来形容阿胶,他说,《神农本草经》中列出的上品,不是生了病才吃的,而是具有补养和治未病作用的一些滋补品。阿胶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益气。这就说明,阿胶是养生的物品,不但可以日常服用,而且“久服”可防病、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
  “我夫人的姨妈今年90多岁了,从年轻时就有冬至开始食阿胶的习惯,身体一直很好。”赵霖说,进补推崇冬季,是因为此时人体食欲旺盛,进食量较多,更能吸收营养精华,贮藏于体内,有助于体质的增强。我国历代医药经典都贯穿着药食同源的原则,我们不能有宝不识宝,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清朝汪棣《特雅堂集》云: 清森阁上阿胶盅,亦书亦琴思养生;孔目职小难恋栈,夕阳携涛近帘听。
  一首流传至今的元曲“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更是说明了阿胶在那个时代的风行。
  阿胶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被历代医经典籍推崇,对大补类药评价惜字如金的李时珍甚至称其为圣药,是与东阿县的地下水密不可分的。
  东阿县地下水“性趋下,清而重”,所以炼制过程中杂质上浮,保证了成品东阿阿胶的质地纯粹。我们知道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柳长华呼吁,保护东阿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东阿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中华养生智慧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以下先介绍几个常用食物,使用食疗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后介绍的综合食谱,也可以自行配比,达到适合的效果;
大米:大米性平,味甘。可补脾、养胃、滋养、强壮。大米为五谷之首,煮粥为引,常用。
薏米:又称“薏仁”、“苡仁”。性凉,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
湿热引起的腹泻、湿疹等情况。
小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麦: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
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
,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消暑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养胃等作用。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活血美肤等作用。
红豆: 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等作用。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积、散淤、解毒、化痰、清胃、活血、醒脑、提神、增进食欲、降脂降压
、防暑、驱除绦虫等作用。
乌梅:通称“酸梅”,又称“青梅”。乌梅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乌梅性平,味酸。具有生
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的作用。推荐用于夏日防痢防暑,久病咳嗽。
冰糖: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润肺和胃。
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推荐用于气虚所致自汗气喘,不思饮食。
甘草根: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胃、肠溃疡、咳嗽、支气
松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
陈皮: 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
莲子: 性平、味甘,可以健脾、养神、补肾。
豆腐:性凉,味甘、咸。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作用。
鲫鱼:性温,味甘。具有温中下气、补虚开胃、利水消肿、下乳止渴等作用。但忌食猪肝、麦冬、芥菜;
姜:性温,味辛。具有和胃止呕、解表发汗、杀菌解毒、消肿活血等作用。
蒲公英:性凉,味苦。具有清肺利痰、养阴凉血、散结消痈、通乳益精、舒筋固齿等作用。
海带:性寒、滑,味咸。海带具有消痰、消肿、软坚、散结、利尿、清热等作用。还有补碘作用,食用时
,不要把上面的白粉全洗掉。
胡萝卜:性凉,味甘、辛。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作用。常推荐用于腹泻、体虚咳嗽等。
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滋养强壮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脾虚身弱,免
疫力低下,春天吃最好。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可以适当吃,病后不可吃。
新增夏季食疗():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
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
,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热的食品。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
酌,以好吃为主。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薏米50g 绿豆 50g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可保持身
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小宝宝可以适当加陈皮和姜,起到清热不伤脾胃的
百合瘦肉粥: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此粥滋阴养脾,作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
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在晚上喝。
山楂粥: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身体
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新增春季生长食疗():春季是生长的季节,同时季节交替也会造成咳嗽、腹泻等情况发生
。调理原则还是健脾。
奶酪山药泥:山药煮汤或蒸熟后,加奶酪拌匀食用,可以生肌健脾,长肉的好办法,肥胖儿不可用。
山楂、菊花水:山楂5-10颗,杭白菊3-5朵,泡水喝。春天肝旺克脾,小儿容易气急积食,本方可以明目
生津,消积平肝,促进食欲,多吃多长。
黄芪红枣水:黄芪1-3片,红枣10颗,煮水喝。经过一冬,血气削弱,本方升血补气,如用肉汤,效果更
好。适用于病后体虚,贫血易感,气壮体热小儿不用。
新增秋冬提高抵抗力的食疗():这些食疗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以补气健脾为主。特别适合
身体虚弱的宝宝,身体健壮的宝宝慎用。
黄芪山药粥:黄芪、大米、山药、瘦肉(或肝脏)煮粥放少量盐食用。感冒者还可以放姜葱。健脾,补气
,补血,适合气脾两虚易感宝宝。
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按3:1:1煮水喝。用药量尽量小,每天一次,连续几天就可以。用于表虚
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脾虚易感。
姜汁奶:用姜丝煮奶喝,或用淡姜水冲奶粉,早上喝,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其他时候不喝,上火、体热
的宝宝不能喝。
红枣糖水:红枣、姜丝、陈皮、红糖煮水。
暖胃健脾,补气,止咳、防感冒。
(以往的食疗)
薏米山药汤:大米、薏米、胡萝卜、山药煮粥,饮水或喝粥。这是以前用的最多的止泻汤,用于湿热腹泻
,可以固肠养胃。通常我以大米粥为基础,养胃润肺,再根据情况增减其他相应食物。
冬瓜薏米汤:冬瓜、薏米、山药、陈皮,煮烂放盐食用。
健脾安神、利尿生津。用于脾虚火燥引起的烦躁不安,睡眠不实。
香蕉陈皮绿豆沙:绿豆、陈皮煮烂,关火放入香蕉,凉后饮用。
可以生津和气,清热解毒,滑肠通便。
太子参百合汤:太子参、百合、银耳、白糖煮水。
养气滋阴润肺,适合久病体虚、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百合瘦肉粥:鲜百合、大米、瘦肉、葱、姜。瘦肉剁馅后用花生油腌一下,粥煮好后放瘦肉、鲜百合、佐
生津养气和脾,是病后体虚的绝佳食疗方。
绿豆海带糖水:绿豆、海带、陈皮、冰糖煮水。
清热解毒,减少夏日皮肤病毒,补碘。绿豆性寒,体虚胃寒者不能用。
红豆冬瓜汤:红豆、冬瓜,煮烂放白糖后关火。
补肺治咳,生津去暑,健脾。夏天用好。
菊花山楂水:白菊花、金银花、山楂煮水,(注意先煮山楂,关火前放菊花和金银花)常温后放蜜糖饮用
清热解毒,消食明目。一岁以内宝宝不要用蜂蜜,此汤凉,身体虚寒勿用。
白萝卜梨水:白萝卜、雪梨、冰糖煮水。
养胃润肺,治疗咳嗽初起,非常有效。如果寒咳,可放少量姜。
莲子鸡蛋牛奶:莲子、姜、鸡蛋、冰糖、牛奶。先将莲子泡软,莲子和姜用清水煮软,捞出姜,放入冰糖
,水开后放入牛奶煮开,打入鸡蛋,关火即可。
可以补气益脾,促进大脑发育,夏天汗多体虚,适当喝此奶,可以保持气力。注意水中姜不可多,也不可
在晚上睡觉前喝。
黑豆黄芪水:黑豆、黄芪、红糖。
补肾止汗,养颜乌发。其中黄芪红糖偏热,夏季少用,可以早上吃。
胡萝卜鲫鱼汤:胡萝卜、鲫鱼、姜。炒锅放油,放入姜爆,然后放入鲫鱼煎香,放少量料酒,之后倒入开
水,放入胡萝卜,微火煮一小时。
健脾温胃,健身补血。营养丰富,注意鲫鱼刺多。
夏枯草煮鸡蛋:夏枯草10g 鸡蛋一个,两碗水,打入鸡蛋(荷包蛋),煮成一碗,后吃鸡蛋,喝水。
这是一个预防扁桃体发炎的特效偏方,本人没有验证。但从夏枯草和鸡蛋的配合看,有益无害,唯一要注
意的是,夏枯草性寒,脾虚寒的宝宝不可用,需先健脾,后用此方,更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观点连载----小儿脾胃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
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资料供参考(尽量不断添加):
原因: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可能会腹泻,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
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另一方面,若受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
致腹泻。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宝宝因缺乏乳糖酵素
,无法消化乳类制品的乳糖,便会腹泻。
一、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还伴有发热、腹胀和呕
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
。重症腹泻的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1、 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在夏季发病,起病比较缓慢,开始轻,逐渐加重。出现呕吐、低热及脱水症状
,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况。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所致。主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
发烧、腹泻和呕吐,大便开始呈黄绿色,3-4天后变成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次数极多,每天可达10
-20次,小儿脱水情况严重。
3、 霉菌引起的腹泻多并发于其他感染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大便每天3-4次,为黄色稀水便,
有的像豆腐渣状,有的呈绿色,泡沫多,带有粘液。
治疗方法:
不要将两种或三种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频繁地更换用药。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
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感染性腹泻:
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
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
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
,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委糜、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
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丰富的经验。若大便清稀,色淡不臭,常用霍香
10克,苏叶10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若为发热,舌质红,咽红,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
,黄岑10克,黄连3克,泽泻10克,广木香3克。中草药铁苋菜、地锦草、律草也有较好效果。
三、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如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这类
患儿往往有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
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有时患儿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后,也常
会伴有腹泻。
1、寒泻 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症状:症见腹泻清稀,含有泡沫,臭气不大,肠鸣腹疼,或兼见
恶寒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
为法。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换一次。
2、热泻 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
微丸”每次1g,每日服3次。
3、水泻 病儿贪食生冷食物,引起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
肠鸣腹胀减轻。病儿病情很容易加重,发生脱水。一般应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4、伤食泻 主要由于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
,或如臭鸡蛋味,肚腹胀气,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应以消食化积为
法,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至保锭。伤食泻当积滞被消导后,腹泻自然会止。
5、脾虚泻:宝宝大多是腹泻治疗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腹泻迁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见不消化食物
,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时轻时重,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精神不振,严重者有
便后脱肛,手脚发凉等症状。可用启脾丸、醒脾养儿颗粒。
6、寒湿、脾虚:大便稀薄或蛋花汤样,或有泡沫,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呈黄色或黄绿色,无粘液及脓血
;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及脓细胞,或偶有数个白细胞;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无脱水及酸中毒;接
受过抗生素及其它治疗,疗效不佳;中医辨证为寒湿泻或脾虚泻。
7、湿热泄:症见泻下水分较多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疲
劳不爱动,有时可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
。治法应为清热利湿,常用的中成药有加味香连丸。
8、脾肾阳虚泻:症状有久泻不止,粪质清稀或为不消化食物,有的脱肛,小婴儿可见睡时露睛,舌淡苔
白。治法以补脾温肾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治疗方法:
根据体质病症不同,辩证施治,不可随意用药,用错药物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家长按西医方法注重添加钙剂和其他各种微量元素,长期添加不见有效,反伤脾胃,造成恶性循环,
小儿脾胃多虚弱,应以健脾强胃为主要目标,其意义远大于添加各类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脾胃强健,营
养从各种食品中吸收足以
我曾在多个帖子中推荐使用合生元,承蒙家长们对我的信任,加上合生元的广告诱人,很多家长背着沉重
的经济负担使用合生元,再此提醒大家,合生元并不是唯一的益生菌,可以有金双岐、培菲康、丽珠肠乐
、整肠生、妈咪爱等,都是一样的,价格差3-5倍,一样可以选择,功效是一样的。另外益生菌也没有必
要象合生元推销商们说的那样每天一包甚至两包,连续不停吃,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吃就可以了,1岁以后
的宝宝肠道在健康情况下,能自己培养益生菌。请大家自行判断。
“脾虚易感症”通俗地说,就是小儿食欲不振,经常感冒,甚至一个月要反复感冒几次。在中医的古
典医籍和现代教科书中均无此病名,但近年来临床上却很常见。据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统计,在冬春季节占
门诊的80%以上。提起小儿易感,许多家长都深有体会。这种孩子经常生病,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家长为
之经常跑医院,耽误工作。孩子也很痛苦,身体瘦弱,往往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症。一般来讲
凡是2岁以上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3—5岁小儿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
以上,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2岁小儿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1次以上,即可称为
易感儿,又叫复感儿。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炎、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等。
为什么小儿易感呢?除了有其生长发育不完善,许多脏器功能未臻成熟外。中医理论认为小儿的生理
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就是指肺脾肾三脏的不足,中医所讲的肺脾肾不是单纯指生理解剖
上的脏器,它包括了呼吸、消化、免疫、生长发育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为什么脾与小儿易感的关系密切呢
?这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主管小儿的饮食消化吸收,脾虚则出现消瘦厌食,食欲差等症状,导致小儿体
质弱,对疾病的免疫力差,很容易生病。另外,脾与肺是中医学上的子母关系,母病及子,子病累母,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中医就有补脾土生肺金的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的内在因素外,本病与家庭社会因素也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又片面强
调给小儿高营养的滋补食品,导致小儿饮食不节,营养过剩,使小儿尚未发育成熟的脾胃负担过重,消化
吸收的功能失调,不思饮食,营养不良,抵抗病邪的能力下降。稍感风寒或其它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可引
起感冒的发作。
脾虚易感的小儿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并会出现自汗盗汗,夜啼,厌食,头发稀疏缺少
光泽,面色苍白,或萎黄,大便不凋(或干燥或不成形),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或手心热,经常感冒,咳
嗽等症状。舌质淡,苔薄或有剥脱苔,脉细无力。化验检查可有贫血,免疫球蛋白低下,微量元素缺乏。
对于脾虚易感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杜绝呼吸道再感染的发生。常用
的方法有健脾益气、扶正固表、益气养阴。
由于脾虚易感儿常表现为一组综合症状,因此治疗也要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长
们要学一些科学育儿知识,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荤素搭配,粗细兼吃,纠正患儿的偏食,厌食习惯,以增强体质。
2.注意锻炼身体。如游泳、滑冰、球类、跑步等运动,可酌情安排。
3.避免接触感染。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去,室内不要吸烟,保持空气流通。可用温盐水漱口。
4. 可采用食疗方法,增强脾胃功能。如:山药胡萝卜粥:山药去皮切片,放胡萝卜,与白米同煮,
早晚服食;还可以根据情况加莲子、大枣、薏苡仁、黄芪等。
5. 按摩及耳针疗法:
(1)按摩腹部,揉中脘,补脾土(拇指指末节指腹螺纹面),按揉足三里穴。
(2)耳穴选肺、脾、皮质下穴,按摩出现热胀感而止,每穴60下,10天为一疗程。或选上述穴位贴耳
豆,保留15~20天。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们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与否、或患病后的恢复,全靠脾胃的功能。如果您
的脾胃功能不好,轻者不爱吃饭,时常胃脘腹痛;重者会影响到全身各个脏器所以脾不好的小儿身患感冒
,并且,咳嗽不易痊愈。脾虚型咳嗽,表现为体虚多汗、百色黄白、咳嗽时轻时重,经常感冒,吃饭不好
,大便不成形,等。应采取健脾益肺法,用太子参、桔红、茯苓、半夏,病情重加黄芪。中成药用玉屏风
冲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宝宝的抗病能力。
某2岁多小姑娘活泼可爱,就是常生病。近1年来经常感冒咳嗽每次都吃消炎药,不然转成肺炎,一输液就
是五、六天。莉莉体质弱,怕交叉感染,不敢送幼儿园。平时吃饭也不香,爱出汗,又瘦又小。医生诊断
为“复感儿”,是由于免疫功能低造成的。中医说是肺气虚,脾也虚。像莉莉这样的孩子很多,最好是在
平时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可以用健脾补肺的药,只有脾胃健了,能吃饭,大便正常了,肌肉结实了,才
有抗病能力,减少感冒。
扁桃体发炎:
扁桃体发炎有以下几个原因,小儿多属于第三个原因,积食生热,消积就好,不必过分用药。
一因少阴君火为病,或由外挟风热,与君火协化;或本经素有火邪,发泄不畅,上刑于肺,少阴之脉挟咽
喉,咽喉窄狭,火气太甚,欲发泄而不能,薰蒸于上,而生蛾子。其人定多心烦,小便短赤,口渴饮冷。
若挟风热,多现发热、身疼、头痛。法当祛风清热,如导赤散 加荆、防、银花之类。无风
热而独君火旺为病者,轻则甘桔汤,重者黄连解毒汤之类。
二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
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
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
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三因积热上攻而致者,其人必过食厚味,或胃中素有伏热,上攻于肺,亦生蛾子。多烦渴饮冷,二便不利
,口臭气粗,红肿痛甚。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或平胃散加丑牛、槟榔、大黄、三稜、莪术之类
四因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生蛾子,其人两胁必痛,动辄躁烦,面青口苦,脉必弦洪,法宜清肝,如丹栀
逍遥散、大青饮、小柴胡汤加丹、栀之类。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中医认为因小儿五脏运化不畅,脾虚生湿所致。西医认为是过敏所致,经常用药膏
抹,往往暂时可以治疗,随后又起,反复使用激素药膏,对婴儿造成很大损害。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健
脾除湿为主。
外擦可以用 苦参、茵陈、黄连、白藓皮、金银花等煮水擦洗效果最好,也可以用其中单品擦洗。
同时辅助食疗,用薏米、大米煮粥喝汤,连续喝可去除体内湿气。
鼻出血有很多原因,必须辨症施治,小儿饮食不调、脾肺不健也会导致鼻出血,所以我们将与脾胃有
关的鼻出血病状放在这里介绍。中医对于除外鼻腔器质性病变及血液系统疾病之外,其它原因引起的鼻出
血有较好的疗效。
肺胃热盛型,主要症状为:鼻出血病程较短,多在一年以内,鼻血鲜红,常伴有口鼻干燥,面色红赤
,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治疗以清肺润燥,健脾胃为主,中成药可选用羚羊清肺丸、荷叶丸治
脾失统血型,主要症状为:鼻出血病程长,多在五年以上,鼻血渗渗而出,量少色淡,频频发作,反
复不止。常伴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养血为主,
中成药可选用醒脾养儿颗粒、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治疗
古人对小儿呕吐有具体分类,辨吐证和起因,予以不同方剂治疗。所谓“呕吐”有三征,即:“有物有声
谓之呕”;“有物无声乃吐征”;“无物有声谓之哕”。此乃区别呕、吐、哕等三种不同情况。从经络学
上追溯,呕属阳明,气血俱病;吐属太阳,其病在血;而哕属少阳,其病在气。因此,施治宜区别虚实寒
热和起因,辨证施治。
  一、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
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
  二、伤食吐 过食,尤以油腻,胃纳充盈,腹胀热,口臭厌食,频吐酸性粘稠物,眼睑虚浮,身感潮
热。治则:减食,清胃止吐,汤化其滞。
  三、夹惊吐 饮食时受惊骇,频吐清涎,身热心烦神躁,睡卧不宁。治则:先截风,次定吐。
  四、痰饮吐 小儿过饮,膈阻气逆,头目眩晕,面青吐涎沫。治则:健胃顺气。
  五、虫吐 胃经热或寒,令虫不安,乱胃作吐。唇色热红寒白,胃不时作痛,频呕清涎。治则:辨热
寒起因,暖胃驱虫。
  六、虚吐 胃气虚弱,消纳乳食受障,小儿精倦神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频呕频吐。治则:补胃
  七、实吐 多为壮实儿,偶滞致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物酸臭。治则:
涤滞通塞,利二便,吐自止。
  八、寒吐 过食生冷或当风喂哺受凉,致冷吐。朝食暮吐,为不化之物,无臭无酸,四肢逆冷,面唇
色白。治则:温中散寒。
  九、热吐 过食煎烤之物或因乳母过食厚味,致热积儿胃,进食即吐,口渴思饮冷,吐酸涎,身热唇
红,小便赤色。治则:清热温胆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品类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